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因及意义
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因及意义
匡世凤
摘要:在多元思想文化影响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使其核心价值观现状令人担忧,同时也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变得急切和紧迫。因此,只有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及意义,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新形势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因及意义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因。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①理论来源于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的思想观点,也产生于现实,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在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锋中,青少年面对价值选择时容易陷入困境。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性和复杂化,反映在我国的价值观领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性的趋势,各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腐朽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尤其是对心理尚未成熟,抵抗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要在这些价值观念的交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非常困难,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遍流行,虽然为青少年接受各种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渠道,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和商业性,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借着文化要大众化的幌子充斥着网络媒体;媒体工作人员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也使青少年的价值选择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各国的价值观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也是制度的崛起,同时还应该有价值观念的崛起。法国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的“民主、人权”也为其实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足见,各国越来越重视价值观的培育,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各国都需为其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大规模的赤裸裸的战争在短期内可以避免,他们选择更为隐蔽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文化软实力,而价值观念的竞争就是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俞可平教授曾指出文化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简单点说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入侵。②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由于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走向失败的实践,既给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2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A].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3.了中国一个深刻的警醒:价值观的失落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的活力在于必须保持价值观上的先进性,③同时它也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的输出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而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弱点(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而首先成为被渗透的主体。美国中情局曾经出台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④中,第一条至第三条就是针对我们的青少年的,因此,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提高他们辨别各种思想意识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青少年在人生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和目前他们价值观的缺失现状也迫切要求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也被称之为是心理风暴期、混沌期、危险期和第二个反抗期,尤其是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要求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能力与期望之间往往产生偏差,使得内心经常充满矛盾,情绪与行为也不太稳定,容易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制力和承受能力都较低,如果引导不到位,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心理特殊性及外界因素(社会环境、大众媒体等)的综合影响,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理想信念的淡漠和价值观的扭曲。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以及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使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特点,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社会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当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与生活理想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调整或放弃社会理想信念,而坚持金钱至上或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淡漠及素质的滑坡。青少年虽然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美丑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周围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青少年的态度也存在认知和行为选择不相符合的现象。比如对于“歹徒公然行凶,有人围观却不制止”这一假设命题,多数青少年认识到这是一种缺乏正义感和社会公德的现象,但假设这一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时,只有少数人会挺身而出,当然这也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还与传统道德行为标准和个体行为结果的冲突有关。如屡屡出现的“扶老”现象,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做的,但是结果却是经常被讹诈,这也给青少年提升道德修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③④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第19页 [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951年,中情局就于其绝密的“行事手册”中开始制定专门对付中国的条文,以后随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美国利益的改变而不断修改,至今形成十条,其内部代号为《十条诫令》.二、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在多样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中,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随着社会实践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地向前深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化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⑤而在国民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张耀灿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⑥而在政治观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如人生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中都穿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除了内容的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能够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
(二)现实意义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于青少年价值观严重缺失的现状,尤其是目前青少年犯罪比例的升高以及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也引起了中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其中也包括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人的精神和肉体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增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将价值观内化过程描述为3个阶段: 由外在压力造 ⑤⑥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成的而非真心实意的服从阶段, 自愿接受的同化阶段及从内心深处相信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且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去指导自己言行的内化阶段。而目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只是停留在认知的阶段,认知与行为往往发生偏离,而要使认知真正转化为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便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问题在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单纯灌输,这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不相符的,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且具有反抗情绪,喜欢新鲜刺激的活动,讨厌死气沉沉的知识传授,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大众传媒备受青少年青睐,使其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对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种革新,也是现代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示优势的一种考验,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只有人们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才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个重要的群体,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过程,最终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总之,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还是对青少年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都显示出其重要性,也将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②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 [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③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作者简介:匡世凤,女,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深远的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 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 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 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 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 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鲜明的政治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 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 明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有效地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奋发努力、共同进步。我们党 在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 态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 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
资源,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美 国学者舒曼早在 20世纪 60年代就说道:“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 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 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如今,当“这栋由不同的 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这一“糅合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 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具体说有五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 不仅给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而且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能否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果敢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和比较 中摒弃陈旧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思 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能否增强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 历史性机遇,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鲜活 的时代内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生命力。
二是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政治多极化 既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也带来了更为激烈 的世界竞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既可以抓住政治多极化提
供的难得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同时也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 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种趋势,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 生产关系变革,而且极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政治多极化带来的复杂 影响和正负效应,不断激发人们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和自主 创新意识,以积极的思想观念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时代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是从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一步推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以不同的文化内容 和文化形式竞
相表现,这其中既有能够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文化, 也有种种逆社会进步潮流而动的文化糟粕,而且各种性质的文化形态往往 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开放战略,又要坚定不 移地坚持文化自主发展战略;既要积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 家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时代精 神,又要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腐朽文化和反动文化对我们尤其是青少年的 影响,着力建构文化防范和安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作用。
四是从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当前,科技 革命浪潮突飞猛进,突出表现为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科技信息化正在全方 位地影响着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历史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科学利用科技信息化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进一步推 动思想观念的变革,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人们采取积 极主动的态度,深入研究科技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思想政治效应, 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吸纳人类现代思想文明成果,同时积极防止和消除 某些腐朽消极文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消极 影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与时俱进又健康发展。
五是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 的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与形式问题,而且是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与发展问题。这样一场伟大 变革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变革效应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经 受考验,新生的思想观念竞相表现,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思想观念变 革和发展的程度空前活跃与激烈。如何充分利用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积极 的思想变革效应,同时积极防止和消除市场经济的某些自发性、功利性而 带来的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经 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阶层多样化的社会变革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在多样化 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改革创新为精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内 涵。
面对这“五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 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 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一是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
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保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发展要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展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为社会 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 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 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 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 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 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 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 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自身 的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
定和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兴旺和繁荣。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 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 然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来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意志,维护社会主义社 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义务,有
效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今天,我们大力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有效 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能在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 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就能在我国公共需求的 急剧增长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 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能在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中,有效引导社会 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就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 程中,增强人们巩固和稳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自觉性和认同感,确保社 会主义国家政权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四、方向性的时代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向世人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 党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 方向性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区别不仅在于 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性质、执政理 念、执政方略和执政目标,深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理想信 仰和奋斗目标。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与这些定 位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搞好了,党就兴旺发达,就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反之,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走向僵化落后,导致垮台。在这个问题 上,前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列宁之后,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 形式化,核心价值观建设长期落后于社会实践。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 定斯大林,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领 域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主义 猖獗,思想长期僵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 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推行“新思 维”、“公开性”、“民主化” ,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多 党制” , 导致核心价值观走向另一个极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搞乱了党 员和群众的思想。布热津斯基就说过,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世界 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核心价值观。这 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与苏共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向世人昭示了我们党不 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 化的情况下,不论在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是毫不含糊、决不动摇的。
五、重要的战略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 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 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作为
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 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 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 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 力的国家,难以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可能占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 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文化,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 分涌流,让一切创新的热情充分焕发,使中华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 影响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富有独 特魅力。今天,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世界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还不相适应。同
时,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在不断加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不断从时代的火 热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有利于我们的文化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文化的渗透,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 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六、积极的现实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 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 言” ,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 ,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 “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 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 思想基础建设。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 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 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 育这个核心” ,要增强“民族精神” ,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 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习近平指出:“要广泛开展理 想信念教育。” 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就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的
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易于为全党全社会 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 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 的需要?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 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 和基本要求,必将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七、广泛的世界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机 遇、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对于提升 中国国际影响、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具有积极的世界意义。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尽管具体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与 日俱增则是一个普遍规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 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的 相互渗透,既挑战着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内涵,又冲击着人 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 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 中,核心价值观居于重要地位,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 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 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排
名第三位,总额达到 4705.8 亿美元,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迅 速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注程度持续升温,近年来一些国外 政治家、理论家提出的“北京共识”、“中国因素”、“中国模式”等范畴越 来越引人注目。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 快,来自国际社会的噪音、杂音不绝于耳。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与国内国 际形势相适应、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各种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
第三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是阶级先进性与社会历史性的逻辑统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奋进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造遵义美好的未来,实现“两个率先”既定目标;三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培育形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四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互助、奉献、诚信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在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对党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历史的学习,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关历史、理论、政策学习,帮助人们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引导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帮助人们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承担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社会各系统各行业中,深入开展诚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
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市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引导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是重点在两城区开辟“身边人”道德讲堂,加强 “四德”建设,增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于市民文化素质的宣传教育,结合我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遵义人”活动,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四是组织全市公务员开展学习文明礼仪活动,通过公务员带头学习,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貌,通过载体创新,典型引领,规范制度,让道德建设常态化、生活化;五是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基础与社区平台作用相结合,加强监管与繁荣发展相结合,政策解困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有效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为建设文明城市提供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是建立起由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市文明委应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网络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弘扬雷锋精神,大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
理念,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五是在全社会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和绿丝带服务活动;六是引导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四民社区”创建,“双创一巩固”工作,“三关”工程和党员干部“五带头”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力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又是公民
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需要通过公民道德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外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社会长期社会实践问题,不可一蹴而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失为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24个字分三个层次,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了阐述。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报约请社科理论界专家撰文,对其做出解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自觉。真正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就能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就能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就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有效地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奋发努力、共同进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资源,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美国学者舒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说到:“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如今,当“这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糅合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自身的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兴旺和繁荣。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义务,有效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今天,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能在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就能在我国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增强人们巩固和稳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自觉性和认同感,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向世人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方向性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区别,不仅在于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性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目标,深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历史使命、理想信仰和奋斗目标。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与这些定位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党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搞好了,党就兴旺发达,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走向僵化落后,导致跨台。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布热津斯基就说过,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世界共产主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核心价值观。这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向世人昭示了我们党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不论在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毫不含糊、决不动摇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习近平也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就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易于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的需要?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必将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国家,难以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可能占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文化,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的热情充分焕发,使中华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富有独特魅力,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今天,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世界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还不相适应。同时,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在不断加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不断从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有利于我们的文化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篇: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再次明确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抓好《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落实,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所体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大价值追求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同样,没有人民的富裕幸福,也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把这项工程建设好,让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以此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