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2022-1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德育课题工作报告》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1

“人出课题,课题出人。”把好课题做好,需要有一批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发挥骨干作用。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又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因此,我校以课题为推手,在德育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培养、不断提高、不断壮大班主任队伍。

一、辐射带动有榜样。充分调动课题组中各年级的科研骨干,领取重要研究任务,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为年轻班主任树立学习的典型,让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保证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与提升。

二、请进走出长智慧。为了避免闭门造车,我带领课题组骨干成员到北京、山西、盘锦、大连等地学校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拓展研究思路。邀请县科研室、德育研训处等专家来校进行课题培训,助力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三、以小见大易操作。根据班主任科研水平与研究方向的不同,认领不同层次的小课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研究,为班主任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百川汇海,增加了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

四、校本培训供营养。为使班主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开拓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富有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我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际操作,分层培训的方法,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

五、专家引领好借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聘请到詹万生教授为我校德育工作顾问,我县成立了詹万生德育工作室,以及正在筹划实施的全国第一个德育馆,地点均设在了我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我校课题研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六、搭建舞台促成长。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组织班主任积极参加心育活动课校、县级评优,开展班主任“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围绕德育主题,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一招鲜”,让班主任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体验的快乐,获得心灵的启迪,收获成功的硕果。

在“课题探讨”中凝聚团队,在“理论学习”中碰撞思维,在“专家引领”中孕育智慧,在“实践反思”中追求新高……科研引领班主任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工作型向主人翁的积极主动工作型、从事务型向理论型、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有效地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2

在和谐德育课题引领下,我校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开创班级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和谐的良好氛围。

1、学子当家自主行。成立校长学生助理团,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校园“十佳星级”学生表彰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2、主题活动成序列。结合重大节日,我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法制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尊师爱生、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3、社会实践出品牌。连续8年不断优化,已成为我校德育活动的精品之作。通过班集体建设,学习方法指导,专家、优秀军人、科学家报告,与学长互动,远足,各种比赛、拓展活动,军事训练及生活管理等,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交往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4、国际交流大视野。我校开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周”活动、中荷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连续九届中美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结交外国朋友,增进世界团结。派出学生到台湾、美国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家校携手显合力。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编写家庭教育小报,通过家长接待日、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通过成人仪式,誓师大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开创“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谐共育的良好局面。

7、导师伴行有规划。在起始年级实施导师制,每位教师和职员认领一个亲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全程、全方位导航;在高三年级发挥《成长手册》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与失。学校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助力目标定位,实现梦想。

8、艺体特长显优势。我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因材施教,特色办学。成立了体育、美术特长班,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每学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进行诗歌朗诵、演讲、舞蹈、书法、绘画等比赛,举办形式多样的球类、拔河、体操等运动比赛,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多元发展让学生收获了成功,三年来,学校艺体特长生175人升入大学本科。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3

“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研究—— 以鄂尔多斯东胜区为例”(项目编号NGJGH138),是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20xx年6月9日提出并申报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一般项目。课题主持人梁月琴,成员包括:代娜仁图雅、黄永胜、刘蒙蒙、额尼日乐。1年来,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研究,课题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课题研究工作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结题。现将本次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科学安排

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我们将课题研讨工作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进行课题研究前期准备筹划,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进而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充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形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设计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设计针对社区德育和家校德育的访谈提纲,充实本研究文献库及资料库为本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和研究的基础。

第三阶段:访谈调查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随机抽取鄂尔多斯东胜区的6个社区以及对应社区管辖的学校和家庭,以访谈的方式开展实地调研。

第四阶段:中期报告形成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整理访谈记录,撰写调研报告、进行现状分析。

第五阶段:成果形成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构建思路。

第六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通过前面阶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反思与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研究内容、目的、价值及意义概述

针对E市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基础条件进行调研,重点调研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之间是否有合作教育模式,达到了什么程度,了解当前“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地的现有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 “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策略研究。

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当前国内外对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了解E市当前“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现状的

基础上,通过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寻求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协同机制方法,为E市德育教育提高有效性提供建议并以点带面为类似问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三、认真组织研究,依据既定研究方法,专注科研成果发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这一主旨,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网络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研究工作,首先是每个课题组成员能够坚持搜集文献资料,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其次是课题组坚持每个双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的,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互相交流,在研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进而整体促进科研工作的进行;再次是课题组成员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人写一篇相关小论文或反思文章,把理论从实践当中抽象出来再予以总结;最后是课题组成员能够坚持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工作态度,认真做好个案分析,坚持事实求实,在工作中没有半点虚假。

随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基本实现,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为此我们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个案分析、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通过查询中国知网获取相关文献资料,购买关于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的专著。设计访谈提纲,随机抽取E市的6个社区,对分管社区德育教育的工作人员及社区管辖的学校和家庭进行访谈,采取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然后,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整理和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如下: 首先是要加大青少年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起全社会重视。其次要制定合理时间表和合作形式,加强三者合作。再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以学校为主导利用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最后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方便三者合作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4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5

自开题以来,课题组深入课堂,走近学生和教师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与英语教师一起,共同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依据农村初中学生现状,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训练,同时注意阅读技巧的指导,扎实英语词汇句型的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能,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其成效。

申报课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主研成员,英语组全体教师作为参研人员。本课题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分工及工作任务,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

(一)现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情况

x年9月至x年3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从年10月课题立项为区级课题,进入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总体规划。

1.第一阶段:课题立项阶段(x年09月-x年04月)整理文献资料、制作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制作访谈提纲并进行个别访谈、完成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课题研究阶段(x年04月-x年11月)收集过程资料(图片、视频等)、发表论文。

3.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课题结题阶段(x年11月-x年02月)结题报告。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具体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库,通过书籍专著,杂志报刊,网络论坛等收集各类相关资料,组成资料库。课题组成员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搜集资料,由徐玖琴作资料的汇编及资料管理。

4.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及专题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方式)。

5.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交流、研讨课题实施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6.进行课题研究中相关问题的调查。设计问卷、组织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数据和基本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7.组织课题组成员和英语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和学习研究心得,收集案例设计和教学心得。

8.组织与英语阅读教学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学校宣传窗口和校办刊物,创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二)实践成果

1.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教师的认识和观念都得到了提高。

2.汇编活动资料与教学案例、论文集。

3.汇编学生书法作品集。

4.成立英语社团,开展专题辅导讲座。

(三)理论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无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和学习欲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2.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题展开以后,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教学课堂环境的创设

浓郁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

良好师生人际环境的创设

3.丰富教学内容,分解技巧训练,注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论文获奖。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的收获,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这主要体现在:

(一)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英语无用的现象,因此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大。

(二)学校教师整体研究氛围不浓,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走得仍较缓慢。

(三)由于各种综合的原因,课题研究经费有所欠缺。

总而言之,现在制约课题研究进展的障碍主要有三:

1.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亟待加强。

2.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还有待加强,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还需更具针对性。

三、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思路及安排。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英语课题组成员与学校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了下一阶段(x年9月—x年6月)的研究思路。

1.认真总结前一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

2.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3.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能阅读理解英语,提升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教师方面: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整合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4.下一阶段主要研究的内容

开展一系列关于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方面专题讲座、培训,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图式理论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课题前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集中培训、研究学习等,以教研组为单位,整合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设计导学案,理论与猜想—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活动—差异发展学生、教师的提高过程,确定了“自探—教学案,参与—创设条件,共研—合作交流,实践—提高能力”的基本结构。

设立英语社团,开展有关朗读、书法、演讲等方面的比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强化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极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6.下一阶段研究步骤安排

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和实验活动,进一步重点搞好基础性研究和探究性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1)进一步搞好探索性研究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完善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目标,如知识技能的规定,过程方法的揭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以探究学习为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重点展开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继续研究如何编好适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校本教材。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2)顺利开展应用性研究

将研究的各项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研究目标趋接近。将所收集的资料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并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继续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完成英语阅读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本阶段中,课题组将深入班级进行听评课活动,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难,安排课题下一阶段评估的有关事宜。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

首先是数字上的庞大惊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十四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约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20xx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xx万人。

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等案件时有发生。

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

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试问: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正如相关专家所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仙居是荆门一个偏远山乡。全乡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现有中小学5所,小学教学班28个,中学教学班15个;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948名,初中生847名。全镇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达1.2万人次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6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口已超过全乡总人口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荆门市授予“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xx年5月,仙居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xx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在此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xx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xx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众多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世纪之痛:直击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难题》以及长篇小说《空巢》、《守望》、《当着落叶纷飞》等相继出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出仙居乡区域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等。

具体说来,本课题针对调查出的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问题采取以下几点实验方法: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二)课题研究对象

这次调查共选取了我校12个教学班进行,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从统计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24人。

仙居中心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共102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8.34%。从各年级留守儿童的人数上看,留守儿童在中高年级人数居多,占中高年级学生总数的近4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留守人数最多,留守率高达34.7%。从性别上调查发现102名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要高于女生人数。除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人数都略高于女生人数,六年级男女生人数差距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共47人,少于父母双方外出人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55人。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级,一二年级的人数最少。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留守儿童年龄偏大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充分考虑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监护人监护而照顾好自己的问题。

(3)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认为学习重要占34%;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占16%;认为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为子女混文凭占37.5%;认为顺其自然占12.5%。直接监护人教育对学习要求严格占35.6%;无时间顾及占47.8%;任其自由发展占16.6%。隔代监护人教育76%认为是迫不得已;重养不重教占73.3%;重教而力不从心占26.7%。

(4)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的具体信息统计如下:

学习优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较差的有44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学习状况在良好和中等档次的人数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各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的人数上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六年级学习状况较差的人数最多。

2、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在中小学各年级留守儿童中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3)对研究样本(抽样50名)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对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3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主要是祖父母。这类监护人基本无法指导学生的家庭学习。从学习习惯看,监护人的学历越高,优秀学生占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因此,监护人的学历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明显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差。前者的优秀学生率仅有18%,而较差学生率却达到46%。后者优秀学生率达46%,较差学生率为27%。在深入的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对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此类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应当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很了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这说明儿童总体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但相比之下,留守儿童自我了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超过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时,近一半教师(47.6%)认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时,19%的孩子有自责倾向,喜欢责备自己。这反映了农村儿童较严重的自责倾向。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在留守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34.1%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好地与人相处,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比非留守儿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数儿童(包括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关。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

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中近1/5的孩子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过6%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敌对性,“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低,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对监护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3、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

七、调查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基础性的生活问题。

(一)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却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伙食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访谈中,很多家长告诉我们,爷爷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爱和关心留在家乡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但他们却不懂怎样真正的照顾孩子。这些老人一生过惯了苦日子,自经历了吃不饱和穿不暖的年代,现在能够让孩子们吃饱饭,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他们的生活观念很难改变,即使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储存一点钱。一位家长告诉我们:“我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响。我们没有外出打工时,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让孩子吃好点。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孩子跟我们说有时饭菜馊了,爷爷奶奶也舍不得扔,蒸蒸热热或是跟其他的饭菜一掺和照样吃;水果坏了,削削也让孩子那么吃;蔬菜坏了,择吧择吧也照样炒。这样的生活肯定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们那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过日子特别节俭”。“其实我们除了给孩子学费外,也多给我爹我妈一些钱,就是想让父母给孩子吃好一点,但两个老人过穷日子过惯了,舍不得花钱买菜吃。说钱留给孩子上大学用。这也不能怪老人,他们就是那种生活,省吃俭用惯了,他们只知道人有饭吃就行,不知道没菜吃影响孩子的健康”。

2、更加节衣缩食。我们的调查显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确实出现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的现象。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而生活铺张浪费,相反,由于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不容易而更加节衣缩食。

一位六年级留守学生告诉我们:“我的衣服都是大姨家的姐姐穿过的,送我的。我自己很少买新衣服,我要节约父母打工挣来的每一分钱。”“我从来都不会向爸爸妈妈要零花钱。如果想买些小零食,我就会从每周的伙食费中节省出一些。我不想多花爸爸妈妈的钱,因为他们赚钱太辛苦了。”对有些花钱不节约的孩子,留守儿童对他们持否定的态度。有个留守孩子说“像我们这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都知道钱来的不易,都很节省。不过也有不节省的。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花钱大手大脚的,有时候钱不够,还要和同学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太不懂事了”

3、家务负担明显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后,不管跟老人还是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话说:“都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认为与别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干不干家务也觉得不自由。有时候,一些留守儿童通过尽量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一位与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们访谈时告诉了我们他的心里话。他说“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天天除了学习和玩耍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妈妈做好的现成饭菜,脏衣服只管往下脱,妈妈就会给我洗干净,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于收拾家、喂猪、做饭等家务活,更不会轮到我的头上。可是现在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哥哥嫂嫂虽然对我也不错,但还是感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也很忙,不仅要料理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年仅3岁的小侄子。所以每当周末回家后,我都会主动承担起收拾家、做饭、喂猪的活,有的时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会把哥哥嫂嫂还有侄儿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干着干着活就会悄悄地流眼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总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想爸爸妈妈,好想他们回到我的身边”。

一些留守儿童也反映,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帮助监护人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家务而延误作业。我们认为,虽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儿童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这些家务一旦变成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或者是学业受到影响,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很调皮,上个树翻个墙什么的,衣服就特别爱脏。孩子自己不会洗,我父母又照顾不过来,孩子经常穿得脏兮兮的,不像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穿得干干净净的。现在孩子小也不知道要好,我听我娘说,孩子有时连脸都不洗,牙也不刷,吃了饭把书包一背就上学。放学回来饿了,手也不洗,抓起东西就吃。我们担心孩子这样下去,养成不讲卫生的习惯,吃出病来就麻烦了”

我们的个案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别是高年级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学业隐忧颇多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的强烈思亲的感觉,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导而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以及其“读书无用”的观念,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保护伞。农村留守儿童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在与农村留守儿童讨论父母外出对他们教育的影响时,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长期见不到父母很难过,因为思念父母而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督导,学习成绩赶不上别的同学,不愿意学习”、“贪玩,学习成绩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三)性格形成偏差

根据我们对学校老师、学生和打工家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是正常的,与没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的个案访谈也发现,在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后,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和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农村留守儿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学还是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从事体力、餐饮和手工劳动,经济上基本能够保证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与子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靠电话,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大致了解一些生活、学习情况。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占16%;一月一次的占32%;不定时联系的占26%;很少和父母联系的占25%。一月和父母联系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时与父母联系的比率较高,一周联系一次的比率最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阂感。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代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受了气也没有父母撑腰。在对留守儿童(抽样100名)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么时,选择“爱”占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选择,更愿意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占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不安全的占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比率最高,占48%。这些留守孩子受欺负后往往变的越来越胆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会选择自己玩、少招惹同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一位留守儿童告诉我们:“我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有时候说,有时候不说,我怕奶奶也想他们。和同学也不说,我就放在心里,难过的时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软弱,常常掉眼泪。”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上学后,有一次和小伙伴吵架,小伙伴说他“你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后大哭,爷爷说他现在总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说话。另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出生后就不在我们身边,孩子从小就胆小,总是独来独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愿意跟人交往”。家长们也反映,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懂事,很要强,不抱怨父母把他们留在老家,其实他们内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话都藏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肯定对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打工父母最担心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四)安全缺乏保障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打工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年老体弱,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有一位农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孩子就都留给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顾孙子孙女,还要照顾外孙。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浇水的时候,一个5岁的孩子跑到河边玩水,掉到河里淹死。奶奶觉得对不起儿子和孙子,也跳河自杀了”。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6-14、15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加强有关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五)农村义务教育面临新挑战

根据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的反映,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学习投入确实增强了,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却因为农民外出面临新的挑战。

访谈中我们发现,从七年级开始,农村学生数量就开始流失。学生刚刚开始流失时,学校都到学生家里做劝导工作,帮助了一大批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归到学校。但是,对于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逃学或辍学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工作很难开展。家里的老人或者说管不了孩子,或者就让学校直接跟孩子的父母联系。因为绝大多数在外打工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联系电话,再加上学校自身财力和人力所限,学校与一些逃学或辍学的学生家长的互动和联系形成空档,导致这些孩子在没有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时就彻底辍学。一位两个女孩子都留在家乡的家长也难过地告诉我们:“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对她们的学习肯定有影响的。她爷爷、奶奶又不识字,也管不住她俩。要是老公在家,管理严一些,大女儿要好多了,不会刚念完初一就不念了,二女儿学习也会更好些”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督导,使他们学习不专心,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下降。有45.8%的学生学习优秀,自制能力好。他们认为父母在外辛苦赚钱,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他们。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能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他们遵守纪律,学习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学习。18%处于良好状况,13%是中等情况,23.2%处于较差,他们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完不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根本就是不做,书写马虎,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消极,对学习和老师布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学习习惯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问题不但给农村义务教育,也给将来农村和城市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于未外出打工的农民,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留守儿童也要继续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业。如果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都打不牢固,将来很难适应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六)学校教育不够完善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调查表明,94.4%的留守儿童“喜欢老师”,79.8%的留守儿童认为“有些女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们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有所作为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当然,调查结果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儿童人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孩子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因此,此调查结果也许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

八、改善现状的建议

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家长该如何作为?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2.5%的家长对教育有正确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识太淡泊,家庭教育严峻。虽说父母的外出并非一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它使得孩子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监护的不力,孩子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在此,我们倡议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提高自己素质和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习惯。

2、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将如何作为?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双重责任,这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校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上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上。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关系他们的未来,这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结果是令人十分担忧的。为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我们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供参考:

(1)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各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不好习惯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学校各科老师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学习各方面多关心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要勤观察,勤督促,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把特殊家庭学习后进的学生做为转化对象,在坐位上给予特殊照顾,坐在老师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长没有辅导能力,放学后多给这些孩子补补课,少布置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心关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学习,成绩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随父母流动到外地时,对老师都是依依不舍。

3、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应如何作为?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学生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保护。然而,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7

一、强思想,去伪存真做课题

为把课题研究真正开展起来,摒弃一些重结果,轻过程,走形式等课题研究弊端,我校从德育实际出发,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将课题研究方向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意识。不惟课题而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体现科研的真正的价值。

二、小切口,细化分解上轨道

为了向科研要效益,我校将子课题进行分解,根据年级特点、文化内容上进行细化。号召所有班主任“人人做课题”,以“小、活、实、快”的微课题研究推动课题进展,确保课题源于工作实际,归于工作实际,激发教师选题、研究的热情,消除老师不想做、怕做课题的畏难心理。一时间,课题研究发展态势强劲,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促规范,平实有效贴地行

强化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有序,保证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成立课题研究核心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相关制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要求。加强课题工作日常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组培训会议,及时通报研究进程,分享科研成果。做到课题资料电子、文本档案存储及时、准确、规范。完善课题组成员考评机制,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成果呈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三、勤交流,拓宽科研新思路

该课题开题以来,定期组织课题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优化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实验教师谈个人课题研究一得,让广大老师分享成功,为困惑出谋划策。在学校网站开辟课题论坛,实验教师有什么成功的做法,可以发表观点。课题经验交流会,宣传好的研究方法,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课题工作研讨会,总结阶段性实践经验,剖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

智慧在在实践中生成,在反思中锤炼,更在彼此的学习交流中默会。课题研究,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关注科研,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德育中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在不断研究与探讨中尝试解决问题。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8

德育课题本学期重在积极教育,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发展的时空”的理念为经,以“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为纬,以“心育教育”为核心,夯实常规德育,创新德育品牌,开创文萃积极德育新风尚。

子课题一:创设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积极德育氛围

作为新校,楼道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学校管理中称之为“校园显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主题系列的文化走廊布置:

1.校园走廊文化创设完成,二楼运河廊文化。(成果见照片)

2.开启四季的约定——记文萃小学特色楼梯文化布置(园区)

3.那一抹亮丽的教室之美——记文萃小学美丽文萃美丽教室评比活动(园区)

4.本学期我校新体验作文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将教学和德育有效结合,本月主题实践主要围绕更新楼梯文化,班刊校刊及时更新。

子课题二:依托校内外的少先队阵地资源,拓展儿童的教育空间

本学期我校为积极创建苏州市少先队先进学校而努力,从期初的计划到期中的实施,再到期末的迎检都层层落实,最后成功通过了市少先队的验收。

1.文心小主播、挑战主持人(勇敢创新)。本学期文心小主播每周四改成现场直播的方式,力求做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贴近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播音班级从班主任到播音员、再到外请的学生、老师或家长的参与,都使文心小主播即上学期的广播大PK后,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2.小干部、大视野(责任)。文萃小学为增强少先队员们的责任感、光荣感,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将少代会开成少先队员们喜欢的会议,精心设计了“文萃最强音”的新形式,召开少先队员代表大会选举文小第一批大队干。这些小干部们个个认真负责,每天准时到自己的岗位,从校门口礼仪岗到餐厅、走廊礼仪岗,每天都穿梭着他们勤奋巡视的身影。学校的小绅士小淑女餐桌,文明靠右行的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辛劳。

3.庄严入队,我骄傲(责任)。本学期我校利用少先队日,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少先队员佩戴了光荣的红领巾,开展了以“鲜艳的红领巾飘起来”为主题的少先队入队典礼。

4.“一帮一,我能行”(合作感恩)。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能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集体荣誉感。一些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比较落后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发生变化。因此,本学期少先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一帮一”活动。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互助,相互监督,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关心。随着“一帮一”小组的大力开展,文萃小学的每个班级都将成为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5.小记者海选(坚韧勇敢)。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掘和培养更多的小记者人才,大队部本学期举办了首届小记者海选大赛,招募优秀的小记者,给同学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此次活动,不仅为怀揣记者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激发了他们担当学校小主人翁的决心和勇气,为学校少先大队今后顺利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增加了亮色。

6.《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本学期为了迎接苏州市少先队先进学校的验收,参加省级少先队课的比赛,王丽老师的《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录像课完成,并递交到上级部门参赛。

7.多姿多彩班队会(创新感恩责任)。本学期的班队会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处处开花。有三(2)班的孝道主题体验活动,三(1)班的诵经进班,三(5)班的西餐礼仪我来学,四年级的《十岁生日我感恩》等等。

8.装修少先队队室完成。

子课题三:以活动为载体,寓积极德育于体验中

1.世遗青少年基地成立(责任)。为了增强世界遗产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运河申遗的热情营造新学年的良好氛围,我校在开学初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暨“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2.保护小眼晴(责任)。为了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爱眼、护眼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眼保健操技能水平,本学期开展了文萃小学第一届眼操比赛,使学生明确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掌握做眼操的正确方法。

3.亲亲吾师,悠悠我心。(感恩)本学期值此教师节之际,开展了亲亲吾师,悠悠我心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心中最爱的老师,或优雅,或帅气,或童真,都通过学生的体验,将感恩教育溶入其中。

4.争当“汉字英雄”。(责任坚韧)汉字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本学期开展了这项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将文化和娱乐相包容的活动,普及中华经典汉字,各班识字最多的孩子倾情参与,一笔一划写字的体验中,渗透一心一意做人。汉字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文萃小学德育课题阶段汇报暨校园“汉字英雄”决赛。

5.图书义卖,爱心行动。(感恩)本学期的校园书香节积极体验活动中的《图书淘淘乐》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施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动。

6.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勇敢合作)本学期秋游通过四个年级不同德育基地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认知社会、品尝艰辛、理解工作、懂得分享、学会合作,从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秋来风物别样情,文萃学子远山行——记文萃小学一二年级秋季综合实践活动。

子课题四:发展心育教育,渗透积极德育理念

一、“阳光语露”“心理小故事”伴我行

积极阳光从会说话做起。我校阳光语露“亲子篇”“师生篇”“伙伴篇”三大篇章确立后,10月举办了文萃小学阳光语露分享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师生满怀憧憬与感恩。心理小故事校本教材编写完毕,从本学期起每周五的晨会,都是班主任和学生们分享心理小故事的美好时刻。精彩纷呈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记录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二、知心哥哥、姐姐引我行

本学期为达成学校对孩子“发展心育教育,渗透积极德育理念”的美好愿望,11月,我校又一次举行“大手拉小手,幸福牵着走”知心哥哥、姐姐的聘任仪式,这是学校心理特色的重要内容和延伸。同月,“知心哥哥姐姐进校园”系列活动之“听哥哥姐姐话成长”主题活动拉开帷幕。18名大学生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分享成长中令人难忘的经历。有的讲述自己如何树立理想、勇于进取的历程,有的诉说自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艰辛,有的感恩遇到好师长的幸运,有的回味珍贵的友谊带来的温暖和力量……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更如一个个明亮的灯塔,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三、“心理体验”快乐行

11月,我校进行了秋季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别样风情。我们还举行了三、四年级学生在花卉植物公园进行了心理团体体验活动。让文萃娃们品尝了艰辛、懂得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和竞争,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相信这将是给孩子们上的一堂最精彩的自然课!

四、“文萃精神”促我行

文萃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一种积极的“文萃精神”。7月,在学校教师研究发展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萃精神”大讨论活动后,10月,我校举办了“荟文心精神,萃桃李芬芳”为主题的文萃精神大讨论语录的揭晓,呈现了汇聚文萃教师智慧的文萃精神语录:乐观向上的感恩心、忠诚爱校的责任感、信任团结的合作情、积极主动的行动力、坚韧求精的敬业劲。这些凝练的语录,桃李的芬芳自此绽放在文萃校园的每个角落,感染文萃的每一个孩子,教育孩子也要成为一个具有“文萃精神”的文萃人。

五、“积极沟通”助我行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积极向上。10月,我校举行了“积极沟通训练营”,减轻教师们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压力,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生活。11月,我校举行了教师积极沟通心理拓展活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点滴时光变成欢乐的音符,文萃教师们不仅收获了团结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更多家校沟通方法。

子课题五:运用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建构儿童的新生活

1.家校合作,携手前行。11月,我校开展了积极心理家长大讲堂活动和二、四年级家长会,为家校积极沟通与携手前行增添了初冬的温暖。本次活动使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生活学习和家校沟通方面都有所了解,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以生为本、积极德育的理念。向家长们传递了爱与温暖,还让家长们在反思和学习中找寻适宜自己孩子的教育途径。共搭沟通桥梁,携手积极前行——记文萃小学积极心理大讲堂与家长会活动

2.家长报《大手牵小手》。家长志愿者定期编辑家长报《大手牵小手》第三期,给家长一面“镜子”。每位家长参与其中,检查其子女的言行,在教育方式、目标总体上,能够与学校要求保持一致,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轻松家长会,按需召开。本学期三(2)班,三(4)班根据自己班级的需求,自行召开了三次小型的家长会,旨在与家长尽快达成默契,对症下药,因材适教,也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家校携手,共筑教育堡垒——记文萃小学三年(2)班期初家长会(园区)陶量俚

4.家长志愿者爱的回馈。(感恩)本学期继续延续上学期对家长志愿者进行爱的回馈,计划在24日上午优秀家长志愿者颁奖后,施老师将对优秀家长志愿者和学生做一个小时的亲子沟通训练,以此来激励家长们继续为学校做出贡献。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心理故事校本教材。

2德育论文发表17篇,获奖4篇。

3.运河廊,春夏秋冬楼梯文化墙,少先队室打造。

4.积极德育区级以上报道41篇。

5心理剧《蜕变》

6.少先队建队录视频、《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录像课视频。

7.第五期心理报《文心报》出刊。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研究团队年轻,骨干教师较少,经验尚浅;理论学习仍不够。

2.本学期撰写德育方面的论文、案例评析不多,课题实施课程中,没有时时围绕“积极”这一课题核心理念,缺乏针对性,特色不够凸显。

改进措施:

1.发挥年轻群体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优势,群策群力,把课题做深做透。

2.紧紧围绕主课题积极体验的理念,以我校六个积极品质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

3.课题实施过程加强计划性、前瞻性,将德育课题理念凸显。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1

在和谐德育课题引领下,我校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开创班级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和谐的良好氛围。

1.学子当家自主行。成立校长学生助理团,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校园“十佳星级”学生表彰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2.主题活动成序列。结合重大节日,我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法制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尊师爱生、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3.社会实践出品牌。连续8年不断优化,已成为我校德育活动的精品之作。通过班集体建设,学习方法指导,专家、优秀军人、科学家报告,与学长互动,远足,各种比赛、拓展活动,军事训练及生活管理等,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交往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4.国际交流大视野。我校开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周”活动、中荷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连续九届中美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结交外国朋友,增进世界团结。派出学生到中国台湾、美国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家校携手显合力。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编写家庭教育小报,通过家长接待日、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通过成人仪式,誓师大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开创“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谐共育的良好局面。

7.导师伴行有规划。在起始年级实施导师制,每位教师和职员认领一个亲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全程、全方位导航;在高三年级发挥《成长手册》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与失。学校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助力目标定位,实现梦想。

8.艺体特长显优势。我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因材施教,特色办学。成立了体育、美术特长班,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每学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进行诗歌朗诵、演讲、舞蹈、书法、绘画等比赛,举办形式多样的球类、拔河、体操等运动比赛,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多元发展让学生收获了成功,三年来,学校艺体特长生175人升入大学本科。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xx年6月申报立项了《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省级课题。20xx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本学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新光学校前身是南平造纸厂职工子弟学校,现为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校,也是南平唯一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由于我校与南平市少体校联合办学,承办少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延平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与素质的差异明显,尤其是高中生源素质差异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讨厌老师,老师看不惯学生的现象广泛存在;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我校新一轮课改的关键环节点,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也是我校“外求发展,内抓管理”的核心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艺精,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该课题的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该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必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是我校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通过对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反思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及产生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从教师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师生关系建议,寻找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通过采取师生平等对话方式,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对教师起码的信任,为下一步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心灵,沟通情感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步,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抒写心路历程,拨开成长中的迷雾,解读学生心灵,指点迷津,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构建和谐校园。

(二)研究阶段的划分、阶段目标及成果形式

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适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问卷调查,反思研究。发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问卷,完成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报告。

2、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资料,了解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对策。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近教师。教师从细微处入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沟通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4、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解读心灵。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就交给老师,老师以留言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忠告或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

5、案例跟踪。要求实验教师平时注意观察,重点跟踪几个实验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每学期写出几个案例,课题组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

6、在高中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每学年开实验课一节,并收集教案和课件,刻录光盘。

7、设置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对实验学生进行成绩和思想表现的跟踪,采用学生自评和家长、老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博客、邮箱等,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指导学生擅用网络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9、课题组教师每学年撰写师生关系构建或和谐课堂教学的论文一篇。

10、定期检查,重视反思。为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效进行中途检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会,写成阶段性总结,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进行成果交流。

四、课题管理及进展情况

1、20xx年5月26日,我们召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会,会上对该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阶段划分及目标任务、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的组织管理都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做到“三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四加强”(加强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档案管理)。完成了课题的立项和申报工作。

2、20xx年9月,为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现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对实验学生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并撰写了《目前我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3、20xx年9月10日,利用教师节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构建师生关系活动。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主题班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开展吐露心声活动,以文字为载体,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开辟学生心语,小报和板报专栏,加深师生情感交流。并收集学生的小报、学生心语、学生作文、学生黑板报、主题班会教案;刻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光盘。

4、20xx年10月15日,召开课题推进会,邀请进修学校的莫云萍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

5、20xx年11月6日,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并印发教师教师忌事忌语,应事应语的材料。以转变教师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理念,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6、20xx年11月16日,高中年段召开家长会,改变以往教师讲,家长听的模式,采用座谈会的形式,教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优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为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断创造外部环境。

7、根据我校高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措施的实验,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两篇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论文。

8、20xx年3月开始,我校一方面通过学生心语、师生座谈、学生小报、社会实践、家长会等形式继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收集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政治课堂和谐教学模式的探究上,以力求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学期来我校高中开展五步教学法实践,该模式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设适时点拨—共同归纳创新”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9、20xx年4月—5月我校参加高中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高一政治教师以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和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片区一等奖和市级一等奖第一名的突出成绩。

五、具体做法及研究体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重点工作来抓。由于此课题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常发生的矛盾冲突引发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也是我校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能否改善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直接关系到我校今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协调分工,责任明确,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学习,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辞、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实验班级学生中收集教师平时在训斥学生时常用的有伤学生自尊心的忌语,经过整理编辑为《教师忌语100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净化了语言环境,规范了教师用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三)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活动,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开始摆脱对成年人的完全依赖。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逆反心理,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实验教师们努力尝试着各种与学生沟通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还是写“学生心语”的形式。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以保密、尊重为原则,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就交给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一开始学生不太信任老师,不敢写得太实际,太诚恳,后来实验教师向学生承诺:不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一点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试探,学生有了“安全感”,老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愿和老师用日记交流了。问题严重的,老师就找学生谈心、开导,问题不严重的就给学生写下批语,也就是留言。学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也可以给老师提出批评,师生在日记中交谈,在日记中理解。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3

一、强思想,去伪存真做课题

为把课题研究真正开展起来,摒弃一些重结果,轻过程,走形式等课题研究弊端,我校从德育实际出发,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将课题研究方向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意识。不惟课题而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体现科研的真正的价值。

二、小切口,细化分解上轨道

为了向科研要效益,我校将子课题进行分解,根据年级特点、文化内容上进行细化。号召所有班主任“人人做课题”,以“小、活、实、快”的微课题研究推动课题进展,确保课题源于工作实际,归于工作实际,激发教师选题、研究的热情,消除老师不想做、怕做课题的畏难心理。一时间,课题研究发展态势强劲,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促规范,平实有效贴地行

强化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有序,保证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成立课题研究核心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相关制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要求。加强课题工作日常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组培训会议,及时通报研究进程,分享科研成果。做到课题资料电子、文本档案存储及时、准确、规范。完善课题组成员考评机制,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成果呈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四、勤交流,拓宽科研新思路

该课题开题以来,定期组织课题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优化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实验教师谈个人课题研究一得,让广大老师分享成功,为困惑出谋划策。在学校网站开辟课题论坛,实验教师有什么成功的做法,可以发表观点。课题经验交流会,宣传好的研究方法,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课题工作研讨会,总结阶段性实践经验,剖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

智慧在在实践中生成,在反思中锤炼,更在彼此的学习交流中默会。课题研究,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关注科研,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德育中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在不断研究与探讨中尝试解决问题。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

首先是数字上的庞大惊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十四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约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20xx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xx万人。

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等案件时有发生。

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

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试问: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正如相关专家所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仙居是荆门一个偏远山乡。全乡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现有中小学5所,小学教学班28个,中学教学班15个;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948名,初中生847名。全镇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达1.2万人次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6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口已超过全乡总人口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荆门市授予“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xx年5月,仙居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xx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在此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xx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xx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众多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世纪之痛:直击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难题》以及长篇小说《空巢》、《守望》、《当着落叶纷飞》等相继出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出仙居乡区域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等。

具体说来,本课题针对调查出的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问题采取以下几点实验方法: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二)课题研究对象

这次调查共选取了我校12个教学班进行,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从统计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24人。

仙居中心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共102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8.34%。从各年级留守儿童的人数上看,留守儿童在中高年级人数居多,占中高年级学生总数的近4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留守人数最多,留守率高达34.7%。从性别上调查发现102名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要高于女生人数。除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人数都略高于女生人数,六年级男女生人数差距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共47人,少于父母双方外出人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55人。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级,一二年级的人数最少。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留守儿童年龄偏大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充分考虑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监护人监护而照顾好自己的问题。

(3)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认为学习重要占34%;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占16%;认为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为子女混文凭占37.5%;认为顺其自然占12.5%。直接监护人教育对学习要求严格占35.6%;无时间顾及占47.8%;任其自由发展占16.6%。隔代监护人教育76%认为是迫不得已;重养不重教占73.3%;重教而力不从心占26.7%。

(4)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的具体信息统计如下:

学习优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较差的有44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学习状况在良好和中等档次的人数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各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的人数上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六年级学习状况较差的人数最多。

2、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在中小学各年级留守儿童中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3)对研究样本(抽样50名)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对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3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主要是祖父母。这类监护人基本无法指导学生的家庭学习。从学习习惯看,监护人的学历越高,优秀学生占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因此,监护人的学历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明显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差。前者的优秀学生率仅有18%,而较差学生率却达到46%。后者优秀学生率达46%,较差学生率为27%。在深入的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对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此类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应当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很了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这说明儿童总体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但相比之下,留守儿童自我了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超过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时,近一半教师(47.6%)认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时,19%的孩子有自责倾向,喜欢责备自己。这反映了农村儿童较严重的自责倾向。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在留守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34.1%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好地与人相处,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比非留守儿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数儿童(包括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关。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

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中近1/5的孩子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过6%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敌对性,“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低,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对监护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3、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

七、调查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基础性的生活问题。

(一)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却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伙食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访谈中,很多家长告诉我们,爷爷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爱和关心留在家乡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但他们却不懂怎样真正的照顾孩子。这些老人一生过惯了苦日子,自经历了吃不饱和穿不暖的年代,现在能够让孩子们吃饱饭,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他们的生活观念很难改变,即使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储存一点钱。一位家长告诉我们:“我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响。我们没有外出打工时,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让孩子吃好点。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孩子跟我们说有时饭菜馊了,爷爷奶奶也舍不得扔,蒸蒸热热或是跟其他的饭菜一掺和照样吃;水果坏了,削削也让孩子那么吃;蔬菜坏了,择吧择吧也照样炒。这样的生活肯定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们那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过日子特别节俭”。“其实我们除了给孩子学费外,也多给我爹我妈一些钱,就是想让父母给孩子吃好一点,但两个老人过穷日子过惯了,舍不得花钱买菜吃。说钱留给孩子上大学用。这也不能怪老人,他们就是那种生活,省吃俭用惯了,他们只知道人有饭吃就行,不知道没菜吃影响孩子的健康”。

2、更加节衣缩食。我们的调查显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确实出现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的现象。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而生活铺张浪费,相反,由于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不容易而更加节衣缩食。

一位六年级留守学生告诉我们:“我的衣服都是大姨家的姐姐穿过的,送我的。我自己很少买新衣服,我要节约父母打工挣来的每一分钱。”“我从来都不会向爸爸妈妈要零花钱。如果想买些小零食,我就会从每周的伙食费中节省出一些。我不想多花爸爸妈妈的钱,因为他们赚钱太辛苦了。”对有些花钱不节约的孩子,留守儿童对他们持否定的态度。有个留守孩子说“像我们这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都知道钱来的不易,都很节省。不过也有不节省的。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花钱大手大脚的,有时候钱不够,还要和同学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太不懂事了”

3、家务负担明显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后,不管跟老人还是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话说:“都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认为与别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干不干家务也觉得不自由。有时候,一些留守儿童通过尽量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一位与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们访谈时告诉了我们他的心里话。他说“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天天除了学习和玩耍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妈妈做好的现成饭菜,脏衣服只管往下脱,妈妈就会给我洗干净,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于收拾家、喂猪、做饭等家务活,更不会轮到我的头上。可是现在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哥哥嫂嫂虽然对我也不错,但还是感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也很忙,不仅要料理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年仅3岁的小侄子。所以每当周末回家后,我都会主动承担起收拾家、做饭、喂猪的活,有的时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会把哥哥嫂嫂还有侄儿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干着干着活就会悄悄地流眼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总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想爸爸妈妈,好想他们回到我的身边”。

一些留守儿童也反映,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帮助监护人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家务而延误作业。我们认为,虽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儿童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这些家务一旦变成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或者是学业受到影响,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很调皮,上个树翻个墙什么的,衣服就特别爱脏。孩子自己不会洗,我父母又照顾不过来,孩子经常穿得脏兮兮的,不像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穿得干干净净的。现在孩子小也不知道要好,我听我娘说,孩子有时连脸都不洗,牙也不刷,吃了饭把书包一背就上学。放学回来饿了,手也不洗,抓起东西就吃。我们担心孩子这样下去,养成不讲卫生的习惯,吃出病来就麻烦了”

我们的个案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别是高年级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学业隐忧颇多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的强烈思亲的感觉,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导而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以及其“读书无用”的观念,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保护伞。农村留守儿童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在与农村留守儿童讨论父母外出对他们教育的影响时,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长期见不到父母很难过,因为思念父母而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督导,学习成绩赶不上别的同学,不愿意学习”、“贪玩,学习成绩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三)性格形成偏差

根据我们对学校老师、学生和打工家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是正常的,与没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的个案访谈也发现,在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后,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和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农村留守儿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学还是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从事体力、餐饮和手工劳动,经济上基本能够保证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与子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靠电话,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大致了解一些生活、学习情况。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占16%;一月一次的占32%;不定时联系的占26%;很少和父母联系的占25%。一月和父母联系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时与父母联系的比率较高,一周联系一次的比率最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阂感。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代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受了气也没有父母撑腰。在对留守儿童(抽样100名)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么时,选择“爱”占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选择,更愿意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占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不安全的占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比率最高,占48%。这些留守孩子受欺负后往往变的越来越胆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会选择自己玩、少招惹同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一位留守儿童告诉我们:“我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有时候说,有时候不说,我怕奶奶也想他们。和同学也不说,我就放在心里,难过的时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软弱,常常掉眼泪。”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上学后,有一次和小伙伴吵架,小伙伴说他“你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后大哭,爷爷说他现在总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说话。另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出生后就不在我们身边,孩子从小就胆小,总是独来独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愿意跟人交往”。家长们也反映,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懂事,很要强,不抱怨父母把他们留在老家,其实他们内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话都藏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肯定对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打工父母最担心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四)安全缺乏保障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打工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年老体弱,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有一位农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孩子就都留给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顾孙子孙女,还要照顾外孙。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浇水的时候,一个5岁的孩子跑到河边玩水,掉到河里淹死。奶奶觉得对不起儿子和孙子,也跳河自杀了”。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6-14、15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加强有关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五)农村义务教育面临新挑战

根据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的反映,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学习投入确实增强了,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却因为农民外出面临新的挑战。

访谈中我们发现,从七年级开始,农村学生数量就开始流失。学生刚刚开始流失时,学校都到学生家里做劝导工作,帮助了一大批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归到学校。但是,对于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逃学或辍学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工作很难开展。家里的老人或者说管不了孩子,或者就让学校直接跟孩子的父母联系。因为绝大多数在外打工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联系电话,再加上学校自身财力和人力所限,学校与一些逃学或辍学的学生家长的互动和联系形成空档,导致这些孩子在没有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时就彻底辍学。一位两个女孩子都留在家乡的家长也难过地告诉我们:“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对她们的学习肯定有影响的。她爷爷、奶奶又不识字,也管不住她俩。要是老公在家,管理严一些,大女儿要好多了,不会刚念完初一就不念了,二女儿学习也会更好些”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督导,使他们学习不专心,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下降。有45.8%的学生学习优秀,自制能力好。他们认为父母在外辛苦赚钱,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他们。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能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他们遵守纪律,学习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学习。18%处于良好状况,13%是中等情况,23.2%处于较差,他们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完不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根本就是不做,书写马虎,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消极,对学习和老师布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学习习惯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问题不但给农村义务教育,也给将来农村和城市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于未外出打工的农民,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留守儿童也要继续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业。如果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都打不牢固,将来很难适应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六)学校教育不够完善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调查表明,94.4%的留守儿童“喜欢老师”,79.8%的留守儿童认为“有些女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们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有所作为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当然,调查结果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儿童人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孩子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因此,此调查结果也许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

八、改善现状的建议

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家长该如何作为?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2.5%的家长对教育有正确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识太淡泊,家庭教育严峻。虽说父母的外出并非一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它使得孩子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监护的不力,孩子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在此,我们倡议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提高自己素质和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习惯。

2、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将如何作为?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双重责任,这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校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上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上。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关系他们的未来,这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结果是令人十分担忧的。为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我们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供参考:

(1)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各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不好习惯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学校各科老师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学习各方面多关心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要勤观察,勤督促,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把特殊家庭学习后进的学生做为转化对象,在坐位上给予特殊照顾,坐在老师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长没有辅导能力,放学后多给这些孩子补补课,少布置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心关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学习,成绩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随父母流动到外地时,对老师都是依依不舍。

3、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应如何作为?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学生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保护。然而,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5

自开题以来,课题组深入课堂,走近学生和教师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与英语教师一起,共同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依据农村初中学生现状,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训练,同时注意阅读技巧的指导,扎实英语词汇句型的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能,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其成效。

申报课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主研成员,英语组全体教师作为参研人员。本课题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分工及工作任务,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

(一)现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情况

x年9月至x年3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从年10月课题立项为区级课题,进入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总体规划。

1.第一阶段:课题立项阶段(x年09月-x年04月)整理文献资料、制作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制作访谈提纲并进行个别访谈、完成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课题研究阶段(x年04月-x年11月)收集过程资料(图片、视频等)、发表论文。

3.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课题结题阶段(x年11月-x年02月)结题报告。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具体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库,通过书籍专著,杂志报刊,网络论坛等收集各类相关资料,组成资料库。课题组成员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搜集资料,由徐玖琴作资料的汇编及资料管理。

4.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及专题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方式)。

5.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交流、研讨课题实施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6.进行课题研究中相关问题的调查。设计问卷、组织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数据和基本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7.组织课题组成员和英语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和学习研究心得,收集案例设计和教学心得。

8.组织与英语阅读教学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学校宣传窗口和校办刊物,创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二)实践成果

1.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教师的认识和观念都得到了提高。

2.汇编活动资料与教学案例、论文集。

3.汇编学生书法作品集。

4.成立英语社团,开展专题辅导讲座。

(三)理论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无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和学习欲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2.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题展开以后,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教学课堂环境的创设

浓郁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

良好师生人际环境的创设

3.丰富教学内容,分解技巧训练,注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论文获奖。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的收获,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这主要体现在:

(一)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英语无用的现象,因此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大。

(二)学校教师整体研究氛围不浓,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走得仍较缓慢。

(三)由于各种综合的原因,课题研究经费有所欠缺。

总而言之,现在制约课题研究进展的障碍主要有三:

1.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亟待加强。

2.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还有待加强,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还需更具针对性。

三、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思路及安排。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英语课题组成员与学校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了下一阶段(x年9月—x年6月)的研究思路。

1.认真总结前一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

2.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3.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能阅读理解英语,提升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教师方面: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整合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4.下一阶段主要研究的内容

开展一系列关于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方面专题讲座、培训,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图式理论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课题前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集中培训、研究学习等,以教研组为单位,整合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设计导学案,理论与猜想—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活动—差异发展学生、教师的提高过程,确定了“自探—教学案,参与—创设条件,共研—合作交流,实践—提高能力”的基本结构。

设立英语社团,开展有关朗读、书法、演讲等方面的比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强化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极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6.下一阶段研究步骤安排

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和实验活动,进一步重点搞好基础性研究和探究性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1)进一步搞好探索性研究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完善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目标,如知识技能的规定,过程方法的揭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以探究学习为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重点展开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继续研究如何编好适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校本教材。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2)顺利开展应用性研究

将研究的各项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研究目标趋接近。将所收集的资料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并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继续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完成英语阅读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本阶段中,课题组将深入班级进行听评课活动,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难,安排课题下一阶段评估的有关事宜。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6

“人出课题,课题出人。”把好课题做好,需要有一批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发挥骨干作用。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又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因此,我校以课题为推手,在德育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培养、不断提高、不断壮大班主任队伍。

一、辐射带动有榜样。充分调动课题组中各年级的科研骨干,领取重要研究任务,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为年轻班主任树立学习的典型,让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保证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与提升。

二、请进走出长智慧。为了避免闭门造车,我带领课题组骨干成员到北京、山西、盘锦、大连等地学校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拓展研究思路。邀请县科研室、德育研训处等专家来校进行课题培训,助力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三、以小见大易操作。根据班主任科研水平与研究方向的不同,认领不同层次的小课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研究,为班主任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百川汇海,增加了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

四、校本培训供营养。为使班主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开拓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富有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我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际操作,分层培训的方法,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

五、专家引领好借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聘请到詹万生教授为我校德育工作顾问,我县成立了詹万生德育工作室,以及正在筹划实施的全国第一个德育馆,地点均设在了我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我校课题研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六、搭建舞台促成长。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组织班主任积极参加心育活动课校、县级评优,开展班主任“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围绕德育主题,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一招鲜”,让班主任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体验的快乐,获得心灵的启迪,收获成功的硕果。

在“课题探讨”中凝聚团队,在“理论学习”中碰撞思维,在“专家引领”中孕育智慧,在“实践反思”中追求新高……科研引领班主任由完成任务的被动工作型向主人翁的积极主动工作型、从事务型向理论型、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有效地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7

一、方案详实,计划具体,确保了课题有序实施。

课题确定后,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宏观方面勾画出了实施框架。课题立项后,快速进入了行动研究阶段,每月均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实验计划,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这样,确保了课题研究有序高效推进。

二、行动研究内容丰富,扎实有效。

自x年二月起,该课题深入扎实地投入到了行动研究阶段。三个月来,共计上了三次研讨课,开展了三次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活动中,邀请了学校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参与,旨在“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召开了三次会,总结会上我深入详细地交流了自己的月、月工作总结、课题试验反思等系列的课题研究试验资料内容;同时也听取了领导和众多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实验方案得到了不断补充修订,实现了实验方案科学、合理;进行了三次课题反思活动,通过反思,查找出了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了实验方法,确保了实验顺利实施。开展了一次论文交流活动,通过论文交流便于形成经验总结,利于课题成果推广使用。

三、取得成果

1、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试验,课题试验教师及时总结,认真反思,不断改进,形成了一篇极具推广意义的经验总结论文。

2、通过近半年的实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通过近半年的实验,教师的课堂导学经验不断丰富,方法策略不断更新,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形成高效课堂的过渡。

四、资料完整

课题实施以来,课题试验教师一直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分类保管,形成一套完整的课题研究实验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做好了准备。

总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市级微型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依据实施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了课题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实验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达到结题的标准。

下载德育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题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工作报告

    关于课题工作报告 关于课题工作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一)、研究内容及目标1、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课题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课题工作报告 泰和县苑前小学:曾昭桂 泰和县苑前中、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瑶山下,宁静的仁善河边分立着苑前中学和苑前小学。苑前中小学共有5......

    课题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电子白板的研究》 工作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汇冠软件,课堂中如何高效、切实的为教学服务,增强科研意识,加大科研推进力度,指导广大教师从研究解决身边现......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批准号课 题 名 称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蔡自元所 在 单 位 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第四小学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课题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天......

    课题工作报告

    《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加区三中 董衍忠 课题组自从申请立项以来,积极组织参加学习相关科研理论,完善课题组组织机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课题工作报告

    我校课题组承担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教研课题,自2011年6月开始,经过二年的实践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报告1 二年来,我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的方针,发扬科学、积极、求实、创新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不断学习,勇......

    课题工作报告

    小学高段英语作业设计研究 ---研究工作报告 甘泉县第二小学课题组 周 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大多研究和强调的是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课外作业作为教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