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

时间:2019-05-13 22: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

关键词: 现代 化 世俗化 传奇化 城市想象

[摘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改革的兴起,电视剧便参与当代文化的“城市叙述”,开始了“城市想象”,当然,电视剧的“城市想象”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动,早期的“城市叙述”注重宏大叙事,“改革”、“现代化”是基本主题;但随着社会继续变革,世俗化的“城市叙述”兴起;而随着城市 发展,一些电视剧越来越倾向于虚构一个“城市传奇”。本文即通过一些电视剧的典型文本,描述从一部“现代化认同”,转变为“世俗化认同”,进而再走向“ 历史 传奇”的电视剧城市叙述史。

1984年,中国 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一项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章中,也强调“改革要从 农村 转到城市”。[1]

《决定》的意义堪比1978年启动农村改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从此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上海、大连等城市首先“开放”,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后,中国城市人口从1978年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到1999年,全国城市数共667个左右,200万以上的有13个,100万到200万的人口24个,50万到100万的49个,20万到50万人的城市达216个。[2]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文化也相应地发达了,报纸、广告和都市电影开始迅速发展,繁华城市变成了一个雷蒙•威廉斯所说的大熔炉,“各种特殊文化引人入胜的视觉形象和风格并没有消失,不止是民族语言、民族传说、音乐 和舞蹈的民族风格,而这一切现在都经过了大都市的这种严峻勘验,它在重要的事实方面不止是大熔炉,而是一个本身紧张的、爱视觉上和语言上令人兴奋的过程,从中出现了各种异常新颖的形式。”[3]这个“大熔炉”为各种“异常新颖的形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城市本身成为 艺术 创新的资源,新兴的中国大陆电视剧也很快把目光转向了城市,有学者甚至认为在1989年前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便已经退居边缘位置,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些夸张,因为乡村题材的电视剧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占据了主导潮流。但20世纪80年代早期,《庄园之梦》、《血疑》和《上海滩》等欧美、日本和香港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的流行,让大陆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乡村社会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

其实,电视媒体本来就和城市生活密切关联,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城市的最初认识、想象便是来自于电视广告和电视剧,日本《血疑》让乡村观众在热烈向往大都市的同时,也深刻感受了“城市病”。在苏州作家朱文颖的一篇小说《水姻缘》中,女主角沈小红结婚前曾对未来生活有一段“美好设想”,而这种美妙设想便来源于电视:“沈小红对自己的婚姻有过一些想象。她的这些想象多半是从电视广告里得来的。很大的房子,雪白的窗帘被风吹起来。身穿白裙的漂亮主妇笑着忙里忙外。然后楼下传来了汽车喇叭声,是成功的西装革履的丈夫,手里拿着一件礼物。”[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城市的街道、商店、楼宇、风景和故事越来越为观众所熟悉,大陆电视剧也开始了自己的“城市想象”,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大陆电视对于城市的想象方式是不同的,早期的“城市想象”怀着一种“现代化”的憧憬,“现代化认同”是这一时期城市电视剧的主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少小说开始摆脱“现代化”的宏大主题,转而描写平庸的“日常生活”,“世俗主义”的城市故事逐渐占据了主导位置;不过,近年来,在电视剧的城市叙事中,除了大量城市世俗故事之外,还有一种更个人化的电视剧类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城市传奇”,这类电视剧追求一种现实和世俗之外的“传奇故事”。

一、《乔厂长上任记》:城市改革与“现代化叙事”

1980年电视剧在中国还没有普遍,但是一部反映工厂改革的小说和电视剧却引起了轰动。1979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它恰逢其时地塑造了一位工厂改革家乔光朴,这位改革家辞职,离开政府机关“能上能下”的经理职位,到重型电机厂当厂长,目的是要使得电机厂面貌一新。“小说的引子”是乔光朴一次开会的“发言记录”,这个“发言记录”大谈“现代化”,“现代化”可以说是这篇小说出现频率最早的词汇了,并且,乔光朴将“现代化”和时间紧紧连在一起“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象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先讲时间。如果说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二十三年,咱们这个给国家提供机电设备的厂子,自身的现代化必八到十年内完成。„„”“现代化”是主人公奋发向上的动力,甚至和个人命运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像李欧梵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现代性”的评价一样,《乔厂长上任记》“对个人的信念与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那是出于一种着眼于使民族富强的目的。”[5]

不错,我对电机厂是有感情的。象电机厂这样的 企业 如果老是一副烂摊于,国家的现代化将成为画饼。我们搞的这一行是现代化的发动机,而大型骨干企业又是国家的台柱子。搞好了有功,不比打江山的功小;搞不好有罪,也不比叛党卖国的罪小。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 工业 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趁现在精力还达得到,赶紧抓挠儿年。

小说在1980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同样引起巨大反响,电视剧中的乔光朴由著名话剧和电影演员李默然扮演,而这也是中国大陆最早涉及到城市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无论是在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现代化”被看作是唯一合理目标,可悖论的是,“现代化”并不能立刻实现,它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但改革总是指向未来,它本身是否正确实际无法证明。于是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改革的正确性是通过乔光朴的行动来体现,主人公乔光朴扮演着一个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改革者”形象——一位“卡里斯玛型”的领袖人物,他领导着改革,做事果断,胸有成竹,并对未来了如指掌,他所设想的“改革方案”,总是符合未来需要。但如果仔细深究电视剧和小说文本就会发现,这位“卡里斯玛型”的改革者必须手握大权,独断专行,才可以实施改革方案,“改革”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他所掌握的权力大小,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工人,即使他再有想法,也绝不可能实现改革目标。所以在电视剧中,这位改革者不仅是领导,而且年龄也已经52岁,而李默然扮演的乔光朴在电视剧里看上去起码60岁,这样的年龄选择,似乎是对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的隐喻。

这篇小说和电视剧引发了“改革叙事”的风潮,1980-1986年间,出现了大量类似题材的小说和电视剧,这些题材按此“宏大叙事”逻辑展开,通过一个车间、一个工厂和一个城市,反映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变化是这类题材的共同叙事模式,故事的基本结构通常是这样组成:一位颇有抱负的“卡里斯玛型”新领导到达“新工厂”、“新单位”,他立刻发现这个工厂存在官僚作风浓厚、组织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等现象,他便带领同道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改革势必碰到一批代表旧势力阶层的阻挡,于是故事便围绕着双方斗争的展开。如《乔厂长上任记》中乔光朴和冀申的斗争是“故事主线”,最终结果 自然 总是“改革派”获得胜利,“保守派”虽然也是权力阶层,但由于不能代表“未来方向”,势必会失败。

像许多研究者看到的那样,这样的叙事结构并没有超越文革时“阶级叙事”的思维模式,“两派对立”仍然是故事的基本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作家和导演仍然电视剧和小说当作是一种宣传工具,电视和小说成了 政治 的“传声筒”,它们对1978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进行了一种简单图解,他们简单地认同宏大的“现代化叙事”逻辑,按此逻辑塑造人物,所塑造的人物也只能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乔厂长上任记》的原作者蒋子龙后来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也指出,当时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改革捆绑在一起。

1986年,根据柯云路小说《新星》改编的12集电视连续剧《新星》,仍然延续了这一“宏大叙事”,这个电视剧甚至成为了当年的收视率冠军,这部电视剧继续宣扬“改革”,但与《乔厂长上任记》稍有些不同,这部电视剧对改革似乎有一点犹豫,这种犹豫通过周里京塑造的“改革者”李向南生动地体现出来,李向南是一位县委书记,自然也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可他虽然比乔光朴年轻,声音和气势却都比不上乔光朴,他甚至有些犹豫不决,而且这位改革者身边还多了一个“红颜知己”,所以这位改革家一方面要与官僚派斗争,而且还要腾出精力处理男女情事,这部电视剧因此有了后来都市通俗剧的诸种因素,初步形成了“才子佳人”的通俗剧模式。李向南的红颜知己倒外向开朗,弄得李向南经常提醒她注意场合,处理好她与自己之间的男女关系,以及学会认识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这位县委书记显然没有了“乔光朴”那种雷厉风行、无所畏惧的风采,他的“改革”有点缩手缩脚了。总之,“改革者形象”发生了微妙变化,似乎不那么高大伟岸和局高临下了。其实,这种变化说明了电视剧的导演意识到“现代化”并不是乔光朴几句震耳欲聋的“改革话语”就能解决问题,城市和社会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城市、社会一开始就与现代化不完全协调。

而1997年由武汉艺术中心摄制的19集电视剧《车间主任》仍然是“改革主题”的延续,但剧中的主人公段启明,虽然也是个车间主任,但其领袖气质比乔光朴、李向南要逊色许多,他不再扮演一个工厂、城市和整个社会的“救世主”,他只是城市底层的一个普通工人,自身都面临重重危机,中国城市和社会改革的复杂性却正是通过这个底层车间显示出来,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城市底层的物质和精神困境、个人与城市的紧张关系都开始显示出来了,总之,乔光朴扫荡一切的改革场面不复存在了。

其实,很早就有人对一味“现代化”主题和城市改革的宏伟目标感到忧虑,在1987年前后,这种忧虑已开始转变为对于改革、现代化这类“宏大叙事”主题的抵抗,“世俗叙事”日益成为电视剧“城市叙述”最主要的潮流。

二、《渴望》:“市民剧”的“世俗叙事”

城市的“世俗叙事”兴起于1987年前后,其实和现代化历程也相关,1987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改革正进入比较关键时期,政治上社会动荡,学生运动不断,经济上物价飞涨、普通市民的生活举步维艰,1988年成为1950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最明显的一年,这一年上海、贵州和云南等地都出现了“抢购潮”。[6]国家在经济上的危机使得社会矛盾重重,日常和底层生活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话题,例如当时的一份文化杂志《上海文学》在1987年第6期发表了这样的“编者的话”: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关心自己周围的日常生活:工厂班组会上的争论,乡镇企业里穿梭往来的经济联系„„[7]

这份杂志的“编者”号召作家们放弃“现代化大叙事”,关注日常和底层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兴起了一股“新写实主义”写作潮流,出现了《不谈爱情》、《风景》、《机关轶事》、《顾氏传人》、《一地鸡毛》等反映琐碎生活的故事。

电视剧当时也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对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转而开始关注城市的“日常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对于“现代化”认识的加深,“现代化”并没有带来一切,随着改革深入展开,矛盾反而越积越深。城市越来越繁华美丽,但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却似乎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改革让许多人失去了饭碗,丰富的城市物质文明可以说是“烦恼人生”的根源。正是在此背景下,1987年江苏电视台不失时机地拍摄了一部百集电视系列剧《秦淮人家》,电视镜头远离了改革、现代化和政治主题,而是对准普通江南城市民宅中的日常生活,每集开头均用长镜头,俯拍秦淮河边江南传统的城市民居,讲述生活在这些房子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过,在对世俗生活关注的电视剧中,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后来的《渴望》(1990)。

1990年冬天,由鲁晓威、赵宝刚等人导演的《渴望》播出,这部国内第一部大型通俗室内剧或许出乎导演的预料,引起了空前反响,据说“许多城市在该剧播出时间内,街上行人稀少,影院门可罗雀;有的工厂因为职工要回家看《渴望》,厂方竟改变了作息时间”,[8]可见这部电视剧影响之大,主要原因大概是这部电视剧改变了以往影视一贯的“宏大叙事”思维,尽管这个电视剧也涉及到政治事件,但政治事件只是故事的“引子”,电视剧真正关注的是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强调普通市民生活的合理性,是这个连续剧的基本主题,电视剧的“世俗认同”通过知识分子与小市民的冲突来实现,这是五四以来城市通俗剧的一般模式,只不过,五四以来的城市通俗话剧和通俗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批判庸俗的“市民生活”,但《渴望》相反,选择了“市民立场”,剧中的女主角刘慧芳是普通市民的样板,她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可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而她丈夫的姐姐王亚茹则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但这个知识分子处处看不起“小市民”,虽然刘慧芳曾经帮助过她的一家,但她还是想尽种种办法让大学生弟弟王沪生离开这个“小市民妻子”。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冲突中展开,冲突的结果自然是“小市民”获胜,刘慧芳,这个善良的“小市民”,不仅在电视剧中有宋大成等人的关心、帮助,而且她也赢得了电视观众的心,以至成了现实市民“理想妻子”的典范。这个城市的日常景观也随着故事徐徐展开,工厂和家庭,尤其是家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主要风景,它是市民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正是通过这部电视,普通观众或许第一次认真地观察和打量着自己的世界,这个城市也不再像《血疑》、《上海滩》中的“东京”、“上海”那么遥远、陌生,它变得亲切、可近,仿佛就是观众自己的“城市”。

《渴望》的成功催生了更多的“市民题材”,陆续出现《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世俗电视剧,这些电视剧都受到了《渴望》的影响,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认同普通市民生活。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之后,关于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城市“世俗叙述”占据了主导位置,因此在电视剧中,城市越来越成为普通凡人的天下。但在随后的《双面胶》、《娘家婆家》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中,虽然这些故事延续了《渴望》的世俗叙事,讲述城市里普通男女的故事,但与《渴望》相比,“市民形象”却有了很大变化,刘慧芳虽然是小市民,但她性格善良、朴素,是“好人”,电视剧中其他的市民尽管有各种缺点,但总体上都还不是“坏人”。可在《双面胶》、《娘家婆家》等故事中,电视剧中的大多“市民形象”却很糟糕,许多市民庸俗不堪,粗俗势利,是一些彻底的“小市侩”,《娘家婆家》中的“婆婆”便是典型,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繁华城市也藏污纳垢,普通的“市民家庭”因此也失去了《渴望》的那种朴实、温馨,人们被金钱、利益所诱惑,“日常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城市日常空间,甚至成为一个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战场”,而《渴望》虽也抵抗城市改革的“宏大叙事”,但对市民生活却充满了向往。

不过,2007年的电视剧《金婚》又回归了《渴望》的“世俗认同”,这部由郑晓龙导演,张国立、蒋雯丽主演的城市故事,描绘了北京一对普通市民几十年的日常生活历程,电视剧用一种“历史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当然,这个历史不是“宏大历史”,而是日常生活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卷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城市的中心话题是吃饭、聊天、恋爱这些日常琐事。在《乔厂长上任记》中,人物都是点缀着历史,但在《金婚》之中,历史却点缀着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漫长而短暂的五十年,历史虽不断变化,“反右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令人眼花缭乱,但城市日常生活的本质并没有变,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是普通家庭永远的主题,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为其奔波,既有快乐,也有烦恼。日复一日,这样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日常风景,竟然也有了美感和历史意味,当电视剧中主人公佟志用四川方言说出另外一个时代的日常词汇时,不得不让人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怀旧,整个城市在此“世俗叙述”之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破旧的工人宿舍、简单的家庭布置、没经过修茸的公园、广播里的流行音乐和大街上的自行车,这都是不同时期的城市风景,而正是这些日常的、普通的城市风景,打动了当代的城市观众。

当然,日常生活并非是稳固不变的,偶尔也有传奇,甚至充满凶险,像我们前面所说《娘家婆家》、《双面胶》这些电视剧,已经把城市日常生活描绘得非常琐碎不堪,令人厌恶。而近来,更有一些导演,他们不喜欢庸常的城市日常生活,他们喜欢传奇和浪漫,所以,他们要制造一部部“城市传奇”。

第二篇: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

wanghongbin51168(http://blog.sina.com.cn/511689whb)

如今奔三之人,与改革开放同生长,就通过自己的生活,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变化。听奶奶说:她们以前吃树皮,过荒年,去远方讨饭过活自己,看看自己,这衣食无忧的生活,怎一个幸福了得!作为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奇特变化,奇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叫人像做梦一样穿梭在生活中。

小时侯,收庄稼的过程中经常是没日没夜。割麦是一镰一镰的割,碾场是用牛一圈一圈的碾,自己当时还小,还没机会参与劳动,但却渴望着赶快长大,好替父母分担一下辛苦。这样的收获,要遇到下雨天,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保护麦子不被淋湿就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充满着火热的激情。现在想起来,总觉得很刺激,好想挑战吉尼斯记录一样,真是与天斗,其乐无穷啊!过了几年,拖拉机纷纷登场,割麦不在依靠手工,被拖拉机取代了。有了拖拉机割麦和打场,我们总觉得轻松了许多。

我上初二那年,大型收割机渐渐进入百姓的视野,活跃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这是一场伟大的收麦变革。只要它在地里溜上一圈吐出就是一仓仓麦子,人们无不欢欣鼓舞。过去用半月时间没日没夜的辛苦,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解决了,太神奇了。

收麦彻底实现了机器化。秋季的玉米收获过程还停留在主要依靠人力,无论掰玉米,或是砍玉米杆,光玉米叶剌着人的脸和手,就够让人滋辣辣的疼痛的委屈几天,辛苦程度让人心怵。所以,每次收玉米我就会默默祈祷,啥时候才不用这样辛苦啊?所以,!虽在以前也听说别的地方已经使用大型收玉米机,打碎玉米杆,很神奇,但始终没有亲眼目睹,总觉得有点遥远。但今年,我看到了玉米穗在机器仓里出来,不仅掰了玉米,更粉碎了那“剌人”的的秸秆,周围的爷们无不啧啧称赞它之神奇!那一刻,我激动了,父亲笑了,我们的梦实现了!关于秋忙,不止一次的叫我为难,但次次都是狠心的割舍对父母的孝顺!我在城里上班,到了秋收,父母问我有空吗?偏偏这个时候工作往往抽不开身,若是请假就不能对学生负责,总是让我左右为难!一边是孝顺,一边是学生,尽管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但心里满满的都是愧疚、愧疚。如今,收玉米全权由大型收玉米机代理,父母都轻松的有点飘,那会再要求我回家呢?即使在忙季,老家的爷们,却是闲的在一块兴致勃勃的打牌,真是忙季也闲哉!真替咱老百姓高兴,如今咱老百姓真是幸福啊!

小时侯,若是吃顿肉,可是求之不得的事。肉是最稀罕最上等等佳肴,不像现在,小孩子吃肉都嫌腻了!因此,每当过节,我和妹妹必定在菜盘子里来个“筷子战”。因为有肉,让我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即使失去理智,也要满足自己的食欲,而我身为大哥,也完全不在乎父母批评的眼光,肉欲熏心啊!确实,那时侯贪吃很可笑,但却是内心的一种强烈的食欲需要,一种控制不了的食欲,有着狂热的冲动!毕竟那时候吃顿肉不是等到过年,也要半载,见到了肉,怎不叫人嘴搀呢?哪能给现在比呢!现在的百姓家里,平常都是鸡鸭鱼肉不断。光看看小孩子,在餐桌上上不再是像我那时寻找新大陆一样寻肉,而是更喜欢吃青菜,难道不是生活富裕的一种佐证吗!

那时钱挣着确实不容易,花钱是一种奢侈的事。记得有一次农村一年一度的看戏,母亲给了我两块钱,尽管我拿着从来没拿过的大钱,但看着眼花缭乱的好吃的,却就是舍不得花,就这样足足让我欢天喜地了一整天。作为那时的小孩子,给两块钱是相当奢侈了,因为平常是没有零花钱呢?哪能像现在的孩子,一天至少要有几块钱的消费,尤其是家长领着孩子的时候,小孩子看中哪种玩具,只要一个“指令”下达,几秒钟后就属于自己的了。而不像我们那时,看中一件喜欢的玩具:观望一次,想要;观望两次,还是想要;观望三次,仍是想要;结果却是,还是放在那里比较合适,因为,它不属于自己!因为在那时,即使你要求父母给你买,但父母挣个钱实在不容易的,“一块钱要掰成几掰花”,不像现在的百姓,即使在工地上干活,一天也能争上百而八十。腰袋鼓起来了,花钱怎不阔绰呢!

从小我和家人住在一间草坯房,大概五六岁时,那间小屋变成了漂亮的瓦房。尤其是最近两年,家乡人盖房子,都嫌那种“下三间,上三间”的传统式的楼房过时了,不够大气了,而是套房式的楼房,有宽敞的客厅,上上下下都十来间呢?即使存的粮食囤,也能享受到独居一室的魅力。家里有个十来多口人,也不会觉很宽敞。从远处观赏我的村庄,一排排的楼房崛起于村庄,巍巍壮观,实在看不出是农村或是城市!在我村里,即使前几年仍是草柸房的哪个大叔,他既不出去打工挣钱,儿女也不拿回来了什么钱,照样崛起了新式楼房。当和父母谈起他家的致富途径,母亲说:“光那十来亩地,一年收入就一万多,再喂几头猪,几年下来,盖个楼房的钱不就垒起来了吗!”在室内方面,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了,就连包窗户、吊顶、铺地板砖等这些城里人的装修风格也已经在农村风靡起来。如今不一样了,百姓纷纷买起了电脑,有啥问题,学会向电脑学习了。老百姓自从知道了电脑的神奇,有着无所不能的功能,无论是查找某项技术,或是经济方面的政策和变化,都会向电脑指点迷津!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走进养猪户,或是商店、饭店,在某一角摆放着同一样的东西,就是电脑!一次和养猪兄弟谈起了电脑,他自豪的说:“自从买了电脑后,喂猪的很多好办法,国家的好政策,猪的价格都可以随时掌控,不用像以前猪出了状况,价格的涨落,都是一到事上,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主。这个电脑,可真是俺的好宝贝”。因此,电脑的方便快捷的好处,正在农村迅速扎根;为百姓的发家致富插上了翅膀。

三十年的变化,这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更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好,才有这样几千年的人们不敢奢望的幸福,才有这样的盛世!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是1997年4月7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不仅列车提速了,铁路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目前中国铁路里程7。7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一圈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6%,运输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它穿过了世界屋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它和神州六号载入飞船升空、三峡水电站建成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奇迹。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棚户区的人们走进了宽阔的楼房中了,不再漏雨,不再透风。如今已有212万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消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修好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我想: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致富路。

要我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路?我认为是一条致富路,让我国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成就,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都能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一件多么英明的举措。我们做得很优秀这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做到了极限,我们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也需要改进。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的简要历程:改革开放逐渐终结了生产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定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针,以及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开放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借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自然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科技含量低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权利寻租,贪污腐败不断恶化等...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我国的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也同时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比我们还要严重,但这并不能作为阻止我们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借口,归根究底,我们还是谋求发展的,就向毛主席说的那样,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在好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在大多时候我的观点与他们并不相左,但是就科技的落后而言,我还是比较揪

心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科技的建树,那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纸空文。

按现在的趋势,好多国内大型企业把自己的资金都用来购买美国债券来作为一种稳定的外汇储备,在讨论这个举措的利弊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美国为什么要发动那么多的战争,他们崇尚绅士就像我们崇尚君子一样,显然,他们发动“劳民伤财”的侵略战争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就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答案是为了石油。那么,为什么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大侠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就是去求油价飙升,而油价的飙升又以美元结算,这就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当全世界的人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除了产油国,当然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自己的东西去换,从而再依次加入食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印钞行为可以说是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向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而又失信于人的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中流到了产油国的手

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的手里。这么多的美元攥在这些国家的手里处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变为废纸的前景也很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贬值,天天在贬值,在一步步变为废纸。这个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们其实是中了人家的圈套,在不知不觉的做一场赔本的买卖。有人就说了,既然不划算,那我们就不给他借钱了!答案是,在当今世界,除了美国国债,还真没有什么能够吸纳中国的外汇储备。

我们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全盘否定我国的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是对比上面的情况而言。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些欧美国家的高科技呢?事实是,我们想买,但是人家不卖,怕我们学会了,他们更没得过。

就像溶血们说的那样,目前,政界以及学界都意识到了,出口导向战略是有问题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生产玩具、衣服,挣得辛苦钱,最后又借给美国人去花,我们这是图什么呢?以前我们穷,人家老是用外汇卡我们的脖子,所以我们要多挣外汇,但是现在中国外汇世界第一,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把出口换汇视为目的?

面对我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我觉得我国国内的大型企业有必要在科技创新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加大投入,把中国生产不了高新产品的尴尬事实终结,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完美过渡。

加大客气方面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手段,同时也拉动了国内的需求,扩大了国人的消费,通过新产品的发明与投入生产以及后来的流通市场,来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平衡繁荣之道。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希望我们亲爱的祖国能在未来的三十年拥有更大的进步,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厖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奥运大幕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在变化中成长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河北省唐县包水乡黄金峪小学三年级李孟阳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我朦朦胧胧懂得了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书上说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网络14春专业:石油工程(采油)层次:专升本学号:14802111024学生姓名:冯建龙学习中心(函授站):胜利油田河口教学服务站2014年6月15日全面认......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5) 自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耳闻目睹了中国走向致富,奔向小康过程,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听妈妈说......

    中国模式之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模式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

    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概况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予人启迪。总结历史的经验,分析历史的演变,对任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