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反思能力培养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思考与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思考与培养 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个体在头脑中对目标问题的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的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回顾,然后自我提问反思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不断寻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一、反思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
所谓反思就是反方向思考,也可以理解为返回去再思考通俗的讲就是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再认识。基于此进行调整和总结可以这样说,反思除了是一种学习方法外,也是一个人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以及生活中的一种技巧学习中的反思能力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数学中蕴含的大量的思想方法以及解题技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才能去发现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不断地反思中去进行应用和推广,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反思可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数学结构;通
过反思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探索新知识和新领域;反思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价值
1、反思有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强调不仅了解数学只是,而且着重于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数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数学”、“看数学”、“听数学”。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要教思结合。
2、反思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不
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空间想象、反思与构建等过程,显然,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反思思维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只有加强学生反思思维的训练,才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3、反思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少了解影响思维的变量。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学习。
三、培养学生潜在的反思能力
只有具有反思的动力才会激发学生去进行反思,所谓反
思动力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的内在驱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反思动力最好的途径,有趣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例如在讲到认识分数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5个小朋友分吃10颗糖,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这些糖的几分之几?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他们想知道答案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答案是十分之二还是五分之一,让学生通过反思去得出最终的答案。
2、探索体验,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
探索是进行反思的动力,反思又是探索的前提,在教学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探索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时,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来让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让学生把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单位等分,然后指导学生去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由一个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把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进行累加就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了,最后再反过来进行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和其中随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反思最后得出结论,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反思动力。
3、学习总结,激发学生归类反思能力
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很多,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通过归类反思可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当学完分数的概念后,可以反思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认识到分数也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同样也有计数单位。不同的是整数和小数都有固定的进率,而分数却没有固定的进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数,又了解到分数的特殊性,提高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第二篇: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论文
计算是生活中非常常见,也是生活需要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应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1]。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运算能力降低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弱化了对人们计算能力的需求,数据量较大的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对学生运算能力要求的降低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其解题的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些最基础的计算题正确率却非常低。
1.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不高的原因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05):109.[2]朱卫兴.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J].学周刊,2017,(07):122-123.[3]张莹莹.我国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研究综述[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58-61.[4]李艳东.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简便运算[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82-83.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更新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为学生创设机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每节课的引入,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性,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特意制作了一封在信封上标明附有明星照片的信件,在收信人一栏,我是这样写的:广东五华县油田中学八O四班坐在第二张桌子的同学收,这下可热闹了,班上坐第二张桌子的8个同学都想拥有明星的彩照,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执,在他们争到难分难解的时候,我适时推出新课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要确定一张桌子的位置,除了要知道它在第几行,还要知道它在第几列,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心理动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学生只相信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敢质疑的话,就不会有新知识的产生.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思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发表自己的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只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都要勇敢地正视它,以鲜明的态度给予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通过师生的简单操作活动,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完全支持这个结论.”接着,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刚才剪下的那个不规则图形,整个课堂马上议论纷纷,但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对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①那个同学手中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②试求出其面积.让学生尝试解答,给他们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去剪和拼图,很快正确解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知道该怎样回答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朦胧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操作,使学生在动中发现,动中感悟,动中理解,动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剪下,将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拼成四边形,学生通过拼图可猜想和发现辅助线的作法及证明思路,这样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感知,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不生搬硬套,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反思是对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以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忽视解题的质量,只为做题而做题,轻视解题后的反思.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好好反思,从不同角度去反思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知识迁移等.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完“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可以反思:若原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时,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呢?待学生得出结论后又可进一步反思,原四边形若分别满足条件: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再反思:沿任意四边形对边中点剪开成4块,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通过这样的反思把结论从特殊到一般,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及其联系理解得更透彻,达到对知识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在反思中发展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起去留学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种策略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1-04-01 08:50:40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作业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的文章。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供同志们参考。
(一)分项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
(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
(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
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第五篇: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习惯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审题错误的分析。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为什么还会审错题呢?我仔细想一想,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
学生审题时不认真,往往造成审题出现错误。例如:根据一位病人某日0时到24时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求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了一下“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后,直接用病人下午4时的体温减去中午12时的体温,答案肯定是错误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和耐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题时,要使得学生养成在读题时认真读每一个字、仔细揣摩题中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文字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马虎。
2、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以后,就错误地以为在最近的练习中出现的题都可以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所以就不仔细看题,却张冠李戴地进行解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后,对进行改写时出现了错误,原因在于题中的条件是将40075700米改写成用“千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习惯性地将它改写成了用“万米”作单位的数。3.不善于“钻研”。
在高年级的数学题中,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另外一些条件之中。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思路就无法打开。例如: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6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对于这道题,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来解决。其实,这道题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减少的60平方厘米的表面积就是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如果发现了这个隐含的条件,审题的障碍也就扫除了,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造成高年级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学生的断句能力较弱,等等。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分析、理解、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认真、细致、耐心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数学题目中的一些词语、一些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颠倒一下语句的顺序,题意就变了,学生如果不认真推敲,往往就会掉进题中的“陷阱”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使得学生避免看错题,做错题。
二、提高审题能力的措施。
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且也将影响到解题的结果。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要想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1、多读。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要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读。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以在审题时,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内容和意思。有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审清题,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读懂题的意思。比如:一块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它的底是30米,高是20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大白菜?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没有读懂“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的意思,居然用白菜地的面积除以8,这种做法自然是不正确的。如果学生能够多读一读,揣摩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划。
在低年级,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用线划出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到了高年级,这样的学习方法逐渐被学生丢掉了,学生似乎认为划线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显得幼稚,对划线的方法嗤之以鼻。然而,就算是教师,在做复杂题的时候,有时也会分不清题中的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以及多余条件。划线能够帮助我们分清题中的主干,理清思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很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划一划,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短句,以及题中的问题。
3、多说。
小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不愿意开口说话,有什么想法总藏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供别人分享。对于审题,学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维会被激活,对于理解题意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善于说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比不善于说的学生要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方面,让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让其余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4、多画。在高年级,学生对画线段图、示意图等作图方法的运用意识较弱,常常用思考来代替画图,总是嫌画图麻烦,不想画图。但是,有许多题需要借助作图来解决问题。比如:用4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结果只有一个,实际上结果并不唯一。虽然有些题没有要求用画图来解决,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学生养成审题时画图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5、多检查。
学生在读完题以后,就匆忙下笔,往往出现了错误。学生在审题时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如果学生能够检查一下,就会立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比如: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将“最少”看成了“最多”,如果不检查,就会求出“最多”的那种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耐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提升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找到适合学生审题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法,然后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促进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