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蝉》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蝉》教案 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蝉》教案 3
[课题]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乘虚而入”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乘虚而入”的意思是:乘着吴国正在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防备,趁机攻打吴国。
(2)理解“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会向很坏的、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堪”字的意思就是(能够、可以)
(3)吴王如果固执己见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吴国将被灭亡;吴王自己也将被处死,然后尸体会被挂在城墙上;吴国的老百姓们也将过上逃难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说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4、这时候,君臣之间会又怎样的对话呢?
A、出示:“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的基调)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B、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王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合作演一演对话的情境。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精彩!可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课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课文中哪部分写了故事的结果。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现在,同学们再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一定会得心应手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2、尝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给文章分段吗?想个小标题。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起因固执攻楚
经过巧妙劝说前后照应
结果打消念头
《蝉》教案 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课件
养教训练点:
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2、注重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画片,请欣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用简短的话说说。
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
捕 啄
(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3)交流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a蝉
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高兴了!
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师:让我们把蝉的悠闲与自由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高兴、得意的心情)
c黄雀
生:我今天真走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饱餐一顿了!
指导朗读句子
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现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师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如果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
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原因。
3、交流:
(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家的安危。
(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发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王真的感兴趣了?
(5)有勇气。(大臣们在底下议论,少年冒死进谏)
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用了巧妙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你觉得少年怎样?
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
如果说大臣的劝说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
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自行练习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鼓励读叙述语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
(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
(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课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情是这样的……”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
成也萧何,( ) 八仙过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养兵千日,( ) 当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枪易躲,( )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结束语: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捕 啄 瞄准
蝉←——螳螂←——黄雀←——“我”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蝉》教案 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
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改)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蝉》教案 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蝉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有条理叙述的方法,感悟作者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简解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撰写的十卷《昆虫记》,还著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2、学习本课生字:
梧桐、伴侣、满不在乎、喧哗、哨子、比邻相守
3、有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读文探究,了解蝉的特点。
我们曾经学过《所见》,让学生看图一简单地说说诗的意思,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全文,启发思考:读完文章,你想对诗文中的小牧童说点什么?
(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如:小心,别让蝉看到;你可以尽情的唱歌好了,蝉是听不到的;蝉是聋子,你可以唱歌去捉……)
4、从而激发学生们认真读书的兴趣,(自己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的,感悟作者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是完全听不到它自己所发出的声音的”
老师提问:这样的一个科学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体会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1)读三段,体会作者观察时间长,观察的细致;
(2)读六段,通过蝉自身听觉与视觉的对比观察、蝉与麻雀的对比观察来体会;
(3)读七、九段,“经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
教师问:为什么这次实验后就可以确定了呢?(讨论后得出:以人性关注自然,科学研究上求实求实)
2、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风趣生动
如:(1)“为安置乐器而缩小内部的器官,这当然是极热心于音乐得了”
(2)就是蝉自己也听不见它这种兴高采烈的歌声它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办法,强迫别人去听而已。
这些句子融入了作者的想象,给予蝉以人的思想,可谓趣味横生。
3、积累、拓展
读《昆虫记》
板书:
蝉的音乐
观察------------——视觉灵敏
蝉的习性
实验——没有听觉
《蝉》教案 7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蝉》教案 8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转来转去祸害大王隐伏处死前爪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教师边出示蝉螳螂黄雀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指名读
(3)这句话大臣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
(5)你觉得大臣的意见如何?(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指导读好这句话。
(7)吴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8)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设疑:(机动)少年为什么不当场进去讲述这个故事?如果当场当时跑进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以上段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请大家照以上方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学生练习朗读
(3)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①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啄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蝉》教案 9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蝉》教案 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书写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周到。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大臣们考虑问题很周到。)
(3)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练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取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指名发言。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读,反复练读这句话。
说书你懂得了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的联系。
(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这是吴王看到眼前利益;诸侯国将乘虚而入,这是吴王还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
3、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4、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出示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2)读句子,联系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
(3)指名造句。
三、复述课文。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情况小结课文。
五、作业
造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板书:
23、螳螂捕蝉
鸣蝉图螳螂图黄雀图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
患呢!少年图
《蝉》教案 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2、揭示寓言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3、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揭示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提醒纠正
提示:“候”与“侯”的区分
2、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谁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讲清楚。
三、感悟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
1、过渡:文中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国王了,可大臣们劝说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少年劝说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交流
大臣劝说的结果:招来了吴王的死命令;少年劝说的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大臣怎么劝说的?说的有道理吗?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理由
(2)出示楚国和吴国的地图,并介绍:楚国在长江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相隔很远,旁边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吴国想要攻打楚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楚国,攻下楚国后,你认为其他诸侯国此时“乘虚而入”,“虚”包含哪些因素?
(3)学生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吴王固执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比较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区别(课后第三题)
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少年劝说的结果
四、感悟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并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两段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比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就是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指导朗读第一句:少年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一定会突出“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些词语,你会意味深长的说吗?
(6)学生练读句子
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2)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蝉》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蝉》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1、导入:(4分)
唐代李商隐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听完李商隐的.诗后,大家知道他描写的是什么吗?
蝉的画面{投影}
盛夏在浓绿中知知叫个不停的蝉,它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呢?享受生命的时间呢?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
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蝉》。短文两则之一《蝉》。板书课题。
2、读一读(1分)
3、作者介绍(1分钟)
过渡:对了,短文读过了,作者是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啊?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等。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等。
4、朗读(3分钟)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个学生读{配乐}。
全班齐读。
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蝉》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吧!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捉不住的蝉声》是台湾女作家简帧的散文。作者通过文章让大家了解到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日捉蝉的乐趣。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久违的蝉声——童年的回忆——捉蝉的感悟怀念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布置作业。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表达的对应内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蝉》教案 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教师导语: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初读了课文(教师板书:初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过程预设:
学生从字词掌握、朗读情况、课文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预设理念:
重点让学生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检查学生对大臣劝说和少年劝说(螳螂捕蝉的故事)的朗读情况。(出示小黑板)
预设理念:
二、揭示目标激疑深入
导语:学习贵在生疑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能读出疑问这也是同学们的收获,上节课同学们读出了很多疑问,有的是“小疑”已经解决,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梳理疑问
(为什么大臣的劝说不成功,而少年却能让吴王改变主意?……)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点突破深入研读
导语: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吴王改变了初衷,他想告诉吴王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他直接说明的那句话吗?
1、学生画找重点句(“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隐伏着的祸患”)
导语:读完这句话你一定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对,读书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这才叫“研读”。它们“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隐患”分别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出答案吗?)
2、学生感悟少年劝说话语,教师启发引导。
启发语:蝉的心情读出来了吗?螳螂的想法表现出来了吗?黄雀的心理读出来了吗?
3、教师点拨,学生想象
导语:其实少年的话还没说完,如果再说,你说少年会说出什么话来?对!看来同学们都可以当吴王了!吴王明白了吗?读一读!)
4、学生理解“恍然大悟”
启发语:“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上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吗?写在旁边好吗?
5、交流反馈。
(明白了少年的意图:自己攻打楚国就像蝉和螳螂一样是只顾眼前利益……)
(明白了大臣说的是对的)(相机练读第一部分)(固执、知错就改)
(明白了少年用心良苦呀)(相机学习第二部分相关语句)(有勇有谋)
四、设置补白,总结提炼
导语:第二天早朝,吴王会怎么向大臣们解释呢?
五、疑问搜索
蝉
一、导入
1、播放声音:蝉的叫声
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在叫?(蝉)
2、出示图片:蝉
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外形特征
二、展开课件:步骤示意图
1、引导幼儿学看步骤示意图,认识折纸符号。看看折纸步骤图上有什么符号?(箭头)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2、帮助幼儿掌握折叠的步骤和方法
引导幼儿逐步观察折纸示意图,请幼儿讲讲折法。
3、教师逐步演示折法(1)对折成三角形
(2)再对折成三角形,在中间形成一道折痕线(3)沿着折痕把一角向上折(4)用同样的方法折另一边(5)把上折的一角向下折(6)用同样的方法折另一边
(7)翻过来把,把第一层纸的角往下折(8)把剩下的一个角向下折(9)把两个末端向后折
(10)把两个小角向前这一点(头)一只蝉就折好了
4、你认为蝉的哪一步分最难折?
让幼儿讲讲还不清楚的地方,老师再细讲。
5、鼓励幼儿看着折纸步骤图示,尝试折蝉
(1)提醒幼儿每个步骤都要折齐,压平
(2)引导幼儿根据步骤图示,最后画上眼睛。
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幼儿。
三、结束
1、把幼儿折的蝉,都插在大树背景图上
2、组织幼儿互相欣赏,交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