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司法考试金字塔原理
2013年司法考试“金字塔”原理
2013年司法考试备考业已展开,千千万万的朋友已经踏上了新的旅程。回首自己的司考之路,颇多感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又一次战胜了自己。而司法考试备考中记忆问题无疑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备考记忆的心得,希望能对备考2013年司法考试的朋友们有些许帮助。
二十多年前,当我被一次又一次高考的失利困惑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有关人脑的生物学常识。人脑只能有序地记忆五到七个关注点,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五个记忆点为一个记忆单元的循环记忆法。从此就这个学习方法,我一路过关斩将,经历过了一次又一次考试。后来看过一篇文章曾写道,大脑在短期的记忆中无法一次接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最容易记忆的是一个项目。这意味着,当大脑发现其需要处理的项目数量增加到4个或5个以上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但是经过训练,一次记忆5-7项目是比较现实的)。
以上所说的一切正是我一直在采用的学习、记忆、思考、行事的法则,我如获至宝,立即就把这本书买了下来,今天把有关的内容与感受记录下来,与爱好学习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是:
1、每一层次的思想观点必须是对低一层次思想观点的概括。
2、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3、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符合逻辑顺序。例如面对以下单元:牛奶、葡萄、桔子、黄油、土豆、酸奶油、胡萝卜、鸡蛋、苹果一堆看似乱七八糟的东西,如何在短期内记忆,如果死记硬背,肯定比较困难,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
但是如果进行分类:
1、蛋奶产品:牛奶、黄油、酸奶油、鸡蛋;
2、水果:苹果、桔子、葡萄 ;
3、蔬菜:土豆、胡萝卜。如此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省力,而且每一组都不超过短期记忆的极限。
再如我在司法考试学习的过程中,对概念与名词的理解都是按照法律的定义的逻辑结构模式来理解与记忆。尤其是在听了独角兽司考网校杨帆(男)老师讲解以后,更是感觉分外
清晰。法是体现统治阶段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1、法律是一种意志;
2、统治阶级的意志;
3、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4、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5、法律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意志是个大概念,是对2、3、4、5的概括,而2、3、4、5四个平等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律这个概念的特点进行归纳。而且排列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法律是一种意志;法律是一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一种意志,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一种意志,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一种意志,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成为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如此排列后,法律的概念的金字塔结构与层次就很明显了,而且从上而下有严谨的顺序与逻辑结构,其实所有的书、论文、文章都必须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才符合学问的要求,否则就会显得凌乱,而使读者不得要领。
结合本人学习的经历,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不问青红皂白,对概念与名词不加思考地强行记忆,加上人本能会对某些细节有偏好,理解不透自然记忆不扎实,考试的时候就会丢分,针对目前的考试方式,就非常容易因多选或少选全错。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q q 8000 86 007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 过班,在诸位老师的指点下进行学习,既系统全面又能抓住重点,还能给你提供复习的宏观框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效果相当给力!大家不妨联系一下学学看,听说现在加q还送课程呢!
2、不善于分组,并把各个记忆点归纳到上一级的逻辑范畴中,记忆没有层次与方位感,所有的记忆点都是终极信息点,如此就很容易受记忆的生理极限的制约,丢失信息。
3、不注重概念的逻辑结构与顺序,导致记忆混乱,遇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目时,判断就陷于混乱而出错。多亏有独角兽司考网校老师讲解和梳理,才让我远离了那种“混沌” 的状态。
4、记忆缺乏循环与重复的过程,导致记忆变形,表述出来的内容失真。重复是学习的妈妈,没有必要的循环,大脑皮层结构就不会留下足够的痕迹,容易遗忘。
5、单纯以记忆或背为主,而不注重用写一遍与默写一遍来进行对照与强化。
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感觉什么都知道,但真正临场时一做就错。
同样在写文章时,由于不懂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就盲目动笔,以至于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例如当时面对高考作文,不是读后感就是议论文。当我一改以前的满灌式的记忆与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别人好的文章折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再进行组装,很快就总结出来写议论文的公式。
1、引,摆出观点和立场;
2、正面论证,举两个例子或名人名言;
3、反面论证,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4、总结。
虽然当时由于知识面不够,文字表述也很稚嫩,但如果按这个结构来进行,考试时作文得60分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方法第一次运用时就帮助我把语文、政治考过了六十分,从而争取到了一个特别的机会,让我走进了大学,并从此开始了我的法律学习与职业生涯。
现在,经过多年的读书、做事、行路,发现金字塔原理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普遍遵从金字塔法则,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遵循着金字塔法则。
世界是有规则的,律师本来就规则的游戏者,要善于在学习、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去发现规则,只有发现规则才能利用规则,充分利用规则的力量来为我们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并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人生。祝大家2013年司法考试登上金字塔之巅!
第二篇:关于金字塔原理一些总结
关于金字塔原理一些总结
《金字塔原理》告诉我们,在写作时,要先有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的理由一层一层的展开,人们要想知道结论的理由就要往下看。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金字塔原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引用。读了这本书后,感觉以前很多是是而非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使人茅舍顿开。比如: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就提到,在发言或写文章时,将要点归纳成三条是最让人容易记住的。现在看来此论点的出处就是《金字塔原理》中所引用的米勒的“神奇的数字七”中所阐述的:“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这个理论在现实中是非常实用的,自从我懂得了这一理论后,每当在写材料时都尽量将要点归纳到不超过5点,效果还是不错的。
就写作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的经历,学生时代的作文,工作中的各种总结,参加不同会议的发言,甚至与同事好友的聊天等都有组织语言的过程,如何使你的发言精彩,使与会者记住你的讲话内容,完全在于个人的口才和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也就是《金字塔原理》所告诉我们的“自上而下”结构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读此书并不是读完就完了的,掩卷深思,如何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金字塔原理》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结构,告诉我们的是,如何通过对事项的表述,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书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结构”,最顶部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最底层的就是由句子组成的段落,每个段落只包含一个思想,几个段落形成一个章节,若干个章节就形成一篇文章。
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应符合以下规则:
1、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3、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的四种逻辑顺序: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3、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4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
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论证顺序;如果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就是时间顺序;如果是对现有结论进行评论,那就是结构顺序;如果按类别组织思想,就是重要性顺序。所以说,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的关键,实际上就是在开始写作前,先将你的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然后按照以上规则进行检验。文章的标题也很重要。标题及小标题能够突出文章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所要表述内容的总括,通过标题可以使读者迅速找到关于某一问题的详细结论。
再说说序言。序言是使读者在30妙内了解你的全部思路或主题思想的纲,文章的其余部分都只是为了解释或支持你已提出的观点。序言部分是采用讲故事的悬念效果,将读者引入某种熟悉的“情境”,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再对该疑问作出回答。要想吸引读者,只有使其在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时,才会有阅读的兴趣,专注于你所提供的信息。所以说,文章的序言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文书写作中的金字塔原理
美国巴巴拉·明托女士所著的《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笔者认为,原理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对写作尤其是文书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对该书关于写作部分章节认真学习、反复理解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对文书写作的体会和了解,特对原理中的有关要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提炼。现交流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金字塔原理的概述
(一)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内容
金字塔原理认为,文章中以正确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思想(即为要表达的内容)应该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所有思想分别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但互相关联,并且由一个总的主题思想统领。
根据金字塔原理,如果文章较长,在写作时就应该列出关键句的若干要点,然后为每一个要点起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应代表一个思想层次。在较短的文章中,可以将关键句或关键句的要点作为段落的主题句。在实际写作中,金字塔的各分支层次不一定相同,但最好大致平衡。
(二)金字塔原理的重要意义
1.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运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可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2.容易使读者理解文章。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对用金字塔原理组织的文章,读者通过不断地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很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所有思想。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就是文章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将使读者对这样表述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的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将对此问题作出回答。按此“对话”顺序,读者先从金字塔的最顶部开始了解,再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直至了解文章的所有思想。
(三)金字塔原理的适用范围
金字塔原理适用于任何需要条理清晰的文章。换句话说,要想使文章条理清晰,就可运用金字塔原理。条理清晰的文章必须能够准确、清晰地表现同一主题下的思想组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笔者认为,金字塔原理最适用于应用文的写作,如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规划、工作要点、发言稿(提纲)、方案论证报告,决定、意见、通知、报告、通报、会议纪要等。也适合于长篇通讯、内容较多的论文等。
但是,金字塔原理并不可能适用所有体裁的文章,如散文、诗歌、小说及大多数新闻报道等并不直接适用;也不可能解决写作中的一切问题。然而,不管适用也好,不适用也好,直接适用也罢,间接适用也罢,金字塔原理至少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写作中的逻辑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二、金字塔原理的规则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具有单一性
金字塔原理认为,每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位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文章中的其它思想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并由主题思想统领。
按照这一规则,如果在写作中发现有两个(多个)并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经过分析,如果发现这两个(多个)主题思想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则将它们概括为更高一个抽象层次的主题思想。另一种是如果这两个(多个)主题思想不存在内在的相关性,则保留所要的主题思想,舍去其它不相关的思想。
(二)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关联
在金字塔结构中,各种思想之间必须相互关联。换言之,所有思想都要找到归属,找到恰当的位置;在一篇文章中,不应该存在孤立于金字塔结构之外的思想。当然,文章及其重要部分的序言(第一段或前几段)、工作报告的结束语、表彰通知(决定、通报)的后一段话等除外。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关联,另一种是间接关联。
1.直接关联。直接关联可以是纵向的——即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的概括或总结,而这一层次上的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个层次的思想的解释和支持;也可以是横向的——即多个思想由于属于同一范畴(具有某种类似的属性或共同组成一个推导式),而被并列组织在一起。
2.间接关联。间接关联可以是纵向的——隔层次的联系,也可以是横向的——通过其上一(几)层进行联系。
(三)同一组思想具有某种逻辑关系
所有列入同一组的思想都必须具有某种逻辑关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推理方式,也是建立思想逻辑关系仅有的两种模式。
1.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内涵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是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结论的论述形式(三段论)。演绎推理应符合“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做出评述”这一基本条件。在写作时,以演绎的顺序发展的思想并不一定要以演绎的顺序表达出来。因此,在写作中使用演绎推理来论述并不多。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则是将一组事实或思想归结为同一类,并对其相似性做出表述(或推理)的论述形式。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的词。这个词必须是一个复数名词,因为:(1)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2)该组思想中必定有一个以上该类思想。能否找到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复数名词,是归纳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依据。
2.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比较
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容易实现。通常人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因为人们的倾向是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都是演绎的顺序。但在应用于写作时演绎推理却显得比较笨拙。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将以演绎推理发展的思想用归纳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较高层次上,使用归纳推理比使用演绎推理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因为归纳推理更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可以选择,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使用归纳推理而非演绎推理。较高层次的思想用归纳推理表述;较低层次的思想可用演绎推理表述,也可用归纳推理表述。应该尽量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非常适当的,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归纳推理的应用比演绎推理的应用要广泛得多。因此,归纳推理是应重点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方法。
(四)同一组思想按逻辑顺序组织
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把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位,而不是放在第一位或第三位。
1.演绎关系的顺序。演绎关系的思想按照演绎顺序(论证顺序)进行组织。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归纳关系的顺序。归纳关系思想的逻辑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三种。这三种逻辑顺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但每一组归纳关系的思想都必须至少存在一种逻辑顺序,并按照这一(些)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时间顺序。如果一组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时间顺序(也称因果顺序)。对这组思想的分析活动就是发现因果关系。
——结构顺序。如果一组思想是对某种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对这组思想的分析活动就是化整为零。
用结构顺序组织的思想各部分应符合两项要求: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程度顺序。如果一组思想是按类别进行组织,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程度顺序(也称重要性顺序或比较顺序)。对这组思想的分析活动就是归纳总结。具体写作时,根据这些思想具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程度,按照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将其组织起来,依次排列。
(五)同一组标题采用同样的语法形式
由于每一组都属同一类的思想观点,为了强调这种同一性,每个标题的措辞应尽量采用同样(或接近)的语法形式。需要强调的是,所指的同一性只是存在于同一组中各小节思想观点之间,而不是在不同组的各小节之间。这一条规则不容易做到,这也是归纳推理较难的原因之一。根据这条规则,如果第一节的标题是动宾结构,那么第二节的标题也应是动宾结构;如果第一节的标题是主谓结构,那么第二节的标题也应是主谓结构;如果第一节的标题是偏正结构,那么第二节的标题也应是偏正结构;如果第一节的标题是联合结构,那么第二节的标题也应是联合结构;如果第一节的标题中第一个词是动词,其他各节标题的第一个词也应该是动词;如果第一小节的标题中第一个词是介词,其它各小节标题的第一词也应该是介词。依此类推。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
论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经验材料是党政军机关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和推广各种经验所写的文字材料。这类材料的写作是各类机关、团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其材料质量高低,是衡量一级政治机关写作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但在部队调查了解中发现,师团机关和基层中,一些干部的文字能力较弱,只能应付要求较低的一般文字材料,对于要求较高的典型经验这样的大材料,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当前急需用典型经验来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的时代需要很不相称,如何帮助政工干部攻克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瓶颈,促进政工干部岗位写作水平向纵深发展,研究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规律,帮助初学者掌握经验材料的写作技巧显得十分重要。
一、典型经验材料构成的内在规律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难点。
经验,是人们针对某一实践活动,通过对成功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归纳概括出来的做法、体会、规律。反映上述具有指导性、代表性的做法、体会、规律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典型经验材料。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写作典型经验材料难也就难在对规律的揭示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道典型经验材料有什么内在规律;二是不知道如何使总结出来的经验更具有指导性;三是对如何提炼经验观点感到无从下手;四是对选取的经验实例怎样更具有典型性把握不准。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内在结构形式。
我们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且阅读、分析大量的典型经验材料后,发现典型经验材料像议论文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一样,也有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三个要素。
请
看一篇经验材料习作的片段,其观点是:注重发挥军事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改变政工干部唱独角戏局面。接下来是这样写的:艇长××提出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开拓工作新局面的设想。在政治教育中,他是如何带头学理论;在一线军事训练中,他是如何注意透过战士在训练中微妙的思想变化,捕促信息,跟踪做好思想工作,反响好。
这个材料观点提炼得不错,但军事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哪里?材料没有说明,只能是“观点+例子”的事迹材料,还没有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这正是一般初学者把握不好的地方。如果把这个材料改成:
注重发挥军事干部做训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改变政工干部唱独角戏局面。(经验观点)军事干部始终处在训练第一线,整天与战士摸爬滚打在一起,他们对每个战士的军事技术状况、思想基础、作风养成、性格爱好比较了解,对战士在训练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看得真切。而且军事干部在组织训练中,既能言传,又能身教,给战士展现良好的自身形象,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强,战士易于接受。(经验解说)艇长× ×提出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开拓工作新局面的设想。两年来,光自费买书籍和学习资料就花了五千元。在教育中,他带头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撰写了十万多字的政治工作心得体会笔记,他不仅在第一线及时预测战士在训练中可能产生的思想问题,而且注意透过战士在训练中微妙的思想变化,及时捕捉信息,把大道理讲得直通战士心灵,让战士懂理、信理、服理。此举有效地激发了战士的训练热情,提高了训练质量。战士小刘说:“艇长的道理讲得实在、及时,我们愿意听,收获大。”(经验实例)
不要小看“军事干部始终处在训练第一线„„战士易于接受”这一段话,它揭示了军事干部做思想工作这一优势的规律,把军事干部××一个人的做法推而广之到所有的军事干部,使之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由此看出,只有经验观点,不作理性说明,思想深度不够,规律揭示不清,经验介绍不明,达不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的目的。所以说,典型经验材料必须具有经验观点、经验解说、经验实例三要素。
(三)“三要素”是快速驾驭典型经验材料的金钥匙。
在经验材料中,无论是文章的前言、主体还是结尾都离不开经验观点、经验解说、经验实例这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经验观点是“灵魂”、是“统帅”;经验解说是“桥梁”,连接着经验观点和经验实例,对经验观点起理性说明和解释作用;经验实例是“证人”,对经验观点起证实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切入,通过层层剖析,就可以把握典型经验材料内在规律,从而帮助初学者找到一把快速驾驭典型经验材料的金钥匙。下面就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探讨典型经验材料的写法。
二、注重指导性,提炼好经验观点
凡是写过经验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费心思的就是提炼经验观点,因为它既要有时代气息,又要有思想深度,还要体现个性特征,在文章中它又是点睛之笔,一旦观点提炼出来了,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也就完成了一半。对于初写经验文章的同志来说,提炼经验观点更是一件头痛的事,不是观点不鲜明,就是“缺胳膊少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宏观上要把握指导性,走出评功摆好的误区。
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在确定经验观点时,不仅要表现出“点”上的新招,关键是宏观上要有“面”的需要,着重看它有没有指导意义,否则就会使典型经验材料陷入为典型本身“评功摆好”的怪圈,因为推广经验是为了指导工作的。那么在提炼经验观点时,宏观上如何把握指导性呢?
简单地说,就是在写某一篇典型经验材料时要先调查了解,弄清它同类的单位或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共性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去了解典型本身,调查研究在典型身上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具体地说,一要紧扣时代脉搏。采写典型经验材料,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炼出有时代意义,满足时代需求的经验观点,以推动社会发展。二要体现上级精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这是共性要求,哪个单位执行效果好、成效大,推广出来指导性无疑很强。三要抓住个性特征。指导面上的经验,关键还要点上过硬。我们要着眼于执行上级精神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问题,找出我们单位或个人是如何结合实际解决这些问题的,使之表现出鲜活的个性色彩。四要具有推广价值。推广经验不是推广成绩,不是为典型评功摆好,而是推广典型取得成绩的灵魂——经验之所在,方法之所在。而这种经验还要对别人有指导意义,从中得到启示,值得借鉴。否则经验再好,也只是摆不到桌面上的“土”办法。
(二)微观上注重操作性,掌握好经验观点的提炼方法。
典型经验材料的主体多为向心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指导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好总的经验观点后,围绕着总的经验观点就形成一个独特的“经验场”,即围绕一个中心(总经验观点)从不同角度(具体经验观点)进行辐射。其基本写法大都是在提炼出总经验观点的前提下,再提炼出若干具体的经验观点,作为文章层次标题或层次提领句。如何提炼这些经验观点,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去“悟”。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经验观点有其一定的构成规律,只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就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提炼出经验观点。
1. 明确经验观点提炼的基本方向。提炼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归纳、概括,从表象的东西中寻找出本质,从个别的东西中推导出普遍,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把零散的做法化成为系统的经验,使事物更具思想性和指导性。就经验观点的提炼来讲,其思维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炼一种做法。“做法”是经验型典型材料写作的关键。“做法”就是经验,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做法,是正面经验;导致实践活动失败的做法,是反面经验,即教训。适时推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法,是增强典型经验指导性的重要手段。提炼做法要注意与成效和体会相结合,使做法有支撑点。二是提炼一种作风。从经验中提炼出工作作风,让人们不仅学到工作方法,重要的是透过工作方法,学到一种工作作风,起到长远的作用。如一篇经验材料中,总结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说到做到”的经验,揭示了他们深入实际,抓好落实的良好作风,不仅念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针对性很强。三是提炼一种精神。从典型经验所能体现的精神来概括经验观点,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提炼,它能起到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唤起大众,催人向上的作用。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 探寻经验观点的常见模式。经验即“方法”,表现在经验观点上有一定的构成特点,把握这些固有的结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提炼出经验观点。具体地说,以某项工作具体做法为中心,提炼经验观点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方法目的型”经验观点。经验材料主要是通过介绍某种做法达到某种目的,体现在经验观点上,前半句介绍具体做法,后半句说明这样做达到的目的。例如:“借助多方力量,维护官兵权益”。“借助多方力量”是方法,“维护官兵权益”是目的。目的达到后就转化为成效,其经验观点又演变为“方法成效型”经验观点:“在后进战士身上倾注满腔热情,使‘废铁’炼成了‘钢’”。
(2)“目的方法型”经验观点。与上面相反,前半句交待要达到的目的,后半句介绍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措施。这类经验观点又分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交待目的。如“履行新使命新要求,注重提高官兵驾驭新装备的能力”。二是间接交代目的。先指出问题或特点,然后交代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措施。如“针对一些干部关注的热点受市场浪潮牵引,保卫海疆的职能意识淡化的问题,把党性、责任、使命的口号叫得很响”、“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兵价值趋向多元化的特点,注重强根固本,打牢‘严’的思想基础”。三是“成效方法型”经验观点。与此相对应,效果出现后,目的变为成效。如“计划落实,列入了重要项目”、“工作落实,摆在了重要地位”。四是“要求方法型”经验观点。如“不以权力而自傲,用人格力量感化人”。
(3)“做法型”经验观点。“做法”是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关键。在提炼经验观点时,要简洁明快交代做好工作的方法,一般处于经验文章的各个分层次中。如某团通过建立抓落实责任制,使基层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经验中提炼出“责任到人”、“责任到位”、“责任到底”的“三到”做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这种做法型经验观点要突出个性,寻求特色,不能总是落入“抓认识、抓制度、抓领导”等“三抓”、“五搞”的一般概括中,要富有变化。如《用先进思想教育人,在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一文的经验观点,没有直接写抓认识提高,抓坚持标准,抓骨干培养,而是提炼成 “小中见大,积极引导,克服不利于战斗力成长的因素”、“就近想远,从严要求,力求在未来战场上过硬”、“以老育新,刻苦磨炼,为战旗增添新的光辉” 的经验观点,很有新意,指导性也增强了。
(4)认识体会型经验观点。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于成功“做法”中揭示出规律性的认识,使经验具有全局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一般用因果、条件、假设关系式来分析,常用的关联词有:“是”、“只有„„才能”、“必须”。如“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连队全面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机关干部的素质,才能发挥出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按纲建连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等。
另外,还有作用成效型、认识成效型等等,在提炼经验观点时还要注重“变化”,如“严格标准——由松散走向正规”。经验观点就其表现形态经常出现同一字头反复出现以示强调工整对仗,在此不一一说明。明白经验观点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对于初学者可以对照模式进行模仿,少走弯路,快速提炼出经验观点。
三、深刻理性分析,写好经验解说
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经验解说是经验观点和经验实例之间的过渡句,通过对经验观点所作必要解释和说明,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理性认识后引出事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经验解说有时是对开展工作的原因、目的、依据作必要解释,有时是对采取的方法措施作适当说明,缺少了这一步,它的理论性就不完整,因而影响经验文章的说服力。典型经验材料正是因为有了经验解说,才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而更好地揭示出工作的规律,所以说它是典型经验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验解说的说理方式。
在经验材料写作中,正是通过经验观点统领经验解说,经验解说解释、说明经验观点,增强了经验文章的理性色彩。具体说来,经验解说的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从背景、依据中陪衬观点。说明开展工作基本状况、采取举措的依据和原则,使总结出来的经验更符合“上级精神”,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放在文章各层次的前言部分。
2. 从工作缘由中阐明观点。在介绍经验前,先把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出于什么原因,达到何种目的说清楚,这样不仅便于介绍工作,而且会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兴趣。这种说理方法一般处在文章各层次的开端处。
3. 从概括做法中说明观点。为了介绍经验,一般都要概括介绍工作中采取的一些步骤、措施、方法和具体做法。有些经验文章通过这种做法性经验解说就可以说明观点,有的还需在这种做法性解说后面再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这种方式在经验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处在文章各层次中部。
4. 从作用成效中证实观点。在运用措施方法后,介绍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效果,以此证实这种经验的正确性,它一般处于经验材料的前言或各层次的结尾部分。
(二)经验解说在说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经验解说是一种理性的剖析,不同于泛泛议论,说些众所周知的套话,不能给人以任何启示。
1. 不要把经验解说写成简单的“题解”。有的经验观点比较好理解,就不必再作简单的解释说明,以免造成重复。如经验观点 “坚持团结,形成合力”。就不必解释“人心齐,泰山移,力量分散就形不成合力„„”可直接概括介绍坚持团结,形成合力的做法,以做法性解说来说明观点。
2. 经验解说要富有起伏和变化。经验观点确立以后,经验解说如何进入,有人习惯用“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这样的进入,用多了显得过于呆板,还让人产生人为制作的印象,从而影响典型经验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起草典型经验材料时,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几个层次的进入写法,是从开展工作的原因、目的、背景、依据说起,还是从概括做法说起,在表述上要讲究多样化,富有起伏和变化,使经验材料更富有生动的色彩。
四、力求选材典型,用好经验实例
经验实例就是说明和证实经验观点的实际的工作事例以及有关工作成效的依据。正如议论文离不开论据一样,经验材料也缺少不了经验实例。但经验实例不能像议论文中的论据那样可以海阔天空,旁征博引,经验实例仅限于自己当前做的实际工作事例和依据。无论选择什么事例,都要力求新颖、生动。尽可能选择新近发生的事,或用新角度挖掘出来的给人耳目一新的典型实例。
(一)选用经验实例的方法。
在典型经验材料中,选择经验实例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因为典型实例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且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是选用典型实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像沙里淘金,需要占有丰富的材料,从中认真鉴别和提取,研究其本质属性才能获得。寻求实例典型性的常见方法有:
1. 突出时代特色,选择重大的典型实例。这种实例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而且让人一看就有震憾人心的效果,说服力、感染力很强。如全国杰出青年海军优秀舰长柏耀平,他上天能驾机,入海能操舰,展现了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军人的形象。选择这样的典型实例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选择最佳角度,从平凡事例中找出不平凡的实例。上天能驾机,入海会操舰,这样的重大典型实例一般是很少见的。平常人只能做些平常事,但我们可以从平凡事例中选择最佳角度,展现出不平凡的思想及精神境界来表现其典型性。如会用电脑打字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类进入新世纪不是要重新学会写字、重新学会说话、重新学会走路吗?那么把会用电脑打字看作是领取进入新世纪的通行证,让人耳目一新。因为事例就象“多棱镜”,从每个侧面看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来。所以说在选择事例上,要按照经验观点的要求找准角度,选出有个性的实例来证实经验观点,以达到最佳效果。
3. 科学概括,从众多事例中归纳出有说服力的实例。如果既没有重大的典型实例,又不能从平凡事件中找出最佳角度的实例,那么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寻求典型性。个别的、零散的实例并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可以紧紧围绕经验观点,从众多事例中归纳出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简单了。
4. 排除争议,发现被假象掩盖的闪光实例。有些工作事例成绩与问题同在,正因为有问题存在而不被人认可,从而掩饰了它的典型性;一个人也是这样,缺点往往是优点的影子,如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具有开拓精神,很可能给人留下不够稳重的印象,但只要他缺点不影响优点的发挥,我们就不能否定这个人,而要充分肯定他的成功之处。这就需要我们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它的成绩是不是主流,对工作的开展有没有推动作用,如果成绩是主流,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就要沙里淘金,充分挖掘出它的闪光点,找出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型实例。
(二)选择典型经验实例的注意事项。
1. 服从经验观点,防止脱节。选用典型实例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扣紧经验观点,使经验实例与经验观点紧密结合。不能闭门造车,先想观点,再找例子,没有合适的例子就乱扭角度,使经验实例与经验观点脱节,造成经验失真。
2. 确保真实准确,防止虚构。真实是典型经验材料的第一生命。无论是用事例、数例或有代表性的话作为实例,都必须确凿、真实。对于不能肯定的实例要反复调查、核实,切不可为了实例的典型去编造,去合理想象。材料不真实,贻害无穷。我们在选取经验实例时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防止过分突出典型而产生的副作用,不利于典型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3. 力求简洁精当,防止冗长。经验实例典型意义决定于“质”,不取决于“量”。实际写作时,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实例的意义,不繁杂地记叙事例的过程,也不堆砌事例,而是要用简洁精当的语言表达出经验实例的典型性、成效性,根据经验观点的需要精选实例,以一当十。
(《应用写作》2008年第7期)
作者单位: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责任编辑:蔡宁涛
第三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读完《金字塔原理》,我好似接受了一次逻辑结构设计的重新洗礼,乍一看,这本书的内容讲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但当仔细拜读之后,就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金字塔原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柔克刚,用情景和案例将我带入一个易于理解的关于文字的逻辑世界。之前也有很多老师曾说过,写文章要有逻辑性等话语,不过如何才叫有逻辑、这样写为何不够有逻辑性、怎样可以变得更有逻辑性的解释却并不多,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向上”、“向下”以及“横向”联系等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金字塔原理》不仅在写作上,更关键的是在思考逻辑上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例如,有时我会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对于素材本身的逻辑关系可能没有重新的梳理,因此,形成的文件或多或少会有逻辑不清晰的地方;而若是暂时不考虑素材本身,先直接按照目标需求进行逻辑架构的搭建,再对素材按照搭建好的逻辑进行区分整理,反而会更为快速的形成准确的文章架构和纲要。
《金字塔原理》帮助我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界定问题”和“结构性的分析问题”有条不紊的进行应对。首先,遇到问题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然后从资料入手,建立逻辑树,进行是非问题分析,这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明晰的应对方案必将很快会水落石出。
知道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做到,《金字塔原理》始终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对自己实现有效的提升,才能让问题得到最快速和最高效的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方法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更好地将文中的思路运用到写作、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上,相信这些思路和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第四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法律学习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张亚光 1108030 《金字塔原理》一书教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去逻辑的表达、思考、解决问题。而对于学习法律的我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内涵是用逻辑去解决问题。我们学习法律都知道,法律所涉面之广,虽涉及知识之多是为我们所共识的。如何学习这一综合性学科,了解庞大的法律体系是我们所一直探索追求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到了一个“奇妙的数字‘7’,指出“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庞杂的信息在一时间涌向受众时,”受众往往会选择性的接收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内容无法使受众接受,并记忆,这是知识的传达者和接收者所不乐意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受众能更容易的接受信息,也为了使我们能更轻松的记忆信息,便需要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先记忆出大的分类,再随之而牵出大分类下的小项目,如此便使得原本冗杂的信息能更加有条理的传达、记忆。
对信息分类是个很好的记忆与表达方法。而另一个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是结论先行。就是说在表达时,我们先将自己的结论传达给受众,然后再把立论的理由一层一层的展开。这在我们进行案例分析时尤为常见。当我们表达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的观点时,我们往往在综合考虑分析整个案件后得出一个当事人有罪、无罪或是该处以何种惩罚的结论。然后再对案件抽丝剥茧,逐步分析,为什么认定当事人有罪,为什么处以这样的处罚。紧紧围绕着已给出的结论,从案例中寻找支持结论的证据,最终使结论正确而有说服力,也可以使自己的陈述连贯而紧凑。当然,这只是表达时所用的方法,在对案情的分析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先得出结论再分析,对案情的分析过程是可以逆而行之的,对案情抽丝剥茧,提炼出结论。然而,表述观点时采用结论先行,一方面,可以使受众更清晰的了解到你所要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后面的分析全部围绕结论而展开,罗列支持结论的证据,可以使前后的表述有更强的逻辑性,文字更具严谨性。如果不先把结论呈现出来,就很容易造成你讲了半天人们还是无法理解你的意思。在《洞穴奇案》一书中,五位大法官,五个观点清晰的罗列于他们的陈词之首,让人们可以清晰高效的了解到他们观点的核心。这样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使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他们的分析过程与立论依据。
《金字塔原理》所要传达的方法、理论还有很多,包括序言的写法、演绎推理的步骤等等。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学习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金字塔原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引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绝非易事。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的理念和方法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与运用中慢慢体会的。书本读完了,而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过程才刚刚开始。如何把金字塔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尤其是法律的学习中是我今后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深入理解金字塔原理的内涵,学以致用,运用好金字塔原理去表达,去思考,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第五篇: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我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很快看完了这本书,基本上使用的是马未都介绍的速读的方式。我忘记马未都是在哪个电视节目上谈过他读书的方式——快速阅读,只记得他说的具体方法,就是在阅读书中每一段话的时候,只看开头的一句和结尾的一句。这是因为往往每一段开头的一句和结尾的一句话是对这段话内容的概括,这一点在西方作者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生做英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遇到找段落大意的题目,一般也是使用这种方式)。
用这种方法阅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发现使用的方法恰恰类似于书中提到的金字塔原理的特征。这种阅读是偷懒的,并非是使用了“金字塔原理”去阅读,而是利用了作者“金字塔原理”的写作方式。
书中一共提到了四件事:写作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利用归纳的方法,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本书是介绍逻辑学在一些实际问题上的应用。逻辑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问,而逻辑学则是对思维方式的研究和训练,是到达“智慧”的途径。
所以说,学好逻辑是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基础。无论是中国MBA、GCT考试,还是外国的GRE、GMAT,逻辑题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看来对于这些高级的知识分子,逻辑思维的正确与熟练是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不混乱的人,我们言语中一般会说这个人“脑子清楚”。但是脑子清楚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需要“表达清楚”,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应用,也就是这本《金字塔原理》所讲述的内容。
无论是写作的逻辑、思考的逻辑,或者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也可以看作是语言表达的逻辑),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讲述十分具体的操作,而是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大脑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又要归纳总结的,有要演绎推理的,都是千百年来智者思维的主要方式,也是对我们一生都会大有益处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本书在长达几十年的上市时间中一直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一直保持畅销。
通过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快速阅读方法,我们确实可以了解到了一本书所讲述的大概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写作时,她的思维金字塔的上面几层。但是,这是一本有关思维方法的好书,仅仅的泛读是不能满足我们学习金字塔原理的需要。我们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精读,这样也就会接触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层。
可见,我们也可以用金字塔原理的相关内容,来阐述对这本书的阅读,而并不仅仅是写作、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这些活动的范畴。可见这本《金字塔原理》对我们所要求的,也不仅仅是读完了一本书而已,而是能将这种思维方式掌握,并运用到更多的思维领域和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