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1: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通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通史读后感》。

第一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2012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夏虫的冬草——《全球通史》启思录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谢玉倩 firefly_121@163.com *** 题记:如果夏虫不想因其生命的短暂而浅陋,就必得学着消化能够赖以过冬的草料。

百度百科对《全球通史》的价值是这样介绍的:本书中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

对于我来说,在阅读这本经典学术专著的同时,既是对自己久违的专业学习热忱的重温,更多的是带来对历史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思考,尽在这里做一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带来历史教育理念的更新

1、概念才是万本之本。09级学生在高考反馈中讲到:“希望老师能够更清楚的给我们讲一下历史概念”,这个小小的提议事实上是很多学生都有的困惑,也是我们长期来来“刻意”忽略的教学问题,概念的教学,很容易被理解成解释“是什么”,大到历史是什么?唐朝是什么?小到皇帝是什么?地主是什么?抽象的还有人文精神是什么?启蒙是什么?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属于常识,学生应该知道,事实上也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多人不懂,包括我自己由于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被一种模糊的印象代替了科学的解释,我不求甚解,也无从得到解答,故我也这样去教授(或者讲是应付)我的学生。举个例子:关于“现代化”,在坐的各位怎么理解现代化?根据我以往的讲授,标准答案被简化成“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当然视情况而定会有一定的扩充,不过核心就是如此,这个答案是从几套做过的练习题参考答案中得出的,而《全球通史》则是这样讲述“现代化的”,首先是经济学家的定义,然后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定义,再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最后总结现代化不是一次完成的事情,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现代化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济扩张、资本主义的出现、国家建设和海外企业。这些发展引起了伟大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相继出现的政治革命形势上的链式反映„„。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有疑问,难道他的定义就一定的绝对正确的么?就算绝对正确我们能给学生这么复杂的一个答案去解释本来很清楚简单就能搞明白的问题么?我全部不能有肯定的回答,但我起码发现了一点,我们以往的概念教学太过于薄弱,这种薄弱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讲明白,而在于我们太过于程式化,我们的答案既没有该有的广度与深度,也没有灵活的角度,因而缺乏弹性,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很难在灵活运用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们没有可以用来超越那个标准答案的梯子。我们可以讲不完什么是现代化,但我们不能够不懂得,正如在追寻救国进步的梁启超眼里,“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也,是历史之精神也”。在婉约细腻的陈衡哲眼里“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在幽默睿智的胡适那里“历史是一个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的小姑娘”,他们的论断不是因为正确而流传的,正因为他们立场各异,异彩纷呈的思想,历史才得以鲜活起来,以我所见,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在保障学生考试之余还能否对历史学科抱有一定的温情与敬意的原因吧。我们太着急去讲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恰恰忽略了我们没有权利去做什么论断,我们真正可以做的,是像全球通史这样,先能够把我们要讲授的知识尊重起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史观教学中先有观点再找论据还是由考据得出观点的问题。《全球通史》不同凡响突出的表现在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出全球史观的统领,但又绝对不会认为作者是造出了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去“拼凑”了一道大菜。例如在讲到欧洲三大革命时,他写道: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引者)向全球的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这句话虽短,却说得很到位。它道出了“三大革命”与后来广泛流播于全世界的现代文明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从而凸显了现代文明崇尚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本质内涵;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由现代文明的传播所创造的“世界文化”将是同质性与多样性的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即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同时,还将继续保留自己的某些可以与现代文明兼容的文化个性,从而继续维持各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种种“细节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在作者的行文中找到他得出这样观点的轨迹。

简单来说,每一编后作者都单列出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分别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发展中的社会和受到阻滞的领先”“历史上的种族”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又沉疴难愈问题,他在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乃至战争诸方面造成的各种有害的世界影响的同时,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时间滞差,也就是说是因为受制于传统的人类总不能及时地变革社会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新环境的缘故。这就意味着必须从一种更加宏大的叙事法则入手研究历史。

而在整本书的体例编排上,它因试图展示人类社会从远古经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既没有采用传统史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生硬划分,也很少表现出“西方中心论”的调调,以1500年为界,分成上册:史前人类、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和下册: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新兴的西方世界、西方据优势时的世界、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这样的体例划分即符合全球民众对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的渴望,而且契合“全球史”的精神。

在这样的反复印证中,一方面令我体会到在史观教学中,要求学生举出实例证明相关观点的过程里,一定不能把证明已有的观点当做是最终目的,倘或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対已知进行证明,则进步就无处可寻,本书的成书就是一例,阅读,学习乃至于观察生活,都应该是一种自我认知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在高中阶段这种认知可以停留在同意或反对已有观点,但绝不能给学生形成一种不可突破的潜意识。对于学生而言不论求知还是人生,他们的路都很长,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中所说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新兴的科学必须被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为了诸如“追逐名利,争夺权位”之类的卑微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阅读对历史教学中相关材料的扩充。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按傅斯年的看法,正是以史料学为内容,使近代的史学区别于传统的史学:这里所说的近代史学,也就是与近代科学发展逐渐趋同的历史学,而它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主要便在于其自觉地定位于史料学。所谓“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的是史料在历史学中的至上性。

本着这种科学的史学精神,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也强调相关材料的真实性,那种“帕帕迪的一天”和“三毛的发家史”类的教学方法开始受到一些争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是否可以“编造”历史?“简化”历史?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又怎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浩瀚的史书中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史料?《全球通史》一书不仅给与了切实好用的帮助(此书完全可以看做一本编年史的史料简集)还给予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

1、《全球通史》中采用史料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在本书的第31章《中国和日本》中,为了阐述在1839年的鸦片战争期间,配备老式武器的中国人没有打败装备蒸汽炮舰和火炮的英国人的任何可能性时,作者采用了一则关于“火攻船和猴子”的故事,这一类似“老鼠开会给猫系铃铛”式的军事构想形象生动的讲明了我们传统教材中“西方船坚炮利”“中方腐朽无能”道理,且更具有可探究性。在本书第38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讲述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时,则录入了一篇英国人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在对话中有如下两句:“革命是一件好事情,每个人都赞成革命,他们不喜欢共产党,但他们喜欢革命”“他们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常常是难以理解的法令和要求”这段材料很好的区分了革命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影响之间的差别,又深刻的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相较于之前常常被采纳的关于“煮鱼没有锅”的笑话,这则材料显得更加全面和容易信服,同样的也可以被用以多方面的设计学生探究。

2、《全球通史》中的史料来源给与我们的启示 以上册的部分章节为例,《全球通史》采用的史料如下: 《食物采集者的生活》来源于当时探险家以及以后移民和传教士所留下的记述报告

《部落社会的低生产率》来源于西方观察家的记录 《部落居民和农民》来源于美国记者的报道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和《一个中国僧人眼中的印度》来源于玄装的经历

《孔子的学说》来源于《论语》节选 《匈奴蛮人》来源于《史记》节选„„

相信足以说明,除了经典史书之外,《全球通史》更注重于来自演讲、报告、纪实、观察记录的史料,这些史料更为贴近生活,更能从社会史的角度阐明观点,或者简单的讲,这些史料更为鲜活也更为现代人所接受,(他们从这些史料中可以不借用穿越联想等手段直接看到他们自己)。另外,在《孔子的学说》中,作者将自己所要阐述的史料分割成“个人、家庭、政治制度、教育与社会”四个部分,直接服务于他说要讲清楚的中国文明那种家国一体的特性,这也给我们一个新启示,我们固然应该通过编排分类使我们所搜集的史料服务于我们的目的,但这不该影响我们使用的史料的真实性,换言之,我们应当使用真实的史料,如果我们不编造就无法讲授难点,那只能说我们的史料来源太过于局限,我们的搜集方法太过于陈旧。

三、学生视野的开阔——阅读带来的想象力的锻炼

1、全球史观下横向的对比和纵古论今时纵向的联系 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当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被以一种科学精确地方法分门别类的储存在脑海(这是阅读全球通史时很容易达到的),我们就会跟着作者一起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例如《全球通史》对伊斯兰教势力从中东不断地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介绍和分析,使我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体会到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反向联想带来的积极思考

在阐述现代化中西方占据优势时,本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

原文如下„„相反,意味深长的是从未有过对事态发展的相反的可能性的推测——印度士兵和商人为了贸易和战利品在英国登陆;这些贸易和战利品曾是在印度发财的英国人的动机。那种认为印度人在英国可能会像罗伯特.克莱夫和沃伦.黑斯廷斯在印度那样做的想法似乎十分荒谬,以致从未有人考虑过甚至会有极小的可能性。„„

写到这里已经足以令人惊异作者的思维,但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构建却并非不负责任,因为作者很快解释了但它之所以是十分荒谬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英国社会和印度社会之间的差异——后者是不可救药地四分五裂的,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隔阂比前者的要大得多。克莱夫和黑斯廷斯能挑起穆斯林教徒反对印度教徒、王公反对王公、地方势力反对封建官僚,广大农民却毫无生气地呆在自己的村庄里。但是,印度任何克莱夫和黑斯廷斯式的人物无疑都将遇到由清教徒和天主教徒、政府和公民(包括特权阶层、城镇居民和农民)组成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差别,它对世界历史意义重大,将传统社会与经历了现代化的社会分离开来。从而对现代化这一概念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解释。

我相信,如果说的学生缺乏灵气是一种抽象的表达,那么,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有理有据,多角度深层次的想象力,而一个思维固定,知识短浅的老师是不可能带给学生这种想象力的,全球通史做了我一位沉默的老师,我在阅读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自我教育与完善的洗礼,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教育工作的困惑与思考。更多的是开启了我关于阅读专业书籍的欲望,期待着,能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遇见更见进步的自己,更期待着更加进步的自己能够使我的教学不再是为了“卑微的目的”而是为了“改善生活”。

第二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这个美国的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实话如果从轻松和实用的两个角度讲,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趣味性,也并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很枯燥和无味的。考试不考,生活不用。即便是作为休闲方式,他和我们平常追求的静心呀,修身养性的习惯也深深不同。我们这本书基本上是做不到这点的,他在美国基本上是作为大学的教科书甚至军校的教科书出现的,非常学术的一本书。但是在中国这本书近几年非常的热销,他在各种卖书的热搜推荐上都能看到。我当时是因缘巧合看到的,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他能上热搜绝对是实至名归。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看这本书很难适应的是,他分历史的方法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 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对有些历史学的很好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怎么和我学的不一样,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所以这本书非常好的就是这点,他的这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我们的近代是从1840年开始的,他和欧美的近代是有差距的,能够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众所周知,“上古— 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我们国家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学术上的一些习惯很多都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所以我推荐的这本书他让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看世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我们看的是脑子中固有的那个世界还是一个多角度的世界,是浮光掠影还是带有厚重感去看,和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这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他将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学界对他的书评有一段话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 他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更亲近,虽然我们不能够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我们愿意去亲近这个世界。虽然我们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但是总有一个时间,我们也可以很文艺,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并不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我们的心里也是可以装下整个世界的,甚至不仅仅是当前的世界,还有这个世界遥远的过去。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记住里面的内容我觉得挺难的,但是看完以后心里会有一种很广阔的感觉。

第三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 1

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

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日趋紧密。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同期全球贸易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内需可能缩减,通胀压力将不断提高,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继续加剧。这均将加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态势,进而进一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我们常常为近代以来世界的飞速发展而惊叹。世界在近代以来才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世界,在近代之前只不过是孤立的洲和孤立的国家而已。在世界逐步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达伽马第一次登陆印度之后,当地人问他为何而来。达伽马简洁地回答:“基督徒和香料。”达伽马追求基督徒的努力并未对世界带来显而易见的变化,但达伽马追求香料的努力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展起来,为整个世界的一体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的香料贸易是早期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一)推动世界一体化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对世界产生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的影响,是因为国际贸易有利益的驱动而能够持续。持续的国际贸易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的香料和瓷器被运到了欧洲,而欧洲的工业品则来到了东方,更重要的是,欧洲的文化也伴随着贸易者来到东方。如果不是因为贸易的缘故,欧洲也不会强行打开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如果不是英法的入侵,中国可能直到现在还是被清王朝统治。

对外贸易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但却不必然会使世界变好。对外贸易对于世界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主要看贸易者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者的目的。当非洲的黑人成为贸易对象被当作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时,国际贸易变得不好了,这样的国际贸易有利于欧洲和美洲人的生活却伤害了非洲人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国际贸易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所谓好坏,只是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际贸易这个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促进国与国正当贸易的进行,从而改变两国人民的生活外,也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外部性。

二、国际贸易带来的正外部性

(一)国际贸易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一般很少人到别的国家去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不盈利的,而且是需要较高成本的。所以,通常只有富有的教会支持下的传教士才有这个财力不计盈利地到外国传播耶稣的福音,同时传播本国的文化。但是国际贸易则不同,国际贸易以利益为纽带,国际贸易商人由于具有盈利从而可以使国际贸易持续下去,于是不同国家的商人便有了更加频繁接触的可能性,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器物文明,国家制度等等东西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传播。旅游是国际劳务贸易的一大种类,通过国际旅游,人们可以到达不同的国家,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的国家的文化风俗,同时将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带到外国,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外国。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另外,现在国际贸易之中有专门的国际信息传播。比如我们现在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很多都是外国的学者所写,由翻译家翻译出版的。外国人的思想可以通过翻译到达中国,对中国的现实的改变产生影响。中国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相似的途径到达国外,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有助于防止战争。

历史上,首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依靠依靠武力打开许多国家的国门,目的就是向这个国家销售商品。中国曾经就有着这样的遭遇。由这些例子,或许我们会得出国际贸易引发了战争的结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这样,但是就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世界的现状来说,事实并非如此。国际贸易的精神就是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最有效率地生产出

自己的国家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本国居民的部分产品需要外国的工厂来供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越高,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越大,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就越强烈。所以我认为贸易使国与国彼此依靠,而不是彼此敌对。当然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之中,经常会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总的趋势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依靠越来越紧密。这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这种互相依靠,互利共赢的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损失也将给另一方带来损失。

(三)国际贸易有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一国国内可以上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这个国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使得其国民能够消费到别国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会享有更多样的消费选择,使得国民的生活水品更高。中国的传统饮料是茶,而非洲和南美则盛产咖啡,美国人则创造了可乐。在没有国际贸易的状况下,非洲人和南美洲人只能喝一辈子的咖啡,中国人则只能喝茶到老,美国人就只能喝他们的可乐,到死也别想享受咖啡的浓香和茶淡淡的清香。但是有了国际贸易,一切因此而不同。通过贸易,中国人能够享受到三种饮料,美洲人和非洲人也同样可以享受三种饮料。事实也是如此。现在,美国的可乐已经不出口到中国,美国的可乐公司直接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可乐的工厂,直接为中国消费者生产。而咖啡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饮料。

(四)国际贸易有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类贸易的交易对象是生产技术,这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贸易,人类的创造得到了传播。于是,一项技术通过贸易得到了传播,进而造福全世界。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进行着碰撞和交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增进了了解。

(五)国际贸易有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怎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那就是把资源给对它评价最高的人。国际贸易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从而使资源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从而改善全世界人的福利。

三、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我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全过程。当哥伦布跨出他的那登上南美大陆的第一步时,地球告别了一个旧时代,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原来世界只是彼此分离的一块块大陆,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世界渐渐地变为一体了。早期西方开拓殖民地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掠夺式的,就是在新发现的大陆上,通过掠夺获得金银财富,带回国内,然后加以挥霍;另一种方式则是贸易的方式。当然在这种形式中,也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奴役。但其并不是赤裸裸的掠夺,而是这种方式中的国家向别的国家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扩大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国际贸易不只是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如一个链条,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从此唇齿相依,从此彼此离不开对方,从此优缺互补,从此而变得不同。

在国际贸易的驱动下,世界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显示出全新的景象。有了国际贸易,世界才最终真正成为一个世界。

第四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第五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全球通史》中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各个国家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但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大洲,都无法抵挡得住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它们或被这潮流湮灭,或以强大的力量来引导这股潮流。它们都留下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留给后人们讨论﹑争议﹑学习﹑借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得到一些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3000年前秘鲁山区的农民发明的培高田地农业技术,虽然只将土地的一半种植植物,将另一半放上水养鱼,但是这种田地粮食平均产量大大超过普通田地粮食的平均产量,这就使这些人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改革和适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作者提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发展速度与中世纪相比已大大加快,在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变革的时期,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的成功来说——或许应该说,对个人和民族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拿清朝政府来说,不适应历史潮流而实行闭关锁国,结果只是灭亡。

保守狭义必定会导致文明衰落。在16世纪辉煌至极的穆斯林帝国却在17世纪渐渐走向了衰落。原因就是穆斯林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所以不屑于与外国交流。

治理国家要有方法。在西周时期,就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使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总而言之,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谋得福利,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反之则会被历史所遗弃。

下载全球通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通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本站推荐]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

    大学前成长助力计划报告 我从小就对历史方面颇感兴趣;上学开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历史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加深;高中之时,每每从历史题中发现诸多高深的材料都出自于同一本书,......

    全球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上 读后感 一、为什么要读《全球通史》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全球通史》有感 全球通史》 在参加全市高中教师培训时, 华东师大的教授着力向我们推荐了许多体现全 球史观点的专著, 主要有罗荣渠的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

    《全球通史》读后感(合集)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

    全球通史 读后感(最终版)

    读后感 作者 葛崇剑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世界各地联系紧密,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过程! 个人认为人类的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世界历史划分为1500年前和后两个阶段。之所以如此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