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21: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素质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素质教育论文》。

第一篇:素质教育论文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学生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在思想中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其效益观念、支柱意识、务实精神、民主要求等在改善和充刺着原有的道德观念体系。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状况却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价值取向中的迷茫、自我意识的夸张、责任意识的淡薄、审美情趣的错位、享乐观念的膨胀以及精神失落等现象。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现象在校园中的渗透和影响,产生了诸多矛盾,如学校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社会上某些金钱至上、追逐实惠等不正之风的矛盾。诚然,没有了日常良好行为做基础,就很难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于学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规范学生道德意识和日常行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是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个重点。

影响中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内因指学生的自身因素,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性格,这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本质因素;外因指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教师在引导、管理上,家庭要求、教育等外在环境。孔子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身修,就是指良好的品格和修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素质。所以每一个职校学生,都应该养成良好的素质。当然,除了学生本人重视这个内因之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教师在引导、管理上,家庭在要求、教育上也要充分重视,让内因在外因的督促催化下达到双重效果。

学生从自身因素上改善自己,从内因上提高本身,从而更好的结合外因,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生理想的实现。

1.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1.1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职校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必须要有理想、有抱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时期特有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认真地把握每一天,力求日有所新、月有所进、年有所长。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未来。同时,要明确自己要实现未来蓝图所应具备的素质,良好的素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改正不良习惯。

1.2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职校学生,正处于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是技能学习的特殊阶段。因此,职校学生应该自觉端正学习态度,不怕困难,积极补习较差的文化课,努力学习技校的各门专业课程,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珍惜在校的所有时间,并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寻求进一步的学习机会,提高学历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要有耐心和毅力,并持之以恒。

1.3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定产物和场所。在班级集体中,学生之间能够与好相处,相互协作配合,培养他们关心班集体,关心班集体荣誉,热爱劳动,遵守班级管理制度的素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生活的班级中赢得其他同学的尊敬和尊重,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1.4注重个人生活。个人生活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可否认有其隐私性。但要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待人热情大方,讲文明、讲礼貌,关心他人,能够较好地与他人沟通;生活上注意节俭,着装得体大方,这些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学生应该遵守或注重的行为。

2从学校方面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培养方面,应要求学生坚持不懈,把握住关键环节,在外界环境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诱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善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素质。

2.1 从现在做起。具有了养成良好素质的思想意识,就要马上

行动起来,不要拖延,以免形成“今日复明日”的泡沫结局,要求学生从今天开始制定计划,而行动上亦要从今天就开始有所改观。

2.2 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要注重从小事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只有遇到“大事”、“大问题”等表现出“大公无私”、“行侠仗义”、“奉献精神”等行为,就具有了良好素质。良好的素质具有经常性和连贯性。诚然,偶然的表现良好,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和坚持正确方向,往往是建立在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素质的基础之上的。

2.3坚持不懈,遇事不动摇。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有了良好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等于开了头就万事俱备了,还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贵在坚持。不坚持就很容易回到起点,特别是一些坏习惯,改一时易,改一世难,所以要时时告诫学生要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2.4不断总结自我。每过一段时间,最好每周一次,要求每个学生以周记等形式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自我总结,开展自我批评,对照计划,哪些方面一周内做得较好,以后还需继续坚持下去,哪些方面未做到或需要完善,可制定新的计划或调整方法。学生只有不断地总结自我,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逐渐养成良好的素质。

2.5教师应加强正确引导、监督和适时鼓励由于职校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上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东西或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并通过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有力监督、适时鼓励,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教师应加强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极易被学生所模仿,因此教师应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德、才、学、仪等四个方面,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广增知识、阅历,并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个学识渊博的师长;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相处融洽,并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3.2正确引导。正确引导学生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不能总是教师发出命令,学生被动接受,应该时刻想到与学生尽量多沟通,教师的言行应充满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接受,起到正确的引导效果。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能抓住关键问题,触发其动情点、伤心处,与其作深入交流,使其后悔、反思,然后改正。

3.3 有力的监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应及时指出、批评纠正,责其加以改正,特别是班主任可通过集体总结的形式,分别给以批评和表扬,最好是在每周开展自评、互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给予优缺点的总结,看谁在班内进步最快,予以表扬。对于不能达到要求或自我克制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帮助改正。当然,有力的监督离不开家庭的制约和教育指引,对于一些学生的恶习,应与其家长取得沟通和联系,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和努力,迫使其改正。

3.4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后进生较多,在班内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部分学生做事常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经常开展班级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发展自己的个性;经常进行各项评比,如谁朗诵较好,谁模仿较像,谁表演较好等,让他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有所长、有优点,并及时表扬、鼓励,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改掉陋习、恶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律性由于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和课程设计原理,其教学必然具有如下规律性。主要是:(一)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结构一般而言,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素质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必然也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教学的“双主体”结构包括以下基本涵义:

l、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在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具有主动性、探索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虽然都是主体,但是地位和作用并不一样。统一的教学过程包含两个过程,即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接受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接受过程的主体(因而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接受者。教师负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检查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主持和主导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负全责;在有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但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结构呈复杂多变的状态。这表现为如下关系:A、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B、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C、教师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学生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更为普遍的状态是,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并且处在连续的变动之中。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主体”互动,并充分利用全部教学要素,实现教学目的。

4、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结构是自觉建构的。一般而言,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的,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这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一客体”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持者,首要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转变,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主体一客体”关系向“主体一主体”关系转变。教师必须有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一切方面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逐步转变为积极的教学“主体”,建立教学过程的“双主体”结构,展开“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律

由于中职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功能和结构,教学具有特殊的规律性。主要有:

1、“国家意志、学校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教学的动力来源于环境压力与主体应对环境压力而产生的需要。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意志,即国家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教学需要。第二、学校(教师)意志,即学校(教师)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教学需要。第三、学生意志,即学生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只有上述三种意志在方向上一致并且实行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国家意志、学校(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在方向上不一致,则无法形成教学合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素质教育讲授的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既反映了国家和学校(教师)的意志,也反映了学生的意志,是实现国家意志、学校(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一切方面,充分反映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形成教学合力。

2、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一般而言,所有教材和教学活动都要帮助学生做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方面解决学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另一方面解决学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但是,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在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般是同步进行的,即凡是使学生认识是真理的东西,学生自然而然地承认它是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必须在解决是非判断的同时,作价值判断,实现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这是由于素质教育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涉及各级各类主体的利益,包含复杂的“利益分析”和“价值选择”,必须解决不同的“意义障碍”问题。学生对某种理论和观点的态度如何,是非判断是基础,价值判断是关键,而且只有在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接受。

3、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素质教育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尤其是“双主体”的,只有通过“双主体”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目的。这是由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接受目标”复杂。一般知识课的“接受目标”是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的“接受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比较而言,形成完善的人格要比接受“知识”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只有形成“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特殊“接受目标”。第二、“接受图式”复杂。一般知识课的“接受图式”主要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参与,而素质教育课的“接受图式”则不只有原有的“认知图式”参与,而且有原有的“思想图式”、“价值图式”、“品德图式”参与,甚至是全部原有的“人格图式”参与。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则教学无效。

4、教学过程与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素质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修身过程为基础,而修身过程的深层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要想实现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目的,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激发和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过程。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进行得如何,是教学过程能否有效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只有教师教的过程,而无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的过程,教学无效。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呈如下关系: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的外在条件,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是素质教育课教学过程的深层心理机制;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是手段,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是目的。上述两个过程紧密相联,缺一不可,共同组成统一的教学过程。在上述两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与学生的作用都是重要的,而在有些情况下,学生的作用更为关键。教师讲好课只为实现教学目的创造了条件,而教学目的能否真正实现,还要看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从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为“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所谓“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处主体地位,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主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并展开教学过程中的修身过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包含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方法。一般可分基本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如:

1、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1)“学科讲授式”教学法。这是依据素质教育“整体均衡论”设计原理,按照学科门类系统讲授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它要求每门课程的讲授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使学生得到本门课程的系统完整的知识。(2)“系统讲座式”教学法。这是依据素质教育“整体均衡论”设计原理,针对理论需要、实践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而安排的“系统讲座”,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进行。“系统讲座式”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将讲授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并高标准地对待每一个专题,使讲座具针对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用自己的学术真知卓见撞击学生的本刊专稿心灵,启发学生的思维,解决学生的问题。

2、辅助教学方法。主要有:(1)“师生答问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精心准备的师生课堂答问方式,有针对性地同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深入揭示和阐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2)“事件分析式”教学法。这是一种组织师生通过课堂分析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活动,总结社会历史和人生经验,深入揭示和阐发人生社会哲理,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3)“主题研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研究重要理论和学术难题,深入理解和阐发深刻理论逻辑,侧重在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4)“价值澄清式”教学法。这是一种组织学生通过多侧面、多视角、全方位揭示和比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利弊优劣,选择正确价值观的活动,深入揭示和理解教学内容,侧重在提高学生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5)“意义寻求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探索人生和行为意义的活动,深入揭示和阐发人生和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侧晕提高学生在曲折复杂的境遇下,甚至是在逆境下,看到人生和行为意义的能力,正确对待生活,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6)“行动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活动,启发学生认知、培养学生情感、训练学生行为,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高标准地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将每一个理论和知识难题都看作科学研究的课题,使研究性、深刻性、精辟性、针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磁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课堂讲授要做到:“分清层次”、“充分证明”、“情理交融”、“升华境界”,使教学具有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第二篇:素质教育论文 文档

我学习,我快乐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快乐教育同样需要本着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在循循善诱的工作中需要抓住时机,以朋友的身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用真爱和智慧把快乐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让快乐酝酿出学生不屈的勇气,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走向成功。千万不能不讲方法,强迫接受,出现“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的悲剧局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麻将、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这些学科应该是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史地、音体美等等,还有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交通法规、自卫自救知识等等。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能纳入教学范畴,才是学生、学校乃至家长最必须的,最迫切的;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有明确的输和赢,有极大的趣味性,并且在一定的机遇前提下,给参赛者以很大的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就象我们传统的和现代的游戏那样。

三、教学方法灵活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下来,还需要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在实践当中,教师通常使用讲解、尝试、交流、观察、讨论等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技术灵活运用。不管是哪些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应年龄阶段难以记住的东西,教师如能灵活处理,让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记忆,将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学生学习“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时引起积的相应变化规律”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个学生当“因数”,一个学生当“乘积”,比如一个因数说自己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说自己缩小100倍。那么“乘积”就要回答说自己要缩小10倍。三人玩两轮后自由交换角色。输赢的规则由学生提议老师决议。学生玩得可起劲了,后来学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自发的要求再玩类似的游戏。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的效果达到了课堂的最佳效率。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三篇:素质教育论文

http://oocc1.cccpan.com/ 素质教育之“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而是要通过个体的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我将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浅谈一下体验式教学,以便更好认识了解它。

一、体验式教学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可以带来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最有意义的是人自身的创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创新体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人自身的创新应当是带有根本性的,带有主动因素的,不是那种维持式的新陈代谢。人自身的创新会带来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成为人是否产生了创新的一种自我检验或他人检验的方法之一。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也上升到了理性的层次,不再局限于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我基地就更应该大胆地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新型教学模式。2.现行学校教育教学反思

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道德教育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防范性,而未能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新生活;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认识,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庸化;过于强调全体学生的整齐划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掘。3.时代呼唤“体验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活动也多次提出“体验”的要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1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

体验教育是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育活动中的欢乐、幸福,以达到促进其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体验教育”也包括四个阶段: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有一个启动体验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产生动机,促使学生开始亲历或者选择亲历的方式,比如活动场景的布置、巧妙的课堂引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当于个体亲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探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2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然后他们会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第四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3、4阶段,由于个体体验的程度或者体验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经过一次体验与反思,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有时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人生绝大多数经验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体验是需要经过不断外化、不断调节才能够形成的。在体验中收获、前进、提高。

三、体验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确保体验教育实施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实施体验教育的关键和保证。为此,我们应不断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二)重视德育体验活动,领悟做人做事道理

当感性的个体置身于一定的图景之中,或心灵世界的领悟之中,回忆其过去的生活阅历,筹划未来的生活梦想,通过自我反省和诉说性表达,诱发和唤醒他的人生感悟的时候,这种体验即是道德体验。没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就没有道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道德体验活动,让学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1.体验规范,养成习惯。陶西平同志曾指出:“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行为习惯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从“五种规范”和“三个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五种规范”:(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中小学生提出要求。

“三个结合”之一是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结合。启动“校园三化工程”,即美化、绿化、净化。修建文化走廊、生物园、绿化带、铺植草坪,在适当的地方贴上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牌。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教官们组织学生就文明礼貌开展学习。

“三个结合”之二是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结合。规范教育主要抓:礼仪规范、仪容规范、教室规范、卫生规范、学习规范等。抓好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在各校积极开展“五自”教育,即行为自我约束、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意志自我铸造、人格自我完善。开展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相结合以来,许多学生能做到自我约束,积极为班为校争创荣誉;学习上自我激励、参与竞争,提高了热情,增强了主动性;全镇学生的违纪率明显降低。“三个结合”之三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首先,组建镇、村、教办、学校、派出所等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学年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力量,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其次通过召开学校交流会、座谈会、家访、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广泛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转变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忽重子女行为习惯教育的思想,并指导家教方法。2.体验关爱,培养爱心。在校园生活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尊重与关爱的信息。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途径。

(1)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各校广泛开展了《菁菁校园,恩师难忘》的主题活动,在讲台上摆放鲜花,在黑板报上歌颂师恩,在贺卡上倾诉感激,尊重师长的良好风尚在学子们心中逐渐扎根。

(2)培养关爱同学的情感。让学生们学会交流合作、互助互爱。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校园树内开展《认领一棵树,认养一片绿》的活动,为树木命名,使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获取更多的植物知识。开展一些饲养小动物保护花草的活动课。还鼓励学生在家喂养小家禽、小动物,使学生的爱心、细心在喂养的过程中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3.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能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们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注重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活动课上要恰当的设置难度,不要打击学生 3 的自信心,并且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多样化,奖项也可以多设置几个,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找到自信,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三)建构体验教学,促进认识内化

体验型教学具有亲历性、过程性、开放性、情感性、思维性、生活性的特点,体验型教学又是以“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等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⒈情境体验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得各种活动课都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创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激励情境、创设动画情境、扮演角色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通过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追寻奥秘、探究学问的欲望。

情境创设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以鲜明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体验为支撑点,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实践活动中去。再好的创境方法,如果反复使用,就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所以,情节创设要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

2.探究体验中感悟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体验在同一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探究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就不能很好地体验探究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不注重体验,则又不利于积累实践经验。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体验来验证,体验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探究来重新获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例如:在活动课“提出问题——独立判断猜想假设——交流感悟——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交流分享”等基本环节中,指导学生多观察,交流,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其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

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悟”,它是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到真实的知识结构、情感的历程、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等等。3.实践体验中内化

知识是学生成长和升华自我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离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就不可能自立和发展。知识只有内化,成为智慧,才有力量。知识的内 4 化要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才得以实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体验中内化主要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综合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将所学知识准确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外体验性综合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开放性作业探索中求经历,在设计制作中求体验,在体验后的感悟中求发展,在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中求内化。我们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学习、体验成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4.交流体验中升华

交流体验其具体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议论、评论的方式;或以“问题解决”为动机,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讨的方式;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观察,动手制作等活动。交流体验从多种角度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中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认识偏见,实现在交流体验中突出主体,促进全体,升华个体目的。

(四)探索体验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评价内容与方法。其内容由对学生知识的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能力、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特长等的评价。评价空间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评价时间由短期定时已扩大到中期定时、长期定时、不定时等。评价方法由笔试扩大到观察、研究报告、伙伴判断、方案设计、作业样品、现场测验、活动汇报,将百分评价改为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特长评价等。评价者由教师单方已扩大到学生个体、群体、学校领导、家长等多方参与。

2.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性行政评价。活动课评价方案并予以表彰。

3.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提倡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成为“体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过程性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师生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在过程性评价中,主要从表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上述介绍,进一步认识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回归生活,那么学生就在春雨润物,情景交融中获得一种感受,领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内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论文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 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 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 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 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 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 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 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 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 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 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 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 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 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 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 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 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 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 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 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 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 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 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 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 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 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 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 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 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 状。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 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 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 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 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 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 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 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 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 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 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 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 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 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 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 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 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 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 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 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 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 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 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 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 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 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 “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 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 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 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 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 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 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 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更好的实现实现素质教育应做到哪学些?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 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 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 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 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 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 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 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 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 种基本生存能力。就如很多专家指出,无论国内外,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首先都是应试教育,因为高考制度有形无形之间确立了一套学生评价体系,如果高考这个指挥棒只指向知识或单纯的智力考察,那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无论怎样被强调,恐怕都难以完全落在实处。因此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 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 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 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 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 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 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 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 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 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 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 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 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 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 的思维与探索。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 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 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 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 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当然,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要注意加强基本知识等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 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 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第五篇:素质教育论文

把握数学课改

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如何通过课改来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共同课题。当前教育界无论是各个地区、各级学校、各个班级、各门课程都在竭力探索课改路径,推行课改模式。那么在数学课堂如何开展课改工作提高学生素质?就此问题,联系近阶段来的工作体会,浅谈几点认识。

一、走出“模式”体现课改的误区

推行课改工作要从目的出发,即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要根据面对的对象即“人”和“课”灵活实施,不能用“模式”限制课堂。当前,在有些学校一方面迫于课改工作推行的压力,另一方面盲目追求课改成果化,盲目给课堂结构冠以“时髦”的名称,并且给各年级、各学科课堂都“模式化”。这样急功近利,对各方面情况不细致分析,我认为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数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不能有固有的“模式”限制课堂,课改其实重在教师的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现在仍处于课改的摸索阶段,各个学校都在探索课改方法,比较流行同时也比较成功的有杜郎口的先学后教模式,还有“兵教兵”模式等,有些学校在借鉴中总结自己的模式,有些学校创造自己的模式。一时间形成全县共用一模式或全校共用一模式。从表面看,课堂暂时是变了,与以前不同了。但仔细思考,模式不是万能公式,难道任何一个年龄段学生,任何一性质的课程都会实用吗?其实不然,套用模式,从表面看模式让课堂改变了,但未必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比

如,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统一模式未必都适合;语文、数学等不同课程无论从课程性质或知识结构等都不相同,某种模式不一定都适合这些不同的课程,尤其是数学和语文在知识结构上差异较大,语文的基础知识例如生字词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则以读和理解为主,而数学课的基础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教师的引导。在年龄阶段上,高年级对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只需在“知识大厦”上一层层加高即可,而低年级学生基础很薄弱。在心理素质上,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意志力,可以自觉完成预定任务,而低年级学生自制力极差,根本不会去自觉完成一项任务,综上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不同,模式自然不能统一套用。因此,语文课堂模式未必适合于数学课堂,高年级课堂模式未必适合于低年级。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项春风化雨的事业,是一种慢的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轨道和节奏。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在、外在的制约因素,包括实施主体、实施理论、实施环境、课程管理、文化背景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实施主体。无视这些课堂改革所依存的具体教学环境和情景,将丰富、复杂的教学活动简单化、程式化,都有可能使教学走向机械和刻板。同时,在课堂改革中,教师最应该领会、掌握、运用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改革中对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的把握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二、数学课改重在体现教师思想的改变

要推行课改,教师思想的改变要先行。数学课堂改革应该先让教师认识到位,综合多种课改模式和经验,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进行,归根到底都是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改变原来的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学会知识并且提高能力,真正把课堂留给学生,把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变为注重 “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的课堂观念要转变。教师要把课堂是教师“讲的舞台”转变为学生“学的舞台”。原来的课堂模式一味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知识过于机械,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数学课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另一方面还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或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来达到“大脑锻炼”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多多用脑思考也是课改中必须体现的。而要实现这些目的,唯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次,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不放心的思想要转变。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担心学生学习不好、理解不了等思想导致教师一步、一点都细致讲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失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其实,教学生知识就如同培养孩子成长,多多给予他们单独锻炼的机会,他反而会成熟的更早,多多给予他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不但能更好地学会知识并且更好地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思想改变是数学课改的根本,对课改认识到位,灵活运用课堂模式才能够实现课改的根本目的,才能提高学生素质。

三、数学课改体现在课堂“主导”与“主体”的把握

数学课堂改革,只要正确认识课堂的“主导”与“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及各自在课堂上的作用,课堂形式可量体裁衣,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即使新授课的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递进的,有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有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有讲练结合的等等。这和语文等学科是有区别的。因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数学课改重在“把握课改的灵魂”,形式要“量体裁衣”、“不拘一格”。例如,在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乘法这个概念,所以先要用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接受这个概念,并且一节课都要以教师的讲解引导为主,才能让学生逐步接受这个新知识。而在后面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教学中,课堂模式则可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正确的认识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灵活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是课改关键。

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课堂应沉下心来研究,改革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因此它不是唯形式化的作为,而是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审视。所以,课堂改革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和教师自己的生命基础上,在

对教材,对课堂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在尊重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仔细研究课堂,才能让课改即不是“搞形式”,又不是“搞运动”。

总之,数学课改,形式是“外衣”,思想是本质,提高学生素质是最终目的。要根据内容和对象确定课堂思路,要根据原则创新课堂,不能千篇一律地把教学内容套进一个“模子”里。正确的认识数学课改,灵活的创新数学课堂才是数学课改的真正体现,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下载素质教育论文(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论文(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甘肃省华亭县山寨初级中学 刘 伟 邮编:744111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

    素质教育论文

    谈谈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应该说,近年来大力推进素质......

    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开展小学生素质教育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

    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

    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质培养 南阳市第十九中学校 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质培养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中小学的语文课不应只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不应......

    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浅析 摘要:国家贯彻素质化教育指标必须透过小学生阶段入手,争取整改传统应试规则,其中尤以数学素质基础教育工作最为重要。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小学数学素......

    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德为先———————————————— 浅谈素质教育德为先 ——素质教育改革之提升软实力 摘要: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内乡县乍曲初中 冯永攀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