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
地球上的水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现状。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优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并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虽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利用课件、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不足:
1、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净化水的实验,比较简单,可以尝试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节约用水的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谈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业、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如果涉及,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2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了节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的存量以及它的分布。通过图片和地球仪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儿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真正了解了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极少。大家都要提倡节约用水,尤其是不能污染淡水资源。
学生带着好奇心一起走进实验室探索怎样净化水.咸水变淡水的实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了解了水的分布,认识了淡水资源的珍贵,知道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宣传爱水.护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3
《窗前的气球》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课文。红气球是孩子平时喜爱的玩具,可在特殊时刻却成了小伙伴们传达内心感情的工具,从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行动看到了孩子们心灵的纯洁、感情的纯真。红气球是伙伴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表现,红气球是伙伴们的笑脸、真诚的问候……
一、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本堂课中,课文的读贯穿了整堂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从科利亚的心情入手,抓住“真没意思”,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孤单,难过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如果你是科里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与科利亚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入境生情,真正进入科利亚的内心世界,集中全部的心智与文本对话,去感受体验科利亚的无奈,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科利亚孤单、寂寞的心情。然后再体会他看到红气球后的心情,一喜一忧,这前后进行比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二、课堂创设情境理解词语,说话练习,富有情趣。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表演放气球的场景。学生都很兴奋,一个个指手画脚议论纷纷,于是我将科利亚的心情和学生的心情联系起来,指出科利亚也很高兴。这样的做法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课一下子生动起来,二来让学生也感受到了科利亚同样兴奋的心情,第三,理解了议论纷纷指手画脚的意思。
还有一个场景是,让学生想象商量这个招儿的情景,这个环节既拓展了的学生的思维,又在情境中让学生有话可说,一举两得。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还有在朗读课文时,音乐引入非常恰当,让人进入到一种真情的氛围,在配乐朗读时,学生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整堂课的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充满艺术感。
三、在文本的学习中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
最后通过讨论红气球代表什么和想象科里亚回到同学之中,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同学等方式,有针对性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这样的设计非常的完美。理解了文本,体会情感后,又走出文本,来到了现实生活,进一步体现了现实中的友情,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完善,然后,在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的同时又不脱离文本。整堂课激活了学生的对友情的感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反复读文,体验真情,学生在感动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
执教这一课时,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的角色,教学中能站在学主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以学定教。课堂中创设了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设计了富有情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议、思、评、写,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评价等手段,让学习活动成为多方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4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学设计中都力图创设最能打动学生的体验活动。
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
第一个是在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这个环节,让学生用杯子装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汤匙舀一汤匙的水代表淡水的总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总量。这样的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平时到处可见的淡水,怎么就这一点呢?这一点水放在手心中“一会儿就不见了”。(学生的话)
第二个体验活动是在课堂上“用饮料瓶接20秒水流”的实验。这个实验来源于“人们洗手往往开着水龙头,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浪费”。可是在课堂中的这个体验活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约600毫升!学生震惊了,当老师连续的追问:一次洗手浪费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个学校?……这样联想式的思考,把学生的思维深化,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学生的心确实被打动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浪费水是可怕的,这种浪费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于是学生自发地产生了制止浪费的想法,从而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课后学生帮教师整理器材的时候,学生问:“老师,杯子里的水怎么办?”当时我随口说了句:“倒掉吧。”“哪不是浪费水了吗?”多好的学生呀,学到的知识立马就能用上。“去浇花吧。”学生们高兴的端着杯子去浇花坛里的花去了。看来这节课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学生有了比较强的节水意识。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亲历式体验必须在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师虚设。
2、要抓住儿童常见却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注生活,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3、体验活动中教师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要起到点睛之用。
4、联想式体验要适时适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体验基础之上。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了解了水的分布,认识了淡水资源的珍贵,知道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宣传爱水、护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5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文《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我把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义。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在学生默读全文后,要求找出重点句(智慧女儿的话)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抓住文中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通过朗读、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着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之后又出示了几组不同身份的人对幸福的理解,让孩子们体会幸福的真谛。与此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然后让他们动手写下自己对幸福的理解。金琳写道:“妈妈告诉我,幸福无处不在,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人感到幸福。如:看着睡梦中孩子安祥的脸庞,妈妈会感到幸福;看着马路上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相互搀扶,这是一种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饭,这也是一种幸福……”李倩写道“我与爸爸在畅谈中,爸爸问我:‘当你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大肚子阿姨时,阿姨摸着你的头,向你表示感谢,当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时,看到小弟弟学会后那高兴的样子,你的感觉怎样?’妈妈问我:‘当你把一首新曲子弹出优美的旋律,当你在参加社区朗诵表演取得成功时,你又是怎样的感觉?’我明白了,原来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脸里,在我的努力中,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寻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历很长时间,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理解,不很妥当。如在学生了解文中三个孩子寻找和认识幸福后,再交流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这时对课文中重点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6
《日月明》是一篇语言简洁、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十分适合儿童朗读的韵文。读着这样的文字似乎能听到稚嫩的童音,那么动听、那么美妙。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汉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对于这样的会意字,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习中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再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意思,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字的意思。不过,这里如果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字再说意思,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在学习韵文时,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在小伙伴中交流自己的发现,自己也试着编一编。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7
本课《读书郎》我确定了“学生们唱的歌”为主线,从而选择了《毕业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充实到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时代学生唱的不同内容,知道音乐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用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清晰的吐字演唱《读书郎》,表现其天真活泼的形象。
2、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学生唱的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3、用已掌握的演唱形式表现《读书郎》,增添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是学唱《读书郎》难点是演唱即轻快活泼又不本课的不足主要在于学生歌唱积极性的调动不够。他们回答问题很积极,但在歌声中缺乏了一点主动与激情,在难点解决中学生能在教师带领下唱好每一句,可全曲连起来唱时缺点又重现,可见在学生的内心缺少一种歌唱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性要如何引导开发有待与大家的研究与探讨。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8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用心地备了两次课,我要用饱满的情感,激昻的声音来把这只贝所经受的折磨与痛苦,最终磨制成一颗罕见的大珍珠的经历充分地渲染出来,因为我欣赏它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这只贝用尽了它的血和肉打造了它一生的一种精彩,纵使它美丽的色彩慢慢淡去,纵使它结束了自已的生命,可它的价值又在这颗珍珠的诞生中重新获得延续。
带着这样的情感,我和学生们走进了课堂,为了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情感,我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编成了一首小诗,用动情的朗读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感受,接着,我引出一条主线: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中,我用反复品味这首小诗的手段来让学生们感受着这是一只可怜的,坚强的贝,并及时设置情境,让这生对这只贝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由可怜变成了可敬,因为它可敬的精神,所以孩子们对于美与丑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在拓展训练中,举了实例来说一说,最后以朗读这首小诗来结课。
上完这节课,使我受到了莫大的启发,每一堂好课其实就像这颗璀璨的珍珠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和行动去磨制。好课多磨,才能磨出真正的味道来,而我们在磨制的过程中更应具有贝这种持之以恒,默默钻研的精神。
再往人生的`道路上引申一下,人的一生同样也需要磨制的过程,换个说法来讲应该是需要修炼与积累的,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舍弃一些美好的东西,沉下心来,专心做好某一件事情,等到自已积累得多了,修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而这个过程,比这只贝锻造珍珠还要难上千倍,万倍。其中所经历的苦痛应该更甚之又甚。
这只贝,我崇拜他,我要再讲一次课,再来磨他一次。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9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国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词而成。它首先讲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
本节课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飞翔的小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多种感官同时加入,完成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歌曲的情绪,作者在歌曲中频繁的运用了力度记号,有“强”、“弱”、“渐强”“渐弱”,这些记号常常会被学生们忽视,导致歌曲学完后,力度记号的变化在歌曲中还是难以体现。因此在接触歌曲之前,我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在后面的歌曲情绪处理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类破坏的画面,让学生跟直观的感受到环境的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损失。将学生设定于特定的意境中,使其产生震撼与共鸣。看完画面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回到歌曲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感受作者运用这些力度所要表现出来的歌曲情绪。最后将音乐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0
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带来的后果也日益明显,保护环境是最为迫切的事情。保护环境首先是要培养意识,每个人都是由学生过来的,所以能够在学生时代让大家形成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是最理想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地理课是最理想的环保教材。比如:在“地球上的水”这一单元,从自然界的水循环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个过程都渗透了“爱护水”的意念。
在第一节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从各种水体的构成,水的循环中可以知道:水的污染不是局部的事情,水资源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是有限的,而不是源源不尽的。而黄河断流的案例更是说明了人类不仅直接影响了水资源,而通过其途径的影响也能影响水资源;例如:人类对大气的破坏导致了气候的异常,气候的异常又影响了降水,从而影响了水的分布。
在第二节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污染:现在海上污染尤其是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海上污染一旦产生,污染就会随着水流扩散,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从而造成大范围的危害。例:阿拉斯加海域的石油污染,导致了,原因就是油污随着扩散,使沿途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生的鸟类及其它动物都遭到严重的损害,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计,也不可弥补的。再比如,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都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
在第三节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中设置的几个案例也都是非常好的环保素材,尤其是咸海的缩小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诫的。我们国家的大部分湖泊都面临着程度不一的同种命运,而咸海的后果也就是它们未来的后果。而以色列的案例,则是告诉了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的结果。
在三节的教学中,我们其实不需要专门用大道理大谈特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相关的内容时带出即可,这样既不影响正常教学,也渗透了环保意识。不过,环保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的长期坚持与用心施教。
不要低估学生 给学生自由
因为近年来学生生源越来越差,对学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低,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出现大包大揽的情况,因为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不会想,所以每个问题都是自己在讲,而且讲得非常透彻,然后放心了:这下学生都懂了。但事实上,课后一问,大部分同学是似懂非懂。这样一来,自己都觉得沮,后来,听了一个数学老师的课后,我也试着去“放松”自己。结果却比平时“不辞辛苦”的效果好得多。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静心思考,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成功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题引入较自然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所以上课时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三边的大小,因为有了上节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比较出三条线段的大小。紧接着我又提出:我还想知道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课题。
2、多次运用类比思想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线段大小比较做铺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理解得很好;由于对线段和差符号语言强调得很到位,学生在真正明确了线段和差的意义的基础上,模仿来说角的和差语言,自然顺理成章,不成问题;联系线段中点定义,学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线概念。然后,模仿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得出角的平分线符号语言。
3、运用电化教学
教学设计中部分环节运用课件展示的益处很明显,学生一目了然。如:叠合法的操作过程;画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两种办法;三角板拼画角等,都起到了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效果。
4、懒教师,勤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懒”一些,学生应该“勤”一些。在讲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时,由于课前已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张半透明的纸,让学生在上面任意画一个角,然后自己折叠,从而探索出折叠法。还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前面讲解过细,导致一节课的四个目标只完成了三个。
(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图”,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课件弥补了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总结出了规律。
结合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会做如下的改进:
1、引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学落到实处,真正解决自己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2、教师先解释一下线段中点符号语言中各线段含义,再让学生得出角的平分线的一些符号语言。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2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饮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3
本章“地球上的水”是继“地球上的大气”之后介绍的又一地球外部圈层。本章“地球上的水”是继“地球上的大气”之后介绍的又一地球的圈层。本章先是以微观上水体的相互转化、循环运动入篇,接着讲述了宏观上的海水运动,最后以与人类生存关系极其密切的水资源作结,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的主题。
第一节,教材从相互联系的水体入手,通过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引出水循环的概念,并结合图3.3重点介绍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补给类型、地理意义,并以活动的形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第二节,教材从洋流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洋流的性质分类;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分析了洋流的主要成分、分布规律、并通过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教材从水资源出发,以条形图的形式展示了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同时介绍了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最后,通过分析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当前水资源的状况,引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下面就本章第二节具体谈谈心得: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本课选自高一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是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从实际感受中去理解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②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学生的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4
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上下册教材、网上的资料,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浅,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中我设计了有关春季星空的视频,因此,我带领孩子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本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点较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星星比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较有名的星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晓;对北斗七星比较陌生,大多数学生处于科普书中看过的介绍为主。几乎没有学生实地有目的的观察过星空。对星空的印象肤浅,难以沟起学生对满天繁星的美好回忆。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尽管我设计了利用美丽的星空图片导入,但效果总觉得欠佳。经调查,我认为这与现在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与美丽的星空接触有关。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机会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纳凉的时间,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体验,再加上现在的大气污染特别严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难欣赏到漆黑的夜空上闪烁着繁星的景象。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15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有两处出现了小问题,第一处是,第一乐句的结尾的最后一个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往往会拖拉,造成节奏的拖拉,影响了下面的演唱。还有一处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的开头,“无边的稻田”的“无”字唱的时候出现偏快的现象,这两处问题出现后,经过听唱、看唱(配合老师的指挥动作),最后学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还可以。
通过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单单让学生唱唱、说说、讲讲,是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较宽,对学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演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授课者:中路铺中心学校 谢玛丽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4)了解水对人类的生命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水在大自然中的不同形态产生的原因。
2、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器材】
多媒体播放设备、水的物态变化演示课件、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湿沙子、盘子、冰、湿抹布。
【实验探究形式】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关于地球和水的美丽图片,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神奇的地球上有神奇的水,对物态变化形成概念,并提出问题,云、雾、雨、露、雪、冰、雹、霜都是大自然中水的美丽化身,而他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
板书课题: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二、传授新课
(一)、水的三态及三态之间的变化
1、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物态变化。A、汽化现象
出示问题:地上的水为什么干了?形成汽化的概念,并讲解蒸发的定义。
通过实例分析什么是汽化现象。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汽化现象吗? B、液化现象
实验:用嘴巴对玻璃板哈气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形成液化概念,分析露水、雾的形成过程。实验:用嘴巴对着手掌哈气,感觉与对玻璃片哈气有什么不同?点拨学生液化现象是水蒸气遇冷而发生的物态变化。
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见到那些液化现象?
2、水与冰之间的物态变化 A、熔化
出示图片: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形成概念。B、凝固
出示图片,这些冰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概念。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熔化和凝固现象。
3、水蒸气与冰之间的物态变化 回顾1、2引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出示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为什么南极的气候比北京还要湿润?南极的水蒸气哪里去了?让学生明确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分析霜、雾淞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北方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是怎样变干的?
4、综合训练(1)、完成习题。
(2)、实验探究:制造云和雨 A、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和物品,模拟制造出云和雨。
B、交代酒精灯的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进行实验。C、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汽化、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过程,理解了云、雾、雨等的形成过程。
D、知识升华:教师提问:有哪些同学在实验中生成了霜、雪、冰雹等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呢?
E、家庭实验室:利用家庭实验室,探究霜、雪、冰雹等的形成过程,再次了解凝固、凝华过程。
(二)、地球上水的循环
1、结合刚才的实验,畅所欲言: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到大自然中作怎样的旅行?(强调物态变化过程和各种形态)
(三)、珍惜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水不断的循环着,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瑰丽和生机,可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我们现在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困境,像今年我们湖南就出现过严重的旱情,观看看视频资料,倡导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