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

时间:2019-05-13 22: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

第一篇: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

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

一、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  人多地少,人口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拥挤成本理论

 对生育超过一个孩子的家庭,征收社会抚养费——拥挤收费。

 除征收社会抚养费外,现实中还通行一些其他合法或非法的做法:办学习班、强制人流等。——公共管制

二、计划生育问题

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对人口的担忧

由于有不生育人口,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要是主流家庭不让生、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近代人口爆炸的原因

/ 13

2.“人口灾难”?

“狼来了”喊了200年,狼真的来了,不过来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减少。

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日本和欧洲的人口将减少一半。

到2050年俄罗斯人口将从1992年的1.48亿降低到0.8-1亿。普京总统称之为“国家危机”。

(二)计划生育政策依据不足

1.近代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不断下降

中国不仅代表一个国家,也代表一个种族

1500年英国人口400万,现在超过2亿(加上美国)1500年原苏联地区人口600万,1990年2.89亿

蒙古族人口曾占中国1/10,现在只占中国人口1/220。

/ 13

2.中国人口“过剩”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吗?

3.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的背景

 国际上,《人口爆炸》、《增长的极限》等在全球掀起强大的控制人口的思潮,迫切希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 文革后人们极其希望很快改变落后的状态,提出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 决策层和知识精英有控制人口,降低“分母”的共识。

 宋健、田雪原等人“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研究出来的“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

4.独生子女政策理论依据不足

1980年宋健:

1、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

2、中国最适人口是7亿。

3、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不会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

/ 13

4、老年化现象最快也得在2020年以后才会出现。

5、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

6、英国希望将人口减少46%,荷兰希望将人口减少63%。

7、短期预测的精度与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长期预测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几的水平。

现实情况:

1、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可自发降低生育率,短视地以为人口会无限增长。

2、最适人口理论是伪科学。500年前的话,中国最适人口只有数千万。

3、几年后性别比就增高,现在已经高达120-130,数千万女婴到哪里去了?

4、1999年中国就进入老年化。梁中堂认为宋健在结果解释上瞒天过海。

5、早已出现民工荒。国务院2006年调查:74%的村已无青年劳动力可外移。

6、英国、荷兰不但没有控制生育,反而鼓励生育。

7、仅仅过了几年,中国的首次百年人口预测结果就已远远脱离实际。

5.若无计划生育?

 1949年之后的人口增加更大程度是寿命延长而不是生的太多。寿命已经趋向平稳,人口很难再增加。

 计生委宣称到2005年底,计划生育共少生了4亿多婴儿,其中独生子女政策减少3亿婴儿。这种说法是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自发降低生育率。

 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最多只少生2.2亿人口,中国现在人口无论如何不会达到16亿,更不会达到很多人臆想的18亿、20亿。6.是“地大物薄”吗?

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 国土面积全球第二 森林面积全球第五 淡水资源全球第六 水能资源全球第一

总矿产资源全球第三 煤炭储量全球第三 稀土储量全球第一

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

 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 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

7.“资源短缺”源自“粗放型”发展

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全球30%主要能源和原材料。

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中国只有2美元。

/ 13

8.人口密度国际比较

全球人口上2千万的共52个国家(占全球人口88%),其中36个国家(人口共21.9亿)人口密度比中国低,15个国家(人口共22.3亿)人口密度比中国高。

(三)人力资源才是第一资源

 经济水平并不完全是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 中东阿拉伯国家拥有全球石油的60%,但是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比如沙特拥有全球1/4的石油资源,而以色列却一滴油也没有,其他资源也很缺乏,但是沙特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只有0.772(与中国相当),而以色列高达0.915。沙特的人均GDP只有以色列的1/2左右,失业率也远比以色列高。

 日本自然资源极其缺乏,俄罗斯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日本2003年的HDI高达0.943,俄罗斯只有0.795,日本2005年人均GDP为$36564,而俄罗斯只有$5174,并且俄罗斯的失业率差不多是日本的2倍。

/ 13

1.人口爆炸导致生活水平提高

2.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3.人口爆炸增强人类对付灾害的能力

牛痘使人类平均寿命首次飞跃,从20岁左右提高到40岁。

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使人类平均寿命第二次飞跃,现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67岁.过去数千年,人口稀少,无力对付自然灾害,生活质量没有质的变化。

近代人口爆炸,知识和智力不断积累,在对付灾害上取得成就。

能源的突破,“人工小气候”的应用,水库、堤坝等的修建,大大扩展了人类生存空间。

4.人口规模优势

 人口越多,人均军事负担和其他共同费用负担越小,智力资源越丰富,市场越大,技术优势也就越容易发挥,6 / 13

    国家力量越大。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还落后于泰国、巴西几年,人均收入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却位居世界前几位。

美、日人均GDP差别并不太大,但美国的实力远超日本。

人口多,市场大,分工更细,产业间会形成产业链,于是就业增加、消费增多。企业间相互竞争,消费者和企业实现“双赢”。

人口集中,经济主体间的交往多,资金流量大,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化就是尽量利用这些人口优势。城市规模扩大,会产生“聚集效应”。

5.人脑是终极资源

 人脑是终极资源,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自然资源不会枯竭。

 环境、气候、资源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开发“人脑”这一“终极资源”,而不是减少人口。

 人口减少意味着智力减少,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也是悲剧。(四)几种错误观念

1.人口多导致城市病?     城市规模过度膨胀,也会带来额外的代价,如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但是,这些负作用根本无法抵消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轻轨、地铁网的建设,交通也大为改观。

由于清洁燃料的使用与对排放物的严格控制,城市环境卫生也在改善中。

/ 13

2.人口多威胁粮食安全?

 计划生育却逼迫中国走向一条畸形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出现民工荒,农村无人种地。

 目前农村的主力劳力是五六十岁的农民,等他们退出劳动力队伍,中国将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 要是1980年中国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到2035年的时候劳动人口将比实际增加2亿多,只要有1/5从事农业生产,就足以养活全国所有人口一大半。

 长期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是人口结构.3.人口少,中国很神气?     要是中国只有两三亿人,现在一定是很神气。

2006年3月8日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做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

俄罗斯、加拿大比中国和美国要大,人均资源丰富,人口分别只有1.4亿和3000万,但国力远没有美国强。巴西自然资源丰富,面积8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的91%,中国的89%;人口1.9亿,只相当于美国的63%,中国的14.6%,但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综合国力还不如中国。

 阿根廷面积是印度的84%,人口只有印度的3.5%,但在国际上神气的是印度而不是阿根廷。

4.计划生育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 如果全球发展模式不改变,即使中国真将人口降低到7亿,难道就不会有气候的问题?

 澳大利亚、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中国4-5倍。美国人口将增加2亿,即便中国人口减少8亿也难抵消这2亿人口的影响。

 温室效应的解决有待于新型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即便现在全球人口减少一半,如果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照样会出现全球变暖。

 全球人口减少意味着智力(尤其是年轻智力)减少,是难以开发出新型能源的。

/ 13

5.中国人口存在上限?

6.“少生快富”?     人力资本的报酬是递增的 物质资本的报酬是递减的

当年投资“造人”的超生家庭,现在生活水平比当年投资“造物”的独生子女家庭要高的原因

在美国,养3个孩子的花销只相当于养一个孩子花费的1.6倍,可3个孩子长大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却是1个孩子的3倍。

7.超生可耻?

1980年到2005年只出生3.17亿,比实际的4.6亿少1.43亿(1.08亿已成为劳动力)。没有这1.43亿活跃的消费者和1.08亿黄金期劳动力,中国经济如何运转?

203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亿(1970年以前出生)。而超生的1.43亿人口将是25-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孩子部分(0.85亿)也已成为劳动力。就是说,超生,使得2030年多了2亿多青壮劳动力帮忙养4亿老人。

8.社会抚养费发挥了作用?

超生的孩子,少则罚款数百元,多则罚款上万、数十万,平均也在数千元。总计数千亿元到哪里去了? 所谓的社会抚养费并没有用来抚养社会,而是增加了行政成本(尤其是计生委本身的成本),增加了腐败空间。(五)中印崛起的比较

 二战以来,世界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变。但近些年开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原因在于:有人口密度优势和人口规模优势,有足够的劳动人口重新推动了这两国的崛起。

 现在中、印都不能像发达国家当初那样通过殖民和资源掠夺来进行原始积累,也不可能垄断市场,本身资源也缺乏,但中国和印度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丰富。

/ 13

1.中印自然资源的比较

从人口结构看中印龟兔赛跑

2005年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万人)

到2025年,印度总劳动力将超出中国。以此为转折,中印差距将越来越大。

中印生育率比较

 曾经一种看法是印度不能像中国这样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

 国际社会现在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为没有强制执行计划生育而有年轻、合理的人口结构。

2.动态         2010年高盛表示,未来十年印度的劳动力数量将增加1.1亿人,成为对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未来十年印度的GDP增速可能由此增加四个百分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这一比例,世界平均为26.8%。中国当前总和生育率(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不到1.5。发达国家的平均生育率为1.5,英国为1.8-1.9,美国为1.9-2.0,日本为1.3.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一直用的生育率数据为1.8-1.9。

这一数据之所以失实,胡鞍钢的说法是计生委将持有“低生育率”观点的人口学者排除在外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前提下,中国总人口峰值将远低于15亿,很可能低于14.5亿,发生在十多年后,此后将快速下降。

 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会超过25%。

 生育率日本1.2-1.3,韩国1.2,意大利1.2,俄罗斯1.2.这些国家都将提高生育率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没

/ 13

有一个成功的。

3.梁中堂: 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1990年开始生育率就开始明显下降,1991年一下子就降到2以下的1.7左右。”  大家都不相信生育率这样越来越快的下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提出一个1.8。

 “统计部门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不断地调整统计数据,他们统计回来的低,便往高里调,这样误导我们没有一个实际的数据来指导我们制定一个正确的政策。而现在生育率已经很低,它还按照怕生育率反弹来制定政策。”

 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数量不会反弹,但或许会波动。一部分想多生育而害怕政策处罚的人,在政策放开后或许会出现波动,但很快会平衡了。平衡了之后,人口数量会接着原来的趋势继续下降。

 “现在维持一胎政策的理由是现在生育率没有那么低,高到还是1.8,所以我说1.8成了一个政治数据了。”

4.翟振武: 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6日下午就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翟振武教授等人进行了讲解。

 2007年6月,翟振武教授认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出现了三个生育高峰,从2007年开始出生的“猪娃”宣告了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到来。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第四次生育高峰,翟教授表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第二和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都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难道不让他们生吗?”

 2007年4月,翟振武教授撰文驳斥了“中国人口逆淘汰”的说法。文章指出,无论在理论还是事实根据上,该说法只是一种前提并不存在的“假说”。

 他认为,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素质和健康素质。从教育素质来看,根据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从1982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的粗文盲率从22.81%迅速下降到6.72%。人均受教育年限则从1982年的5.18年上升到2000年的7.42年,提高了2.24年。再看人口健康水平,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一直是稳步提高的,从1982年的67.88岁上升到2000年的72.43岁。

 2010年7月:“我国从2000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到1.5亿人。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1%左右。目前,我国的出生率是1.7至1.8,即一对夫妇平均生1.7至1.8个孩子,即使从现在开始实行普遍的二胎政策,将出生率提高到2,到2040年,也只能将老年人口在峰值时的占比由31%降到29%,意义不大 …” 5.何时放开二胎?

1)2011年3月23日《江南都市报》采访江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李舰海:

2)“去年,我省人口计生委曾对1.64万名城镇居民生育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希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高达75.6%。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暂时不具备放开二胎的条件。” 3)假设:10%的夫妇生三胎或三胎以上(平均3.5胎),65.6%的夫妇生二胎,12%的夫妇生一胎,12.4%的夫妇不育或丁克,这样总和生育率为:

4)10%×3.5 + 65.6%×2 + 12%×1 + 12.4%×0 = 1.782 5)《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结论

危乎哉!中国人口结构

/ 13

1.越穷越生,越生越富,越富越不生

2.人口、消费、就业的关系

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有就业才有能力消费。消费实力是一种国家实力。

/ 13

3.调整人口政策总思路

/ 13

第二篇: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2)

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2)

从统计数据看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就,又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

一、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4年的15年间,中国人口从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人口平均需要7.5年的时间。从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10年内人口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缩短为5年;1973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从1973年到1995年2月,中国人口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虽然处于1949年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超过1亿人。如此庞大的生育人群,其生育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中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94年与197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33.43‰下降到17.7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11.21‰,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1下降到2左右。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有关专家推算,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至今仍保持70年代初期的出生水平,现在中国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15亿。20多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人口条件。

二、计划生育促进了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的转变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育龄群众所摈弃;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都一样,建立幸福、美满、和谐的小家庭,追求现代、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妇女早婚比例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提高。1992年,早于20周岁初婚妇女占初婚妇女总数的比例下降到12.9%。1970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0.2岁;1993年为22.67岁,提高了2.47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平均家庭规模为3.96人,比1971年的4.84人减少了0.88人。家庭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子女数量的减少。1993年与1970年相比,在当年出生的孩子中,一孩率、二孩率分别由20.7%和17.1%上升为61.3%和27.5%,多孩率则由62.2%下降到11.2%。到1994年,全国累计有4676万对夫妇自愿终身生育一个孩子,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20.3%。在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条件下,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抚养子女人数的减少,显然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务负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三、计划生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力图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而逐渐提高人均水平。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也得益于计划生育。1952年至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7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8倍。1978年至1994年,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4倍。同期,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购买力的提高,中国消费品市场扩大了12.7倍,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7.2%。199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053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与1978年相比,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9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8倍,平均每年递增14.8%。

四、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计划生育,始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素质。1949年以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高达20‰,70年代末下降到7‰以下。1949年到199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到68.55岁,其中男性66.84岁,女性70.47岁,成为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卫生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大改善,全国平均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从1970年的13.3张增加到1994年的23.6张,每万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0年的17.5人增长到1994年的35人。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的热量为2600千卡,蛋白质为75克,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1990年婴儿死亡率已从建国前的200‰下降到35‰,孕产妇死亡率为94.7/10万,新生儿计划免疫率达到85%。人民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大大领先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计划生育工作也促进了教育事业长足的发展。中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已达2.7亿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青壮年的文盲率已降到7%,在占全国人口91%的地区中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稳步发展。计划生育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造福于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功效,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计划生育”政策该调整了 1980年,我国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所以实施严格,有其特殊历史背景:一是之前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全国人民在吃穿住行、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使整个国家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当时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总数的65%,之后每年又将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婚育期。

同时,党中央当时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表明:过去30年的人口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是阶段性的政策。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与“工资刚性”相仿,在政府机构设置中也存在“机构设置刚性”。此外,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5月25日公报显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事业费从226.39亿元提高到3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44%;人均人口计生事业费从17.31元提高到27.41元,年均增长3.37元。

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财力,并将继续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一、民工荒。

2011年上海农民工缺口接近30万,北京、广州的缺口也都在15万以上,而深圳的缺口则高达80万人。在2004-2011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这是2005年以来不断出现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男女婴儿性别出生比接近120∶100。这意味着将有4000万的光棍被判“无妻徒刑”。这会诱发买卖婚姻、性犯罪等恶劣社会现象。生理的饥渴将驱使其走上犯罪之途,而心理的怨恨则会使他们变成绝望的阶级,使得社会不安定因素激增。

三、人口老年化。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远远高于届时21.9%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当前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已是“未富先老”,如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那将来呢?

四、人口素质逆淘汰。

“城市紧、农村松”,在广阔的农村以及困难家庭,生孩子就是添一双筷子,收益高于成本,加上利益导致的“收钱放生”,农村地区生二胎、三胎甚至更多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较差。相反,高素质人才多生活在城市中,生活成本、工作压力以及追求事业等原因,越来越不愿生育。由此,便使得中国社会事实上出现了一种精英淘汰式,或者叫“逆淘汰”的生育机制。

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危险。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储蓄率高。尽管近些年政府在鼓励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上采取了许多办法,一些地方老百姓的社会保障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各地的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

真正原因是人口的变化。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是橄榄形,也就是说青壮年比例最高,而青壮年时期正是一生中赚钱最多、储蓄也最多的时候。如果不改变政策,中国人口结构势必会加速从“橄榄型”变成“倒金字塔型”,那时居民储蓄率一定会有明显下降,投资率随之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一落千丈。

六、对中华民族性格及未来的扭曲。

独生子女往往是娇生惯养、人伦不全,如何能够承担中国大国崛起后的全球使命?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未消失?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口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况且今日中国的大国崛起,到目前为止也还不是因为人均水平的提升,而是因为人口数量大的基数效应。如果继续计划生育政策,保持高生育率的伊斯兰文明必然将取代崛起中的中国,而主宰21世纪!

计划生育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希望它能“功成身退”。管理

中国是时候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政策的实施事关民族命运、国家安全。从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的著名论断到马寅初的“计划生育刻不容缓“的伟大前瞻性,中国在人口问题上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国过去人口太多,制约了国家发展。但从实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30年。30年来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但是其弊病也越来越明显。

有人说;“中国的人均资源少,要实行计划生育。”这是他们的主要理由。现在让我们理性的分析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中国的很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均资源也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世界上存在几个人均资源远远超出世界人均水平的大国,如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打个比方,在一个贫富极为悬殊的国家里,极少数富人拥有大量的财富,那么绝大多数人的人均收入都低于这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资源并不算低。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应该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那么最应该实行计划生育的是那些人均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例如沙特阿拉伯,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石油,现在沙特有2000多万人口,如果人口减少一半,那么沙特的人均收入肯定比现在高得多。

而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不同,主要经济来源并不是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而是依靠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产业,因此,如果日本和美国的人口都减少一半,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加拿大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人均收入反而比美国低一些。

中国现在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依靠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来致富之路。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最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依靠提高人口素质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靠减少人口来使这个优势消失。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表面上看好像仍然太多,但出生率已大大降低、总人口已呈下降趋势,并且人口结构已经不太合理,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如果继续实行已实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人口将大幅缩减,可以可以想象一下这样子的后果是什么。

变成老人社会,多数家庭结构为:小孩1人、小孩父母2人、小孩祖辈4人,这将大大加重作为青壮年的小孩父母负担,不但影响物质生活质量也将影响家庭情感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活力。这样的家庭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旦作为家庭主要支柱的青壮年一代倒下,会使整个家庭、家族几代人马上陷入困境。

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性比例将更加严重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兵源将成问题,试想一下,会有多少1:2:4 结构的家庭会愿意让自己的子孙辈奔赴前线。

人身在世,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如果人过中年、到了无法再生育、或无力再生养小孩的年龄,而自己的独生子女却意外死亡或伤残,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家庭是多么残酷的打击。独生子女政策不利于家庭和睦,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因为生女孩而造成不和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因此导致夫妇离婚或酿成家庭悲剧。

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民汉比例,使得汉族人口比例不断减少,而少数民族基本不受计划生育限制从而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加大诸如新疆这类少数民族地区分裂的危险。此外,少数民族家庭因子女多、负担重,因而生活水平低于受计划生育约束的汉族家庭,也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不满。

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容易被娇生惯养,缺乏应有的锻炼,如此长大的人,很难肩负重任。到了某个阶段,大部分家庭结构为1:2:4 甚至为1:2:4:8,人口会以出生一个、死亡4到8个的速度迅速缩减。这时如果发生特大天灾人祸,将会对中国及中华民族造成重创甚至致命打击。

人口的生产、成长周期很长,一代人从出生到能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为社会作贡献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到了出现人口危机时再去调整人口政策,很可能为时已晚。随着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形态、观念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且不论这些变化是喜是忧,对多数人来说,恐怕最能感受到的是生活压力的加大,即使不限制生育,很多人也无力供养两个以上的孩子。

为避免将来出现因人口问题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中国应该从现在起实行不论民族一对夫妇生育两胎、限制第三胎的生育政策,将平均生育率(或称总和生育率)控制在2.0的水平上。这个生育率低于公认的2.1零增长水平,将使总人口缓慢下降,同时有利于使中国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家庭的幸福指数,有利于社会稳定,从而不至于给今后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篇:中国需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需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

• 尽管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减速的风险,但我们认为一些相对容易的结构性改革举措能够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动力。其中的一项就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也认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也需要改变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

• 我们的测算显示,从中长期来看,对现行政策的微调不会带来“婴儿潮”。如果中国仅仅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二胎,那么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仅仅增加900-1500万婴儿。

• 事实上,我们认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改革举措,但却能够为下一步改革积累更强的公众基础,并能够在中长期内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 尽管新增人口对消费的贡献到2020年仍然较小(小于名义GDP的0.1%),但长期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到2030年,家庭消费将增加0.3-0.45%的名义GDP。

• 对于增长前景来看,新增婴儿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能转化为劳动力,整体来看中国劳动力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但下滑的速率可能减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可能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养老体系的改革,以增强人力资本。

• 但这样的政策变化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带来直接的影响。比如说婴儿用品和乳制品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作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新西兰也肯定从中受益良多。

在过去的数年中,市场一直在讨论中国是否需要改变备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今年8月,中国官方也表示,正在对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讨论,但政策可能要等到2015年才能真正改变。

IMF也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由于劳动力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减速期,如果中国维持目前1.63的生育率水平,那么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在未来10年出现下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在2010年见顶。这样的人口变化也意味着中国开始临近刘易斯拐点。

来源:UN, ANZ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自从1979 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控制环节,以防止中国受到人口爆炸。然而,这一政策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持久的:

中国正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老年抚养比将急剧上升,从2010 年起。30 年后,这一比例将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说美国和澳大利亚。除非生产力的劳动人口可以抵消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否则老龄化问题将加剧中国的养老保险和福利制度的强大压力。

来源:UN, ANZ

数据表明,中国存在性别不平衡的问题,在2010 年,30 岁以下的人口中53%为男性。到2030 年,这个比例将上升一个百分点。除了一些社会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例如,过量的男性工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这将导致女性找到工作更加困难。然而,在某些行业,男性却不能完全代替女性,比如说纺织品行业。

来源:UN, ANZ

需要指出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在汉族群体中执行较为严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存在很多的弹性。比如说中国允许“双独”夫妇生育二胎。

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官方正在考虑放松单独夫妇养育二胎的政策,为了评价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效果,我们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研究作出以下的预测:

基准情形(保持目前的生育率):即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保持不变,同时目前的政策也保持不变;

第一种情形(低生育率):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但女性更不愿意生育;

第二种情形(中等生育率):放开“单独”政策;

第三种情形(高生育率):政府逐步鼓励生育更多的孩子,整体生育率水平也到2050 年逐步达到2.31的可持续性水平。

根据这样的预测,我们有以下的发现:

首先,如果目前的政策没有变化,同时生育率保持在1.63的水平,中国的总人口将在未来的10-12年内见顶,但如果中国放开“单独”政策,总人口将在2030年附近见顶,即晚于基准情形大约5年的时间。如果中国政府允许家庭生育更多的小孩,那么人口总数将持续增加。

第二,在任何一种情形下,中国的劳动力人口都将在2015年附近见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出现降低。与其他情形相比,允许生育两个以上的小孩才能避免劳动力人口下降过于迅速。

第三,在任何一种人口政策下,中国的老年扶养比率都会出现明显的上升,这也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来源:UN, ANZ

这些均表明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需要尽快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然而,即使中国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总抚养率——即非劳动人口(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相对于劳动力人口(15-64岁之间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也将出现明显的上升,这是因为更多的婴儿将出生。比如说,在2013年中国的总抚养率大约为36%,即大约2.8个劳动人口抚养一个非劳动力人口,但如果中国放松单独政策,中国的总抚养率将在2030年上升至47%,即2.1个劳动人口抚养一个非劳动力人口。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工资水平需要上升来抚养更多的人口。

来源:UN, ANZ

如果政策放松,中国将增加多少新生婴儿

按照我们的预测,如果中国放松单独政策,在未来的10年,中国将增加大约900-1000万新生婴儿,而如果中国鼓励家庭生育更多的小孩,新生婴儿将在未来10年增加至5500-6000万。

来源:UN, ANZ

我们也将我们的预测与一些相关研究进行比较:

曾毅教授估计,如果中国放开单独政策,在未来的10年中国将增加1300万新生婴儿,如果中国允许“二胎但晚育”的政策,在未来10年中国增加3600万新生婴儿。

事实上,对于未来人口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的总和出生率,人民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中国的总和出生率上升至1.8或者2.1,并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不变,中国将分别增加新生婴儿为1300-1500万和3000-3500万。

这些测算显示,从中长期来看,对现行政策的微调不会带来“婴儿潮”。如果中国仅仅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二胎,那么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仅仅增加900-1500万婴儿。而从2008年至2012年,中国平均每年新生婴儿为1500-1600万。

如果将预测扩展至20年,我们的预测显示,中国将在新增大约1900-2000万的婴儿。

但我们认为,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的出生率仍然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举例来看,上海从2008年开始放开双独养育二胎的政策,但从2009年至2012年,每年仅有2000对夫妇申请生育二胎,而到2011年年底,上海的总人口达到了2300万人。

对于消费以及中期增长前景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的中期增长前景将有着显著的影响。Choukhmane的研究表明,中国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的储蓄率低于独生子女家庭大约4个百分点。

我们的测算也显示,如果中国从明年开始放松“单独”政策,假设新生儿家庭将增加15%的家庭消费,尽管新增人口对消费的贡献到2020年仍然较小(小于名义GDP的0.1%),但长期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到2030年,家庭消费将增加0.3-0.45%的名义GDP。

但这样的政策变化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带来直接的影响。比如说婴儿用品和乳制品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作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新西兰也肯定从中受益良多。

来源:UN, ANZ

对于增长前景来看,新增婴儿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能转化为劳动力,整体来看中国劳动力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但下滑的速率可能减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需要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养老体系的改革,以增强人力资本。与此同时,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整体人口增加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增加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大约0.1个百分点。

第四篇:你认为中国在当今世界形势下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模版)

你认为中国在当今世界形势下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享有12海里的领海权、24 海里的毗邻区、200 海里的经济专属区、200~350 海里的大陆架等合法权益。那么,面对周边国家的种种活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才能维护我国海洋的合法权益呢?中国在海洋权益的保护上除了依靠历史证据外,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海军发展的规划。具体包括:

①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②进行海洋勘探,摸清海洋“家底”。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具体到某个海域究竟有多少资源,地质构造如何,必须通过海洋勘探加以确定。而在未来划定有争议的重叠大陆架上,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有关规定,各相关国家必须在2009 年5 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相关海域的详尽资料,谁有这方面的详尽资料,谁就在法理上占据了主动。

③加紧海上开发,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与我国在海洋权益上有争议的国家不顾我国政府“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一再提议,公然独自在南海有争议的地区大肆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石油属于战略性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应该未雨绸缪,建立长远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否则将陷于危险和被动的局面。到2010 年,估计年进口石油达2亿吨。如果我国能尽快地在相关海域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就可以减少进口,减轻风险。

2、建立高效协调机构

目前中国涉及管理东海、南海有争议岛屿的部门不少,但缺乏一个协调组织机构。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以结束目前所处的“五龙闹海”、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我国外交、海军、海监、海事、海警、渔政、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 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

3、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

依据2003 年7 月1 日生效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谁对某岛进行管理开发,谁就享有其主权。这也是日本为什么不惜投入巨资去维护冲之鸟岛的原因。国际法院去年不顾印尼的抗议将利吉坦岛和锡帕丹岛判给了马来西亚,这一点无疑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目前,我国对东海、南海有争议岛屿的开发还不够,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还不能对钓鱼岛、南沙诸岛实施有效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眼看着周边国家掠夺我们的海洋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合性调查开发:

①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上述岛屿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

②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我国有关海域进行开发,这可以大大激发国内民众开发海洋资源的热情;

③联合国外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既解决了我国目前面临的资金、技术困难,又可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

④联合周边国家进行渔业、油气资源的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关于这一点,我国去年已和菲律宾、越南达成了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协议,但落实得还不够好,需要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4、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

从海洋争端解决的实践来看,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主权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从国际惯例来看,实际控制的时间越长,解决争议时就越有优势。日本在钓鱼岛设灯塔,加强警戒,越南在南沙搞国际旅游项目开发等行为,都是在通过各种手段确立对有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权。目前,在南沙群岛中,除我国控制的永暑礁等7 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已陆续侵占了我40 多个岛礁。我国在保持对上述8 个岛屿实际控制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对周边海洋的有效控制,通过军机、军舰巡逻、演习等方式展示我海军力量。尽管这对于目前我国的海军力量是个考验,但惟如此才可以慑止周边国家对我岛屿的进一步侵占,并为以后解决这些争端创造条件。

5、加强海防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主要靠海上力量,而海上力量关键是海军。没有强大的海军,不可能有巩固的海防,更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 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当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时,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

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矛盾和斗争很尖锐。这是一场涉及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斗争,也是周边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如果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关系处理得不好,必将影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甚至成为诱发政局不稳的潜在导火索,使陆地经济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矛盾更加突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要完善海洋法律制度,制定划界方案,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措施、政策及方略,进一步加快海洋合作开发步伐,为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跨越而不懈努力。

下载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为什么?(答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