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

时间:2019-05-13 21:3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

第一篇: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

2013年山东教师招考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内容全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

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

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27、优化选择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43、“独立操作”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

31、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

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

44、“体味”“偏爱”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二层次)“反思”“接受”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一层次)60、体验性目标的构成要素有反应、体验(领悟)

45、兴趣的最高水平是(理趣)兴趣的第一层次水平是(乐趣)兴趣的第二水平是(志趣)

46、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是(态度)

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

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

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

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

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

12、多元互动的特征是(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

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

15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

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

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部上岗)

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

2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

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

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

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

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

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

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

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

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

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

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39、根据信息在其应用场中方向、位置为其编码所依据的是(空间线索)40、国家课程的研发主体是(课程专家)

41、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属于(显性课程)

42、结果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动态递升性)

48、随堂听课属于(直接观察)

49、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属于(总结性评价)

50、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起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建构性)

51、同化互动特点有吸纳同化性和(探究提取性)

52、师生的人际互动特点有反差互动和(启迪互动)

5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是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 和(反思体验互动)

54、根据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序编码属于按照(逻辑顺序)

55、从目的上看,学生终结性评价属于(水平性评价)

56、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是(科学性原则)

5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求的古代著作是(学记)

58、新课程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9、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6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求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62、由控制条件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因变量)

6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最高层次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64、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这反映了教育科研选题时的(扩展性原则)

65、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赏识激励策略)

66、学生自身眼耳舌身心的互动属于(个体内部加工)

67、在信息存储时信息之结构关系呈种属关系、函数关系的存储形式是(信息网)68、平衡互动特点是衡动递升性和(交替循环性)69、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70、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

71、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是(情感)

72、对经历过的事实回顾、反思、体味、属于体验性目标所具有的特点的(反刍性)73、认同反映的第一水平是(顺从反应)

7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所具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75、成长记录袋属于(质性评价方法)

76、以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强调应以(自评为主)7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78、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学懂。这是(认同教学的目标。)

79、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成窜输入脑库,这种信息结构存储形式为(信息连接)80、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是(把手整合)

81、研究者要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果,去恰当选题,这反映了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原则)

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推广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二、多向选择题

1、新课程评价要求淡化(甄别)(选拔)功能。

2、教育实验涉及的基本要素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原则有(科学性)(需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扩展性)原则。

4、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有(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

5、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潜在性)(反刍性)(后摄调控性)

6、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课程包含的指定板块有(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属于显性课程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

8、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性)(敏锐性)(灵活性)(联动性)(整体性)

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多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形式)的组合

: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10、同化互动特点(探究提取性)(吸纳同化性)

11、一般思维应具有的品质为(广阔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2、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师生关系)(校风)

13、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所包含的要素有创新(精神)(思维方法)(技法)

14、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多元化探究互动)(思辨的探究结论)

15、体验性构成的要素是(反应)(体验)(领悟)

16、按照试验的目的、任务,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

17、贯彻教育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

18、问题情境策略主要特点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19、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客观性)(典型性)(有效性)(灵活性)(综合性)

20、中小学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

21、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有(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2、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具有的特点是(指向性)(融合性)(后)(完善性)⑵:

23、教学互动要素主要包括(互动主体)(内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

24、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5、下列属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学习日记)(操行评语)(成长记录袋)(典型题例分析)(行为观察记录)

填空、1、新课程的学习观强调培养未来的学生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

2、创新思维的品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联动性)(敏锐性)和(整体性)

3、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发评价的(教育)功能。

4、新课程的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6、新课程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7、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制,而研究性学习方式一般融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8、新课程中芬克课程的实施宗旨是力求本学科课程为(教育人),为(人的整体发展服务)

9、新课程的知识观强调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0、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范围是(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11、新课程对教师考试评价提出两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次)

12、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

13、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14、课程资源开嘎利用的策略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15、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16、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拼盘)

17、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18、信息的有序编码的线索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19、提取信息的策略有(①凭感觉提取即直取法)(②靠索引检索即检索法(③据结构提取即推理法)

20、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21、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3、新的分科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课程是双学科与多学科(融合沟通)课程形态

24、程序性目标的周期性动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

25、三维目标互动整合的基本形式有:(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周期整合律动)

26、对亲自经历过的过程行为优化加工,在感情向理性过渡过程中以形成价值倾向,是(体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 实际课程 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 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 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 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 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 课程评价不同 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 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 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

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学懂 : 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 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3)会学: 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过程与方法

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

(1)学中做: 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

(2)做中学: 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体验交流-----领悟品质 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涵: 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 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1)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

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 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 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 *************************************************** 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

①知识观 ②学生观 ③学习观 ④教学观 ⑤评价观 ㈡、新课程的知识观P42

1、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 ①陈述性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 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

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

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

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

新课程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学习方式分类(6类)

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4)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 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

(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

(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 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 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

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 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

补充: 美国 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

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A、①、⑤与物体无关; B、⑥、⑦与人有关; 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

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 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

横批: 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

上联: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

下联: 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新课程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

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

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 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

1、在备课行为方面: 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 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 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 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 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 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教材知识—教教材 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 ⑵补差式 ⑶题海战—应考试 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 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 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 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 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 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 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2)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

(1)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3)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5)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

(6)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

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 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

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 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 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 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 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 反差互动 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 合作研讨式互动 交流分享式互动(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特点 吸纳式互动 编码组合互动 反思体验互动 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

(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

(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二、问题情境策略

1、定义: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2、问题情境的类型:

(1)真实情境:(2)虚拟情境:(3)想象情境:

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

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案例: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环境的优化需求;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

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

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三、信息运用策略

1、定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义: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增强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了解行情,找准定位,促进发展。

2、信息运用策略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取三个基本程序,也可称之为三个分策略。掌握搜集信息的基本程序 :及时分类收集——按需定向收集___ 比较分析分类 学习搜集信息的技术方法

①标记法 ②笔记法 ③卡片法 ④搜寻法 ⑤剪贴法 ⑥库存法 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思维加工__有序编码 _______结构储存 ①信息的思维加工

信息背景分析 质、价分析 应用场分析 反思体悟

②信息的有序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繁化简)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编码——据兴趣需求定 ③信息的结构储存

信息包 信息呈模块结构 信息链 信息呈线型结构 信息网 信息呈网络结构 提取信息的策略。

①凭感觉提取 江西鸣鹤镇小学,神算子 ②靠索引检索 查字典、图书借阅。

③据结构提取 两师进修大本 外国文学考试对比

3、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策略? 这里强调4点:

一、发掘隐含信息。第二 认识错误信息

第三 反思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体悟、认识自己信息运用的优势和信息应用的程序方法。第四 归纳本节获得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结构。以便于结构输入、结构储存和结构提取。***********************

四、合作探究的策略

1、定义:就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互动规则与技巧。

2、基本特点

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

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

3、有人以为合作探究就是遇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

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上课遇到问题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合作探究的全部。合作探究还包括主题活动中的分组探究和课题研究中的分组活动等。合作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共事的能力,合作探究与资源分享能力

4、合作探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对策:⑴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⑵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⑶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⑷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对感兴趣的问题肯定积极参与。

(2)探究过程自流化,放了羊。对策:⑴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⑵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⑶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

(3)探究过程不完整,形不成律动。对策:⑴指导学生在个动a—谐动a—个动b谐动探究律动中认识每一动的意义价值,和局部与整体关系。⑵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对于个动a——个动b忽视。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b即对个动a与谐动a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a与谐动a,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

五、把手整合策略

1、定义: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

其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突破能力、综合建构能力和整体发展能力

2、把手整合策略的特点 ⑴贯穿性强。

⑵整体着眼,线索入手。强调了整体—线索—整体的过程特点和思维特点。⑶同点整合,一举多得。强调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高效益。

3、程序与方法:寻找把手——整合设计与实施——反思体验与整合建构 ***********************

六、赏识激励策略,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取能力。

2、特点

(1)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

(2)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调动各种因素。

3、程序方法(1)感受学生,把握需求(2)赏识激励、开发内力(3)提供机会 发展内力

************************

七、教学评价策略 就是以课程目标规定要求为 标准,灵活应用教学评价原则、过程与方法,力求取得理想教学效益的规则与技巧。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原则P185 ***************

八、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就是对教学心态、情绪、方式、行为,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控制、监测、比较、矫正、完善的规则与技巧。

九、时间运筹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分配和管理时,在可能支配的时间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策略。基本策略要求

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

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

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十、复习应考策略 有序复习四步复习法

(1)自拟自答,自测自评 深入理解全面复习。(2)结构概括,以纲带目 系统建构,浓缩把握。(3)谐动探究,重点突破。以合作复习为主(4)互考互评,反思体悟 *********************** 提示:

重点掌握启发诱导、双向互动、区别比较多元化、融通建构、灵活应变、创新思维 本章重点

案例研究的策略 行动研究的策略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策略 新课标的研究

附录:新课程的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颁布的文件。是为了贯彻国务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各项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一)课程的实施范围

(1)幼儿园;(2)义务教育(指小学和初中);(3)普通高中教育。

(二)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2)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三)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具体化为八条培养目标(1-4讲政治素质、5-6讲文化素质、7讲身体和心理素质、8讲审美素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应以这4各方面八条为标准。这是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弄清楚的。

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提出三维目标)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 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

2、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现在: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经验课程

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均衡性: 指课程设置层面上的均衡(课程类型、内容、课时的比例合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均衡(各门课程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综合性: 指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大综合。选择性: 指课程类型多样,可灵活进行选择。

3、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过去:难、繁、偏、旧、注重书本知识 现在:注重学生兴趣和经验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教方式的改革目标。过去:教: 灌输式 学: 接受式 现在:教:多元互动教学 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思体验整合建构学习方式 学教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

5、课程评价改革目标。过去:注重学业成绩 强调甄别、选拔功能 现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

6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过去:国家集中管理 现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简政放权)

第二篇:教师招考

教育学填空题

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填空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另一类重要题型,分为9道小题,每小题只留有两个填空,这是填空题形式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填的多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填空题内容上的特点。

(二)填空题解题技巧

(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给你实际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

[例l]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______计划、课题计划和______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考试大

[例2]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______和______等三种。

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以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和“美感”。

(2)原理和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1]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______,统一______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把规律只需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

[例2]心理是______的机能;心理是______的反映。

用复述法,可立刻答出来,这儿应填的关键词是“人脑”和“客观现实”。

(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

[例1]综合课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两点变为填空题。

[例2]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这些要点,同样可抽出两点命为填空题。这反映出命题的一种方式。考试大 填空题中的这类问题最不好回答,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要多加注意。

此外,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

[例3]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______和______的反映。

答案:“概括”和“间接”。

[例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启发式”和“注入式”。

填空题要求只填两个知识点,这类问题正好符合这一命题要求。

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察。考试大

[例5]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

答案:总体系。

[例6]动机是一个人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发动和维持活动的______,是______的具体表现。

答案:“内部动力”和“需要”。

凡此种种,有了这些知识,就有利我们形成较好的解决填空题的技能。

一、填空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2010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填空题(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09年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简述题总结(1)

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答: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2、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

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3、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答: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

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4、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答:1)使学生适应学习

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答: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6、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答: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

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

5)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7、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2)进行学法指导

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考试通

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

5)锻炼坚定的意志

6)培养活跃的思维

7)陶冶积极的情感

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8、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答:1)批评要合理 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 3)批评要及时

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 5)批评要和风细雨 6)不要当众批评

7)批评要带有鼓励 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1)、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2)、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3)、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4)、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5)、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6)、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第三篇:新课改复习重点

新课改复习试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

A.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B.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大力培养精英人才

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 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①一切以学生为本 ②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培养环保意识 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7.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教师与学生都是客体 D.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

A.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B.有意义学习理论 C.多元智力理论 D.信息加工理论 10.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教育。A.人自身的 B.经济的 C.社会的 D.科学的

二、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包括()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C.教育要面向世界 D.教育要面向未来 E.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包括()

A.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B.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 C.注重以学生为本 D.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E.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

3.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包括()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E.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是()A.多样性 B.均衡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E.地方性 5.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A.改变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B.关注学生的兴趣

C.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 D.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E.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意识

三、填空题

1.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3.综合实践活动在管理权限上属于 课程。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 的依据。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6.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10.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四、名词解释

1.成长记录袋 2.国家课程 3.地方课程 4.校本课程 5.课程结构 6.教学过程 7.课程开发与管理 8.课程管理

五、简答题

1.当前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哪些新要求?

2.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我国基础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的原因是什么? 4.各国的课改有什么特点? 5.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6.课程结构有哪些主要类型? 7.为什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何? 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哪些特点? 10.新课改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1.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2.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14.实施“研究性学习”遇到的困惑有哪些?

15.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6.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17.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8.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20.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六、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2.新课改的六项目标是何?你是如何理解的?

3.新课程结构中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七、案例分析题

1.某学校课堂上,一名学生觉得老师的课讲得没意思,不由自主地看起课外书,被上课的科任老师发现。科任老师认为有责任将违纪情况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批评了学生。学生不服,理由是老师讲得不好,不如看书有收获。班主任无法说服,就请来学生的家长。家长把孩子带回去,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最终导致孩子对班主任的行为产生强烈反感。

请从新理念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该案例中科任教师的行为。

2.北京景山学校赵老师在讲《巴西》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各做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近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请结合所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3.中国和日本曾联合举行一次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有意磨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齐力推车时,有个中国学生只在一旁喊“加油”,自己并不动手,问他原因,他说他是班长。而日本学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中国学生大多是从几十万儿童中挑选出来的“小明星”。然而,与异国孩子相比,他们登山缺乏朝气,唱歌跳舞也不如人家。在举行联欢时,我们演节目,日本儿童热情鼓掌,而他们表演节目时,我们的小明星却没有

什么反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才礼节性地鼓了掌。

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谈我国当今的教育应如何实施改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D【解析】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B【解析】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从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5.C【解析】校本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6.A【解析】《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国家课程。

7.C【解析】《纲要》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8.D【解析】新课程理念要求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与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都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共同学习新知,探讨真理及未知世界的奥秘。

9.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多元智力理论。10.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ABCDE【解析】现代基础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ABCDE【解析】我国各级学校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

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BCD【解析】《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5.ABCD【解析】《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填空题

1.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2.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国家 4.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5.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6.教师 课堂 书本 7.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甄别与选拔 9.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 师生互动 10.国家 地方 学习

四、名词解释

1.成长记录袋:也被学者翻译为档案袋,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点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2.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建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 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开发的的课程。

3.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而开发的课程。

4.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体,在其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堂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课程结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6.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应新生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7.课程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 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需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高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讲座的建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8.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举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简答题

1当前时代发展的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当前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应培养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二是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2.【答案要点】

历史经验已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必然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抢占了教育这个制高点,谁就占据主动地位,谁就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也适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答案要点】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4.【答案要点】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这间的关系;(3)课程

改革具有整体性。5.【答案要点】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6.【答案要点】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7.【答案要点】

我国现存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不足:

(1)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分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3)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4)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8.【答案要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9.【答案要点】

(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由知识三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其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与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10.【答案要点】

(1)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2)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程;

(3)7-9年级开设《历史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4)1-9年级开设《艺术》课程。11.【答案要点】

(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12.【答案要点】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13.【答案要点】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结合;(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事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14.【答案要点】

(1)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吗?(2)研究性学习是优等生的专利吗?(3)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课堂进行吗?

(4)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的课时中进行吗?(5)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要有专人来教吗?(6)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用考试一来评价吗? 15.【答案要点】

基本目标: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学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关近、关爱自然,懂得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主要内容:①服务社区;②走进社会;③珍惜环境;④关爱他人。16.【答案要点】

(1)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2)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3)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4)拓展了劳动技术与技术的学习内容;

(5)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17.【答案要点】 18.【答案要点】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号,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19.【答案要点】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是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是否合理性。一方面课程标准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20.【答案要点】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存在以下弊端:目标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环节,忽视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育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介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提供了政策保障。

21.【答案要点】

课程标准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签名部分。前言包括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包括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

22.【答案要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具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的公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4)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2.【答案要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将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互应,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可以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将评价看成是一个系统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对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3.【答案要点】

(1)新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体现

①课程方案层面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②实践层面上首先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其次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再次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2)新课程结构综合性的体现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②设置综合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积极倡导各地实施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计划。综合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力地改变现行课程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重要体现。

(3)新课程结构选择性的体现

①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②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就课程类型而言,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选择;就课时比例而言,国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

就课程内容而言,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在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特点。

③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这就要求地方和学校必须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

4.【答案要点】

(1)2001年秋季,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实验,探索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探索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2002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进入全面实验阶段。

(3)2003年秋,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方案。(4)2004年秋季,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推广阶段。(5)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5.【答案要点】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并且是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教师们认为这是学生的注意力较差、意志品质不坚定而导致的,熟不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的讲解有没有吸引力是第一位的,这说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是不优秀的,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觉与感受,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是第二位,新理念要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觉与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有哪些老师做到了呢?大多数教师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建构一个

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建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答案要点】

这位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综合运用了合作学习法、自学学习法与建构学习法。新课程强调重过程甚于重结果的理念,这位教师的建构主义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赵老师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一方;然后让他们各自去做自己作为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应该做的事情,即要各尽其职;最后,四组同学集中起来模拟表演自己的职责与规划等等。当学生上完这一堂课时,也就走完了对巴西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的认识过程,同时,完成了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规划过程。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同学们对巴西的概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就已经非常了解,只需简单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补充、评价一下即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要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是面向全体的学生,实施以学生为本的个性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我们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优秀的个性品质。我们不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我们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什么消失了呢?首先,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孩子从出生起耳濡目染地接受着家庭环境及父母的熏陶,更何况中国的家长是最溺爱孩子的,而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其次,中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点滴小事起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与优秀的个性品质,实施完全的人格教育。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充分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利用教育合力对学生形成一致性与连贯性的良好影响,使中国的年轻一代逐步展现出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完全的人格。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B.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 C.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D.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

5.教学评价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A.诊断 B.调控 C.激励 D.教学

6.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不带随意性,评价方法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不带主观性,这就是要求教学评价具有()

A.科学性 B.指导性 C.整体性 D.客观性

7.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不同阶段的评价,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前者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后者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评价

B.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具有和总结性评价相同的概括化程度

C.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是以评价对方优良程度的为目的 D.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分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结果

8.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B.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D.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9.为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或比较群体学习成绩的优劣,采用()最合适。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10.下列有关教学评价的叙述中,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用于把握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B.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C.定量评价是对评价作质的分析,对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D.从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11.教师资格证考试,属及格分为过关标准。这种评价属于()A.相对评价 B.绝对评级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12.下列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观察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状态下的观察

B.测验是常用的评价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插入一定量的测验内容以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

C.档案袋法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如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

D.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的资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方法

13.对于如何进行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特别是评价结果,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态度

B.教学评价应该涉及各个方面,不能以点代面

C.教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使被评价者明确努力的方向 D.评价数据应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可信度才高 14.下列对教学评价过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价的准备阶段应该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 B.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测验或者发放问卷 C.在评价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权重对信息进行处理

D.在评价反馈阶段把评价结果公之于众

15.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对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6.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是由()提出的。A.奥苏贝尔 B.波斯纳 C.布鲁纳 D.皮亚杰

17.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随之()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8.()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A.教育实践课程 B.普通教育课程 C.学科专业课程 D.教师专业课程

19.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的教育新思潮。

A.学前教育 B.终身教育 C.继续教育 D.校本教师培训

20.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A.伙伴关系 B.合作关系 C.互补关系 D.附属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征包括()

A.平等的师生关系 B.民主的师生关系 C.对话-互动式的师生关系 D.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E.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2.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与帮助者 B.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D.教师是开放的社区型教师 E.教师是学习者

3.随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关于教学评价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视发展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D.强调互动参与和互助,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E.全面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

4.教学评价被看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下列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教学评价是在学期末对教师的教学成果作出的考核 B.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C.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评价结果调节课堂教学安排

D.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进行评估,为了筛选出优秀的学生 E.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5.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教师回归 C.向社会回归 D.向学校回归 E.向教育实践回归 6.校本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A.教育性 B.社会性 C.可操作性 D.验证性 E.探索性 7.下列关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正确的是()

A.教师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 B.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

C.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一个持久的探索过程 D.教师不是一个专业 E.教师是一个非专业化的职业

8.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素质。

A.专业方法 B.专业技能 C.专业知识 D.专业精神 E.独特个性

三、填空题

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等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2.新课程倡导、、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3.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4.建立、、、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

评介的重要内容,首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

6.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和高质量。7.国家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材出版发行制度、教材供应制度、教材试验制度、、教材选用制度、教材奖惩制度和教材申诉制度。

8.和 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9.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和。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全面推进。

11.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方法,发展 知识的能力。

1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3.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 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国家对 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 的愿望和能力。

15.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 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 的评价制度。

16.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 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17.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 课程资源和 课程资源。

18.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19.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 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20.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 原则,其二 原则。

21.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当务之急,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

22.新课程的 是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

23.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改革成为 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24.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体现了、、科学的工作思路。

四、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 2.课程的要素来源 3.实施课程的必要或直接条件5.课程结构 6.自主学习7.探究学习8.9.形成性评价 10.发展性评价 11.终结性评价 12.五、简答题

1.新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3.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 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什么? 10.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1.成长记录袋的主要意义?

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13.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14.怎样筛选课程资源?

1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6.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的主要途径?

17.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那些变化? 18.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调整是什么?

六、论述题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乡土资源合作学习定性评价 4.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3.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4.新课程从哪些方面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改革? 5.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6.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7.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8.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七、案例分析

1.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请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为。

2.一天午后,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追逐着一只蜻蜓。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闹成一团。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见他们的捉蜻蜓玩,便停下脚步,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

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2.D【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B【解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把学科知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4.C【解析】《纲要》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5.B【解析】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是教学评价调控功能的体现。6.D【解析】教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功能。

7.D【解析】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形式。总结性评价注重总体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出最终怕段;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注重细节分析,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

8.C【解析】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9.B【解析】相对评价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

10.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定量评价不对评价作质的分析。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不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11.B【解析】绝对评价是将被评价对象与事先确定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标准的一种评价方法。

12.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被视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13.D【解析】运用先进的技术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高可信度。14.D【解析】在评价反馈阶段不应该把评价结果公布于众。

15.C【解析】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16.B【解析】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是通过增长经验和反思教学得以实现的。

17.B【解析】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要随之提高,这是必然趋势。

18.D【解析】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19.B【解析】终身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

20.A【解析】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时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新课程要求建构对话-互动式的新型课堂,要求建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

2.ABCDE【解析】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教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是开放型的社区教师。

3.ABCD【解析】教学评价的最先理念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

4.AD【解析】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因而AD不正确。

5.BDE【解析】当前教育研究的趋势是向学校、向教师、向教育实践回归。

6.ADE【解析】校本研究中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社会性不是校本研究行动的必备特征。

7.ABC【解析】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8.BCD【解析】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三方面的专业素质。

三、填空题

1.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评价理念 评价方法 2.成长记录袋 学习日记 情系测验 3.多元智力理论 4.校长 教师 学生 家长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多样化 选择性 7.教材编写核准制度 教材审查制度 教材评价制度

8.教育行政部门 国家公务员 9.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 10.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11.实践 科学研究 综合运用 12.课程标准 13.幼儿园教育 游戏 14.公民素质 终身学习15.教师自评 共同参与 16.免试 17.校内 校外

18.校外课程 19.课程目标 20.优先性 适应性 21.课程资源 22.组织与推进 23.政府行为 24.开放 民主

四、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课程的要素来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3.实施课程的必要或直接条件: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志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善等要素,属于课程实施条件。

4.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5.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6.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7.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8.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9.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

10.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11.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成绩,做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

12.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

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2.【答案要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答案要点】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设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尽人满意,师生之间冷漠,缺乏沟通。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以下努力:

(1)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

(3)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4.【答案要点】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5.【答案要点】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

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学习不是一中异已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6.【答案要点】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7.【答案要点】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8.【答案要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综合评价应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9.【答案要点】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具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新评价是想以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0.【答案要点】

(1)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堂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11.【答案要点】

(1)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判断自己的进步和努力。

(2)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12.【答案要点】

(1)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2)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13.【答案要点】

(1)重引导及学习方式的变革。(2)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4)创造地使用教材,绝不能简单地当做教条来教。

(5)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要和内容的编排中。14.【答案要点】

(1)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

(2)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3)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15.【答案要点】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源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提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即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那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16.【答案要点】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17.【答案要点】

(1)对教师培养与培训目标进行调整;(2)要注意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

(3)要特别重视发挥教师在素质提高和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4)为最大限度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有关的各部门,包括师范院校、继续教育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大学课程中心等之间的相互直辖市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18.【答案要点】

构建了“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隐有显。

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统计与概率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等。课程标准删减的主要内容: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繁杂的大数目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解答知识等。课程标准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①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

②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娶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③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④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⑤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⑥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⑦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⑧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影响作用。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答案要点】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3.【答案要点】

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2)重教书轻育人。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有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于是,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完全性格的培养。4.【答案要点】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①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③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④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4)考试的改革重点:①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试的传统做法;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④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的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5.【答案要点】

认为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的改革这是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手段而造成的,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明确提出,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更为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过程,需要借助其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收集反映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过程与状况的证据,目前的考试技术主要还是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结果,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因此考试改革本身等同于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

考试改革的方向是: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总之,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开放性的质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6.【答案要点】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有机构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7.【答案要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师生的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8.【答案要点】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真正理解和巩固。更得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重要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七、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

这则案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爱与严格要求。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打架后,立即严厉制止是一种严格要求。

但是他并没有责骂与批评,而是运用发糖果的方法巧妙地让学生自己逐步认识与发现自己的错误,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打架的不良行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健全的人格。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包容学生、感化学生,用为人师表的行为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2.【答案要点】

(1)陶行知先生教育了学生要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物种。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物种灭绝正在加速进行,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自然提供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感谢自然、关爱自然、呵护自然,否则,当自然报复人类时,我们将何以堪?陶行知先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感受自然界物种的可爱、神奇与美妙,在这种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她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并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2)陶行知先生没有把知识局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选材教育学生,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尊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完全性格的人。

(3)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追逐蜻蜓,便与学生一起玩耍,一起观察蜻蜓,讨论蜻蜓的习性与尾巴的用处,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育学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小学体育教师招考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

1.了解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等,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3]123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认真落实加强各项措施

三、加强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2.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及测试的操作方法。

意义: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操作方法:水平一: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 水平二: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

水平三:身高、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或50×8往返跑二选

一、50米跑或立定跳远二选

一、女坐位体前屈或仰卧起坐或握力三选

一、男坐位体前屈或握力二选一。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3.知道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或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体育课:

早锻炼:早操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内容应选择广播操、慢跑、拉韧带、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等一些运动负荷不大的运动项目;早操的组织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采用班级、年级或全校的集体组织形式。

大课间:时间为25-30分钟,内容有广播操、素质操、器械操、游戏、武术、跑步、舞蹈等多种项目,运动负荷不宜过大,以达到积极休息为目的;组织同上。

4.理解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以及运动兴趣对于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概念: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形成的因素:①运动需要的满足。②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③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应性。④成功体验的获得。⑤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习效果的重要性:①强大的动力作用。②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③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5.了解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掌握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掌握迁移的概念,认识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应用于教学和训练中。

变化特征:①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②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和无意识性过度。③运动程序的作用。④运动技能的自动化。⑤能量消耗的节省化。⑥观察错误能力的逐渐提高。特点:①掌握局部动作阶段(泛化阶段)②初步掌握完整的动作阶段(分化阶段)③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巩固阶段)④自动化阶段。

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现象:迁移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广泛的现象,①包括知识、技能的迁移。②教材教法、比赛规则和情感态度的迁移。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规律性,迁移的教学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其规律性是教师实施教学所充分运用的重要手段,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用:①在开始阶段知道学生获得最大的迁移。②后期即运动模式习得阶段,鼓励练习者从某些相似的技能中迁移学习。③应强调对未来可能的迁移。④指出技能间的相似性。⑤指出技能间的认识因素方面的相似性。⑥使用语言线索来引导迁移的产生。⑦运动技能迁移量。⑧基本运动能力无迁移。

6.掌握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掌握影响体育后进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及提高体育后进生学习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优等生:①提出更高的要求,安排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技能。②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辅助指导。

一般生:①明确提出学习的目标,鼓励他们改进学习的方法。②提高学习效率,争取更大的进步,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

后进生: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通过努力争取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感和兴趣。②要让他们认识到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让他们从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④人人平等。因素:①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②意志品质薄弱。③过分关注对自己的评价。④自信心不足。方法:①提高体育后进生对待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②争强体育后进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③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④根据体育后进生的实际情况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⑤重视发挥好班级体育骨干的作用。

7.掌握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的内容、特点及应用方法。

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作用:①有利于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②使机体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③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特点:①每次重复练习的动作结构和负荷数据不变②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通常是接近或达到比赛的强度③重复练习之间间歇时间充分,使运动员机体基本得到恢复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应用:①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②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③长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应用要求:①保持预定的负荷强度②保证充分的间歇时间③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

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的间歇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作用:①提高心脏功能②使机体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③增强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④有利于运动员在艰苦复杂的比赛环境下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⑤提高乳酸能力。特点:①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有严格规定的休息时间,即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②每次负荷时间不长,而负荷强度可根据训练要求,既可以是达到或超过比赛强度,也可以是较小的强度③间歇休息时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应用:①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②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③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应用要求:①安排合理的训练负荷②确保一定的适应过程③加强必要的医务监督 ④掌握科学的间歇时间。

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特点:练习的时间较长,也就是一次连续练习的量比较大,但强度不大,一般在60%强度上下变化②对机体刺激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缓慢和训练效果出现较慢,但比较稳定。应用:①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②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③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应用要求①采用适宜的方法配置②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③掌握辩证的负荷关系④实施必要的营养补充。

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8.掌握发展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的方法、手段及基本要求。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方法:①信号刺激法、②运动感觉法、③移动目标的练习、④选择性练习。要求:①反应速度基本属于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②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集中。③反应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动作速度:方法:①利用外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②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③利用动作的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⑤减少完成练习的空间和空间界限。要求:①提高动作速度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结合在一起、②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 移动速度:方法①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为主要供能途径,一般来讲应保持20秒以内。②各种爆发力练习、③高频率的专门性教练习、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①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的从事专项运动进行。②移动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③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进度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等克服。

儿童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①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②要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力量。

方法:①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②静力性等长收拾训练。③等动收缩训练。④超等长收缩训练。⑤循环训练方法多种结合。手段:①负重抗阻练习。②对抗性练习。③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基本要求:①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②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儿童少年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①掌握儿少力量发展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练习。②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③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耐力:

一般方法:①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②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③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④反复做克服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练习。⑤循环练习专项耐力:①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的专项耐力训练。②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群的专项耐力训练。③技能主导类表现性群。④技能主导类对抗性群

基本要求:①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②加强意志力品质的培养。③注意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协调。④无氧耐力要以有氧耐力为基础。

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①必须坚持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②内容和手段应多样化。③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法。柔韧:基本方法为拉伸法。

手段:①发展肩部、腿部、等柔韧练习。②发展腰部。

基本方法:①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②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③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性。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儿少发展柔韧性应注意的事项:①由于儿童少年关节的生理特征的缘故,发展较为容易。②练习应多采用缓慢和主动活动。③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髓的活动,以免损伤。灵敏

手段:①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②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③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④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等。

基本要求:①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②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9.掌握课外运动训练的选材和制定训练计划的方法。选材:①科学选材。②经验选材。③综合选材。

选材的方法和步骤:①家庭调查。②一般体格检查。③鉴别发育程度与分型。④测试。⑤对测验结果综合评价。制定训练计划的制定:①训练计划。②阶段训练计划。③周训练计划。④课时训练计划。⑤以上四种训练计划。

10.掌握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

原则:安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方法:①搜集与选择体育游戏的素材。②体育游戏的构思。③体育游戏的设计。④游戏的体验与修改。⑤游戏创编的注意事项。

11.了解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程序:选题、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科研成功的发表。

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

(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

1.掌握人体躯干、四肢骨骼、六大关节和主要骨骼肌的名称、位置、运动特点以及锻炼方法。

骨骼的作用:支持作用、保护作用、运动作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 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踝 肌肉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2.知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消化腺(小消化腺、大消化腺(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胰))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

肝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功能:分泌胆汁、参加物质代谢、解毒防范。胚胎期的肝是主要造血器官。

呼吸系统: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神经系统: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神经系统按位置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人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脑干)小脑作用:调节躯体运动、调节肌紧张、调节躯体反射活动 3.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组成: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功能:心脏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纽,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静脉是引导血液回流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末梢间的管道。

影响: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的改善。

4.掌握肌肉活动能量供应三个系统的作用和特点;掌握能量统一体理论的应用方法。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是一切的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求发挥最大的能量输出。特点:ATP生成很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糖酵解供能系统(乳酸能系统):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功能后仍然能维持数十秒的快速功能,以应付机体短时间内快速需要,该系统是在1分钟之内要求的功率输出运动的基础。特点:ATP生成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产生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能源是糖、脂肪、蛋白质。作用:ATP生成很多,持续时间长、功率输出慢、需要氧产生CO2和水 应用: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功能系统、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5.掌握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快肌纤维:①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②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③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神经传导快④收缩力量大; 慢肌纤维①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②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③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慢 4肌纤维数量少,肌红蛋白横桥少,收缩力量小。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与慢肌纤维相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较慢,表现张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糖酵解的底物肌糖原的含量也比慢肌高;

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表现为线粒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线粒体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较快肌纤维高,甘油三酯含量高,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纤维的4倍,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较高,有氧能力高于快肌纤维。6.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规律。反应:心输出量的反应(增加)、血液重新分配、血压的改变。

适应: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心脏微结构的重塑、运动心脏功能的改善(①安静时心跳徐缓②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的节省化③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7.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①进行一般调查和填写PAR-Q筛选问卷;②推测有氧适能水平;③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④对运动处方进行修改或微调;⑤实施运动处方。8.掌握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中国标准:BMI<18.5为营养不良,18.5~23.9为正常,≥24为超重,≥28为肥胖。国际标准:BMI<18.5,18.5-24.9正常≥25超重 9.知道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

10.了解兴奋剂的种类和毒副作用。刺激剂、刺激剂、合成类固醇,睾酮类激素、利尿剂,噻嗪类和醛因类药物、β-阻断剂,遮蔽剂,内源性肽类物质。

11.掌握儿童少年、女生的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特点以及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少年儿童生理特点:

1骨骼: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骨成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变化,无机盐增强,韧性减小。

2关节: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较薄而松弛,关机肌肉细长,所以其伸展性与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易发展,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易脱位。

3肌肉:肌肉中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肌肉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女生的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特点:

1有氧能力:女子的肺容量小,气管窄,气道阻力大,且呼吸肌力量较弱,故女子的通气能力小于男子。女子的有氧能力比男子低。

2无氧能力:在激烈运动中时,女性运动中的乳酸的浓度低于男性,说明女性的无氧能力低于男性。女子体内总血量、血液成分的贮备也低于男子,故女性机体抗酸中毒的能力较差。3肌肉力量:12到14岁后,力量的性别差异明显,女子肌肉力量小于男子,这与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4柔韧性与协调性:一般认为,女子的柔韧性优于男子,这与女子的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关。因为女子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小,关节松弛,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伸展性较好。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体育锻炼时,应避免跳跃着地动作过猛,避免作单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或左右腿负荷不均匀的动作;在作一些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变化体位及着力点,防止造成脊柱弯曲,骨盆和肢体畸形。负重练习要慎重,过重负荷可能会使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高发育。

2可充分发展其柔韧性,但也要重视发展关节的牢固性,以防关节损伤。

3在生长加速期,多采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要有计划地发展小肌群的力量和伸肌力量,促进少儿肌肉平衡发展。学龄儿童应避免进行大数量、大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要以身体全面发展为主。

12.了解营养素的概念和三大营养素的主要功能;懂得小学生的合理膳食。蛋白质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

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

3、氧化供能。脂肪营养功能

1、供给能量

2、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3、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

4、脂浓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5、增加饱腹感。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

2、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3、节约蛋白质

4、抗生酮的作用

5、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

13.知道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医务监督的要求。

体育课监督:①看体育课的健康分组是否符合医务监督的要求②对体育课的全过程进行医学观察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看体育课教案中生理负担量的安排是否符合医务监督的要求。14.掌握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溺水等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运动性疾病:1过度训练2运动应激综合征3晕厥4运动员贫血5运动中腹痛6肌肉痉挛7运动性血尿 8运动性血红蛋白尿9运动性中暑10冻伤11运动性脱水12运动性猝死。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1思想上不够重视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3技术动作错误4运动负荷过大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6组织方法不当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8场地设备的缺陷9不良气象的影响 过度训练:原因①训练安排不合理②训练方法单调,枯燥无味③生活规律破坏④在运动员身体不良的情况下⑤饮食营养不合理⑥各种心理因素。

处理方法:①消除病因②调整训练内容或改变训练方法③加强各种恢复措施④对症治疗。注意事项①合理安排运动训练②最佳训练负荷原则③及时发现过度训练的早期表现。

运动性晕厥:1 立即将病人平卧,最好让病人头低脚高,以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2.解开病人衣领、领带,将头侧向一侧,如病人出现呕吐则帮助清除口腔内的积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3.给病人喝热开水或热糖水。4.可用手指压人中或合谷穴。5.大多数病人经过上述处理后,情况可很快得到改善,如果病人仍不见好转,应立即送医院急诊 原因1训练安排不合理2训练方法单调,枯燥无味3生活规律破坏4在运动员身体不良的情况下5饮食营养理6制定不合理

15.知道人体常用穴位的位置、功能及按摩的基本手法。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

16.知道危害健康的行为,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①网络成瘾②自杀行为③吸毒④吸烟行为⑤酗酒行为⑥不健康饮食行为⑦生活不规律⑧致病行为模式

1.生活方式(个人因素)2.职业安全(工作因素)3.环境污染(环保因素)4.心理压力(综合因素)5.家族遗传(基因因素)第二部分 基本技能

(一)田径(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跳高、跳远、实心球)1.了解跑、跳、投的基本知识。

2.掌握跑、跳、投的技术原理;掌握其技术动作要领及训练方法。跑: 跳:

投:影响因素: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空气动力学因素。

完整技术动作:握持器械、准备助跑、组跑或预先加速、最后用力、器械出手后的维持身体平衡。

3.掌握田径的竞赛规程、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

①根据组织方案拟定运动会的名称、目的要求、比赛日期及地点,参加单位及组别。②比赛项目。③参加比赛办法。包括每单位可参加多少人,每人可报几项,每项可报几人及参加者的资格问题。④报名办法。规定报名截止日期,报名条件及身体体检规定等。⑤计分及奖励办法。说明各项录取的名额,单项、集体项目、全能和破纪录、团体总分的计算与奖励办法等。⑥比赛规则。⑦参加单位应注意事项及各队报到日期等内容。

(二)球类(篮球、排球、足球)

1.了解篮球、排球、足球的基本知识。篮:长28 宽15 中心圆心直径3.6米、足:长105宽68 发球点门线11米,半径9.15米

排:长18宽9 球网长9.05米宽1米男子2.43 女子2.24 2.掌握篮球、排球、足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及训练方法。

篮:进攻技术:移动、投篮、传球、运球、持球突破、抢进攻篮板球。基础配合:传切、掩护、策应、突分。持球突破的技术动作:蹬跨、转体侧身探肩、推放球、加速。

运球的练习有哪些:熟悉球性练习、原地高手运球,左右手交替进行、原地低手运球、原地体前左右变向运球、行间距高手运球、行进间低手运球。

足:足球基本技术动作:颠球、踢球(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的摆动、脚踢出球、踢球后的随前动作)接球、运球、抢截球、头顶球、假动作、掷界外球。踢球:脚内侧、脚背正面、脚背内侧、脚背外侧、脚尖、脚跟。运球:脚背正面、脚背内侧、脚背外侧、脚内侧

排:正面上手发球:击球的中下部。技术要点—抛球、弧线挥臂、包击推压 注意:抛球稳、击球准、手法正确、用力适当。

技术:准备动作、移动、传球、发球、扣球、拦网、垫球。3.掌握篮球、排球、足球的竞赛规程、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

(三)体操(徒手体操、队列队形、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跳跃)、健美操 1.了解体操、健美操的基本知识。体: 健:

2.掌握体操、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及训练方法。

体:前滚翻: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脚向后下方蹬直离地,同时屈臂低头、提臀、以头的后部在手撑地前着地,经后脑、背、腰、臀依次向前滚动,当背部着地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成蹲蹲立,健:

3.掌握体操、健美操的竞赛规程、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

(四)武术(长拳、短器械、长器械、太极拳)1.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

2.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及训练方法。3.掌握武术的识图方法。

4.掌握武术的竞赛规程、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1.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体系。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目标体系: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层次(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划分学习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3.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4.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规律、原则。5.掌握体育教学方法。

6.知道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7.运用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对所提供的教材进行教学设计。8.运用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评析。

第五篇:教师招考心得

(一)总结每年各省市公共课(《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基本具有以下特点:考试的内容、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时间、试题类型

内容基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法律知识三个主要部分

一是识记,要求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个省市有所不同)

考题类型基本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或教案编写。

(二)总结历年各省专业知识真题具有以下特点:科目、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试题类型 语文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诗文背诵、作家和作品、文学流派

考查考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了解与应用情况。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鉴赏题、阅读题、案例分析题、技能应用题等。

数学、物理、化学

综合检测考生对数学、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各科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从事教育的基本潜能

考查数学、物理、化学教材教法的有关知识内容,将知识、能力和教学素质融为一体。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操作题、解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或案例设计题等题型。其中解答题含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或应用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和推证过程;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或案例设计题等应明确表明观点、逻辑清晰、证据恰当、有理有据。

教师招聘考试命题趋势

教师招聘考试经过近几年的完善与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以一节课评优劣定级别,而是尽可能的考查学生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以达到考察其综合素质。因此考生不仅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教学法规、师德修养,教育案例以及时事政治等基本概念达到扎实掌握,还要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这种考查一般会以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及教学设计的题型出现。

备考策略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测查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查考生是否具备教师的资质。如何在短时间内备考并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呢?首先要详细了解招聘简章提供的信息材料;其次要选择好复习材料,最好是比较有权威性的辅导材料。例如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招聘考试系列用书,再次是最重要的内容——复习备考。

(一)笔试

搞好考前复习,是教师招聘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前复习实质上就是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无异于炒“冷饭”,掌握一些复习的策略和技巧是大有必要的。

1.正确理解学习和考试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而考试只是验证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全面、熟练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单纯从考试的角度去考虑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内容不需要。这样,即使考试时题目难一点或偏一点,也不会茫然无措。

2.处理好厌学表现——心理疲劳

在考前复习阶段,有些考生会出现一种现象——想学习,也有时间学习,只是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并伴有厌倦、烦躁的情绪。这就是复习迎考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我们知道生理疲劳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心理疲劳,那么要消除心理疲劳就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考生朋友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考生朋友的经验教训表明,学习目的明确与否,学习的动力有多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极其巨大。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有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抑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学习要多样化

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在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朋友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学习过程劳逸结合

交替学习各门课程也很可能不能消除心理疲劳,在这种状态下考生应该考虑暂时停止学习。可以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这样对于消除心理疲劳也是非常有益的。

3.带着思考学习——创造适合自己的复习体例

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设计与安排,要使自己的复习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创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例,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完善是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的一套学习体例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要点

方法概要

复习时的具体做法

创设新的知识结构

将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

复习时应详略得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应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小结或者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最后收拢知识点。

难点

简明

突出

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某些章节内容在最近学习中没有完全理解、弄懂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必须着力解决,否则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要更加的注意将其明了列出并解决使其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疑点拓展深化 拓展知识面

深化知识点

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

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

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知识点联系具体事例

考生应注意不能枯燥的死背知识点应该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点,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分析考点

抓住考查点的规律性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

热点变形

考前复习应认真分析热点题的演变,利用现有习题通过“改头换面”,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进行定点练习。还可以围绕热点,进行了试题变形练习,以深化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4.战胜复习中高原现象——自我调整

高原现象定义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高原现象产生时期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面有退步的现象。

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一些部分在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在退步,两者相抵,导致复习没有表现出进步现象,因而考生失望。

常常发生在低层次的复习进入高层次复习的过渡时期;发生在临考复习的中后期。

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加强自己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性或向成功者请教,树立起成功的信念。

5.重视复习“错误”——消除“错误”使其变为强势

“错误”产生原因

消除“错误”方法

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

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

6.生理因素影响复习——发挥自己生理特点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这是由于我们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基础上展开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发展。因而,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最好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与预期的最佳效果。

气质的角度

粘液质的考生

属于朋友应克服自己适应环境速度慢、能力差的缺点,绝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己的复习效果;同时,要注意改变思考问题表现出的固执呆板、钻“牛角尖”等现象,主动地与学友们一起讨论,扬长避短,切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冥思苦想。

多血质、胆汁质的考生

克服自己过分情绪化的现象,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的问题,要重视锻炼自己的毅力,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性格角度

外向型的考生

注意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复习中的盲目化倾向与情绪化倾向,制订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进行迎考复习。

内向型的考生

避免以往遭遇问题后自己苦苦深思,白白浪费时间的现象,多向他人请教。

心理稳定的角度

那些心理不稳定,有明显过度焦虑情绪的考生应看破考试的本质,把它看作平时学习的累积,把它看作是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要机会而非惟一机会,以平常心对待,把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意识化解在平时自学、复习当中;同时,要学会自我安慰,相信自己能考好,有把握考出好成绩,排除各种异常心理的干扰;还可以通过自我放松的办法,最终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场,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早日圆自己的成才梦。

原文出自【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交流平台——教师招考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70897&highlight=

说课模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板书课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_册_课《_》,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说下本课的特色(篇幅短小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_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_;

2、_;

3、_。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难点是_。

二、说教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每一个教法都要说明下,教法不要说很多个,2个就差不多了)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法一样要说明的,也是2个即可)

四、教学程序:鉴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确定,下面我重点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说说你是怎样导入的,和为什么这样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感悟说课是说第一课时的,三个环节就好!

这三个过程要详细点,内容也是因课文的不同而定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大概就是先说你在这一环节要怎样做,然后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不要说太多,还有说怎样做的时候不要用教学生的语气,应该是讲解的语气吧!但是导入部分的导语之类要用真正上课时的语气。讲到这一般时间就差不多了,如果还有时间就布置下作业。

{讲完之后也可以说一句我的说课就到这,谢谢各位老师!}(最后别忘了擦黑板哦)

原文出自【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交流平台——教师招考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764&extra=page%3D

1教师面试、试讲制胜招数及注意事项

(一)面试、试讲制胜有招数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5、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6、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7、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

8、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用电脑,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了,上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淘汰。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9、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10、要做一下小结,总结一下你所讲的内容,布置一下作业,做到有头有尾!

补充几点注意事项:

1、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可以适当看看讲稿,自然地看即可,不能照着讲稿读,因为评委和你的讲稿是一致的。

2、试讲的内容和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试讲完毕,时间还有的情况下,做一个简短的说课(说明),让评委知道你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在课中也可以适当穿插对学情、教材、学法、教法的说明。

3、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教学流程可以拟出恰当的小标题,吸引评委注意力。

4、试讲时没有学生参与,但是同样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学习、课前的预习等等。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

5、可以在某个具体环节提供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师的预设体现得很充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教师把握生成的基本素养。

7、课堂重点突出,一到两点就够的,其它的不讲或略讲,决不可面面俱到。

8、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老师的水平。文章思路不是重点,一般文章思路都很清晰,高中生都看得清,不需要作为课堂重点。

9、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试讲时,可以省掉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检查等次要内容。深挖重点,然后再点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体思路,给人以整体感。分析重点段落时,集中落脚到关键句,关键词,这样才具体而实在,不然笼而统之,难以讲清。分析也细致不下去,要分析细致必然落脚到文中字词,这样又紧扣了教材,不致于犯脱离课文的毛病。

10、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废话(可引起学生兴趣)尽量少讲或不讲。

(二)结合经历谈谈注意事项

前几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师的试讲招聘活动。在教学方面受到启发的同时,对于教师如何准备试讲以及试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有几点体会。

一、妆容,服饰

要知道您应聘的是教师这个行业,您以后要教书育人。所以一定要注意您的仪表。

1、化淡妆,而不易浓妆艳抹。刘海不要遮住眼睛,更不易烫发,染发。尽量做到清清爽爽。

2、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教正科,您就要穿正装,男士还可以打上领带。如教体育您最好穿运动服。

3、妆容,服饰还要符合所教授学生的年龄层次。教授小学和教授高中,妆容和服饰绝对不一样。

总之,女教师要给人感觉即典雅,又平易近人。男教师要给人感觉挺拔而充满阳刚之气。

二、进入试讲地点

1、如果没有人领您进入试讲地点,那么您进去要先敲门。等评委说请进时,再轻轻推门进入。

注意,从门口到讲台这一段路也是评委在观察您的时候。所以您走路一定要挺拔,给人精神抖擞的第一印象。有些应聘者进门时,臂弯里夹着课本,弯腰驼背,没

有一点老师的风度,给评委的第一印象就十分不好。

2、如果有人领您进入试讲地点,也要有礼貌。进门先打招呼。例如,各位评委好等。

三、自我介绍

即使招聘流程里没有这一项,自己也要主动争取。这样可以让评委对你的优点和性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自我介绍就紧扣八个字: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要充满自信并充分表现对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热爱之情。

四、试讲

1、首先要表明你所要教授的科目、内容,针对的是几年级,第几次课。例如:新课程标准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新授课。、普通话

一定要用普通话。如果您一开口就是乡土话,那么您在这时已经被PASS了。因为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普通话要标准,咬字清晰。(特别是对于语文科目)

3、音量

音量要大。不要认为自己对着的是几名评委。要把他们想象成一个大班的孩子。况且,评委们听了一天的课,已经昏昏欲睡了,您的音量要足以把他们震醒。、音调

语调要抑扬顿挫。要有重音,轻音,拖音,有节奏性。不要有口头禅。例如:是吧,对吧等。

5、语速

语速不能太快。有些应聘者可能太紧张,一上台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飞快的讲。好像赶任务一样。结果一堂课下来,他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评委们也没听明白什么。所以语速要尽量慢一点,也可以缓和一下紧张的心情。

6、仪态

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手可随意放在身体的两侧。也可放在讲台上。腿不要乱抖动。目光要时而环视讲台之下,与学生或评委又眼神的交流。

7、板书

粉笔字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以为老师增彩不少。除了字要公整之外板书的布局也要掌握好。不要全挤在一边,兼顾到左右的学生。、多媒体的应用

熟练操作多媒体。注意讲课,板书和操作课件的衔接。否则会给人讲课中断的感觉。

多媒体不能滥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所以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乱用。不要把多媒体做的花里胡哨。因为您不是在做动画片,而是在授课。课件花哨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9、课件课件的选择。

选择教授的内容既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己嘴熟悉的),又要有代表性(课的高潮部分)。让孩子有兴趣,也要让评委有兴趣。

课件的制作。制作要有特色。适当穿插漫画,照片,图表,还要注意背景音乐的应用。、授课

授课要注意启发性。多提问,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授课要有感情,有逻辑。说话要化繁为简,生动活泼。面部表情不要太紧张,要面带微笑。、说课

授课完毕,下一环节就是说课。

如果评委没有要求你下面进行说课,也可自己主动要求。以让评委对你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说课不一定按照固有的程序。因为经过前面的授课,评委已经对您的素质有一个大致的定位。这时,说课可以尽量加入你自己对本课独特的理解,或是对您所教授科目的理解,让评委认为您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答辩

如果您有幸进入这一环节,成功的几率已有60%。

答辩要语言流利。回答问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打断评委的提问,进行狡辩。评委问得越多,录取的机会就越大。

补充几点注意事项:

1、要把评委当成孩子来教。不要想着是评委在听课,就任意拔高授课内容。要明确您所面对的是您所教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2、授课时即使您很紧张,也不要过多的说状态不好,请大家原谅。

3、如果在您的试讲过程中评委很严肃的打断您,说明评委有些不耐烦了。下面您的授课就要注意互动性,调动气氛。

4、如果答辩后,评委留下您单独谈话,那恭喜您!您被录取的几率上升为90%。

以上是我对教师求职的一点感受,希望对各位准备应聘的师范类毕业生有所帮助。

(三)简要谈谈说课的问题

说课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是授课教师就某一具体教学课题,在充分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层次分明、条例清晰地向专家和同行教师们说明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即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并展示进行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然后,由专家和同行教师们根据有关教学理论和经验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评说和讨论,研究并确定该节课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最后再由授课教师跟据改进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说课的环节一般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媒体、说设计和说小结等过程,现分别分析如下。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材的概念也得以拓展,教材不仅仅指纸质的书面教材,还应包括电子教材(光盘资料或网络资源)。“说教材”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之上,说明本课教学内容在这本(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出本课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与学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清本课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根据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说明确定“地位”、“作用”、“结构”、“特点”、“联系”、“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二、说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充分认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技术,学生有关“信息”的知识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和对“信息”的意识及思想情感都大不相同,因此,“说学生”在信息技术说课活动中尤为重要。

“说学生”就是在充分认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之上,说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能力结构、认知结构、接受水平,当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潜在的可能发展水平、学生的共性以及个别差异等。

三、说目标

这里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一般学科大都强调知识目标,而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说目标”是指教师要说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训练哪些技能并且培养哪些情感、道德以及非智力因素。另外,有关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即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结构,合理地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并说明这样确定的有关依据。

四、说教法

教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以及为此而选用的教具。教法的选择是在分析教材、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说教法”就是要求教师说明,如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目标要求并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设计教学“任务”,综合选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从而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分别说明采用这些教法的依据。

五、说学法

学法是指学生为达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以及为此而选用的学具。学法的选择也是在分析教材、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分别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学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特点、学科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特征、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等因素,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学法”的内容在“说课”活动中,往往被许多说课教师所忽视,而这恰恰又是教师最需要重视的。因此,说课教师要说出教学中如何努力提高并维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说出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说出如何鼓励学生多动手尝试并善于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更多地学掌握知识和技能,并用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说出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说出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最终使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六、说媒体

“说媒体”就是要求授课教在说课时,先交待上课时拟采用的教学(媒体)环境,自己制作或选用的教学软件,必要时作些演示,并说明选用教学环境和教学软件的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

七、说设计

一般来说,说课的这个阶段应该是“说过程”,但是由于说课是在上课之前的一次教研活动,因此,严格地说,传统意义的“说过程”应该是“说设计”,即说明教学

过程设计。

“说设计”就是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安排,即时间分配和教学建议等介绍给大家,其中包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展开、练习的设计、小结如何安排、作业如何布置、板书如何设计等等。并且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如何安排并有机结合的,说明教学过程的构想与整体分析;说明本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来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以及如何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并阐明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落实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技能练习,如何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特点、学科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特征、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八、说小结

“说小结”并不是对所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而是要“小结”出授课者对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以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说课除了要说清以上八项主要内容之外,还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教师的形象。说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仪表和气质的展示过程,因此,说课教师的穿戴要整洁大方、朴素自然;第二、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听课的对象,一般不是学生,而是专家或同行,甚至还可能是领导,因此要注意说课态度和蔼、自信并充满活力,注意表情和称呼,普通话要标准流畅、语言简明扼要、清晰生动、逻辑性强,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最好富有个性、以体现自己的独特风采;第三、要注意专业的素养。说课要突出“说”字,要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学生、说训练,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面俱到,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应该详说,而对教学目标、教法、媒体运用、时间安排等都可以略说;第四、要注意学科的素养。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说案”、灵活选择说法、准确实施“说程”,就一定能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绘声绘色,说出新意、说出水平。

(四)招聘方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试讲者要谦虚。来我校试讲的有不少很牛的人物(比如是硕士、副校长,听说还有校长),有些人可能以前在自己的地盘牛惯了,所以从骨子里掩饰不了牛气。这样的牛人,多半要落马。我想生活中,太牛的人,大家都不会喜欢,在陌生人面前牛气,只能令人反感或厌烦。有些有点本事的人在家里混得不如意,常常是因为目中无人。走到外面,老脾气不改,同样吃不开。

牛人具体表现:教学副校长问他备课要多久,他一看课文,说一个小时足矣。好,到时候真的讲得极好,大家当然都无话可说。但事实基本不太可能,特别是教语文的。我们的校长是教语文的,对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不满意,在这样高要求校长的领导下,语文老师们也不是吃闲饭的,要让这一帮子语文老师挑不出你的毛病来,那可是千难万难。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一个小时你想拿出一堂完美的课来,你是神仙下凡吧?

还有一些表现:课前不自我介绍,这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上课前副校长会有交待。上课最好关机,决不能接电话。如果忘了关,别人打来最好及时关掉,不让让别人又打来骚扰课堂。这个全凭自觉。领导公务烦忙,容易得意忘形。在别人地盘还昂头向天走路,不与任何人打招呼。不注意仪容服饰,以为才子们都不理发,不修边幅。

二、课堂要有重点,这是基本要求。但真正讲起课来,这舍不得丢那舍不得略,也是常人的毛病。试讲不超过三十分钟,你想方方面面都说到,只能是蜻蜓点水。教中专的老师这方面毛病更严重。有个老师上课很辛苦,在黑板上从作者介绍、文章层次各个步聚进行板书,这样做只能是白费力气。什么时代了,还是手抄时代啊,还是八十年代的课堂啊,满堂灌,满堂抄。平均用力,既不能突出重点,也不能显示你的特长,一举两失。

三、讲出你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要注意的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不可不注意听课对象,以为下边是来听讲座的大学生。去年一个大学老师试讲《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讲台上讲了四十分的美学知识。讲完后,校长说,没有评课的必要。这种倾向,应当是硕士或者博士试讲时特别要注意的。因为他们知识太丰富了,容易不顾中学生实际,不搞启发诱导,讲得云遮雾罩。这样的人不适合搞中学教学,学校当然不会要。要纠正这个毛病,必须要有一定的中学教学经历,因此没有在中学讲台上站过的硕士想进好的中学,还真不一定就能成功,除非别人另有所用。

四、文章学不要讲得太多。有些老师对文章学有些研究,结果分析课文时非常注重对文章形式方面的解剖,比如修辞、写作手法、文章特色、前后钩连照应、描写分类、表达手法分类及运用、文章鉴赏方法等。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讲,而不应是课堂的重点。那个说备课只需一小时的老师就犯这方面的毛病,他颇有功底,对写文章很有研究,结果整堂课全部是结合他的文章学知识对字词句结构布局进行解剖。分解得零零碎碎,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最后评课时,大家认为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只从技术层面进行了解剖。

五、总结一下(既给别人参考,也给自己准备公开课时参考),试讲课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低下脑袋,态度谦和,不管是对领导还是普通老师,说话做事要处处留意。牛人必翻船。

2、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

3、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

4、要用电脑,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了,上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淘汰。

5、课堂重点突出,一到两点就够的,其它的不讲或略讲,决不可面面俱到。

6、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满堂灌早已过时。

7、不要活动过头,老师只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不做深刻总结。

8、文章形式之美、写作学知识可以讲,但不是重点,这些东西体现不了你的水平。

9、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老师的水平。

PS:文章学知识像一把万能钥匙,又像一把手术刀,可以用它来解剖任何文章。但文章除了结构层次写作特色之后,还有它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老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体味与思考。如果每节课都以文章学知识为重点,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觉到枯燥厌烦。那样的课只适合于单元小结。

关于最后一点:课堂形式是很容易学来的,但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个老师上了一堂好课,别人问他备课多久,他说:“备这节课用了我一生的时间,但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课堂上老师的发挥本来就是一种厚积薄发,不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如果没有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分析,你是无法征服那些眼光挑剔的专业评委的。

如何深入分析思想情感?大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吧。

一、入书。设身处地,思考作者当时为什么会那样想(这也是课前要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原因),文章那样写有什么意义,做到准确理解作者用意,把握文章中心。

二、出书。联系其他人的观点或者今天的情况(社会或者自我),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作者思想。活读文章,跳出文章,不拘泥于作者思想,与作者相辩驳,做到辩证吸收,活学活用。

试讲一节课,再牛的人都能找到毛病,语文本身就被批评的乱七八糟,各种理论纷杂,比如互动的问题,现在大都说课堂上的气氛怎么的活跃,但又有人说互动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互动,在这方面,一堂精彩的满堂灌的语文课效果要比表面上的互动好得多。

再补充几点说明:

1、文章思路不是重点,一般文章思路都很清晰,高中生都看得清,不需要作为课堂重点。(初中时,老师们最喜欢讲段落层次大意,高中阶段老师只需点一下就够了。)

2、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试讲时,可以省掉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检查等次要内容。

3、深挖重点,然后再点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体思路,给人以整体感。

4、分析重点段落时,集中落脚到关键句,关键词,这样才具体而实在,不然笼而统之,难以讲清。分析也细致不下去,要分析细致必然落脚到文中字词,这样又紧扣了教材,不致于犯脱离课文的毛病。

5、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废话(可引起学生兴趣)尽量少讲或不讲。

下载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教师招考-新课改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招考论述题

    1.试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政策是一 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

    教师招考信息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 就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有关工作答记者问 2009-03-30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师范教育......

    教师招考复习资料(推荐)

    教一、简答题 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

    教师招考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

    教师招考1

    2012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精粹知识一 一、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

    教师招考面试题

    寿光市教师招考面试模拟题 1. 在许多学校,都挂着这样的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2012教师招考时事整理(本站推荐)

    2012年2月时事政治 ² 国内部分 Ø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

    教师招考心得

    今年的教师路不好走,但是请各位朋友不要放弃自己的教师梦,继续前行。经历了好几场考试了,其中有面试,也有笔试,心得体会不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1.面试备考时,莫慌张,跟着老师的指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