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篇书评----浅析茨威格在短篇传记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011年4月16日】
浅析茨威格在短篇传记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作者: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郑晓东 09309096
指导老师:郑刚 副教授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偏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却也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历史特写的结集,共包括《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拜占庭的陷落》、《韩德尔的复活》、《一夜之间的天才》等十二篇文章。笔者希望能够借分析《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小说来稍微了解茨威格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历史特写
人文主张
韩德尔
斯科特
一、概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偏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却也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历史特写的结集,共包括《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拜占庭的陷落》、《韩德尔的复活》、《一夜之间的天才》等十二篇文章。这些短篇特写和他的长篇传记一样,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作者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历史“脉搏”,以精彩的细节营造了极为真实的历史氛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谓“知人论世”,我们先简单了解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生:1881年12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据说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则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可见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1903年获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作为一位享誉文坛的人文主义学者,茨威格对于人生对于历史自有他独到的了解与感悟。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不是作者的最佳代表作,但笔者认为它同样为我们呈现出茨威深厚的学养与不凡的人格。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之处在于,作者不是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时刻。书中集结的人物事件跨越了地域、时代与领域的界限,茨威格的笔在时空经纬间行云流水地穿梭,意在构成一幅让后人高山仰止的人类群星闪耀图。作者显然在笔端贯注了巨大的激情,这位作家的情感是如此充沛,每个篇章都像帕瓦罗蒂的咏叹调那样深情款款,捧读之下欲罢不能。同时,书中严谨的逻辑力量,凝重、深沉的叙事风格,激情澎湃的行文,让人读之恍若醍醐灌顶。
全书的十二篇文章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一个模型:历史人物(或伟大如托尔斯泰或渺小如工兵上尉鲁泰)在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或瞬间(如决定政治版图的瞬间或象征人类进步的时刻)、人类探索发现之旅、个人声明遭际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激荡、人性光芒的闪现。在这当中,我想历史人物思想上的激荡是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在这亘古如初的历史夜空中零星的散布着一些光辉的生命,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和创造。它们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时刻被记录从而流传下来,却同样激荡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它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追求对终极的感知,从而照亮认识的茫茫黑夜。正是这些意识像一支无形的强心剂,不断给不同时代的人注入能量和创造力。
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全面阐述分析茨威格的文学思想或人文主张,这绝非笔者能力所及,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笔者希望能够借分析《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小说来稍微了解茨威格其人。
二、茨威格在文本中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上文已经提到,这本书中的十二篇文章虽然可以提炼出同一个写作模型,但基本内容却是彼此独立的,这篇小文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对它们逐一概述、分析,所以只挑选了其中的四章,亦即《韩德尔的复活》、《一夜之间的天才》、《滑铁卢的一分钟》、《夺去南极的斗争》这四章。
(一)韩德尔的复活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乐的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后来定居并入籍英国,他的名字亦按英语的习惯改为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1703年,十八岁的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经过几年的磨练与求学,从意大利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他的音乐事业由此进入了十几年的繁盛期,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也只有巴赫才可与他匹敌。但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也遭到了无情的讽刺,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蜚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在走投无路中,他的勇气渐渐被消磨,离群索居,心情越来越忧郁,情绪越来越低沉。增乳痈全班的创作灵感完全酷酷街,生命的源动力也不复存在。他心力交瘁,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被打败击垮,认为自己这回彻底完蛋。”但人生地的旅途中,信仰无疑是生命中重要的支柱,就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借助奇迹的力1量站了起来。1742年8月的那些个日日夜夜,他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驱动下,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从十七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由于剧情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而且采用英语演唱,在英国有不错的市场)。这部作品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低调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响。亨德尔又重新回到了英国人的音乐生活中。那些夜晚,茨威格相信尽管黑魆魆的潮湿的夜空静静地笼罩着大城市,“但是在他的心中却是一片光明,在他的房间里所有的音乐声都在齐鸣,只是听不见罢了。”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罗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无疑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几被命运“打败”的德国作曲家韩德尔重获新生。他的创作已经不是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为了内心的信仰。信仰,使他超越了自我。1759年4月6日,74岁的韩德尔已身染重病,仍照例指挥了演出。几天后,终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但《弥赛亚》这部旷世的不朽之作,终于成为著名的宗教乐曲。
2(二)一夜之间的天才与流芳百世的马赛曲
创作于十八世纪的最后十年,曾伴随过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是一首至今已传唱两百多年的战士之歌,但歌曲的作者却早已被人遗忘。年轻上尉鲁热是个气质温文的人,偶尔写一二首诗歌,只是从来不曾被刊印或演出。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深夜,大革命的号角声激励着所有人,刚参加完聚会回家仍激动难眠的鲁热,鬼使神差般一气写成一首歌后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看到桌上的手稿,连他自己都觉得陌生。这以后作品在沙龙里被唱了一二次,即不再被提起,以至作者本人都快忘了。两个月后,马赛的士兵们找到了它,并以它作为自己的战歌;七月三十日凯旋时,他们唱着它进入巴黎,人们始称之为《马赛曲》;又一二个月,它成了全民之歌,全国之歌;一七九五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更多的人开始传唱……而作者鲁热,在他潦倒的后半生中再也没有人把他和《马赛曲》联系在一起,他也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收益或激励,但那个夜晚,那个为世界带来《马赛曲》的夜晚,却的确是属于他的。“那一次偶然的机缘曾使他当了三小时的神明和天才,然后又轻蔑地把他重新抛到微不足道的渺小地位,这是多么残酷,残酷的命运已是他的性格像中了毒似的,变得无可救药的乖戾,他对所有的当权者都是愤愤不平和满腹牢骚„„他只不过是作为仅仅一夜的诗人罢了。”
3(三)决定历史命运的滑铁卢战役中的一分钟
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权的盖世雄才拿破仑与反法联军激战数天,取得一些胜利后却最终兵败滑铁卢,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后,“滑铁卢”便成为遭遇重大失败的代名词。然而,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却不乏偶然因素,胆小怕事、惟命是从的格鲁希元帅在一秒钟内作出的错误决定,终酿大祸。面对强大的联军,拿破仑决定趁其尚未真正结合成形时分而治之,于是定下了先打对他威胁最大的比利时方面的英、普联军。战斗于6月16日下午2时打响,法军主力7万人首先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拿破仑另派5万兵力牵制英军,他希望能够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各个击破。在法军的猛攻面前,普军立即溃败,向布鲁塞尔撤退。拿破仑明白普军虽被击败,但并未被消灭,于是抽调了一支部队由格鲁希指挥,追击普军,以防止其与英军会合。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听到普军战败的英军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英法两国军队在滑铁卢展开决战。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接围攻法军右翼。而格鲁希仍在离滑铁卢只有三小时路程的地方寻找普军,但一直没有找到。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激烈的战斗使双方伤亡惨重,英军已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这时谁的援军先到,谁就是历史性会战的胜利者。这的确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那支部队越来越近,双方终于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经过浴血奋战,没有援军的法国军队最终溃败。就在滑铁卢战役打响时,格鲁希的部队就听到一声声沉闷的炮声不断传来,感到大地在脚下微微震动。他们立即意识到重大战役已经开始,由于找不到普军,所以他的几名下属急切地要求格鲁希命令部队“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以增援拿破仑,然而格鲁希只考虑了一秒钟,就强硬地宣布自己的决定,在拿破仑撤回成命以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前去增援。身在战场中的拿破仑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就这样被一个小人物决定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一份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毁坏了他这个最有胆识、最有远见的人物在20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全部英雄业绩”,茨威格不无悲痛地写到,“但是有时候,当然,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罕见的,命运也会出于一种奇怪的心情,把自己抛到一个平庸之辈的手中。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英雄们的世界游戏像一阵风暴似地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正是那一秒钟决定了指挥者是超凡还是平庸,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走势,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世界的格局。
(四)夺取南极的斗争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文名:Robert Falcon Scott)(1868--1912)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
54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在零下的寒风中死去,但没人阻止他。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恶劣天气没有结束的迹象,终于在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0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此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茨威格盛赞这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本篇中把斯科特队长以及他的队友们的勇敢、爱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斯科特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一篇日记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寡”。
这确实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这确实是将永远照耀我们世界的时刻之一。斯科特这样的勇士在历史中继续鼓舞着奋勇前进的后进者——相信你的信仰!哪怕只有你自己相信--爱情,荣誉,真理,还有你所梦想的一切,你要首先相信,所以那些伟大的人物开始都是人们眼里的疯子和梦呓者,谁会相信在美洲和欧洲之间能够铺设电缆,谁会相信有个地方真的到处是黄金,在大海的那一边有新大陆和新世界?谁会相信人真的会飞到天上去?
茨威格忠实地为我们合理“呈现”了斯科特队长在这段最后的生命旅程,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而感人肺腑的心理变化,斯科特队长临死之际在南纬90度的绝笔中有这样一段话:“所以说,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再次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之一千倍。”6他在向我们述说他的奋斗与尊严,人类自古以来对未知世界的血泪史上有他这一闪亮鲜活的生命画上的浓重的一笔。至此我们可以先不谈文章的选材,单看茨威格写作每一篇短篇传记所表现的文法与情感以及人物的取舍,我们就会由衷地对茨威格心生好感,因为他推崇的是一种普世价值,还有那些人类赖以生存的信念与情感。
我起初以为这本书所谓的“群星”一定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被无数代人膜拜的伟人或名人,这本书也只会是那些功名显赫的人的记录。然而当我发现作者是茨威格,心中便有了期待,阅读此书后我也知道作者为之记传的不全是那些被尊为伟人的人,还有一些更接近于小人物而又因为种种原因为人们所记忆的人,比如鲁热或者征战南极失败的斯科特。
作者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认为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艺术家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而历史亦是如此。历史的长河悠悠地流淌,漫长而平淡,因为所有那些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都需要有酝酿的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这十二篇传记文章中,巴尔沃亚发现了太平洋,苏特尔发现了加利福尼亚的黄金,斯科特到达南极点,他们的探险历程尽管动机、行迹、结局各不相同,但是都为人类在不同领域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地。茨威格选择的这三个人就有个共同点,他们都不算是历史进程中的胜利者,相反,他们是历史中的失败者。然而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三个“失败者”被写成了悲壮的英雄,他们的功绩并不在于能够被历史纪录,能否被后人敬仰,而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历险的精神。这样的故事让人颤抖,也是一种触动。就像他笔下的托尔斯泰不再是一个单单的大文学家,而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矛盾,在追求与妻子的固执夹缝间痛苦的老人。
我不同意有论者说茨威格的作品带有偏颇性,这么说的人有一种理由就是,茨威格过分关注描写历史点滴。他将滑铁卢的失败归因于格鲁希的优游寡断,而漠视拿破仑的穷兵黩武,难道格鲁希真的能让奥斯特里茨的阳光重照法兰西吗?他强调拜占庭的陷落由于一扇遗忘的敞开的小城门,而忽略了廉颇老矣的东罗马帝国根本不是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对手,难道只要关上那扇门就能保住圣索菲亚大教堂吗?工兵上尉鲁热如果真是一个庸俗不堪、没有理想信念抱负的人,仅仅依靠命运女神的眷顾就能够成为天才,尽管只是“一夜的天才”吗?此种反问不乏其人,但笔者觉得坚持上述说法的人们在强调历史规律性必然性同时,也请不要陷入了一种历史专制主义中去。切斯特顿说得好,人类可以自由地回望历史,因为总有细节吸引着读者,现实与过去的对话中总会带上自我的主观色彩,“一切理解都是生产性的:理解总是'别有所解',亦即去实现文本中新的可能性,去使其变得不同。现在只有经由过去才可理解,它与过去一起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连续;过去则总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哦在现在之中的片面观点被把握的。”
历史断层处必有暗涌,茨威格忠实地为我们刻画了出来,仿佛他为我们架起了以他命名的一座
7通往遥远过去的桥梁——1453年,我们置身君士坦丁堡,既定的历史仍旧让我们为之惋惜,我们沉默地参与圣索菲亚教堂里的最后一次弥散;1513年,我们追波踏浪,为的是亲眼看见环抱这个星球的两大洋,为的是那份要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历史的庇护的雄心壮志;1792年,我们引吭高歌《马赛曲》,为的是挑战千年的专制独裁;1815年,我们依然沉迷火药的硝烟味;1858年,我们连通大洋两岸,为的是让此处的烽火弹指一挥间就能点燃彼岸的信息之光……重读茨威格在这些年代的敏锐特写,我不由想起,今日我们还有那份勇气吗?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由我们每个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人类的前进,或许是历史进化论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他种种论断,但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类的奋进同样起着源动力作用。正是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断超越使得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攀登无限险峰。
三、结束语
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会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灵感”之笔。而“历史———我们把它赞颂为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这种惊天动地的“关键时刻”与平淡无奇的“漫长岁月”的关系,实即我们所说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历史究竟是由无数的“偶然性”决定还是由唯一的“必然性”决定,这是史学界、哲学界争论了千百年的“形而上”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为所有人接受的最后结论。冯骥才说:“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是偶然中的必然。”对个人、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关键时刻的选择,的确是一生一世、存亡兴替。如果说那漫长的悠悠岁月是历史长河底部平缓的深流,那短暂的“关键时刻”就是大河上的惊涛骇浪;如果说漫长岁月是历史幕后的长期练习准备,那辉煌的一瞬间就是历史前台的眩目演出。茨威格这十二篇历史特写,表现的就是历史的滔滔巨浪,历史的精彩演出,是历史的主体———人———在这一瞬间的所作所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一秒钟作出的决断将使历史的结果完全不同。
诚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也不可能重演。但关键时刻的历史人物的人性光芒与思想斗争却总让我们倍感亲切,因为那是自古以来人类思想信念的沉淀。
茨威格用文学家的细腻深情,史学家的公正翔实为后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这8些历史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那里,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遗风的凭吊,更是对“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之伟大创造力的感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就是一个个连续发展的瞬间,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用永恒的瞬间来表现瞬间的永恒。
从此书中可以看出来,茨威格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作为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自己的民族和国籍并未在他的书中烙下太多的印记,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显然反对沙文主义。
记得初中时读过当代作家、记者卞毓方写的一篇历史叙事性散文《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当时就觉得这种发挥自身才能为历史人物及其经历的历史场面写法很是自由,令人读后甘之若贻。读些好书,总能让我们受到感动,并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1、(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前言·历史的灵感》,第5页;
2、(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韩德尔的复活》,第65页;
3、(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一夜之间的天才》,第87页;
4、(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滑铁卢的一分钟》,第100页;
5、(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滑铁卢的一分钟》,第89页;
6、(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夺取南极的斗争》,第213-214页;
7、(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70页;
8、(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序言》;
第二篇:深圳第十四届来深青工文体节在龙岗体育中心拉开帷幕
深圳市第十四届来深青工文体节在龙岗体育中心拉开帷幕
5月16日上午,深圳市第十四届来深青工文体节开幕式在龙岗区体育中心隆重举行。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主席、深圳市文化馆馆长刘兴范主持开幕仪式,市文体旅游局群众体育处处长解汝成介绍本届文体节筹备情况,市文体旅游局张杰巡视员宣布文体节开幕,并为青工三人篮球赛开球。文体节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代表与全市篮球爱好者代表共计约一百人参加开幕仪式。
自2005年5月创办以来,深圳市来深青工文体节旨在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吸引广大来深建设者踊跃参与,以此来丰富来深青工的文体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和增强体质,实现来深青工享有、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利。来深青工文体节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13届,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品牌,对增强来深青工的家园意识、城市认同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文体节的主题为“展来深青工风采,绘中国梦想蓝图”,继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和市总工会联合主办,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深圳市文化馆)总承办,各区文化馆、文体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开展全市性重要活动25项,包括开幕式、“行走鹏城 感受深圳”惠民活动、全市劳务工读书成才巡回报告会、文体节回顾图片展、闭幕式、优秀获奖节目展演等6项活动;举办来深青工歌手大赛、才艺大赛、摄影大赛、美术大赛、书法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打工文学大赛、羽毛球混合团体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趣味体育比赛、拔河比赛、三人篮球赛、业余定向赛竞赛、登山比赛、棋类挑战赛、趣味沙滩排球比赛、广场健身操比赛等19项文体赛事。
热烈而精彩的文体表演,和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之后,第十四届来深青工三人篮球赛闪亮登场,来自全市各单位、篮球协会共有约50支参赛队伍将逐一登场,向全市的观众们展示三人篮球的魅力,历时4天比拼,最终将决出一等奖至四等奖的队伍成绩。
第三篇:潘基文在大会第66届会议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的讲话:“我联合国人民”
在大会第66届会议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的讲话:“我联合国人民” 主席先生,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诸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有个孩子将在下个月底出世——成为我们地球上第70亿位公民。
让我们假设这是个女孩。她很有可能生活贫困。她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如果她特别幸运,她会接受教育,满怀希望和梦想走进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我们还确知的一点是:她将进入的世界会发生巨大、不可预知的变化——无论是环境、经济、地缘政治、技术还是人口方面的变化。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人口已增长三倍,我们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因此,土地、能源、食品和供水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全球经济危机继续震撼着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和家庭。
失业率正在攀升。社会不平等日益扩大。过多的人生活在恐惧之中。诸位阁下,联合国是以“我联合国人民”的名义创建的,也是为这些人们服务的。
在过去五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我访问了世界各地,与当地民众见面„„倾听他们述说自己的希望和恐惧。
两个星期前,我访问了基里巴斯和所罗门群岛。村民们向我倾诉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恐惧。由于海平面上升,海水已冲进他们的房屋。总有一天,他们可能被完全淹没。
一位名叫塔莫里的年轻女孩鼓起勇气发言。她问道:“我们会发生什么事情?联合国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
今天,我向各位世界各国领导人提出她的问题。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充满危机的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帮助我们的人民寻求更多的和平、繁荣和正义?
我在对自己的任职期间进行反思时,满怀一种强烈的信念——对崇高的联合国所具有的持久重要性怀有的不可动摇的信念。
今天,我想和各位谈谈本人对前进道路的看法。我认为,我们有五大要务——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通过今天作出的决定影响明日世界的五个机遇。诸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当我回首我任职的这段时期,我充满了激情和信念——对于联合国这个崇高的组织永葆其重要性的不可动摇的信念。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关于前行之路的理念。在我看来,我们有五个当务之急——通过我们今天作出的决定塑造明日世界的五个代际机会。
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可持续发展——这是21世纪的重中之重。
拯救我们的地球„„带领人民脱贫„„推动经济增长——这些都是同一项努力的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把气候变化、水资源缺乏、能源短缺、全球健康、粮食安全和妇女赋权挂钩。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
里约+20必须取得成功。
我们必须在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我们无法靠消耗燃料走向未来。我们无法假装危险并不存在,或因为危险只会影响他人而置之不理。
今天,我呼吁各位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定——一项在国家和全球减排目标方面更加雄心勃勃的协定。
我们现在就需要在实地采取行动——减少排放,适应变化。诸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能源对于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发起“可持续能源为所有人服务”这一开创性新倡议,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必须投资于人民——特别是投资于教育以及妇女和儿童健康。如果发展不能做到公平并为所有人服务,那么发展就不可持续。
我们必须加紧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其他目标。
今天,我吁请各位在思考问题时着眼于更广阔的范围,着眼于2015年截止期限之后。
让我们制定新一代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上层楼。让我们就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达成一致。诸位阁下,第二个重大机遇是预防。
今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预算的总额将达到80亿美元。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冲突爆发前就采取行动——例如,派出政治调解访问团而不是部署部队,就会出现巨大的节余。
我们知道如何去做。我们在几内亚、肯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成就就是明证。
为了防止侵犯人权行为,我们必须努力建立法治,反对有罪不罚。我们已经为保护责任制定新的内容。我们将继续努力。
为了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减少灾害风险和备灾工作。
让我们牢记:归根结底,发展才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今天,我请求你们给予支持。
让我们承诺提供必要的资源。让我们在工作的所有领域把“预防”从抽象概念提高到核心工作原则的高度。女士们,先生们,第三大要务是:建立一个更安全和更有保障的世界——这是联合国的核心责任。
今年,我们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科特迪瓦,我们坚定地主张民主和人权。我们与区域伙伴密切合作,给数百万人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我们将坚定地继续履行使命,履行对这两个充满自豪的国家的人民作出的承诺。
在达尔富尔,我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继续拯救生命,协助维持和平。我们的成功需要国际社会、实地各方和苏丹政府的合作和全力支持。
在苏丹,《全面和平协议》缔约方必须为预防冲突和解决未决问题作出共同努力。
在中东,我们必须打破僵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巴勒斯坦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以色列需要安全。双方都要求和平。我们承诺作出不懈努力,协助通过谈判解决来实现和平。
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联合国维持和平这一独特的正义力量。我们正在开拓新的做法。我们已经加强了外勤支助,重新设计了维持和平行动的架构。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塞拉利昂等地,我们正在通过推动建立民间社会、促进法治以及建立诚信有效的治理机构,开展和平建设。
今天,我们有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而且我们将继续这么做。
在世界上发生紧急状况时,我们仍然是最早作出反应的机构——无论是在巴基斯坦、海地还是其他地方。
我们必须在中央应急基金(应急基金)这一最具创新性和最有效的人道主义救济工具的基础上再接再厉。
索马里的饥荒继续蔓延。我向你们发出呼吁:帮助拯救非洲之角的儿童吧。
我们在福岛和其他地方汲取的教训是,核事故不分国界。我们应采取全球行动。我们应制定强有力的国际安全标准,防止今后发生灾难。
让我们继续推动裁军和不扩散。让我们实现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
女士们,先生们,第四大机遇是支持转型期国家。
今年北非和中东发生的重大事件给我们带来启示。让我们提供协助,把阿拉伯之春变成所有人真正的希望季节。
在利比亚,我们正在部署一个新的联合国支助团,协助利比亚当局根据符合利比亚人民愿望,建立新政府和法律秩序。
叙利亚特别令人关注。六个月来,暴力和镇压不断升级。该国政府一再承诺进行改革,倾听人民的呼声,却至今仍未兑现承诺。现在就是采取行动的时刻。暴力行为必须停止。
其他人也对我们寄予期望。
一个国家或许正在摆脱战争,或许正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新的繁荣。
联合国必须帮助找到正确的道路。
这可能涉及支持恢复司法或重建公共服务,也可能意味着帮助组织选举或撰写宪法。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巩固这一进展,并实际运用所吸取的经验教训。
这一挑战的最明确体现是,我们努力帮助南苏丹在经历数十年冲突后建立起一个正常运作的国家。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与妇女和青年人共同努力并为他们服务,极大地推进各个领域的工作。
妇女撑起大半边天,拥有世界上仍未实现的许多潜力。妇女是教育工作者;她们养育子女;她们维系家庭,并日益推动经济发展。妇女是天生的领导者。
我们需要她们全面参与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今年,我们首次设立妇女署——我们自己的独特而又强大的变革动力。
我特别高兴地看到如此众多的妇女参加今年的大会。我特别欢迎下一位发言者——巴西总统迪尔玛?鲁塞夫,她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宣布一般性辩论开幕的妇女。
我们可以为联合国拥有众多的妇女领军人物而感到自豪,我们将在本组织各个级别继续执行提高妇女地位政策。
我们将把重点放在新一代人。年轻人不仅是我们的未来。从数量以及他们推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情况来看,他们也是我们的现在。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在世界各地为他们创造体面就业和机会。诸位阁下,这些都是异乎寻常的挑战,我们不能用寻常的方式回应。
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
显然:没有资源,我们就不能完成任务。
今天,我请求历来承担大部分费用的各国政府继续慷慨解囊。
预算十分紧张,但我们也知道,通过联合国进行投资是明智的政策。分担负担可以减轻负荷。减少投资不是解决办法。
对于你们当中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些国家的活力日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要说:强大意味着责任。
我请所有国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提供专业知识、维和人员和直升机。永远不要低估你们的领导力量。我曾一次次看到,那些最小的国家对我们的工作作出一些最大的贡献。
各国政府无法独自完成这一工作。为向受援者提供服务,我们必须扩大基础,扩展覆盖范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整个联合国内伙伴关系的全部力量。
我们在防治疟疾方面取得的成功指明了方向。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妇女,每一个儿童”倡议伙伴关系拥有的变革力量——其供资承诺超过400亿美元,是联合国预算的四倍。
如果我们把联合国独特的号召力和技术资源与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的各种优势结合起来,我们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正义力量。
最后,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此财政紧缩时期,我们必须少花钱多办事。我们必须明智地使用全球纳税人的钱,通过“一体行动”杜绝浪费、避免重复。
问责制和透明度仍然是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向会员国负责。然而,如果没有会员国一贯的有力支持,我们就无法提高效率。
我们需要简化预算流程,这有助于联合国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匹敌的低成本开展工作。
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建立一个更现代化和更具流动性的工作人员队伍——一个更敏捷、更灵活的联合国„„一个创新并利用社交媒体和新技术的力量的联合国„„一个帮助即时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的联合国。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尽一切努力来保护我们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我们已经失去如此多人的生命;联合国已成为一个容易受到袭击的目标。
今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思念那些在许多危险地点如此兢兢业业地工作的人们。
诸位阁下,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这个宏伟的大厅里,浩瀚的太平洋中那些日益缩小的岛屿或许看似遥远。但我清楚地听到了那个年轻女孩的请求,仿佛她就在我身边。
或许这是因为,六十年前我就是那个孩子,联合国那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也是。
今天站在这里,我听到了数百万其他年轻的男孩和女孩的声音——请求我们帮助,寻找希望。
“我联合国人民”。
70亿人现在对我们——当今世界的领导人——寄予希望。
他们需要解决方案。他们要求我们发挥领导作用。他们希望我们采取行动。
充满同情、勇气和信念地采取行动。
各国在联合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诸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让我们一起继续这一征途。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