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国内名人故事精选800字
写作文的秘诀全在这一点:题旨同作者性情符合。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小编为了能让大家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特为大家搜集了国内名人故事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最新国内名人故事精选800字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这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国内名人故事精选,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早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篇:名人成长的故事 (800字)
名人成长的故事
1、诚实与成长(樱桃树的故事)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2、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拉孟伊卡哈改过自新)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的医学家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自小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里,由于好逸恶劳而不愿学习,在校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因偷钱被学校开除后,又结识了惯偷而游荡于外。待他回到家中,父亲被活活气死,邻居也无人理他。压力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就此刻苦攻读,高中毕业已名列前茅,入大学后更加发愤,25岁成为母校的首席医学教授,后因学术上的创新和创立神经细胞学说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成为闻名于世的医学家。
3、成长也需要激励(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篇:《名人故事》教学设计 (800字)
《名人故事》群文阅读
适用年级:三年级
群文议题:名人故事
学科:语文
执教者:刘艾艾
文本分析:
本组群文共四篇,分别讲述了王守仁、鲁班、华盛顿、鲁迅这几位名人的故事。在故事中每一位名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有笨鸟先飞,刻苦勤奋,勤于动脑,知错能改,珍惜时间„„由于三年的学生是由低年级过度到中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我选取的文章都比较短小,主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让学生以填表格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系统的归纳,在比较阅读中明白:成功的人都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完成四篇选文《笨鸟先飞》《锯子的发明》《华盛顿和樱桃树》《鲁迅争分夺秒》的课堂展练。
2.能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3.能够归纳出名人所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懂得任何成功的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能出归纳名人的优秀精神品质。
难点:懂得成功的人都要具备良好的品质,联系我们的生活说说感想。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笨鸟先飞》《锯子的发明》《华盛顿和樱桃树》《鲁迅争分夺秒》的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思路: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以小班的新式进行课前排练,做好相关的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在小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展练,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名人名言展示。小老师带领大家进行课前的三分钟展示,同学们向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名言名句。
一.播放音乐《致爱丽丝》,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闭着眼睛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播放音乐《致爱丽丝》)
这首音乐好不好听呀?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的曲子《致爱丽丝》。贝多芬为何能做出如此动听的曲子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2.教师出示贝多芬的图片介绍他的成就和经历。
3.任何成功人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他们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德。像贝多芬一样成功的人还有很多。
小老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成功而有名的人?(小老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评价和赞扬)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名人的故事,看看他们拥有什么良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板书:名人故事)
二.小班展练名人成就
1.小老师:请小班上台展示收集到的名人资料。
出示王守仁、鲁班、华盛顿、鲁迅的图片及简介由小班代表进行展练。小老师:了解了这些名人,说说自己的感受?
2.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些名人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阅读《笨鸟先飞》《锯子的发明》《华盛顿和樱桃树》《鲁迅争分夺秒》。
1.小班内快速浏览四4篇文章,共同讨论完成学习要求上的表格
小老师:有请二小班的同学上台展练整理好的表格。
由小班学生汇报交流填表情况,其它小班进行补充,老师相机点拨板书。
2.请同学们用“不仅„„而且„„”“因为„„所以„„”“既„„又„„”来描述一下上述的名人。
四.总结提升
1.教师总结:是啊,任何成功的人都必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都具有很多值得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优秀的精神品质,结合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结束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群文阅读《名人故事》即将结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些名人名句。出示:相关的名言名句,学生齐读。
2.推荐读物:《名人故事集》《名人名言》《鲁迅》
板书设计:
名人故事
名人 好品质
王守仁 刻苦勤奋
鲁班 善于发现
华盛顿 诚实勇敢
鲁迅 珍惜时间
名人故事导学案
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四篇文章,多读几遍读通读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勾画出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句子。
3.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么迟才开始学说话,当然笨啦!也别指望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王守仁听了,跑到父亲怀里哭诉:“父亲别人都说我笨,我真的很笨吗?”“不,孩子,你不笨。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会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别人的嘲笑,你自己发奋努力,争口气让那些人瞧瞧,好吗?”
有了父亲的鼓励,王守仁又有了信心。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三遍甚至十遍。白天他认真听先生的课,放学后,趁着还没有吃饭或者吃饭后的时间,他一个人跑进父亲的书房,认真读书,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饭,睡觉。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父亲见小守仁如此争气,心里很是高兴,他也耐心给小守仁辅导功课,有时还请一些大学者给他辅导。家里来了客人,讨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也让王守仁站在一边,向别人学习。
就这样,王守仁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的精神,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鲁班发明锯子 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这个宫殿要求造的雄伟壮观,因此工程相当浩大。采伐大量木材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开始的时候,鲁班率领徒弟们带上斧头,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对又高又粗的参天大树,仅用手中的斧头去砍,十分费力。几天下来,他们师徒都累到了,可是,砍下的树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宫殿建筑的需要。
怎么办呢?鲁班心里开始焦急起来。
有一天,鲁班到一座险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作栋梁的木料。在爬上一个小陡坡的时候,脚下等着一块石头突然摇动了,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丛茅草。“哎呀”一声,他的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血来。
怎么这么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望着手掌上裂开的几道小口子,鲁班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结果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秘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又割开了一道口子。
正当他在琢磨其中道理的时候,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他们的大板牙一张一合,飞快的吞嚼着草叶。他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锯齿。他若有所思地店头自语:“噢,原来它们是用这种锯齿来咬断草叶的,难怪吃得这么快!”想到这儿,他心念一闪: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的把木头锯开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他就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来来回回的锯了起来,果然好使,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个名字,叫做“锯”。后来,他又给锯安上了一个“共”字形的把手,用起来可就方便多了。有了据,砍伐木头就快多了,宏伟的宫殿也如期竣工了。
华盛顿砍樱桃树
美国开国大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他跟父亲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华盛顿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小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华盛顿,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华盛顿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只听“咯嚓”一声,小树成了两截,躺倒在地上。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根,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华盛顿:“是谁砍倒了我的树?”
华盛顿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爸爸!是我砍倒了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试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株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华盛顿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了心上。
鲁迅争分夺秒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上学时,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第四篇:海南名人故事 (800字)
第三章琼海俊杰
海南虽然建省时间不长,历史上却是人才辈出。海南的名人有些是被放逐到此的达官和文豪,有些是戍边的官兵,更多的是出自岛上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对于离乡背井来到海南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显赫或是没落,过客匆匆或是永不回归,只要为海南做过贡献,海南人都对他们施以亲情和温暖,赠与土地和房舍,甚至视为神明供奉于庙堂之上,供后人怀念。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同乡兄弟姐妹,海南人更是引以为豪,为他们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些名人志士的存在,就如海南夜空上璀璨的星辰,让海南人永远能感受到光亮与方向。
一、古代名人
(一)白玉蟾
900多年前,中国的南荒之地——海南岛幸运地迎来了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岛上生活了3年,大兴文教。在东坡离琼约100年之后,海南出现了本岛最早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奇人,他就是白玉蟾。再约230年之后,海南岛才出现了丘浚、海瑞等文化名人。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从祖父起落籍琼山。白玉蟾出生于原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美安镇典读村)。6岁丧父,母亲改嫁。据说因母亲嫁到雷州半岛(一说是澄迈)的白家而改姓白。至于其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认为,他生于1195年,逝于1231年。
白玉蟾年少聪明,7岁赋诗,9岁时能背诵《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9经。12岁时,他以特荐的身份到广州参加“神童科”考试。考官以“织机”为题,令其赋诗。白玉蟾脱口吟道: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天地为机,日月作梭,少年白玉蟾胸襟何其豪迈!就凭这种胸襟,他也应当高中。他这首织机诗后来也被收录进了《全闽诗话》。
白玉蟾博学多识。21岁那年,他在给紫元的信中称自己“三教之书,靡所不究”,后来又在文中说,“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
一个偏远贫瘠村庄的少年,能有此成绩实在是一个奇迹。即使在今天,走进典读村,触目之处仍是满目苍凉。所有的房子全是灰黑的火山石砌成,细长的藤蔓在多孔的黑石上攀爬,顺着狭窄的巷道走进去,总让人疑心,一阵弯弯曲曲之后,巷道的另一端会通向宋、明王朝或某个更为古远的时期。然而,一个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人物毕竟从这里诞生了。这与它的村名揭示的精神有关吗?典读,应该就是“典衣供读”吧?也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让贫瘠的土地开出艳美的文明之花了。
然而,白玉蟾初试科举却落选了。据说是因为考官认为他太过骄狂。考场失败让他厌弃功名,从此便潜心向道。16岁那年,他开始游历四方。
在游历天下的那些日子里,白玉蟾纵情山水挥洒文字,创作下大量诗文,足迹所至之处
无不留下诗篇。据说白玉蟾吟诗多不存留,随写随丢,“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那些热爱其才情的追随者们,却用心将它们收集起来,编为文集,如《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这些诗文被追随者相互传抄,或镂板印行,因此得以流传至今。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共10卷,另附录、补遗1卷,共收诗词1200多首,约70多万字。
白玉蟾的书法也同样造诣高深。元代隐士黄王介,赞赏白玉蟾的书法:“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明朝人唐顺之的《史纂左编》有这样评论:“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清康熙皇帝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也谈及白玉蟾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宋元宝翰》收录宋元两代书法精品,其中的第十三幅,就是白玉蟾的草书四言诗。道教的符书,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变体,白玉蟾的符书同样精妙。据载,湖南祁阳县祁山紫清观,旧藏有白玉蟾的符书,“玄妙淳古,莫测其运笔起止之迹”。
白玉蟾善画梅竹及人物像,“相传鄂州(湖北武昌)城隍庙壁竹林,是其真迹。”画的主题是林竹,配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等人物,“观者无不叹异”。白玉蟾的传世画作,据《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有《竹石来禽图》、《墨梅图》等十六幅。
尽管诗书画都堪称一绝,但白玉蟾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还在于作为道教南宗五祖,他开创了金丹派南宗。白玉蟾从教义上对南宗进行注释和匡正,他和他的弟子又大力设立庵观组织教团,道教南宗也就在南宋时期蔚为大观。
不过,正当白玉蟾名满天下的时候,他突然从世人的眼中消失了,所有的史料再也找不到对他的记录。关于他的归宿,也就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个谜团了。有人说他“不知所终”,有说他“卒于盱江”。但在海南,却有一个说法: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顶羽化升仙,文笔峰上至今留有遗迹。
(二)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她原本是今上海华泾镇人,因年少时期受封建压迫而流落海南。在海南,她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从黎族人那里学会了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最终,成为了古代中国有名的棉纺织家,让纺织业在中国进一步发扬光大。
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他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看不胜看,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象着了迷、入了癖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开了花、吃了蜜。灿烂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技术之果。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尽管绞尽脑汁,熬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镍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十三世纪末叶。蒙古征服者早已囊括全国,南宋王朝覆灭了二十多年。为了缓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慢慢改变以前那样屠杀掠夺政策,实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这些年在元朝统治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没受刀兵涂炭,顺利地学习成功。现在,听说故乡安定下来,有了生机,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复活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原来志向,升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感情。她向海南同胞说出了心事,情长谊深的黎族姐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理解她,只好压着惜别的心情支持她。
公元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三十多年的长江之滨。经过了改朝换代的战乱,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早已先后死去,她一心无挂,只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乡亲们亲切地欢迎她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入神。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同时,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首先是改革了擀籽工序。她先打听家乡近些年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说,从现在起,咱们改用新的擀籽法吧。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儿,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试验以后,妇女们乐不可支地嚷着:“一下子可以擀出五、六、七八个籽儿呀,再也不用手指头挨个儿数了!”
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最后,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太好了,又省力,又出活儿!”妇女们围着这新搅车,象山雀一样,欢跃起来,庆祝创制成功!
与此同时,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这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挣挣然节奏鲜明,仿佛响起一支好听的劳动乐曲,棉花弹得又松又匆,又快又干净。接着,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径被”名驰全国。元朝诗人曾热情,地加以赞扬: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黄道婆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甚至乌泥径附近一千多户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乎都比过去显著提高了。黄道婆的一生刻苦学习研究、辛勤劳动实践,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她的业绩在我国纺织史上灿然发光。人民热爱她、崇敬她,在她逝世的时候,大家怀着悲痛心情,纷纷捐资把她安葬在上海县曹行乡。上海群众曾不断地为她兴立祠庙,其中规模宏大的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接踵赶来致祭。多少年来,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一直传颂不止: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
筒子两匹布。
(三)邢宥
邢宥是现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小时候就聪明异常,五岁读《三字经》,日记数十言;10岁作《勉学诗》,初露他已具治国齐家之志。入乡校时,每次月试季考均名列前茅。十四岁补文昌弟子员,26岁乡试中举,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进士第。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中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传世,对于海南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丘浚誉为海南三贤。
邢宥为官时一直以善断疑案而著称,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正逢太监王振家出事被抄家。当时有人诬告王振的家人孙太安藏匿钱财,牵连20多人被捕。朝廷特派邢宥与锦衣卫官于信审理此案。于信主张立即没收孙家财产,并横蛮地威胁说:“不然,马上会大祸临头。”邢宥沉着果断,秉公办事,经过多方稠密查核,证实该案纯属伪造,从而挽救了数十个民众的性命。赢得当地人民拍手称颂。
景泰二年(1451年),邢宥出访福建,当地官员抓了几十个违禁入海的人,被判死刑。临刑时,犯人大声痛哭,并喊冤枉,冤屈痛哭之声震天动地。邢宥怀疑这个案子可能是疑案,便下令缓期执行。经过一月查究,果然抓获真盗。挽救了这批无辜的人。
邢宥还非常善于谋兵用计。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出巡辽东,发现沈阳军官中有50多人偷盗官府储藏的物资。邢宥考虑到沈阳三面受敌,如果对这些犯错误的军官都从严惩处,一旦敌人侵犯,将无人带兵守城。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只罢黜为首的两名军官,罚其余的守城,城守得好,立功者可以赎罪、受奖。没有多久,敌人果然侵扰沈阳,这50多名受从宽处理的军官英勇杀敌,护城立功,使沈阳化险为夷。
邢宥44岁的时候,被提升为浙江台州知府。台州的民事案件虽然很多,但邢宥都不厌其烦,细致地一一缘情据理,加以断处,使得民众信服。邢宥居台州一共4年,回京时,有人诬告“台民争持金帛数百里外赆”送邢宥,至使被降为晋江(在福建,明代为泉州府治所县城)县令。赴任不到三个月,便得到赦免,“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当时的苏州,“田赋甲天下,丁役杂办视他郡倍蓰焉”,因此有“妄宗揽纳秋赋,置之法,得其脏万缗,以堤沙河,甓官道”。
在苏州任职的时候,时逢苏州大水,“到处都是饥民,邢宥还没有向上禀奏,便开粮赈灾,救了40余万灾民。一些同样为官的人对邢宥这种专擅的是做法深表忧虑,但邢宥颇不以为然,毅然说道:“民命危在旦夕,如果等待呈报批准才开仓救济,那就来不及了。专擅之罪,我一人担当。”邢宥的行为,得到当朝皇帝明宪宗的理解,对他“赐勒褒奖”。苏州民众对邢宥更是赞颂不已。
因为邢宥素来廉政为民,严而不苛,所以被宋杰向朝廷推荐,提升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成化二年秋,又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御史,巡抚南畿,总督兵民财赋,兼理浙江喜湖抗三府粮储。邢宥在任期间,经常“询官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枉奸宄,抑豪右,事无微钜,靡不悉心”。据《明史》记载,邢宥罢黜不称职的属吏共170余人。同年冬季,邢宥兼理两浙盐政,“法罪伪造”。
后来,邢宥正式向朝廷请求辞官,经再三请求,皇帝才批准了他。邢宥辞官后,回到故乡文昌市水吼村,在东昆港北湄的山丘上盖了一间“湄邱草亭”,以读书写作自娱,因此自号“湄邱道人”。虽到晚年,仍手不释卷,“足迹未尝至城市”,著有“湄邱集”十卷,今存二卷。对邢宥的著作,海南明代大诗人、大学问家丘浚评道:“诗文虽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遒美有法”。
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二十日,邢宥寿终正寝,享年65岁。邢宥病逝后的第 二年,宪宗命礼部备牲仪,翰林院撰文,遣官谕祭葬于铜斗山之阳。
(四)丘浚
明代中叶,在素来被中原人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岛上,一颗文星冉冉升起,以它耀人的光芒震撼了中原大地。这颗文星,就是丘浚。
丘浚(公元1420-1495年),今海南省琼山市府城镇人。他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
丘浚七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做过一段时间的放牛娃。在艰苦的童年时代里,他勤奋好学,四处求人借书阅读,有时借书抄录。据何乔远著《丘文庄公传》载,丘浚为借一本好书,甚至“远涉数百里,转浼数十人,积久至三五年后而得”。靠这种精神和方法,丘浚得以博览群书,很快就显示了横溢的才华。传说他在12岁(一说为6岁)时,写下了七律《题五指山》: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这首胎炙人口的诗,被后人赞誉“铁笔难改”。丘浚晚年右目失明,但仍然苦读不辍,史书说他“自少至老,手不释卷”。靠这种勤学苦读的钻研精神,丘浚终于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后人赞誉他“道德文章,炳若日星”。
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24岁的丘浚参加广东乡试,得中第一名举人。二试礼部,名登副榜,留北京城国子监攻读。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34岁的丘浚登进士第,并获廷试二甲第一,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参与修撰《环字通志》。当时的考官曾问丘浚:“予生海外,何从得书籍师友而乃博洽如此?”他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雄浑文笔,使同僚们大为惊服,很快便名噪朝廷。书成之后,丘浚又历迁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等职,并又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和《宋元纲目》,还自撰《世史正纲》。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在朝臣的一致举荐下,丘浚出任国子监祭酒,时年57岁。当时士习文风以艰涩奇橘相高,丘浚在大学中痛斥其弊,并利用主持会试的机会,贬斥奇文僻论,奖掖平易晓畅的文章,从而使当时的文风逐渐向浑朴自然转化。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丘浚升任礼部侍郎,仍掌国子监事。他利用丰富的宫迂藏书,历十年之久,写成《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字数达110万,提出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方面的精辟见解。新登基的孝宗皇帝读阅该书后,钦批“考据精详,论述该博,有补于政治,朕嘉之”。丘浚也因而迁升为礼部尚书,并兼《宪宗实录》总裁。后来丘浚又频迁要职,历迁太子大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参预国家机务,地位相当历代的宰相。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春,丘浚卒于任上,追封左柱国、太傅,赐溢文庄。明代《本朝分省人物考》称丘浚“著述甚富,世称博学,为我朝之冠”。情代《四库全书》提要说丘浚“冠绝一时,文章尔雅,有明一代,不得不置作者之列”。确实,从史载丘浚为学之勤苦,天资文卓越,著述之丰硕来看,上述赞论毫不过誉。当代学者钱穆所编《丘文庄公丛书》赞誉丘浚《大学衍义补》,“皆卓然得学统证,伟然揽学林之要,全国学者传诵其书,至于清末,历四五百载,弗辍弗衰。盖文庄不仅为琼岛一人物,乃中国史上之第一流人物也”。
在琼岛,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丘浚的传奇性故事。
童年的故事:聪颖过人的丘浚,自幼精晓槛联答对,传说他七岁时,一次经过州府门前,发现州府门上的对联竟然贴颠倒了,便向这幅对联吐了口唾沫,因而激怒了道台,一脚将他踢倒在地上,喝着:“本道台出一句上联,你若对答如流,今日就放你一马!”道台想了想,出口道:“一脚踢倒小童子。”丘浚听完后,便赖在地上不起,硬要道台扶他起来。面对七岁孩童,道台束手无策,只好去扶他。丘浚乘机跳起来,对答道:“双手扶起大学士。”不仅才
思敏捷,应对如流,且气度不凡。道台都佩服得拍手称赞。
巧骗皇帝:明朝时,琼州因赋税繁重,致使百姓生活艰辛。当时丘浚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苦思冥想,千方百计想让皇上减轻琼州赋税。一天,正好皇帝让丘浚陪他下棋。棋兴正酣时,丘浚便乘机三番五次地喊“将军”,每喊一次,都紧接一句“琼州钱粮减三分”。喊了几次后,皇帝亦被弄糊涂了,下了一着好棋后,亦误喊“将军,琼州钱粮减三分”。丘浚听了大喜,扑通一声跪下叩谢皇上。皇帝恍然大悟,上了丘浚的当,可是身为皇上,金口玉言无法反悔,只好下圣旨将琼州的钱粮减三分。
丘浚的故居在今琼山市府城镇小西门外金花村口。以前,金花阂门是一座气概恢宏的“学士”牌坊,石坊前座铭刻“明丘文庄公故里”的石碑,可惜今已俱涡。唯有境主庙前生长着的一棵古老粗壮的枇粑树,树冠阔如华盖,微风吹来,树叶婆娑,仿佛细声细语向游人诉说昔日的辉煌,丘浚故居毗邻着一座祖祠,祠堂门媚上有阴刻字“琼山丘氏祖词”,楹联灰塑“尚书宰相门第”,“理学经济名家”。祖祠后殿是丘浚创建“奇甸书院”旧址,当年他就是在这著书讲学。
丘浚故居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问,由前厅、可继堂、藏书石屋组成,据今已有600余年。可继堂是古建筑的主体部分,原挂有明制丘公巨幅画像和鎏金匾书,还存放三件家传国宝:明代皇帝御赐的象牙朝笛、龙碗和玉善。现在有的荡然无存,有的被博物馆收藏。丘浚官至高位,为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这就是丘浚至今为百姓纪念的原因。
(五)王桐乡
王桐乡,原名王佐,今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因他家乡盛产刺桐,故名王桐乡。是明代的著名诗人。他与明代文臣丘浚、“海青天”海瑞和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合称为海南“四绝”(即“四才子”)。因他以诗闻名,志书称他“博学多识,精思力践,见道精审,故其诗和平温厚,文气光明正大,当比唐宋诸大家。”一九**年,现代大文豪、诗人郭沫若来琼,谈到王桐乡的诗时,称其为爱国诗人。韩林元在编印《王桐乡诗三百篇》中称其为明代著名大诗人。由于他傲岸不群,两次入京不第,屈居地方一隅,任高州同知,因而郁郁不得志,辞官归里,廉操自守,以诗明志。他因处境尴尬、贫困潦倒,但爱国之志,坚若磐石,至死不变,胸中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以诗抒发爱国的情怀。《鸡肋集》是他的代表作。收集了他的诗三百零二首。其中的《崖州裴氏盛德堂》写道:
晋国亡来六百年,云仍今见海南边。
风流尚是元和脚,主客谁同南渡贤。
落落未崖余楝宇,盈盈绿野旧风烟。
我怀三性伤千古,欲向杭州问老天。
很明显,诗人的意图是想通过写晋代崖州裴氏后代的高尚情操,赞颂裴氏爱护宋代忠臣胡铨、赵鼎和裴氏后裔有真挚的友情,从而,指斥奸佞、卖国贼秦桧谋害忠良的罪行。含沙射影地对明英宗昏庸无能的斥责,体现他关心人才的高贵情怀。
王桐乡高风亮节,为官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好事,既不趋炎附势,亦不阿谀求荣,为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对那些贪官酷吏,以诗斥之:
闻道公鸡半夜鸣,九重颁诏欲宽征。
年来正苦征科急,安得金鸡叫一声。
这是诗人义正辞严地以诗来控诉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由于征科过急,逼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他说:“你那个深居宫帏的皇上,知不知这情这景?有幸的是,故里金鸡鸣叫一声,以缓黎民百姓倒悬之苦,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诗人的思想倾向,不是不说自明的了?
关于王桐乡,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据说,他年轻时,因民女蔡牡丹被胡道台害死,桐乡知情,打抱不平,要为之伸冤,便
上京告御状。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琼州道古胡玉清,贪污腐化,不理民事,反而专事寻欢作乐、调戏民女。民女蔡牡丹,肤色如玉、美妍迷人。有一天,蔡牡丹外出归来,被胡玉清看中,令兵丁将蔡牡丹抓去。牡丹是位不平凡的姑娘,性格倔强,宁死不屈。胡玉清草菅人命,把蔡牡丹毒打身亡。
这时,王桐乡还是一位正在府城读书的学生。他决意要为蔡牡丹伸冤。为揭露胡玉清胡作非为的滔天罪行,毅然渡海赴省告状。然而,胡玉清是当朝内阁大臣胡老先生的亲人。因此,有人看状告上的是胡玉清,不敢把状子收下,反而把王桐乡从府衙中撵出去。桐乡另生一计,他立即赴京找丘老师。丘浚同情他的义举,稍加思索,计上心来。他带着王桐乡到各王公大臣家作客,让门生的才华在那些人中间得到发挥,从而提高桐乡的社会地位,通过王公大臣代递状纸。可是,谁都慑于胡太师和西宫娘娘的淫威,不敢帮忙。丘峻就带着门生到胡老先生家里作客,好让王桐乡的才华在胡公面前得到认可。胡公当然不以而然,便以他墙上一幅画中站在池塘边的丹凤鹤为题叫桐乡为诗。王桐乡仔细了解了一下这幅画,便随口吟诵道:“头戴红冠穿白衣,徘徊岸上立窥鱼。”胡老先生听后,心中觉得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子,便想法为难他。故意将砚中的墨汁泼到墙上,让整幅来函弄得糊里糊涂。桐乡并不因此产生窘意,沉着,步履稳健地吟道:“只因贪吃归来晚,误入文宫洗笔池。”胡老头赞不绝口。
桐乡的诗才终于为胡老先生认可了。他善诗也随着在京城里传播开来,一直传到了皇宫。皇帝向丘浚说:“听说你有一位学生王桐乡,很会吟诗是真的吗?”丘浚趁机把王桐乡的诗赞美了一番。皇帝决心当面试一下。皇帝真的召见了王桐乡,叫太监拿来一个鸡蛋,以蛋为题。王桐乡随口成诗:“天地玄黄在此包,未生骨肉未生毛。”皇帝听后,便示意太监把鸡蛋抛到地下,企图用这种突如其来的办法,打断王桐乡的思路。王桐乡从容不迫地继续:“把你抛地归阴去,免得成形过利刀。”皇帝听后,甚为赞赏。王桐乡把握这个难得的时机,诉说琼州人民遭受官府迫害的惨状。乘机状告了道台胡玉清,使胡玉清的滔天罪行大白于皇帝面前。
皇帝一听,马上向丘浚做进一步的了解:“真有这事吗?”丘浚如实地回答说:“不假,确有此事。”皇帝便朱笔批了王桐乡的告状。御笔传旨处斩胡玉清,并要王桐乡亲带圣旨回琼州立即执行。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胡太师和西宫娘娘听到他的亲属被告,已御旨判处死刑,便在皇帝面前求情,要皇帝收回成令。皇帝无奈,又下第二道圣旨,赐胡玉清免以死罪。王桐乡心中有数,皇帝一定会被西宫娘娘和胡太师保奏而下第二道圣旨收回成命,便昼夜兼程,赶回琼州,提前抵达雷州半岛。王桐乡回到琼州,拿出圣旨,胡玉清被处决,人头落地,第二道圣旨才到。
(六)钟芳
钟芳,又名黄芳,自幼有“崖州神童”之誉,原籍崖州高山所(今崖城镇高山村)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他与丘浚、海瑞、王弘海、王佐等是明代全国有影响的海南名贤。
钟芳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67年),自幼聪慧过人。据说,钟芳五岁那年,虽然他才刚刚启蒙于私塾,却早已能联善诗。有一天早起,他祖父吩咐其祖母:“洗扫庭前地;”小钟芳疾口接过来:“开出笼里鸡。”说完他自己跑过去开笼放鸡;祖父转过来对小钟芳曰:“你听吾说话;”小钟芳回应:“我与你题诗。”
钟芳六岁的偶一日,他父亲带他上街买木屐,店主对小钟芳说:“我出一上联,你能对出下联来我送你一双木屐:‘入吾门低二寸;’钟父选好了木屐,小钟芳穿起便走,店主急忙追出来,小钟芳曰:“出你店高三分。”店主立即改颜微笑说:“好好好!送给你!送给你!”随后店主还送给其老父钟明一双木屐。此时,有个官吏带着娘子也来上市,见到此情景,官
曰:“父一双,子一双,两双欠帐;”小钟芳不假思索得一下联对付该官吏:“官两口,娘两口,四口吃人。”当即哄场大笑,官娘双双把小钟芳高高地抬起来!
1483(癸卯)年,旱魔从天降,将百姓推残得九死一生。有史诗为证:“癸卯兔年旱鬼噑,千年罕见未前朝。立秋处暑塘鱼死,宁远望楼河底烧。白露连城登革热,秋分遍野稻禾焦。寒霜蚂蚱铺大地,冬雪稀存庄稼苗。”
对此,钟家只好将唯一的养家耕马刈爱卖掉。买客卖主面对面讲好了价钱,但村子里没有懂写马契的。此时小钟芳中午放学回家听说此事,提笔写曰:
高山卖马钟敬堂,买主乐罗陈士郎。
糊口躬耕家马一,现年天旱马难当。
子芳上学无供处,半亩良田忍弃荒。
已付银子三两六,任您骑过九重山。
买主陈士郎拿起了钟芳一气呵成的“卖马诗”手都抖了,连忙放下这三两六银子,躬身退出钟家蓬门,屡屡回首连声说:“马和钱都送给小芳芳??”。这一年,钟芳才7岁。
钟芳八岁那年,话说他天天上学路过崖州府衙门。一清早,小钟芳发现衙门的楹柱上张贴着这样的一副对联:“子当承父业;臣应报君恩。”小钟芳摇摇头说:“错了,错了!”此时,小钟芳立即打开小裆门往该联上洒尿。小钟芳此种“不恭”之为被衙役发现了,衙役对小钟芳说:“这是老爷(知州)父亲的生日贺联,你以后不要这样,快上你的学去吧!不然,老爷出来看见了,就不好了!”
此后,每天上学或放学回家时小钟芳更是领着同学们“大家洒!”衙役害怕了,不得不将此事告诉老爷。老爷听罢,派人把小钟芳的那位教书先生传过来,教训了一番。
那先生回到学堂后,找来小钟芳和那帮捣蛋“乱伦”的小鬼鬼,小钟芳一听“乱伦”两字,他说:“那老爷才是乱伦大坏蛋咧!”先生钉着小钟芳说:“你又犯上作歹了!”小钟芳不服气地:“伦理无伦,对联不对。”此时,那先生根本不把小钟芳的话听懂,就把他们这帮小鬼鬼带到州府衙门去“请罪”了。小钟芳一见老爷还是那句话:“伦理无伦,对联不对。”老爷一听打了个冷战,有所省悟,脸色都苍白了,盯着小钟芳半晌不说话,心口总是猛跳,而后又退却冷思:“真是小钟芳救了我,不然,朝廷来人看到了,那是以臣压君之罪呀!” 当下他又想考考小钟芳,听听最优答案。老爷此时蹲下来,搂着小钟芳说:“小老师,这副对联该怎样改?”小钟芳答曰:“君恩臣应报;父业子当承。”正和老爷新的思路一样,老爷立即呼叫左右:“来人,拿出我的50两银子送给小钟芳”。希望他好好读书,长大成材。
10岁的时候,钟芳便中秀才。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25岁赴省乡试高中亚元(举人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32岁,进京殿试,荣登二甲第三(全国进士第六名),入选为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其后在官场上一帆风顺。为官期间,钟芳实行仁政,体察民情,深得百姓喜爱。
钟芳任宁国府推官时,他理清了许多民间冤案,深得民众赞扬。任广西参政时,他想尽各种办法平息了当地的虎患,百姓刻写石碑作纪念。任浙江学使时,他革除了浙江科举考试的弊端,同时向朝廷提出科举取士应以才德兼优者为上的建议,并亲自实施,使浙江的学风为之一新,生员“斐然向学”。任兵部左侍郎时,钟芳亲自带兵,多次到边境征讨外患,军功卓越。任户部右侍郎时,他竭尽才智为国管理财政,取得显著成绩。他廉洁自守,对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行为尤为痛恨,一旦发现,立即严加惩处。钟芳晚年辞官居家10多年,有人曾求他代谋些私利,均遭回绝。他说:“我守志,犹如寡妇守身,岂可晚而失节!”
另外,钟芳还是当时知名的理学家,为国理过财。钟芳博学强记,多才多艺,蜚声中原。他精通音律、历法、医学卜术,一生著作甚富,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州志略》、《汉学广义》、《养生举要》及诗文二十卷行世,清朝人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尊之为“岭南巨儒”、“南溟奇才”,与明代海南丘浚、海瑞并称
“琼州三星”。嘉靖十三年(1534年)58岁时,获准退休,卜居琼山府城西门外,人们呼所居里弄为“进士巷”。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故,享年69岁。钟芳的儿子钟允谦也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人称父子进士,次子钟允直也中举人,名满崖州。
(七)海瑞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杂文家,同时,他还是有名的清官,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与宋代包拯齐名。
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兴国州判官(今湖北省阳新县)。为官期间,海瑞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海瑞在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时候,明世宗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对此,海瑞十分不满,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时单独上书,将嘉靖皇帝所犯的错误全部数了出来。在此之前,他事先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书,十分愤怒,把上书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书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书,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书感到叹息,只得把上书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正遇上皇帝有病,心情郁闷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国号隆庆。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以海瑞为代表,赦免了所有谏言诸臣。从这一刻起,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庆大改革的序幕。嘉靖皇帝驾崩,尚未发丧。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马上吐出吃着的食物,在吐的时候。旁边和他吃饭的狱卒都搞不懂怎么回事儿,吓的赶紧躲到旁边。(《明史·海瑞传》载“海瑞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之后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提拔为尚宝丞,调任大理寺。
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由于海瑞的过分正直,虽然敬仰海瑞,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有一次张居正的儿子在海瑞的家乡参加科举考试,海瑞听说后立刻给考官送信,告诫他不要造假,果然张居正儿子就没有考上,张居正很生气,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回去报告张居正,张居正也是叹息了一阵,原来想惩治海瑞的心也没有了。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书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大略说:“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于对贪官污吏刑罚太轻。诸臣都不能说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礼的说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礼,而平民百姓则有什么罪呢?”因而举明太祖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
刑的规定,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他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鹃柞弹劾海瑞。皇帝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鹃柞俸禄。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书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关于海瑞,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八)王弘海
王弘海为现海南定安县人,是明代名臣、教育家。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在海南,他的名字已经流传千古。
传说王弘诲出生时文笔峰天空晴霁,万里彩霞,娩房里也闪现异光,是奇才出世之兆。幼年在父亲的栽培下,4岁能读《四书》,过眼不忘。8岁日记千言初学作文。9岁父亲带到县城应试,文章惊人,县令非常赏识,勉励其努力学习,但不要过早应试。13岁进入县童子班学习,李少群知县读其文章大加赞赏,以国士礼相待。遵县令不要过早应试之教,至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才参加省试,当时恰逢父亲被选送上京,弘诲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于十一月赴京会试,路经南京时,正遇父亲参加廷试后病危,弘诲送汤端药,小心服侍父亲,终因医治无效,在南京病逝,弘诲含悲护棺送柩回乡,在家服孝3年。1564年,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任
翰林院检讨。万历五年(1577)三月任会试同考官总裁,后升任翰林院编修。1589年二月任会试副总裁,七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王弘诲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奏考回琼”。由于海南孤悬海外,距中原、京师非常遥远,所以每当科举大考时,主考官都惧怕凶险,很少渡海到琼府来督考,只是驻节雷州,行文调考。因此琼州学子常面临三重的压力。一是路途遥远,从琼州渡海到雷州,近者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如琼山、定安、文昌、澄迈、临高等县,远者须七八百里或千余里,如儋州、崖州和陵水、感恩、昌化三县,非常的艰苦;二是**险恶,现在乘轮船渡过琼州海峡,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而古代乘木帆船,或顺风或逆风,非半日甚至一两日不可,如果突然遇上风浪,将有全船覆没的危险。三是海寇出没,岁无宁时,当学子渡到半途的时候,往往全被凶蛮的海盗捕掳,贫穷学子往往被砍首抛尸海中,富有的学子往往都是倾家荡产去赎身,真是九死一生,苦不堪言。
琼州学士所面临的这“三苦”,朝廷全然不顾,坚持原则。为了参加考试,琼州学士明知前途凶险,也不得不冒险前行,途中死伤者也很多。如在嘉靖三十六年一次覆没者就有数百人,当时护送考生的临高知县杨址也因此葬身海上(县印也同时失去),酿成一大惨案。王弘海因此说:“天下儒生之远而苦者,未有如琼之甚者也。”
鉴于琼州学子每次赴雷州考试都有渡海之险,王弘诲在掌翰林院事时,便上奏疏请在琼州增设考场,由琼州兵备道台兼提学考官,获得诏准。海南学子便不再为参加如此频繁的考试而远渡雷州,担心再遭覆没之祸了(当然,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和选拔进士的会试、殿试还是须到广州和北京的)。这就是历史上的《奏考回琼》,对海南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据曾朝节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撰的《大宗伯忠铭王先生生祠记》记载,王弘诲自己绝口不提此事,因而朝廷在琼州增设考场一事没人知道是他的功劳,后来有人无意中读到他的奏疏草稿时,才知道是他所为。因此琼州士子便建生祠来纪念他。
解元坊和太史坊便是后人为了纪念王弘诲而建造的。这两座坊造型古朴而雄伟,富有海南建筑特色,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牌坊,分别建于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和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解元坊坐落于定安县定城镇东门街。坊通高5.1米。太史坊坐落于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坊通高5.1米。不但建筑设计造型古朴而雄伟,而且注意到海南多台风而在四柱之前后设置有防风作用的斜柱,不但坚固,且美观大方,是定安著名的旅游文化古迹。
另外,回乡后的王弘海,还倡建宗祠——八角殿。奸官喽罗得知弘诲私造圣宅,从外观看,似是皇宫,马上送讯至京都,上告至皇上。皇上立即派专员查察,弘诲全家人惊慌失措,亲邻逃离。因为这官司如果真的告成,那弘诲就是“造反”罪,就被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这时,弘诲望天长叹:“我错生在这个乱世,我建八角殿的原因是:‘日念君,夜慕君,时刻怀君也。’”他最小的女儿听见后,说:“爹,您为何不把您日夜怀君的思想表现出来呢?”此话顿时提醒了弘诲,他想了又想,突然举起双手说:“对了,就这样干。”
不多日,县官来访时问:“有人说您私造圣宅,意在造反,是吗?”弘诲说:“造建圣宅是实,造反是假。”县官问:“此言如何理解?”弘诲说:“因我日夜怀君,所以建起圣宅好让我朝夕敬拜。”县官问:“您怎么敬拜?”王弘诲回答:“可一起观察便晓得。”这时,朝廷的专案差吏也到了,弘诲就领着他们去查察祖祠——八角殿。此八角殿是座圣宅模样,外表堂皇、壮观,殿里陈设美观,正厅有诏诰辉煌匾额,两侧陈列着同僚和好友的对联,各大门上方均有锦书,其中有:东阁风清、龙章宠锡、一代伟人等,特别是在距亭大门前面二丈五尺处有一正壁,中间雕着尚书相象的人物画,双手棒着朝笏,敬拜圣上。这时,县官和专案查察的差吏,不约而同的赞叹道:“王大人的确怀君至极。”后来,上告的奸官知道诬告无望,便转变态度,赠与一幅对联:凤阁龙楼华第,玉堂金马宗风。
(九)张岳崧
张岳崧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是有名的书画家。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他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
张岳崧博学多才,涉猎颇广,文章书画犹为称道,晚年还主持编纂《琼州府志》。他又是清代知名书画家,尤以工书著称,现代出版的《中国画家大词典》、《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岭南画征略》等书都有专门介绍张岳崧的条文。
清代《国朝画征略》将张岳崧列为广东四大书法家之一,《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称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各造精妙,片楮只字,人争宝之。”《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称他“书宗欧(阳询)柳(公权),尤长擘窠大字。”张岳崧的手迹遗物有不少留传后世,定安县博物馆目前还保存着张岳崧手书的条幅、对联、抄本、匾额以及各种印章等。
张岳崧一生著有《钧心堂文集》、《钧心堂诗集》、《运河北行记》、《训士录》、《公牍偶存》等,至今仍保存在广东中山图书馆。
张岳崧当官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等职,深通政治、经济,对水利、医学也颇有研究,是一个多面手。
张岳崧十分重视发展各地的教育事业,在担任陕甘学政的时候,他曾捐出自己的俸禄,牵头修复了巩昌南安书院、绥德雕山书院等,后来还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以及广州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讲课。他还十分注意扶携家乡的读书人,带头捐资设立崇贤兴馆,以资助贫穷的读书人做为赴乡试的旅费。他曾说:“欲国有纯臣治有循吏,必先里有良士。”他写《训士录》的目的,就是为讲求吏治,淳厚教化,培养人材。
张岳崧为人认真,忠于职守,史称“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在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的时候,他奉旨治水,到任第二天就冒着风雨坐小船渡江巡查,亲自督导民工治水护堤,曾多次遇险。在主持江北赈灾时,他迎风冒雪走遍了受灾的十几个县,实地核查受灾人口,监放救灾米粮,同时考察河流地势,写出了几篇很有见地的水利论文。
在担任湖北布政使的时候,张岳崧积极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注意倾听民间呼声,常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当时江汉一带经常遭受洪灾,张岳崧多次带头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一部分钱赈济灾民,采取各种方法平抑粮价,同时大修水利堤防,防洪抗灾。对外地逃荒来湖北的灾民,他也多方救济,并发文给各地,要求各地方官遇到灾民过境时一律想方设法安抚救济。因任上工作出色,湖北巡抚林则徐调任湖广总督时,力荐张岳崧担当护理巡抚职务。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有识之士力呼禁烟,张岳崧是其中一人,他曾为禁烟写了不少奏疏和文章,为林则徐后来在广东发动的大规模禁烟运动制造舆论。
道光十八年,张岳崧向皇帝上疏《议奏查禁鸦片章程》,提出了查禁鸦片的具体措施,主张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处以重刑,严加海关管理,从严惩处跟外国人勾结私运鸦片者,对林则徐的禁烟主张给予支持。
张岳崧在为官期间,曾多次与林则徐共事或为前后任官: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张岳崧
与林则徐同在翰林院任职,又先后任陕甘学政、四川正考官;道光十一年,张岳崧与林则徐同时担当江北赈灾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和护理湖北巡抚时,林则徐则任湖广总督。后来,张岳崧的儿子张钟彦到广州读书,曾得到林则徐的指教和经济上的帮助,在广东考中了举人。
志同道合,使张岳崧和林则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后人整理的《林则徐日记》中,曾多次提到两人交往的一些情况。林则徐在写给别人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到张岳崧,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情谊。
张岳崧对林则徐也极其尊重,现在广东画院藏有张岳崧的数幅手迹,其中就有张岳崧抄录林则徐诗文的手稿。
道光十九年,张岳崧因母亲去世奔丧返琼,路经广州时住在越华书院,当时在广州主持禁烟大事的林则徐,在百忙之中曾到越华书院会见张岳崧,并委托张岳崧协助办理雷州、琼州的禁烟事务。此后,张岳崧一路上召集雷州、海南的乡绅组织收缴烟具,发放戒烟药丸。
在家乡为母守丧期间,张岳崧不忘国家大事,为禁烟之事奔走于岛内各县,并多次给林则徐写信,汇报海南的禁烟情况,询问广州及各地的禁烟详情,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现。但限于封建礼教,他必须在家守丧,虽然心忧国事,却不能奔赴广东亲身参与抗英战争,令他引为憾事。
回乡3年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在对时局的忧愤中,张岳崧70岁时因病去世,安葬在琼山甲子毛头村附近。
(十)王映斗
王映斗,清代广东(现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官至大理寺卿(二品)。与其次子同朝进士,时人称之“父子进士”,为宋代至清代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为人诚直正大,为官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爱国忧民。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培养出状元、探花之才。藏有许多书籍作品,但遗世至今却寥寥无几。
清咸丰年间,官场腐败,学风披靡,地方官员巧立名目,敲剥生员,贪污贿赂,相沿成风。同治二年(1863)正月,王映斗调任奉天府丞兼提督五省学政。上任伊始,既不带家眷,也不带亲戚朋友,仅有一个从家乡带来跟随几十年的名叫魏仁的随从。耳闻目染举色皆浊的世风,魏仁暗自思量:我向来跟随老爷在京,未曾捞到一点油水,如今老爷调任奉天府,就象钦差大人一样,掌握5省生徒的黜免大权,这一次我要好好趁机大捞一把。就这样,魏仁便瞒着映斗偷偷接受来访者的礼物礼金。正作着发大财美梦的魏仁,怎么也没想到好景不长,不足一个月便东窗事发,被映斗发现了。
王映斗非常气愤,当天夜里便质问魏仁究竟暗地里收受他人多少礼物礼金。起初魏仁满口抵赖,拒不承认。王映斗火冒三丈,但还是忍着性子,悔叹地说:“我一向以为你跟随多年,会习于我之为人,所以不带别人,只你一个随来,没想到你竟偷偷地干出这样的勾当!”。
魏仁看到老爷真的震怒了,慌忙跪下:“是??是小的错了。但小的想,跟随老爷您在京几十年,一点外快都没有,如今年近花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不趁机积攒一点,将来子孙如何过活??”
王映斗按捺不住自己,愤然拍桌,大声喝道:“住口!居然教唆起来了。我正是由于几十年来廉洁奉公,不惑奸佞,才得到朝廷的信任,委此重托,岂能容你如此胡作非为,毁我半生操守,辜负朝廷!”
第二天,映斗立即将魏仁绳之以法,“奖”40大板,将其所受赃款赃物如数退还人家,并逐回琼州府定安县春内村。部属幕僚,目见如此情景,个个懔然,各自暗暗警戒,勿越雷池。当地富豪权贵,为了弟子进阶升迁。千方百计寻觅渠道,买通人情,疏通关节,进行贿赂。但查知映斗既不携家带眷,也无亲戚朋友,更无一从半随。至于部属幕僚,个个因有前车之鉴,不敢重蹈覆辙。结果是无缝可钻,无孔可入,只好望门兴叹,称之为“铁门限”。
同治八年(1870),王映斗因年迈力衰而卸仕归里。他回到故里春内村后,从不涉足政府部门,不干预地方政事,远近乡里无不钦佩敬仰。后因主编《定安县志》,常到县城办事,他不爱坐轿,却喜骑一匹枣红色白额小马。这一特点,县人皆知。
有一天,一个戏班子到定安县城演出,剧目是《火烧官衙》,其主要内容是讽刺那些专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社会现象。知县自己做贼心虚,看后以为是对他莫大的讽刺,故揭其短,一时暴怒如雷,下令封箱禁演。眼看戏班子就要散伙,班主甚是焦急惊慌。街邻眼见班主又急躁又无助,便悄悄地告诉他到春内村去找进士公王映斗,把事情起因经过讲明,就有办法解决了。王映斗一生为官清廉,正大光明,向来爱憎分明,尤其憎恶那些仗势欺人,贪脏枉法,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吏。班主于是照着街邻的指点,连忙赶往春内村找到王映斗,将实情经过一一禀告。映斗听后,只是微微一笑,说:“你骑我的马到县城去告知知县大人,今晚我要到县城去看戏,并请戏班明天晚上到我村演出。”
班头骑着映斗的枣红色小马进城,把话带去告诉了知县。知县大人将信将疑,后来看见了那匹枣红小马,才慌张起来。知县大人一面催促张罗演出,一面派人探风报信,自己则全副官装,在书房里正襟危坐,恭候映斗。可那“父母官”大人哪知道映斗并不来看戏。心里嘀咕:进士公迟迟没来,究竟是什么缘故,但又不敢怠慢,只好提心吊胆地白白恭候了大半夜。
戏班演出结束后,全班人马立刻收拾行装匆匆走了。知县大人眼瞪瞪看着戏班子溜走,又遭此般戏弄,肚里好似开了个杂酱铺;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只是气急败坏,无可奈何。
1877年,王映斗在家逝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次子王器成,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乡人为表达对他们父子俩的深情厚意,尊称他们俩为“父子进士”。
第五篇:名人故事名人名言 (800字)
刘胡兰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10-09-15 19:38:36 点击: 18607次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次
黄继光的故事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10-09-15 19:35:12 黄继光,一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为了祖国的荣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那是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黄继光所在部队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的时候,点击: 9408
遇到了敌人几个火力点的压制不能前进,战士们屡次突击,伤亡惨重,但都被挡了回来;
眼看已是凌晨四点多钟,天快要亮了,如再拿不下火力点,攻下主峰,我军的战果将全部丧失,怎么办?怎么办!
在这关键时刻,他——黄继光,毅然挺身而出,满怀必胜的信念,带着两个战士,拿着手雷,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几个火力点被摧毁了,但还有一个射孔的机枪在疯狂扫射,这时,一个战士倒下了,另一个战士受伤了,手雷掷完了,黄继光自己身体也多处受伤,在这枪林弹雨中,面对这重重的困难,黄继光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身体,毅然顽强地爬向火力点,在接近火力点不到10米的时候,我们的英雄勇敢地站起来了,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是多么地令人感动和振奋啊!
这时,黄继光仿佛感觉到,他的身后,战士们正急切地看着他,祖国人民在注视着他,朝鲜人民在盼着他;
只见他像钢铁巨人一般,慢慢地向火力点靠近,奋不顾身地向火力点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火力点拿下了,任务完成了,上甘岭战役胜利了,但我们的英雄却壮烈牺牲了。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
他的光辉事迹,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
他英勇顽强的光辉形象,闪烁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
邱少云的故事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10-09-15 19:33:58 点击: 8588次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少年和祖国的未来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28:14 点击: 24077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像先辈那样,从小就立下为国为民服务的壮志,好好学习,掌握各种本领,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作好准备。
1990年,我国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要开好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会,光靠国家拨款还不够,要靠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在捐款薄上写上名字的第一个捐款人竟是个小姑娘。她叫颜海霞,是江苏省建湖镇湖中小学的学生。她家里不富裕,可她为了支持亚运会,把自己仅有的1元6角钱寄给了亚运组委会。钱虽少,可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有很多少年懂得学习的重要,科学的重要,爱动脑筋。辽宁锦州有个9岁的小男孩叫赵宇,就发明了“双色演示算盘”,解决了学生珠算课上看不清老师示范的困难。还有个山西绛县的小女孩叫李珍,从8岁起就注意观察生活,动手动脑,有了30几项小发明。还有我国少年选手在25次国际奥林匹克各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十次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金牌61枚,银牌30枚,铜牌20枚。湖北黄冈中学的王崧同学,在1990年和1991年,连续两次获得金牌。他们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给祖国争光,更重要是他们知道现在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发展和命运。
试想,如果今天的少年儿童一个个品德好,身体棒,脑筋灵,知识丰富,那么几十年后,我国人口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国家就会进步更快,更富强。所以我们说,少年儿童们从现在做起,当一名合格的优秀学生,就是热爱祖国
残疾人的脚步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24:28 点击: 8455次 湖北天门县东湾村,有个残疾青年叫欧阳德平,从小左腿残废了,不能下地干农活。可他有志气,总是想:“我腿瘸,可我也是个人,豁出去要干一番事业。”他就学会了裁缝手艺,又开办了一个服装店,赚了钱,娶了媳妇,盖了楼房,过起了幸福的日子。
可他没有只想自己生活好,而是想到了集体,想到要为中国农民和中国残疾人争口气。于是,他把村里办的不景气的人造革手套厂承包过来,改成服装厂。为了创牌子,靠质量打入市场,他大胆试制新产品。比如看了日本电影《追捕》,就设计出“杜丘服”夹克衫,第一次展销,就订出200多万套。接着,“瓦尔特衫”、“光夫衫”、“幸子服”、“爱丽衫”等,也相继问世。到1988年,全厂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产品不但畅销全国,还出口到美国、日本、香港?? 厂子富了,村子富了,欧阳德平的心胸更加宽广了。一次按合同,他该得
1.7万元报酬,可他把钱全捐献给了村里作积累,还给厂里买了图书和文体用品。他的事迹说明,一个残疾人,只有要志气,同样可以为国为民做出大贡献。
同学们,只要我们有志气,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同样,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祖**亲贡献力量!加油吧!
我要回中国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19:03 点击: 16016次 1979年,柬埔寨发生战争。侨居在柬埔寨的中国人韩刚和许多人一起,逃到了邻国泰国,进入了难民营。一位泰国军官知道他是中国华侨,又很有才华,很敬重他,介绍他到联合国红十字办事处帮助处理难民事务。当时有不少难民登记离开泰国,有的要去美国,有的去欧洲、南美洲、大洋洲各国。韩刚心想:“我是中国人,有我的祖国,有我的故乡,为什么要寄人篱下,从一个外国再到另一个外国呢?”于是,他提出申请说:“我要回中国。”有个美国工作人员听了,惊讶地说:“你们中国很穷,回去做什么?如果到我们美国,凭你的才能肯定能发财,享不尽的福!”韩刚说:“中国现在是穷。可有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是炎黄子孙,应该对祖国尽儿女的一份孝心!”
那位泰国军官也来劝他:“你完全可以在泰国长期居住。听说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华侨打成特务叛徒、里通外国分子,你不会不知道吧?”韩刚说:“我知道。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毕竟是我的祖国呀!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泰国军官听了,笑着说:“好!你确实是个真正的中国人,我佩服你!” 就这样,韩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中国。
钱学森回来了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16:31 点击: 17572次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铁人精神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11:05 点击: 8072次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热情倍增。振兴中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和行动。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就是胸怀祖国、发愤图强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进喜本来是玉门石油矿普通工人,可他一心为国分忧。有一次在北京街头上,他看到汽车没油烧,在车顶上放着大大的煤气包,靠烧煤气行驶。他难过得吃不好睡不着,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现在国家缺油,我有责任啊!”不久,他被调到大庆,参加开发新油田的会战,他兴奋得像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没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垒的简易棚子里,吃冷饭,睡地铺。钻井机到了,可没有吊车下不了火车,他一声呐喊,带着工人用绳子拉,肩膀顶,终于把机器卸下来运到工地。第一座井架竖起来了,没有水灌井,他和工人们用脸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来,争分夺秒地开了钻。发生井喷事故时,没有搅拌机,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尽快打出石油,改变祖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因为常年劳累,饮食没规律,王进喜得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说:“为了拿下大油田,我宁可少活20年!”正是这种铁人精神,正是这种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孙中山号召振兴中华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5:03:07 点击: 11646次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只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詹天佑修铁路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4:34:45 点击:
10061次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毛泽东维护中国主权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4:30:18 点击: 9899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再也不受外国的欺负了,拥有了完全的主权。我们不依附任何国家,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们的主权。
1958年夏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到我国访问,和毛泽东举行会谈。他提出了两国建立联合舰队的建议,想让苏联的军舰到中国海面上行驶。大国主义思想很严重的赫鲁晓夫想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我国的国防、达到他们和美国争夺霸权的目的。如果这样做,中国的领海权就会受到损害。毛泽东一听就火了,他厉声质问赫鲁晓夫:“你讲清楚,什么是联合舰队?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赫鲁晓夫说:“这不是来商量嘛!”毛泽东说:“什么商量!你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赫鲁晓夫红了脸,忙说:“你们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让我们在中国有个基地,军舰来加油修理休息,总可以吧?”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
赫鲁晓夫没有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心怀不满地走了。后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两国的许多经济科技协议,企图给我国造成压力,毛泽东又领导中国人民和它们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作了坚决斗争,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4:11:07 点击: 8335次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10年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体育场上爱国情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4:42:18 点击: 6230次 现在,国际上文化体育交往特别多。有些运动员和演员在国际比赛和表演中取得了好成绩,得了奖。他们取得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表现也并不一样。那些心中有祖国的人获得了人们真正的敬意。
50年代,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从香港回到国内,成为国家队成员。他决心为中国夺取世界冠军,所以训练很刻苦。他常对人说:人生能有几次搏?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就要拼搏,争取胜利。1959年,他终于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战胜了对手,为祖国获得了第一个个人世界冠军。然而他还不满足,继续拼搏,后来又为中国第一次取得男子团体冠军做出了贡献。当了教练之后,他又率领中国女队第一次取得了团体冠军。这“三个第一”,生动地体现了这位体坛名将为国争光的巨大热情。
羽毛球运动员侯加昌是印尼华侨,球艺十分高超,有争夺世界冠军的实力,可他为发展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回到了祖国。因为当时中国还不是国际羽联的成员,不能参加世界级比赛,侯加昌也就失去了当世界冠军的机会。然而他一心培养青年选手,使他们一个个成了世界冠军。他被称为“无冕之王”,同样为国争了光,受到人们的尊敬。
还有参加国际军事体育比赛的部队选手,克服重重困难,不怕受伤吃苦,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冠军。在1992年,他们又囊括了男女团体、男女个人全部四枚金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震惊了国际军事体坛。虽然他们很少被人们提起和被新闻记者注意,可他们为壮国威壮军威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詹天佑修铁路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4:34:45 点击: 10063次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文天祥救国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3:51:33 点击: 9845次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做中国人光荣得很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8-23 13:38:42 点击: 4974次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爱国者就有卖国者。有一些人虽然是中国人,却认为中国处处不如外国,在外国人面前挺不起腰杆,甚至说“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抗日名将吉鸿昌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国人面前,也表现出了豪迈的气魄。
有一年,吉鸿昌被国民党政府派到美国去考察。一天,他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一个邮局工作人员听他说是中国人,就嘲笑说:“中国?我可不知道什么中国!”吉鸿昌听了,十分生气。可陪同他的一个使馆人员对他说:“你何必说是中国人呢?说是日本人,他对你的态度就会好了。”
吉鸿昌顿时感到受了污辱。他想: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国,为什么连是中国人都不敢说呢?他对使馆的人说:“你觉得做中国人丢脸吗?不光彩吗?我倒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誓死不当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处,找来一块木牌,在上面工工整整写了“我是中国人”几个字,然后挂在胸前,外出时也不摘下。当美国人惊奇地注视他的时候,他心中十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