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卫生管理各种规章制度
信息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分析管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科研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做全统计台帐,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3、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6、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由社区中心(站)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3、做好健康档案文本借阅工作,按规定手续办理借阅、归还工作。
4、对各科室(站)借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等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
5、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配合中心(站)办公室保证信息,每月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1、在县政府和卫生局的领导下,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全面开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以保护、促进人民健康、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指标。
2、开展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人的生命为全过程、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
3、接受各专业防治、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
4、负责领导制订中心工作计划,按期布置、检查、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
5、负责组织检查医疗、护理、防保工作。定期深入门诊、病房、社区(站)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
6、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开展安全、有序的双向转诊服务。
7、教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医德,改进医疗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督促检查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严防医疗事故和差 错发生。
8、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9、及时研究处理社区居民对中心工作的意见。
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1、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职责,规范操作,严防服务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2、所有工作人员上班时应在班在岗,值班时应坚守岗位,不得串岗。
3、药品必须从合法渠道统一购进。
4、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出具处方。
5、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或顶撞病人。抢救病人时医务人员应严肃认真,不说、不做与抢救治疗无关的话与事,更不允许谈笑风生。
6、社区医生接待病人,解释病情要耐心、细致。与病人对话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将病情及预后交待清楚,不得大包大揽,对疑难、危重病例要及时转诊。
7、认真实行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发生重大差错事故的,要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对发生的差错,纠纷组织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把服务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3、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4、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组织其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逐级上报。
7、质量的检查结果与评优、奖惩相结合,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
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部门职责、监测、预算、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等。
2、定期对全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组织演练。
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物资储备,并进行动态管理。
4、疫情报告。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听从政府统一指令,服从统一指挥。
6、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书写完整病历记录,协助转送病人。
7、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社会民主监督制度
1、建立和完善社会民主监督组织,制定评议管理办法。
2、设置意见箱、意见薄、监督电话、开展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民主监督。
3、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社会民主监督员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听取工作建议。
4、对各项意见建议及时登记、汇总、分析,并进行调查处理、督促改正。
5、监督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社区卫生服务规章制度
1、热爱社区卫生服务,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周到。
2、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及时、规范地完成有关医疗文书,严防差错事故。
3、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积极为患者及其家属排忧解难,严格保守患者及其家属的隐私和秘密。
4、对工作高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5、不吃请收礼,不违法乱纪,严禁医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谋取个人利益。
6、不开人情药,搭车药,不出具虚假医疗证明。
7、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串岗,不随意外出,不办私事。
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
2、应为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3、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用红、绿、橙、蓝、黑色标识区分。
4、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诊疗记录按SOAP(主观治疗、客观检查、评价、计划)要求书写。
5、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记录四次,进行动态管理。
6、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
第二篇: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规章制度
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规章制度
1、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主任的领导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
2、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办公室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上班实行签到制,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
3、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每月召开办公室工作人员会议,对当月的工作进行讲评,安排下一个月的工作,并对乡医及责任医生进行业务培训。
4、积极上报各种资料报表,凡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上报的各种资料、报表,填好后,经主任或院长审核签字后方可上报,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不得延误。
5、辖区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办公室人员必须服从安排,统一调配,随叫随到,配合做好调查处理等工作,在事发2小时内上报上级部门。
6、实行考核制度,实行月抽查、季检查、半年进行评比,对抽查、检查结果作为平时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分值,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奖金和乡医及责任医生的补助。
7、及时收集整理各项工作资料,年终归档成册妥善保管。
8、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中心性、临时性工作。
第三篇:公共卫生管理职责
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相关制度目录
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职责
二、疾病控制工作科室职责
三、妇幼保健工作科室职责
四、卫生监督工作科室职责
五、健康教育工作科室职责
六、慢性病管理工作科室职责
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制度
八、疾病控制工作制度
九、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十、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十一、卫生监督工作制度
十二、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十三、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十四、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
十五、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十六、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职责与任务
十七、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责任区域制度
十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职责
1、负责本乡镇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免疫规划、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爱国卫生、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管理、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
2、负责开展本乡镇的卫生法律法规、卫生科普知识宣 传和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3、负责辖区村级卫生组织的整顿、建设、管理和乡村医生的日常监督、管理、培训、考核、奖惩。
4、具体负责本乡镇疫苗管理使用,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病原微生物和常见污染物的取样送检,疫情和公共卫生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 息收集、报告,控制措施的落实等疾病控制工作任务。
5、根据区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的授权,负责开展辖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
6、具体负责辖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组织项目实 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出生缺陷干预等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7、负责实施本乡镇地方病防治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地方病监测、病情调查、疫情上报等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
8、负责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卫生镇、村活动,指导开展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本乡镇的人居环境、提高卫生水平。
二、疾病控制工作科室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辖区内疾病 预防控制工作。
2、积极组织村级卫生组织规范化开展传染病防治、免 疫规划、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开展对村级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相关政 策的宣传及贯彻落实。
4、全面负责辖区预防接种工作,做好预防接种疑似异 常反应的发现、报告、调查与处理。同时做好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监测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暴发疫情处理和应急接种。
5、及时、准确、规范地收集统计上报各项疾控工作信息及报表,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辖区内开展疾控工作。
6、负责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卫生 知识,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 服务。
7、负责对辖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和重性精 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定期随访。
8、负责辖区的爱国卫生工作。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卫生镇、村活动,指导开展改水改厕及统计工作。
9、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做好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和灾害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0、全面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三、妇幼保健工作科室职责
1、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配套法规,积极开展母婴保健服务,做好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
2、根据区妇幼保健工作总体部署,制定工作计 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村级妇幼保健工作监督检查,考核评价。
3、掌握本乡镇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群体健康的 主要因素,掌握本乡镇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在区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
4、开展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指导村级妇幼人员做好 孕产妇建卡登记,高危孕产妇初筛及产后访视。
5、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指导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做好儿童保健建卡登记、高危儿初筛登记及专案管理,做好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负责危重、疑难病儿的转送。
6、做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前及孕早期免费增补叶酸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发放管理工作。
7、负责本辖区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调查,并按要求上报区妇幼保健院。
四、卫生监督工作科室职责
1、接受区卫生局的委托和区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负责本辖区日常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2、负责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在本辖区的贯彻执行,负责 制订本辖区卫生监督工作计划。负责卫生法律法规在本辖 区的宣传教育工作。
2、依法监督管理辖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工作;依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负责监管本辖区医疗市场秩序和从业人员执业活动,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
3、抓好村级卫生组织管理工作。辖区内镇村卫生服务 一体化管理率达100%。
4、完成卫生局交办的其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任务。
5、负责本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统计、资料上报工作。
五、健康教育工作科室职责
1、按要求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入户访视,并有详细的记录。
2、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负责定期更换卫生院、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
3、负责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状况调查评估。
4、开设农村健康教育课堂,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课。
5、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健康教育内容。
6、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公共卫生管理科室各种资料、影像、图片。
六、慢性病管理工作科室职责
1、建立镇村慢性病管理防治网络。
2、负责全乡镇慢性疾病防治管理及老年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3、制定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4、针对不同人群定期举办慢病防治知识讲座;针对不 同人群开展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活动;要有详细的记录;定期发放慢性病宣传材料。
5、建立慢性病各项工作登记记录,并按要求统计上报。
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制度
1、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工作人员在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明确职责分工,相互协作配合,认真抓好各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
2、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 班,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半天假由副主任审批,一天以上由主任审批。
3、每月召开科室工作人员及村级公共卫生人员例会,通报、总结当月工作完成情况,安排部署下一个月的工作。
4、积极上报各种资料报表,凡要求上报的各种资料、报表,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不得延误。
5、辖区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室人员必须服从安排,统一调配,随叫随到,配合做好调查处理等工作,在事发2小时内上报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
6、坚持学习,科室组织全体人员每周一次政治学习,一次业务学习,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7、实行考核制度,对各科室及其个人工作,实行月抽
查、季检查、半年进行评比,对抽查、检查结果作为平时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分值,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奖金和村级公共卫生人员的补助。
八、疾病控制工作制度
1、在镇街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的领导下,全面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地方病、爱国卫生、结核病防治等工作。
2、按照对口业务部门的指导,制定当地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性精神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以爱国卫生工作为载体,认真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 治,落实改水、改厕任务。
4、每月开展一次对村级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每月对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指导,半年和年终分别进行一次全面工作考核。
5、坚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性事件应急处置 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6、定期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7、及时收集整理各项疾控工作资料,年终归档成册妥
善保管。
九、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制定辖区计划免疫工作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2、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
3、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坚持每季全乡镇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4、接种人员要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
5、严格执行安全注射的有关规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或事故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6、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做好接种后各种报表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
7、做好计免针对传染病监测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分析、暴发疫情处理和应急接种。
十、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一)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制度
1、由村级妇幼人员做好本村新婚妇女和孕妇的摸底、登记工作,并上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2、确定早孕后,必须在孕12 W前按早孕检查记录要 求的项目进行早孕建卡工作,并预约下一次检查时间。
3、必须在早孕检查的同时做第一次高危评分,初筛高 危孕妇造册登记,进行专案管理。
4、按孕产妇管理的要求时间进行定期孕期检查,达到 查五访三,凡属高危,酌情增加检查次数0。
5、产前检查要认真,填写正确。
6、推行住院分娩,严禁家庭接生。
7、坚持产后访视不少于三次,从出院后第二日开始,最后一次访视必须测量新生儿体重,按访视产妇及新生儿记录内容项目进行,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预约产后42 天健康检查,收回卡册。
8、认真做好孕期、产褥期、新生儿期的卫生营养、科学育儿等保健指导宣传工作。
9、做好各种表、卡、册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
(二)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1、对高危孕妇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手册上注特殊标记,并定期随访。
2、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轻度高危妊娠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处理,重度高危妊娠由区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负责诊治。病情缓解后返回,由镇卫生院负责定期随访。
3、凡高危孕妇必须转送到区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住院分娩。
4、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应送区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确诊。
5、提高高危孕妇的监护手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对母婴有利的分娩方式、决定计划或适时分娩,确保母婴安全。
6、高危孕妇的产后访视,由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实施。
7、高危孕产妇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全程追踪随访。
(三)儿童系统化管理制度
1、负责本辖区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掌握0—6岁儿童基本情况。
2、按照规定的“3、2、1”体检程序,定期检查,即 1岁以内分别在3、6、12月龄各体检一次,1-3岁每半岁体检一次,3-6岁每年体检一次,必须由内、儿科临床大夫参与体检,认真填写儿童体检卡册。
3、统一按WHO规定年龄体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
4、认真进行体检者的资料统计小结,各种数据必须符 合可靠性、科学性、准确性。
5、筛查出的体弱儿,造册登记,实行专案管理,体弱儿应建立专案卡,及时治疗、矫治。
6、结合健康检查,进行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及防治、科学育儿指导等工作,提高群众的家庭自我保健和优生优育能力。
7、在认真做好系统化管理工作指定内容任务的同时,认真完成其他儿童保健指令性工作。
8、儿童体检工作,由村级组织配合,乡镇卫生院具体实施完成。
(四)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
1、妇幼人员对该辖区的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 亡,及时上报,并将死亡进行建册登记。
2、乡镇卫生院应组织力量对两个死亡情况进行入户调查。
3、乡镇妇幼专干认真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并应将死亡病理调查摘要一并按月上报区妇幼保健站。
4、乡镇卫生院必须配合区妇幼保健院,对死亡报告卡进行完整性、正确性质量检查和核实。
十一、卫生监督工作制度
1、卫生监督工作要坚持合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2、乡镇卫生监督员现场执法要着装整齐,证件齐全,风纪严谨,文书规范,程序得当,适用法律条款准确。
3、认真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相对人的礼品、礼金、物品和有价证卷,严禁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4、在卫生局的组织下,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区境内执行 跨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5、协助卫生局对大案要案进行查处,对食物中毒事件 进行调查处理。
6、卫生局下达或交办监督任务后要迅速行动,第一时 间介入现场,不得推诿扯皮和拖延。
7、负责本辖区内卫生监督工作,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不得越权执法,随意执法。
十二、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专(兼)职人员,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健康教育工作,一年不少于两次以上。
2、镇、村等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卫生宣传标语,每个季度更换宣传内容,全年不少于4次,向居民公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3、明确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4、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健康处方,组织居民积极参加观看健康教育电影、戏曲等,全年不少于4次。
5、定期组织进行街头宣传、咨询、义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6、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登记入户,每户家庭中健康宣传资料不少于2种。
十三、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1、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开展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干预。
2、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册,一年一次定期检查,筛选重点人群另册管理。
3、建立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每3个月一次,结核病根据区县疾病控制中心要求进行督导、指导)规范化档案,定期诊断、治疗,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
4、开展咨询服务,指导如何合理用药,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5、建立慢性病管理手册,定期进行家庭访视。
6、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十四、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
1、成立精神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村居监护小组,明确专职人员,加强对精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制定本辖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计划、方案,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布置精防工作。
3、加强对村居委监护小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 质量。
4、加大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力度,坚持随访制度,每季度对精神病人家访一次,了解病人康复情况,并作随访记录。
5、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 就诊。
6、熟悉辖区精神病人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做好建档、建卡工作。
十五、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华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对以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 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5、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及规范化管理。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 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十六、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职责与任务
1、实时掌握当地和外来人员基础资料:包括人数、居住地点、户籍、免疫规划接种、欲婚青年、育龄妇女、早孕、出生、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等信息,每月收集一次并上报乡镇公共卫生管理科室。
2、及时上报本村各类传染病、集体中毒事件、生活饮用水污染、非法行医、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职业危害、人群健康伤害事件、家畜不明原因死亡等信息,协助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传染源控制和疫点消杀工作。
3、协助发放儿童免疫接种通知单以及各类预防保健、疾病控制通知书、告知书等,督促本地和外来人员的儿童家长及时领取免疫接种证并按时接种。
4、协助做好本村的妇幼保健服务,及时掌握、报告孕 情,动员孕妇接受早孕检查、定期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协助做好产后访视,搞好体弱儿管理。
5、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管理、随访等工作。指导、协调本村的爱卫工作。
6、设置并管理村健康教育宣传栏,刊出或协助刊出和 更换宣传栏教育资料,组织动员孕妇和3岁以下儿童家长参加由乡镇卫生院举办的孕妇和儿童健康教育,协助做好健康教育资料发放、人口出生、死因调查等工作。
7、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公共卫生统计报表,妥善保管 有关资料。
8、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公共卫生管理科室交办的其它公共卫生工作。
十七、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责任区域制度
1、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责任区域制度,每人承担一定区域内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2、每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原则上承担1500名居民的公 共卫生服务,1500人以下的村(居)配备1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超过1500人的村(居),按每多1500人增配1名的比例配备。
3、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在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科室的领导下开展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
4、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要了解和熟悉责任区域内居民的基本信息,如人口总数、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家庭数量、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联系方式等,并登记造册。
5、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要按照卫生局和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科室的规定与要求,全面承担起责任区域内居民的健康宣教、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慢病管 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置等公共卫生任务,同时协助本区域的行政组织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6、公共卫生工作人每月向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科室汇报一次工作,紧急情况要随时报告。
7、公共卫生协理员实行例会制度,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上月工作,安排下月任 务,点评工作质量的优劣。
8、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分为半年考核与末考核,两次考核成绩作为当年的总成绩。考核成绩作为进行奖惩的依据。考核标准与方法由各区县卫生局制定。
十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的 管理,保障专项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根据《淄博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全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成本补助。专项资金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2、各单位对下拨的专项资金核算与管理统一归口到单 位财务部门,按项目设置专账核算。严禁体外循环,并明确 专人负责,项目不得相互混用,确保全面、真实地反映资金 使用情况。专项资金账户的银行存款核算与单位的基本账户 不得混用,其具体要求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3、各基层卫生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各单位凡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要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归档工作,以便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4、各单位要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 制,将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区卫生局将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每半年进行考核评估一次,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和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事业经费等。卫生局将不定期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通报,提高项目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6、有关单位或工作人员因失职或滥用职权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流失的,一经发现,将暂缓该单位该项目资金的后续拨付,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逾期未能整改的,将收回已下达的补助资金,同时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篇:公共卫生管理8
公共卫生管理
(二)第一章概论 1.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对各个层次卫生行政和卫生业务管理活动的总称谓,是人们为实现卫生组织的决策目标,根据卫生事业的性质、特点,通过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最佳效能所进行的活动。2.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社会卫生活动的宏观管理规律②社会卫生活动的微观管理规律 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试验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4.1996年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5.所谓福利性是指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投入。具体体现在①医疗保障中的福利政策②财政收入的福利政策③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的福利性 6.所谓公益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举办卫生事业不收取投资回报②卫生事业享有政府给予的某些特权③卫生事业机构应承担公共义务④政府对卫生工作进行政策干预和法律管理 7.影响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的主要因素①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②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的性质 8.建国以来我国先后确定过两个卫生工作方针。①1952年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②1991年确定,并经1996年修订完善的“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明确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依靠力量、工作宗旨,同时也指明了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南。10.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含义①以农村为重点②预防为主③中西医并重(处理中西医关系的原则)④依靠科技与教育(基本动力)⑤动员全社会参与(依靠力量和工作方法)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卫生事业的宗旨、目的和最终目标)11.卫生政策的构成条件①要有制定主体和实施客体②要有目标性③要有行动准则④必须经过正式颁布 12.我国卫生政策的特点①鲜明的阶级性与一定共同性相结合②部门性与社会性相结合③强制性与说服性相结合④相对稳定性与持久稳定性相结合 13.卫生政策的基本职能①指导职能②控制作用(目标性控制、职责性控制、标准性控制、制裁性控制)③调节作用(调节工作关系、调节服务关系、调节利益关系)
14.我国卫生改革主要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开始的。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①第一个历史阶段的卫生改革政策(1978年—1996年)
目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利民便民
基本内容:①积极发展卫生机构②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③允许和鼓励在职人员有偿应聘和业余服务④改革收费制度,改善补偿机制⑤积极为农村培训人才,巩固发展三级医疗保健网,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组建多种形式村级卫生组织
不足:①对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缺乏战略性政策②对医药费用上升水平的控制缺乏战略性政策③有些政策落实不够好,有些改革政策则有失误②第二个历史阶段的卫生改革政策(1996年—现在)
目的: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主要内容:改革卫生管理体制②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③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④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第二章卫生组织与卫生领导
组织的希腊原文为和谐、协调的意思。从管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组织结构的定义①复杂性②正规化③集权化 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①劳动分工②统一指挥③职权与职责④管理跨度⑤部门化
组织设计时既要充分利用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防止由于人员的非经济性影响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作用
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任职者可以从该职位的等级或头衔中获得这种权力。管理跨度是指一位管理者能够有效指挥的下属人数。(发展趋势:中空化、扁平化)
所谓职能部门化就是按履行的职能组合工作活动,这在公共卫生事业组织中是较为普遍的部门化方式。产品部门化是指按照主要产品领域形成部门的方式(制造业和服务业)。顾客部门化是根据所针对的顾客群体的特定类型形成部门(零售业)
我国的卫生行政组织主要由两大块构成①国家卫生部②地方卫生厅(局):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市(地)卫生局、县市(区)卫生局、乡(镇、街道)文卫办。
国家卫生部的内设机构和职责①办公厅②人事司③规划财务司④卫生法制与监督司⑤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⑥医政司⑦卫生部疾病控制室⑧卫生部科技教育司⑨国际合同司
10、保健局
11、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
12、离退休干部局 卫生事业组织①医疗康复机构②卫生防疫机构③妇幼保健机关④医学研究机构⑤高等医学院校⑥药品检验与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机构 第三章社会卫生策略
1、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
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WHO和成员国的主要卫生目标是:到2000年使世界所有的人民都达到社会和经济生活两方面富有成效的那样一种健康水平,即“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3、“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几个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成人非文盲率。西太平洋地区的卫生状况是疾病与贫困、疾病与富裕相混杂。
4、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在1944年9月召开的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议上,地区主任韩相泰博士提出的《健康新地平线》(此文件于1995年6月由执委会正式通过)明确指出,未来的工作方向必须将侧重点从疾病本身转移到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健康方面来。未来的卫生干预必须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状况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是未来年代的两个核心概念。
5、健康保护就是在承认人类生命脆弱性的前提下,向居民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援助,以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其健康的损害
6、健康促进是指有关能鼓励和促进人们自己及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共同协力改善和解决他们自己的健康问题的措施
7、中国“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卫生体制,使群众享有同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并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8、主要卫生措施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②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为长远卫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③完善卫生经济政策④加大力度,推进卫生扶贫工作和西部卫生事业发展⑤建立健全卫生信息系统,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9、当前中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深化卫生改革①完善卫生防疫体制,加大投入,加强建设②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③继续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改革④加大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坚决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⑤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充实和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⑥广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卫生医疗行业的新形象
10、中共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总要求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
11、2003年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做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定。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月9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公布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标志着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特征①突如其来,不易预测②在公共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③对公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第四章区域卫生规划
1、规划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统筹设计,是范围较大、规模较大的事业或工作的一种较长时限的发展战略、总方针、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的设想蓝图,是一种战略性的全局部署方案。
2、计划是在规划的指导和规定下做出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规划的目标,需通过具体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来实现。
3、区域卫生规划的定义: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4、我国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的、经济的、公平的中国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5、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①是国家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②是卫生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③区域内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④充分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6、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程序①形势分析②确定卫生问题与优先领域③制定综合目标④选择策略⑤制定实施计划⑥监测计划的实施⑦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7、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8、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加强领导②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③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④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监督评价
9、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卫生服务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和知识技术等资源。卫生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卫生资源的配置手段有两种①市场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②行政调节(通过政策来配置卫生资源)
10、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卫生服务机构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11、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①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让全社会都能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②卫生服务质量是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线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会日益增大。④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对医疗质量、诊疗技术方法、服务内容建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实行标准化管理⑤我国医疗工作的原则是“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制定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 第五章卫生服务管理
1、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机构为一定目的,合理使用各种卫生资源(卫生人力、卫生经费、卫生技术、卫生信息),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过程
2、卫生服务系统是使用卫生资源解决某个卫生问题,从而达到改善卫生状况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各种卫生工作系统。卫生服务系统由①卫生服务计划②人群及卫生问题③卫生资源④卫生服务⑤健康状况构成。
3、卫生服务需要是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消费者个体认识和医学专业人员分析认为使个人尽可能保持健康或变得健康应获得的卫生服务
4、卫生服务需求是从卫生服务提供的角度以及经济和价值的概念出发,探讨卫生部门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卫生服务需要,是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要求。先有卫生服务需要后有卫生服务需求,只有具有购买力的卫生服务需要才能转变为卫生服务需求。
5、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①消费者医疗信息的缺乏和需求的被动性②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③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④卫生服务需求受卫生服务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
6、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①人口状况(数量、老年、少年人口比例、城乡人口比例)②经济发展状况③卫生服务提供方因素
7、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卫生服务的供给必须同时具备提供者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和提供者有提供服务的能力这两个条件
8、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①同时性或及时性②不确定性和变化性③专业性和垄断性④供给者的主导性⑤外部经济效应
9、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有①卫生服务成本及卫生服务价格②卫生资源③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
10、卫生服务需求是卫生服务供给产生的前提,卫生服务供给是卫生服务需求实现的基础
11、健康询问调查按照研究方法分为三种①一次性横断面调查②重复性横断面调查③连续性长期调查。调查内容一般分为两部分①基本调查内容②补充调查内容
12、调查结果分析内容包括①疾病负担及其构成②影响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③疾病构成分析(两周患病疾病构成情况、居民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各病种住院率及其构成、就诊机构分析)
13、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接触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特征:①无形②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③顾客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④一般不可存储⑤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比例较大⑥服务的一致性相
对较低。
14、质量是指反映实体(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特征:①性能②寿命③可靠性④安全性⑤经济性
15、服务质量是一种认知的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或惊喜程度,是消费对于事物较具延续性的评价。常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
16、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从1979年成立“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开始,共历经7年时间,制定出一套质量管理和保证方面的标准----“ISO—9000族”,包括质量管理、保证术语、标准选用指南、质量保证要求、质量管理指南及技术支持等。该标准十分强调服务的全过程,十分强调“顾客”。“ISO---9000”既是一种服务业合格的认证体系,更是一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
17、中国卫生事业施行“ISO---9000”的意义①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②健康概念已由原来单纯的去除疾病,发展为身、心、社、灵的一种平衡状态而非疾病和老弱③新模式的运作在文化驱动机制作用下得以完成18、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卫生系统以保证和提高卫生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立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是卫生系统实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19、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①质量目标②质量监控组织③质量标准体系④质量信息反馈体系⑤质量管理网⑥质量后勤保障。第六章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管理
1、医疗保险制度源于欧洲。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1922年,日本在亚洲首先通过了《健康保险法案》。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社会保障开始成为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成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权利。
2、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医疗服务建议》。明确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①医疗保险基金应由被保险人、雇主及公共资金共同筹集②凡收入不低于生存线的成员均应缴纳保险费③被保险人缴纳的最高保险费应控制在不造成其生活困难的范围内④雇主应为其雇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费⑤政府应为生存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⑥保险费支付范围以外服务费用由消费者自付。
3、全民卫生服务(NHS),即由政府负责向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并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付。
4、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①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过度膨胀②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③医疗服务质量差④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过小,保险范围和保障水平也不够理想5、20世纪80年代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浪潮的措施①增加税收及医疗保险费的收入②增加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③进一步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④社会医疗保
险机构亲自办医院⑤从后付制转向预付制⑥储蓄型保险的推广⑦美国“有管理的保健”模式的推广
6、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都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
7、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足①社会医疗覆盖面过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②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个人累积机制,职工的医疗费用无稳定来源③国家财政和单位包揽过多,缺乏对医疗机构和职工个人费用的有效制约机制
8、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历的阶段①职工就医适当负担部分医疗费用阶段②着重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阶段③试点探索“统帐结合”阶段
9、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0、医疗保险是指由特定的组织机构经办,通过某种带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缔结的契约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的一定人群中筹措医疗基金,并为该人群中的每一成员公平的分担其因疾病而导致的经济风险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办法。
11、社会医疗保险是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的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制度
12、医疗保险与其它保险的不同之处,及其特点在于①普遍性②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③属于短期的、经常性保险④采用医疗给付的补偿形式⑤医疗保险的发生频率高,费用难控制
13、医疗保险的组成结构,医疗保险一般由五方构成①保险机构,即提供保险服务,支付、补偿疾病风险损失的“保险人”②投保方,即需要并希望得到保障的“投保人”③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即医院等医疗服务的“供给方”④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即“被保险人”或“保险受益人”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⑤政府
14、医疗保险中的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障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一定福利性和强制性)②单位(雇主)提供的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
15、医疗保险的类型①根据性质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②根据保障水平可分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③根据保险基金的筹措方式可分为国家医疗保险(全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险、社区医疗保险
16、国家医疗保险也称为全民医疗保险,是指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由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计划的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被保险人看病时,基本上不要支付费用
17、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雇主和雇员缴费,政府适当补贴,当被
保险人及其家人患病、受伤或生育而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
18、储蓄医疗保险是一种通过立法,强制雇员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雇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19、商业医疗保险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20、医疗保险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医疗保险的数量。
21、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因素有①疾病发生的概率②疾病损失的大小③医疗保险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避险心态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⑦消费者年龄、健康状况、性别、种族等等
22、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的原则是“广覆盖”“低水平”
23、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①社会保险税②个人储蓄③财政税收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24、用人单位缴费率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6%,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另一部分划入本单位职工的个人账户(30%)
25、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可分为现收先付制、积累制和混合制。
26、医疗保险管理的职能部门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②省级劳动保障厅(局)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7、后付制是指在提供了医疗服务之后,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费用的开支多少,向医疗机构或病人支付医疗费用。预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之前,医疗保险机构就按合同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固定数额的费用。
28、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速,减轻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内容有①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②零售药店的管理③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④强化社区服务⑤医疗保险的信息管理
29、医疗保险监督的主要对象①对参保单位的监督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③参保人的监督④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
第七章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法
1、卫生法主要调整以下三方面的社会关系①卫生组织关系②卫生管理关系③卫生服务关系
2、卫生法的特征①以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为根本宗旨②综合性和多样性③科学性和技术规范性④社会共同性。
3、卫生法的基本原则①保护公民健康的原则②全社会参与原则③国家卫生监督原则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以来,为了实现其“使全世界人民活动可能的最高水平的健康”的宗旨,把提出国际卫生公约、规则和协定,制定食品、生物制品、药品的国际标准及诊断方法的国际规范和标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
务之一
5、卫生法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作用①规范作用(禁止性义务、积极作为义务、授予权利)(指引、预测和评价作用)②社会作用
6、卫生法制管理的意义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②我国公共卫生行业适应WTO规则的需要③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需要 第八章卫生经济管理
1、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起源于社会劳动的分工与协作
2、卫生经济管理的形式与内容①卫生计划管理②卫生预算管理③卫生机构财务管理④卫生机构的成本管理⑤卫生服务价格管理⑥卫生事业基本建设管理⑦卫生设备管理⑧卫生投资决策的管理
3、社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开展某项活动、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项服务,也可指消费者利用某些服务与消费某些产品所要占用和消耗某些经济资源而必须付出的社会经济代价
4、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因第三者进行的经济活动而获得无须支付报酬的收益,或者遭受无法索取补偿的损害
5、社会成本的理论基础①外部性理论②公共产品理论③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④信息不对称
6、卫生资源的配置成本: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和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活动中的资源消耗。这种成本是一种资源转换为卫生资源或转换为宏观调控资源所造成的损失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可分为物质性资源成本和非物质性资源成本。
7、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是指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可分为①疾病的直接社会经济负担②疾病的间接社会经济负担
8、卫生财务管理的特点①涉及面广②综合性强③灵敏度高。内容①单位预算管理②收入管理③支出管理④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的管理⑤资产管理⑥负债管理⑦卫生机构清算的管理
9、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计划性原则③价值最大化原则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⑤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10、卫生服务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构成卫生服务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①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医务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③医务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得
11、卫生机构实行成本核算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②有利于提供卫生机构的利用效益③可为检查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服务④是深化卫生改革的要求⑤是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⑥为平价分析卫生服务综合效益提供了可信的信息资料。
12、卫生机构成本核算的要求①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②加强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③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办理④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办法
13、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①预算补偿②收费补偿③复合补偿
14、医疗服务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医疗劳务
收费偏低②高新仪器配置、利用过多③药品收入增长速度过快 第九章卫生信息管理1、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
2、信息的基本属性①事实性②等级性③可压缩性④扩散性⑤传输性⑥分享性⑦增值性⑧转换性
3、信息的生命周期是由信息的要求、获得、服务和退出四个阶段构成。这四个阶段具体化到工作中就是六个工作环节①信息的收集②信息的传输③信息的加工④信息的存储⑤信息的维护⑥信息的使用
4、卫生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①保健对象管理②卫生保健管理③卫生行政管理
5、妨碍数据质量的因素①不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和程序②记录和报告不良③处理数据中的错误
6、提高和确保数据质量的措施①用户参与系统设计②对程序和定义进行标准化③设计数据收集工具④建立一个合适的激励体系等
7、卫生信息管理技术①常规数据收集方法(卫生单位数据收集、社区数据收集、人口登记)②非常规数据收集方法(快速评价程序、调查、人口学检测)
8、卫生信息系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将卫生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信息处理过程综合成有机整体,及时而有效地为卫生事业管理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一般分为卫生管理统计信息系统和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两大部分
9、卫生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的要素①组织机构②人员③相应的法规制度④数据统计指标⑤数据处理工具
10、卫生管理统计改革思路①完善统计法规建设,加大依法统计的力度②改革卫生统计体制,进一步健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③改革卫生统计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④加快建立卫生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重点是建库联网和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⑤加强基础建设与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1、医学科技信息系统:在信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国内外医药科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报道、服务和分析研究,以促进医药科学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12、医学科技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①信息收集②信息整理③信息服务④信息报道⑤信息分析研究
13、计算机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条件及范围①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②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③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
14、计算机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①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②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③自动检测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⑤建立个人健康档案⑥管理信息系统(MIS)第十章卫生文化建设
1、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及其职工在从事医疗工作、医院经营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它具有可塑、潜移、扩散、隐形的特性。具有导向、凝聚、约束、辐
射五项功能
2、医院文化的组成要素①医院文化的基础②医院文化系统③医院文化理论和表象
3、医院文化的塑造方法①强化医院院长或决策集团要有“做大事”,实现“最好”或“第一”的价值取向②强化医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病人为中心”的竞争战略,建立灵活应变的经营机制③强化医院严格的内部管理,并实施优胜劣汰的全员优化,人才制胜的战略④强化医院文化要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4、医德是指调节医务人员与病人、义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集体、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医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防病治疗、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医德建设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作用①是提高医疗卫生质量的根本条件②是执行规章制度的思想保证
7、爱国卫生运动目标①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机制,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②坚持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促进文明村镇的建设③进一步提高除四害的科学性④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实现爱国卫生法制管理⑥进一步抓好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对外交流工作
8、健康教育的社会作用①是一切卫生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方法②是预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③是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水平的途径④是强大的治疗因素⑤是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
9、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思想性②科学性③群众性
10、中国健康教育的特点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②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首要战略任务③有政府的直接干预④坚持群众参与,社会大联合⑤建立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⑥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⑦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第十一章卫生技术评估
1.技术评估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
兴起的。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开展了技术评估方面的研究。
2.技术评估的特点①整体性②多学科性③客观性④批评性
3.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工作阶段②影响分析阶段③研究对策阶段④综合评价阶段
4.1974年,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TA)提交了第一份有关药物生物平衡的报告,1976年OTA卫生计划提交了第一份正式的卫生评估报告,这标志着卫生技术评估的诞生。
5.卫生技术评估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弱和抑制
医学技术在开发、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增强和发扬医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医学技术的正确发展。
6.卫生技术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技术标准②社会标准
7.卫生评估的技术标准就是指技术上的合理
性 包括①安全性、有效性②成本-效果、成本—
效益、成本效用和宏观经济学效应③是否有利于适宜技术的选择
8.卫生评估的社会标准就是指社会的合意
性。就是要求技术运用的后果尽可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相符合,而非和这些方面的发展相悖。包括①社会的伦理标准②人的价值标准③社会政策、法律的标准
9.卫生技术评估的意义①有助于医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控制②有助于医学高新技术的正确发展③有助于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10.医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控制机制①应普遍开展卫生技术评估②正确的政策导向③进一步促进社会传统伦理观念的改变④制定新的法律法规⑤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⑥引导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正确认识医学技术社会后果的两重性 第十二章 医院管理
1.构成一所医院的基本条件是①以住院医疗
为主,具备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②配备有相应的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医务人员③拥有基本的、必要的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设备及设施④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2.医院的类型①按任务和功能分类有一级、二级、三级医院②按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分类有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③按收治范围分类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④按层次分类有省医院、市医院、县医院等⑤按任务分类有军队医院、厂矿医院、教学医院、科研医院等⑥按所有制分类有全民所有制医院、集体所有制医院、个人所有制医院、股份制医院、中外合资医院等
3.医院的功能①医疗②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③科研④教学
4.医院工作的特点①以医疗工作为中心②整
体性、协作性很强③随机性与规范性④医院工作的时间性强⑤生活服务服从于医学服务
5.医院的部门划分①诊疗部门②辅助诊疗部门③护理部门④机关职能部门⑤后勤保障部门 6.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病人第一②安全有效③首诊负责制④重点加强
7.医疗管理的职能①制定医疗管理计划②合理组织医疗技术力量③制定各项医疗规章制度④做好医疗活动中的协调⑤检查评定医疗效果
8.门诊流程①分诊②挂号③候诊④就诊⑤医技科室检查和治疗⑥取药⑦离院|留察|住院 9.门诊工作特点①病人多、流量大、就诊高峰集中②诊疗时间短暂③就诊环节复杂,涉及部门繁多④门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⑤门诊室经济而且方便的医疗方式
10.门诊管理的要点①合理组织医疗力量②普
通门诊与专科门诊相结合③和设置门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④防止交叉感染⑤保证医疗质量
11.住院诊疗管理是指对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所实行的以病房管理为中心的全过程管理活动
12.住院诊疗管理的特点①以病房为中心涉及到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②以三级医师结构为核心、医疗业务活动为重点的管理体系③医疗功能的连续性、协同性、系统性、综合性④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反馈调节作用明显
13.住院诊疗工作①检诊②查房③会诊与病例
讨论④治疗⑤病历书写⑥计划诊疗⑦早会与值班制度病人出、转院工作,死亡病人处理工作⑨随访
14.重症监护病房(ICU)或称为加强医疗病
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把需要特别诊疗和护理的急危重病人,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病区或病室,采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仪器设备,加强医疗、护理力量,实施加强诊疗护理和监测的一种过渡性诊疗组织形式
15.ICU重症监护病房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NICU新生儿监护病房RCU呼吸内科监护病房RR麻醉恢复室
16.重症监护病房的意义①是提高重危病例抢救质量的先进组织形式②集中使用各种仪器有利于提供使用效益,便于维修管理,积累生物医学工程经验③开设重症监护病房标志着危重病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培养危重病专业医师、护理技术人员的阵地
17.急诊科的工作特点①急诊工作必须高速
度、高效率②急诊医护人员应有熟练的诊疗技术和一定的临床经验③急诊诊疗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忙而不乱④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呼叫及应召急救组织系统⑤急救设备及药品完好齐全⑥需维持良好的秩序
18.医院感染(HI)又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HAI),凡住院病人、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
19.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①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指针②使用过程中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③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需慎重
20.医疗安全是指病人在医院医疗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能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
21.医疗纠纷是指在诊断、治疗、护理工作中,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经济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或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结的医患纠葛
22.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
疗活动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3.医疗事故的构成要素①主体是医疗机构及
其医务人员②行为的违反性③过失造成患者人身伤害④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4.医疗事故的分级①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②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③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④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25.医疗事故的赔偿协商原则①双方自愿②平
等、公平③合法协商内容①是否属于医疗事故②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和赔偿的具体数额,给付方式和时限等③与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有关的其他事项
26.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是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对已经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医患双方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就医疗事故赔偿进行调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主持下,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达成协议,解决其医疗事故赔偿争议的一种诉讼外活动
27.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的特点①是对已经
确定为医疗事故的争议进行调解②医患双方共同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③医患双方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调解的内容是医疗事故赔偿而不是所有的医疗事故争议④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行为是不可诉行为⑤经调解后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只能由双方当事人自己履行,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28.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的原则①自愿②合法程序①申请调解②受理调解③调解④调解成立的,医患双方当签署调解书
29.确定医疗事故具体赔偿数额的基本原则①医疗事故等级②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③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30.医疗事故的赔偿金额①医疗费②误工费③
住院伙食补助费④陪护费⑤残疾生活补助费⑥残疾用具费⑦丧葬费⑧被抚养人生活费⑨交通费
10、住宿费
11、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十三章预防保健管理
1、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任务:“疾病控制,监督检测,卫生宣教,科研培训”。①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控制②消毒、杀虫及灭鼠③根据国家卫生法规、条例、卫生标准对辖区有关部门、行业场所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督监测。④卫生宣传教育⑤科研培训
2、卫生监督检测包括五个方面(“五大卫生监督”)①劳动卫生②环境卫生③食品卫生④学校卫生⑤放射卫生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内容①传染病预防控制②免疫预防③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④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⑥开展五大卫生监测,预防控制有关疾病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5、传染病综合性防治措施①加强领导,当好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参谋,通过政府制定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②加强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的管理③搞好卫生宣传④保护易感人群⑤强化疾病监测系统
6、卫生防疫机构在五大卫生监测中的主要任务①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预防②放射卫生与放射病预防③营养与食品卫生及食源性疾病预防④环境卫生及环境因素所致疾病预防⑤学校卫生与学生常见病预防7、199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雅加达宣言提出了21世纪健康促进的五项重点任务①强调健康的社会责任②增加发展健康的投资③扩大健康促进的多方面合作④增强社区能力以及向个体授权⑤保证健康促进的基本设施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①应急组织的管理②应急技术、信息和物资管理③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和报告规范
9、在新的卫生监督体系中,卫生监督的重点是保障各种社会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
10、卫生监督工作内容①食品卫生监督②传染病卫生监督③职业卫生监督④放射卫生监督⑤公共场所卫生监督⑥学校卫生监督⑦化妆品卫生监督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⑨消毒卫生监督11、2001年6月,我国国务院总理签署308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法律高度规定了新形势下的母婴保健方针,即 “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现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
12、妇女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普及新法接生,推广科学接生②全面加强妇女保健系统管理③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做好婚前检查、围产保健、产前诊断④与计划生育部门密切合作,提供计划生育服务
13、儿童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①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②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③通过对幼儿园、托儿所儿童提供保健服务,加强对集体儿童的保健管理④加强对体弱儿童及伤残儿童的保健管理⑤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开展监测和评价
第五篇: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求得餐厅的发展,也为了要求分工任务明确,更为了保证工作很好地进行,特地制定以下规章:
経营管理:
财务制度:
会议要求:
每日开业前召开10分种的碰头会检討昨日的经营情
况作出汇报和安排今日的工作事项,每月举行一次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完善餐厅的经营;与会人员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多于5分钟,也不得提早10分钟离会;若有事情耽误可以请假,但须有请假条以及负责人的签名;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向负责人申请晚到或早退;缺席、迟到、早退如无负责人的许可,一律按缺席算——根据人事部规章制度的会议条例给予处分。
营运要求:
1、成员应自觉维护餐厅的形象,不做有损餐厅形象的事;
2、成员应将团结合作放在首位,遵循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分工明确但也要求团结友爱;
3、成员对餐厅交予的工作应认真积极的完成;
4、成员应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并积极为餐厅出谋划策且多做实事。
值班要求:
1、成员须严格按照各管理范围的制度执行任务,不得违反其
中任何一条;
2、成员值班须听从人事部的值班安排,不得随意调班、旷班;
如有调班的须事先通知人事部,有事不能值班的也需提前向人事部请假,好让人事部另作安排;
3、成员值班时须严格按照打卡制度,要准时到场,不能代他
人或让他人代打卡;
4、每个班次的值班成员到场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上个班次的人员值班情况,如发现上一班次的值班情况有不妥之处,应及时让其处理,待检查无误、财务交接完毕后才可让其离开;
5、值班成员交接工作时应对上一班次成员的值班情况如实登
记。
(以上值班要求如发现有成员违规的现象,一律按人事部规章
制度的违规条例给予处分。)
全体成员须按照以上制度严格执行,为餐厅的美好明天一起奋斗!
店面制度:
卫生方面:
1.每日进行卫生打扫,每周进行卫生检查,每个月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厨房,杂物房,地板和窗子都搞干净;
2.值班成员要确定垃圾与污水是否清理,柜台、餐桌、地板是否保持整洁与清洁,厨房厨具是否清洗、消毒以及摆放整齐;
3.冰箱要定期清理,过期食物要处理掉,不能仍放在冰箱,造成一种异味,冰箱也应该放一些除味的东西(例如柠檬果,活性炭),保持冰箱卫生和食物安全;
4.要注意水房的卫生,断绝水房的异味;
布置摆设:
1.店面灯光的调整与报修(观察灯是否正常工作,坏的灯要记下来,要及时报告给有关人员,考虑灯光是否符合实际业务,是否要换灯);
2.掌握店面物品的存放情况与位置;
3.了解餐厅需要的用品是否足够,不足的要汇报;
4.注重柜台、桌子的装饰整洁;
5.把图书分类整理好,把没有放回原处的图书也放好。
财务制度
1、严格按饮食服务业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设立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
2、经营收支、费用成本的计算,要按会计核算程序,正确办理会计手续,如实登记入帐,并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由物相符;
3、遵守“现金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严禁私自坐支、挪用;
4、不准用任何方式给其它团队或个人套取现金;
5、现金发生差错,要及时查明原因,作好记录,并向负责人汇报;
6、每天必需做一次汇总,统计好当天的收支情况,并点好金额数量,把账单交与项目负责人检查;
7、任何成员领取资金,必须填写申请单,经批准后,由财务管理员填好日期,用途,方可领取;
8、任何成员有经费需报销要有收据或发票,方可报销;
9、财务管理员应妥善保管会计档案资料(采购的货物单等),对会计帐册、帐单进行归档。
10、任何借款都必须严格遵守审批程序。
餐厅总经办
20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