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角色,担任导游,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法,为迁移写作打下基础。
三、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1、导学第3自然段。
下面我们就用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仔细地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吧。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交流
长:“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是世界上长廊之最。”
①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②读句,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体会长廊的“长”。
美:找出文中描写美的成语。(美不胜收)
①说说成语的意思。
②长廊到底美在哪里?读出文中的句子。
③欣赏课件,领略长廊的美景。
④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学法:游览(读文)—谈感受—找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长廊的壮丽。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妙处。在图片欣赏后,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2、自学4—6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
①景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②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佛香阁:高,结构复杂。
“耸立”:出示本段最后两句,用具体的数字体会特点。
出示佛香阁图片,直观感受。
有感情朗读。
万寿山:出示比喻句。(体会湖的静与绿)
理解“隐隐约约”,并造句。
十七孔桥:造型优美。
想象:这么多的狮子,都有哪些姿态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既感受景物的美,又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四、认识生字,会读会用
1、自读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识字方法。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游戏巩固认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生字,通过游戏,让学生快乐学习。
五、拓展延伸
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搜集颐和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班会课上我们再交流、欣赏。
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文中描绘的只是颐和园的缩影,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的领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7个会认字,认识并会写“殿、廊”等11个会写字,理解并识记“建筑、葱郁”等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认识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突破方法:音、图和文结合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语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深入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
四、课前准备:ppt,学生查找颐和园有关资料,提前熟悉颐和园有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颐和园的兴趣。
1、ppt1—11页点击播放,学生在音乐、图片中欣赏颐和园美景。
2、揭题:
18、颐和园
3、认识“颐”字,师生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自由、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1)ppt出示词语,认读、识记:
宫殿、长廊、柱子、栽花、建筑、佛香阁、朱红、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
一、金碧辉煌、神清气爽、耸立、画舫
(2)指导重点书写词语:
宫殿、长廊、建筑、雕刻、神清气爽(“爽”字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地方?找出文中中心句并体会其作用。
(三)了解作者写作顺序
1、ppt出示三种一般写作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并判断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
3、游览顺序)
2、找出说明游览顺序的语句,明确作者游览路线()→()→()→()
(四)、品味课文语言,深入了解和感受颐和园内景色的美丽。
1、默读全文,找到并画出描写“长廊、昆明湖、万寿山”等景物的语句,初步认识景物特点;
2、分组交流对颐和园内景色的感受
3、集中交流对长廊的认识和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长廊的语句,并谈谈对长廊特点的认识;
(2)ppt出示描写长廊语句,集中交流长廊特点: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A、作者抓住了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美)
B、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数字、夸张等)C、语言运用训练:
a、横 槛上的画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想一想,填一填: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游览感受:
当你漫步在长廊里,一路欣赏着横槛上五彩的画,和两旁美丽的鲜花,清风阵阵,你会有什么感受?作者的感受呢?引出“神清气爽”(5)语言训练:我会用“神清气爽说:。
(6)指导学生朗读训练:怎样才能读出长廊的美呢?
4、简单了解、交流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特点(1)找出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语句,了解其特点(2)图文结合,直观认识佛香阁和排云殿及其特点
5、集中交流对昆明湖的认识和感受: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昆明湖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2)指名朗读交流: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A、B、C、从上两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写?体会用比喻的好处 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静”的词语,细细体会: 试一试,比一比:句中的“滑”字可以换成哪个词?读一读,想一想:用哪个字更好呢?为什么?(举“划”字为例)
(3)多()的昆明湖啊!我们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它的优美呢?配乐朗读训练。
1、认识昆明湖里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的美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了解其特点(2)你对这里的哪些景物最感兴趣?为什么?(3)ppt出示: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上面语句写出了石狮子的哪些特点? B、图文结合,认识石狮子特点
C、语言表达训练:他们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怒目圆睁; 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
D、这里的石狮子真是多么 啊!E、朗读训练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1、找出句中关键词语,细细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回忆: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什么也曾出现?它们构成了什么关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3、这一前一后的两个语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六)、课堂总结:
1、课文按游览顺序描写颐和园景色,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从作者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七)、课外延伸:“颐和园的历史”资料介绍(见PPT)
赣州蓉江新区茶元小学
肖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