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张养浩忧国哀民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论张养浩忧国哀民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以《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
【摘要】张养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曲家,其创作作品丰富,为人正直。他曾二度为官,悲悯百姓,心系苍生。其散曲深沉大气,富于内涵。由于其个人经历与政治生涯的影响,他的散曲中体现着深刻的忧国哀民思想,本文以其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探讨他忧国爱民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在该作品中的体现。【关键词】张养浩、散曲、忧国哀民 【正文】
一.张养浩生平简介
元朝后期的重要散曲家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也是元代名臣,为人正直、刚强、淳厚。据《元史》本传记载,他少有义行,勤奋好学。元成宗时,为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正,后游京师,又受知于平章不忽木,辟为礼部令史,荐入御史台,又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惩强锄暴,深孚民望,史载“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随后又任监察御史。英宗在位时,因谏言触怒皇帝。因而处处受限,深感宦海险恶,此后不久,便以父老终养为由,弃官归乡,在故乡的云庄过了八九年林泉隐居的闲散日子,虽朝廷再三征召,皆力辞不赴。直至关中大旱时,依然接受朝廷征召,遣散家财,登车就道。终于因为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二.张养浩忧国忧民思想形成的原因
在散曲发展前期,我们确实看惯了散曲作家们笔下的山水风月,听惯了他们的牢骚怨叹,读厌了他们的恋情相思时,然而一读到张养浩的哀民散曲,便不啻于在百鸟啼喧中听到鸾凤的引颈高鸣。张养浩人生的一次大转折点是他去陕西赈灾的时期,他由厌弃功名,到担当重任而救民于水火;也是他散曲创作的一次大转变,即由写个人的隐逸闲情,转向社会人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怀抱。他在这最有价值的人生阶段,写出了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这是张养浩忧国忧民思想形成的个人政治经历因素,也是对他行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张养浩忧国忧民的思想也与他的出身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紧密相关。他不幸生活在一个不尊重知识、不尊重读书人,尤其是特意压制汉族读书人的元代。他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因而兼济天下、大爱苍生的抱负已经深深织入他的生命,我们也可以从他沉浮仕隐的一生窥见一斑。“国家社稷之所以血食悠久者,微民不能而也”。他把爱民、重民提到国家之兴衰、事业之成败的高度上来认识,是颇有见地的。在儒家思想深根蒂固的影响下,他身体力行这勤政爱民,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而社会万物的沉浮,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无情,无奈已,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呐喊。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身上深入骨髓的儒家大义密切相关。正是儒家的经世致用、兼善天下、忧国忧民等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张养浩“进亦忧,退亦忧”,正是因为他有着对黎民百姓的厚爱,对天下苍生疾苦的忧心如焚,花甲之年的他毅然结束了闲居的生活,赴任陕西赈灾,正是因为他始终心系苍生,哀民散曲最后在他的笔端绽放出光华。
三.从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看张养浩忧国哀民思想的体现
就在陕西赈灾时,张养浩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九首怀古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在他传世的九首怀古曲中,最感人心者,当推《潼关怀古》一首。这首散曲的写作与张养浩在特定时空与亲身见闻密切相关,可谓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深沉,深刻体现了张养浩忧国忧民的思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
.波澜起伏的情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极写潼关形势的险要。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外有黄河,内在华山,重峦叠嶂的华山与波涛汹涌的黄河,把潼关路艰险的状貌映衬得更为突出。“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同时以景铺垫,为下文的忧国哀民思想作了铺垫。“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落日苍茫之中,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曾在那一带建过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如今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万千滋味涌上心头,怎能不令诗人踌躇伤心呢?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又不禁感慨万千。因而引出了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无限伤感。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进一步延伸,更上一层内涵。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同时诗人亦为百姓悲凉。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时候,人们只有“伤心”!他们为之伤心的,不是朝代的覆灭,而是他们的血汗乃至生命竟然是这样付诸东流了;他们更为伤心的是,接踵而来的那一个朝代又要他们继续付出血汗乃至生命。所以,不管哪个朝代,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转化成一代人痛苦的回忆。辉煌过去了,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的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道出了下层人民千百年来的悲剧命运,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受苦受难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里,将张养浩忧国忧民的思想提升到最高处,可以看出此时他心中的悲愤已到达一个顶点,而哀伤与悲愤共存,表现出了诗人踌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对此,只能哀叹。
四.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历史意义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过多,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因此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
.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多为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纵观这首散曲,我们可以从每个字都感受到张养浩内心深处对天下苍生、百姓疾苦发出的无限凄苦,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和爱护,为国为民而积虑操劳。这是一位刚正不阿,关心民瘼,而又感情深沉的文学家。他痛恨一切祸害百姓的行为,更不能忍心看着百姓受苦而袖手旁观。现实人生的悲苦有着异常的敏感,有着设身处地般的痛切体验。他在关中灾民危难之际毅然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在远望长安、审视古今时深切悟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真相,正是其忧患意识与人道情怀相互融合的具体反映。
从张养浩的这些哀民散曲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他的忧国忧民,爱民为民的人生追求。元散曲的发展演变以及内容上的觉醒,特别是哀民散曲的出现,张养浩功不可没。张养浩的哀民散曲虽然不多,但是独树一帜。在元散曲的偌大沙盘中,他的此类散曲如金子般熠熠生辉,这些散去宛如一面镜子,不仅反射给我们后来者历史的美丑善恶,而且还折射着作家甚至元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张养浩是不朽的,他的哀民散曲也是不朽的,参考文献:
1.钕艳红,论张养浩的哀民散曲与儒家思想[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赵义山,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3月
3.李文举 杜志敏,张养浩散曲的忧患意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 4.秦勤,论张养浩散曲创作的艺术风格[J]天府新论2003年第一期
5.邱英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6.1
第二篇: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3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5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7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8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11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 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 13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15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 16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8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2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22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23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26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2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31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32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 33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35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36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38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3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44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45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4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7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48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51 American Country Music 52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53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5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56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57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59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 61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64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 6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68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 69 文化与幽默欣赏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72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74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75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76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7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78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8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81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82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83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 87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88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89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90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92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93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 94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95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9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 98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0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01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10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105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08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10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112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3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 11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11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11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118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20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21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 122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24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 126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127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29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1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32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33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35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13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38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139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14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44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46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47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痴情动因的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精神分析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150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
151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15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53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
154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155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156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
157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58 通过《蝇王》看人性
159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60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161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162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163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164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
165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16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67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168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69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7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17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173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174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75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176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7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7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 179 中式菜名的英译
180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181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 182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8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184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85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86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18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88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18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90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191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 192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
19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19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195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196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197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8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199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200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第三篇:论肖邦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论肖邦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2010级教育学郭明俏
摘 要:肖邦作为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同时不同时期的他,音乐风格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植入他的心中,也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体现。本文将浅要分析肖邦及作品风格并论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肖邦音乐风格爱国主义思想
一、肖邦简介
“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代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和《叙事曲》。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同时肖邦是一位民族战士,“爱祖国高于一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是他的爱国名言。肖邦一生处于民族危亡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创作的主旋律。而为表达自己思念祖国、怀念故土之情,他的作品又深深植根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壤之中。
二、肖邦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特点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不同时期他的音乐风格又有不同的特点。
1.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3.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4.晚期(1846—1849)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三、肖邦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在肖邦的音乐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他的音乐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下面我将分析一下肖邦爱国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1.《英雄》
这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兰舞曲,作于1842年。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纠纠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这一《英雄》波兰舞曲为前一类中的杰出代表。本曲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
乐曲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第一段:降A大调。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序奏之后,无比辉煌的英雄主题进入,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片段1)。
第二段:从E大调起经过各种转调又回到降A大调。肖邦利用钢琴描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均匀而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仿佛革命力量汇集成为千军万马之势;右手则在高音部奏出雄壮的进军号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片段2)。
第三段:降A大调。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通过变化使整体气势更加宏伟,最后在胜利凯歌中结束全曲。
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顶峰,发挥出了最为壮大的气势,具有最为完美的结构。这首优美的作品最先打动我们的是:宏大的构想,高扬的乐念,强壮的效果灵感。正如所有赞美着过去的辉煌作品一般,肖邦使人们听到了穿戴铠甲的波兰祖先们的脚步声,看到了波兰先辈们的雄姿。”
2.《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
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3.《第一叙事曲》
肖邦的爱国情感流露流露在曲中,曲此具有许多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曲中副部与主部在再现中的不统一,使调性布局出现了奇特的对称现象。再现部中作者是先再现副部,调性却没有统一,最后在再现主部,调性得到统一回到了主调。作者在展开部中的爱国热情逐渐增长,在经过展开部的洗礼后,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这首曲子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全曲中无一处不表现肖邦一颗飞向祖国的心,在展开部中主部和副部的主题一再变形,表现出发扬鼓励、英勇威武的气概,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如火如荼的尾声中,叙事曲的主人公发出了最后的祝愿,投入了决死的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坚决斗争到底。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成绩却是不朽的!
参考文献:
[1]葛俭《肖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2.2
[2]冯智全《对肖邦叙事曲结构分析差异的研究》[M].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4] 谭君.音乐鉴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钱仁康.外国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李彦.音乐审美与名曲鉴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