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3 22:0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

第一篇: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

建筑案例环境心理学

——设计方法运用分析

院系:城市设计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09

姓名:陈信安

摘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环境心理学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建筑形态、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尺度等方面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心理影响,从而创造合适的空间尺度,对建筑游览方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引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该博物馆与传统苏州园林形影相伴,其设计考虑了新建筑与传统园林的关系,从整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体造型到细部处理都与传统园林遥相呼应,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本文通过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及其影响。1

建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其领域不仅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而且与建筑学、园艺学、环境学等学科都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建筑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及改善 创造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心理要求的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是丰富的,本文主要就视觉方面的理论及人对环境的感知理论来进行分析。

在环境心理学的视觉理论中,有接近律,相似律,方向连续律,求简律等定律。在建筑设计中,这些手法都常常被应用在设以建筑群体设计为例,我们经常通过采用相似形的方法,来计中,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这里体现出相似率。同样的,在整体设计中,相似的形体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立面设计中的形式区别,但通过形体的求简,总体还是趋向完整。闭合率,在单体变化中,一些体量过于大的形体,常常会被破坏掉 但分解后,在人们眼里,“还是可以被 看成”一个整体。

苏州博物馆中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及心理影响 ·建筑形态

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

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建筑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

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见图2)。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见图3),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在环境供给理论中,同即让使用者容易察觉,或者将样提出建筑师应呈现空间供给特性,察觉不到的供给特性特意表现出来。空间的供给特性是指空间的特质所能够提供的功能,提示给人们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这里,简化的园林语言,让中庭景观的视觉中心更加突出,景物的层次更加明显,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园林体验。

中部庭院不仅是建筑核心,也是左右两个展示区的连接部分,在大量的展品观赏后,中部庭院提供了视觉休息。·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 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细部尺度: 入口大厅尺度较大,体现了建筑高大与宽敞。屋顶结构自支撑,在平面上没有任何支撑结构,充分体现建筑空间的大尺度。建筑开窗的尺度也依照建筑总体的体量,形成大尺度的开窗,让建筑空间十分宽敞。博物馆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这里也不例外,参观部分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

建筑平面尺度也很合理。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取决于所进行的活动与活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展览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多是陌生的,而观展的最佳位置是有限的,即在平面尺度上要偏大,留出游客之间舒适的交往距离。建筑屋顶采用璃坡屋顶,加上不同密度的木色格栅,整体感觉轻盈,进一步扩张了屋顶的尺度。

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林体验。在吉普森的环境供给理论中,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见图)。

营造出宽广的湖面,只在湖面边界处立一个小亭子,湖面上小尺度的廊桥与湖面形成对比,在心理上扩大了湖面的尺寸。在建筑尺度上,要考虑活动者对基本尺度的要求,以便获得满意的空间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比暗示等手法,创造出扩大了空间的尺度,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广阔的视觉上的错觉,建筑环境(见图)

·细部处理

入口大厅屋顶:入口屋顶设计令人眼前一亮。经过安静的入口庭院,大厅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层次丰富的采光屋顶,轻盈地“悬浮”在空中,把参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屋顶上。屋顶吸引了注意力,回过神来,透过玻璃窗又发现内部广阔的湖面,十分吸引人前去一看,却是可见而不可达。屋顶在入口处打造了建筑的特色,也确定了建筑群的空间特点,即透光天窗的坡屋顶。这个元素在所有的走廊空间中被不断地重复,或发生细微的变化,延续了空间的整体性,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光廊即走廊,方便游客对空间的识别。引导游客走进起初设计好的游览路线。

开窗:开窗的形式大多源于传统苏州园林和民居。六边形的把室外的景物如画窗户恰到好处与周围建筑景观形成框景关系,卷般展示在人们眼前。这种开窗提高了景色的品质,框景之景巧也是对园林风景的提炼,让游客妙选取了景观的最佳观赏角度,更加容易发现与观赏。

建筑内部光线:苏州博物馆地上层基本以自然采光为主,天窗采光使光线均匀柔和,在木色格栅的映衬下,给人亲近舒适的感觉。在展厅内部,自然采光较少,高侧窗起点缀的作用,为展品营造神秘及高贵的感觉。建筑的光线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有很大 带给人亲切感,展的影响。苏州博物馆内廊光线及色彩的运用,厅的采光以沉静为主,两种不同的采光运用,既明确了分区,也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符合功能的要求。结语: 建筑设计中建筑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化提取后应用在新建筑上,有利于唤醒游览者对传统元素的记忆,建立传统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联系。其次,简化提炼后的传统意向,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供给性更强,即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达元素运用的功能性,公众的识别度提高。第三,在公共建筑空间尺度确定上,要考虑人们对环 境的心理需求,创造合适的空间尺度。最后,建筑细部的设计如特定空间的特定采光气氛,都能对建筑游览方向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篇: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心理

姚思聪慧 4***(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 330031)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城市步伐的发展,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量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人类的行为中的普遍性,从而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对身边景观设计,特别是现代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观和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应群体优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行为;现代高校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景观规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规划,符合人类行为的规划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增加人类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类行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是否符合人类户外运动的行为需求。对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面向受众的现代景观,要把个人的行为喜好放在大众的行为喜好之后。所以,分析与考虑大众的行为规律,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当中,各大高校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人类行为模式

1.1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stson)认为,人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表示为刺激和反应。即行为是:S(刺激)→ R(反应)

(2)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假设:1.行为是有起因的;2.行为是受激励的;3.行为是有目标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为模式为:刺激 → 需要 → 行为 → 目标

(3)有关学者总结了心理学家与行为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引发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进而提出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为(下文简称“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动机-(支配)→ 行为-(指向)→ 目标

1.2 人的高级行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精神性。人的行为根据其精神含量,可分为低级行为、中级行为与高级行为。生物性行为是人的低、中级行为,精神性行为是人的高级行为。人的行为大多属于高级行为,如工作(即事业性行为)等。本人认为,上述“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于“自然人”的角度来研究,没有考虑行为环境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对行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模式实际上是“自然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未重视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的高级行为的行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托尔曼(E.C.Tolman)和“群体动力场理论”的提出者勒温(K.Lewin),在这方面曾做出过一定的探索。托尔曼将人的行为分为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并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环境的帮助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则;4.可教育性。勒温致力于需求系统和心理动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公式:B = f(P E)。即: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人认为,社会人同样有着自然属性,因而人的高级行为首先符合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时,人的高级行为,如事业性行为等,往往是群体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巨性、持续性和创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当生物性行为上升到精神性行为,“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这一行为模式,在受到行为所在的环境与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变量的影响,其将演绎出怎样的变式?

可以肯定,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由此可见,人的高级行为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2.1 人类基本行为

要满足群体的需求,最难的是如何满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说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背上几句诗词歌赋,而是要想方设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去。

我们研究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知识一家之言,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很多。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刺激与认同。南昌大学校园空间的行为分析

3.1 大学校园广场

芦原义信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各以下4个条件:

(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4)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与H有良好的比例。在这里,芦原义信强调的是广场空间的构成。

笔者引用王坷等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的内容,为城市广场下个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有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借鉴这个定义,校园广场也可参考这样的定义: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 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广场相比,大学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处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其服务对象更为明确与集中,即广大师生。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没有广场就如同住宅没有客厅,宾馆没有大堂,整体会失去向心焦点。同时大学校园广场也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园广场在校园中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校园的性质、规模、与规划构思。3.2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校园广场活动现状分析

在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主教广场空间的连续观测中,分别如图3.21和3.22所示。

图3.21南昌大学主教前广场下课时的人流图 jpg3.21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fter class

资料来源:自摄

图3.22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主教前广场上课时的人流图

jpg3.22 The number of students during class

资料来源:自摄

从图上很明显地看到,在下课的时候,广场完全沦为了交通场地,有太多的学生通过这里,除了快速的步行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行为模式发生了,这样的空间环境显然不好。而第二张是在上课的时候所拍摄的,从图上看出人员减少了很多,虽然空间很空旷但同样很难吸引学生。

在同时段的时候,在正气广场(如图3.23),笔者在此停留了半个小时,只有车辆和偶尔的学生在广场上穿行,普遍缺乏学生的行为。一般有大型集会的时候会在正气广场上进行,平时大家不怎么会在这样的场地停留或者活动。据称在最初的设想中希望这样的场地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但现实的情况是交通作用远远大于其他的功能。

图3.23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正气广场

jpg3.23 the place of the main campus square of Nanchang University

资料来源:自摄

3.3 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几个广场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场的行为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行为模式缺乏多样性

在对很多校园广场的观察中发现,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广场,或是处在何种位置上的广场,其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匆忙的步行成为最常见的行为模式,教学中心区的文化广场如此,交通广场或是礼仪性的广场更是如此。(2)行为模式缺乏互动性

从整个校园范围学生的行为模式来看,似乎大家都是在行走中完成一天的活动,整个校园的规划格局决定了学生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且由于广场行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得广场的活动缺乏互动性,即主要是以一两个人群的独自使用为主,人群的活动缺乏多样性的同时自然使得行为模式之间缺乏互动性,不能有效的调动人群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另一行为模式的开展中,也就缺乏彼此间的交往性。(3)行为模式受时间限制较大

前面说到校园里面学生大多数的行为模式具有时间上高度的一致性,如上课、去食堂、回宿舍以及去体育场运动,这直接带来了诸如同时间去户外活动娱乐休闲的可能性,特别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大量的学生具有去校园中的开放空间诸如校园中的文化广场玩耍的可能,但从前面的实例中看出,如果在各个时间段出现的大量人流闯入了广场中正在使用者的空间范围,行为模式会因此而中止,所以改变学生的路径会对行为模式的继续发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也改变了这样高密度的几个时间段人流给校园广场行为模式带来的冲击。结语

我国一轮接一轮的高校新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纠正错误的一个阶段。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外部开放空间,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对校园广场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实就需要对校园外部空间重要性的认知度加强。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个人的认识角度尝试性的探索,限于作者知识结构的有限,对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大学校园广场空间良好发展的一个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于提高校园规划中对场地的重视以及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机的校园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62.[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戴维·迈而斯.社会心理学[M].8版.张志勇,乐安国,候天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33.[5]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6:83-84.[6]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7.[7]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3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第三篇:建筑企业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红塔集团的SWOT分析

1建筑企业管理论文之红塔战略分析

姓名:单位: 学号:

前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在竞争中始终保持强势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套清晰的战略。战略制定是有规划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持续成功。红塔集团的战略决策者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国内率先引入国外先进设备,借助得天独厚的烤烟种植自然优势,使得红塔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树立起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提出“三合一”的组织结构模式,并在90年代中期,进行第二轮技术改造,为红塔集团成为优秀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战略问题至关重要。战略决定成败,战略是旗帜,是方向。”面对加入WTO新形势和烟草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红塔集团于2002年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以主业为主,提质创新,增强红塔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烟草主业。确立了做精“玉溪”、做强“红塔山”、做大“红梅”,巩固“国宾”“美登”的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为纽带,通过重组整合,产品联营,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积极稳妥地进行品牌扩张。紧紧围绕国家局提出的“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发展战略,深化集团一体化战略建设。为实现联合重组后资源的有效整合,红塔集团实施“六个一体化”和实现“两个转变”。“六个一体化”,即: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品牌、营销、研发一体化,原料一体化,物资一体化,人力资源和组理织管一体化。“两个转变”,即:发展目标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增量型向优化结构型转变。根据红塔集团总体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争创世界名牌。目前,红塔集团已拥有玉溪、楚雄、大理等7个卷烟生产点(厂),生产规模达320多万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卷烟工业企业,是拥有最多中国名牌的企业之一。

关键词:红塔集团、战略管理、企业发展、企业swot分析、品牌

一,集团SWOT分析:

(一)1,原材料的优势:

玉溪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烟草的生长,加上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生物杀虫,注重生产“绿色环保烤烟”,使得烟草质量非常好。,2,红塔集团品牌优势:

红塔集团品牌价值460亿人民币,远远领先于诸如联想、TCL、一汽、长虹等企业。

5liuguodong Page 1 1 9/29/201

33,渠道优势:

云南红塔集团营销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日前开工通过建立和整合云南红塔集团的企业门户,统一云南红塔集团在销售、市场、渠道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业务和信息平台,最终建成统一的营销服务和管理平台。

多角化战略

五大支柱产业:

 能源交通企业群

 烟草 配套企业群

 建材木业企业群

 金融证券企业群

 酒店房地产企业群

多元化发展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跨所有

制经营.(二)、劣势的分析:与国际大烟厂如,日本、欧美等跨国际烟企相比,还存在很多劣势。例如:

(1)生产规模小

(2)成立时间短

 在市场化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差距

(三)、发展的机会:

(1)使原材料的成本降低

(2)增加市场的占有份额

(3)冲进中国的市场继而冲进世界的市场

(4)加快战略化的准备,争取加入世界WTO贸易组织

(四)发展威胁:

(1)来自发展环境方面的威胁:

 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

(2)来自竞争者的威胁

二、企业战略:

1、品牌强企——红塔战略的核心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红塔集团的发展历程深深地打上了品牌成长的烙印,品牌兴,则企业兴;品牌衰,则企业衰。同时,红塔集团的品牌强企战略也是对国家烟草专卖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和“加快跨省联合重组,加快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培育”行业发展思路的有力践行。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就是要坚持“做精做强玉溪,做强做大红塔山,做实做稳红梅”,提升品牌结构,占领高端市场,不断把资源向“红塔山”和“玉溪”两个核心品牌集中,有效提升红塔集团品牌竞争力。

2、实力固本——红塔战略的保障

坚持实力固本战略就是要不断加强烟叶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烟叶品质和保障能力,增强产品品质和制造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竞争力,夯实红塔集团硬实力;坚持实力固本战略就是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红塔集团软实力。

3、国际跨越——红塔战略的目标

国际跨越是顺应国家烟草专卖局“两个跨越”的要求,也是红塔集团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烟草行业标志性企业,红塔集团已经完成了从省内市场到省外市场的跨越,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跨越成为必然的选择。坚持国际跨越战略就是要积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三个转变”要求和“三步

走”战略任务,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加强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国际型产品研发,大力传递品牌文化价值,在境外销售和加工卷烟实体运作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三、企业愿景;世界五百强企业

红塔集团紧紧抓住“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三大战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壮大集团产业。

大市场战略方面:成立香港红塔责任有限公司,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有很多品牌已在非洲,中东,东欧等海外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为集团迈向国际化走出重要一步。

大企业战略方面:能源交通企业群

烟草 配套企业群

建材木业企业群

金融证券企业群

酒店房地产企业群

多元化发展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跨所有制经营.大品牌战略方面:以“国宾”、“美登”、“阿诗玛”、“恭贺新禧”

为护卫型品牌,做精“玉溪”、做强 “红塔山”、做大“红梅” 参考文献:《营销管理》第13版、《现代情报》、网络资料

第四篇:心理学案例分析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

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 = 7 % 的言词 + 38 % 的声音 + 55 % 的面部表情。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 岁一直关到 55 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15 %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 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 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 6 看成 9,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为什么? 答: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当你让某个学生去倒

垃圾时,你依据什么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乐意参加义务劳动?

答:主要依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回答时的声调表情来判断。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表情等。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答:“无一人回答”的原因是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激情,大发脾气,在老师盛怒之下,学生怕碰钉子挨训,所以不敢交出小刀。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老师应心平气和,问问有哪位同学刚才拾到了一把小刀,交上来先让做解剖青蛙实验。此法若行不通,可暂时放弃解剖实验,坚持把课上下去,课后再设法把藏小刀的学生查出,帮助其认识错误,检讨错误,以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众生之目的。

35、爱“意气用事”,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的人,往往比较莽撞,常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缺乏自制性的意志品质所造成的。自制性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曾比喻说:“一个人缺乏自制力,犹如一台刹车坏了的机器。”缺乏自制力品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任性或怯懦的弱点,正因为是其任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意气用事”,结果必然导致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

36、淑玲和淑娟是一对孪生姐妹,一周岁后,姐姐淑玲随奶奶到乡下住,妹妹淑娟随爸爸、妈妈留城生活。六岁时,姐妹二人同在城里一所小学上学。姐姐学习踏实,爱帮爸妈干活,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都攒了起来。妹妹学习浮飘、贪玩,放学回家后有事无事总要围着妈妈闹一阵,要这要那。爸爸、妈妈批评妹妹,要妹妹向姐姐学习,可她总不听。请分析说明两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答:此例中淑玲和淑娟是孪生姐妹,先天条件基本相同,而两人的性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影响的结果。例中的姐妹俩自幼生活条件不同,姐姐在乡下生活,其生活条件比城里艰苦,且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使姐姐养成了勤劳、踏实、节俭、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妹妹一直生活在城里爸爸妈妈身边,若家庭教育跟不上,过分宠爱,就会使孩子养成浮飘、贪玩、任性、娇气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7、不少独生子女总显出骄横无礼、任性、自私等性格特征,人称这为“四二一综合症”。请以性格形成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说明“四二一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答:人的性格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外界环境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其性格形成具有更深刻的影响。独生子女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人称“四二一综合症”,其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祖辈“四”、父辈“二”和独生子女辈“一”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一”被视为家庭中心,“四”和“二”都围绕着独生子女“一”转,孩子的要求无论正确与否一律予以满足,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这是独生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小皇帝”,大人们都得听他的吩咐,从而不断提出过分要求,又不断得到满足,这样,使不良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从而逐步养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

38、你在学习中是怎样记忆的?请至少列举5种常用记忆方法。

答:(1)我在学习中是这样记忆的:目标明确地记、注意集中地记、情绪愉快地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多种感官都用上记、利用最佳时间记;(2)常用记忆方法有:反复诵读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借助特征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韵语歌诀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抓住重点记忆法、笔记卡片记忆法、利用图表记忆法等。

39.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在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对协调人机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小团体”或“小集体”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40.以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之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A车间主管采取的是积极的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的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产生了更低的的生产效率。(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4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测试者看了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坚定、热情、勤奋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测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测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成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个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合适的人。结果发现,被测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是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直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由一点作出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来,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论;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第五篇:心理学案例分析整理

一、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二、通过平时的课堂活动和作业反馈,老教师王老师发现,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的品质特点;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七种基本智力,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力是存在差别的。赵元任是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八九种外语。在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交响乐团完成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拥有数亿资产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后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浙商。1.填空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周舟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_____。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力多表现为__________。

2.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谈谈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四、在语文课堂上,老教师王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而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心理学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五、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答案

一、[答案要点]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二、[答案要点] 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三、1.【答案】言语智力 音乐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人际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2.【答案要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教师应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而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②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四、【答案要点】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五、【答案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下载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看电影迟到的人 • 心理学家以去电影院迟到为例,对人的几种典型的气质作了说明。假如电影已经放映了,门卫又不让迟到的人进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 一......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 体罚事件。老师因为学生没做完作业,一气之下,打了学生,造成学生受伤。1、原因分析:在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在往下研究,......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 一、案例分析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

    心理学案例分析

    “孩子该不该惩罚”的心理学基础分析 1541394 前几天,老师通知孩子在学校做作业太拖拉了。建议我在家执行拖拉了就惩罚,不拖拉就表扬的策略。这一策略道出了中国大多数家长和......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位生物老师。和往常一样,她穿着漂亮艳丽的衣服,显得格外精神,自信。她带来了教学仪器,小心地端放在讲台上。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上课了。她先宣布了上次考......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压力”山大 “压力”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交流中,我们常常听到“压力太大”,“难以承受的压力”等的感叹和抱怨,同时,我们也常看到因“压力太大”......

    心理学案例分析

    1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