统计教学反思

2023-0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统计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反思

1、设计统计图。

[教学片段]

统计表下面有两个统计模板图,你选用哪一个?如何将统计结果在模板图里表示出来?不同的模板图所表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统计图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在尝试中,更好地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必须先选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个方格所表示的数据一样吗?再用涂色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统计图,相对于书上、纸上填图方式来说,省去了用笔填图的所花时间,既能达到理解统计图的效果,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方式,学生操作起来不感枯燥、厌烦,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兴趣盎然。

2、回答电脑问题。

[教学片段]

从统计图里,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电脑上所提的问题?通过制作统计图,有什么收获?想说点什么?

反思:根据学生自己制作出的统计图,回答电脑给同学们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

全课反思

一、这是一种Learn from IT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里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出教学资源,并发放到学生资源网,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用电脑来代替笔纸,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评价通过电脑即时反馈。

二、这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我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在本整合课中也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电脑上制作统计图,虽有很多优势,但对学生统计图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

2、对整合课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还有待挖掘。

统计教学反思2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统计教学反思4

复习,是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的必要教学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复习课,一直以来就是教学环节中被教师们认为是很重要但是却不被重视的一环。说重要,是因为再教学中大家都发现,提高和巩固成绩学生的`四分之一的功劳源于复习过程中的全面提升,说不被重视,是因为“复习”在很多时候被教师们认为是大量习题机械重复的一种在线过程。其实。复习课,特别是数学复习课,不是对所学知识再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飞跃。注意了适时、准确的复习评价。及时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学生的解题思维心理、准确把握复习节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然而,由于想做到尽善完美,在一节课中尽量容纳更多的复习知识,所以部分习题的练习过程略显简单,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只做到了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充分展示,对于“面向一切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做更好。

统计教学反思5

我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例1及其相关内容。例1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让学生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聪聪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设计的4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3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一.教学中的临时处理

1. 因为没考虑到他们对已经学过的复式统计表读的不熟,所以,临时加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

2.看到他们画图时很困难,画出的图形不美观,不准确,我临时加进了一个内容:“如何把图画得美观,准确?”。

二.教学的不足

1.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绘图的速度和水平在纸上和书上有一定区别,学生在纸上画的快些,在书上慢些,所以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例1后面的.练习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对学生尝试合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后的总结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经验完成书上的复式统计时,还有小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很好。

三.教法和学法

我想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学习:教师适当点播的教法学法。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绘制2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

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例1后面的“做一做”很遗憾没完成,它安排的是对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分析和交流,发现本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知道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材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设计及其策略

1.把原教案设计中的“做一做”删去

2.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做成作业单(一),便于学生完成。

3.把教学中的尝试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改为作业单(二)

4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做出详细总结: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首先注意看图标要求图什么颜色,然后,用铅笔和尺子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准确地画好各项图标,最后按要求找出相应的颜色涂色。

统计教学反思6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更多关注的是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特别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我换牙了”这一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在直观的操作和感知的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3、在统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统计全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三、两方面的思考

(一)、把统计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统计观念”,它具体体现在:能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等等。这节课是统计的起始课,我们要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到需要经过统计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现和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因此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的同时,我也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这节课我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自始自终围绕着“我换牙了”这样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学习活动。因为活动的目的很明确,所以数据收集整理好之后,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进而解决前面提出的怎样回答全班同学的换牙情况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统计,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初步体验统计全过程。

这节课从整体上预设了四个活动:前三个活动都是围绕“我换牙了”这个话题在课堂上进行的。课上开展的三个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三个层次。其中“怎样回答我们班同学的换牙情况”是这节课的主体活动,它包括了一般统计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进而做出决策。第二个活动是整理奖品,这时学生虽然有了一点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的感性经验,但因为全班共同完成的,因此独立完成对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先让学生几个人共同完成统计图表,并相互交流从图表中发现了哪些信息,给学生一个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体验和感受分类整理过程的机会。 在第二个活动,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想通过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对统计的过程以及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在统计教学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统计图和统计表都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手段,是比较和分析数据的信息资源,但并不是统计的目的,统计的真正目的是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预测或决策,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统计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教学中我也比较重视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

四、几点不足

1.新授和练习显得没有层次。练习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但考虑到学生不认识字,也是图省事吧,就领着学生做了。

2.新课讲完时间还有剩余,把前面的练习打紧后,可以放手分组让学生调查喜欢的小动物情况,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这个统计没有做。

3.从这节课中让我想到了,做为一个教师,在备课要做到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地去挖掘教材的真正内涵与领略课标的要求,这样才能上好一节完整的课,而不至于捡了芝麻丢西瓜。

五、一点思考

怎样能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把握好。

统计教学反思7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8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参赛前观看了教材配套光盘上的课例以及平时听到的课例,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1)创设情境引入“统计”:用“正”字方法统计信息数据;(2)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画图,学生发现人数多格子少不够画,交流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在上边、下边、左或右旁边添格子;把一个格分成2个等份等);(3)揭示探索规律:师引导比较得出“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方法重新画条形图,再看图分析提问;(4)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什么缺陷,优点很突出。

几年来大家一直沿用难以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却非常明显:按如上设计能引出“以一代二”并仓促画图已经很不错了,几乎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个活动的教学。为什么呢?研讨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清楚,让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二年级儿童,亲身经历统计过程――画“正”记录、填表、制图、思维由“以一代一”跳到“以一代二”、再画图、分析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还不考虑在实际统计中会出现单数的情况,信息容量、难度那是相当高啊!因此,整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数学活动“转来转去”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有幸参加百花奖教学比赛,再次与团队教师研讨这节课,一开始也深受这个教学思路的影响,精彩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引导……但反复试教就是没法突破上述“瓶颈”,后来,重读新课标和教学用书,在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学”的视角出发设计“怎样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统计教学反思9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10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入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情景剧“篮球比赛”,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作为一个小教练的身份来说一说你认为该换谁上场?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两名运动员第一场的得分,谁高选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体力等方面的因素,我的应对措施是: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就只从运动员得分的角度来考虑换谁上场的问题。这样,就拉回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就有可能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总分,通过比较总分来选择运动员上场,这时会有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并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总分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上场次数不一样,比较总分不合理,从而引发学生认识到比较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这样比较合理。让学生在比较总分不行的情况下产生疑惑——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办法,要比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感受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怎样求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另一种是移多补少。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三、练习具有坡度,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选取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如:巩固练习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第二题是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达标检测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些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简练而且讲的多,有的地方语言不够严谨。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上,有的同学理解不透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统计教学反思11

“统计”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课始,运用校园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几盆?”为切入点,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接下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这一具体的操作活动,给了学生以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有深刻得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理解。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另外,在讲解运用什么符号来统计的时候,根据前两次的教学经验,要学生理解为什么用“正”字来统计是比较抽象的。于是,我不再采用一步一步详细讲解的方法来说明我是怎样用“正”字法进行统计的、为什么用“正”字来统计。而是把统计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问:你能猜出老师是怎样利用“正”字进行统计的'吗?让学生来解释方法,知识点自然呈现,在活跃了学生思维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统计图、统计表出现的时候,注重让学生根据图或表来提出数学问题,多让他们去说,尽量的提,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贯通“用数学”的知识。从总体来看,本节课中学生中我情况较好,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统计教学反思12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统计教学反思13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

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三、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王芳偏胖的体重,从单式到加上标准体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向经理推销A、B两种品牌的彩电的销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最后我设计一个奥运金牌条形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不能整体观察金牌的增减趋势,再次展现出折线统计图的魅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先读懂教材,思考你要教会学生些什么?用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你所教学的内容。然后确定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再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来精心地设计你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数学课一定会更加精彩!

统计教学反思14

一、社会统计学的课程地位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社会统计学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的,过去在统计工作上反映经济情况多、反映社会情况少的局面也随之得到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正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统计学作为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作用和地位也更显突出。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社会统计学是全国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熟练应用统计学这一定量工具SPSS,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但一直以来,它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入门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相关概念计算较多,枯燥、严谨,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入门难。

2.在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理论性强,没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学不好,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心理上害怕。同时,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很大一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功底浅,看到数学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就头疼,缺乏学好统计学的信心,例如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3.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

4.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不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没有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分析技术。

5.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有的班级有100多名学生,一般作业的批阅以及小组作业的展示、实验课程的详细指导几乎无法实现。

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社会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给社会统计课程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统计专业软件不断开发,从SPSS到EVIEWS,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方便,从而使得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社会统计学从原来的注重计算公式的推演发展为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的传授,使得学生脱离数学的`苦海,理解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2.社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目前,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其讲求连续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到社会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统计软件,在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对多媒体课程的讲解,将实践内容从多角度进行深化。

四、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作业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典型专业论文的阅读

社会统计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熟练的过程。找到相近的论文,看别人怎么将平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参考相关的论文,掌握数据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在专业领域的使用,然后像卖油翁一样,反复操作,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熟能生巧,从而找出研究规律,形成模板,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应用其去解决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及统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统计学吸收,社会统计学的内容也渐渐变得广泛起来。本文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但在管理类、经济类中的统计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统计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讨,争取让我国的社会统计学蒸蒸日上。

统计教学反思15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统计》教学反思1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新课改中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让学生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材处理: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通过例题,我认为,本课的教材编排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对于农村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城乡的人口发展问题毕竟是个“遥远”的情境。所以,我从调查学生体育活动的爱好为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如男生和女生、城乡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等,在此基础上,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统计》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统计观念这一目标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统计对决策问题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目标,为下一个目标调查指明方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导入,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第二个环节,我选择了让学生统计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活动,这样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而结束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统计全班同学的兴趣爱好,又让整堂课回到了生活中去。总之,整堂课的教学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这样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主要是试图让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很广,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让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统计过程。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本节课我就安排了两个统计的内容,从静态到动态,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情境,并掌握应用的不同统计方法。第一部分的统计每种动物有几只是一个静态的统计,让学生动手记录每种动物的只数,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很简单明了地展示了统计的结果,便于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而第二个内容统计大家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情境,所以我就安排让学生汇报自己统计的方法。虽然之前对数据的收集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最后通过同桌合作之后也很好而且很快地得到解决。值得高兴的是,也有学生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做出决策,给老师提建议,多买学生喜欢的水果。这样就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了整个统计过程。

3、探索统计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统计,突出孩子们的个性,在交流中优化,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对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样把学习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堂课中,我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觉得有必要统计才统计,这样既完成了我原先定下的学习目标,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两全其美,何不乐哉?

《统计》教学反思3

青岛版一年级教材第九单元第一课时为统计类知识配备的情景图是“我换牙了”。虽然学生正值换牙期,选材贴近学生的自身实际,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掉了几个牙,而且情境图中只体现了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小朋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所以我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搞清楚自己换了几颗牙,如果自己不明确,要回家问家长。在充分了解学生换牙情况下,设计并绘制了比课本更为详细的表格,把换五颗牙、六颗牙、不换牙的、以及换6颗以上的都考虑进去。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感觉不足之处是:

1、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2、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4

我对自己所上的《统计初步认识》这一课进行反思,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

反思二:统计初步教学反思

一、细化过程促放。

在高年级教师在备开放性活动时往往关注活动的目标,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加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最后在收的时候也自然地呈现出教师所需要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但我发现这样一个流程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纸上谈兵”,一个问题下去孩子们连你的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回答你的问题。就如当老师想通过比较两个学生摆的小动物图,进而强调排一排的方法这个环节。由 于 老师问的是“谁摆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大多数学生都以为教师问的是“谁最多,谁最少。”所以一连两个学生都是以此为问题进行回答的。可见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必须要精简自己的问句,同时把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如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重建为:在学生比较两的摆法后,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了吗?”再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看象形统计图的条形长短等方法进行比多比少,进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学生说到比条形长短的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摆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端对齐上。由此我想到了,对于低年学生的“放”应该经历:由视觉表象逐层递进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细节重点的突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进行。这才能最终达到开放学生思维,深入学生认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养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导不够细化,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利用资源、加工资源、逐层提升的意识的话。至少对学生来说还会有一些收获。但这收比放还要难,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者的一个数学素养与教学水平。本节课至少有三处教师的处理是不当的。第一,统计表的出示误导认知。在学生对教师排的进行完调整后,教师就板书进行随手的统计表绘制。这时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个动物图作为统计表的分类项目。这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填表时把表中的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体参加统计的错误,教师的一个随手拈来往往造成的是无法估计的损失。第二,分组统计出错订正随意。当两次统计结束后,有一个小组发现多小组人数与统计总人数不符时,教师轻意地用拿掉几个作为改正错的手段。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茫目跟从性,更深一层次是对科学方法的亵渎。统计是一个十分规范与严谨的工作,对于错误的结果我也应该也必须进行有效性的弥补,弥补不行就必须重新进行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在放的阶段教师指导与教具准备的不科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的教学进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采用恰当的方法改正错误,这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治学态度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第三,贴近生活却远离学生。教师考虑到对学生统计的整体认知,因而设计了把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条形、折线、饼式)都向学生进行介绍,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基础与本身对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没能拉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而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远了,进而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时学生便无话可说了。

《统计》教学反思5

教学片段反思

1、 设计统计图。

[教学片段]

统计表下面有两个统计模板图,你选用哪一个?如何将统计结果在模板图里表示出来?不同的模板图所表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统计图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在尝试中,更好地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必须先选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个方格所表示的数据一样吗?再用涂色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统计图,相对于书上、纸上填图方式来说,省去了用笔填图的所花时间,既能达到理解统计图的效果,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方式,学生操作起来不感枯燥、厌烦,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兴趣盎然。

2、 回答电脑问题。

[教学片段]

从统计图里,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电脑上所提的问题?通过制作统计图,有什么收获?想说点什么?

反思:根据学生自己制作出的统计图,回答电脑给同学们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

全课反思

一、这是一种Learn from IT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里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出教学资源,并发放到学生资源网,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用电脑来代替笔纸,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评价通过电脑即时反馈。

二、这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我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在本整合课中也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电脑上制作统计图,虽有很多优势,但对学生统计图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

2、对整合课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还有待挖掘。

《统计》教学反思6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入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情景剧“篮球比赛”,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作为一个小教练的身份来说一说你认为该换谁上场?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两名运动员第一场的得分,谁高选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体力等方面的因素,我的应对措施是: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就只从运动员得分的角度来考虑换谁上场的问题。这样,就拉回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就有可能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总分,通过比较总分来选择运动员上场,这时会有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并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总分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上场次数不一样,比较总分不合理,从而引发学生认识到比较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这样比较合理。让学生在比较总分不行的情况下产生疑惑——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办法,要比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感受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怎样求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另一种是移多补少。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三、练习具有坡度,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选取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如:巩固练习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第二题是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达标检测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些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简练而且讲的多,有的地方语言不够严谨。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上,有的同学理解不透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统计》教学反思7

《统计》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在绘制统计图时,学会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分类和简单的统计方法,初步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在这堂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种饼干各有几块,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然后小组间交流记录方法,再选出同学面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一格表示1个单位,格子不够涂,怎么办?”这时,我再就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人采用的方法,而且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这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既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最后,用画小旗的统计方式,对优胜组给予评价。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统计》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想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生成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他们的想法,激励他们继续自主推进知识的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体会收获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互补充知识的遗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课堂上,我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主动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就在学生不断的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有意识的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更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轻松获得知识,并提升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今后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统计》教学反思9

数学优质课已落下帷幕,但对于统计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下面将讲课前后对“统计”的一些认识和想法进行以下梳理:

一、经历统计全过程。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关于统计教学的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为了不让统计教学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主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这个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环节必不可少。

以往在教学统计部分时,我们大都是直接采用书中提供的数据入手,直奔数据整理,缺少数据收集的过程。这样,学生只对统计的认识并去全面。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采取现场收集“本班体育小明星的候选人”选票的环节,激发学生提出与统计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在确定用“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投票,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二、通过多次对比,让学生体会“正”字统计的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正”字统计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四次对比,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在交流记录方法时,第一次是符号之间的,“选用的符号不同,但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这次对比明白,虽然符号不同,但都是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票。第二次是符号与正字记录之间的,让学生体会用正字记录更简便。第三次是两种方法进行数票,让学生能过数明白用正字记录数的比较快。第四次是正字与五画字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正字笔画简便,便于记数。四次对比,让学生对“正”字统计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样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

在评选体育小明星这个情境中,我们认为对于数据分析这块没有可挖掘的地方,只要知道谁是体育小明星就可以了,然后对其他数据简单地进行分析即可,对于教学重点中感受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落实不到位,因此在练习中我们着重考虑了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这一块。第一题是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来解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题是统计一分钟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情况,通过前后两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数据,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以及对决策的重要。

优质课后,总感觉自己的课还有不舒服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困惑:

1、“正”字统计教学是否太过了?

课后于老师评课,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生活中需要用统计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且解决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紧紧围绕“用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确实在用正字记录法上下的文章过多,感觉有点过。之后也想过再怎样设计能恰到好处,把握好这个度而不过,思考中……

2、统计图在这节课有没有拿出来的必要?

在教材中的练习题中,有涂统计图的内容,在设计这节课时,认为统计图在这节课不算重点,而且涂起来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明白一个格代表一个单位就可以了,所以没出现统计图的内容,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一节统计课,让我对小学的“统计教学”有了认识,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思考的状态去对待每一节课,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统计》教学反思10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统计;

3、重点讲解用“正”字放就行统计;

4、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

5、巩固练习;

6、小结”六个环节。《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应到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拿一种最方便?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在让学生做练习时,很多同学都能交好地完成。

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统计》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总复习教学反思复习课要上的有效,较新授课、练习课还要难。学生感觉没兴趣,甚至厌烦复习课。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复习?怎样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使数学复习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富有挑战性?是我们教师值得思索的。在本人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复习教学时教师应该思考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在复习阶段,如何管理好和调配好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整理、收集错题,编辑错题集在第一轮分单元复习的时候,复习前我得布置学生翻阅课本和平时的作业本,把本单元自己出现的错题收集到错题本上,原来是如何错的照写在左边,右边用红色笔改正过来,旁边附上对错题的分析,若是不知如何改正,得找同伴帮忙。错题集的效益还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呢,错题集得同桌、小组成员互相欣赏,欣赏后请同伴互相根据同伴的错题模仿着给对方出相关的题型练习,这样改正错题比机械的完成作业题的效益大得多,同时学生在观察别人错题时也变相的.提醒自己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了,达到双赢。(一)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复习目标,提高有效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复习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写好复习计划,必须是实实在在的,都把复习计划写在复习本的第一页,计划内容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期末达到多少分。第二、书中知识点树状图。第三、最得意的章节和最恼火的章节。第四、本期养成了哪些好的数学素养和希望复习阶段还的养成哪些数学素养。第五、我数学课堂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毛病有哪些。第六、同伴、老师给我的提醒。通过这样一番自我反思后,学生在复习时能做到以一颗清晰的头脑和极强的内驱力主动学习,效果理想。

(二)抓学生易错点,从细节入手既然是复习,老师大可不必把本册所学的知识点面面俱到的复习一通,学生已熟练掌握的那些知识点不必花费太多精力,而是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得到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那么老师就从这些知识点出发展开复习教学。例如:解决问题《相遇问题应用题》,通过平时学生的反馈我发现部分学生老是出错,即使他们对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仍然不知如何解决。我认真调查和分析,原来是学生初步接触到这一类型应用题,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于知识的本质不够明了,往往对于题目中已知条件速度与路程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胡乱列式,针对如此情况,在组织复习时我先板书:120千米,问:黑板上的120千米是速度还是路程?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辨析学生得出无法判断的结论,理由是:没告诉是1小时行的还是几小时行的。这样使学生真正明白了速度与路程的区别,从而达到仔细分析和如何分析文字的功效。在进行这样一番质疑、讨论、争论后,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然后在此基础上添条件和问题展开不同类型行程问题的复习。这样从学生易错点出发,设计问题注重细节化,使数学复习课堂真正起到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踢开绊脚石,让复习课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好互帮、互学、互监督由于临近期末,时间紧迫,老师精力往往不够用,那么我就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管理的作用,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我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做到每天四个一:每天一道脱式计算题,每天一道方程题,每天一道几何题,每天一道应有题。这些题的

《统计》教学反思12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奖”的讲台,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汇报这两个环节,能对小组、班级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1、对课堂预设不足。在正式上课前,我已经经过了3次试讲,每一次试讲都是在学生画统计图这一环节出问题,所以,在预设中,我也把这一环节的教学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问题反而出现在第二环节的小组合作。由于对突发情况预设不足,所以,造成小组合作时效性不强,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埋下了障碍,整个课堂进行的不顺。2、教师调控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到了上课的教室后,其座位和小组都与班级内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调控课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对小组合作调控不得当。如果当时,变换一种统计的方法,下面的环节也许就能顺利进行。3、练习时间不足。由于前面的环节时间把我不恰当,所以,新授结束后缺少了练习环节。这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进行反馈,难以进行把握。

以后努力的方向: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2、找准突破难点的方法。3、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要用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对不理想情况的预设要多一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调控课堂,才能让一节课更有时效性。

《统计》教学反思13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动物的人数,统计教学反思。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态度不大方,使得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我随即组织了“最佳调查员”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了怎样成功的与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调查老师的生日。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亲自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统计表。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我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统计》教学反思14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15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教学反思《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下载统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图教学学反思》 海港区小高庄小学张丽君 为了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精心设计导入。我先复习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脑海里重现折线统计图、......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1 一、教材把握是关键扇形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内容的最后一个内容。统计表有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图有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动物的人数,统计教学反思。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 “统计”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上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进行“统计”教学是近年来的一个尝试......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5篇 《统计》教学反思1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1 《复式折线统计图》又是另一种统计方法,这也是统计中最基本的方法。鉴于上一节课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放心大......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希望......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