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

时间:2019-05-13 22:3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

第一篇: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

“今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2003年的网络歌曲《大学自习室》说出了众多无处自习学子的心声,时隔10多年后,高校自习室座位的紧张情况依然未能缓解。很多学生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在自习室外排队,甚至有投机者“叫卖”自习座位。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3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4.8%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自习室一座难求的情况,64.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应该先把资源投入到教学设施中来。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980年前的大学生占8.6%,1980年后的大学生占19.9%,1990年后的大学生占25.2%,2000年后的大学生占29.8%,2010年后的大学生占16.5%。

刚刚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研一学生朱云龙(化名)回忆起考研时占座的情况,感到非常无奈。据朱云龙介绍,9月2号是华农图书馆开放自习室的日子,也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占座日”。为了占座,9月1号晚上就有部分同学在图书馆门口打地铺通宵排队。早上6点不到,图书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提起学生疯狂占座的行为,三峡大学的大四学生张表示已经习以为常。“用开水瓶、被子、枕头占座都很常见,有的甚至用砖头、石块占座,太正常了。”天天泡在图书馆的他,甚至见过学生因为占座而吵架的现象。

调查中,84.8%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自习室一座难求的情况,其中24.8%的受访者表示总是很难找到座位,43.8%的受访者表示只在考试季难找,16.2%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但很少”。

为何大学自习室座位总是不够?

调查中,58.0%的人认为“占而不坐”现象严重是首要原因,43.1%的人认为原因是学校公共自习场所太少,30.3%的人认为社团活动、讲座等课外活动挤占了自习室资源,13.2%的人认为校外人士占用了自习室资源。

在张看来,高校自习室座位紧张,与占座后“上座率”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看来,占而不坐现象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高校学生缺乏基本道德的表现。

“除此之外,占而不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张反映,有一部分人在自习室里很少学习,把时间都花费在吃东西、玩手机、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上。

高校自习室、图书馆等资源到底够不够?调查中,仅1.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充足”,10.3%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充足”,而42.5%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充足”,13.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不足”,还有32.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鲁佑文指出,高校学生疯狂占座的现象,反映出高校教学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近些年高校大肆扩招,招生人数猛增的同时,教学楼、图书馆等硬件条件却没有及时跟上,这是造成当前自习室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介绍,根据自己在国外多年的调研经验,很多国外的一流名牌大学,他们的教学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足,却极少出现学生抢座的现象。“高校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点值得国内的高校管理者反思”。

鲁佑文则直言,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拼命扩建,楼堂馆所建的越来越豪华,学生的学习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反映出大学资源的分配结构不够合理。不排除国际交流中心的兴建是为了长远规划和国际声誉,“但有的学校的土地在规划时,本来是要建教学楼或者学生公寓的,最后却建成了宾馆或者酒楼。这些建筑是怎么审批和决策的,盈利后的利润为谁所得?政府给予高校的土地和财政资源,是不是应该多投入到教学领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如何解决自习室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解决办法分别是“加强自习室管理”(56.2%),“学生文明占座”(49.6%),“学校增加自习室数量”(41.6%),和“增加咖啡馆、书吧等自习场所”(19.1%)等。

调查中,有64.8%的受访者建议,大学要发展,应该先把资源投入到教学设施上来。

第二篇: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困境与解决策略的几点探讨

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困境与解决策略的几点探讨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而电子资源作为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理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中的困境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子资源 高校图书馆 困境 解决策略

一、引言

我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正逐渐由传统的纸质图书向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并的模式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工作逐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高校师生为了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各高校对文献资料等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于是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承担着向师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期刊、论文、专利等信息检索的责任。想要高效发挥电子资源的作用,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电子资源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相比于纸质书籍,网络资源的获取更为方便快捷,因此高校师生查询资料时更趋向于借助电子期刊。为了适应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图书馆要购置大量的电子数据库,购置电子资源所需经费随之呈现上涨趋势,但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图书馆运作所需经费主要以学校财政拨款为主,资金数目远不足以支撑建立完善的电子资源系统所需。例如由于经费不足,图书馆不能购买高性能的硬件设施,因此也就无法替换那些过时设备,进而影响到电子图书馆的正常运作;部分院校图书馆因受资金限制,不能给在职员工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以致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有的高校因经费问题,至今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电子图书资源建设活动。经费不足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

(二)馆藏电子资源重复率较高

馆藏资源重复是许多图书馆在采购电子期刊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引进的电子资源重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集成商与出版商之间的全文数据库的收录重复。二是图书馆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源的重复。这主要是由于出售商为了保证其原有纸本书籍的收益不变,采取书本和电子数据库捆绑销售造成的。这使得图书馆在购置资源时不但存在馆藏资源重复的现象,而且还要承担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源双重费用的困难。三是各高校图书馆彼此之间电子资源的重复。不同高校的图书馆之间大都考虑本校需要自行购买电子资源,并不会考虑兄弟图书馆或邻近图书馆是否已经存在这种资源,因此造成电子资源重复现象。

(三)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馆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中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负责搜集电子资源和信息数据库、存储信息、整合资源、建设网站以及及时更新电子信息库等各种工作。要做到为师生提供有价值的电子信息和优质服务,并全方位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就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恰恰缺少这样的综合型优质人才。

(四)检索平台不能实现快捷检索

使用电子检索的最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的得到需要的信息,但是高校师生查询资料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检索一篇文献之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安种各种软件、学习不同数据库的检索技巧等。例如,某高校图书馆读者要学习所借图书的光盘内容,首先要下载一个指定的阅读器,完成下载之后再要安装虚拟光驱和专门的播放器才能学习视频教程。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大大降低了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积极性,师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查询到有用的信息。

二、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解决策略分析

(一)整合馆藏资源,统一分类标准

为了满足高校师生对文献资料的快速检索需要,图书馆有必要对电子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进而提高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所谓对电子资源整合是指将每个相对独立的数据库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实现有序排列,并对重复信息删减去繁,形成检索速度更快、使用率更高的统一体系。信息整合是电子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有效提高电子资源的有序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另外,可以建立统一的电子资源分类标准,完善各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收藏和利用,并由此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方案。这不仅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还能有效提高读者对电子资源的搜索效率。

(二)完善资源共享,扩大馆藏

对于一个高校图书馆来讲,无论购置多少个全文数据库,总会出现师生找不到所需文献资源的情况,这就需要各高校之间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来扩大各高校图书馆的虚拟资源。其中,做好与外校的联网检索以及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是扩大馆藏的最好措施。

(三)合理安排电子设备的使用

电子图书馆中的设备资源是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部分。适当的购入先进设备,让设备完成借书、还书、续借等一些简单繁琐的工作,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可以留出充足的人员完成其他的工作。已经购置完整电子设备的图书馆则要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使其物尽其用,否则电子设备的存在无价值可言。例如,有的图书馆为了避免设备的维修,自助还书机的开放时间和正常上下班时间是一致的,读者必须在管理员值班的时候还书才可以使用还书机,这就大大减小了设备的使用价值。

(四)合理使用经费

建立图书馆电子信息数据库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但毕竟经费有限,因此,怎样利用有限的经费实现电子资源的合理建设,也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联合采购电子资源的方法来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几所高校联合起来集体采购数据库,购置数据存储及传输设备,各图书馆将各自软件和数据库托管到一个服务器上。这种购置经济且全面,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使用方式。

(五)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

缺乏完善的准入制度是限制图书馆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制度的缺失使得图书馆在用人机制上没有规则可言,甚至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成为引进学术人才时,解决其家属工作的主要集中地。相比国外某些国家,我国图书馆缺少严格的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来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严格的用人制度不仅能保证图书馆事业的长期有效发展,还能避免制度缺失带来的混乱管理现象,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结束语

图书馆电子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准确且及时的信息来源,对教学和科研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利用率,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新需要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川.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22):154-155.[2]陈晓梅,段红,刘新茂.新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3]彭沉.广州市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和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图书馆界.2013(03):60-64.[4]孙权.立体化、多功能、全开放――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馆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谈起[J].晋图学刊.2012(3):5-8.

第三篇: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摘 要:本文在研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解决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导师资源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晰界定导师职责;加强过程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高校;实施困境;解决策略

一、引言

导师制始于英国牛津大学,19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教育制度。早在民国初年,我国就有部分与西方高校联系紧密的学校借鉴西方教育经验,自行引入顾问制度或指导制度等,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1936年竺可桢接掌浙江大学后全面推行导师制,1938年陈立夫接任教育部长后即全面推行导师制,颁行《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形成了民国时期基于控制学生行为的导师制体系[1]。建国后我校高校导师制几度浮沉,改革开放后从重拾研究生导师制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2,3],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导师制体系。本文从国内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分析入手,探讨地方弄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二、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分析

本世纪初开始,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江萍(2006)认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包括选拔、管理、考核、监督四个基本环节[4]。徐承刚等(2013)根据导师指导方式的不同,将本科生导师制分为五类:全程式导师制、半程式导师制、精英式导师制、专项式导师制、阶梯式导师制[5]。谢宗波等(2015)分析了?A东理工大学的“1+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大一实行班级科研导师制,其后实行基于双向选择的科研导师制[6]。张永进等(2017)认为,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必要保障,遴选、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组织管理体系[7]。杨仁树(2017)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应秉承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搭建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实现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8]。

三、地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一)导师资源不足

高等教育硬件可短时期得到快速扩充,但以能站稳讲台的教师为代表的高校软件水平不是有了经济投入就可以短期内快速提升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增加比例与专任教师增加比例并不协调,导致的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第一,我国的师生比并不理想。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生师比为16:1,牛津大学导师制是最早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到现今为止也没超过5∶1。美国常青藤盟校和哈佛大学为使生师比处于较低水平,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平均一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有的只有3-4人[9]。但我国许多高校根本没办法达到这一要求,一位导师负责指导的本科生每年通常在10位以上,过大的生师比,导师们往往负荷过重。第二,名义上的师生双选模式。徐岚(2011)等对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中提出[10],由于优秀导师的缺乏以及一些教师不再愿意担任导师,在不符合学生自身需求和违背老师意愿的情况下,学校会以硬性分配的方式安排导师,这种被强迫完成的指标影响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欲望和实

际诉求。

(二)责任划分要求不明确

导师制由来已久,但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而言本科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在职责划分范围,一些院校寄希望于导师制能够解决一切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因而导师所要负责的具体职责比较宽泛,从而模糊了导师的工作职责,没有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而导师与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定,这就会出项工作盲区和重合,加之各教育工作者培养理念不尽相同,这就很难协调两种制度的之间的职能,势必造成学生工作效率的低下,职能的浪费。这种对职权的不明晰界定,往往也导致了学生在本科导师制里的迷茫与困惑,学生不知道从何问起,向谁询问,学生只是被动执行导师的安排,不利于导师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激励奖罚机制缺乏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注重学科建设,强调科研课题,而对教师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关心,漠视导师们的责任心与职业操守。本科生导师本就是院系的中坚力量,除去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对于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往往难以分配出更多的精力来分类指导。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监督与评价,在导师制的落实环节中,全凭导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无法科学的量化导师在培养学生时投入的精力与心血,这就会导致本科生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激励导师积极投身于本科导师制中的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四、地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导师资源库

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逼近普及化阶段。高校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却追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相对于导师数量上的不足,优质的本科生导师更为稀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一是健全退休教师返聘机制。退休教师已深扎教育教学第一线,熟悉高校教育规律,并不再受硬性科研任务约束,有较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身长处。二是建立健全导师培养机制。年轻教师与本科生年龄相仿,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有利于本科导师制有效高速的开展。定期为新增选的导师进行有关专业方面培训,让这一类导师队伍在高效的教学管理水平指导和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总结,快速成长为本科导师制团队中的后备力量。三是建立校外导师队伍。通过资源整合,聘请校外专业对口、声望高的专家、优秀校友、社会知名人士与学生结成师徒关系,使学生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晰界定导师职责

导师制其本身并不是万能钥匙,过于泛化导师的职责和模糊的分工,只能让导师在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妥善调节与处理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细则,让导师制与辅导员制有机结合起来,各自集中精力解决擅长的问题,各方默契配合,让导师制既不孤立,也不与其他职能重叠起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代替导师一部分的工作,对新生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导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不仅要在思想上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在科研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培养学生,进而成为影响学生以后科研或工作态度的一门无形的宝贵财富。

(三)加强过程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团队,学生层面通过发放问卷,集体或个人访谈,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并且通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获奖情况、相关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科研立项、最终的就业率等情况,实时量化导师工作情况。学院管理层面通过追踪管理导师日常工作及履职情况,真正使导师考核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审、外派进修、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方面挂钩。最后,将课外辅导纳入教师自身教学责任观,这是借鉴国外和香港的做法,对额外开设导修课的导师给以额外经济补助的形式对教师的付出予以肯定和支持,费用由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但教师需考核合格后才能得到酬劳,这也避免实际课外指导模式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刘振宇.论民国时期高校导师制的施行[J].高教探索,2012(6):94-99.[2]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05-20.[3]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05-01.[4]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50-52.[5]徐承刚,仇丽琴.本科生导师制核心概念解读与运行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56-57.[6] 谢宗波,姜国芳,等.本科生“1 +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89-91.[7]张永进,孙文斌,等.基于素养视域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架构[J].大学教育,2017(1):27-29.[8]杨杜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9]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0.[10]徐岚,卢乃桂.“成长的窗户”还是“冰冷的制度”?――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48-65.

下载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高校自习座位总是不够?如何解决高校自习室资源短缺困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