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解和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二)
理解和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二)刘水平
(接上篇)
四.夸张句
我们先看这样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是描写庐山瀑布的,说瀑布从三千尺倾泻下来,倒还说得过去,但说是银河之水从九天落下来,就明显大大超过了实际,是一种大胆的想像了。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就叫夸张,也叫夸饰或铺张。理解赏析文章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语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强调或突出了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还要联系句子所在的具体语境,揣摩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或意味。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社戏》: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怎样理解赏析上例画线的夸张句呢?如果我们单单是说它强调了同伴们的驾驶技术好,船的速度快,那显然是不全面的。还要联系上文“我”去看社戏的波折以及“我”对社戏的期盼,去体会“我”在行船上的心情,从而明白作者在这里只所以要用一个夸张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我”去看社戏的急切与兴奋的心情。正因为有急切与兴奋的心情,才会有“飞”一般的感觉,所以这个夸张句用得贴切而生动。
五.反复句
顾名思义,反复就是在文章中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某个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地,反复有连续和间隔反复两种形式。
(一)连续反复。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二)间隔反复。如上述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就在全文中间隔重复出现了三次。我们平时谈话交流,往往也会对某些重要的东西重复说几遍,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加深给听者的印象。文章中的反复句子,也有这种表达作用,只是我们在理解赏析时,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反复,都要结合语境或主题,说清楚强调的是什么意思或情感,而不能笼统的说“起强调”作用。比如上述两个例句,例
(一)不仅强调了安塞腰鼓声响的沉重与宏大,而且突出了它给人的巨大震憾力。而例
(二)强调的却是对安塞腰鼓的喝彩,而这正是作者的行文线索与主要目的,从而凸现了主题。
六.双关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跟比喻有一定的联系,也有较大的区别。有的双关包含着比喻,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字,不但具有双重意义,既指蚕丝,又指情思,而且有比喻色彩,即思念就像“丝”一样细腻绵长,“剪不断,理还乱”。而大多双关只是利用了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与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没有比喻这种修辞所必须的相似性。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风筝》中句子:“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冷酷的社会。理解赏析文章中的双关句,不仅要准确理解它的字面义和它所隐含的意义,而且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情境以及写作风格,体会它的意味。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爸爸的花儿落了》: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对于上例中双关句“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理解赏析,要从三方面去入手。一是理解“花儿落了”的表面义,即爸爸喜爱的夹竹桃花垂落了;二是联系上文“你爸爸已经……”,理解它的隐含义,即爸爸病逝了;三是结合当时的情境:“看那垂落的夹竹桃”、爸爸对花的酷爱以及作者对爸爸的情感,赏析“花儿落了”的意味,即触景生情,由花及人,自然含蓄的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深情。
七.对比句
我们知道,黑与白放在一起比较,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文章中也是如此,作者的感情态度、理解认识,通过正反一比,就更突出了。这种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对比句,同学们往往容易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的毛病,就说一说“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而不作深入理解,自然就不明不白的丢了分。实际上,只要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或全文的主旨,问一问在对比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主题的关系是什么,就更全面深刻了。像上述例句,如果仅仅理解赏析到“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温晴的特点”这一层,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如“便是奇迹”、“便是怪事”、“叫人害怕”、“算个宝地”等,体会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即对济南的钟爱,而这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理解,就更贴近作者的匠心,也更有意味了。
八.反语句
反语,就是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即我们平常讲的说反话。反语一般有三种: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如朱自清散文《背影》:“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本是称赞一个人有智慧的,这里却是反其意,讽刺自己愚笨,不解父爱。
(二)习惯性的反语。如鲁迅小说《故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到,新年到,闰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快地跑去看。”“好容易”在这里实则就是其反意“好不容易”,但习惯上也可说“好容易”。
(三)表示亲昵感情的反语。如泰戈尔散文《金色花》:“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坏”一般是说一个人思想品德恶劣的,而这里实际上是说他“不坏”,只是调皮而已,说他“坏”,是嗔怪,含着亲昵之情。
理解赏析文章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句子,一要联系具体语境明确它的本意;二要结合全文的主题和写作背景,揣摩其表达效果。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段文字中有两处使用了反语修辞,一是“更漂亮”;二是“丰功伟绩!”前者实则是说“更卑鄙”;后者实则是说“罪恶滔天”。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用反语呢?这不能简单的用“讽刺”两个字大而概之,而要联系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和作者激昂的正义情感来具体理解赏析。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充分揭露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辛辣讽刺他们所谓的劫掠战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中国的同情,所以用反语来说。因此对上例反语句子的理解赏析就应该是:这两句反语深刻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践踏人类文明的滔天罪恶,极其辛辣的讽刺了他们的卑劣行径和丑恶嘴脸,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恨和对中国的深切同情。
九.反问句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芦花荡》: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对反问问的理解与赏析,同学们往往只是浅层的认为“加强了语气”,而没有联系具体的语境仔细体会反问句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像上例中画线的反问句,本来意思是“无法张嘴说话”,那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反问句来表达呢?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语气,更重要的是这样更符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形象,更深刻的表现“老头子”内疚与自责的心理,从而为下文“老头子”以船技和竹篙消灭日本鬼子、为“大女孩子”报仇的英雄行为张笔、铺垫。
以上,对我们在文章中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就其理解赏析方法,为同学们作了一些简析。当然,文章中用到的修辞远不止这九种,还有对偶、借代、顶针、引用、设问、互文、通感、层递、移用、仿词等。但不管哪一种修辞,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凸显主题,增强语言感染力。因此,我们在理解赏析时,都要抓住这一核心,联系具体的语境,作具体的分析,而不能用某一种修辞的所谓理解模式笼统的套用。阅读训练
《野草》 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反复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画线句使用了对比与拟人的修辞。这句话用野草的外表与它的生命力作对比,深刻而鲜明的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彻底的抗争精神,强烈的表达了作者为革命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对这句使用了对比修辞的句子的理解赏析,要联系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特别要结合鲁迅一贯的战斗精神来理解。
2.作者反复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在强调突出作者面对危难的大无畏气概与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表达作者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的革命情怀。解析:反复这种修辞,一般是用以强调突出某种东西的,但在理解赏析时,要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具体强调突出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而不能只笼统的说“强调突出”。
第二篇:小学句子修辞手法赏析(阅读)
现代文阅读
----分析修辞手法、标题的作用
【课前复习】
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 《 》 《 》 《 》,“五经”指《 》 《 》 《 》 《 》 《 》。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4、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 》,作者是东汉的()
5、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自然地理: 连线题:
东岳 华山 湖南 西岳 嵩山 陕西 南岳 恒山 山东 北岳 衡山 山西 中岳 泰山 河南 选择题:
1、享有中国花城和春城美誉的分别是()
A重庆 济南 B广州 昆明 C成都 苏州 D成都 昆明
2、下列花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牡丹、菊花、梅花、康乃馨()A象征高贵、象征谦逊、象征贞洁、象征母爱 B象征爱情、象征坚贞、象征友爱、象征母爱 C象征高贵、象征高洁、象征坚贞、象征母爱 D象征高贵、象征自尊、象征坚贞、象征母爱
3、选出下列不是七大洲的两项()(),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大洋洲、南极洲、北极洲、欧洲
4、选出下列不是四大洋的两项()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南极洋、大西洋、印度洋
【知识点精讲】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考法:
1、分析画“ ”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鉴赏“ ”句子。
常见类型举例:
1、比喻:
例: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一个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思考:这句话中哪里用到了比喻?是比喻中的那一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蚂蚁本来是黑压压的一片,为什么不把它比作黑板,而把它们比作雪球呢?共同点是什么? 紧密、圆、滚动快。
(本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蚂蚁抱成团的团结精神,而非蚂蚁的颜色。)
对比句: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没有滚动的动态感,不够形象)
思考: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蚂蚁团又大又圆滚动飞速的特点。
2、拟人
例: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对比:鸟儿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感受不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用: 把“鸟儿”拟人化,使对鸟叫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答题模板:拟人化;
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排比
例:妈妈的关爱是阵阵的凉风——在我有汗水的时候,给我送来丝丝凉意;妈妈的关爱是滴落的泪水——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急地守候着我;妈妈的关爱是一把花折伞——当我遇见风雨的时候,为我遮风挡雨……
对比:妈妈的关爱是阵阵的凉风——在我有汗水的时候,给我送来丝丝凉意。
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更强烈地表现感情。
4、反问
例:今天的电影难道不精彩吗? 作用:强调电影的精彩,语气更强烈。
【例题解析】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从门缝中挤进一张女孩幼稚的脸,眼睫毛长长的,微微向上翘。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②“你很疼吗?”女孩问。我点点头。女孩转身跑走了,一会儿抱了架手风琴回来,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温柔的琴声如水荡漾,让人不敢相信是十三四岁女孩拉的。拉完琴,她告诉我她叫柳卡雅,是妈妈捷涅夫卡雅和爸爸柳大连名字的组合,其实那双蓝眼睛已经告诉了我。忽然卡雅闭住双眼,靠在墙壁上。我问怎么了,她说头疼,眼睛胀胀的,看不清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她脑子里长了个瘤。
③那夜我睡不好了,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常在头脑里闪过,我想起了一首法国歌曲《蔚蓝色的眼睛》,歌词早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曲调。第二天我把曲子告诉卡雅,她很快会拉了。
④我的左眼终于化脓了,不得不直接注射青霉素,几个护士都按不住我,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地躺在那一动不动。还有一次针打在血管上,弄得我满脸是血,卡雅一点一点地为我擦,眼圈红红的,我告诉她这回真不疼了,她笑了,笑得
那么开心。
⑤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而且刚好长在两个眼球的后面,终于她的右眼失明了,接着是左眼,一对眼球渐渐地被顶出眼眶外,像核桃似地挂在脸上。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
⑥卡雅手术那天,我采来一束鲜花,久久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卡雅被推出来了,双眼蒙着纱布,我把那束花放在她身边,她说好香好香,可我心里好苦好苦。
⑦有一天卡雅的同学来了,为她带来了新学期的课本,他们说今天是卡雅的生日。这消息被大家知道了,礼物摆满了桌子,其中许多是医务人员送的。我送给卡雅一个新书皮,又默默地为她包好书包,其实这些她都用不上了。那天卡雅真开心,同学们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卡雅戴着墨镜,透过镜片,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⑧不久我出院了。卡雅扶着墙壁来找我,她穿着红裙和红皮鞋,还抱着那架手风琴,她答应过要用琴声为我送行,已经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曲《蔚蓝色的眼睛》。
1.第①自然段中“那双眼睛与众不同”中的“与众不同”是指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与“像透明的海水”照应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自然段中,“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句中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女孩__ ____的特点。(2分)
3.第③自然段中写道:“那夜我睡不好了”,“我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2分)4.第⑤自然段中“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我不想哭”是因为______________;“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流进嘴里苦涩涩的”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联系全文,写出“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中“美丽”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l.那双眼睛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形象地写出卡雅的纯洁、心地善良
2.动作、神态 善解人意 3.得知卡雅跋脑子里长了个瘤
5.心中想应该坚强;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1)泪水味道苦涩;(2)内心痛苦 6.(1)眼睛长得美(2)卡雅心灵美
【过手练习】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修辞: 比喻、排比
好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花的颜色,使春的形象更加具体化。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1)新、美、充满活力
(2)三个比喻句的排列顺序与课文所写春景的时令顺序相一致,即从早春到仲春到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精讲】
文章标题的理解与赏析
1考试问题可分为三类: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3)这个标题好不好
2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 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3解题步骤:
1)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例题解析】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就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听得见孩子的心丁冬丁冬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孩子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认真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号啕大哭(táo)一溜烟(liū)波澜(lán)攥得()....
2、“身后的眼睛”指谁的眼睛?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身后的眼睛”是孩子父母的眼睛。(1分)它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与孩子的眼睛、野猪的
眼睛相对应,(1分)点明了全文主旨。(1分)
3、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文章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⑴烘托背景和气氛。文章开头“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烘托出宁静的氛围,暗示着宁静后的危机。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写出了孩子父母亲对孩子安危的担忧,自然引出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⑶烘托人物性格。“月光照在孩子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月光烘托出孩子的坚定、勇敢和紧张。(每点2分)
4、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1)它是实指,是小说中孩子身后父母焦急、关爱的眼睛;(2)它是虚指,它代表了一种健康合理地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一种既带有关注又带有鼓励的,在背后默默支持的爱;(3)它还暗指不论我们走向何方,我们的身后总有父母的眼睛在关注着。
第三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本站推荐)
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其具体解题思路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了解这类试题的几种设题方式:
①文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令人惊奇。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②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③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④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其次,要把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能够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等等。第三,要了解答题时的常规思路: ①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使用的修辞手法; 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使用过程;
③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④表达了作者/人物的什么情感。
例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三、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四、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7:“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8: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中的题目(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五、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考查较少),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表现手法答题思路:
①明手法。就是明确说出语段或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阐运用。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具体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③析效果。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第四篇: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
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
理解与赏析句子是3——6年级学生阅读中最常见的题这种题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呢?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平常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也是新大纲最提倡的方法。除此之外我还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自己觉得挺管用的,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课堂讲学中试试。
1.看修辞。
不论是课后题还是专家出的试题中,总喜欢把一些带有
修辞手法的句子剔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或进行赏析。对于这类句子教学中要注意这几个步骤: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所用的修辞手法。由于学生年龄小即使很快就看出句子所用的修辞,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尤其不能精炼表达。这时就是我们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直接告诉学生用“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来下笔回答。”
说作用。即放开让学生畅谈用了这种修辞后有什么好处,必要时还可以和没有用此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些名师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却不知该怎么表达。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告诉学生就用上“表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讽刺了什么”或者是“把什么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赏析: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非常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只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练一练: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山中访友》
对于那些没有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又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赏析呢?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方法。
2.看描写方法。
还有不少句子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的,遇到这 种句子我们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①准确把握描写方法。小学教材中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
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六种。这些再差的学生也能看出来,只是不知该如何让表达。那就告诉孩子答题的技巧:径直以“此句通过什么描写”开始。
然后看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后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等。还以《窃读记》为例:“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进去。”
词句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再比如《穷人》中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一面》《金色的鱼钩》中的外貌描写,都是专家名出题时非常关注的内容。
3运用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理解赏析句子。
那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句,或点名主旨,或升华中心。这新句子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吸引专家眼球的句子。考卷中出现的几率最高,尤其是名校试卷。
对于这类句子赏析时,用上名言警句,不仅能深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毕竟孩子的语言远远不及名人和几千年来老百姓流传下来的语言精粹,而且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产生愉悦感与共鸣,给他们以“标新立异二月花”之感,当然会得高分了。
例1 《窃读记》的结尾:“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可以这样来谈体会:吃饭哺育身体,而书籍则哺育灵魂。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人的成长需要吃饭,更需要从书中不断获得营养。
例 2 有关亲情类的文章用上以下谚语俗语也许更能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与感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百善孝为先。
第五篇: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定稿)
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
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七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5、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6、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7、对比,就是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将正常人与残疾人进行对比:“只有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声音,只有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
二、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修辞方法的运用是为了适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阅读文章,就要悉心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唤起相似联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要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比喻的运用。例如《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使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相互辉映。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从而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抓住人的情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拟人的作用。
作者之所以把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来写,必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在上面,渗透着人的情感。拟人的基本作用是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有时也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因此抓住人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才能理解拟人的表达作用。例如《凡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眼的星星„„”这句话把星星的闪烁比作人在“快活地眨眼”,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联系文章内容,知道这句话写的是凡卡的回忆,在回忆中凡卡感到乡下的星星都在“快活地眨眼”,而自己却失去了自由。所以,通过这句拟人句,我们感受到了凡卡现实中的痛苦之情。
3、整体把握排比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排比的作用。
由于排比的几项内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排列在一起又可以起到单独一项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阅读排比句,应把排列的几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获得整体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才能更好理解排比的作用。例如《春》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通过排比修辞方法,从春的“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的美好;读者将三个方面贯通起来,从而获得对春的美好的整体认识。
4、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夸张的作用。
对事物进行夸张,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恰恰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张的基本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看待。例如《表哥驾到》:“表哥虽然我没见过,可早从妈那儿知道他是个世界少有的人。”文中的“我”之所以夸大表哥的优点,正是因为妈妈对表哥的优点如数家珍,经常在我耳边提起,才使我获得这样一个印象。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对表现妈妈平时的家庭教育是十分真实和深刻的,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本质的。
5、联系所问与所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设问的作用。
设问是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的。应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回答的内容,而要先进行设问。一般而言,设问的基本作用是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章反复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分别从6个方面进行科学阐释。每次设问,都引起读者注意下文要阐述的内容,文章的条理也显得十分清晰。
6、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例如《离别的礼物》中小彼得的内心想法:“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反问的修辞强化了小彼得对父亲做法的不满与怨恨,对爷爷的同情和难过。
7、抓住事物的不同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对比的作用。
对比,是将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故乡的杨梅》:“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把杨梅的光色与荔枝进行对比,突出杨梅光色的生动,表达作者对杨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