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思故我在-马哲论文
我思故我在
------观《异次元骇客》有感
简介: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是该片的引子,更是通篇所要传递的信息。思想决定了人的存在,世间万物在人们眼中所呈现的认知无非都是人类自己所定义的存在罢了,当然这也包括了人类对自身的定义。而作出这些定义的就是人本身。有人会思考,万物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上帝知道。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的话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赞扬和推崇。从哲学开始以来,哲人们遍开始了对思维的探知,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无法辩解。
正文:
《异次元骇客》中,2024年的人类,能用计算机模拟出虚幻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让虚拟世界的人物具有了感情,恰恰是这样对思维的蔑视,对自己的存在意义的玩弄。“亵渎本该尊重的东西本身就是自取灭亡”,片中虚拟世界的人物创造了另一个虚拟世界,而当他冲破世界的边界时,面对那一道道网状的电波线,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时的哪一种无奈,心酸和彷徨。那样轻轻的就可以击溃无论多强大的内心。
--为什么我看到你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我们见过,在另一生中。
这是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我们此刻也是存在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等到哪一天我们发现事实的时候会不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已经不再存在了。相信很多看过《盗梦空间》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我们此刻就存在于一个很真实的梦中,永远不会醒过来。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想的太多了,难怪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造物者对待被创造的生命的存在一种蔑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思考人类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到底谁是真实存在,是谁存在于梦里。谁又知道也许当人们最终到达世界甚至是宇宙的尽头时,是否会看到如电影中男主角所看到的一样的惊人景象,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但正如电影中的那位警探,即使在知道了真相,他依然继续着他的生活,因为他坚信既然自己活着,就有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将思想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同样,中国儒家代表,新学创始人王阳明也主张“知行合一”。这些都是中外哲学史上人们对于思想于存在的探知,本质上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相同的。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而是更加广义上的思维活动,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深究的范畴。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贝克莱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但也是最晦涩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的争论,但是统一的是它是哲学研究的基础,跨越了整个哲学范畴。再比如心学中所争论的知行合一,也是重点阐述了认知与行为的观点,其实中国思想中的很多的观点都和国外的哲学理念相一致。这也更加说明了“我思故我在”观点的正确性。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我为何存在以及我存在为何,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为何存在”已经归结到人神论,西方人主张是上帝创造人,恰巧西方哲学也普遍接受这一观点,中国则认为女娲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人类之母。而“存在为何”则是人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究。回到影片的层面,当主角面对世界尽头时候,发现自己也是虚拟的一段代码的时候,或许他所思考的就是我为何存在的问题。倘若他能像那个警探一般清楚的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也不会流露出那般心酸的表情,恐怕没有人可以抵抗哪一幅画面。
柏拉图曾经主张“真实的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如今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技似乎开始在证明柏拉图的说法,“虚拟的世界”开始左右“真实的世界”,那个时候人们再去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时候恐怕就要开始怀疑自我存在的真实性了,迷失了自我,便永远找不到存在的痕迹。但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又如何明白意识中的“真实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而思维包括了这些基本要素,所以在世界哲学史上曾经有过思维是否以事物而存在的争论,后来被归结到形而上学论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思考与存在的关系,总之是各执一词,但是总有一种说法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从而成为信仰。我所阐述的仅仅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接受的结论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第二篇:我思故我在(哲学论文)
我思故我在
(刘倩 公共事业管理 20120253023)
【摘要】“我思故我在”出自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说出了“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而这句话至今仍然在沿用,并且延伸出更多的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且存在于各个角落。
笛卡尔生平
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先驱,是理性哲学的开启者。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被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奠基人,与培根并称为近代哲学之父,在西方影响深远。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也是近代哲学开启的标志,所以对这个命题含义的把握不仅对于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方法谈》、《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论光》等。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第一步是主张在一开始时我们应该对每一件事都加以怀疑。笛卡尔声明自己从来不怀疑当前的自明,只是对过去自明的回忆,有所怀疑。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我思”就是自明,即思想的主体,对其自身存在的意识。“我思”是第一存在真理,有了它,才允许我们演绎其它的存在。笛卡尔说:“当我怀疑一切的时候,有一件事却是不可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这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思’是真实的。”这里所说的“我”是一个主体,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我”,而“我”是极有可能怀疑即“思”的。我的思考与年龄是无关的,只是思想的简单与复杂区别而已。即使一个人疑惑,说明他在思想;一个人不管他是在梦中还是清醒的,是婴儿还是成年人,他们只要在思考,不管真实还是虚假的,都是“思”。
“我在”,这里的“我”依然是指思想的主体。“我在”不是指身体的存在,因为在“我思”时,没有考虑到身体是否存在的问题。由此“我在”应当是“思想”的存在。即怀疑的存在。指精神体、智能、或理智的存在。圣奥斯定证明思想之主体存在时说:“我们存在,我们亦知道我们存在。如果我错了,我存在。我存在才能错。”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我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
灵魂与肉体。“我思”的主体,应当是“自我”存在的意识或自明,即“实体”,但只是思想的实在性,说明的确有思想这一回事。人的灵魂,不管在何处,即使在海底,也时常在思想;就如光常常照耀,热常常温暖,即使没有人注意。笛卡尔认为,当我们还不知道身体是否存在时,我们已确定我的精神存在。且还拥有灵魂的观念,说明了灵魂与肉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还是彼此对立的。他认为“我”的存在不需要有什么地域,也不需要有什么物质为凭借。如此,这个我,即灵魂,是我之所以为我的理由。他和肉体完全不同,也比肉体更容易认识,而且,假使肉体不存在了,仍然不停止他本来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既然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的,可是却否定它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由此断定——“我思故我在”。“我思”说明“我在”是一思想的存在;比如说:“我”所看见的这座山可能不存在,但是看见这座山的“我”,是不能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只能说“我思故我在”,不能说“我在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的影响,黑格尔曾经说过“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也就是每一个能够产生真理的人心”。
“我思故我在”对后世的影响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笛卡尔对西方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主张将追求真理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肇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二是他系统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点,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心身问题的一切讨论的缘起。笛卡尔的上述贡献是西方哲学中不争的事实。不过,当我们理解和阐明笛卡尔的有关观点时,却不应忽视他为提出这些观点所诉诸的直觉和演绎方法。在他那里,直觉和演绎是根本的方法论选择,是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进路。根据这种方法,他为近代理性主义认识论奠定了方法和原则的基础,并为一切知识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框架。可是,恰恰在这一方法的选择中,蕴涵着使笛卡尔哲学瓦解的因素。尤其当他试图进一步说明心身结合和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问题时,他陷入了与其方法论原则相背离的困境。
“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尔哲学体系的第一原理,且不论它的对或错,它对反对当时禁锢人们思想的经院哲学,“我思故我在”,这里是人的世界,神的启示让位于人的思考了。人自己要思考,要说话,要以自己的理性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坚实的证明,要以清楚明白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去发现物质世界的真理,为自己谋得幸福,它使人们从各种偏见中解放出来,促进理性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意义。笛卡尔杰出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扫除经院哲学,为近代,为新科学提供总原则的伟大使命。由此,笛卡尔开辟了近代主体论哲学的先河,他提出的主体性原则对后来的休谟、康德以及胡塞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笛卡尔在哲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吾之“我思故我在”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一个能够思考并且有思想的人,才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存在”,是指灵魂和精神的存在,而不只是作为一个肉体存在,那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柏拉图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有了思维才算是有了灵魂,有了灵魂才能够证明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思考使我们变得更睿智,更理性,变得更开阔的学习或生活,更能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是还活着”。这是梵高为他的作品《盛开的桃花》题写的诗句。梵高相信,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总会存在于世间,哪怕当人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这个人已然不在,但他的灵魂依旧。他用他的生命和思考,创造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真正艺术作品,虽然没有人欣赏,没有人鼓励,但他始终如一。
追溯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用他们睿智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文化,辉煌的历史。黄帝的思考让我们拥有了文字,得以传承。孔子用一生的思考,创造了儒家学说,他的儒学沿用至今,并且传到世界各地;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着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传学说道,他的学生建功立业。老子——生命的大智者,道家学派创始人,写出了《道德经》。庄子的“老庄哲学”。还有孟子、荀子、朱熹、王夫之等华夏民族的伟大哲学家。他们都是思考者,他们无一不向我们证明了“我思故我在”,哪怕千年万年,他们的名字和思想灵魂依然在我们的脑海里和心里。
我思故我在,修身养性,洗涤思想。因为思想,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因为思想,才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因为思想,才有了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为思想,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思想就犹如大树的年轮,经过一代代的积淀,才融合成浩瀚的华夏文明,才凝聚成东方文明的璀璨,镌刻了中华文明的前进的足迹。
我思故我在。浩浩荡荡的历史中,我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是先哲的思想,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踏歌行,人未停。人生就像一场旅途,短暂且有终点,转眼间,便已多年,若我们不趁年轻,有活力的时候,去积累、思考,那我们的存在会有多少人记得。
“我思”,让我们用灵魂来书写人生,用心去行走,用智慧去创造;“我在”,让我们用文字和画面记录,用记忆来证明,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存在。“我思”故“我在”。
----------------
[参考文献] 【1】[法]笛卡尔著、尚新建等译:《笛卡尔思辨哲学》第一卷 第4节和第四卷,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2】尹星凡著:《西方哲学经典命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7页。【3】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42页。
第三篇:我思故我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财务部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思故我在。世界好奇,故世界在。”
当第一条泥盆纪鳍鱼过腻了泥水中的生活,为绚丽多彩的陆上世界所诱惑时,它便挣扎着从泥水中爬上岸。这就是好奇。当第一只森林古猿过腻了在树上爬上爬下的生活而对陆上平坦的生存环境感兴趣时,他爬下树木,试探着走向林边的空地。这就是好奇。
是的,是好奇心让地球有了更高等的生物。
当第一个北京人从地上拿起被“天火”烧焦的野味,颤颤地把它放入口中时,他感到的不再是“茹毛饮血”的感觉,便有了再吃一口的念头,从而使他的部落走出了生食的境地。这也是因为好奇。
当古人看到石块砸在一起冒出奇妙的火花时,猛然有了“钻燧取火”的念头,便产生了“人火”,从此他们告别了靠“天火”生活的束缚。这还是因为有了好奇心。
是的,是好奇心让人类走向文明,让生命看到多彩。
当有两个人看到天空的鸟儿能自由自在的飞翔,便也想如鸟儿一样飞在空中,他们开始致力于飞翔的研究。终于,有了飞上天的工具。这仍是因为好奇。
牛顿生活在地球上,然后他想飞到天上去找上帝,可是他慢慢发现这个想法不现实,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很难飞起来的,鸟类有羽毛,而且身体轻巧是不争的事实。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树叶落了他一书,他很生气,但忍住了,然后看了看远方,想起了当时已经确认的事实——地球是圆的,然后苹果就掉下来,砸了他的头,他一向不聪明,可是这一下把他砸聪明了,他觉得有种力量不是来自虚无的上帝,而是地狱,这种力量让他无法躲过苹果的袭击!他很生气,就大骂了一句:“你这来自地狱的魔鬼,让苹果砸到我的头了!”于是他把这种来自地狱的力量,成为——地心引力。
是的,正是因为好奇心,才使人类进步得更快,有了更高的文明。
当人们仰望高远的太空,看着那满天的星斗、圆圆的月亮时,产生了玄妙的幻想:天上到底有什么?星星是不是也和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样?月亮上是不是真有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生活得怎么样?„„于是,便有人以毕生的精力和百倍的努力去研究。终于人类可以在月球上迈开步子,在太空中建立“家乡”了。这些都是因为好奇心。当人们面对0-9十个数字组成了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一现实时,便有人去幻想它们的妙处,也有人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这个猜想,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也是因为好奇。
善于发现,你也是那群星中的璀璨。爱因斯坦说:“百万人看见苹果掉落,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注重联想、分析和应用,观察到别人“视而不见”的景象。
牛顿从不自高自大。他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不仅是科学家的谦逊之辞,更提醒我们,首先要充实自己的基础知识,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与业界巨人多多交流。这样才能看得远、看得准,才能有所成就。
在通往成功的阶梯上,他们之所以爬得高、走得远,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
21世纪是我们青春执笔,郑重描写的时代。“天空没有痕迹,我们用青春划过”。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青春是奋发,青春是创造,青春是迈步进取,永往之前,青春是美丽的,它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盼,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和竞争的豪情。青春是迈步进取,勇往直前的时期。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息。
好奇心来去无踪,好奇心没抓没挠。它刁钻古怪,逗你紧跟猛跑。每当你抓住它时,你心中就会出现不少谜团。好奇心一本正经,好奇心滑稽可笑。它有时很没劲,但有时又很火爆。好奇心很刺激,好奇心很深奥。好奇心很古老,好奇心很新潮。好奇心千变万化,让你捉摸不定。但有一点不变,好奇心永远很好奇,使你的心永不变老,让世界向着未来猛跑。
青春岁月,春暖花开。我们踏上人生的旅程还不久,前方还会有无数的挫折需要我们去克服,有无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风雨也好,艳阳也好,挫折也罢,让我们充分珍惜和利用青春年华,见证生命天空中一道道亮丽的彩虹。
青春不朽,青春万岁,让我们的青春一起闪光吧!
第四篇:马哲论文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崔忠义 2120308
2014年 12月20日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已经深受广大学者的讨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正确认识这一规律,对我国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领导人应该真确的利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决定对我国有利的策略。
关键词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马克思主义定义经济基础为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更为通俗的说,把社会比作一栋大厦,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说明社会与大厦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大楼而言,地基是为楼体服务的,同时又制约着楼体,楼体要适应地基。虽然楼体会去保养、加固地基,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楼体对地基的这种“服务”与地基对楼体的服务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楼体是整个大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单纯的地基没有任何意义。地基为楼体而存在,楼体绝不是为了地基而存在,从没有楼体为地基服务的道理社会同样如此。上层建筑不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更不是为它而存在的。当然,社会是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直处在相互影响的变化之中,不像大厦,一旦建成就固定下来。经济作为保证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为思想提供能量,也就是维持肉体健康存在的职责,一旦两项履行了职责,使命即告结束,所以,根本没有发展的必要,有谁没事了总去装修、加固地基呢?!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吃得再饱,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是不再制约上层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筑。况且,经济体越庞大,人的负担越重,对环境的扰动越大,自找麻烦,得不偿失。万吨巨轮总是跑不过轻巧的快艇。所以,经济并不总是需要增长,它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平衡协调性,在于效率和质量,而不在数量,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在经济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上层建筑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它们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途径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因此,一些策略也是我国目前对于发展国家所必须的。
三、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
虽然说是发展经济基础,因为其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来说,有着一定的上层建筑,在目前的情况很明显只有在上层建筑上发展,然后刺激经济基础增长,经济基础增长再刺激上层建筑的发展,进入循环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只有先通过上层建筑的发展,我国才能给迅速的进入社会主义。
(一)反腐倡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讨论,国家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反腐政策必须执行,通过反腐倡廉,净化党员队伍,保证党的性质不变质。通过反腐倡廉,凝聚人心,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通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过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第一,反腐倡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腐倡廉搞得好,社会的精神风貌就好。就可以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许多方面影响和促进经济建设。
第二,反腐倡廉会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如果我们公务人员廉洁奉公,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就会获得大的发展。相反,因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反腐倡廉能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展反腐倡廉,一方面惩治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规章制度建设,改善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四,反腐倡廉可以减少腐败行为对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近几年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那种把反腐倡廉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反腐倡廉会影响经济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一个例子。以习近平同志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确立高标准,一开始就从自身做起,一开始就讲认真动真格,持续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反“四风”的明白账:取消、下放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公务活动和节日期间赠送、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问题1.3万多起、4024人。查处公款吃喝、参与高消费的问题3083起、4144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万多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580个。压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减少因公临时出国(境)2.7万多个批次、9.6万多人。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663个,查处弄虚作假的问题436起、418人等等,许多群众感慨说:“人情负担轻了,办事成本低了,社会风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二)爱国主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前提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感情就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无比关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奉献一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次,爱国主义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团结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要发展,既离不开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也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要更快地发展,除了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刺激其有效的循环,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相信在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社会目标
第五篇: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1010厘米到1023]厘米,横跨了44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
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
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