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

时间:2019-05-13 22:5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

第一篇: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

——真理与谬误是语言与定义的碰撞和错位

读《矛盾论》,读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彼此的对立面转换。”,突然就有一种想法——其实矛盾的双方没有转换,只是因为现实状况的改变而由不变相对显现出“变”。主次矛盾是人为区分的(在一个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盾的地位,起次要作用的矛盾),而固有事物以稳定态存在,只是我们经验的划分出对于我们来说主要的和次要的部分。例如,近代中国阶级矛与民族矛盾主次关系随着国内局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作为概念本身在动荡中维持原态,而它们间的不平衡性是由各自所对应的现实世界的不平衡性引起。当人们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相互转化”时,就常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好像矛盾变了,但其实只是现实的改变把主次矛盾这两盏帽子互换了。所谓矛盾的转换,只是语言上的逻辑。

我想可以这样说,“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些概念只是人类针对自身需求而发明的语言,任何概念都是如此,所谓本质,是人们运用理性和逻辑对于已感知到的事物的一种描述性归纳。生物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对外界的感知会转向自身的问询、向内发出信号——我们需要被感知,语言因此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通货。

语言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无疑是相互间交流的桥梁。但这座桥梁却常常蒙蔽着世人。比如不同语种的人们,即便学习了彼此间的语言,也还是无法真正交心。中文里的“冰箱”指英文中的“fridge”,这实际上是通过同一物质而引导的粗糙的对应关系。“冰箱”这个词从功能和形状上对某物命名,“fridge”却不等于“icebox”。语言性交流或许能达到“知道”的程度,但却很难做到真的理解。即便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交流也是一样。我把这种交流的误差归因于词汇的色彩。随着我们的世界观逐渐成熟,对物体的认知也逐渐个人化,同样的词语在不同人之间色彩是几乎不可能相同的。人和人的交流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想要用语句表达自己,他首先要找到与自己的感情对应的词汇和符号,另一个人看到时,则要把这些词汇转化成自己的感情、精神,因为各自语言的色彩不同,所以即便抛开个体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差异不讲,交流也还是会存在误差。

误差无处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不客气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有国情上的考量,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革命先辈误打误撞的延伸。管文虎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几个重大问题上的认识局限和理论误区》一文中就对此有论述。

然而字句的误解真的说明内心的分歧吗?可能是的,但也可能不是。上文中人与人的交流过程若要延伸,便是听者将感知到的感情再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相同的感受表达以不同的言语也存在可能。

这样说来语言简直是满口谎言的小滑头,世界真是充满谬误。难道放弃交流吗?难道只好依赖于艺术表达或者神情动作?

当然不必。客观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部分始于误解,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程。这样看来误解何尝不是一种道理?萨特曾经说过,理解思想的过程就是占有这个思想。已逝的哲人们留下的思想巨著自有后代的学者解读,譬如杜小真写《存在与自由的重负》,她真的理解萨特了吗?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即使这是本解读他人的书,实际上我看的还是“杜小真”。毛泽东读马克思有误解,马克思读黑格尔又何尝不是?反过来看,现在说着别人的误解的我,真的明白这份误解了吗?又或者这里真的有误解吗?毕竟“误解”也是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N者的理解。但是误不误解的,真的很重要吗?我们在不断的误解中,不是得到了新的思考?同一幅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但无论怎样都是美的享受。思想的婴孩孕育于传播与独立的理解,而绝非完全认同。我不赞成去真正理解别人,或者说以为你真正理解别人。其一,明知是误解还要冠上他人的名头,的确不算一种尊重(换位思考至多是理解彼此的处境,人们可以互相体谅却难互相理解);其二,假设你的理解与那句子表达的意义极为接近,那实在意味着世界上少了很多精彩。设若对一切事物的定义皆同一化,世界岂不是因失去了创造的肥力而变得死气沉沉?当然,不是所有的误解的花苞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只有依靠不懈的实践与思考,才能为误解浇灌思想的肥料。坚持这种误解也绝非是说完全将他人的意见屏蔽在外,正相反,在阅读别人的思想时,因误读而产生的新思也是在不断地丰满我们的心灵。

彼之真理,我之谬误。追本溯源,交流的误差产生于个体定义的不同。

定义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在于,人类对某事物的定义是对该事物的客观情况做出高度归纳(包括“鬼”、“神”等未证明是否存在的观念性存在概念);主观则在于,首先,定义这个行为由人类发出,相对于动物、植物等其他维度的世界而言,就主观了。(比方说意识这个概念,马克思断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有人才能有意识。这是因为我们对意识的定义只能通过人类自身的思考来完成,这一主体限定的定义过程,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归纳的只有我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在动物甚至植物的世界里,可能也存在意识,只是它们不会也叫“意识”这个名字)。其次,定义行为又是由个人发出的,受到个人经历、认识范围及个体性格限制。从我们出生,倾听周围的声音,跟随身边人的语言而开始描绘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我们就以一个接受者的姿态将一切命名和定义照单全收,这种完全获得性的体验并不能满足我们对自身存在感的需索,于是之后就逐渐开始疑惑——为什么窗子不叫做“门”,门不叫做“窗子”;为什么手不叫做“脚”,而脚不叫做“手”······在源源不断的疑惑中,我们最能妥协的应该是名词、数次、量词等非常客观的词类,若说到形容词、副词,无论和周围的人在细微处如何磨合,也还是不会达到完全一致。在个人处境中我们逐渐对一些字词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在新的历程中这种体味又不断地被否定与修饰。(笔者按,“定义”这个词本身也是定义行为的结果,为了逻辑的完整,在此文提及的“定义”专指人类的定义。)

即便对一个人而言,定义也是动态的。人的一生少不得要前后矛盾几次,若因要信从自己从前的某个观念就放弃新的思考,未免可笑。“萨特在漫长的哲学生涯中,研读过马克思主义著作,曾几度与共产党合作,却又没有间断与共产党的论争。直至50年代初,他还是一方面谴责苏联的集中营,一方面又认为苏联是一架出了“事故的机器”,认为总的说来苏联是站在正义人民的一边。1948年,他发表剧本《肮脏的手》,这是一部被视为具有反共倾向的作品,萨特后来也禁止在未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演出这出剧。而至1952年,他又与共产党合作,参加营救因反对印支战争而逮捕关禁的亨利·马丁的运动。”(引自杜小真,《最后一位哲学家》)人的行为本来就不应该被语言所限制。人一旦停止怀疑,就容易变得盲目。我所以总是坚持区分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带有立场性的信仰与单纯的信仰。无论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一旦某个基于现实情况考量的行为背离,就会被贴上“卑鄙叛徒”的标签。这些信仰只是对外的、一时的“信”,不同于单纯信仰对自我的实现与寻求。比如,文革中人格的互相抹杀不仅消弭在侮辱性的批斗中,也湮灭在人们对一个错误的坚信和坚持。语言在表达上已经不尽如人意,若一时的言语便成了终身的烙印,就更可悲。

人的一生,纵向来看,不同时期的“我”都是一个存在;横向来看,不同时期的“我”又与他人相互独立。语言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实在是很好的工具,这并非体现在看似其乐融融的沟通中,而恰恰体现在言语与心意的误差上——与他人的误差、与自身的误差,正是从外、内两个方向对自身的认知进行完善、提升。

另:

毛泽东的《认识论》里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标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要通过实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是目前我对《认识论》的印象,总觉得其中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步读起来颇为含糊、抽象,以《矛盾论》为起点对追求理性认识这一点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把当时听老师讲这两篇文章时心中闪过的疑惑沿着思路展开来,没想到越写到后面就写得越发散,也没有很多对原文的论述,希望老师别判我偏题。信手随笔,很多胡言乱语,还望老师指正。

冷忠晓

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篇:毛概读《论持久战》后感

读《论持久战》后感

11小教文2班戴欣11150909

这个国庆假期,按毛概作业要求,我认真地读完了《论持久战》,终于了解了它为何如此著名,又是如何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中国的崛起而前赴后继地努力。文章一共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文章中,毛泽东主席多次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中国会亡吗?当然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显然,事实证明,这种总结完全正确,它真切地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万千老百姓的心声出发,把握住了最基本的矛盾,从而指引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别是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都更加走向成熟。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全民齐心,众志成城,一致抗敌,固然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中共所起的领导作用也不容小觑。前段時間看央視節目,聽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不仅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敌作战数万次,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而且,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论持久战》一书,也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具体地说,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發展軍事,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东方的日本虎视眈眈,觊觎我国的钓鱼岛,甚至扬言要武力守护;而南方的菲律宾,亦是一再瞅着我们的黄岩岛。我们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不喜武力的,但绝不是软弱。面对这些跳梁小丑的挑衅,我们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一点,《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主席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

我们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论持久战》一书,在经济、军事、思想等等方面都是一等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地位,受人尊敬。而我看完,印象深刻的最是它的军事思想。正像毛主席想的那样,无论敌人多么强大,只要我们全国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从国情出发,从百姓的福祉出发,发挥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美德,让敌人望而却步,不敢冒犯。同时,也要一心一意搞经济、谋发展,将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上去,看以后那些蛮夷小国还敢放肆。就这次钓鱼岛的事件,政府对日方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同时呼吁人民的力量,发动人民抵制日货,让日本从企业到政府都深感恐慌,不敢进一步行动。所以,动员全国老百姓,才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让自己更有说服力的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敌,调动全民的护卫国家主权的意识,才能保证国家的尊严,即毛主席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兵民一致就能成大事。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发展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当然,在现代社会,它的指导作用依然强大。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三篇:读《矛盾论》后感

观《矛盾论》后感

近几天看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我深有感悟!《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

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

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

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文

章开头就引用了列宁的“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

盾”向我们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

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

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在本文中主要是阐述了矛盾的几大特性,即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及特殊

性。现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进行分析。毛泽东在对其进行分析是引用了列宁的“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

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

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且矛盾总有两个对立面,就像生对应死、成功对应失败、进对应退一样。而对立的两面却是缺一不可的,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上,无

所谓下、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相反没有无产阶级也一样没有资产阶级。

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方面的含义。而是的含义则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好比如无产阶级之

前是被统治者,在后来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为了统治者;同样的,新中国成立之

前,统治中国的是资产阶级,在经历两党的战争后,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

主了!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由于

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

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

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

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那列宁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过程都有始

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

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在第二种状态的时侯,它已由第一种状态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

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

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

在质变状态中,以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

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

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

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但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

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

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在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其在事物的发展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

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一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总而言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

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

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

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2011级生物工程01班

王碧霞

201104060123

第四篇:读矛盾论后感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第五篇:毛概后感

学习《毛概》的感想

土木建筑学院 工程管理10-2孙维明2011/10/17

经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学年的学习,我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形成过程以及内涵等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由于涉及点多,就不一一列举。其中我在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体会颇深,下面就简单谈一下其中的感悟: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同时,邓小平理论也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从强国富民出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问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依次展开。它并不封闭,凝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这样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是正确、全面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锲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学习这门课起初虽然非常的枯燥无味,但是确实我受益匪浅,我们应当用书里面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祖国要发展,祖国要更加富强。我们青年学生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青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青年学生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要努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大学学习已不再是高中学习的简单延续,它是关键的转折点,是人生新生活开始的前奏。所以我们应珍惜把握好时机,使自己能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下载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论文 读《矛盾论》、《认识论》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学后感

    毛概学后感 这两学期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读《矛盾论》小感

    读《矛盾论》小感毛泽东说:“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毛概论文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

    毛概论文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姓名:张军 学号:0904240132 毛泽东可能治国无方,但战争时期的著作绝对是值得拜读的。前几日,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颇有感触,这一见解不仅适合那......

    毛概论文

    KTV、迪厅也是非主流人群的聚集地 核心提示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郑州一位中学教师拿印象派诗歌开山篇来形容自己的学生。她说的......

    毛概论文

    毛概期末论文 题目:我看中国贫富差距 学 院:理 学 院 班 级:数 学111 学 生:李XX 学 号: 201112010103 2013 年 5 月 26 日 我看中国贫富差距论文关键词] 贫富差距 现象 影......

    毛概论文111

    吴妍青 2010101624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运用了......

    毛概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