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

时间:2019-05-13 21:5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

第一篇: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

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

一提到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广告轰炸”、“垃圾广告时间”等等一些列词汇,仿佛一个产品,只要有钱大打广告,就一切“OK”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三精广告的作用,因为前一阵媒体上这方面的论述实在是太多太多,精辟的见解随处可见。我只想在此探究一下产品成功的秘密、企业成功的秘密。如果由此能对一些企业的发展有一些启示的话,我就很满足了。

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的崛起,广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除此以外,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

1,企业决策正确

任何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提到三精葡萄糖酸钙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当时三精制药发展的来龙去脉。

三精制药是有40几年历史的国营制药厂,也曾经有过辉煌,当年人参蜂王浆口服液也曾红极一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当时经营者的思路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由于长期经营不善,一个年销售7000多万的厂,外债就有6000多万,外欠货款严重。当时的厂长姜林奎(现任哈药集团董事长)临危授命,推出改组销售队伍,大力清欠货款等多项措施,扭转了局面,为以后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的广告运作积累了资金。

当时的三精制药,有上百个品种,为什么只选择了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呢?

选择,就是决策。

正确的决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而错误的决策却可以毁掉一个企业。

虽然我不知道三精制药的领导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但是从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的成功可以看出领导决策的正确。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在三精制药并不是一个新产品,在此之前,这个产品每年的销量就达到1000万左右。然而,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最红的时候,其销量达到10 多亿,是原来销量的100多倍。这前后的100多倍的差距不仅仅体现了新的领导班子经营思路和决策的正确,更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魄力和洞察力。

2,产品剂型、价格适合市场

许多老板说,我的东西也不错,为什么就卖不好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影响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产品能不能成功,从它一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原来在自然销售的情况下能达到每年1000多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补钙人群分为儿童、成人、老人,儿童和老人是其中的重点人群。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点,固体制剂不适于服用。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补钙,只好把钙片碾碎了,再用水调好喂给孩子,很不方便。而水溶液剂型正好克服了固体剂型以上的缺点,更适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服用。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是水溶液,正好适合儿童服用。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成功的另一个重点是口味。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酸酸甜甜,很受儿童欢迎,当你看到在襁褓中的婴儿喝完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之后,吧哒小嘴儿的模样时,你就知道为什么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会成为许多家长们的首选。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一盒不到20元,每盒10支,每天用量不到2元钱,在家长们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3,抓住了市场时机

从80年代末开始,许多专家和学者就开始在媒体上对补钙进行了探讨。一些专家指出国人缺钙严重,急需补钙,每日膳食中至少应补充500mg钙。并指出当时普遍使用的钙片在用法上的问题。补钙应以补充的钙元素的量为准,钙片的重量不是钙元素的实际含量,按原先的方法服用钙片,根本达不到补钙的目的。到了90年,在许多专家学者对钙和补钙知识的广泛宣传之下,补钙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甚至有的专家被行业内的人称为“钙医生”。

不过,在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大打广告之前,补钙市场虽有5个亿的市场容量,但厂家较少,在医院是钙尔奇D,盖世宝在药店终端奋斗,龙牡壮骨冲剂和盖天力小有名气,再就是一些杂牌军,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儿童补钙这一块,缺少领导品牌。

在此背景下,三精制药抓住了市场机遇,大力出击,顺势而上,推出了含钙量高、易吸收、口味好的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赢得了市场。

4,渠道优势

前面说过,三精制药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老厂,多年以来积累了较好的商业关系。这些商业公司以其多年形成的网络和调拨能力,使三精制药在央视上广告后,其产品能迅速在市场上铺开,有力地推动了产品的销售。

而一些新兴的具有强大调拨能力的大型商业公司也为三机制药的腾飞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不要小瞧了这些新兴的商业公司,它们对二、三级市场有极强的覆盖能力。三精制药的主战场也正是在二、三线市场,正好借助于这些公司的网络,把自己不能控制的市场覆盖。

5,正确的人才战略

人才是事业的基石。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前CEO里查?杜普力曾说过:“假如你夺走宝洁的人才却留下金钱、房屋和品牌,宝洁将会失败;假如你夺走宝洁的金钱、房屋及品牌,却留下人才,宝洁将在10年内重建王国。”

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有了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谁拥有了用人的智慧,谁就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

三精葡萄糖酸钙的崛起还在于三精制药的人才发展战略。

自姜林奎厂长上任后,三精制药每年都招收大批的具有相关专业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工厂,最多的一年一次招进300人。这些人在生产一线经过锻炼后,其中的许多人被充实到销售队伍中。这使得三精制药的销售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大部分是工人出身为主,变为基本是有学历、高素质、积极主动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在这些人中,有些人已经成为销售骨干。

三精制药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造就了一个能打硬仗的销售队伍。这支队伍为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产品成就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成功带动一个企业的成功。

从以上提到的5点因素,再加上不可或缺的广告,我们能找到产品成功的秘诀吗?

让我们看看我们都提到了什么:领导决策、资金、产品、市场、网络、广告、人才,好像要想产品成功,其中每一个因素都不可缺少。不过,请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一连串的因素中,好像有章可循。

第一,要看“大势”。搞企业,要看行业发展趋势;搞产品,则要看该类产品的市场形势。怎么看形势?就是通过对市场背景分析,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产品分析来决定上什么产品,什么时间上。没有透彻的分析,就不可能抓住市场机遇。即便碰上了,也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我在前面第3条“抓住了市场时机”里提到,多年医学专家和各厂家的市场教育,儿童补钙市场缺少领导品牌,都为儿童补钙产品的崛起创造了市场机遇。这是“大势”。正所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三精葡萄糖酸钙抓住了这个机遇,顺应了大势,创造了产品的辉煌,也成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

第二,营销要遵循营销的规律。

营销的规律是什么?首要的一条就是定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吗?不是。是最好的补钙产品吗?不一定。可为什么它就卖得这么好呢?因为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是第一个被大力推广的儿童口服液补钙产品。第一胜过更好。这就是定位的力量。

其次,就是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现在有什么8P、10P,都没多大用处。最基本的就

上一页

是4P。

我在前面第2条和第4条里分析了三精葡萄糖酸钙的产品剂型、价格和渠道的优势,再加上适宜的广告策略,成就了三精葡萄糖酸钙这个产品。

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适合儿童补钙市场的产品--------------------产品

央视、卫视广告--------适合二、三线市场的广告策略--------------广告(促销方法之一)

医药商业公司-----------覆盖二、三线市场的网络--------------------渠道

零售价每盒20元-------价格适中----------价格

当我们热衷于各种营销技巧,当我们沉迷于各种营销手段,当我们为各种新的营销方法激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当成功的时候,我们会欣喜若狂,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的规律。可是当我们复制成功经验的时候,却往往遭遇了失败。为什么?因为我们挖掘出的成功经验,往往是成功规律的表象,而不是成功规律的必然。在这种表象经验的指导下去实践,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呢?

我们只有认识规律,承认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成功。

一个产品的成功,成就了一个企业的成功。

成功没有神话。产品的成功,靠的是掌握营销的规律,灵活地运用营销的规律。

其实,任何产品的成功都要遵循营销的基本规律。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做出正确判断,这就是领导的责任。

三精制药走入了辉煌。我希望它能更上一层楼,更加辉煌!

上一页

[1] [2] [3]

第二篇:制约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制约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

[摘 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势头强劲,但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可忽视。文从印度的自身特点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其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简要说明这些制约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印度;经济崛起;制约因素

1.印度经济概述

印度与巴西、中国、俄罗斯一起被列世界新兴大市场经济群体之一。根据戈德曼.萨克斯的预测,到 2032 年印度的 GDP 将会超过日本,2050 年将达 27.8 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 GDP 的 4.2 倍。印度政府的计划委员会于 2002 年公布的《印度:2020 年的前景展望报告书》中提出,2002-2020 年期间印度经济将会取得 8.5-9%的平均增长率,人均收入将提高三倍(2001 年印度的人均入为 460 美元)。2004 年 5 月上台执政的曼莫汉·辛格现政府所公布的《国家最低共同纲领》提出,印度经济今后保持 7.8%的经济增长速度。[1]

印度自 1991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其崛起势头强劲。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印度经济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系。若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GDP计算(2007年估计为1.09万亿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因此,有专家预计, 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正在崛起, 印度巨人” 等字眼常常出现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

但是,印度经济的发展前景真的是如此乐观吗? 同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样, 印度经济的崛起同样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2]2.印度经济崛起的制约因素

印度同中国一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印度随处可见的贫民窟、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崛起总让人觉得不够真切。难怪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社会学教授迪潘克尔·古普塔直言,印度的现实状况与“超人梦”相距尚远,除非这个国家突破发展瓶颈。[3] 2.1人口负担沉重 印度人口数量庞大,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总人口约11.66亿(2009年),仅次于中国。众多的人口虽然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人口总量大,而人口增长率又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印度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经济增长的成果,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则更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印度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据 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 男性与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 75.85 %和 54.16 %,总识字率为 65.38%, 有近四成人口是文盲, 适龄人口进入高校的比例为10 %。这些低文化、低级技能的劳动力不但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 而且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2.2失业与贫困

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Planning Commission of India)的一项研究统计,截至2005财政,印度失业人口达到3600万人,失业率高达9.1%,而仅仅五年之前,即2000年财政的失业人口不过是2700万,失业率为7.3%。[6] 印度失业的严重不仅反映在当前失业队伍的庞大规模,而且还在于问题的不断恶化。印度人口基数大, 目前人口增长率在1.7%左右, 每年新增人口1700 多万,新增劳动力(按1.8%估算)在700 万上下。印度不仅要为业已存在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还要应对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事实上, 印度所实行的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且, 印度现代制造企业由于技术创新,雇用人员正在减少。其结果是,有组织部门的就业人数从90 年代初到目前已从2800 万减少到2700 万,其中2000 万还是政府和公营部门的就业人员。因此, 劳动力的大多数只好在工资十分低的非组织部门和农村寻求活路。这就是印度贫困问题的根源。

印度总理辛格在 60周年独立日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说: “尽管我们实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 但贫困和失业并没有消除。印度的真正独立在于消除目前的贫困。”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 而且成为社会**的主要根源, 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印度计委专家小组为农村贫困人口设定的贫困线为每天摄取2400 大卡热量。尼赫鲁大学乌莎·帕特奈克据此估计, 截止2005年,农村人口约有75%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在1973-1974 这个比例为

[5]

[4]56.1%。[7] 与此同时,印度的贫富差距悬殊。印度外交部的官员说, 全国大概有6 至7亿是穷人, 其与此同时,印度的贫富差距悬殊。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 每天卡路里的摄入量未达到联合国颁布的极度贫困标准;中产阶级约有2 至3亿人, 而富人约有 500 万, 最有钱的则要数印度维普罗尔软件公司的老板, 去年个人财富居世界第三位。[8] 2.3 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

2010年5月,从26日晚开始,位于印度西海岸的经济中心孟买市再一次笼罩在巨大的恐怖阴影之中。位于孟买市中心的火车站、酒店、电影院和政府机构等近10个场所同时遭到武装分子的恐怖袭击,截止28日早晨,已造成12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此前,印度首都新德里等地接连发生了多起恐怖爆炸事件,特别是9月13日发生的连续爆炸事件竟发生在新德里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随后的10月30日,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最大城市高哈蒂再次发生连环爆炸事件。这几次爆炸都造成了数十人丧生,多人受伤。据统计,自年初至今,印度已发生近800起恐怖事件,超过前3年发生恐怖事件数的总和。[9]而令全世界都印象深刻的是,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贾马尔·马里克的母亲在一次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宗教冲突中被残忍地夺去生命。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动荡。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80%以上的居民为印度教徒,但全世界所有的主要宗教几乎都在印度,特别是占人口12%左右的穆斯林教徒在印度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宗教教徒间的流血冲突始终伴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过程。[10]英国曾经一度统治整个南亚次大陆,当年的英属印度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英国殖民者一手策划的印、巴分治以及后来的三次印-巴战争,加剧了印度教和穆斯林教这两大宗教之间的冲突。因此,宗教矛盾始终是印度国内局势动荡不宁的主要因素。同时,要求独立、分离的势力也是印度国内暴力冲突产生的根源之一。2.4种姓制度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马克思早在 100年前就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种姓制度对印度经济增长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第一, 它会削弱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因为在种姓制度下, 当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没有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对财富的占有, 那么就会失去工作动力而走向宿命论;第二, 它会削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基于同样的原因, 那些在种姓制度中处在底层的阶级、特别是那些无法进入种姓系列的贱民阶级, 就根本不会有动力对自己和家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因为在阶层划分呈现刚性, 职业完全是自然继承的制度下, 人们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并不能产生任何收益, 所以任何具有经济理性的下层居民都不会对没有任何收获的教育进行投资。种姓制度既会导致普通劳动者缺乏财富创造的动力, 又会使得大部分底层劳动者缺乏财富创造的能力。

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延续, 使社会分割成一个个互相排斥、彼此对立的社会集团, 印度社会从根基处即处于分裂状态, 这不仅造成社会凝聚力的严重缺失, 而且使政府的政策在决策时首鼠两端, 如走钢丝, 在执行时阻力重重, 不易贯彻。种姓制度不但过去是, 而且现在也是印度实现经济崛起的基本障碍。[5]

2.5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批评家们指出,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拥有11亿人口的国家,目前的进展远远不够。在几乎每个前线阵地———港口、电力、公路、机场以及孟买等中心城市的市区交通,基础设施都已接近崩溃边缘。出口商们平均要花超过15天时间将他们的货物清关,而这个时间消耗是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的两倍。[11]

(1)电力部门。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的电力需求不断扩大,电力短缺问题日益表面化,停电、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经常发生,许多工厂和事务所都不得不自己配置发电设施,甚至有些家庭也自己设置发电设备。

(2)铁路。印度的铁路运输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在运输能力和运输安全性方面都存在有许多问题,印度的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追加建设宽轨铁路网 5000 公里。而印度国营铁路公司在运费标准和其他经营领域方面都要经受强大的政治压力难以确定经营的自主权。

(3)公路。公路已取代铁路成为印度运输的主力,占货物运输的 70%和旅客运输的85%。总体上看,印度的公路运输状况的极其恶劣,城市的交通堵塞已达到极限。由于缺乏全天候的公路,雨季期间发生物流不畅的地区不在少数,根据印度社会基础设施委员会公布的推测数字,在 2012 年以前,光高速公路建设就得耗费 17200 亿卢比(1 卢比约等于 2.5 日元)的投资。

(4)港湾。印度的港湾网是由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 12 个大型港湾和归邦政府管辖的 185 个小型港湾组成。前者在货物运输量中占 90%;平均船滞期为 3.5 天(2003/04 年的数字),和新加坡的 6-8 小时比有很大的差距。2.6商用能源短缺

商用能源一直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印度国内的石油资源十分有限, 所探明的储量只有 6.65 亿吨, 只占全球石油储量的 0.5%。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印度的石油生产仅能满足其经济增长需要的 30%, 而且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石油产量, 不到 25年印度的石油资源就将被开采枯竭殆尽。在2010年3月结束的上一个财政内,印度平均每天进口320万桶石油来满足本国369万桶/日的石油精炼能力。

能源的稀缺和不稳定已给印度经济的崛起带来了不安全因素,而且印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引起了美国等国的不满。[12] 2.7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重要条件, 印度周边地区的不稳定性因素是其经济崛起的一大障碍。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和冲突是事关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安全的最突出的问题。

印巴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矛盾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河水问题和东巴(今孟加拉国)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争端, 可以说是印巴两国的死结。自分治以来, 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于 1965 年和1971 年打了两场全面战争。1999 年5 月下旬,两国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卡吉尔地区爆发了自1971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武装冲突, 被称为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的最严重危机!进入2000 年以来, 两国间的争吵开始升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两国甚至公开讨论第四次印巴战争的可能性。

两国为取得军事优势, 展开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98 年 5 月以来, 双方多次进行核试验, 均宣布要实行最低限度核威慑政策。并且, 印巴因克什米尔之间的领土之争, 沉重的军费开支和至今已爆发的多次战争给印巴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严重阻碍两国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不解决, 对印度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3]

3.对中国的启示

(1)对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减少失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中大国过早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吸纳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不利于动员全社

[14]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不利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发展中大国的必经之路,而印度大量的贫困人口和城市贫民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这是印度发展模式的反面启示。

(2)中国应致力于解决国内的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印度经济增长是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 相当多的人非但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反而成为GDP 增长的受害者。[15]印度二元经济矛盾更加突出, 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要求社会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国应以此为鉴,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国同印度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2009年新疆的民族冲突,与2008年3月的西藏暴力事件都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避免民族冲突,促进56个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4)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应致力于保证本国能源安全,开源节流,开发多种新型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进口石油时,要保证油源和油路的安全,同时要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避免经济被少数发达国家操控。

(5)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复杂,应处理好国际关系,为国内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朝鲜半岛局势一触即发,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领土争端层出不穷,中日关系恶化,这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应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领土政策来扮演好一个大国的角色,维护国内的经济发展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 印度的经济已经起飞并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 但其经济的崛起

[16]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从印度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 其经济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印度要想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崛起, 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展经济, 同时也必须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稳定国内局势、解决国内各种矛盾与冲突。总之, 印度经济的崛起任重而道远。

同时,中国应吸取印度的教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岛真, 杨维中.印度的经济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经济资料译丛, 2006,(02)

[2]百度百科.印度经济[N/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20969.[3] 尚鸣.印度“经济超人梦”醒[J].观察与思考, 2007,(08)[4]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刘林鹏,侯建森,黄鹭闽.印度经济崛起制约因素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4).[6] 新华网.亚洲之虎中印挑战:中国压力在农村印度头痛失业 [N/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5/30/content_4621780.htm.[7] 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面临的问题[J].南亚研究, 2005,(01).[8]何向芹.在印度, 贫富之悬殊, 对比之强烈, 世界罕见[N].广州日报.[9] 凤凰网.印度缘何频发恐怖袭击,民族宗教矛盾冲突加剧[N/OL].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yindutieluzaoxi/content-3/detail_2010_05/28/1563494_0.shtml [10]孙培钧, 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11]重庆日报.基础设施落后,印度发展的最大障碍[N/OL].http://sdxbepaper.cqnews.net/sdxb/html/2008-07/14/content_207560.htm [12]马健美.影响印度经济崛起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8).[13] 唐鹏琪.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 2003,(04).[14] 刘东虎.印度经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15] 杨文武.试析印度经济增长[J].南亚研究季刊, 2005,(03).[16]时宏远.印度腾飞的几大制约因素[J].世界博览 ,2004,(07).

第三篇:大道至简:影响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制度

大道至简:影响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制度.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大道至简:影响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制度(复制)

看完12级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可能是我反映迟钝,片子采用了大跨度大纵深大跳跃大回放的表现手法,虽美轮美奂,我却不得要领。如系列片盛赞了斯大林极权时代的计划经济取得的所谓成就,也对英美两国的市场经济及宪政制度表示了欣赏,这两种相反的东西难道能共存吗?不可思议。我想起了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导演的《十面埋伏》、《夜宴》等剧,虽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剧情离奇,让人有不知所云之感。但《大国崛起》对于我们每一个希望中国崛起的中国人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或许比系列片本身更有意义。

大国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这种结论等于是正确的废话。我相信越是真理的东西越简单,所谓大道至简。那么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军事?科技?文化?制度?本文愿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军事

我赞同《大国崛起》系列片中的一个说法 : 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西班牙试过,但是失败了;法国试过,拿破仑试图创立世界帝国,也失败了。德国试过,日本也试过,特别是希特勒试过了,却输给了美国。现代萨达姆试图建立地方霸权也失败了。无数事实证明:现代社会依靠军事强权征服其他民族反而使自身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前苏联一度凭武力使许多民族加入其联邦,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前苏联土崩瓦解,原先被征服的民族纷纷独立,正所谓怎么吃进去怎么吐出来。

凭军事力量成为现代意义的大国无异于饮鸩止渴。我想起起了金二世的核讹诈,想凭几件武器就想达到其自身邪恶的目的,无疑是21世纪最大的笑话。

21世纪的一国崛起,应该是和平崛起,应该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

二、科技

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被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并且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上、理论上的共识。科技在一个国家兴起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说科技在一国的兴起中,起着决定作用,那就有点言过其实。无论是在曲折蜿蜒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悖论”现象。

一种情况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未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并未引起生产力的任何革命:发明火药,曾只是用来做花炮,放焰火,供消遣之用。而别的国家却学了去开矿山、修隧道、造枪炮,发展经济与国力,最后使中国饱受人家炮火的“洗礼”。发明指南针,曾主要用来看风水,光宗耀祖;而人家却学了去开辟新航道,发现新大陆,发展世界贸易,最后用廉价商品这门重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在十四世纪已发明了焦炭炼铁术,据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证,这在科技上已具备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但这场潜在的革命却无疾而终”。清代经鸦片战争后,统治者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利害,发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现代工业,但清政府并没有改变坍塌的命运,中华民族也没有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前苏联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苏联的经济不应该出现问题。但实际上,即便没有里根的星球大战阴谋,苏联经济的崩溃也是迟早的事。可见,并不是有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必然地、自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广大的农村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仅仅一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在短短三五年时间,就初步解决了改革前30年长期使党和政府焦虑的人民吃饭问题,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日本是从“明治维新”逐步走上强国之路的,而“明治维新”并不是科技维新,而是制度维新。战后西德经济的快速繁荣,首先不是来自科技的繁荣,用西德经济起飞之父艾哈德的话说,是“来自竞争的繁荣”,而竞争问题,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制度问题。

这两个例证表明,科学技术固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却不能自发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说科技对一国的崛起起着决定作用。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中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的。科学技术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进展并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三、文化

《 大国崛起》也提到文化因素,但并没有阐述文化在一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认为: 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一种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对一国的崛起起着根本作用,恐怕还不能这么说。

我国和日本、韩国其实有着共同的文化:儒家文化。但日本和韩国发展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国家,我国却没有,是什么原因呢?韩国和朝鲜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但韩国发展为现代化国家,北朝鲜却积弱难返。埃及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颇深,已步入准发达国家行列,但同种文化影响下的伊朗等国却受着种族冲突的困惑,在现代化征途中依旧徘徊不前,我们不能不加以思考。

世界有三大文化,基督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凭我直觉:基督文化最容易促使一个国家现代化。但并不能说基督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儒家文化也诞生出现代化经济强国日本。所以从文化上找大国崛起的原因,恐怕结果不令人满意。

四、制度

我们过去长期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常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按照这个基本常识,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是不直接发生关系的。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过分强调制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似乎与经典不符。但我们不能因为是伟人说过就把之奉为圣经,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的看法是政治制度决定经济的发展,当然由于我才疏学浅,不可能建立一套体系把经典推翻,那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只能谈点感性认识。

以联产承包为标志的中国农村改革在80年代初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但其实就技术层面而言,联产承包是倒退。在生产队时期,集体可以有力量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但回到以家庭为单位,这些技术上设备全成了奢侈品,单个的农民家庭根本无力购买。实际上,在农村改革初期,由于农机使用的倒退,土地深翻,包括化肥使用量等技术指标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农业的科技含量是降低了的。但为什么在同一个时期,科技含量的下降伴随的却是产量的飞速提高?答案就是制度的变迁,新的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剩余索取权,唤起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国的早期农村改革可以说是“制度是第一生产力”的极好证据。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初期,就技术资金能力而言,与国营企业有巨大差距,很多企业根本就是从小作坊发展而来,但就是这些技术上毫无起步优势的民营企业,却在与国营企业的竞争中快速强大起来,为什么?是制度安排的差异。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重视制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制度经济学”应运而生,一批“制度经济学”著作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的关键在“效率”,而在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制度的效率”则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制度的变迁是根本的变迁。

历史的、现实的大量事实证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发展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是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生产力长期提高的充分条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是最基本层次的、最核心的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总“阀门”。科学技术,只有在相应的高效率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现实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以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存在为基础的;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以中国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个制度基础与前提,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就无从谈起。

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及宪政民主制度,正因为有了市场经济制度,才使竞争的强制力加压于整个社会,使全社会的各种要素都竭力活跃起来,使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科技发明才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而出现科技革命并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民主宪政制度是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源,民主政治的作用,保障社会公平,减少腐败,维持社会稳定。没有民主政治为市场经济护航,无法保护公民的产权和人权,权力随便在市场中寻租,专制者肆意侵吞国家财富,导致两极分化悬殊,最终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对于市场经济制度,恐怕没有争议,我国十六大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民主宪政制度,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我更有必要在此阐述民主的重大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议会中心主义”宪政制度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一制度较为有效的防范了君主独裁,以议会的力量形成了对君主力量的制衡,并逐渐过渡为以“民主”为主要理论基础的“议会至上”的国家制度体系。

17、18世纪几乎被这个“日不落”帝国所独霸,传统的封建王朝如法国、西班牙等国都很难与之抗衡。在美洲、亚洲、非洲大陆上的英法战争正是两个制度的战争,结果是议会至上的宪政制度取得了胜利。随着各国纷纷采用并改进议会中心主义,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所设计的防范任何一个权力具有至上地位的三权分立制度,标志着人类宪政制度又一新篇章的建立。这一制度更为有效的防范了包括议会可能滥用的权力,因为从英国制度的发展看来,议会至上的体制更易使议会与行政结合,变成一种专断的权力,三权分立制度有效的防范了这种状况,也在制度上注定了美国在短短的二百余年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二战后,各国纷纷主动或被动的反思自己的社会制度,在制度上结合本国传统来设计社会制度,更多的国家兼容了这两种模式。现实表明,这些越接近三权分立模式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在这几个国家中,德国和日本在制度上较法国更接近三权分立,也更发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欧国家经过90年代初从议会中心向三权分立转型的阵痛之后,在过去10年间纷纷走出低谷,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其中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等国也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预备梯队。

英、法、美都是在实行了宪政后在崛起的,而德日也是在实行宪政民主后才重新回归国际社会的,前苏联没有实行民主宪政,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最后失败了,国家还是解体了。如果把苏联的解体看作西方等国的颠覆与演变那简直是盲人摸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有人认为民主是西式制度,具有人种或人群的适应性,不适应某些国家、某些种族。我觉得民主如同科学应该是没有国界的。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也几乎百分之百产生于西方,并不是存在西式科学不适应东方国情的问题。如万有引力定律,所有地区、所有国家、所有存在的物质都遵循这个质量与引力的规律,不可能某一国家物质例外,如果真存在例外的现象,整个理论物理学体系都必须修改甚至推翻。民主是人的生理本性决定的最优社会制度形式,如果存在不适应的问题,那也是整个具有基本相同生理属性的人类社会适不适应的问题,不可能存在某一区域居民不适应。从实践来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文化背景相同,1949年以前经济实力也大同小异,如果说民主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那么民主为何在海峡对岸的同胞就适应了呢?

有人还说,我国人口多素质低,现阶段不适合民主。人民的素质也是决定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因素,但它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民主的因素。首先一切非民主的专制国家,被统治阶层控制并为其统治服务的宣传机构必然排斥民主制度,人们没有系统、全面的认知民主思想的正常途径,相反通过片面的宣传还会使人民对民主制度产生恐惧。其次,民主的制度环境是人们认知民主和接受民主思想最有效的环境。人的生理自利本性决定了人们总是接受事物最真实的信息和最科学的理论,因为这样的信息是其准确判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在民主的环境下,人们能够速迅摆脱各类愚昧思想,并不断修正自已的抉择,不会因为集体认知的落后,形成大的社会灾难。全社会疯狂比一个人疯狂的概率要小得多,因此,既便是国民极端愚昧的初始民主国家,也优于具有最明智统治者的专制国家。

从二战之后,世界民主大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没有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在现代宣传技术条件下,5—10年人们就可以基本树立民主思想,10—20年就可以形成相对成熟的民主意识。既便是全民具有极端宗教思想的国家,如果宗教能够退出政权,全社会拥有完全的思想和舆论自由,可以自由对宗教思想进行质疑,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也会在全体民众中基本树立民主宽容的思想。在东亚地区由于人们头脑中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比较容易接受民主思想,又由于人民普遍比较勤劳,经济在实现民主后能够迅速发展。这是日、韩、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能够迅速吸收民主制度,走向民主富强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同处一地、历史渊源相同的我国,不是不适应民主制度,而是相对于其它国家更适应、更容易接受民主思想和制度。

在我国的制度建设上,不能因为是“传统”的而成为必需遵守的,更不能因领导人的一句话就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已痛苦地意识到中国已不再是天朝大国,中国人甚至一度沦落到被奴役的地步。五四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但由于民族危机,民主的启蒙被搁置,救亡压倒了启蒙,加上其他因素,至今民主启蒙仍没有完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离那个真正的大国仍遥遥无期。而同时曾经是我们民族学生的韩国、日本都迈入了现代化行列。教训是深刻的。我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制度的落后。其实我国迈向现代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仅有30多年历史,而确立市场经济制度也是近几年的事,民主制度的建立仍遥遥无期,缺乏民主制度的市场经济就如同单腿走路,最终市场经济制度将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实社会差距加大、官商结合、腐败加剧已显示出苗头。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不应该再局限于摸着石头过河,正如同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我们不能只相信直接经验,其实人类社会的实践已留下丰富的间接经验供我们参考。

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宪政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具有普世价值,我们看到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不具有这两种制度,相反,不具有这两种制度的国家至今无一例外还在现代化征途中苦苦徘徊。

下载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崛起的其他因素.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