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闲极无聊便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看的是由高晓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作为90后的学生我诚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这样的几乎专供给80后享用的电影,不是我们所能完全吸收与接纳的,但是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讲,我想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我为了你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为你放弃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了你的未来我愿意隐瞒一切。你为了我不断单挑那群同学,为了我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为了我忍耐规定的“男朋友时光”,为了我努力规划彼此的未来。最后的相遇,我们询问对方“你爱他么”、“你爱她么”却又各自沉默。”
“从我看见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你。你知道我成绩不好,脾气也很冲,但是你从不会讨厌我。那年的政局动荡为了让我平安,你答应了“成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开窗牵着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颗大白兔奶糖,在我心里一直是文静、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进。十年之前,就像你说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而让你受伤;十年之后,我成为隐忍又有责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长的旅程中牵着你的手实现你愿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讲清新又悲伤的爱情电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个温柔而煽情的两段文字来概括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又阳光清新的镜头。但无论这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依旧终结于现实。无论感情有多浓烈,最后的他们都被现实打败。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就像那首陈奕迅的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当作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爱情片影评的结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是,爱她/他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简单。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梦想的虚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来光鲜靓丽的生活表面,有着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弃了小栀,并没换来想象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换来的不过是一份真挚感情的破碎,和两个人都找不到真爱的凑合婚姻。一纸请柬,让两人十年重逢。感情,在两个人闪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栀还爱着林一,林一也还爱着小栀,但是没有承担和归宿的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爱,一百年、一万年不熄灭,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说不出别的话的“你还好吗”。
教堂里,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抢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闪念,最后小栀那句迟疑的“我愿意”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最后一次,他还是怯懦了,与自己深爱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个女孩等了十年,等不来一个男孩的真正成长,你也确实可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的确存在诸多细节让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礼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当那个学生时代几乎不说话的李潇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导演的价值观的体现。
也许梦想终究会被现实打败。也许如今的我们十年后终将成为那个如今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也许我们的梦想也会因为我们的不怯懦而得以实现,不得不提电影的最后一幕:当小栀被问及是否愿意时,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迟疑的回答。也许正是因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属于他的爱情。《>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第二篇: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电影观后感
《同桌的你》表面上看起来是忆青春题材的影片,却渗透了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林一和周小栀那么多年的感情,从青春懵懂的友谊到后来两人的两情相悦。周小栀为了林一放弃了北大,林一为了周小栀也奋发努力。看到这里,大概大家都会希望他们这么多年的感情修成正果,美满生活下去吧。可是太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嫉妒让人忍不住想要毁灭,现实恰恰做到了。
毕业聚会上。周小栀说:“如果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去啊?”林一:“如果你去不了的话那我也不去了,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多年以后,两人久别重逢。周小栀没有和林一在一起,她挽了另一个男人的手,婚宴上,她问林一:“如果当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回来?”林一:“不会。”他们的那股热劲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在这种物质生活泛滥成灾的时代中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不堪。美国的生活留住了林一,现实也让周小栀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周小栀的未婚夫是个极其势力的男人,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但就算知道他是这种人,周小栀还是会嫁给他,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对或不对,只有愿或不愿。
影片中穿插着美好与现实的场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把人的心性磨得平滑也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子冲劲。或许如果林一在去美国前发现的周小栀去不了美国他也留了下来,或许如果在教堂林一迈出了那一步抢走了周小栀,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没有那么多假设没有那么多如果,事情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才叫做青春。
第三篇: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周小栀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喜欢了她六年的同桌,有一个愿意为了她打架,为了她努力学习,为了她转文科班的同桌,同样,林一也是幸福的,周小栀为了他放弃了北大,放弃了前程。好多搞笑又温暖的瞬间组成了青春的回忆。周小栀看似柔弱,但有一颗坚强的心,或许,爱情总会让人坚强吧。现实却很无奈,林一为了周小栀努力学习英语,可后来林一出国周小栀却没有争取到机会。周小栀的幸运差那么一点,林一没有看起来那么有担当。林一的幸运差那么一点,周小栀对他的爱太害羞。可能有遗憾才是青春。
结局中在我们我们以为林一再最后拉着周小栀逃婚的一幕我们心里是否松了一口气有种莫名得喜悦,只是最后的最后这只是一个幻想。
林一所有的美好幻想,被周小栀的一句:我愿意。彻底地破灭了。有一个,成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那种信念超乎我们的想象。幻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现实的世界里,没有时光穿梭机,回不到过去的青葱岁月,回不到与你同桌的那些岁月。
旅程中,有人走近,有人离开。反反复复的循环中,留下一些回忆。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里,感谢你们陪我走过旅途中的一小段路程,风风雨雨,我们曾一同走过。无论你们身处何方,幸福快乐才是王道。
第四篇: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主题曲是你唱。哈哈。
第五篇: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已经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闲极无聊便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看的是由高晓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作为90后的学生我诚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这样的几乎专供给80后享用的电影,不是我们所能完全吸收与接纳的,但是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讲,我想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我为了你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为你放弃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了你的未来我愿意隐瞒一切。你为了我不断单挑那群同学,为了我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为了我忍耐规定的“男朋友时光”,为了我努力规划彼此的未来。最后的相遇,我们询问对方“你爱他么”、“你爱她么”却又各自沉默。”
“从我看见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你。你知道我成绩不好,脾气也很冲,但是你从不会讨厌我。那年的政局动荡为了让我平安,你答应了“成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开窗牵着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颗大白兔奶糖,在我心里一直是文静、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进。十年之前,就像你说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而让你受伤;十年之后,我成为隐忍又有责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长的旅程中牵着你的手实现你愿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讲清新又悲伤的爱情电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个温柔而煽情的两段文字来概括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又阳光清新的镜头。但无论这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依旧终结于现实。无论感情有多浓烈,最后的他们都被现实打败。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谁也不欠谁。”
就像那首陈奕迅的歌“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当作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爱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爱情片影评的结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是,爱她/他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简单。
这个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梦想的虚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来光鲜靓丽的生活表面,有着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弃了小栀,并没换来想象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换来的不过是一份真挚感情的破碎,和两个人都找不到真爱的凑合婚姻。一纸请柬,让两人十年重逢。感情,在两个人闪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栀还爱着林一,林一也还爱着小栀,但是没有承担和归宿的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爱,一百年、一万年不熄灭,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说不出别的话的“你还好吗”。
教堂里,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抢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只是一闪念,最后小栀那句迟疑的“我愿意”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最后一次,他还是怯懦了,与自己深爱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个女孩等了十年,等不来一个男孩的真正成长,你也确实可以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的确存在诸多细节让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礼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当那个学生时代几乎不说话的李潇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导演的价值观的体现。
也许梦想终究会被现实打败。也许如今的我们十年后终将成为那个如今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也许我们的梦想也会因为我们的不怯懦而得以实现,不得不提电影的最后一幕:当小栀被问及是否愿意时,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迟疑的回答。也许正是因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属于他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