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萨提亚语录
一、我和你的目标(Goals for me)
作者:萨提亚(Virginia Satir)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I want to love you without clutching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appreciate you without judging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join you without invading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invite you without demanding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leave you without guilt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criticize you without blaming
并且 and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help you without insulting
那么 if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I can have the same from you
而且能彼此润泽
Then we can truly met and enrich each other
二、萨提亚成长语录
1、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2、欣赏并接受“过去”,它是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3、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4、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5、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她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
第二篇:我是我自己——萨提亚自尊宣言
我就是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地像我。
某些人可能会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和我完全相同
我的一切都真真实实地属于我,因为,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拥有自己的一切: 我的身体,以及我的一切行为
我的头脑,以及我的一切想法和观点 我的眼睛,以及它们所看到的一切、所想象的
我的所有感觉,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愤怒、喜悦、沮丧、友爱、失望和激
动
我的嘴巴,以及由它说出的一字一句:或友善亲切或粗鲁无礼,或对或错
我的声音,或粗犷或轻柔
还有我的所有行动,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我拥有我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恐惧,自己的希望
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与成功;一切失败与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
我能和自己更熟悉、更亲密
由于我能如此,所以
我能爱自己并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部分。
于是,我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
但,只要我仍然善待自己爱惜自己,我就有勇气、有希望地寻找途径 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己
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那都是我。
这是多么真实,表现了那时刻的我。过些时候,我再回头看我所看的、听的、我做过的、我所想、所感觉的,有些可能变得不合适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合适我的,保留合适的,并且再创
造一些新的。
我能看、听、感觉、思考、说和做。我有方法使自己觉得活得有意义、亲近别人
使自己更丰富,有创意,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
我是我,而且,我是可以的。
第三篇:萨提亚 冰山 和 个案 、看完我感动了 。
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是著名的冰山比喻。
原生家庭——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在一次工作坊中,蔡敏莉老师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老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老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老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老师评价。
自我价值——自尊的内在宣言
关于萨提亚的资料中有一篇《我对自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更能和自己熟悉、亲密。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是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己。”
萨提亚希望每个人看到生命中的期待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当我们满足于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于成为好公民,甚至成功者的外在形象时,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内在有所觉察,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有能力接触内心深层的渴望吗?”
M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能够接纳她。在一个游戏环节中,所有学员闭上双眼在全场走动,寻找令自己感觉舒适的另一双手。学员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可以拒绝别人,而不用考虑那人是否受伤。
M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手很粗糙,不会被人接纳。黑暗中,每个人都在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双双地尝试和放弃。终于,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然后闭着眼睛坐下来,不能说话,也不能看对方是谁,只能用手和所选择的手交谈,表达感谢、开心、暂时离开、不要难过。
此时M已经泣不成声。咨询师请她站起来分享:“我不敢相信还有人选择我的手,我一直比较自卑„„”
在咨询师的提示下,她抽泣地跟着念:“我很感谢你能接纳我。因为你的接纳,我更能接纳我自己„„我不会再自卑,我要从内心深处和自己相处。”
大家一一上前,给她拥抱和支持。
蔡敏莉老师这样解读“自我接纳”的重要性,“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自尊是自信的基础。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爱自己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不观照自己的人也无法真正去体察别人”。
沟通模式——指责、讨好还是一致
沟通是与人交往的桥梁,沟通模式也代表每个人的生存姿态。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其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也常常因沟通受到影响。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等。
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蔡敏莉老师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学员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老师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情绪释放——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 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难,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就难了。很多人不了解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信息,只得打电话回家问。于是,整个大房间里,每个人蜷曲在一块空地上,一手握手机,一手画草图。
W的家庭结构极其复杂。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中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注定不被重视的位置。她很小就被送到乡下抚养,换过很多人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她,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
老师让她在现场挑一个学员扮演母亲,她则扮演自己。
寄居生活让W变得极其讨好,这是一个孩子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老师却让她指责母亲,把一直以来的不满宣泄出来。她很艰难地举起代表“指责”的手指,声音很微弱:“妈妈,你爱我吗?”“为什么要把我送出去?”“这些年来我很孤单,我真的不喜欢在别人家的感觉。”„„
情绪失控的W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等她平静之后,老师让她扮演母亲,从母亲的角度回复一个孩子的质疑。W温柔地为母亲辩解:“当时是没有能力抚养你才不得已送出去的。”“我们很爱你,你回来后我们想补偿,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最后,角色恢复原位。扮演妈妈的学员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妈妈爱你!”W犹豫着扑了过去,全场哭成一片。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蔡敏莉老师都在用这种方式帮助案主处理情绪。“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蔡敏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