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

时间:2019-05-13 21:3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

第一篇: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

初中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

学科 :初中数学

姓名: 王敏

学校:早庙学校

电话: ***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

【摘要】 数学概念作为初中数学的基础,是构成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通过概念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老师们从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但视角太过于局限,没有新意。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笔者觉得有必要更新观念,本文将概念的形成﹑理解﹑领悟﹑巩固和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实证探究。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例中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必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以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到概念的本质特征,更直观、具体地理解概念。在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善用“直观教学法”,让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变成看得见、想得到甚至摸得着的实实在在东西,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学案例片段】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勾股定理》。

情境一:给出四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拼图的方式来证明勾股定理。

情境二:古埃及的劳动人民用结绳的方式得到直角(屏幕显示一条有13个结等分成12份的绳子)要求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截绳子以备课堂用。教师两个问题设置为动手操作探究题,从而引出了课题。这些生活实例的引入,吸引的不只是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探究科学的真理。二﹑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教学案例片段】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种概念的引入注重知识的形成方式,主要反映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概括过程通过掌握概念,可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形成数学思维,同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三﹑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领悟概念

概念学习,如果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无法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有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在概念引入时,注重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促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使相关概念系统化,为形成概念体系作准备。

【教学案例片段】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活动导入: 探究交流一:

(1)﹑解方程:2(x+5)=3(x-4)。

同时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依据。

(2)﹑类比解方程解不等式:2(x+5)<3(x-4)。解:去括号,得2x+10<3x-12 移项,得 2x-3x<-12-10 合并同类项,得 -x<-22 系数化为1,得 x>22 探究交流二: 解不等式:请你归纳总结: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2)﹑各步骤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比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 或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不同之处:(1)解法依据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 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最简形式不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最简形式是 x>a或x

学生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把新的概念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到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构建了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四﹑从数学实例中巩固概念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

【教学案例片段】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

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4xx1。32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五﹑从变式中应用概念

变式教学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学生感觉枯燥,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显困难。通过变式等手段,不仅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渡过难关,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案例片段】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分式》。

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指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因此对于分式X3的值为零时,在得到答案x=-3时。实际上学生对“分子2X1为零而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不是很清晰,难以辨析出学生是否考虑了“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此时可以做如下变形:

X3变式1:当X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此时X3)2X-1 X3变式2: 当X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此时X3)X-

3所以说,运用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决难点,还能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加课堂思维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几点的思考,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二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浅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浅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勐腊二中 周朝旭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

关键词:数学能力、发展、理解、剖析、揭示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

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

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一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13年12月

第三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

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

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

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四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指出:“我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台上,在讨论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哪怕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自学的作业。课外自学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第五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是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而其中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现实的抽象。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提出: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就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学生物理概念的生成与深化情况直接关系物理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由此可见,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生成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抓住概念的本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出物理概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现象妙趣横生。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对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有极关键的作用。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进行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教学时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迁移到物理知识上,为物理概念的生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用多媒体给出积雪深厚的雪野场景,一人徒步艰难跋涉,一人蹬着滑雪板飞速滑行;然后陆续给出沙漠之舟骆驼自如行走在柔软的沙漠之上和森林医生啄木鸟用长喙啄开坚硬的树皮等自如现象。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里,很直观地感受到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很自然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压强的概念呼之欲出,后面再提出压强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

二、增强感性认识,在体验中生成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重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形成直观的感受和收集直观的数据,再从这些直观体验中生成物理概念。

如上述“压强”概念教学中,为了说明压强的大小既与所受压力大小有关,还同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的道理,可采用以下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把一张小桌用不同方法放在同一个沙盘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不同现象,并动脑思考:“为什么同一张桌子在沙盘中陷入的程度却不同?”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到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相互间探讨,初步明白压强的意义,压强的概念就在这种体验过程中自然生成。

三、师生讨论交流,在辩论中澄清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生成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正确理解,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认识往往是学生生成物理概念过程中新旧观念碰撞和思维斗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澄清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从而在理性上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如教学“浮力”概念时,教师在课堂上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海面上的“辽宁号”航母、河面上的白鹅、漂在水面上的木头,然后提问学生:“图中航空母舰、白鹅、木头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给它的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接下来,教师用双手各拿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石块,把它们浸没在水中,然后同时松手,最终小木块上浮到水面,小石块沉入水底。这时很多学生认为上浮到水面的小木块受到浮力,而沉入水底的小石块不受浮力作用,产生对浮力的错误认识。这时教师把小石块从水中取出,让学生讨论如何探究小石块浸入水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提出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法可知道浸入水中的小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教师采纳学生提出的方法演示称量过程,学生记录称量数据。教师针对称量小石块示数的变化,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小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减小?减小的那部分哪儿去了?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很快明白,只要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至此,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澄清对“浮力”概念的错误认识,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

四、比较相似概念,在区别联系中深化概念

在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引出、概念的生成后,物理概念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弄清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实现对物理概念的深化理解。

如教学压强概念之前,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而压力与重力有一定的联系,概念十分相似,学生经常会将压力与重力混淆。教师在学生形成压力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别对比:(1)产生的原因不同;(2)施力物体不同;(3)作用点不同;(4)方向不同。在弄清压力与重力区别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画图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联系,从中明确知道,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通过以上区别对比和联系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确压力与重力绝不是一个力,有很多不同点,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二者数值相等而已。在这样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

作为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创设物理概念形成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在讨论交流中明晰,在区别联系中深化,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正确又牢固的物理概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例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重庆市开县汉丰四校 何季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 数......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本课题是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概念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又是数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所以想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所学知识及经验总结的一些粗俗的看法,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有些看......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知道在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中,数学概念是最基本的内容。数学的其他知识教学都离不开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教好概念,要让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这是......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1) 王彤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教好概念课,这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自从成立初中学概念教学微型课题后;使我弄清了概念课的教学环......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又全面的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置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方......

    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技巧探讨论文范文合集

    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概念教学,其实就是在探讨数学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抓住数学教学的牛鼻子。在初中数学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生代数学习 姓名:谈华军 摘要: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