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孟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刘会霞
实施素质教育对一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我结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与认识。
一、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一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观念和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我们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的旧教育观,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如我在讲必修四p133第4题(4)化简1sin20的结果是_
一个学生问我怎么做? 我问:“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什么也没想到” 我问:“此题是什么的化简?”
学生:“二次根式,奥,根号下如果是完全平方式就行,可还是不会”
我说:“再想想”
学生说:“不会变完全平方式啊”!我说:“什么是完全平方式?”
学生说:“a22abb2,我再想想,奥,我知道了,1=sin2cos2,是平方和的形式,sin202sin10cos10是2ab的形式,我会了”。我说:“你想想,从此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说:“二次根式化简根号下要变完全平方式,1=sin2cos2”通过这次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类题的解法。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双基”是我国教育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
分,还有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算法等也进入了“双基”的行列。
二、从整体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尝试: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把函数放在必修一中,足以说明函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其一,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再介绍两个特殊函数: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三角函数,以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其二,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集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反思: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广泛的运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经济学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俯拾皆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加油站、邮局、电讯资费等,也都有函数关系包含其中。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的综合。”不管这种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抓住本质。事实上,除了函数思想外,还有其他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思想:运算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思想,相信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数学天地。
三、从实际出发,融知识于背景中
尝试:在讲授数据样本统计值的变化规律时,我给出两组中、美两国学校学生住房面积的数据,中国以平方米作为单位,美国以平方英尺作为单位,要学生比较平均住房面积的大小。学生积极投入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统一单位再计算平均数,即先转化后统计;另外一种方法是先计算平均数再统一单位,即先统计后转化。从计算量上讲显然后一种方法小得多。所以,学生很自然地思考:若一组数据x,x,„,x的平均数为x,那么Cx,Cx,„,Cx(C为常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动机。新课程改革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只要创设得合理、自然,就一定会达到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目的。
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符合学生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就相当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数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导入的方法》对这方面做了具体的论述。
当然,高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就像数学发展的历程一样。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与动力并存,理论探究与实践困惑同在,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词共存。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为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更多的探索,为提高全民数学素养贡献更多的智慧。
第二篇: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于集明德小学
胡广田
[内容提要]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的话。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育者常常忽视学生生命教育,这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在教育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1)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1)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2)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关键词] 小学生
珍爱生命
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只为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稍有“放纵”行为,教师便不给他好脸色看,不给他台阶下,轻则训斥,重则罚抄作业等,让他内心有所震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有抵触、逆反的心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上,我们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而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教师不去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习惯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或者只是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以至产生厌学、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有的学生便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 和“制衡”的作用。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着。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
(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
(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 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
总之,我们善于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憧憬自己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儿童心理学》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献》
第三篇:素质教育论文 文档
我学习,我快乐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快乐教育同样需要本着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在循循善诱的工作中需要抓住时机,以朋友的身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用真爱和智慧把快乐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让快乐酝酿出学生不屈的勇气,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走向成功。千万不能不讲方法,强迫接受,出现“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的悲剧局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麻将、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这些学科应该是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史地、音体美等等,还有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交通法规、自卫自救知识等等。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能纳入教学范畴,才是学生、学校乃至家长最必须的,最迫切的;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有明确的输和赢,有极大的趣味性,并且在一定的机遇前提下,给参赛者以很大的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就象我们传统的和现代的游戏那样。
三、教学方法灵活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下来,还需要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在实践当中,教师通常使用讲解、尝试、交流、观察、讨论等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技术灵活运用。不管是哪些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应年龄阶段难以记住的东西,教师如能灵活处理,让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记忆,将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学生学习“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时引起积的相应变化规律”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个学生当“因数”,一个学生当“乘积”,比如一个因数说自己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说自己缩小100倍。那么“乘积”就要回答说自己要缩小10倍。三人玩两轮后自由交换角色。输赢的规则由学生提议老师决议。学生玩得可起劲了,后来学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自发的要求再玩类似的游戏。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的效果达到了课堂的最佳效率。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篇:素质教育论文
http://oocc1.cccpan.com/ 素质教育之“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而是要通过个体的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我将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浅谈一下体验式教学,以便更好认识了解它。
一、体验式教学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可以带来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最有意义的是人自身的创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创新体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人自身的创新应当是带有根本性的,带有主动因素的,不是那种维持式的新陈代谢。人自身的创新会带来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成为人是否产生了创新的一种自我检验或他人检验的方法之一。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也上升到了理性的层次,不再局限于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我基地就更应该大胆地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新型教学模式。2.现行学校教育教学反思
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道德教育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防范性,而未能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新生活;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认识,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庸化;过于强调全体学生的整齐划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掘。3.时代呼唤“体验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活动也多次提出“体验”的要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1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
体验教育是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育活动中的欢乐、幸福,以达到促进其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体验教育”也包括四个阶段: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有一个启动体验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产生动机,促使学生开始亲历或者选择亲历的方式,比如活动场景的布置、巧妙的课堂引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当于个体亲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探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2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然后他们会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第四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3、4阶段,由于个体体验的程度或者体验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经过一次体验与反思,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有时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人生绝大多数经验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体验是需要经过不断外化、不断调节才能够形成的。在体验中收获、前进、提高。
三、体验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确保体验教育实施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实施体验教育的关键和保证。为此,我们应不断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二)重视德育体验活动,领悟做人做事道理
当感性的个体置身于一定的图景之中,或心灵世界的领悟之中,回忆其过去的生活阅历,筹划未来的生活梦想,通过自我反省和诉说性表达,诱发和唤醒他的人生感悟的时候,这种体验即是道德体验。没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就没有道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道德体验活动,让学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1.体验规范,养成习惯。陶西平同志曾指出:“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行为习惯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从“五种规范”和“三个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五种规范”:(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中小学生提出要求。
“三个结合”之一是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结合。启动“校园三化工程”,即美化、绿化、净化。修建文化走廊、生物园、绿化带、铺植草坪,在适当的地方贴上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牌。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教官们组织学生就文明礼貌开展学习。
“三个结合”之二是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结合。规范教育主要抓:礼仪规范、仪容规范、教室规范、卫生规范、学习规范等。抓好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在各校积极开展“五自”教育,即行为自我约束、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意志自我铸造、人格自我完善。开展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相结合以来,许多学生能做到自我约束,积极为班为校争创荣誉;学习上自我激励、参与竞争,提高了热情,增强了主动性;全镇学生的违纪率明显降低。“三个结合”之三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首先,组建镇、村、教办、学校、派出所等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学年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力量,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其次通过召开学校交流会、座谈会、家访、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广泛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转变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忽重子女行为习惯教育的思想,并指导家教方法。2.体验关爱,培养爱心。在校园生活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尊重与关爱的信息。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途径。
(1)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各校广泛开展了《菁菁校园,恩师难忘》的主题活动,在讲台上摆放鲜花,在黑板报上歌颂师恩,在贺卡上倾诉感激,尊重师长的良好风尚在学子们心中逐渐扎根。
(2)培养关爱同学的情感。让学生们学会交流合作、互助互爱。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校园树内开展《认领一棵树,认养一片绿》的活动,为树木命名,使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获取更多的植物知识。开展一些饲养小动物保护花草的活动课。还鼓励学生在家喂养小家禽、小动物,使学生的爱心、细心在喂养的过程中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3.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能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们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注重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活动课上要恰当的设置难度,不要打击学生 3 的自信心,并且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多样化,奖项也可以多设置几个,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找到自信,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三)建构体验教学,促进认识内化
体验型教学具有亲历性、过程性、开放性、情感性、思维性、生活性的特点,体验型教学又是以“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等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⒈情境体验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得各种活动课都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创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激励情境、创设动画情境、扮演角色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通过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追寻奥秘、探究学问的欲望。
情境创设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以鲜明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体验为支撑点,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实践活动中去。再好的创境方法,如果反复使用,就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所以,情节创设要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
2.探究体验中感悟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体验在同一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探究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就不能很好地体验探究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不注重体验,则又不利于积累实践经验。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体验来验证,体验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探究来重新获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例如:在活动课“提出问题——独立判断猜想假设——交流感悟——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交流分享”等基本环节中,指导学生多观察,交流,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其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
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悟”,它是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到真实的知识结构、情感的历程、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等等。3.实践体验中内化
知识是学生成长和升华自我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离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就不可能自立和发展。知识只有内化,成为智慧,才有力量。知识的内 4 化要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才得以实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体验中内化主要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综合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将所学知识准确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外体验性综合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开放性作业探索中求经历,在设计制作中求体验,在体验后的感悟中求发展,在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中求内化。我们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学习、体验成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4.交流体验中升华
交流体验其具体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议论、评论的方式;或以“问题解决”为动机,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讨的方式;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观察,动手制作等活动。交流体验从多种角度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中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认识偏见,实现在交流体验中突出主体,促进全体,升华个体目的。
(四)探索体验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评价内容与方法。其内容由对学生知识的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能力、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特长等的评价。评价空间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评价时间由短期定时已扩大到中期定时、长期定时、不定时等。评价方法由笔试扩大到观察、研究报告、伙伴判断、方案设计、作业样品、现场测验、活动汇报,将百分评价改为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特长评价等。评价者由教师单方已扩大到学生个体、群体、学校领导、家长等多方参与。
2.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性行政评价。活动课评价方案并予以表彰。
3.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提倡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成为“体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过程性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师生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在过程性评价中,主要从表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上述介绍,进一步认识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回归生活,那么学生就在春雨润物,情景交融中获得一种感受,领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内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五篇: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论文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 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 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 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 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 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 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 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 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 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 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 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 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 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 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 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 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 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 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 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 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 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 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 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 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 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 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 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 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 状。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 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 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 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 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 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 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 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 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 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 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 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 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 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 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 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 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 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 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 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 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 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 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 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 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 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 “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 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 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 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 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 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 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 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更好的实现实现素质教育应做到哪学些?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 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 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 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 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 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 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 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 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 种基本生存能力。就如很多专家指出,无论国内外,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首先都是应试教育,因为高考制度有形无形之间确立了一套学生评价体系,如果高考这个指挥棒只指向知识或单纯的智力考察,那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无论怎样被强调,恐怕都难以完全落在实处。因此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 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 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 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 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 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 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 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 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 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 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 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 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 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 的思维与探索。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 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 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 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 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当然,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要注意加强基本知识等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 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 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