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
今年上半年,我认真地看完了一部内容为十二集的电视记录片,片名为《大国的崛起》,观看后,我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本片详细记录了500多年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利坚和众国和俄罗斯九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历史!从中向我们透露出了每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大国,都是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观看大国崛起的历史的影片,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历史的知识,而且充分认识到了之所以这些国家慢慢变得强大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没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勇于探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就不能够发现新大陆,以致于人类的文明不知道要落后几百年;没有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荷兰就难以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没有先进的科学和文化思想的支持,英格兰就难以迅速崛起来。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得来的“世界”不能够使征服者长期的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来证实法兰西的教训,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国家的完整和统一才可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日本告诉我们,要想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就必须不断地,虚心地向比自己优越的国家学习,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自身;前苏联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走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团结一致,英勇顽强的抗敌。
作为当时世界上领土最为辽阔的沙俄,其政权仍旧是一个非常落
后的国家。它错过了流行于16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它也错过了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宗教改革。在当时广阔的国土上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量还在大量的增加,而其合法的权利却在慢慢的丧失。直到彼得大帝的出现,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社会问题上,彼得大帝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武器和战略技术;通过他本身丰富开放的思想和富有的改革精神;通过他的勇猛和骁勇善战,解决了当时俄国存在的许多难题。
但是到了后来,十月革命爆发了,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恢复因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和平息农民的不满;为了巩固政权,解决危机;为了实现逐步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当时的领导人——列宁,颁布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可悲的是在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很快就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所取代,发展为苏联模式,并被社会主义建设唯一模式固定下来。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其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从苏联经济的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调剂手段和管理手段出发,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总结经验教训,不过改革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相比,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而此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严重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八一九”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了。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宣布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小国,其领土面积不足37万平方公里,而且在过去它也是由封建君主统治的国家。但在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之后,日本明治天皇通过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推行“置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化开明”,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些措施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不过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中国,作为东方的巨龙,早在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是个文明于世界的大国。
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到了公元六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为世界文化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公元六世纪,中国又发明了印刷术,而且到了公元十世纪中期,中国在印刷术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简便的活字印刷术。到了十三世纪以后活字印刷术就已经传播到朝鲜、日本,到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足足比中国晚了五百多年。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到十三世纪时期,火药已经传到阿拉伯持国,并且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
雪”。中国的火药的发明,为中国军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中国的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宋代后期,人们又发现了以钢铁和磁石为原料的指南针,到了元代时期,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并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中国的指南针的出现为世界航海事业或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众所周知的,郑和七下西洋。在十四世纪时期,郑和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此后,郑和又奉命帅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早九十二年,比麦哲伦早一百一十四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由于统治者的无知;由于官员的腐败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由于......中国渐渐地与世界拉开了距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而完全成为殖民地社会,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不断的探索以及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等等,中国渐渐地登上世界舞
台,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国之一,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前苏联发展的历史,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国家完整,统一的重要性:任何分裂的行为都是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同时,必须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此外,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虽然日本是一个小国,但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譬如,我们要学习它的教育制度。就于日本国内,其早已经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教育是为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全体人民要牢固团结起来,共同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只有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断振兴祖国,实现国富民强。同时,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必须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共产主义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努力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以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惩罚贪污腐败的官员,严防官官相护;要确实做到权利为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益为人民所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要加快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目标: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在现今的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的问题,我国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等,尤其是对新生代农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政府应颁布实施更多的扶助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青石.《大国崛起》观后感[J].银行家,2007,(6):143.[2] 邹厚亏,江瑜.《大国崛起》观后感[J].科技信息,2009,(1):147.
第二篇:大国崛起 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根基
历史的风吹呀吹,将荣光不停沐浴着片片土地,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兴衰,它演绎了一曲又曲壮丽绚烂的歌曲。无论在哪里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历史的巨轮不断转动,如果将进步和改革的春风拒之门外就会受到无情的鞭策,如果不思进取和只知呻吟,等待的就是被世界强大的势力吞噬。
大国崛起,最重要的剖析在于这个“大”字,大指的不是土地而是一个力量的比喻,这个大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就是一个强国证明。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国家崛起和衰落的历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想要崛起就必须求得变革。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生命,因为落后和无知、因为腐朽的制度,经历的心酸和牺牲。历史纵然老是把可口的果实放在面前,可是驱动力量的却是需要用脱胎换骨的苦痛去换得。
大国崛起以审视的目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从十五世纪以来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读这本书好像是经历一个具有历史味道的穿越之旅,将几百年时光的壮阔画卷铺展开来了。
历史之鉴·知规律明兴替
我们生活的环境,日升日落潮涨潮落,从四季到十二年的景色轮回,历史的发展轨迹总是有迹可循并且遵循一定规律。历史上的强国无论是怎样发展起来: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发达等等都没有能有一直维持霸主地位。十五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等这九个国家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大国诞生的条件。荷兰: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神话;英国:国家需要科学和文化的支持;法兰西:武力并不是唯一一个成为王者的因素;德国:统一团结的力量可以令国家强大;美国:寻找属于自己发展道路才是最重要的;苏联:智慧和勇气在变革的道中缺一不可……
无论用什么力量撬动世界,我们都需要明白只有不断把握时代风向,求变求新才能利于优势的地位。以上国家虽然时间历史的节点不同,但是都有着相似的状况。首先,突破在国家发展是必须的无论变革的思想是彻底还是不彻底的都可以为过国家的变革奠定基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对于我们的教训不仅仅宝贵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分析让中国在未来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如何解决变革、崛起的难题
让我们把眼光转到新时代,我们身处的21世纪。一个全球化不断冲击交流的世界,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一直走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中国走过了惨痛的时代,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和没有发展的中国要想保持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用自己全部力量进行民族复兴,用全副武装的状态融入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中国拥有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具备了一个大国发展的条件。现在不仅仅以军事等硬实力来评判国力,更有以文化等软实力来辅助国家力量的发展。
除了重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勇于开拓创新、开放胸襟和学习姿态、重视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等,我们更要重视中国特色发展的道路:求真务实,培养人才。整体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将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改革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最后,崛起不能只是空谈和研究,在纸上得来终觉浅薄,唯有实践才能走出中华民族的永恒崛起,保护根基发展人才,用实干振兴祖国。
第三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多篇)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
通过看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我对苏联的崛起及解体有很深的感想。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来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大事。作为一次新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因为,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成功。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苏联的富强之路,主要集中在列宁
和斯大林两个人身上。在该片中有这样的描述: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对工业化速度的执著,把这个民族从法西斯手中挽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大强。
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3月,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商业领域,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经济复活。我们今天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想要革命就要先学会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饱,要吃饱就要发展好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建立合适的经济政策。可是在当时,革命的指导思想来自马克思,而马克思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当列宁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时,要具备多大的勇气的决心。事实证明列宁是对的,新经济政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为苏联的经济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先从一个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后又跃居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二名。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苏联就走完了工业化道路。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借鉴苏联成功之法,将自由市场经济中加入政府干预的
手段使美国经济得到复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苏联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正是由于斯大林把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按国家计划来执行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以农养工的政策,给苏联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畸形,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其次,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对于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和苏联的工业一起同步发展。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这样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弊端在当时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丧失了。
再来谈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有两种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目的是消灭计划,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融入计划经济,老百姓是市场经
济的主角。计划经济提倡无私奉献,市场经济实施有偿服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1
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条腿。只有两条腿协调起来了,才能走得又快又好。
要想避免苏联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
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
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
—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
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
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看完了该片,我觉得我们要吸取苏
联的教训,借鉴有利的经验,为同为社会
主义的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寻找道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曾或多或
少的受到过苏联模式的影响,取得过成功,但也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我们应以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我们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更快更好地发
展,使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在早些时候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系列国家,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发家史。在每一个大国崛起的历史中都有其貌似不同的表象和惊人相似的本质。抓住现象看本质也是我观看这部纪录片 的最深感悟,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故事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真谛,才是我国发展所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或者是深刻教训。
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对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历史的感悟
哥伦布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将原本割裂的世界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原本处于欧洲边缘的小国也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现了新的宝藏,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两个世界性大国。
资本的力量——对于荷兰历史的感悟
荷兰原本是一个以捕鱼业为主的北欧小国,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大小。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却奇迹般地成为了17世纪称霸全球的世界大国,其就是依靠了资本的力量-现代金融与商业制度的创新与建立。他们凭
借全球最早的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论断了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之多。凭借对资本杠杆的运作,找到合适的支点,弹丸之地的荷兰也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对于英格兰历史的感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对海洋的探索和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崛起的最初资本。但社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制度逐渐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的制度。奠定了日后工业革命,崛起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的政治基础。
武力不能真正的征服世界——对法国和德国历史的感悟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路易十四国王在17世界建立了绝对王权,拿破仑将其强国地位推上了顶峰。19世纪末的德国与17世纪的法国惊人的相似,亦是崇尚武力,加紧对外扩张。然
而武力的压迫不能使其他国家真正的臣服,强权政治也使国内长期动荡,最终以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而告终。由此可见,只有保证与他国的友好相处以及让人民享有足够的自由权利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穷则思变——对日本历史的感悟
19世纪中叶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来自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挑战。他们选择了反思自己落后的根源,派出政府高官到欧美各国考察,探索尝试国家制度的变革-明治维新,伺候开始了国家工业化,逐步崛起为新兴的东亚殖民大国。
敢于不断反思——对俄国和美国历史的感悟
苏联和美国是20世纪两极格局中的两大超级大国,但时至今日,两国地位已是今非昔比,当代的俄罗斯只有在军事实力上还勉强可以和美国抗衡,而经济实力已经完全不能和美国相提并论。苏联的衰落警醒着我们,一味刻板 的计划经济,过于严重的中央集权,终究会导
致与客观实际的脱节,随之而来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反观美国,也曾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因垄断导致的经济危机,但美国人懂得反思危机的根源,反思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消除垄断,保障工人权利的政策,稳定了社会,从而取得了持续的繁荣。
纵观各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程,都是多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都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吸取外来的科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反思中国的发展,“淘汰落后促先进”,中国若想崛起,就绝不能像清朝时期安于现状,闭关锁国。“世界上没有劣等的民族,只有劣等的制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文化的劣根性,中华文化中有陈腐的垃圾,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都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目前发达,其原因包括西方社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成为其发达奠定的
制度基础,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国家曾经的殖民历史对世界文化和资源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不侵犯他国利益,实现本国的和平崛起和世界的良性发展是不容易的,但我们正在向着这个“不容易”努力。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只有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促使国家和民族走向民主富强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吸收消化,探索出能够适应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取得国力大发展的同时,确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权利,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表现。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反省,寻找体质制度的缺点,通过改革促进制度创新,确保满足生
产力的快速、稳定提升。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努力发展自己,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微薄 的贡献,是对祖国应尽的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的繁荣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努力,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位青年的汗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质,提升自己对国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农村以及中西部等发展不平衡地区,用于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自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稳定繁荣,共同实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感想
看完《大国崛起》的系列纪录片后,纵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的确很值我们中国人进行深入的反思。它对我们崛起的中国建设全球性的强国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别的国家在过去的时间里都纷纷崛起并成为世界性大国,心里未免有些伤感,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别的国家纷纷崛起的时候,却正
遭受着中华民族最为深重的灾难时期。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中国一蹶不振,虽然我们曾经是屹立在世界上的强国,但那是封建时期,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中国要再次崛起,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些通过不同手段崛起的国家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典范,所以我认为,这《大国崛起》纪录片不对国民教育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且就历史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地振兴自己,正在重新地走上国际的舞台,正在开始发挥一个重要国家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够从别人经历过的那些个风风雨雨当中能够体会到一些历史的启示,别人是做出过哪些成功的事情,而又犯过哪些错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在这些国家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 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这部纪录片里,他们的经济制度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总的来说,在国家指导下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在大萧条期采取的经济恢复措施,包括增加国家支出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比较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尽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成为的过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但是,它 们 的 政 治 体 制 依 然差 别 巨大。如 最 后 一 集 《大 道行 思 》中,被 采 访 者,法 国 戴 高 乐 基 金会主席伊夫盖纳所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中国的政治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反思。从汉初的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军事强大。
一个散乱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
来的;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复杂的地域、民族关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权,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更进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预经济的运行。这也正是当今的中国,要确保台湾不独立,坚决打击东突等分裂势力的原因。西方执意推销的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也看不到任何的好处。而且,一党的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力量制衡,同样可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况且,七千多万党员中,毕竟大部分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只有具备这么强大群众基础的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大国之路。
最后,比较这些大国的文化。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
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中国拥有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智慧,中国人具有发展所需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很高兴地看到,仅仅通过三十年的发展,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则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不仅仅是美国,中国也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术之高超,甚至更胜美国一筹。而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众多孔子学院在海内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不仅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强盛。这是世界公认的。
个大国的崛起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增强。一个民族要成为一个大国,则要有自强的精神,这样才能够自立,才能够称的上
是一个国家才能够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大国崛起》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要发展,要崛起,决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要通过借鉴他国的发展精要以及教训。我国拥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民族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立并且不受他国欺辱,就要学习他们,我已经能够体会到这部纪录片想要告诉国人,想要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实现国家崛起!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更为强大的崛起,那一天大国崛起的影片中将会留下中国光彩夺目的身影,中国崛起!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
2014106025新闻学张婷
当今世界大国之林,德国是一束奇葩。它沐浴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享受着古典音乐的纯粹陶冶,它携带着军国主义的传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它曾长期陷于分裂之中,它是现代
大学诞生的地方。优雅和战斗,文明和狂野,种种对立的概念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1806年拿破仑轻易攻进勃兰登堡门时,守护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作为战利品被运回了法国。屈辱降临,唤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民心中的沉痛记忆。在邦国林立的时代,德意志人民充当着欧洲各国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在威尼斯人们会说这是奥地利,在柏林人们会说这是普鲁士,德意志,伟大的德意志,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明晰的回答。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着这个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着至高无上的民族崇拜。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冲击之下,德意志人民开始寻求,希望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国家。俾斯麦应时而生,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他纵横捭阖,用尽外交手
段为德国争取到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他将一生都奉献给德意志的统一与发展事业。这个特殊人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德意志的崛起,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意志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这种培养十分全面,从小学到大学,正如威廉三世所言“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从它的最高统治者到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重视教育。19世纪中叶的德国已经有相对现代的小学,它规定上学是免费的,而不上学是要受到处罚的。伴随而来的是科学而合理的科目:自然科学,算术,德语,宗教,体操。在古典音乐的滋润和古典哲学的光辉照耀之下,小学生们从课堂上了解着这个地球,地理上的大发现,科技上的新发明,还有深刻的民族教育,学生自小便明了:学习,不仅
仅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积贫积弱忍受屈辱的民族。
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是当时国王拿出自己最后一点家底,捐出王子宫做校舍而建成的。这所科研和教育并重的大学,在当时有来自国家强有力的物质支持,更为可贵的是,国家有规定,国家必须对科研和教育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不能干涉科研和教育。同时拥有国家保障和充分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科学家处于自我意志而献身于科学事业,自然会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这种献身精神也成为德意志崛起为大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民教育为德国提供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发展的依靠。这一点无疑为世界大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科教兴国才是硬道理。见贤思齐的古训不是只对人而言,国家亦要善于学习他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存在各种问题,学校普遍呈现出浮躁气息,在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位置时,我们承认这种浮躁是正常的。可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会将这个国家带向何处,填鸭式的小学教育,呈现高中教育趋势的本科教育,从小被各种学习班各种辅导所包围的小孩,面对飙升的房价饱和的人才市场惶惶不可终日的大学生,还是因为各项挂钩而来的各种论文抄袭各种学术腐败,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种问题令人担忧。科研和教育要想得到发展,是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基础为后盾的,我们的国力渐强,科研教育有所发展,但是制度缺陷带来的尴尬和损失,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积极解决的。德意志还充分认识到国家机器的作用,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德意志的国家福利制度更是客服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
灵丹妙药。和西方各国的福利制度相比,我们国家做的实在是太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样明了的道理早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就经由我们的孔圣人之口,缓缓念了出来。两千年后的我们更是没有借口推托的。市场经济给我们带爱了巨大的繁荣,而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看病难,买房贵,人民幸福指数下降,安全感缺失,信任危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
德国的可贵还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历史上沉痛的一面。俾斯麦一生建立军队,但不用军队侵略他国,他深知动荡只会毁了各个国家,唯有和平,才是德国和整个欧洲大陆不断发展的正确道路。然而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它的微妙和复杂,俾斯麦死后,没有这样一位铁腕人物权衡在德意志和欧洲各国之间,德意志逐渐失去理智。普鲁士时代就极度强烈的军国主义被召了回来,和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侵略性暴露,失去理性的德意志战车迅速发动,开始了它争霸世界的征程,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就这样形成。第
一次世界大战波及33个国家,死亡1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死亡5000多万人。战后,柏林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保留着一座被战火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教堂前方矗立着名为柏林的钢铁雕塑。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还没有为世界做出回答,可它是必须回答的了。1970年,刚刚上任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顶着冰凉的风,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斗士,对着二战中无辜死去的犹太人纪念碑,他跪了下去,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了下去,跪下去的是勃兰特,而他背后站起来的却是整个德意志民族。
现在,当我们高喊着德意志战车威武,为德国足球的胜利和进球狂欢时,当我们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激励不断向前时,我们已经原谅了德意志,原谅了他们犯下的罪行,是它诚意的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罪恶,才为自己重新赢得了世
界的尊重。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需要的永远都是真诚诚实真实,真的猛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的。我们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历史还有太多遗留问题,人民需要回答。
自由,民主,和平,统一,这些个激动人心的词语,依然是我们不息奋斗的动力。吾心目中自有一少年中国在也。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与国无疆。
响应委党组和机关党委号召,近期在委培训教育网网上课堂收看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深受启迪,感悟颇多。
这部记录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故事,再现了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展示了世界大
国风云激荡的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历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国崛起》见证了世界强国崛起之路的因果轮回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海外扩张—国际贸易—海上霸权;商业信用—商业规则—商业繁荣;科学技术—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法国革命—民主平等—独立自主;全民素质—国家主导—经济腾飞;明治维新—现代化—经济奇迹;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世界霸主。
《大国崛起》留下的各具特色大国变革发展之经验教训引发我们深思:先发世界大国创造了贸易、科技、工业、市场经济等文明成果,实现了率先崛起,同时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开启崛起之门的钥匙。后发世界大国在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将本国文化和现代文明
~ 26 ~
进行融合,寻找到了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模式,实现了现代化和经济奇迹。美国从欧洲汲取营养,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有机结合,创造了自己的跳跃式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腾飞之路,演绎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神话,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的梦想。
《大国崛起》昭示了世界大国崛起之迷值得正在崛起中的国家学习借鉴:技术创新奠定国家崛起物质基础,思想创新提升国家崛起人文精神,自主创新增添国家崛起动力源泉,体制创新提供国家长治久安重要保障。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感悟,读史催人奋进。《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文明之光;《大国崛起》像一座明亮灯塔,照亮了世界历史未来行程;《大国崛起》像一个接力棒,将崛起之棒从西方传承到东方;《大国崛起》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如何奋力崛起的前车之鉴。
~ 27 ~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应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自己独特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 28 ~
第四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 国 崛 起 观 后 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电影中所描述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而这些“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
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期间,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掌权开辟了道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兴的美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
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
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发展任务,也是世界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2050年中国只花100年的时间使15~16亿人口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就开创了人类发展的“奇迹”。当前,中国正处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中间点。中国崛起不仅是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而且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展示,这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示范作用。它将证明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仍然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中国之路”将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极其重要的借鉴,对推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第五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先坦白,上课的时候我一直都没有怎么听讲。但看《大国崛起》影片的时候,我敢说我无疑是最认真的。从前到后一集补落,虽然我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我依然清楚得记得其中得许多细节,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作为一个自认为有梦想、有抱负的男生,不会对《大国崛起》这样的影片没有兴趣,甚至是无动于衷。看了《大国崛起》,从小处来说,它补充了我许多中外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从大处讲,它给了我心灵许多震撼,提升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的更加清楚的认识。
国家为什么而强大,就像人为什么而发财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财呢?从古至今,多少豪杰,苦思冥想,想白了头发。这也是现代人最想知道的,我们来学习似乎也就是为了这个。
还是马尅思老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剥削”。此语一出,石破天惊,从葡萄牙至美利坚,从秦汉至明清,从埃及法老王到民国蒋委员长,他们的不可一世似乎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了。只可怜马先生成了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了。
从古至今,世界上强国林立。埃及奴隷罗马希腊我暸解不多,暂且不谈,商汤周武,现在的人暸解得更不多,不说也罢。就来说说我们伟大秦朝吧,秦国的疆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是很大,只有我们现在面积的一半,西边到陜西,东边到辽东半岛,还沾了点今天朝鲜的地盘,北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今宁夏内蒙古有长城的地方),南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今广西云南)。这样看来就不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新疆,内外蒙古,东北三省,台湾岛,海南岛。虽然不包括这些地方,不过不得不承认它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孕育大秦帝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吧。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机百号罗罗小国前前后后打了四五百年的时间。打战谁输谁赢受苦的永远是咱老百姓,军费粮草呀都是咱老百姓出,抛头颅洒热血当然也是咱老百姓的事,不管是赵括还是孙武,宋襄还是齐桓,他们住的都是深宅大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百姓们即使没有立锥之地,只要你借块地让他种,你就是他们的父母青天,这些王侯将相都只是拿百姓的生命当赌资,切磋赌技的赌徒而已。好一场豪赌!而赢政只不过是他们中间最后的赢家罢暸。统一了,解放了,人民的负担却更加重了,修宫殿,筑长城,游会稽,求仙药,皇帝的欲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这才打造了始皇帝的铁桶江山,世界第一强国。
后来的人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些臣民们怎么管呀,诸子百家,各显神通了,结果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儒、道两家便成了中国文化隂阳互补的主流思想(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中国的文化就是要让我们都当顺民,良民。不听话,不乖乖让我剥削的就是刁民,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平头百姓都是不能容忍刁民的。除非你刁得像刘备像朱元璋。
中国后来也越来越强大了,西汉时候先拿西域开刀,大宛的汗血宝马,楼兰的美女都给大爷送过来,唐朝的时候又看上人家突厥的牛羊,吐蕃的白玉,大清朝的时候更是带来了东北的人参貂皮东珠鹿茸。汉武帝好大喜功,晋朝全国上下都膜拜孔方兄,隋炀帝更是凿运河,建洛阳,唐朝出了个喜欢吃荔枝得贵妃,明成祖刚上台就营建故宫。一个人能在一夜直接剥削了几代人的财富,真是件暸不起的事情。
再后来我们发展到极致了,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人让他们剥削了,北边是蒙古大漠,西边是葱岭昆仑山罗布泊,南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东边是食之无味的倭夷扶桑。剥削谁呢,郑三保下西洋兜了半圈,外国人有的咱大明朝有了,外国人没有的咱大明朝也有了,夫复何求,关起门来好好过两天小日子吧。也许因为地盘足够大了,也许是小日子过得太惬意了,除了像南宋这样得朝廷被逼到临安,中国得都城总是远离大海。这就给了葡萄牙人机会了。
于是,葡萄牙人走出来了,背靠强大可怕的西班牙,面向蔚蓝无垠的大海。真可谓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勇敢浪漫的葡萄牙人只有出海了。上帝跟他们开了个玩笑,送给他们一个比大海还大的礼物,他们找到了能够让他们疯狂剥削的广大的顾客群——非洲大陆,接着欧洲的红眼豺狼们纷纷出发了,一个被称做印度的不幸的古国,一个名为美洲的新世界,还好东方神秘古国的大门还算半个结实。剥削掠夺得越多就越强大,非洲的奴隷,美洲的印第安,这些都是活动着的黄金呀;埃及的僵尸,印度象牙佛像都是无价之宝;还有澳大利亚的广袤的牧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霸主的样子呀。
成吉思汗说:“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着他们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密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蛇有蛇路,鼠有鼠道,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500年来,9个世界性强过相机以自己的方式登场亮相在霸主的宝座上过过瘾。
霸主也不是好当的,经常分赃不均了就容易出事情,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欧洲的世界大战无非跟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不同的是没打几天就熄火了,大家都意识到这样打下去谁都没有好结果。地毬就这么大,怎么分呀?月毬计划现在还不现实。当大家意识到从10个人身上剥削1块钱跟从1个人身上剥削10块钱得效果是一样的时候,牛顿,爱迪生便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跟亚历山大,屋大维平起平坐了。这时候科学技术便也成了第一生产力了。
今天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跟西方的所谓资本主义到底有何区别,不是每个人都是马尅思,也不是每个人都学过马尅思,更不是每个人都懂马尅思。中国老百姓是善于忍耐的,任你东洋枪西洋炮,炮轰八达岭,火烧圆明园,只要能混口吃的,怀揣著桃花源的美梦,我才管你撑死美国人饿死非洲人呢。如今的中国人都是当年满清入关先剃头发民国又剪辫子的孬种的后代了,这年头顶多冒一两小愤青扯一两嗓子,真正敢出来做点开天辟地的大事情的人早被满门抄斩了。炎帝陵,仓颉墓,会稽山大禹像,霸王虞姬庙,白马寺十八罗汉,医圣张仲景祠堂,四大孔庙,南阳诸葛草庐,汉中定军山石碑,书圣王羲之陵墓,文成公主像,合肥包公祠,岳飞庙,成吉思汗陵,南包公海瑞坟墓,张之洞故居……太多太多了,近代的我就不好说了,这些哪个不是被你们愤青砸得个底朝天。现在还动不动开口闭口就中国人不中国人的,中国人有你们这样的么,秦始皇焚书阬儒,明清文字狱加起来也没你们牛吧。忍无可忍。平时为了几个奖学金都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以为等到地震的时候站出来捐个几百几千块人民币你就堂而皇之一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了?建议你们无聊的时候还是去看看《大国崛起》吧。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一上中国近代史,我就逃课,有关这方面的图册一本也不买,原因是感到这门课的内容悲惨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真是太伤自尊了。不仅如此,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深藏着一种强烈的“悲情情结”,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泪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这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央视正在热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评,我认为关键之处就是,正面叙述了被我们称为西方列
强的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会有“悲情情结”
中国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结”,起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撞开、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桃园美梦被它们的大炮轰开之后。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开化的,把东边的民族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的称为蛮,北边的称作狄,全部都带有贬低蔑视之意。
这样一个向来是恩施天下、极少冒犯别人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随着腐朽、没落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连拖带拉、连打带压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少讲“悲情”,调整历史观
“悲情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到底怪谁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伤地述说着那段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进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与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之间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可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已有高论。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邓小平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历史绝不能忘却,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事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
换个角度看世界
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更重要的是,问题还有另一面。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曾有一本名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列举了360个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还是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到处侵略扩张的列强,更要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可汲取中华复兴之丰富营养。不宜专捡它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实际上是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重视并且应当融入这种潮流。观世界、看历史,这大概是最主要的。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
当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
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经济实力指的崛起者内部物质条件。可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在时空上总是相对的,中国现在GDP总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人均GDP排在百名之外,那么,中国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到底有没有崛起或复兴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心理因素可能更为重要。但是,心理因素不只是短暂的冲刺状态,而是一种恒久的强国意识。
何为强国意识?它不是那种动辄怀念自己先前阔过的炫耀或者曾经悲痛现在富裕,也不是自己未来强大了就能怎样的幻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弱国心态,甚至是国家层面上的阿Q精神或精神胜利法。
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与开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而机遇、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中国两千年来的成功不是天生的,而百年前的破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要以为若没有近代史上那些波折,中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孔寒冰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