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我们的学长覃彪喜作为一个标杆用了一年时间写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用他自身和身边的事迹来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记得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工科生,我们上的课只是省情思修毛概之类的课程,与土木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物理都没有。临近毕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经常问自己,以前上的那些课有用吗?我为什么要学它们?辅导员告诉过我们,学的这些课程对我们将受益匪浅,但我们是感受不到的,也许仅仅只是为了不挂科,或是得奖学金,去学习它们。然而,如果大学也是在一开始就学习专业技术的话,那又和专科技校有什么区别了呢?大学教育究竟比技校的教育高在哪了呢?看过了这本书,我慢慢体会出了中间的差别。书中有一例子,一经济系的毕业生去一家英国公司应聘,公司将所有面试的人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单看这个题目,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但毕业生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为了使数据精确,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一个月后,毕业生收到了公司的录用通知。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也不占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
大学生应该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这也就是大学生与技校生的最大差别了。在大学,学习不止是专业那么简单,很多事情,多动动脑筋,将让我们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就在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就像学长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他在平时买洗发水时就注意到很多洗发水名字不同,可却都是一家公司生产的,他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这件看似没什么用的事情最后经帮他一个非广告专业的人拿到了一个广告制作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基础课程,也许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他却能锻炼我们的思维,也许在未来不经意中,将是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大学生应该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知识不一定都要记在脑子里,没有人的脑袋能装下所有的知识,但当你学会了学习,所有知识都将为你所用。通俗点说,学会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大学里,不再有人管着我们,也不再有人督促我们,是好是坏都要看我们自己了,这时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有用。
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综上所述,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临近毕业,但只要理解了真谛,也不能说晚。我想当一名工程师,一名好工程师,也许我不需要太多的创业能力,不需要太多的应聘技巧,但我知道,我的性格,我的每一项能力都将会影响着我的未来。多思考,努力融入社会,这是我需要做的。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能成功的走向社会。
第二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2012级英师六班 唐依依
覃彪喜说,“历史就是由这些偏激的人物和十五推动者前进的”,读他的书,就觉得他是一个“偏激”的人,我感觉他有时候有点断章取义,因为他总是喜欢举旧例子来阐述他的新观点,但我喜欢他的视角,只是觉得他不怎么会表达罢了,当然,不能用一个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看书也只是要看懂精髓即可。
覃彪喜本身是一个非常成功又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观点也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读他,也正是像他在书中所说的“读同学”了。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也从来没有想过来到这个学校,只是觉得这四年里只要把书好好念好将来就能找一份好的工作了。但是,大学从来就不会这么简单,不会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地方,而是把我们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进步青年的地方。军训结束后,我们的教官在一次班会上跟我们说,读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成绩有多好,得了多少奖学金,而是你有没有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观点与作者是一样的,大学最大的价值正在于此。这几日,我总是为了兼职,家教一类的事情烦心,觉得自己应该去多赚一点钱,我也有见过同学一人接几份家教,天天晚上往外跑,但是作者的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应该成为兼职学生,不应该让赚钱这个肤浅的想法占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学习时间都无法保证,连自己的精神境界都无法提高,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别人去兼职自己也在屁股后面跟着,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的兼职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更应该花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深受启发,当然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专业课知识也是要花时间巩固的,而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而临时抱佛脚。我有一个孩童时期的玩伴,高考后去了日本留学,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家里人送他去留学。他并不是像其他有钱家庭的孩子在国外只是混吃混喝,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在为他的目标努力,过着有理想有规划的生活。但进了大学的我,对自己的将来还甚是渺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劝我认真思考自己的规划,要不然以后会很痛苦。现在想来,朋友的忠告是非常有道理的,覃彪喜建议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而且要带着思考一路上慢慢寻找。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当老师,不管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要到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为自己以后的职业找好出路,现在我已经有了我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做一名收入稳定的英语教师,所以在社团、兼职、奖学金等一切诱惑面前我都能从容自如,因为什么东西对我将来的职业有好处我就去争取,其他可有可无的我就不会那么难以选择了。
刚来到华师的时候,却是被这里的住宿条件惊吓到了,同样吓到我的还有半夜的老鼠,所以我总是在家人面前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然而我到别的学校去比较,也通过别人口中了解到,其他的大学,其实很多都是吃喝玩乐的场所,根本不适合学习,学生也非常浮躁,男生就是打游戏,女生就是逛街。相反,华师无论从学习氛围还是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模样。覃彪喜说,“一个学校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谁在乎它的跑道是400米还是250米?”是的,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艰苦奋斗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决心。
回顾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淘宝上确是是花了不少精力也花了不少钱,电视剧电影之类的也看了不少,书呢,没有看几本,学习呢,也没有放在心上。自己想想也非常不好意思,自己的大学竟然是这样度过的。周围虽然也有比我更加悠闲的人,但大多数都比我用心,我觉得,自己要改变的话就要先从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入手,去发现她们,去“读”她们,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人云亦云,读我该读的书,多在社会走走,多去图书馆坐坐,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覃彪喜用这本书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刚上大一时,我很困惑,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上的课基础课程,与医学几乎毫不相干,甚至连生物都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同等的学习时间下大学生和技校生一同走进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可能甚至比不上技校生,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呢?
这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所以,一个坚持自己错误思想的人比一个思想随波逐流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习。所以,要认识到,大学不是技校,我们也不是考证的机器,很多证书到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且会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美好时光。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除了学习是许多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必做的事之外,而“爱情”也是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而我坚持认为“花开堪折方须折”。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用“闪”字来形容的,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这时,或许坚持“宁缺毋滥”是不错的选择。有时暧昧不是那么好玩的,说不定反过来害人害己。
看完本书,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第四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确实问题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初中高中时听别人所说大学仿佛很简单,好像是传说中的天堂,宛如生活在这里已是终点,生命已然在这里停顿。但一进入学校我才真正知道生活没有停止,生命才刚刚开始。未来如同一本美丽的书本正等待着我们去阅读。
我觉得不要苛求于学校的条件,有很多人抱怨学校的住宿条件差,饭堂总不能让人满意,总是羡慕其他大学的硬件设施,当初选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教学楼是不是新建的,图书馆是否漂亮。过客,我们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当我们大学毕业我们能从学校带走什么,当我们被学校“细心”的清除学校时,你是否还要考虑学校的条件呢?我们唯一能从学校带走的就是知识和能力。图书馆那么漂亮,可是大学三年你都不知道各个楼层藏书的种类,岂不是很悲哀?语心湖环境很迷人,可是大学三年你都没有去过早读,岂不是很凄凉?我们应该学会去爱我们的校园,只有爱上他,你才会觉得自己身处之地有多么的漂亮。落日的晚霞虽然艳丽,但黎明的朝阳更显生机。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对于作者的这一点论述激起我学习的动力,但点不是对于整体而言,而是个别特例,我相信,我就会创造这个特例,天道酬勤,这是我永远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点,就会别人多学一点,你的竞争力就会增强一点。请同学们努力吧!大学三年是很短暂的。李开复先生说过:“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老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失去的青春,抱怨也无济于事,唯有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自己的青春书写绚丽的一笔。
读大学还要学会读人。读人包括读别人和读自己。读别人就是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和别人互相学习。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与同寝室的舍友还没有成为好友那确实是种遗憾,我需要好好的反省,然后尽自己的努力去和她们成为好朋友,那也是我每一个学期的任务。庆幸的是在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还有那么几个新交的好朋友,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大学算是半个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当然也就有很
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了。每个人都有长短之处。别人的短处我们可以拿来警戒自己。别人的长处则是可以吸取,然后不断地完善自己。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读大师,也我比较乐意做的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关于他们自己的的很多经历,我有时会很认真地去琢磨,然后得以勉励自己。书上说的“做不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是非常赞成的,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这本书里给我启发最大的算是这句话“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是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这个原则知道越早越好,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攻一个专业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学习另一专业。我们应该拥有专业以外的至少一项特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具备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有附加的亮点。在就业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将自己作为一件价值很高的商品推销出去。我仍然记得我的高中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多读些书,因为书中不仅能交给我们知识还可以让我们的心智成长,所以读大学在学习本专业的课本的同时,也应该读写其他方面的书。不是为了什么特定的考试之类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懂得那多一点点的东西。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三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说求职是从大一开始。大一的时候,我们曾经懵懂,曾经彷徨,甚至虚度光阴。《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的方向。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告诉我们面试时需要注意的最基本事项,她告诉我们大学生与大专生的区别在于逻辑思维上的差异,他告诉我们即使被分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可以通过自学赢得成功
作者说,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他给我们上的几道菜。而我,也只是点了几道我自己喜欢的小菜,还有许多的美味等待我们一起去品尝!如果我们只吃菜,肯定解决不了我们的饥饿。因此,在菜上来了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践,从现在起,马上去捕捉自己的“猎物”——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职业设想,人生憧憬。“凡事预则立”。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现在赢在大学,将来赢定一生。
第五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除了喜悦,还有一些茫然。大学,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崭新的开始。我要怎样尽快了解并融入大学生活,怎样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让自己更充实更精彩的度过这象牙塔里美好的时光呢?《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呢?我们不但要读大师,读图书馆,读同学,而且要读信仰,读社会,读人生。我们要在读大学中不断充实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社会,理解人生。本书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兼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求人生哲理的平台。
“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好。我就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发现一些隐藏条件和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得出结论。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系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想在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坚信在大学里,我思故我在!
作者还谈到了读大学的非功利关怀、深度思想和关心现实的必要性,这点我十分赞同。我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大学》也在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觉得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深度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要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时,我们要多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利士多德为友”,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品德。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与社会现实为友”,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
还有,我们要学会观察,见微知著。就像书中写的“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但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却往往蕴含着大的道理与智慧,也许在未来不经意中,将是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例如作者对保洁公司营销策略的观察思考,让他在日后的一次面试中轻松过关。
“我们皆非草木,草木可以在这片校园年复一年的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一群人替代。”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时间的流逝是飞快的,就像高中这三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在这期间,我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结识了很多朋友,遇到了很多敬爱的老师。现在,我怀着自豪与神往来到大学,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能够在未来带着自信与实力走向社会。
读大学,必先“读大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
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但我希望在大学能与老师积极主动地交流探讨。
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同学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相当于间接地从别的老师那里获得了知识。
读大学,还有关键一点——读图书馆。虽然说“开卷有益”,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一定要有所取舍,要多读好书。比如借一本肤浅的炒作书籍不会浪费你任何钱,但浪费的时间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的。所以,要多读好书,不读坏书。并且,在图书馆借书也不要太过功利,只借学习辅导资料等,我们还应看一些有趣的哲理书和中外名著等。一些书籍可能现在没有什么用处,但若干年以后,凭借一本书,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应把看书的过程当作一种享受而不一定要抱着“有用”的心态。“编张只有一个网眼的渔网或许也能捕到鱼,但这靠的纯粹是运气。要想每次都能捕到鱼,那就必须要编织一张足够大的网,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网眼罢了。” 读《老子》创造的是你心中的道,读游记激发你心中的环球梦想,读红楼幻想你心中的文学情结。“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书,假以时日,逐步积累,形成一张知识网,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
作者还提到“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如果你有十项工作每项都会做百分之十,那么,在别人眼中,你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学精,学透。
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个信得过的特长,做到“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的道路很漫长,但只要方法正确,我有信心走完这段路。怎么做呢?我们既要马不停蹄地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为了走捷径,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没有目标注定要兜圈子,目标不能恒久也照样可能南辕北辙。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人我们或许会“怒其不争”,而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人如果因为走了太多的弯路而最终一无所获,我们会更加“哀其不幸”。我们要争做不走弯路的智者。
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绝对只酬勤。”换句话说,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能让时间荒废。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我希望将来对我的大学生活能够无怨无悔,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能够精彩绝伦!
我来了,我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