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2: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

第一篇: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

泉港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征集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泉州市泉港区是座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大型石化基地和现代化港口新城。根据《泉港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泉港城市中心区是泉港近期发展的新区,是展现泉港城市风貌的窗口地区。泉港区规划建设局主办本次招标活动,力图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展示区。

二、项目情况介绍

本次规划设计任务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用地范围南起川沙路,北至埭沙路,东起南北三路,西至南北五路,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具体面积以实际为准,具体位置详见附图)。该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泉港起步区,是泉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城市建设较为集中、配套较为齐全区域,也是城市建设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控制的区域。

三、招标单位:泉州市泉港区规划建设局

四、规划设计的任务

按照国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标准编制,并形成最终报批成果。

五、征集程序

根据设计单位报名的情况,将征集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报名。

1、报名时间:2007年6月8日-17日

2、报名条件:规划甲级或建筑甲级(须同时具有规划乙级或以上资质)设计单位,境外设计机构可以与国内甲级规划或建筑设计单位联合参加。(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3、报名方式:通过来人或邮政专递寄送规划编制计划书(邮政专递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注明“竞赛报名”字样。所有报名材料应同时将电子文件发送到指定电子邮件中。

(二)第二阶段为评分选择。

主办单位将在7月1日前根据各设计单位提供的规划编制计划书进行评分,择优选择后报区政府审批,确定规划编制承担单位,未入选者恕不另行通知。(评分标准详见附件

六、联系方式

(一)联系人:张先生

(二)电话:0595-87987893

(三)传真:0595-87727895

(四)电子邮件:7987893@sina.com

(五)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万洲大厦泉港区规划建设 局规划股 邮编:362801

第二篇:三亚湾阳光海岸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三亚湾阳光海岸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规划范围

北至月川路,南至现三亚港码头,西至白排岛灯塔,东至胜利路及其延长线,同时包括胜利路东侧现汽车站、火车站用地的范围,陆地总面积约为1.48平方千米。

整体结构控制

定位•主题

“阳光海岸”地区是大三亚地区旅游服务的基地,是充分体现三亚“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性质和展现其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场所。这一定位是该区域内进行项目引进和各类建设活动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3个关键词:“国际”、“热带海滨”、“旅游”分别代表了对地段内的项目引进和建设标准、景观特色、开发性质等提出要求,即:

“国际”——地段内的重要位置必须引进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重大项目,地段内的建设必须具有国际标准;

“热带海滨”——地段内的规划、开发建设及景观建设必须体现热带海滨的风情和景观特色;

“旅游”——地段内开发改造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为旅游服务的要求,滨海一线开发地段必须以公共性质项目为主。

“阳光海岸”地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空间关系为“山、河、海、港、城”。规划以突出“山、海、港、城”四方面的交融为其空间主题,表现这一主题及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该区域内进行各类规划设计、建设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必须体现“山”(特别是鹿回头)的控制性地位、面向“海”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河”入海口处的“港”的交融性和丰富性,以及“城”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功能性。

整体结构

“阳光海岸”地区的整体结构为“一港三带、五片三点”。一港:白排岛、白排岛大桥至码头区、鹿回头北岸,共同构成的“金三角”区域,是整个区域的中心;“三带”:分别指滨海带及“五彩大道”、铁轨绿色纽带及“通海绿廊”、胜利路交通轴带,他们是整个地段的空间结构骨架;五片:北端——“椰风社区”、中北部——“热力商圈”、中南部——商业/休闲混合功能区、南端——“都会舞台”、白排岛——“欢乐岛”,是地段5个特色功能片区;三点:北端,以“椰风酒吧街”为题材的休闲中心、中部的“时尚购物中心”、南端,以“都会舞台”为题材的文娱中心,作为整个“阳光海岸”项目近期启动的重点。

“阳光海岸”地区的建设用地沿滨海带展开,用地性质必须重点体现三亚旅游服务基地、“不夜城”主题。滨海为公共开敞空间,滨海一线地应集中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酒店宾馆等公共性、开放性的用地;二线可暂时保留整治部分现状住宅类用地,将来宜向公共服务性质的用地转化。

道路交通

规划改造并向北延长胜利路,作为地段的交通主轴;规划新开辟数条东西向的道路,加密路网的同时也营造出新的“通海绿廊”。

规划外迁汽车站、火车站,但应保留现有的铁轨及铁轨空间,作为未来三亚南北联系的特色轨道小火车的通道;未来的轨道小火车作为特色线路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衔接,利用现有铁轨采用“钟摆式”交通方式,全段可结合现有条件设少数几个会让站;“阳光海岸”区段内重要项目节点处设置站点。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干路、支路两级。干路主要为胜利路,南北贯穿,以及月川路、新风路;其他支路与胜利垂直,整体结构呈平行于滨海带的鱼骨状格局。各道路横断面宽度为16—40米。

规划区内新建国际客运码头1处,交通性旅游码头1处,小型旅游码头3处。地段内安排5处集中社会停车场库以及部分路边停车路段。

规划利用滨海带以及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和贯穿于各类建设用地中的绿化步行道来组织步行空间网络,并与西侧滨海带、东部自然山体、以及南部的鹿回头建立联系。同时,通过滨海带“五彩大道”、一系列小型的广场、主题公园、步行商业街、“通海绿廊”等丰富和加强步行空间的各项功能,共同形成本地区的步行系统。

规划区内道路景观设计必须体现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加强绿化景观建设,应多选用地方性树种,或目前在本地使用良好的植物种类。

绿地景观系统

规划区内的绿地系统由自然绿地(沙滩、椰林)、主题公园(老式火车游乐园、水上游乐世界)、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广场、商业步行街、桥头公园、南段滨海带)等共同组成。

规划2处城市主题公园,分别是:位于儋州村“三丫”铁路处的“老式火车游乐园”、位于白排岛中部的“水上游乐世界”。规划1处城市小型公园:白排岛大桥东端桥头公园。规划3处绿化广场:地段北端以“凤凰之眼”为主题的海月广场改造、现火车站西侧的条带状绿化广场、地段南端的“都会舞台”广场。公园、绿化广场设计应结合现状,保留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历史遗迹,并强化与滨海空间环境的有机融合。

“阳光海岸”地区的开敞空间主要由“一港、三带”组成,通过一系列小型的广场、主题公园、滨海带“五彩大道”、步行商业街、“通海绿廊”等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网络。其中最重要的是滨海带“五彩大道”,它是联系整个“阳光海岸”地段的空间脊梁,也是体现三亚特色和国际影响力、展现三亚浪漫色彩的主题大道。

“阳光海岸”地区必须保留和强化的景观视廊包括:最重要的是沿铁轨轴带、沿滨海带“五彩大道”远看鹿回头的视廊;此外,是沿着规划的东西向道路“通海绿廊”还形成的其他多条由城区内看海上各级标志物的景观视廊。

“阳光海岸”地区应重点控制规划划定的若干个景观节点场所,它们都分别位于“一港、三带”的空间结构上,是场所景观塑造的重点内容。包括:海月广场周边、原火车站西侧的条带状广场、通海商业街西端、白排岛大桥东端桥头广场、都会舞台及水广场、白排岛东侧入口节点。各节点由开敞空间和周边的建筑、环境构成,应对其具体位置、形式、色彩等方面重点设计控制。

“阳光海岸”地区必须保障鹿回头自然山体制高点及雕塑都作为重要的景观标志点;应突出在景观节点和“通海绿廊”所对应位置处规划设置的一系列人工景观标志点(主要集中在“一港、三带”的空间结构上);现状铁轨沿线、港口码头等处的一系列历史痕迹(铁轨设施、码头设施等),均应给予适当保留,结合环境景观设计,作为特定场所中的景观标志点。

“阳光海岸”地区的夜景照明必须强化和体现“一港三带、五片三点”的整体设计结构。夜景塑造的重点在“一港”——情人港、“一带”——滨海带“五彩大道”,应通过重点地带的夜景照明突出渲染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不夜城”的氛围。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规划区内地块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三亚“阳光海岸”段城市设计》总图及分图图则的规定,严格按照地块控制指标,并参考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规划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鼓励进一步的土地合并出让、统一开发,当几个地块合并统一开发时,允许其内部用地边界适当调整,但外部边界应与本规划地块划分线吻合。合并后地块开发总体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用地构成比例与原规划基本相同;

2—绿地、广场、社会性公益设施用地必须得到充分保证;

3—建设开发总量不得大于原各地块开发量之和; 4—建筑平均高度不应大于原各地块建筑平均高度,同时建筑限高应小于等于原各地块建筑限高; 5—城市道路线形、横断面均不得变化。

在开发过程中,如遇现实原因或特殊情况,确需变更地块规划性质时,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大类性质严禁变更;中类性质变更必须要有相关分析论证,经原规划编制单位评审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小类性质变更必须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

规划区内的保留整治用地,近期内可基本保持现有用地性质;由于“阳光海岸”地段的特殊性,远期条件成熟后,宜向更加公共性的、开放性的土地利用性质转化,不得向反方向转化。

规划区内建筑整体上应采用尺度适宜、简洁轻盈形式。可结合规划布局建设适量的景观控制点状高层建筑,造型要挺拔、简洁。沿海滨建筑形式应采用骑楼或连廊形式,严禁采用大裙楼的作法。建筑的色彩应明快协调,以淡白色为主,有坡屋顶的,坡屋顶宜采用砖红色或灰兰色。沿街建筑应形成连续的、统一协调的界面;沿滨海带建筑应形成渗透性、公共性、统一协调的界面。

项目实施管理

.鉴于三亚“阳光海岸”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尤为重要。建议由市政府统一领导,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包括旅游、交通、园林、文化、城市投资公司等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参与,成立“‘阳光海岸’管理委员会”作为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全面负责“阳光海岸”地段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以及市场推广、宣传、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工作。

.必须加强对“阳光海岸”地区的规划设计的控制和指导,建议成立地段规划师技术小组,由三亚市规划局及原编制单位主要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对地段内的各类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指导。

.必须加强对“阳光海岸”地区的项目审批及规划变更审批,完善审批程序。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重要性、难易程度,以及规划变更的大小,从下至上的程序为:地段规划师技术小组认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专家评审(管理委员会组织)→公示通过,报原规划批准部门审查同意→规划委员会批准。

.“阳光海岸”地区的项目必须体现这一地区作为三亚旅游服务基地的性质、体现国际性热带海滨旅游城市的特色。鼓励优先开发《三亚“阳光海岸”段城市设计》中策划的项目。.除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建设之外,地区内新建设项目必须达到“阳光海岸”地区项目准入标准。

项目综合评价由地段规划师技术小组会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进行,25~30分为必须设置类;18~24分为可以设置类;11~17分为慎重设置类;10分及以下为严禁设置类。前两类为准入项目,后两类为不准入项目。

.规划区内各地块的开发,在其进一步深入策划及详细规划设计中,必须保障落实规划中确定的主题性项目,其主题、性质、位置、规模严禁变更。这些项目包括:滨海带“五彩大道”,椰风酒吧街,老式火车游乐园/火车酒店,市民广场/游客服务中心,通海步行商业街,国际餐饮街/渔人码头,都会舞台广场/幻想剧场/文化娱乐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水上主题乐园/滨港热带风情带。

.规划区内重要地段的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其详细规划设计必须经过竞赛或招标的形式,以保障项目规划设计质量。竞赛或招标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阳光海岸”管理委员会组织,规划设计成果经专家评审认可,公示通过,原规划批准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批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如遇现实原因或特殊情况,确需做出一定变更时,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1— 严禁重大变更;

2— 一般性变更必须经过以下程序方可实施:地段规划师技术小组认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专家评审(管理委员会组织)→公示通过,原规划批准部门审查同意→规划委员会批准;

3— 小变更必须经地段规划师技术小组认可后,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篇:北京市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12-30 【生效日期】2001-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1、《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2、《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3、《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1、关于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严格执行和完善、深化《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市区控规》),依据《 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区控规》的规划范围。市区其他地区陆续被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第三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区控规》实施的主管部门。各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市区控规》的实施管理。

第四条第四条 《市区控规》实施应坚持严格执行的原则,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深化和调整,实行《市区控规》调整的社会参与及监督。

第五条第五条 凡在《市区控规》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市区控规》和本办法进行规划建设,服从规划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市区控规》文件、图纸及图则,应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第七条 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前应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由申请方委托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定附件《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进行论证。技术管理要求应在实施中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补充、完善。

第九条第九条 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在审查前应进行预审,预审工作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条第十条 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应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十五个工作日,公众建议和意见,作为审查内容,随论证报告报审。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由市规划、环保、国土房管、文物、园林、交通管理等部门组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查组,对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审查,审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审查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收集、汇总《市区控规》每年的执行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的工作机构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市区控规》进行综合修订。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事项进行建设的,按违法建设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的,依据有关设计管理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条例》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内容与相关规定文件内容有矛盾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一、为贯彻《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二、控规调整审批实行窗口申报制度,凡按《办法》完成控规调整论证后,向市规划委申报。

三、控规调整审查工作实行工作周期制度。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理申报并上报市政府,为31个工作日(等待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时间不计入工作周期);第二阶段是市政府批复后,市规划委核发“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为9个工作日(市政府审批时间不计入工作周期)。在我委工作时间共为40个工作日。

四、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控规调整的单位(以下称申报单位),到我委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须填写“控规调整申报表”。申报时提交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控规调整论证文件、图纸和图示展板,其中文本文件一式5份,电子文件2份(供公示用),图示展板1套(供公示用),详细内容请按“控规调整申报表”中的申报要求办。

五、受理申报后,收件窗口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论证文件、图纸、展板内容初步校核及公示准备的期限为6个工作日。

六、公示与预审工作同时进行,期限为15个工作日。公示同时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网上公示,即在“首都之窗”我委的专栏中设“控规调整公示栏”; 二是在我委的办公楼内设“控规调整公示栏”。

七、公示与预审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我委将公示情况及预审意见汇总,提交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经预审,对没有依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编制的、明显不合理的论证,将通知申报单位,并在公示、预审后3个工作日内发出“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八、控规调整审查组由相关政府部门,即市规划委、市环保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文物局、市园林局、市交管局和市规划院的主管领导组成,并邀请首规委专家参加。会议由市规划委主任召集。审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时间原则上为每月第四周的周三,遇国家法定节假日顺延。

会后在6个工作日内,我委发会议纪要并上报市政府。控规调整审查会议未予通过的论证报告,将通知申报单位,并在3个工作日内发出“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九、我委接到市政府批复后,在9个工作日内发出“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申报单位凭“控规调整立案表”到我委申报大厅发件窗口领取。

十、本细则从二OO二年一月一日起与《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同时试行。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3、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1、总则

2、“控规”的执行

3、“控规”指标调整的原则

4、“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内容要求

5、“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成果

1总则

1.1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通过对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建筑容量等的规划(量化)控制,强化了城市政治、文化中心的性质,优化了土地配置,完善了城市功能,保证了城市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1.2为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控规,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规范调整控规的行为,特制定本技术管理意见。

1.3本规定适用于《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市区其他地区陆续被批准的控规,例如,《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边缘集团已编制并被批准的控规,应按此要求执行。

返回

2“控规”的执行

2.1对行政办公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城市重要地段公共建筑用地,应按“控规”严格执行。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周围、东西长安街两侧、南北中轴线两侧的行政办公、文化设施用地,以及城市体育中心等用地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其它地区的文化、体育用地原则上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2.2教育科研设施用地基本保持现有规模。对于市区西北部地区,应以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逐步建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教育科研设施用地原则上不应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2.3商务中心区和商业中心用地(包括8个市级商业中心和47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应主要用于商务办公、金融、商业服务业、旅馆及相应的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设;

2.4仓储区用地应严格控制,不应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2.5基础设施场站用地不得改变用地性质,并应与地段的开发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2.6红线(道路)、绿线(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蓝线(河湖、水系)、紫线(铁路)必须严格控制,不得侵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控制范围中的各类用地与道路红线控制,应按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执行。

2.7旧城内的建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原貌保护区、9米、12米和18米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突破控制指标;

2.8建筑高度控制应保证城市景观线和“通风走廊”的要求,保护传统的城市街道对景建筑;

2.9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建筑周围应严格遵守保护规定所划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线。

2.10成片开发地区应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确定各类建筑基地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基地内添建项目,其配套指标应与周围已建成项目统一平衡;

2.11绿地率控制根据《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确定,此外,居住用地、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工业用地均应按相关规定保证一定的集中绿地面积;

2.12停车位的控制,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应按现行停车定额指标执行,其它用地参照此标准执行;

2.13建筑密度应在满足绿地率、地面停车、通道与广场的基本要求下确定,同时应符合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红线或用地边界等要求。

返回

3“控规”指标调整的原则

3.1用地性质的调整原则

3.1.1凡城市支路围合地区、成片改造地区和单位大院,须根据“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或大院规划,方可调整局部用地性质;

3.1.2可根据用地性质的兼容性,明确用地的兼容性质;

3.1.3居住区改造应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增加配套设施、道路、绿化用地,并注重文物古迹与风貌特色的保护;

3.1.4公共设施用地应保证,并增加必要的公益性设施用地;

3.1.5结合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位于中心地区的传统工业企业可进行调整或外迁,腾出的用地除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外,可用于建设住宅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根据仓储行业规划,可利用原有铁路专用线等设施,将仓库改造为商品批发中心、货流中心等;

3.1.6应利用地调整之机,进一步提级或加密道路,增加或扩大城市广场,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标准并均衡绿地布局;

3.1.7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调整的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体育、绿化等用地,应在原规划位置周围选择不少于原规划用地规模的建设用地进行等量置换,一般不得它用;

3.1.8特殊用地调整应听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3.1.9非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调整为建设用地。

3.2高度的调整原则

3.2.1旧城区内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旧城区以外地区部分建筑高度可以通过城市景观分析和其它方面的分析论证,进行适当调整;

3.2.2根据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建设特点,通过分析论证调整建筑高度,可以适当突出地区标志性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3.2.3根据视线景观分析,调整城市快速路及其联络线、城市干道两侧及上述道路交叉路口地段的建筑高度,以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形象;

3.2.4部分地区、地段建筑控制高度调整后,其容积率原则上应维持原有指标,以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及绿地。

3.3容积率的调整原则

3.3.1 容积率的调整应考虑城市的整体容量、综合环境质量和城市资源能力;

3.3.2原则上应维持原容积率指标,若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如提供公共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项目,在交通影响分析许可的基础上,予以适度容积率奖励;

3.3.3在规划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开发建设方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开放空间或绿地,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地应具有全天开放性和易进入性,应能满足居民休憩和进行娱乐活动的需要;

3.3.4由于公共开放空间属于无偿提供的、为公众服务的空间,因此在按建筑面积收取有关费用时,应扣除公共开放空间的面积,并可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

3.3.5因条件特殊无法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项目,若提高容积率,应相应追加上缴财政的税金;

3.3.6因投入产出资金难以平衡的特殊地段的公益性项目,可将补偿的容积率在空间上进行转移,即开发权转让:主要用于城市中需要保护的重要地段,如标志性建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开发权转让就是将这些资源上空未被开发的空间权转让到其他基地中,得到开发权的开发建设方将被批准在容积率控制之外增加一定的建筑面积。

3.4道路红线的调整原则

3.4.1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可进一步提级或加密城市道路并相应调整道路的红线;

3.4.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当规划道路与文物古迹、绿化和市政管线等发生矛盾时,可对道路红线进行调整;

3.4.3因道路等级提高等原因,道路线形、转弯半径、立交形式发生变化,可根据审定方案进行道路红线调整;

3.4.4在定线时无法落实原规划的道路红线时,经对该地区的现状情况、道路系统情况和交通需求等方面分析论证后,可对规划的道路红线的位置与宽度进行局部调整;

3.4.5城市主、次、支级道路路口的放宽抹角尺寸应按相关规定执行。道路等级发生变化时,应相应调整道路路口的放宽抹角尺寸;

3.4.6旧城区支路等级以下(包括支路)的道路路口放宽抹角,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5其他指标的调整的原则

3.5.1“控规”指标的调整应根据建筑或人口容量的增量,追加配置集中绿地及停车位、配套公建,并相应规定建筑间距及建筑退让红线或用地边界要求;

3.5.2原则上调整单项指标不得联调其它指标,尤其是绿地率等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的指标应严格坚持。

返回

4“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内容要求

4.1“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

4.1.1项目开发建设方与地主方的关系:项目开发建设方即地主方时,应出具地主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批示的函件,危改项目应出具区政府来文;项目开发建设方非地主方时,除上述函文外,还需出具项目合作或转让协议。

4.1.2交代项目背景、由来、目的:明确项目的历史情况以及曾经审批的批示、批文、文件等。

4.1.3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应有该项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批示及调整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该项目所处行业的行业规划情况:分析人、地、房现状,交代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它相关指标;分析调整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及相关指标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控规》是否相符。

4.1.4分析城市景观:沿路、沿河及其它重要视点、视廊景观分析,必要时可借助三维动画或气球模拟等辅助手段进行全方位分析。

4.1.5测算经济平衡帐:根据项目所享受政策,测算投入、产出资金平衡帐。

4.1.6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规划范围内或周边地区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问题,应落实保护要求。

4.1.7分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负荷:分析建筑规模的增长带来的交通负荷,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必要时应编制交通影响分析报告;分析建筑规模的增长带来的市政负荷,对关键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1.8核实机场净空、无线电空域、工程地质、地震地质要求:涉及机场净空、无线电空域问题,应征求并落实有关部门的书面意见;了解用地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状况,校核建筑高度,提出必要的规避措施。

4.1.9调整涉及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应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4.2基本控制指标(规定性指标)

4.2.1用地性质:按国标土地分类至中类以下,项目不确定或特殊情况可划分到大类。

4.2.2用地面积:建筑基地的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蓝线内的面积不得计入。

4.2.3建筑密度:控制地块容量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4.2.4建筑高度:地块内建筑(地面上)最大高度限制及最小高度限制(特殊地区)。

4.2.5容积率:表述地块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4.2.6建筑面积:衡量地块容量的重要指标。

4.2.7绿地率: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4.2.8建筑间距:须符合日照、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建筑保护及消防等要求。

4.2.9建筑后退:建筑控制线与道路红线或道路边界的距离。

4.2.10出入口位置:街坊内或地块内机动车道与外围道路相交的出入口位置的控制,即:街坊禁止开设出入口路段和允许开设出入口位置和数量,一般用图例表示;

4.2.11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主要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一般用于居住区,此项指标一般用列表方式表示。

4.2.12停车泊位

4.2.13备注(包括市政场站的具体性质、不单独占地,但又必须保证的配套设施项目、用地上大部分建筑为需要保护的古建筑)

4.3其它控制指标(指导性指标)

4.2.1人口密度:主要用于居住区规划。

4.3.2建筑形式:包括体量控制。

4.3.3建筑色彩:指导性控制。

4.3.4公共绿地面积:地面上绿地,其中绿化面积含水面。

4.3.5最大建筑面宽:建筑物邻街一面的最大宽度控制。

4.3.6最小建筑面宽:建筑物邻街一面的最小宽度控制。

4.3.7保护要求:对古建筑或古遗址的保护。

4.3.8环境景观要求:如城市风貌控制等。

4.3.9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控制要求。

4.3.10人防要求:设防城市人防设施的要求。

返回

5“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成果

5.1“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5.1.1城市总体规划及原已经批准的“控规”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周边至少300米范围)已批准的规划建设项目的资料;

5.1.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类至小类;

5.1.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密度等现状;

5.1.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性质、密度、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1.5公共设施规模、分布、质量、使用情况;

5.1.6道路交通、市政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及规划;

5.1.7土地经济分析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发方式等;

5.1.8所在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色、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资料;

5.1.9有关气象、水文、地质和地震资料。

5.2“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的成果要求

5.2.1文本的基本格式

5.2.1.1总则

5.2.1.2土地使用分类、兼容及控制

5.2.1.3主要控制指标调整

5.2.1.4道路交通控制

5.2.1.5配套设施调整

5.2.1.6绿地控制

5.2.1.7重点区段城市设计导则

5.2.1.8各地块控制指标调整前后一览表及对比

5.3规划图纸的重要内容为图则,图则分为总图图则和分图图则。

5.3.1总图图则比例尺一般为1:5000;分图图则比例尺一般为1:4000;

5.3.2图则中应列出地块编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人口密度、停车泊位、备注等十项指标;

5.3.3规划图纸除基本图纸外,可酌情增加分析图纸,所有图纸均应附图注和图例,5.3.4图则中应沿用原“控规”计算机制图规范。

5.4地块编码的规定

沿用原“控规”编码方法。

5.5规划图纸的基本内容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现状土地使用功能图

(3)现状建筑高度图

(4)规划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图

(5)规划建筑高度调整图

(6)地块划分编号图(总图图则)

(7)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图(分图图则)

(8)城市景观分析图

(9)沿街主要立面图

(10)街道尺度分析图

(11)视线、视廊、景观线分析图

(12)道路规划图

(13)各项市政工程管线规划图

(14)交通组织及交通影响评价图

(15)原“控规”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及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图(附图)

5.6“控规”指标的调整论证报告应根据“控规”调整的具体内容,重点阐述现状条件分析、总体控制与地块控制的方法和特点,规划构思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用地平衡表、规划容量经济测算等)。

5.7“控规”指标的调整论证报告中,应进行城市设计研究,论证控制条件、控制要求与控制指标,提出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空间尺度与环境要求等;对城市设计构想的重点区段,应作意向性的形体规划,以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作细致的环境景观设计并校核控规指标。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港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招标任务书.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