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随笔:让幼儿愉快进餐
教育随笔——让幼儿轻松进餐
孩子的进餐,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班的海澜在吃饭上,就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每次只要饭一来,别的小朋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可是她却对着饭发呆,发愁如何把这碗饭吃完。看着他一天天消瘦的样子,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进餐呢?我决定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同时让班上三位教师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教育计划和手段,让常规培养持之以恒,并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
首先,向孩子介绍用餐的重要性。我们利用餐前的时间,向孩子们讲吃饭的好处及重要性,让他们初步了解食物吃入肚子中是如何消化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保健活动、自我保护等教育活动,利用图片、课件、图书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肚子中食物的变化,在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引起兴趣。如:小朋友是怎么长高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脸象红苹果那样,很漂亮?为什么爸爸那么高?他为什么经常生病?等等,使小朋友知道食物的重要性。进餐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如:多吃青菜脸蛋会变的很漂亮;多吃米饭会比爸爸长得还要高……教师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教育孩子,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幼儿园中,教师总是孩子们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其次,设法激起孩子的食欲。在进餐前向孩子介绍菜的名称,名称要起得有童趣,尽可能引起孩子想吃的欲望。如幼儿对某些青菜不太愿意吃,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说:“大力水手的午餐来了”、根椐“小兔子爱吃萝卜爱吃菜”的儿歌,给菜起名叫做“小兔子的午餐”,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愿意做小兔子乖乖的。同时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一下菜单内容,然后告诉保健阿姨,以便保健阿姨安排下周的食谱。这样,孩子在进餐时会有一种骄傲感,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最后,教会孩子正确咀嚼的方法。有人认为,正确咀嚼的方法是天生的,不用教。其实不然,有些孩子的咀嚼方法是不正确的,如有的幼儿长期以来惯用左侧牙齿咀嚼,久而久之,左侧咬肌由于长期用力,肌肉比较发达、有力,而右侧肌肉相对松弛、无力,由此出现了面部两侧的不对称,医学上称之为“因偏侧不 良咀嚼习惯导致的相对性面部不对称畸形”。教师和家长应多加注意,及时给予纠正,这样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健康。教师可通过亲身的示范、生动的故事、课件、实物的图片来告诉幼儿,让他们了解其中过程,并培养他们正确的咀嚼方法。怎样才能正确的咀嚼方法呢?其实咀嚼正确动作的完成是需要舌头、口腔、面颊肌肉和牙齿彼此协调运动。咀嚼的正确方法是双侧或两侧交替使用牙齿。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我班幼儿在吃饭上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以前消瘦的幼儿现在变得又白又胖,家长们甭提多高兴啦。但我还是告诉他们,良好的进餐常规不只靠在幼儿园中获得,它还需要家园的配合,家长的配合对于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习惯同样重要。所以,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在爱惜粮食、讲卫生、不挑食等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位幼儿轻松愉快地进餐。
第二篇: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进餐问题,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不规范的饮食习惯,吃饭挑剔、边吃边玩、互相嬉戏、姿势不正确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致无法避免的会使饭菜掉到地上、桌上,偶尔还会出现碗碟掉到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做为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进餐表现,正确实施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强,有些进餐规则和安全进餐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如针对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健康活动。在《吃饭不挑食》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香香的食物》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讲一讲、尝一尝等活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们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这样,有效的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进餐常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争取家长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如 建议家长在家中要让幼儿自己吃饭,严格规定进餐时间,独立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餐桌,他们不吃时可以让少吃一点,并且中途不给零食,让幼儿知道这顿不吃只能饿着等下一顿了,平时不能对幼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第三篇:幼儿进餐礼仪
幼儿进餐礼仪
餐前准备
1、小椅子双手搬,轻轻推入小桌子;
2、有序小便不拥挤,先小便来再洗手;
3、洗好小手握紧拳,轻轻走到桌子旁;
4、轻拉小椅子,稳稳坐进去,身体不摇也不晃,准备进餐真快乐。
进餐
5、小脚并并拢,放在椅子前,身体紧靠桌,一手扶着碗,一手拿勺子,开始吃饭罗;
6、饭菜搭配吃,一口饭来一口菜,阿呜阿呜大口吃,闭起嘴巴多嚼嚼,嚼出声音可不文明;
7、小嘴巴不说话,小勺子也安静,轻轻舀轻轻刮,饭和菜真听话,聚拢来往嘴送,自己的饭菜吃光光,碗里桌面地面都干净; 8、10分钟内安静吃,10分钟后有事小声说,但要牢记,边吃边说可不文明,还要牢记不吵人,文明进餐人人夸;
9、节约粮食不剩饭,不挑食来样样吃。
10、需要添饭菜,举手请求老师来帮忙;
11、饭菜吃完再喝汤,最后吃的是水果。
12、吃饭时候有垃圾,轻轻放入垃圾盘,就餐礼仪都遵守,人人都夸好好好!
13、汤水打翻时,及时要避让,衣服不弄脏,再取工具来清理。
14、汤水被打翻,不惊慌来不哭闹,快请抹布来帮忙,抹布用好放原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人人见了都夸好!
餐后
15、用餐快结束,火眼金睛来查看,盘中盘底、桌面地面,剩余饭菜逃不了,通通送入垃圾盘。
16、用餐结束后,先是站起身,再将椅子推入桌,接着再去拿盘子。
17、手中有盘子,走路要小心,来到指定处,弯下身子来,勺子轻轻刮,剩余饭菜入锅里,再将盘子叠整齐,勺子要回家。
18、小杯子,放点水,杯中水,含嘴里,扬起头,骨碌骨碌,吐出来,餐后漱口牢牢记,蚜虫不会找上门。
19、小毛巾,手中拿,擦好嘴巴翻一面,然后再来擦擦脸,用过毛巾也叠齐,良好习惯人人爱。
第四篇:幼儿进餐五部曲
幼儿进餐五部曲
进餐为幼儿身体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进餐习惯又是幼儿文明生活和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挖掘进餐环节的教育契机、提供愉悦的进餐环境、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进餐环节追求的核心价值。
我所在的班级是小班,每次进餐时间,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同样的状况。
状况一:(午餐时间)“请小朋友轻轻的搬起小椅子去吃饭”,两分钟之后,你会发现蒙氏线上还有几个小朋友坐在那不动,这时,老师上前询问:“你怎么还不去吃饭啊?”杜彦希就会说:“老师,我在家吃过饭了。”
状况二:“老师,这是我先来的,大勺子是我的。”同时还会听到这样的话“就算我用小勺子,照样还是能打败你”
状况三:“老师,孟晓琳把不吃的菜放在我的盘子里”“老师,单子成拿我的葡萄干吃”“老师,我肚子不舒服,我不想吃这个”
状况四:圣霖是我们班体重最重的一个,同时也是饭量最大的一个小朋友。“老师,我还想吃米饭和青菜”“可是你已经吃了三份了,不能再吃了”,这时他就会撒娇“嗯嗯嗯”,看到老师确实不给他盛了,他就会这样“老师,我在喝完汤吧”,真是让人无语的一个家伙。呵呵呵-------状况五:我们班的小朋友吃饭就像是打仗一样,一顿饭下来,桌子上、地下到处都是撒的饭菜、包子馅什么的,然后再让谁不小心踩到一脚,就会弄的满教室都是。
针对进餐问题我们班三个老师也是经常开会讨论,也弄了几套方案:
方案一:把几个吃饭常规不好的小朋友单独放在一桌,老师专门盯着。
方案二:夏天户外热,外出活动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一些,加点到午餐时间的间距又不是很长,胃里的东西还没消化完,中午就会出现不饿的小朋友,为此,我们经常会在那段间距时间领着孩子跳会舞,来以此消耗孩子的热量。
方案三:立规则,进餐之前让孩子把吃饭的规则说一遍“不挑食,不撒饭,安静就餐”。
这些方案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尝试,就餐常规有了向上的一面,但还是有不足之处。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进餐环节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进行了以下调整:
一、饭前营造宽松温馨的进餐氛围
教师可以变换不同的手偶玩具,提高幼儿参与餐前活动的兴趣;也可以进行听音乐、讲故事、做手指谣、分享食谱等活动,使幼儿保持平静愉悦的情绪,有进餐的欲望。
二、循序渐进,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
首先要浅尝即止,然后再逐渐加量。“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因为少,压力相对来说就会小一些。这一步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然后再逐渐加量,由少到多,直至于完全接受。在期间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适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给他信心,让其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三、正确对待孩子剩饭的问题
吃饭之前给孩子讲一些节约粮食的道理,结合童话书中的具体故事,用趣味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告诉孩子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对“光盘”的小朋友予以表扬,告诉其他的孩子都要向他学习。
四、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幼儿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深感所肩负压力之大,孩子进餐习惯的培养更是不能马虎。在这同时,我们也需要孩子的家长积极配合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周末放假休息的时候,家长仍需要按照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良好进餐习惯就会被打破,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我们老师的耐心,也同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想,通过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会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并茁壮成长的。
第五篇:幼儿进餐论文
浅谈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
张丽
[摘要] 小班幼儿入园后,最令老师和家长关注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孩子的进餐问题,进餐状况如何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小班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享受两个甚至四个成人的照顾,入园后,他们需要学会自己独立进餐,自我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开始。因此,怎样引导孩子们走好这第一步是关键,[关键词] 小班幼儿 进餐问题
进餐习惯
小班幼儿是一个刚从家庭生活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一个群体,在家访和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决大多数幼儿在家中的进餐都是由家长来喂的,除此之外还让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边吃饭,边跑,边玩这已经是进餐时的潜规则了,还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而这些不良习惯随着孩子的入园也带入了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只有寥寥两三个。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羹,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对本班幼儿进行家访时了解到,班中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普遍以家长喂为主,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家长追着喂,挑食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结合孩子在园的表现,将班中幼儿进餐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别为:
1、全程需喂型
这类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自己尝试拿过调羹,因此,进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吃 饭成了他的生活难题,在班级的进餐时光的观察中,他们属于纯粹等待成人来喂的,进餐的主动性为零,一旦要求他们自己拿调羹来吃,饭翻、汤饭的现象屡屡发生,极度的缺乏进餐的经验和技能,这于家长的喂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长们的过渡包办使孩子们丧失了自我服务的机会。
2、边吃边玩型
这类孩子在进餐的主动性上比上一类孩子好很多,但是进餐的注意十分不集中,吃一会,玩一会,往往都是最后一批完成自己的一份饭菜。孩子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的养
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比如孩子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饭,还有的父母过分前就孩子,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父母没有为孩子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孩子玩的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拉着孩子去吃饭,更有的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
3、喜欢挑食型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 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沿袭家庭的饮食习惯,在与挑食家长的交流中得知,诸多孩子不吃的那些食物也正是他们家长不吃的,家中更是不买这些食物,因此,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挑食的习惯。
4、饭量较少型
在家访中,有些家长特别向我们提到,他的孩子饭量比较少,在家中,正餐基本上
只吃几调羹。通过在园的生活,确实发现一些孩子的饭量比其他孩子少了一倍,在通过反复的观察后,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比较喜欢安静的活动,运动量不足,消耗比其他孩子少,因此缺乏饥饿感。
5、进餐慢悠型
虽然进餐细嚼慢咽是好事,但是在超过了一定时间后,饭菜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尤其是在冬天,天气比较冷,饭菜也凉的比较快,如果孩子进餐速度很慢的话很容易出现吃凉饭的现象,这对孩子的肠胃极其不利。孩子进餐速度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含饭习惯的孩子进餐的速度肯定快不起来,另外孩子没有食欲或是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也是进餐速度慢的原因。
6、饭粒四散型
这一类的孩子有着较为主动的进餐意识,能自己吃饭,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但是卫生习惯却很糟糕,通常饭粒掉的一塌糊涂,不但桌上都是,连他的座位底下也全是饭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进餐技能,比如调羹拿的不好导致饭粒掉落。二是家里没有养成好的进餐卫生习惯,在家中进餐时,父母没有要求孩子将掉落的饭粒捡起,这样一来,就让孩子形成了掉饭粒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环境、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韩国小朋友许政娥,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各种形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但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要使幼儿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到他们的理和配合,及时的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使幼儿在园和在家里的表现一样,家园共育,这样才会避免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的习惯才会在不断的巩固中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