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

时间:2019-05-13 21:4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

第一篇:《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

《立法学》期末考核

《论自由》读书报告

年级:2011级

班别:4班

学号:11306188

姓名:余江锋

一.前言

在阅读刘诚老师所给的几个文本中,学生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杨绛先生那句真诚而不客气的话:你们是书读得不多,想得太多!想来实在惭愧,读法学至今已经两个年头,但却一直在专注着其他和法学无关的比赛,对本专业的学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因此每次在写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总是没有墨水可以挤出来,这与自己平时的文学底蕴不深有着直接的联系。原本看完了强世功先生的《立法者的法理学》,心中颇有感触,却无奈因为期末考的冲击而渐忘了那份感觉。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较为容易下笔的《论自由》来写作,因此此篇读书笔记无非只是卑劣之作罢了,望老师见谅。

二.正文

《论自由》是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不朽的著作。《论自由》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被高度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自由”是一个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人们似乎习惯以“自由”作为盾牌来抵挡对于自己不利的一切事物,例如“你侵犯了我的言论自由”,“你侵犯了我的人身自由”等。虽然大家对于“自由”仿佛并不陌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认识什么是“自由”呢?在茫茫的概念丛林中,约翰·密尔的 《论自由》 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的这种自由的努力。”

密尔从小就像是奥利奥中间的奶油,在他上面,是身处于激进主义阵营当中的父亲,在他下面,是坚持功利主义阵营的边沁。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他自己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论证自由主义,使二者成功地融为一体。《论自由》一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先介绍了公民自由,即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第二章从必要性的角度论述了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章阐释了个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第四章则论述了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而最后一章运用几个案例讨论本文教义的应用。

第一章

最广义上的功利主义是《论自由》的哲学基础,换言之,必须把人当做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依据。在关于自由与权威的斗争中,单纯禁止防御官府的政治暴虐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同样要清醒并抵制。抵制并不难理解,难处在于抵制范围的边界在哪里?人们往往因为对边界的不清楚而导致混乱和悲剧。对此,约翰·密尔提出了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目的正是自我防卫。因此,只有个人行动会直接、最初地影响到他人的部分必须受社会干预,剩下的就是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这包括了意识的内向境地,即良心的自由,追求趣味和订立生活计划的自由,和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在原创性上的欠缺并没有阻碍人们对这条教义的认同,但在实践中仍然受到极大的阻碍。

古代共和国认为自己有权实行自己对人的优越性,古代哲学家也对用公共权威制约私人行为的每一部分表示赞同。因此,被强敌觊觎的小国也需要意志统一来保证安全。事实上,贡斯当已经深刻地指出所谓古代人的自由的局限性,而且在现代世界中,政治群体不断变大,已经不再需要斯巴达式的全民军事教育,最主要的是,政教分离原则被广泛认同,可自由原则的贯彻在当代仍受到重重阻碍。在众多思想家们的论述中,现代道德压迫的机器应更有力地反对在仅关乎本人的事情上与统治意见有所分歧。而且在世界上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要把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力通过舆论和立法力量不适当地加以伸展。因此,约翰·密尔想要通过论述自由的重大意义筑起一条道德信念的坚强堤坝以此来反对这种祸害。

第二章

关于第二章的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约翰·密尔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其对于人类精神福袛的重要意义:①如果被迫缄默的意见是正确的,禁止思想和讨论自由就使人类失去了一个获得真理的机会;②如果被迫缄默的意见是谬误的,使人类失去了一个在与谬误的争辩中获得对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的机会;③如果被迫缄默的意见部分是真理部分是谬误,使人类失去了一个完善已经认识的真理;④教义的意义本身有丧失或减弱并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约翰·密尔采用了破论结合立论的方式论证了以上四点。

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反驳因担心错误意见误导社会而禁止言论思想自由的理论,提出了不应该为了不许对某言论驳辩而假定其真确性,人类智慧的来源在于人在错误时能够改正的,在驳辩中可加深对真理的理解;反驳政府有义务保护某些对社会福祉有用的信条,指出由功利性导出真确性是荒谬的,对教义的信仰因基于对其真理性的认同;反驳拒绝听自己认为错误意见的看法,指出其实质默认了自己判断的不可能错误性,同时举出了苏格拉底等著名案例揭示因不自由而导致的司法罪恶给人类带来的悲剧,通过一系列的反驳并结合时代背景痛心疾首地指出:欧洲近代三个辉煌历史时期的思想的推动力量已经差不多用光了,我们如若不再着力主张精神自由,我们就不能期待什么新的进步了!而在第二部分的论述中,约翰·密尔指出“既定意见的沉睡”是禁止思想言论自由所导致的,信条因为人们的顺从接受反而与人心隔离,把人心僵化起来而挡住了投给人性更高部分的其他一切影响,指出真理在辩驳当中的感动人心。在第三部分中,约翰·密尔指出所有意见都是真理与错误交织的产物,并通过指出基督教的不足之处告诫人们真理的利益需要有意见的分歧。在最后,约翰·密尔指出争辩上的道德尺度应该是不可由辩论者的观点如何推断其品德,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冷静客观地倾听每一个意见的人。

第三章

约翰·密尔在论证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方面,先划出了个人个性发展的空间,换言之,个人应在仅涉及自己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向和判断活动,不论在他人及传统习俗看来是否可取。约翰·密尔进一步从两个方面论述这一点。

第一,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首创性是人类事务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允许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助于保护首创精神,并为天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因为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有些人不但发现新的真理,不但指出过去的真理在什么时候已不再是真理,而且还在人类生活中开创一些新的做法,并作出更开明的行为和更好的趣味与感会的例子。人类不仅要依靠他们来倡导前所未有的美好事物,而且要要保持已有事物中的生命。

第二,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讲,个性发展需要个性的张扬,不应该一味遵从习俗和惯例。每个人对自己的福祉都有着最深切的关切,对于一个人如何发展,他人的经验也许是错的或没有解释对,或者即使对了却根本不适合他,毕竟他人对其的利害关系远远没有其本身来得真切。当然,前提是个人的能力已臻成熟,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个人的智力便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成为思考中美丽而高贵的对象,在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选择中使自己的存在有了更大程度上生命的充实。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完善人类的构成部分,强烈的冲动和强烈的意志构成富有精力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有生气的人。而现在威胁人性的并非个人的冲动过多,而是不足。如果我给你自由,你敢要么?很多人却是不敢的,因为他们萎缩的个性已经使人类生活变成了一潭死水!习俗在这方面的专制在任何地方对于人类的前进都是一个持久的障碍。人们的悲剧现在不仅在于个性屈从于习俗,更在于把习俗当成了自己的“个性”。这种后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歪曲,想要以牺牲个性换来社会对自我的认同,做一个平庸的顺民。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人固然需要肯定,但这种肯定应当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的,而非依赖外界,尤其是习俗。换言之,人的价值只应来自自己的内心。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的价值需要依靠外界来给予,那是一件相当危险和恐怖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此人只能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为此,约翰·密尔才指出人类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是自由和境地的多样化。最后,约翰·密尔更是以一幅可怕的景象来告诫我们:人类在有过一段时间不习惯于看到歧异以后,很快就会变成连想也不能想到歧异了。这一日,将会是人类的灭亡之日吧。

第四章

在论述社会凌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方面,约翰·密尔指出了每个人对社会遵守的某种行为准绳应该是彼此不损害利益,且每个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负担他自己的一份。个人有些行为会有害于他人,或对他人的福利缺乏应有的考虑,可是又不到违犯其任何既得权利的程度,这时,犯者便应当受到舆论的惩罚,虽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他人有权利以各种不同办法使对某人观感不佳的意见发生作用如:预先给予他人警告;不与之合群;警告他人也同样避免与之合群。他人对其干预的界限是:①他可以从他人手中受到及其严酷的惩罚;但是他之受到这些惩罚只是作为那些缺点本身的自然的和也可说自发的后果,而不是有谁为了惩罚之故有目的地施加惩罚于他;②一个人若只是在涉己行为上招致他人观感不佳的判定,他因此而应承受的唯一后果只是与那种判定密切相关的一些不便。至于人们因为自由而产生的对自己的伤害而带给社会的损失,这一点点的不便利,社会为着人类自由的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在此之后,约翰·密尔批判了几个社会道德扩张侵害个人自由的例子,如在充满回民的国家食用猪肉是被禁止的等。但对于约翰·密尔所说的解决办法,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够严密。据约翰·密尔所称,人们有权不与和自己所持不同意见的群体合群,甚至警告他人不与之合群,又称社会不应该根据共享的或主体群体的道德或习俗干预个人自由,但孤立不同意见体难道不是一种程度上的干预吗?这与约翰·密尔本人在之前所强烈指责的社会对个性的惩罚的差别似乎只是在于程度,其结果不是仍然把异端边缘化,终将扼杀个性吗?孤立了不同意见的群体,所谓思想和言论自由又如何得以实现呢?而事实上,关于惩罚的度的问题,的确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其实如若社会素质较高,度便可以适当放低,大众也相对容易划分清楚。同时高素质所带来的理性宽容也使“度”易于操作。但要使社会大众素质较高,又需先任其个性发展,这又陷入了逻辑学上的一个死循环。或许人类社会只能以真正的自由为一个大方向,在不断的错误与纠正中,一点一点地无限逼近。

第五章

在最后一章中,约翰·密尔用两句格言贯穿了全文:一是“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同时,约翰·密尔说明了不涉及侵犯自由问题而反对政府干涉的三种情况:①所要办的事,最适宜的人莫若在那项事业上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个人,个人办会比政府办更好;②有些事个人办虽未必能像政府官吏办的好,但仍宜个人来办,这样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习的知识,使他们形成公共意识;③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有很大的祸患。行政管理的标准是做到与效率原则符合的最大限度的权力分散,但是也要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情报集中,还要尽最大可能把情报由中枢散播出去。约翰·密尔用贸易自由,教育设计等几个例子具体探讨了政府权力的界限问题,以此说明了社会和政府对于纯关乎个人自身的错误行为可以通过防止或者惩罚的途径加以正当干涉,直接损害只及于本人自身的行动,不应该遭受法律的禁止,但若公开做出来会破坏良好的风气,因而触及他人,那么也理应受到禁止。国家对于它所认为违反当事人的最好利益的事,在予以许可的同时不应加以某种间接的打击。对于几种若干人在共同事情上相互统一而共同规定的自由,约翰·密尔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个人若通过诺言或行动鼓励另一个人信赖他会继续某种行动,对其发生某种期望,则他对那个人负有一系列新的道德义务,这些义务他可以决意放弃,但不能忽略不理。若因为缔约双方的关系而使他人引起某种后果,则双方对第三方负有义务。国家对于公民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求并强迫他们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由国家强制教育是一回事,由国家亲自指导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反对国家教育的理由只适用于后者而非前者。

最后,约翰·密尔审时度势,用坚定不移的语调道出: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

三.结语

《论自由》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作,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一部作品。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巧妙地运用自己严密的逻辑和全面的论述,辅之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论证了个人自由的基本原则,说明个人自由是每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虽然保守主义等流派也分别从不同方面攻击了自由主义的一些理论缺漏,比如自由主义过于乐观,高估了个人理性等。但个人自由作为符合人性要求的价值导向和原则,终究是值得尊崇的!

第二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汤哲凡 学号:180312066 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著的《论自由》翻阅一遍,说句实话,还真是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半知半解,也许是由于该书是由外文翻译而来,有些语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还有就是密尔所表述的观点、其所展现的论证也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吧。最后,终在查阅了些相关论文,才大体明白密尔所阐述的自由观体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本科阅读哲学书籍的情形,例如《西方认识论简史》、《西方哲学史》、《法哲学原理》等著作,真是颇费些脑力,最后亦是不解甚多。在此说点题外话,本人现在对哲学专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变化,当初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被调剂至哲学专业学习的,也包括本人,普通大众的看法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就业前景不好,是个极其冷门的专业,本人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乎,对哲学就没有了兴趣,在哲学院懵懵懂懂的走过四年。现在想想,当初真是年轻,要是本科期间多看点哲学专业的书籍、好好上课对自身真是大有裨益,如果能看懂哲学专业的书籍,法学的书籍自然也就容易看懂些,特别是法理,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当初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与普通大众持那种较低层次的想法,现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哲学的,是因为自己本科没有学好哲学,担心与同僚交流起来一问而三不知。好了,回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印《论自由》序言中强烈批判了密尔在该书中对有关自由的观点,批判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以引诱无产阶级放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目的——“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只看见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抹杀了阶级内容,空洞地高唱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实质上只是在鼓吹资产阶级随心所欲地发展经营、进行剥削、扩张政治势力的自由。”然后,坚定地支持马克思的自由观——“自由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生活、控制人类历史的实际能力。所以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正如民主一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在于实现人类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幸福生活。”该序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该序言写于1959年2月,我想难免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阐述了两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其在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中提到的两条格言: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第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时,才能裁判个人的行为,对个人施以强制力量。密尔对自由观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个人自由,在《论自由》第一章《引论》部分,密尔开宗明义地宣称他所讨论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主要是社会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限度,不受尊重的、不受限制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就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追求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自由。在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部分,密尔主要论述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个体自由的主旨在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表现于外成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或称为表达自由,是一种获得和表达各种意见的自由,包括了收集、了解和发表各种事实意见的自由,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能够以某种形式体例表现于外而不受桎梏。言论自由是维持真理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知识真理、健全民主政治,促进个人价值。但言论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被法律框定了必要限度的自由,同时法律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保证。

在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中,密尔认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个性自由与个性成长共同构成,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生活,这样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生活远比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会更有所获的,一个人保有自己的个人自由不仅有益于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首先,个性自由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动力。为了突出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密尔将个性自由与幸福联系起来,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依照自身的个性去追求自身的喜好,这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与提升,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样与精彩,富有生机。可见,个性自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便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他人而言,也更具有价值。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们都得到幸福的良好体验。其次,个性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密尔在指出个性自由对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后,将个性自由对民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亦作了详尽的说明。他强调,一个民族的个性自由是这个民族永葆发展青春的不竭动力,社会进步的可靠源泉是自由。

在我看来,抛开意识形态的需要,密尔的自由观体系是值得我们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该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限度与超出此限度该如何,比如说今日有人在网上在事实还未查证的情况下发布矿难死亡人数,但是这个死亡人数却少于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却将其拘留。警察是否能将其实施拘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事实未查清的情况下,有网友造谣是轿车女司机逆行所致,后众多网友盲目跟风,影响舆论,剑指该轿车女司机,后经查证是大巴突然转向冲入江中,并撞了该轿车,该事件却未见有网友对该谣言负责,这不正是密尔所阐述的“多数人的暴政”吗?该女司机白白承受了一波舆情压力。按照密尔所阐述的原则,是应当有造谣的网友为该女司机承担法律责任的,因为其所行使的言论自由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了,是应当受到强制性的惩罚的。上述两个事件的区别对待,是应当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第三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姓名:吕紫君 学号:1003010402 班级:港航四班

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一、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19世纪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密尔的父亲詹姆斯·密尔(史称老密尔),是一位经济学家,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密尔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受教于法国和英国,继承了功利主义学说传统,继边沁和老密尔之后成为该学派的领袖。密尔在政治上属于激进派,长期致力于议会改革,对宪章运动也抱同情态度,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参政促进会的创办人之一。密尔一生创作诸多,为《旅行者》、《编年史早报》、《威斯敏斯特评论》、《法学家》等刊物撰稿多年后,应聘主编《伦敦评论》。在此期间的著述后被收入《论文集》中(1859)。密尔主要著作有《逻辑方法》(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妇女屈从》(1869)、《论自由》(1859)、《代议制政府》(1861)等。其中《代议制政府》是西方第一部论述代议制的专著,是密尔政治思想特别是国家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约翰.密尔的代议制理论主要包括代议制政府的形式、职能、民主制、选举权、议会以及地方代表机关和民族等问题约翰·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二、写作背景

密尔生活在19世纪,18世纪最早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此时正迅速推进,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英国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主地位,称为“日不落帝国”。而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恶劣、童工以及工人待遇问题日渐突出,工人阶级的问题开始日益明显,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愈发变得尖锐。此时,西方世界中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由主义学说获得极大发展,而密尔的《论自由》便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当时的英国,政治上,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并已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国内,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封建势力的残余,扩大统治权;在国外,一方面要求保持前几个世纪夺取到手的广大殖民地,另一方面还要求无限制地向外扩张,以便开拓更多的殖民地,攫取并垄断世界的原料和市场。总之,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

主要思潮是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要求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便无所忌惮地追求利润。密尔的“论自由”,恰恰就是这种追求利润的狂热的呼声。

三、内容简述

我所读的是由译林出版社2009年重印的写于一九五二年的《论自由》汉文本,一书采取“总-分-总”的论述方式,共有五章:

第一章为引论,指出全书要阐述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认为干涉社会成员行动自由的唯一目的应是“自我防卫”──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否则便是人类理性与德性的毁灭。

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会使人对自由、对他人更有价值。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

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

第五章重申两条基本原则: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要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各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晰,论证的逻辑十分严密。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 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但这个 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 御鹰王爪牙的状态。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 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密尔明确提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说要探讨社会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认为,在自由与权威这个我们早已经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的斗争中,相比于其他的斗争,它的独有的特色最为显著。

全书近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密尔反复论证的个人意识和表达自由的一个重要根据,就在於任何一个人或人类团体,从最伟大的政治家、宗教领袖,到某一个集团、阶级、党派、社群直至国家、社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因此,人类永远不应当抑制任何不同的意见与表达。作者认为思想自由是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它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密尔指出:本书所要讨论的不是作为哲学命题的抽象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公民自由亦即社会自由——即一国人民在社会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权利的问题。自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对于国家机器统治权利的限制问题。这个公民自由的问题,“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时代上划分着人类”,而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中,“它又在新的情况下显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密尔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人类自由权利的进步。他指出,现今已经接近于这样一个时代,国家的各种官府必须成为人民的公仆或代表,可以按照人民的意志设立或撤销。必须使“统治者出于选举并且仅任短期”,以保证政府权力不致被无限制地滥用。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 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 “还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要为着形成伟大思想家才需要 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力量,思想自由是 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 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不会有一种智力 活跃的人民。”由此看来,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 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 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密尔认为,当个人思想与能力成熟时,他就 应当按照自己的办法,自由地决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人的权利,别人的 和社会的经验并不应该成为他的行为准则。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首创性,作为人的个性之一,是人类 事物中非常有价值的因素,社会需要有人去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和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不是由某个人首创的。密尔认为,虽然能进行首创的人只是极少 数,但为了着重要的少数,我们必须保持能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即给人们一个宽 松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有个性。凡是有首创性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同 社会不太相容,但观察一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他们首先带来了社会的 进步,然后其余平凡的人们模仿他们,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

至于政府对于个人权威的限度,我们可以从两条密尔有关自由的定则来理 解:一是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 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可以避而不理,至多可以进行忠告或 规劝。二是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 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 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

密尔还仔细论证了对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的看法。个人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和一切立场的出发点。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个人主义看作 是自由主义的另一种表述。自由主义对个人及其自由有独特的看法。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有充分的自由权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每个个人在享用自己的自由的同时都应该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在价值上却是平等的。密尔认为自由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倒是那些反对自由的人才负有举证的义务。自由主义及其各种流派都主张要求个人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自由的原则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权不服从专横的外部强制,也意味着自由的个人有义务不对他人行使强制。如康德所说,只有使每个人自由的程度未超出过可以同其他一切人的自由和和谐共存的范围,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享受自由。

四、读后感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自由,一个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对它的争论无休止的进行着。

卢梭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实,人们对于这个现实的社会别无选择,虽因生而入其中却只能因死而出其外,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里面,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但人们并非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和社会、自由和权威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密尔所宣称的自由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任其随自己喜好的态度去生活。但是,他也必须区分自己自由的权利界限,在密尔的自由论中,自由,也就是不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在不干涉他人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你是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事情的。当然,政府也不能干涉人们的这种自由,密尔理论中,政府过多干涉人们自由,会增加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陷入崇拜权力的情况,从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观念,依附于政府,而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干涉,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前面密尔所述,意见就算有其真理性,但反对的或者不同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真理性是有所帮助的,我是这样体会的。密尔还特别注意到现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平等化、平庸化、与趋同化倾向。密尔认同商业社会是一个倾向于平等、平均、平庸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他们现在读相同的东西,听相同的东西,看相同的东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持希望和恐惧也指向相同的对象,拥有相同的权利与自由,以及主张这些权利的相同人的手段”。大众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力量,交通的改善,商业制造业的发达,“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敌视个性的势力,以致不容易

看出个性如何还能保住其领地。”

初读、细读、品读之后,我感到我受益良多,联想到现在中国的民主自由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民主自由是与当今世界所谓的民主自由有一定的距离,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的时候,会有一个审批的过程,会有一些字会变成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都是在西方国家不能所遇见的情况,这完全是政府干涉个人言论自由的铁证。如果说这事国家对我们关爱的保护,那我真得想说,也是代表大多数人说,我们真得不需要。我们渴望真正的自由,我们有自己的权力去做自己喜欢的那种简简单单的事情。我想说,那些思考的禁区却恰好是一个社会最敏感、最关键的领域。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仔细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的,政府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达到侵害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因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保护。就我国法制现状而言,当前应该对一些表现公民思想的权利进行立法,尤其是十几年仍然呼之不出的新闻立法!尽快出台新闻法对于思想自由以及言论自由都有着超越一部法律本身的意义。自由相对于生命是不是一种奢侈品,我不知道,陈丹青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点很可怕,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信仰,能活下去最要紧”。很多人愿意为 自由放弃生命,西方人自由被侵犯时,被激怒的敏感线极高,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权被侵犯,自由被剥夺,人身被奴役的时候,似乎没有群体 的愤怒和反抗,就是被害人,也更愿意隐忍着活下去。在阅读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全过程我都在思考有关自由的话题,这一切让我对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悲剧性命运不得不深思。

五、结语

我想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它或肯定它,否则也就是犯了激进主义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再加上个人对同一事物看法的不同,因此对同一本书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历史上,《论自由》受到过追捧,也受到过严重抨击,但我想,这恰巧反 映出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我认为 “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最主张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

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对个人的自由通 过一个人的自由为价值内核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 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 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肆无忌惮地张狂,并不是真正的洒脱自由。《论自由》中的自由理论,这在当时思想启蒙的浪潮中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它是一座思想的无价宝库,对人们于自由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启迪作用,是我们行为的指路明灯。

六、附注

论自由》一书写于1859年,最初由严复先生于1903年将其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当时严复先生将《论自由》译作《群己界权论》。在一九五九年此书出现新的版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评论。之后被各大出版社重译出版。

第四篇:论自由读书报告

论自由读书报告

关于密尔的论自由,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一伤害原则二 多数人暴虐三 言论自由四 个性自由是人类的福祉五 天才的首创性六 涉己的行动不需要向社会负责七 教育问题八 政府干涉的限制

我主要是从伤害原则, 多数人暴虐,言论自由来说一下。一 伤害原则

1关于伤害原则,又叫做自由原则,不干涉原则。密尔是这样定义的:人类之所以有权有理可依个别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的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意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伤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一个人的行为的任何部分一到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 社会对它就有了裁判权。” 二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影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 或者除非他们愿意就不需要影响到他们时, 那就根本没有蕴蓄任何这类问题的余地。” 早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就已经初步显示了这条损害原则, 不过词句构造不如密尔的定义周密。密尔的定义之为经典,是他附加了第二条限制。将这两条综合考察, 我们发现整条原则的精华不在于规定某人自己的利益不是对他实行正当强制的理由, 而在于规定对他人的损害才是对某人实行强制的正当理由, 而且是唯一的理由。举个例子, 国家有义务制止其国民你烧我的我烧你的房子, 而允许你烧你自己的房子。损害原则并不意味着各人只顾自己, 对他人漠漠不关心, 人类彼此之间应当相互鼓励、帮助。但密尔从功利主义出发, 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关心总比别人对他的关心要直接与全面。因此别人不能将那些自己认为会对他有好处的想法强加于他。问题是个人并非隔绝于社会之外, 一个人生活中只关自己的部分和涉及他人的部分通常很难区别。密尔给出的原则是, 当一个人由于这种行为而背离了他对某人或一些他人的明确的义务时, 这种行为就不是只关自己的行为, 应当受到道德的质问。他举例说, 一个人由于挥霍而无力偿还债务, 使其债主受损, 就应受到谴责。但是谴责因为根据功利主义原则, 人们只能判断他们自己的利害, 无法判断别人的利害。这里, 我们发现了密尔的矛盾: 一方面, 他承认有一种最佳生活方式存在, 这明显体现在他另一部名著《代议制政府》中, 他宣称理想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另一方面, 他又绝对维护个性的多样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 并对普遍经验产生怀疑。损害原则囊括了所有可能的事例, 它将政府的一切可能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府必须做的———防止任何人对他人的生命、财产等造成故意伤害;一类是政府不得做的———不得为了任何其他目的干涉自由和财产。它排除了任何模糊的中间地带, 这恰恰是密尔的定义最高明之处。但是一些人对“损害”加以重新解释, 就确立了一个不明确的中间地带, 道德警察也就合法产生了。密尔在最后一节谈到了扩大损害原则的问题。他极力反对那种假设: 由于对他人利益的伤害或者可能伤害这一点单独就能构成社会正当干涉的理由, 因此任何时候都能把这种干涉解释为正当。在社会生活中, 人对他人或对利益的损害, 其中有许多甚至大部分是由于匮乏、有限、拥挤、各自钻牛角尖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相当无意的后果。比如说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成功, 获得了一个公开选拔的职位。他就不免从他人的损失中收获利益。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之事, 国家在损害原则上无权加以制止。

对于这些损害, 我们要么当作社会生活中非付出不可的代价而加以容忍, 要么是同行为者谈判订立免受其害的契约。无论是哪一种做法, 都没有谈论国家义务的余

地。但如果将本来由道德来谴责的损害转变为法律上规定谁应该拥有什么权利, 局面就马上改变。创造权利是国家的一项特权或是义务, 国家创造的权利越多, 就会大大扩展损害原则要求国家有所作为(而不是有所不为)的领域。因为有些日常生活中的损害,本来国家不得以强制手段压制, 但这样一来却会被重新划为国家必须禁止的侵犯权利的损害。与密尔只将个人对他人的损害作为干涉的唯一正当理由相反, 国家没有一条硬性原则来规定一个更为明确和严格的界限, 它拥有伸缩性极强的自由裁量权, 可以不断将道义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对权利越来越重视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分裂现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2伤害原则下的权自由的范围,即自由的领域。①良心的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体现为“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是思考的,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意见”是表达自己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独立见解的自由,“情操”则代表着在任何问题的表态上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密尔认为,意见自由是国家和社会所必须保障的自由,相反,“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更甚。”密尔认为,意见自由本身也包括出版自由,宣传自由等(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因为它和思想自由本身几乎同样重要,所依据的理由又大部分相同,所以在实践上是喝思想自由分不开的。严格说来,意见自由诗内在的,而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是外在的。离开了后者作为表达的渠道,意见自由本身就无从实现。②追求个人志趣和趣味的自由。

具体而言,这“要求自由订立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要求有自由按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当然也不规避会随之而来的后果。”由此可见,这类自由主要包括个性自由和选择自由两类。当然选择自由是依附于个性自由的。

个性自由是密尔着力弘扬的价值。个性体现为一种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当中,甚至被人视为“非理性”的欲望和冲动也是值得珍惜的。密尔指出,“欲望和冲动确是一个完善人类的构成部分,与信赖和约束居于同等地位。所谓的列的冲动具有危险性,只在它没有得到恰当平衡的时候。就是说只在一组目的和意向已发展成为力量而另一些应当与之并列的东西却还微弱而不活跃的时候。”如果社会磨平了人的性格,那么社会也终将失去活力。

选择自由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最高的决断权,相当于民法中所言的意思自治。密尔认为,“这种自由,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时愚蠢的,背谬或错误的。”换句话说,个人拥有安排自己的计划,进行自己的自由的绝对自由。可能我们的计划,行为有误,然而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如果法律社会可以代替个人作出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但他的后果是使人失去了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选择的后果的直接承担着者。③个人之间相互交往和联合的自由。

“人们又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个人相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弱小的,要是个人的微弱声音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所重视,就必须赋予其交往和联合的权力,这也可以说是宪法中集会结社等权利的理论基础。密尔还特别指出;“当存在自由制度和对自由制度的愿望时,在任何人为的结合的人民中,政府的利害恰恰在相反的方面。这时政府的利害在于保持并恶化他们之间的交恶。”也就是说,国家害怕的正是人民的联合,因而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在人民之间制造矛盾,或者通过设定各种强制性措施,不允许人们之间有正当的交往和集合。

二 多数人暴虐

1密尔多数暴政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代工业大革命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促进了民主时代的到来。面对民主政治的蓬勃发展, 密尔对此持肯定态度, 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但他同时认为对于民主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判明民主的特性与影响, 以及在行动上如何在民主时代保持自由。平等和自由都是民主的核心价值,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天然的张力, 即平等可能制约自由。以平等为导向的民主观的陷阱之一是它并不必然保护自由, 而且很可能为了平等而牺牲自由。自由一旦为平等所牺牲, 民主也就必然自趋灭亡。密尔对多数暴政问题的关注就是以平等和自由之间的内在冲突为逻辑出发点的。2多数人暴虐的界定.由于时代和立场的差异, 不同的思想家在论述多数暴政时, 其含义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麦迪逊主要关注的是不受分权限制的政府层面的多数暴政, 柏克所反对的多数暴政则主要指暴民统治, 而托克维尔所论述的多数暴政不仅是政治和政府中的多数暴政, 而且也是社会的专制,因为他发现现代社会对于自由的侵犯不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暴政,恰恰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压制,公众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同样, 密尔所阐述的多数暴政亦有独特的内涵,他界定为“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出现的多数人的意志干涉个人自由和侵犯少数权利的现象。”主体是财富占有者,对象是少数派,主要是指有教养的少数人或知识精英群体。2多数人暴虐的主要表现形式

密尔认为主要表现为阶级立法和社会控制。所谓阶级立法是指议会中掌权的 多数, 不顾社会的普遍利益, 而只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要求去制定法律。密尔认为阶级立法是各种政府形式都存在的问题, 这是由建立在普遍经验基础上的权力的腐蚀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阶级总是关心自身的利益,掌握了权力的人和阶级更容易助长对私利的追求, 即使民主条件下的多数人统治亦是如此。因此,民主制和其他的政府形式一样, 最大的危险之一在于掌权者有害的利益, 这就是阶级立法的危险;就是意图实现统治阶级眼前的利益,永远损害全体的那种统治的危险。民主制度遵循多数人的意志, 实行多数统治, 多数人就可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制定出有利于自己、从而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侵害 少数人的正当权益。而社会专制是指多数利用社会文化特别是公共舆论的力量来侵害个人自由, 形成社会习俗的专制, 从而导致人类集体的平庸。密尔指出: 在实际上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舆论支持下要大家注意遵守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 乃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多数意志控制的社会舆论和习俗主导一切, 把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强加于每个社会成员, 形成对个体的强大社会压力, 把集体意志变成社会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准则。这种社会习俗的专制深刻地渗透于生活细节中, 奴役着人类的灵魂本身, 侵害了少数人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扼杀了个性与首创性, 而个性和首创性正是人类发

现真理, 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品质。如果在一个民主的时代里, 既没有了个人独立与自由, 又没有了人的首创性和特异性, 那么不仅人的发展无从谈及, 社会的进步也会停止。

3多数人暴虐的防御的措施

密尔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来探讨多数暴政,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反对多数暴政的总原则, 即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和社会控制之间进行合理调整, 并为个人边界与国家和社会边界划定了界限: 第一, 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 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第二, 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 个人应负责, 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如果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它们来保护的话。因此,权力能够正当地施与文明群体中任何成员的唯一目的只是要防止其对他人的伤害。在密尔所规定的这条原则即所划定的边界中, 一方面继承了自由主义传统的不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另一方面在个人自由与个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层面上, 社会的权力不能干涉, 否则就是非法, 就是社会的暴政。

三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方面,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和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关于言论自由,更多关注是在探索真理过程中言论自由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我们要发现真理,就须听取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言论的自由不应受到干预,因为这种干预会妨碍人把可能有的所有观点表达出来,因而也就妨碍了对真理的讨论和发现。密尔特别指出的是,所有可能有的观点包括无法肯定是正确或错误的观点以及几乎肯定正确的观点。密尔认为即使人们不能确定一个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也不应该它进行压制,因为任何权威对这样一个观点的压制,都表明它假设了自己的绝正确性,可是任何人或团体都可能犯错,权威也是如此,它不能用自己认为绝对正确无需挑战的观点去镇压其它的不同观点。密尔认为也不应该禁止对几乎是正确的观点的质疑和挑战。对正确观点表示异议的言论会挑战那些持有正确观点的人们,使他们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样真理的生命力才不会衰减,也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不再挑战一个观点的正确性时,该观点的生命就在减退。错误的观点是清楚理解和不断发展一个正确观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密尔认为,如果要想探索真理,就应该赋予言论充分的自由,让所有不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观点都得到发表,这对探索真理有百益而无一害。由此可密尔言论自由思想具有正反观念相冲突的进步辩证法思想。这种真理说也成为现代新闻自由概念的哲学基础,使得言论自由也由此被界定为基本人权之一。在密尔的思想中,言论自由不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虽是完全的个人主义者,他却没有忽视社会的利益。密尔一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乃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与文明、教养、教育、文化同为幸福的因素,而且本身就是所有那些事物的必要部分与条件。” 定

(二)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局限性

密尔的学说固然有其精彩独到之处,但并非是绝对完美的。密尔不同意给予言论自由完全的保护,并试图在保护言论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与不保护这种自由时可能带来的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并在这种权衡的基础上来决定是不是对某种特定的表达是不是做出限制。密尔说:“一切意见是应当允许其自由发表的,但条件

是方式上须有节制,不要超出公平讨论的界限”在密尔看来所谓无节制的讨论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而言。如果在辩论中反对者表明强烈的情感触犯了对方,使之难以作答,那就容易被对方当作无节制的反对者。密尔强调辩论方式上的公正性,在情绪上不应带有恶意、执迷和不宽容,而应冷静诚实的看待对方意见。这一切决不意味着因为不同意对方所持的观点本身而有权压制其发表。应当加以惩罚的是发表的意见足以导致某种祸害的积极煽动。因此在密尔那里言论自由必须限制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即不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和妨碍,此原则被称之为伤害原则或密尔原则。这样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当我们面对任何一种表达性的意见时,我们都无法确定其结果会如何。这种结果需要时间来证明和验证,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意见表达出来之前或者表达出来的当下就知道它必然会带来的结果。而且还会存在一种情况,即一种意见的表达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无益甚至有损于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意见的真理性才逐渐呈显出来。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言论和意见呢?密尔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密尔将行为自由分为涉己的与涉人的两部分的论点,乃是长久以来为学者们所批评或讨论的焦点。其实,就如每一个我们所做的行为一样,既可能影响我们自己也会或可能影响别人。同样,人的言论总是会影响到别人的。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别人得知,那么我们的思想自由仅仅是头脑中的自由事实上,密尔知道,区分涉己与涉人行为是有缺点的。密尔说:“一个人所做的对于自己的祸害会通过其亲近的人们的交感作用或利害关系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也会在较小的程度上一般地影响到社会。”他又说:“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自己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密尔折中、不连贯的态度。此外,密尔认为落后的社会不应该享有他所主张的言论自由。他说:“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不考虑那些落后的社会,因为那里的人种就可被认为没有成熟。”接着他说:“作为一个原则,自由在人类能够籍自由而平等的讨论改进自己以前,就不能适用于任何事情。”对于这些落后地方的人民,密尔认为以专制的政府统治他们最适合。由此可见,密尔的自由理论是缺乏普遍性的。既然密尔认为思想及言论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并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权利,那么人人都应该有言论自由。但他同时又对自由的范围做出限定,这就使这种自由成为了一些等级或阶级言论自由而剥夺另一个或另一些等级和阶级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只不过是少数特权分子独享的利益,真正的言论自由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一个真正的言论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社会,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社会而不应该是允许某些人有绝对的发言权而迫使另外一些人保持沉默。也就是说,法律需要防止某些人的言论妨碍他人说话权利的情况发生,法律需要保证人人都享有话语权。

第五篇:《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在我翻开这本薄薄的只有五十几页的著作之前,便对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都是由此而来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著作”„„这些评价为我建构了《论出版自由》的崇高无比的形象。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厚却又意义非凡的书,心中颇有些感慨,我被弥尔顿那种敢于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所折服了。这本书是作者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该书主要是针对英国议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中限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条款做出的辩驳,凸显出作者对思想解放、反对限制出版自由的诉求。在书中,他探讨了许多关于自由的问题,如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等。他还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他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认为“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弥尔顿还对严格的审批制和检查员们进行了猛烈的讽刺攻击。这些都更加突出了他的观点: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阅毕,震撼我的不仅有他卓越的文采,更有他心思缜密的论述,雄韬武略的辩驳和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社稷之心。

书中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人民有出版自由的权利;

二、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

三、观点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先进的,并且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适应于现代社会。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带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谈及自由,我们都认为“人生而自由”,然后却从未确认过自己拥有这“与生俱来”的自由。我们在自由面前惴惴不安,企图奔向前去抓住它,却恍然发现它只是个幻影。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这在中国社会之中显得更加符合语境。如今,我们看到人民仍旧没有出版自由,这样的自由被政治势力霸占着,被利益集团霸占着,被有财有势的个人霸占着,公民的话语权微弱,公民的自由出版的权利被剥夺,并且公民

被“和谐”、“稳定”的字眼束缚着、蛊惑着、欺骗着,无法也无心去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个人在社会体制的压迫下显得那么卑微,所以“生而自由”只能是一句口号,弥尔顿的文字只能是思想上的引领而非实践上的指导,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先贤的激昂文字来慰藉自己罢了。

我认为,公民有权利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通过出版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书报出版许可制度会极大地挫伤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限制,剥夺了人们的特权和人们学习的自由。在我国,被禁的书无非以下几类:扰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违社会普遍伦理;危害国家安全;危害执政党地位。诚然,这四条出版限制是图书出版的最低底线,任何新闻出版物的出版都需要而且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一定的审核才能公开发行,否则过分的出版自由化造成的社会混乱现象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社会混乱而极大限制出版自由,这样无疑是因噎废食。

对待出版自由,到底我们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作者在该书中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我们应该保障出版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实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统治者开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不管他们做出何种举措,其根本目标只有一个,即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出版自由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一面的,也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有出版自由的权利。

我想到了现在如火如荼的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出版的不足。似乎任何声音都可以听到,任何言论都可以自由的奔跑,任何,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都一齐涌向人民的大脑。可是这140字的碎片化信息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不通过审核的文章质量又何从保证,这一把双刃剑,人们将如何操纵;出版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我们又将如何平衡,这是一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载《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自由》读书报告-余江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自由》读书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 ——读《论自由》有感 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开宗明义,阐明《论自由》的主题不是讨论所谓......

    密尔《论自由》读书报告Word 文档

    二、 写作背景 《论自由》这本书是代表密尔的激进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那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取得政权并......

    论自由

    (一)密尔言论自由思想的合理性 密尔关于自由的论述,不但激荡了当时的政治思潮,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 是巨大的。因为我们与密尔所处的国情、时代背景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吸收密 尔的......

    论自由

    本书共五章,探讨自由的含义,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社会权威的限度等问题,其主要意义在于阐明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个人自由与社......

    论自由

    《论自由》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很多人都为之奋斗,流血。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

    论自由

    讲稿《论自由》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已经从一个高度封闭的社会,开始过渡到开放现代社会,正在向民主自由演进或是构建中。中国处于一个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非常类似于西方的......

    论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 周国平讲,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暴露了很多问题,从中发现中国人民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现在,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在不断进行中,我相信法治建设终归......

    论自由

    论自由——从自由的定义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来看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路径选择 作者: 陈舰平鉴古可以知今。回顾一下自由的定义与西方自由观与自由主义传统,对了解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