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1: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篇:《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

鲜红的封面,鲜红的笔触,鲜红的热血,鲜红的故事。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五十多位革命者的近一百封家书,这些英勇的革命者,有的是知名的老一辈革命家,包括向南、帅孟奇、吉鸿昌等,有的是普通党员。我无法知晓这些家书的去向,但可以想象,它们也许在硝烟中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一双苍老的手掌;它们也许逃过了绵延的战火,但却寄不到天堂;它们也许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才重见光明,在一生的等待中渐渐模糊„„

忠孝不能两全,大丈夫有报国之志,为了国家,舍了小家,心中切肤的痛,读罢泪沾襟!

“给家去了数十封信,始终未有接到家信一封。”战士,是坚强、钢铁和力量的代名词,这样悲凉的句子,大概是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生出的。共产党员铁骨铮铮,为了信仰,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不怕刀枪,不怕子弹!可是他们终究是血肉之躯,亲情、友情、爱情,战火中心心念念的故乡,深夜里冷暖交织的梦。“在前天的夜里正在睡觉的时候,忽然梦见了我的妈妈,妈妈已经老得不像了。我就大喊起来,忽然喊了一声,同我在一块儿睡的同志听着了,他就叫醒我问我喊什么,我当时也说不出,仔细一想,原来是作了一个梦。现在是全国动员抗战的时候,我在外都是为了抗日救国,不能在家孝顺母亲大人,以后回家再来孝顺母亲大人。”刘忠新把一个男人的愧疚和思念写成滚烫的字句,四封家书,重复了无数次的承诺,随着他的壮烈牺牲,成了往事。

从亲情的角度解读革命,从人性的角度致敬勇士,这该是《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的初衷吧,那么多骨肉离散的故事,在战争这种特殊的时期似乎已经屡见不鲜,但真正走进这些平凡的家书里,我们找到的,是身为人子人父,最真实的一面,一句句“不要怪我”,说尽了辛酸苦楚,一句句“我很好”,让我们想起多少报喜不报忧的过去,应该说,当抛开过于客观又过于奋进的角度,这样的共产党员更能引起共鸣,也让我们确实体会到“珍惜”二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那样的遗憾是时代对你们的亏欠,我们领受着家书的温情,也当感激这个温厚的时代。

第二篇: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读后感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读后感

《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再现了历史。写这些家书的人们,都是那个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亲人诉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些书信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理解不忘初心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提供了生动教材。

家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互报平安、家庭之间的点滴小事,其中穿插着写信人之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不论他的岗位多么平凡,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国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大家知道,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生是奋斗,死是休息‛

1972年的春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著名中共党史专家胡华,从江西干校回到家乡浙江探望亲人。年过半百的他,离别故乡34年来第一次在家里过春节,他为子女们写下了一封家书。

这封家信中,他为孩子讲述了自己革命生涯的艰苦,勉励他们饮水思源,努力为祖国建设出力。‚我在青年时期出门革命,十年不归,战火纷乱,出生入死,十年之中,以杂粮为主食,萝卜、白菜汤为副食,一年不过吃到一、二次大米;黑夜行军,顶风冒雪,野地露营,比较起来,你们今天生活究竟安定得多,条件好得多,深望积极努力,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考验人。‛

1987年12月,积劳成疾的胡华因肝癌病逝,终年66岁。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在给时任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的信中感谢党的培养,充满对事业未竟的遗憾。‚参加革命,忽约半世纪,去日苦多,贡献愧少‛ ‚他在国家危亡之时,放弃原本富足的生活,那样义无反顾……这种为民族大义无私忘我的精神,不惜赴汤蹈火的爱国精神,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让我特别敬佩,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习近平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新形势下,继承先辈遗志,争取更大光荣。

第三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读后感

家书是写信人写给家人的信件,通常都是最真实情感的流露。有一本书叫《红色家书》,如我手中正拿的这本,这应是最新一版井冈山干部学院编的,时间为2018年4月1日版。与以往的版本稍有不同,全书共239页,薄薄的一本书,在我手中却是不一样沉重。读完这本书,这种沉重从手中又到了脑中。

一位位革命烈士革命义士,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再现了历史,再现了那炮火横飞的岁月,再现了无私无畏,舍身取义的革命情怀。这些书信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理解不忘初心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提供了生动教材。

家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互报平安、家庭之间的点滴小事,其中穿插着写信人之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不论他的岗位多么平凡,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国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大家知道,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我摘录了其中一封我感触颇深的王孝锡的家书。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王孝锡给父母的诀别信)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问苍天!何不行方便?驭飞云,驾慧船,搬我直到日月边。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

一夕**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读完这首诀别诗第一遍,心头止不住的荡气回肠,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孝锡的正气凛然和家国情怀,驭飞云,驾慧船,搬日月,取烈火,烧遍这黑暗世界换新天。读完这首诀别诗第二遍,心头止不住的悲伤,眼前仿佛浮现一副这样的画面,投身革命的壮士王孝锡为革命“一夕**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舍小家,为国家,为大家,在牺牲前仍遗憾未展抱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慨叹。而家中父母及兄弟皆泪眼盼子归。读完这首诀别诗第三遍,心头止不住的敬仰。豪迈的英雄慷慨奔赴刑场,为国捐躯、为民赴难的满腔热血,洒遍神州大地。年轻的只有25岁的王孝锡慷慨激昂、英勇赴死,但他眷念人间、怀念亲人,特别是风烛残年的父母,王孝锡短暂的一生是坚守初心、艰苦奋斗、坚贞不屈,对党无比忠诚的一生。短短一封家书既包含了他对父母的亲情,未能尽孝的遗憾,更反映了他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如钢,追求革命胜利的决心和意志。斯人已往,可革命的火焰不熄。每一封家书的主人都像一盏盏蜡烛,燃烧自己,点亮革命的火焰,饱含革命的热血。每诵读一封家书,精神境界都能得到洗礼和升华。

第四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传承是继承革命精神的基因

——读红色家书有感

“继我志呵!继我志呵!”这是革命先烈王器民临刑前写给妻子的遗言,临终前不忘嘱咐妻子继承自己遗志,引导儿子继续革命事业。诵读《红色家书》,我在品读中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情怀,永远怀念、牢记他们的遗愿与嘱托,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在传承中不断汲取力量。

传承为党为国的忠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这是先烈刘伯坚牺牲前写给诸位兄嫂和妻子的家书。在这里我看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的忠诚本色,学习到了革命先烈对党绝对忠诚,永远信任组织、永远相信组织、永远依靠组织的坚定信仰。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应该传承为党为国的革命忠诚,做到当组织信任的时候,不浮躁;当组织考验的时候,不气馁;当组织需要的时候,不骄傲。永远坚定执着追理想,一心一意跟党走,一心一意为党为国谋奉献。

传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诵读《红色家书》过程中,我看到了诸如“我决心向培养着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此身纯为被压迫者牺牲,非有丝毫个人企图”、“把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我们愿流尽最后一滴血”等一往无前的革命担当。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不断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担负起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传承敢为人先,不惧牺牲的胆魄。“革命”意为重大变革,泛指重大革新,“革命精神”也就是指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读《红色家书》,我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加入共产党是为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谋中华民族之解放”、“死可以,变节是不可能的”、“铡刀下也绝不变节”的敢为人先、不惧牺牲的胆魄。回首过去,革命先辈以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艰辛历程,谱写“敢为人先、不惧牺牲”的时代烙印,展望未来,我们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的就是“敢为人先、不惧牺牲”的胆魄。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我深深地被先烈们“敢为人先,走在前列”的过人胆魄所折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传承先烈精神为奋斗目标,结合工作目标,拿出“敢为人先、不惧困难”的勇气、胆识和魄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一封封家书感人肺腑,一句句宣言震撼心灵。品读《红色家书》不仅令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也令我的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假发了工作热情。共产党人是革命意志的继承者,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重任,作为共产党人的一员,我们要始终保持为党为国的绝对忠诚,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保持敢为人先、不惧牺牲的胆魄,立足平凡岗位,争取做出不凡的事迹。

第五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两封遗书

拆迁安置办 王莉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被侵掠被殖民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自卫抗战革命史。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写的那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那个炮火遍地,峥嵘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豪,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巾帼女英,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她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女英雄——赵一曼。

从赵一曼成长的轨迹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少年时期她不裹脚,当众洗脚,反封建陋习;青年时她受五四**影响,加入共青团,组建“妇女解放同盟会”;在与敌军战斗中,她英勇、睿智堪比男儿,被战士们尊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然而,在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军队撤退被日军所俘,在狱中,日本人见其不肯屈服便动用酷刑,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在被俘期间,她仍不忘播撒革命的种子,对看守的警察、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6月,赵一曼在逃离日军魔掌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再次落入日军手里。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赵一曼在牺牲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给自己那年只有七岁的儿子,留下了两封遗书。两封信,寥寥数百字,却表达了赵一曼对儿子宁儿的期盼,她希望宁儿能够记住,自己的母亲是为了反满抗日而牺牲的,是为国而牺牲的,她虽死不悔。在“跨江渡海走天涯”时,她就已经做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准备,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撑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她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即使在临别前表达慈悲母爱时,她也不忘叮嘱孩子,期盼孩子能够赶快成人,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替母亲继续斗争,完成她“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愿景。

赵一曼受过的苦楚,催人泪下,让人心中大恸。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位要永远纪念的英雄。“红枪飒飒杀倭寇,白马萧萧驱豺狼。”、“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是人们对她的赞颂。读《红色家书》,穿越历史时空,回溯革命年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股股不可摧折的锐气,深藏着一批批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炽热情怀,饱含着一位位共产党员的满腔热血和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品之彻夜辗转,潸然泪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从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不忘初心,方能点亮我们奋勇前行的明灯。牢记使命,才能心无愧疚地致奠于烈士的灵前。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我们唯有坚持“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以最大的勇气、坚定的自信,毫无畏惧地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开拓进取,砥砺奋进,为红谷滩振兴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下载《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家书读后感大全

    忘记过去,可能迷失未来,回首来时的路,不忘初心,更能砥砺前行。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家忘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富强、民主......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读后感《红色家书》读后感1“家书”其外形和材质大抵不过是几页纸罢了,但蕴含于其中的重量可不是几页纸所能承担的,其凝聚于其中的情感,足以抨击人心。当我第一次......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读后感1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书信似乎与我么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在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是何其珍贵。它们寄托理想,它们寄托壮志,它们寄......

    《红色家书》读后感

    无意间翻开《红色家书》,没有按照以前读书先看目录的习惯,随意的翻了翻,看到“邹子侃”的这个名字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当看到书中信件的主题“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

    《红色家书》读后感(范文)

    唯将情长寄尺笺,碧血丹心耀汗青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一书选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革命先辈英勇就义前寄予家人的遗书,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慨的心情,认真......

    红色家书读后感

    “一条牛,一堆感情” ——读《红色家书》之何叔衡作《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只有求自己才有门径》有感 明天,是党的九十七岁生日,是丫头8岁生日,也是周日。而我,明......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读后感 一封封家书, 一句句遗言, 写不完的诀别意, 道不尽的赤子情。。。。。。 瞻仰英雄家书,为英雄豪气所澎湃激荡。“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图我今然”!读到王孝锡的给......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纵观来路,方能砥砺前行 ——读《红色家书》有感 初识家书,是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白居易的“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