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敬老人_善待自己
道德讲堂《敬老活动》授课时间:2014.11.24授课地点:河镇乡中心小学道德讲堂授课人:刘廷元
尊敬老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没的。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打湿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说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共鸣?这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如何能让老年人欢度晚年,为其子女们消除后顾之忧?如何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真正做到敬老爱老?如何让老年人在创造和谐社会中再现活力„„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养老不再是停留在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且要为老年人创造温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 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家庭、社区、单位共同营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环境。孝与感恩文化建设,要齐抓共管。单位要结合职业道德实际创建有效的运行模式,社区要提高执行能力建立保障机制,各种媒体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亲情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养老事业的发展,还是全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文化生活状况的关心,都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建首善之城、创文明城市的实践体现。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从为人子女,变成了为人父母,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对尊老爱幼也越发体会得深了,也越发感到尊老敬老的重要了。
尊老敬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对老人没有理由不孝敬。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
经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五个不同的阶段,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五个阶段又可分为靠父母抚育、独立生活和靠子女敬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尊老敬老是形成人生良性循环的需要,是让人类繁衍畅流无阻的必备要素。如果在人生的这三个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将直接影响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类也必然会形成老少不养的恶性循环。
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重阳节赋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并成为一种文明风尚。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两千多年从未改变。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什么呢?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送终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老祖宗们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良品德。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当他们年迈之时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而在当今社会,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孝”变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为了争夺家产,甚至父母、兄弟亲情于不顾,更有甚者,将父母赶出家门。其实,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成人,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理应得到被赶出家吗?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谐,需要的是温暖,不是一顿“恶骂”,一阵恶厌的话语。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任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
心安慰,就说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却很少见到子女,给父母一个丰衣足食,更不用说是精神安慰,因为老人,需要的是亲情,是全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丰衣足食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负担。
从古至今,孝爱故事,享誉天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虽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因为孝我们才有了这和谐的社会,因为孝才使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孝不仅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3、孝心是检验人格的标准----孝心是一场考试
4、孝心是社会赋予的责任
三、怎样尽孝道
(一)生活中的实例
一个不孝子,拒绝赡养父母亲,正月初七硬把老母拒之门外,不让老人进家,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这时他却说什么“老太太现在死了,活着没有享着福,死了该让她风风光光走,否则村里人该笑话我们了。”于是借了4000多元钱准备办丧事。看了这条消息,联想到当年我的一家邻居,那邻居老夫妻有5个儿子,有在城里当干部的,有经商的,也有汽车专业户,混得都不错。可在抚养老人的态度上,却惊人地一致:谁也不想管。最后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每人每月交5元。可怜的老太太不久在贫困和精神折磨中死去。5个儿子忽然“人性”大发,说我们在外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老的死了咱不能跟一般人家一样,要轰轰烈烈,争个脸面。于是每人拿5000元,大张旗鼓,一时间好不热闹。可街坊邻居们看了他们摆在老人灵前的山珍海味,大骂说:“早有这般孝心,你老娘能死吗?!”
有这样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晚上,一位母亲为她的母亲倒上一盆热水烫脚。她的母亲边洗脚边露出满脸的幸福微笑。这位母亲的举动被她的儿子看见了,于是儿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打了一盆热水,双手吃力地捧着来到母亲跟前说“妈妈,洗脚。”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让这位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子女孝顺父母,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老人在世时不孝顺,对老人的生活不关心,又如何能够保证自己年老的时候,子女能够善待自己呢?我们今天孝敬老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做给自己的子女看,教育他们养成尊老的习惯。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说: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幡然悔悟,急忙留住了老父亲。这两则故事说明,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就怎么对待你。可见,孝敬父母不但是自己的良心使然,也是为儿女做典范。
1、要从了解老人和理解老人下手。老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退休在家,),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变化,只是有人明显一些,有人就不那么明显。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返童现象”,他们爱激动,爱生气,贪吃,常常眼红别人的东西,做了一件好事就希望听到晚辈表扬和奉承,有时甚至自己夸自己,活象个“老小孩儿”。他们自尊心很强,总感到自己年纪大了,是长辈,该受尊敬,如果小辈公开地反对他,甚至顶撞他,则会使他十分恼火。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孤独感和退化感,感到自己老了,越来越不中用了,好象一支腊烛已经快要烧到尽头了;特别是当白天,子女们都去上班和忙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老人便感到孤寂。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一种怀旧感就油然而生,喜欢回忆过去最高兴的事情,最幸福的时光,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弄清楚才是。
人在步入老年以后经济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没有什麽过高的奢望,把精神享受看的更重一些,他们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尊重,需要的是关爱。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晚辈——自己的儿女。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好话要好好说。
2、孝顺从现在做起
3、孝顺从小事做起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
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4、孝顺从心灵做起
四、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但什么是真孝?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实际的。看一个人对父母孝与不孝,不是凭一时一事,也不看你后事如何张扬,而是重在长久,重在生前。生前之孝是真心,死后之孝是假意;生前之孝是为老人,死后之孝是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说,一般老人的心理,要求子女之孝,也就是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子女能使自己生活得舒心,对父母知冷知热、知痛知痒即足矣。有一老人,生前病时,子女竭尽心力,满足老人所求,所以,老人临终前,一再叮咛:“我死之后,不要吹手,不要停灵吊孝,当天去火化了事。人死如灯灭,你们的心尽到了,我知足了,你们不用挂念。”老人死后,其子女谨遵父言,没有大操大办丧事。村人知道内里,尽管觉得丧事不隆重,没有说不孝的。
有一种人,生前不孝敬老人,一旦老人一口气咽了,就大办丧事,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即如古人所说:“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温和孝味甘。
随州人有一个特点,人活着对老人不闻不问,宁愿老人饿死、冻死、有病不给看——不孝;老人死后大讲排场,唱歌、跳舞,一路换歌,搞的跟过年似得!甚至有人在丧礼现场演唱《今天是个好日子》
第一,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
做人的道德底线。生前对老人不孝,死后大操大办,于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老人去世时讲排场,大操大办,让老人享受“哀荣”,还不如孝在平时,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老人去世后的丧礼办得简单一点,老人泉下有知,也会心安的。
这并不是随州特色,是城市乡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办丧事之风如此之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迷信思想的残留。很多村民仍然认为,丧事办得越隆重,就表示子孙越孝顺,死者在阴间就会“生活”得更好,也就会保佑活着的人平安多福,丧事大操大办成为一种“让死者满意,对生者安慰”的两全之事。这样一来,大办丧事就有了思想基础,一旦有人开始“大办”,在村里“出风头”,势必引起其他人办得更大的连锁反应。
第二,虚荣攀比心理也使得大办丧事之风更加盛行。一些人就把丧事的规格排场看作是财力和身份的一种标志,于是就开始暗中攀比,唯恐被人说成“小气”或“不孝”,争着把排场做得更大。其实如果生前对老人是孝顺的,死后即使一切从简,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如果生前并没有让老人安享晚年,死后的大操大办就更是一种讽刺。
如此一来,丧事越办越大,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不良风气。要转换农村关于丧葬的不良风气,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作好孝敬老人的榜样,引导农村形成一种“生前敬老尽孝,死后葬礼从简”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让基层干部作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民间形成健康的“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尊老敬老。孝敬老人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淳厚民风,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也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也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起来。
第三,尊老敬老的事情还很多,关键靠行动。因此,我们要自觉把尊老敬老根于心中,不断增强尊老敬老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在家中做尊老敬老的先锋,在社会上做尊老敬老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将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为老人们营造一个美满、安详、健康、幸福的晚年,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第二篇:尊敬老人,善待自己
今天可能是黄道吉日,不时从大街上、饭店方向、附近的村庄,传来喜庆的音乐和喜竹的爆炸声。单位的好多同事都参加婚宴去了,有的还不止一场。一个同事亲口对我讲,他今天接到三个请帖!
婚丧大事,添人去口,亲戚朋友前来见证和帮助,同喜同忧,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现在遇到这种事的,大张旗鼓的操办,欲使全世界人都知道,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和病态。我从这个现象中看出以下种种:
看到放在第一位的是虚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土话说是为了面子,高雅一点说图个风光,另外就是攀比,谁谁怎么办的,同等条件的无需讨论,稍差一点的则是不甘示弱,没有条件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欠债操办。尤其是婚庆,要租多少辆车,燃放多少烟火,要通知多少人参加,现在稍体面一点的也得邀请客人达多少桌以上,办的就好像过什么大节一样。除了增加谈资,让人感到一乐,很难看到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看到放在第二位的是敛财。敛财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之间平时随往,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礼金回收也算作敛财。第二种是地地道道的敛财,就是利用职权和势力的影响,给攀龙附凤善巴结人的人行贿创造一个机会。第三种权势影响也不大,除故交滥发通知,本想敛财,人们有碍于情面前去参加,这种情况是怎么敛的,怎么再给别人送出去,甚至倒贴。以上是根本原因,因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有利可图。
看到放在第三位的是浪费。娶亲的车队一排就是几十辆,拉客的也就是四五辆车,其余的则是司机一人,既不是护卫者,也不是备用者,更不是服务者,就是一个充数助排场者。宴宾的酒席,八人一桌,要的是8个凉10个热2个汤,烟酒还可以被客人带走,吃剩下的菜三分之二,则被养殖场回收或者当成垃圾倒掉。你有事我给你送多少,我有事你给我随多少,浪费的就是时间和车辆的油耗。
看到放在第四位的是赔本。对于婚丧嫁娶的主家,这是似乎是极少出现的现象,但在农村很普遍,有时在城里也存在。老板有钱了,大都办得很风光体面,不在乎收多少礼金,要的就是风光,自然赔本。有些小官员也进行攀比,参加宴会的交上一定的礼金,则把全家老小带去海吃,8人桌就一家或两家占据,东家净赔。
看到放在第五位的是误工。操办这些事,不仅要投入大笔资金,更多得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现在有专业或半专业人员来做,但还是主家考虑得多。这样的事谋划下来得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另外就是被邀请的客人,得到通知,怎么也得停下手头上的工作去办,近了需一两个小时,远了得拿出半天的时间。要是用了酒就得休息,工作生产只好丢在一边。
看到放在第六位的是赚钱。这里指的不是东家,指的是事务操办者,组织者,礼仪公司,婚纱影
楼,婚丧嫁娶物品商店,轿车租赁公司,酒店宾馆。正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卖给,你巧立名目的物品,收取费用。给你温柔华丽的一刀,或者把血轧干,你还得嘴上叫好说物有所值。
我看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好处不多,有关部门还是要禁一禁!
尊敬老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没的。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打湿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说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共鸣?这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如何能让老年人欢度晚年,为其子女们消除后顾之忧?如何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真正做到敬老爱老?如何让老年人在创造和谐社会中再现活力„„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养老不再是停留在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且要为老年人创造温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家庭、社区、单位共同营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环境。孝与感恩文化建设,要齐抓共管。单位要结合职业道德实际创建有效的运行模式,社区要提高执行能力建立保障机制,各种媒体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亲情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
论是养老事业的发展,还是全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文化生活状况的关心,都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建首善之城、创文明城市的实践体现。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从为人子女,变成了为人父母,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对尊老爱幼也越发体会得深了,也越发感到尊老敬老的重要了。
尊老敬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对老人没有理由不孝敬。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五个不同的阶段,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五个阶段又可分为靠父母抚育、独立生活和靠子女敬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尊老敬老是形成人生良性循环的需要,是让人类繁衍畅流无阻的必备要素。如果在人生的这三个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将直接影响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类也必然会形成老少不养的恶性循环。
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重阳节赋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并成为一种文明风尚。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两千多年从未改变。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什么呢?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送终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老祖宗们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了
几千年的优良品德。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当他们年迈之时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而在当今社会,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孝”变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为了争夺家产,甚至父母、兄弟亲情于不顾,更有甚者,将父母赶出家门。其实,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成人,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理应得到被赶出家吗?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谐,需要的是温暖,不是一顿“恶骂”,一阵恶厌的话语。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任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却很少见到子女,给父母一个丰衣足食,更不用说是精神安慰,因为老人,需要的是亲情,是全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丰衣足食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负担。
从古至今,孝爱故事,享誉天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虽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因为孝我们才有了这和谐的社会,因为孝才使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孝不仅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3、孝心是检验人格的标准----孝心是一场考试
4、孝心是社会赋予的责任
三、怎样尽孝道
(一)生活中的实例
一个不孝子,拒绝赡养父母亲,正月初七硬把老母拒之门外,不让老人进家,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这时他却说什么“老太太现在死了,活着没有享着福,死了该让她风风光光走,否则村里人该笑话我们了。”于是借了4000多元钱准备办丧事。看了这条消息,联想到当年我的一家邻居,那邻居老夫妻有5个儿子,有在城里当干部的,有经商的,也有汽车专业户,混得都不错。可在抚养老人的态度上,却惊人地
一致:谁也不想管。最后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每人每月交5元。可怜的老太太不久在贫困和精神折磨中死去。5个儿子忽然“人性”大发,说我们在外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老的死了咱不能跟一般人家一样,要轰轰烈烈,争个脸面。于是每人拿5000元,大张旗鼓,一时间好不热闹。可街坊邻居们看了他们摆在老人灵前的山珍海味,大骂说:“早有这般孝心,你老娘能死吗?!”
有这样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晚上,一位母亲为她的母亲倒上一盆热水烫脚。她的母亲边洗脚边露出满脸的幸福微笑。这位母亲的举动被她的儿子看见了,于是儿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打了一盆热水,双手吃力地捧着来到母亲跟前说“妈妈,洗脚。”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让这位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子女孝顺父母,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老人在世时不孝顺,对老人的生活不关心,又如何能够保证自己年老的时候,子女能够善待自己呢?我们今天孝敬老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做给自己的子女看,教育他们养成尊老的习惯。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说: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幡然悔悟,急忙留住了老父亲。这两则故事说明,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就怎么对待你。可见,孝敬父母不但是自己的良心使然,也是为儿女做典范。
1、这个问题要从了解老人和理解老人下手,老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退休在家,),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变化,只是有人明显一些,有人就不那么明显。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返童现象”,他们爱激动,爱生气,贪吃,常常眼红别人的东西,做了一件好事就希望听到晚辈表扬和奉承,有时甚至自己夸自己,活象个“老小孩儿”。他们自尊心很强,总感到自己年纪大了,是长辈,该受尊敬,如果小辈公开地反对他,甚至顶撞他,则会使他十分恼火。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孤独感和退化感,感到自己老了,越来越不中用了,好象一支腊烛已经快要烧到尽头了;特别是当白天,子女
们都去上班和忙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老人便感到孤寂。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一种怀旧感就油然而生,喜欢回忆过去最高兴的事情,最幸福的时光,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弄清楚才是。
人在步入老年以后经济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没有什麽过高的奢望,把精神享受看的更重一些,他们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尊重,需要的是关爱。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晚辈——自己的儿女。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好话要好好说。
2、孝顺从现在做起
3、孝顺从小事做起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
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4、、孝顺从心灵做起
四、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但什么是真孝?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实际的。看一个人对父母孝与不孝,不是凭一时一事,也不看你后事如何张扬,而是重在长久,重在生前。生前之孝是真心,死后之孝是假意;生前之孝是为老人,死后之孝是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说,一般老人的心理,要求子女之孝,也就是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子女能使自己生活得舒心,对父母知冷知热、知痛知痒即足矣。有一老人,生前病时,子女竭尽心力,满足老人所求,所以,老人临终前,一再叮咛:“我死之后,不要吹手,不要停灵吊孝,当天去火化了事。人死如灯灭,你们的心尽到了,我知足了,你们不用挂念。”老人死后,其子女谨遵父言,没有大操大办丧事。村人知道内里,尽管觉得丧事不隆重,没有说不孝的。有一种人,生前不孝敬老人,一旦老人一口气咽了,就大办丧事,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即如古人所说:“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温和孝味甘。
随州人有一个特点,人活着对老人不闻不问,宁愿老人饿死、冻死、有病不给看——不孝;老人死后大讲排场,唱歌、跳舞,一路换歌,搞的跟过年似得!甚至有人在丧礼现场演唱《今天是个好日子》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生前对老人不孝,死后大操大办,于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老人去世时讲排场,大操大办,让老人享受“哀荣”,还不如孝在平时,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老人去世后的丧礼办得简单一点,老人泉下有知,也会心安的。
这并不是随州特色,是城市乡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办丧事之风如此之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迷信思想的残留。很多村民仍然认为,丧事办得越隆重,就表示子孙越孝顺,死者在阴间就会“生活”得更好,也就会保佑活着的人平安多福,丧事大操大办成为一种“让死者满意,对生者安慰”的两全之事。这样一来,大办丧事就有了思想基础,一旦有人开始“大办”,在村里“出风头”,势必引起其他人办得更大的连锁反应。
第二,虚荣攀比心理也使得大办丧事之风更加盛行。一些人就把丧事的规格排场看作是财力和身份的一种标志,于是就开始暗中攀比,唯恐被人说成“小气”或“不孝”,争着把排场做得更大。其实如果生前对老人是孝顺的,死后即使一切从简,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如果生前并没有让老人安享晚年,死后的大操大办就更是一种讽刺。
如此一来,丧事越办越大,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不良风气。
要转换农村关于丧葬的不良风气,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作好孝敬老人的榜样,引导农村形成一种“生前敬老尽孝,死后葬礼从简”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让基层干部作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民间形成健康的“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尊老敬老。孝敬老人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淳厚民风,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也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也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起来。
尊老敬老的事情还很多,关键靠行动。因此,我们要自觉把尊老敬老根于心中,不断增强尊老敬老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在家中做尊老敬老的先锋,在社会上做尊老敬老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将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为老人们营造一个美满、安详、健康、幸福的晚年,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第三篇: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孝敬亲人
尊敬老人,孝敬亲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尊老孝亲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老年人,在他们身强体壮、最有能力的时候,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他们用双手铸造成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他们用辛勤劳作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始终如一,他们无怨无悔。如今,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尊敬老人,从身边做起,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放学或是下班回家,亲切的喊一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周末休息,常回家看看,跟老人谈谈心,帮老人捏捏肩膀,锤锤后背;放长假的时候,带着老人逛逛商场,买几件衣服,或是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散散心;老人生病的时候,多打几个电话,陪几次床,让老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康复,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过年过节的时候,陪老人串串门,走走亲戚,让老人为有我们这样的子女而骄傲。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何时,我们都该尊敬老人,孝敬亲人,感恩父母。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成家立业的大人,父母为我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消磨了多少的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的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照亮了他人的前程。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消逝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花费了多少人的辛勤耕耘。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是他们的无私造就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感恩是发自己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人为我们付出的不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记得小时候,由于吃花生太多而全身抽蓄,死死地咬着嘴,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指伸进了我的嘴里,任凭我的牙齿咬得她生疼,母亲的爱,拯救了我的生活,让我差一点陷入黑暗的未来重新光明起来,母爱是伟大的,每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她都会挺身而出,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温暖。
当我们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想起生我们养我们的伟大父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浇灌着我们,为我们挡风遮雨,让我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用自身最珍贵的经验教育着我们,用最无私的爱心和最无限的关怀养育着我们,用最好的智慧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用最美好的品德陶冶着我们的品格,用最无尽的热情与真诚感化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他们倾其一生,将我们养育成人。然而,终究有一天,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再年轻,行动不再方便,腰杆也不再挺直,他们再也无法用双手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他们孤单地看着日出日落,他们安静着数着未来的日子,他们静静地坐在窗前,等待着,等待着子女的归来,期待着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能够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时候,我们怎能忘记尊老孝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怎能忍心看着他们一个人走着自己为数不多的日子……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品德,是做儿女的必须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顺的品德都不具备,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呢?
对于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并不是要我们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多给父母一些关爱,让父母的生活多一些色彩。有时候,孝顺并不代表你给了父母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父母的年纪大了,他们要的并不是银行里的存款,也是不是昂贵的衣服,更不是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他们要的很简单,清晨醒来的一个电话,周末回家的一次陪伴,都能让他们非常满足。他们一直都希望,我们还可以像小时候那样,每天围在一起吃饭,即使饭桌上只有馒头咸菜,他们总是在渴望,我们还可以每天在家里,吵吵闹闹不停息,他们一边期待着我们快快长大,快快成家立业,一边又害怕着我们越长越大,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一边无休无止地将他们全部的爱都给予我们,一边又担心给我们的宠爱太多,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会因一丁点儿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就是这样,矛盾着,纠结着,给的少了怕不够,给的多了怕宠坏。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他们累了,真的累了,他们也需要一把椅子坐坐,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的心疲倦了,也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抚。我们再也不该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更不该对父母的无私付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我们该做的是用我们的行动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知道曾经的那些付出终会有所回报。他们累了,给他们一把椅子,坐下来,帮他们揉揉肩膀,锤锤后背;他们渴了,为他们倒一杯热茶,润润喉咙;他们孤独了,多陪陪他们,陪他们说说话,下下棋,让他们的晚年沐浴在欢乐与幸福中,就像曾经他们给我们的童年一样!
感恩是有意义的,只有爱才能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记住,要尊敬老人,孝敬亲人。
三河市第七小学符佳丽
第四篇: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
有的人可能觉得老人不好,有的人觉得老人应该孝敬。在我心里,老人值得我去尊敬。
老人们年纪大了,干不了活,就打扫卫生。有人看见就避开他们,说他们脏。但我想问一问你们,没有他们的奉献,哪有这干净的环境。难道是你们把城市打扫干净的?
老人上车站着的时候,有几个人会让位的,如果是你们的母亲你也会这样吗?我想不会吧。谁都不愿意自己站着,但老人毕竟是身子弱,你年轻,不会连这点累都不想受吧?如果你老了,在坐公交车时,没有人给你让位,你也不好受吧,你也想有人给你让位吧。
我的心里,老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有的老人在铺路,我就想,我们走的路是老人们用汗水铺成的,我应该尊敬老人。每当我看到老人们种树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不要让老人的汗水白白费掉。我们要让老人知道,他们的汗水没有白白浪费。而且受到了我们的爱护,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有人很孝顺老人,他们觉得父母把自己拉扯这么大,应该孝顺父母,不让父母受累;我也是这么想。我们应该都有这样想法才对。
尊敬老人,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一起来吧。
第五篇: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弘扬中华美德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慈周寨乡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徐雪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敬老人,弘扬中华美德》。
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因为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共和国的大厦是用他们辛勤的劳动甚至生命建造起来的。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的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尊敬老人,我们能做的事有很多:早晨起来,放学归来,都要主动向长辈问好;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已涌现出了许多尊老敬老的楷模,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在他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时,那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全心全意的照顾孤独的老人,用毛主席的话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多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应该尽到的责任。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人们去关爱。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重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美德,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只有在这种世界的老人,才能欣慰的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老师们,同学们!普天之下的每一位慈母严父,都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当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那娇美的容颜,当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渐渐弯曲,当曾经火红的青春,悄然离他们远去,他们却没有丝毫遗憾,没有任何抱怨。他们用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抚育着我们成长,包容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平安,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幸福……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都包含着慈母严父那沉甸甸的爱!可是,我们又给予了父母什么?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不保留的付出,却从没有想过得到任何回报,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吗?来吧,用最朴素的方式来献给父母一份孝心;拿起手中的笔,写句感恩的话语;举起你的手,为父母捶两下背,洗一下脚;拿起你的相机,给父母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只要我们真心的做了,你就能得到一笔珍贵的财富!
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好公民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