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王士祯神韵诗的陌生化取向
摘 要:本文从“陌生化”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王士祯神韵诗的独特意境魅力。神韵诗凭借朦胧的意境构造,成为有清一代有大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一时称霸文坛。读者在阅读神韵诗的过程中,从自己平时熟视无睹的自然景物中体会到触动心弦的感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的复杂的内心感情。
关键词:王士祯;神韵诗;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一、王士祯神韵诗诗歌意境的陌生化处理
王士祯神韵诗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诗意朦胧。王士祯通过写作这种朦胧难解的诗歌,增加了读者阅读的时间,延长了读者思索诗歌含义的过程。通过一种跳跃式的联想传达一种具体可感却又不分明的诗歌意境。这正是王士祯神韵诗在诗歌意境方面所做的陌生化处理。
王士祯早期的《丙申诗序》中明确提出了神韵诗创作的四字纲领,对此钱谦益曾评价为:“其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阮亭诗选序》)这四字纲领中,“远”字强调的正是诗歌的意境问题。
“远”字也是渔洋诗歌思想中透露出新内容的纲领。“画潇湘洞庭,不必整山结水。李龙眠作阳关图,意不在渭城车马,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嗒然,此诗旨也。次曰远。”(《丙申诗序》)在这里,王渔洋用三个绘画的例子来说明他所标举的“远”字纲领,字面看起来,是传达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即不直接表达诗歌的主题,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烘托的手段来传达一种意境。
然而渔洋的“远”字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不止于此。渔洋所标举的“远”的意境,其实质在于: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手法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生活时刻保持最新鲜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有要求对现实生活实现一定的超越。这种新鲜的感受和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使得王士祯神韵诗中具备了引发读者深思的因素,也即一种陌生化的处理。
王士祯早年的成名之作《秋柳四章》就是一组典型的用联想与跳跃的思维串联起的,营造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意境的神韵诗。《秋柳四章》也成为神韵诗真正的发端。
诗中所引故实非常多,但是其中的逻辑关系却不明确,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是这些故实却又不是完全毫无关联的,整体阅读之下,能让读者产生强烈明确的共同感受,艺术感染力十足。
我认为这正是一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这种空间跳跃式的联想,是由于作者作诗时大抵是一种“偶然欲书”的状态,作者的感情是触物感兴的,要把这一瞬间的感慨传达给读者,作者只好通过不断的书写断点式的感触,用联想将这些故实和意象串联成一整组具体的具有相同感情色彩的意象群,从而构筑起一个朦胧的却又深具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王士祯这一组诗歌,写成之时,“属和殆数百家”。虽然对于其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其整体的艺术感受是被大众认可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诗歌似乎在传达一种对前朝故旧的追思,却又拿不出确切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正如钱仲联所说是一种“空中传神”的艺术手法,的确十分独特。这四章诗歌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足以说明问题。
渔洋做此诗,不从小处着眼,而是从一种沧桑巨变的巨大感慨上把握诗歌基调,因此能够将这些跳跃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基本一致的氛围。这正是渔洋诗歌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造成的,这种陌生感觉引发了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
因而,可以说“远”字纲领,在渔洋的创作实践中正是一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这种保持与现实生活一定的距离,通过联想构筑诗歌的方式是新奇的,引人思索的。
二、王士祯神韵诗审美理想中的陌生化
王渔洋论诗,讲究“诗禅一致”,他曾在《香祖笔记》中明确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这种“诗禅一致”的观念在王渔洋诗论中屡屡出现。在审美理想上,“妙境”是神韵诗追求的至高审美境界。神韵诗“得意忘言,韵味无穷”的理想审美境界,增加了诗歌理解的难度。首先在为诗之法上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王渔洋曾经举《林间录》中洞山之语来回答关于为诗之法的问题:“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又引用达观语:“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并是死门,故非活路。”但是禅宗毕竟是一种宗教,而做诗永远也离不开形式的问题。渔洋论诗又说道:“此须神会,难以粗迹求之。”所谓“神会”,就是强调一种直觉的什么感受,反对遵循人为法规。描绘诗人直观的心理感受而争取摆脱政治的影响,成为在禅宗影响下的神韵诗的自觉追求。这样写作的诗歌,自然的带有很强的“触物感兴”特点。
再者,在审美理想上,王渔洋提出了“诗禅一致”,这是颇为惊人的说法。那么王渔洋所谓的“诗禅一致”,是说要用诗歌来阐发佛理吗?统观其创作,其实并非如此。渔洋等神韵诗作者讲究通过体悟山水来超越生活,这与禅宗对外在生活和内在情欲的超越是一致的。其所谓的“诗禅一致”并非深究佛理,仍然只是一项审美活动,其实是更为深层次的“以禅喻诗”。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王士祯神韵诗中就成为一种朦胧神秘的山水诗,总体体现出“清远”的风格。渔洋的山水诗不是在写山水,而是在写自己的感觉和体悟。如王渔洋创作高峰期在扬州写下的大量山水诗。
渔洋在诗歌意境方面的创新尝试,增加了读者揣摩渔洋诗歌诗境的难度。拉长了审美时间,达到了延长审美的目的。
第二篇:校本教程——王士祯家族教案
新城王氏家族初探
【教学目标】了解王士祯的家族以及家风门训,探讨王氏家族兴盛之谜及对后世教育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路中央,耸立着一座经历了近400年沧桑的牌坊,相传出自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远远就能望见。离牌坊不远的新立村,有一座“忠勤祠”。牌坊和祠堂同属一个家族。究竟是怎样一个家族会有这样的气派?这个家族在明清之际又走过了怎样一段辉煌历程?新城王氏,这个曾经热闹繁华几百年的大家族,如今像一幅有年头的水墨山水,慢慢舒展在我们面前。
二、学生探讨
小组把搜集来的关于王士祯家庭情况展示一下
三、了解王氏家族
1、四世宫保
“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卫明王朝有功而建造的,追封三代,包括他曾祖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因此被称为 “四世宫保”坊,砖结构,建筑古朴,气势恢宏,如今有“华夏第一砖牌坊”之称,也是目前全国现存的唯一的砖牌坊。
2、忠勤祠
与“四世宫保”牌坊相隔不远、位于新城镇新立村的王士禛纪念馆,这里原是忠勤祠,是为纪念王重光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成的。
王重光是王麟的次子,是新城王氏第一位进士,“忠勤”一世的他,就是“忠勤祠”的真正主人。据记载,王重光57岁那年,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1557年,皇宫失火。修复宫殿需要去贵州置办大量木料,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王重光肩上。当时贵州地瘠民贫,且有蛮族占据山林,王重光率众将突入蛮地,不但“平蛮”成功,还采到大量珍贵木材,后在采集木料中不幸殉职。明嘉靖帝为之感动,认为“平蛮”功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建立“忠勤祠”。后因“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又在家乡新城建立“忠勤祠”,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忠勤祠”。王氏一门,为官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华章迭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
3、父子尚书
相传“父子尚书”的石碑,说的是王氏五世祖王之垣与其子王象乾。史料记载,王之垣的父亲王重光没中进士时,家境一般,王之垣儿时还在用破被褥、吃粗粮,但王之垣学习刻苦,日夜不辍。他考中进士,任湖广荆州府推官(掌管刑狱),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不徇私情。死后赠户部尚书,后世称“大司徒公”。由于其子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诰封三代,王之垣与父、祖一道俱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王象乾是王之垣的长子,山东乡试第二名,1571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以兵部尚书兼署吏部。
明清两朝,王氏家族先后出了7位尚书,他们分别是:三世王麟,贡生诰封户部尚书(追赠);四世王重光,谥忠勤诰封户部尚书;五世王之垣诰封户部尚书;六世王象乾历仕兵部尚书;六世王象晋诰封刑部尚书;七世王与敕诰封刑部尚书;八世王士禛历仕刑部尚书。
六辈七位尚书出自一家,父子同尚书、兄弟同尚书,同班站朝、同时为官,一时传为佳话。
4、新城王氏名人
王重光:(1502—1558年),字廷宣,号泺川,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1541年中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后守卫大同、上谷。明万历年间,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去世后追赠太仆寺少卿。
王之垣:(1527—1604年),字尔式,号见峰,王重光次子。1558年中举人,后中进士。王之垣以司理起家,官至户部侍郎。他事上接下,都以真诚相待,有古大臣的风度。去世后,以子象乾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王象乾:(1546—1630年),字子廓,号霁宇,王之垣长子。1570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83岁时,明崇祯帝特旨边疆视师,去世后赠太师。
王象晋:(1561—1653年),字康侯、荩臣、子进,号康宁,王之垣之子,王象乾胞弟。1604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成就,还是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和农学家。著有《群芳谱》。
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王象晋之孙。清初1651年中举,四年后中进士。1659年始任扬州推官,五年后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1704年任刑部尚书。王士禛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长于诗赋,创立“神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为诗坛一代宗师。著有《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等。
四、教育+恩荫——王氏家族兴盛之谜
桓台新城王氏是从平民之家发展起来的官僚世家,在明清时期是山东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自明代中叶始以科举起家成为望族,至清代中叶,持续兴盛200年之久。从明中叶到清中叶300多年间,王家一门共出进士30人,举人43人,贡生100多人,先后出现了明天启朝一代名将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王象乾;明末农学家王象晋,一代才华,明末诗人王象春;一代诗宗,清初诗坛盟主王渔阳等历史名人。一个家族如此人才济济、名宦辈出,其中必有原因。除了个人才学,他们的家训、门风不能不值得关注。
以科举应试为目标的文化教育科举取士,始自隋唐。到了明清时期,世家门第已经完全成了科举的产物。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代代延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是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而科举人仕的人数和为官者官位的大小,则成为了衡量一个家族社会地位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准。
为了提高自身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很多家族的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科举应试来开展的。也可以说,要想“光宗耀祖”,那就只有读书。辉煌了三个世纪的新城王氏家族正是世代将“读书”与“道义”奉为家族教育的基本原则。
而“新城王氏”能在明代科甲蝉联,臻至鼎盛,经典教育对于王氏兴业的成功必不可少。举业的辉煌成功可能与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关。王象乾耄耋之年时,仍“时时梦课业未竞,中心惶惶,跪受扑责。”
新城王氏成功的家族教育又与家族的兴盛形成了互动机制。丰厚的产业给家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家族教育培养出了更多的精英人才,促进了新城王氏的更加繁荣。
除了科举入仕之外,恩荫也是新城王氏出仕的一条重要途径。明清恩荫已没有了宋代的荫官之滥,恩荫资格非常严格。明代新城王氏王之垣、王象乾父子都官高位显,所以有子侄数人以恩荫得官。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他的小儿子启涝就得到了一个唐山县令。联姻名门望族广扩人脉资源
新城王氏长期兴盛却与一种基于政治利益的传统婚姻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门当户对”是必须的。王氏与其联姻对象在门第身份上是完全对应的,联姻的决定因素是对方是否是科举望族。新城王氏早期贫寒,那么,他们的联姻对象也是普通人。到了第五、六代逐渐臻至鼎盛,这时新城王氏的联姻对象基本上是与之门第相当的老牌世家或是科举新贵。并且,他们几乎与附近所有的科举望族均有了姻亲关系。比如济南府临邑邢侗家族,以及周边府县的的韩、孙、毕、王四大名门„„与30余个望族姻亲,联姻个例达到了146起。
一个以新城王氏为中心的姻亲集团,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联系复杂的通婚网络。这个通婚网络促进了若干名门望族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新城王氏”也在这个网中越织越牢。
五、王氏家族的家训族规
新城王氏家训族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二是应该遵守的劝戒;三是一些具有教化意义的训示。用祖父格言、先贤之言、诗歌、楹联等形式对族人进行教化,其目的也同家训族规一样,对宗族成员进行道德规范,但比前两种形式更温和。
新城王氏的这三种家训族规,第一种具有法规性质;第二种具有劝导作用;第三种具有教化作用。三种形式都为一种中心内容服务,即规范人的道德,约束人的行为,教化人的思想,以达到宗族兴旺发达的目的。
王氏对违犯家训族规的族众都有惩罚措施。一是体罚;二曰经济惩罚;三是族谱除名。
可以说,这种家族教育是新城王氏在当时社会立足的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与途径,教育目的除了科举外,最重要的就是做人与做事。教育方法也以言传身教为多。
六、作业
思考:王氏家族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参考资料:
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科举考试转化为国民教育,私塾也就变成新式学堂了,家族教育也就由衰微而消亡了。但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新城王氏的这种家族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功能与综合特点,它的一些教育方法给予今天的学校教育很好的启示。“家族是家庭的扩大,相对家庭来讲,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家族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功能与综合特点。在如今一般家庭中,虽然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但良好的愿望往往被溺爱的心态和客观的环境所冲垮,所以只靠家长难以教育出出类拔萃的孩子。”济南大学副校长党明德说:“中国的家族教育是把孩子放到大家族或家族联合办的学校中去培养,老师是家族挑选的,而且可以根据大家的要求不断更换,这就摆脱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利因素。私塾里的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才能确定各自的学习进度,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私塾中,对‘五经’的教学就提出了‘切、磋、琢、磨’的教学方法,即教学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采用师生互相研究、探讨的方式授课。这些教学方法为当时的官学和今天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私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封建官僚服务的,所以它对科学技术是轻视的。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科举考试转化为国民教育,私塾也就变成新式学堂了,家族教育也就由衰微而消亡了。”
然而,从人的成长来看,首位老师是母亲,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家族,每一个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学校之前就产生了家族教育,它是人们进行教育的原生状态。中国人的思维重承袭,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成方块字,社会组织也由原始部落发展到血亲家族,中国人把家的组织形式扩展成国家,建立了家天下。在家天下的中国,家族是启蒙教育、技能教育、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教育在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
第三篇: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加强海洋资源节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一、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必须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
5、1/
3、1/
4、1/8。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海洋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美国、英国以及相邻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海洋如何定位,已显得十分关键。这就要求在发展海洋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周密策划,统筹兼顾海洋环保工作。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优先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长效机制,真正掀起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热潮。
二、山东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首先,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从山东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2007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省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0 410平方千米,比2006年增加590平方千米。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分别比上年增加2 750平方千米和1 730平方千米。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域和莱州湾,黄河口和莱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和生境改变等。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六六
六、滴滴涕和砷的污染。局部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较高,主要污染物为总汞、铅、砷、石油烃、滴滴涕和粪大肠菌群。与2006年相比,超标程度有加重的现象。93.4%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其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莱州湾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
综合分析,我省海洋环境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比较突出,过度开发造成湿地资源锐减。二是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近两年来,海水增养殖模式趋于科学、合理,养殖密度大幅下降,水体交换能力增强,加之循环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有效制止了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且由于增殖规模不断扩大,贝类等海洋生物的自净能力等因素对维护海洋环境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是主要河口及邻近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黄河、漳卫新河、小清河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生境遭到破坏,局部海域海洋生物濒于灭绝。四是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降水减少,入海径流量降低,造成近岸海域盐度升高,海洋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趋于不利。对此必须正确应对,确保全省海洋生态良好。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依法行政的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已出台多年了。这些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都对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强化生态保护措施,尽快形成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加强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海洋环境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社会上,科教界大力呼吁依法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求治理陆域污染源,特别是对沿岸工业源、生活源要依法治理查处;另一方面要求依法坚决查处海上溢油、海上开发等造成的污染事故。依法治理海洋污染,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再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海洋环保规划的重大战略行动。目前,《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即将经省政府同意印发。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是国家或沿海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所做出的安排。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相协调,保证海洋的持续利用。《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对保证山东省海洋环境得到有效监控,入海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对已遭到破坏的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海洋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因此,实施《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必须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海洋生态文明,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牢用好科学发展观这把“金钥匙”,不断开启、发展这一智慧大门。我们海洋战线上的同志要积极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自觉行动楷模。为了更好地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海洋环保事业,重点实现三个转变,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
三个转变即一要转变海洋环保理念。要切实抓好国家有关规划和《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从现代经济理论看,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莱州湾沿海资源环境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必须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自觉推动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的整体转型,由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转型,真正做到优化空间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优化社会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国家已制定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省政府即将印发《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各级各部门要依据规划,抓好落实,真正把规划的内容和有关要求做细、做实。要依据国家、省里制定出台的规划,制定好本地规划。对当地海洋环境资源统筹安排,做好总体布局。要加快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市县要依据规划优先开展海洋环境承载力和海洋环境容量研究试点工作,为今后制定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要切实组织监督落实好污染物减排任务,实现达标排放。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为荣,污染海洋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要转变海洋监管思路。在宏观上确保完成总量削减指标和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标;在中观上确保完成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达标;在微观上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企业关停并转迁和企业污水排放达标。节能减排和海水水质达标的约束性指标,是“利剑”,要让这把“利剑”成为衡量海洋环保工作成效的标尺。把总量减排、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达标、企业达标和生态省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到每项减排工程上,实现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的目标。
加强入海排污口检查。要对山东省境内的沿海县、市、区,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向海洋排污的企事业单位和主要河流检查。通过开展检查活动比较全面地掌握入海排污口的基本信息情况,主要掌握我省陆源入海排污口数量、排放入海的污水量、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陆源污染物排海对近岸海洋生态损害的状况与程度,特别是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情况;掌握我省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质量状况,建立各类入海排污口及其污染源档案、信息数据库,从而科学分析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正确判断海洋环境形势,科学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根据检查情况,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督监测,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要下决心关掉一批污染严重项目,改造一批技术落后企业,整治一批违法排污单位,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省沿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全省海洋污染面积进一步减少,海水达标率达95%以上。
三要转变管理方式。把海洋环保优先真正落实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上,着力于提升海洋环境管理与监察水平。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强化污染排放总量管理,从控制新建项目污染增量上实现减排。各类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企业都要防止溢油、漏油、超标排放,严格控制海洋倾废行为。海上养殖活动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控制密度,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有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配套建设运行环保设施。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和建设项目“第一审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不批,污染总量不削减的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危及环境安全的不批。
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活动,重点是查处违法向海洋排污和倾倒废弃物活动,确保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达到突破性下降的目标,海洋环保工作彻底实现由积极预防污染为主到主动治理污染的新转变。提高海洋事故和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按照省政府印发的应急预案,积极做好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和赤潮防治工作。各级政府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对海上溢油的重点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要加强监督监测工作,完善监督监测手段,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对海上污染事故和赤潮灾害要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处理。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防止事故蔓延,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要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切实查处污染事故隐患,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切实维护好沿海群众和国家的利益。
五个方面的工作即一是放眼世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的沿海国家,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于50%。我国沿海是国内发达地区,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0%。可以说,在我国发展服务业的潜力十分巨大。要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必须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放在调整产业结构的首要位置加以推动。要从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入手,尤其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服务业节能降耗。围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群。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在沿海地区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追求卓越,全面发展。倡导海洋生态文明,要富有超越的思想和风范,勇立时代潮头,敢于破旧立新。要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将海洋环保工作提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国家渤海综合治理方略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把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和社会经济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制度设计、项目决策和法规规范制定等关键环节。要鼓励优先发展海洋环保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海洋潮汐能、海洋风能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水净化新技术产业,形成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坚强基础和前沿阵地,推动海洋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最终实现海洋生态文明,达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立足创新,强化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倡导海洋生态文明离不开创新。要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海洋资源稀缺程度和海洋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要加快出台扶持发展海洋监测、预报、鉴定技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海洋监测、预报、鉴定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鼓励发展的政策和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财力保障。海洋环保是一项高投入的公共事业,需要逐年加大投入。要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海洋观测预报能力,逐渐完善省市县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优化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使全社会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通过强化有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推动海洋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环保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污染防治、海洋资源修复等重大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是推动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要结合全省海洋实际,对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全面部署,搞好治理规划。制定重点海域综合整治方案。用3年时间,开展沿海流域、区域、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综合整治。以胶州湾、莱州湾为重点,加大污染整治力度。继续推动胶州湾陆源污染企业的拆迁关停工作,将一批重点污染大户撤离胶州湾沿岸,同时加强胶州湾污染的监督和监测,确保奥帆赛场水质良好。今年同时安排专项资金3 000万元用于实施“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莱州湾海洋牧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及渔业生态修复、入海污染源湿地净化处理实验等示范项目,推进莱州湾生态治理。当前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海洋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进行莱州湾海洋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研究制定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完成《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海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在莱州湾海域加强人工渔礁、增殖放流,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达到改善莱州湾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的目的。与环保部门联动,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海洋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重点排污企业海洋环境监管和违法排污查处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重大海洋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
五是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修复力度。在过去3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今年省市县各级海洋渔业部门继续争取财政专项,争取社会投资做好100多个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其中海水增殖项目72个,人工鱼礁项目19个,深水网箱项目13个,渔业资源保护区12个。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乌贼、梭子蟹、牙鲆、半滑舌鳎、黑鮶等。全省在修复资源的基础上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加快选划和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进程,建立生态监控区。加强对重要水生物种资源和珍贵濒危水生动物以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2007.9)
第四篇:论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论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一段几十年来的历史。王安忆的《长恨歌》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女人的悲剧性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漫长艰辛的生命旅途中,尽管她总是如走钢丝般地保持着平衡,但终还是以悲剧告终。当然,诸多方面的因素造就这一个悲剧形象。
《长恨歌》开篇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上海弄堂的景色:弄堂里的流言、闺阁、鸽子,还有弄堂的女儿。女主角王琦瑶最初是作为一个普遍的人物形象出现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因而,正是因为她所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造就了她悲剧的根源,可以说,弄堂里深埋的封建思想残余是王琦瑶悲剧的一个外在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王琦瑶的性格是她悲剧的内在原因。王琦瑶一生都生活在她自己的理想国之中。“沪上淑媛”和“上海小姐”的光环使她有机会踏入上流社会。她甘愿成为国民党要员的情妇,却始终不肯接受程先生对她始终如一的爱。直到李主任死了,她的“上海繁华梦”也成为了泡影,她只能用梦来抓住逝去的一切。她后来在梦境中选择的男人—康明逊、老克腊、长脚等人都只是她生命的过客,没有一个能成为她命中注定的人。她追求了一生的爱情,到头来才发现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王琦瑶被行窃的长脚杀害。这是本书的悲剧结局,上海小姐的美丽最终还是无法战胜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污染了的心灵,增加了人物的苍凉感。
王琦瑶性格中的本能欲望,是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在梦幻破裂后仍然为自己编造着遥不可及的梦,相信这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
一声长叹,几多悔恨!悲剧的一生,充满了几多叹息,几多无奈!
11111302
第五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