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时间:2019-05-13 22:1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第一篇: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

(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一、山水胜色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 行 项 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

二、边塞军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三、咏史怀古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羁旅乡思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

张祜

金陵①津渡②注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五、咏物抒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人生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 答:

七、离情别绪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两情相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寄升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①,同向春风各自愁。[注]①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首诗都抒写了诗人心中的愁情,但其特点却各有不同,请说说各自的情感特点。(4分)

九、感时伤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山水胜色 1.(1)七言律诗颈联(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2.(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3.(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边塞军旅

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咏史怀古

1.(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四、羁旅乡思

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

(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五、咏物抒怀

1.(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2)

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六、人生感慨

1.(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2.(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七、离情别绪

1.(1)对偶、对比、借代。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

2.(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八、两情相悦

1.(1)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

(2)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

2.(1)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3.李商隐写的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无以相见的愁情;而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前者的痛苦是如丁香结郁结不解;后者的痛苦是如滚滚东去的江水,连绵不断。

九、感时伤事

1.(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2.(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第二篇: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

第一课:山水胜色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鉴赏训练】

1、前两联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4分)

答: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白话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作品鉴赏】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鉴赏训练】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4分)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白话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作品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诗人面对着秀出南斗傍的庐山,借对庐山风景的描绘,向曾与自已同游过庐山的卢虚舟,倾吐自己居名山、做隐士的愿望。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雄伟美丽的景色,希望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

(四)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白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品鉴赏】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鉴赏训练】

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4分)

答:

(五)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白话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取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作品鉴赏】

作本诗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鉴赏训练】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

(六)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白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作品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首联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突出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鉴赏训练】

“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之。(3分)

答:

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和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抒写暗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孤独情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写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汉江临眺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峨眉山月歌

1、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五)渔翁

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六)题李凝幽居

“僧敲”句,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毕毕剥剥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

第二课:边塞军旅

(一)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白话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作品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其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来的。同时,它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其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鉴赏训练】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诗句,请简要叙述。(3分)

答:

2、诗歌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鉴赏训练】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3、高適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

答:

4、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白话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作品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四)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鉴赏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四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答: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作品鉴赏】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首诗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鉴赏训练】

1、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3分)

答: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塞上听吹笛

1、描写了一幅苍茫而又清澄的画面。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趁着月色,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朗照,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2、运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三四句虚写景,由将士所听之曲《梅花落》想到故乡盛开的梅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2分)①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1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1分)

4、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1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1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1分)]

(四)古从军行

1、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

1、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1分)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1分)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1分)

2、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前两句描写云海弥漫,使绵延千里的雪山也昏暗了,边关孤城矗立,荒凉孤寂的景象,(1分)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1分)后两句塑造了身经百战的边关将士形象,抒发了将士誓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分)第三课:咏史怀古

(一)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作品鉴赏】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二)金桐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白话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作品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作品鉴赏】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鉴赏训练】

1、结合具体诗句谈谈王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3分)

答:

2、杜甫咏怀古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本诗借咏王昭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怀抱?(4分)

答:

(四)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白话译文】

玉树后庭花的旋律不再,天子之气也消失了。敌人攻入都城,围兵景阳楼,戍楼空无一人。六代以来达官贵人的坟墓旁远远近近长满了树木,六代的宫殿也长满了荒草。只有石燕不管刮风下雨,仍在云端飞翔,江豚不管白天黑夜仍在风浪中出没。六代的杰出人物都离去了,只有这金陵的景物多么与洛阳相似啊。【作品鉴赏】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鉴赏训练】

1、本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歌“浑写大意”“涵盖一切”,试从总体上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五)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作品鉴赏】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六)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白话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过江东。【作品鉴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鉴赏训练】

乌江

(李清照)

(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3分)

答: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远嫁匈奴,在北方沙漠之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死后还留在这远离故土故乡的异域土地上。

(2)“画图省识春风面”,虽然美貌宫中第一,但却不为君王所知,未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匈奴单于来向大汉求婚的时候,被君王选中外嫁异域,自此便远离故国故土,远离故乡的亲人,生活在与汉族截然不同的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之下。

(3)“环佩空归月下魂”,昭君至死都未能回归故里,死后又被葬在塞外,因此,诗人只能想象昭君的魂魄乘着月色从千万里之外归来,她要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看看自己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但一个“空”字,又让诗人不得不戳破这美好的幻像,越发感慨于昭君的悲剧人生。

2、本诗借咏王昭君来抒写诗人自己的怀抱。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性和杜甫的何其相似。杜甫尽管有抱负也有实现抱负的才干,尽管二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不被重用,没有一展抱负的平台与机遇。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只是安定的日子也不可多得。杜甫晚年更是颠沛无告,漂泊无依,思乡而不得归,思亲却不得见。因此,“昭君怨”又是“杜甫怨”,琵琶曲诉说的何止是昭君一人的怨与恨!

(四)金陵怀古

1、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官、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王朝兴替的感慨。

2、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并抓住了金陵由胜转衰的关键;颔联从大处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尾联照应开头,抒发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六)乌江

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1分)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分)

2、(1)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4分,“赞扬”1分,“嘲讽”1分,“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2分)

(2)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4分,辩证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三篇:《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上编 唐诗

第一章 唐诗概述

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

(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 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初唐诗歌 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中》 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于易水送人》 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8.“文章四友”即“崔李苏杜”(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杜审言代表作《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刘希夷代表作《带悲白头吟》、张若虚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生活在唐太宗贞观中期以后至武则天当政期间,这正是初唐阶段。他们都以诗文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10.“上官体”诗: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作诗以“绮错婉媚为本”,因为地位显贵,其实竟能风靡一时,号为“上官体”诗。从他现存的诗篇看,大多是描写宫廷生活的宫廷诗和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形式上追求华艳、婉媚,讲究对偶。11.简答: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在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批判了齐梁诗风,认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过分追求华丽的形式而缺乏有感而发、有所比兴的内容。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应该以汉魏、正始的诗歌为榜样,达到“风骨”、“兴寄”和“声韵”的统一。

12.《感遇》的思想内容:(1)对边塞战争的关心与思考。(2)对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第三章 盛唐诗歌 1.王维代表作《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王维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孟浩然代表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4.储光羲代表作《钓鱼湾》

5.祖咏代表作《终南山望余雪》

6.常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的诗被称为“清而僻”。

7.高适代表作《别董大》、《燕歌行》,宋育仁誉高适为“七言不祧之祖”。

8.岑参擅长于描写边塞风光,代表作《走马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外,还有《热海送崔侍御还京》《径火山》。9.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闺怨》《长信宫秋词五首》,《从军行五首》《出塞》《送芙蓉楼辛渐两首》。

10.李颀代表作《古从军行》,王之涣代表作《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

1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代表作《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

12.杜甫,字子美,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诗是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被誉为“诗史”,本人也被视为“诗圣”。

13.杜甫早期代表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晚年代表作《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杜甫代表作还有:《奉赠韦庄函丈二十二韵》、《春望》、《羌村三首》、《蜀相》。

15.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6.张说代表作《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17.张九龄,字子寿,有《感遇》12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18.崔颢的《黄鹤楼》有唐人七言律第一的称号。

19.元结,字次山,有《元次山集》,代表《贫妇吟》、《春陵行》、《贼退示官吏》。20.顾况,自号华阳山人,有《华阳集》,代表作《国》。

2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著陈,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这个诗派的诗歌作品内容大多是在描绘山水田园优美风光的同时,表现自己闲居、隐逸的情趣,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陶渊明田园的传统,在以诗表现自然美方面不仅做到了“形似”,而且还做到了“神似”。这个诗派杰出代表是王维,其次是孟浩然,世称“王孟”。重要的诗人还有储光羲、祖咏、常建、裴迪、毋潜。

22.边塞诗派----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被称为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重要作家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盛唐边塞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抒写了将士杀敌卫国的豪情,表现了他们与亲人的离别情绪,描绘了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了官兵之间的矛盾,刻画了边塞诗派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生活状况。盛唐边塞诗的风格呈多样化。

23.简述:高适《燕歌行》的思想内容

答:诗从慷慨应征,转战沙场写起,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的战斗气氛和士兵在战场上的复杂心情都加以表现,并且写到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以及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多方面的反映了边塞征战的情景。诗篇内涵丰富,气骨兼备,格调雄放苍凉,在盛唐边塞诗中是压卷之作。

24.简述:比较说明两大边塞诗派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答:大体上讲,高适的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比岑参略胜一筹。这可能跟高适早年亲自参与农耕,又当过县尉小官有关,比较了解下层情况有关。而岑参的诗在反映边塞风光方面优于高适,这可能跟岑参较长时间经历大风、大雪、大热、大冷的气候,亲眼见过边境各种奇异风光有关。他们都擅长用七言歌行体的形式来写景抒情,都做到了声情并茂,粗略地说,高适比较淳朴质实,多直抒胸臆,而岑参想象比较诡奇,雄壮中透着俊逸。25.简述:李白诗歌的基本内容?

答:(1)深刻地表现盛唐社会繁荣昌盛的景象和在盛世幕布掩盖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反映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祸害,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正义感。

(2)强烈地抒发了个人的宏伟志愿,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心态与作为。(3)热烈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26.简述:《黄鹤楼》的艺术特征点?

答:这首诗借景抒情,书写的是怀古思乡之情,虽略有惆怅,却气概苍莽,全诗情景浑融,韵味醇厚。虽是律诗,却不受拘限,前半借助神话传说,用的是古诗句法,使寄寓其中的感情一泄无碍,更显出飘逸豪爽气质。

27.论述: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上的不同。答:杜甫与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

(1)他们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巨匠,各有建树,各有千秋,同样沾溉后人不浅同为后人所称赞。(2)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3)就内容来说,李白对现实的反映多从个人独特的感受出发,而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则从具体事件入手,李白的反映面较窄,杜甫的反映面较宽,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反映。就诗歌所体现的诗人精神风貌来说,李白显得豪爽飘逸,杜甫则相当沉郁悲苦。(4)就诗体擅长来说,李白更擅长歌行和七绝,杜甫则擅长律诗与乐府;李白多写抒情诗,杜甫则颇多叙事诗。

28.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善于以画家的笔触点染景物,描绘出色彩明丽,景象动人的自然风光。如《渭川田家》描写傍晚夕阳照在渭川河边的田庄上,牛羊回归深巷,乡村野老拄着拐杖在门口惦念着自己孙子的归来,在麦苗开花的季节,野鸡成双成对发出叫声,蝉睡着了,桑叶少了,农夫扛着锄头回家,在路上相见、谈话,说得难分难舍。作者以画家的笔触点染景物,描绘了这牧歌式的田园晚归图,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寓主观与客观之中,达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如《辛夷坞》,诗中描写了山中的木芙蓉,即使在深山中,没有人欣赏,依然按生长规律纷纷开花、落叶。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渗透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和谐统一。(3)语言凝练、明快、自然、极富表现力。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得“照”、“流”生动地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极富表现力。

第四章 中唐诗歌

1.中唐前期重要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钱起、卢纶、李益。

2.刘长卿有《刘随州集》,自称“五言长城”,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韦应物有《韦苏州集》,代表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晓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钱起代表作《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卢纶代表作《和张仆射塞下曲》。

6.李益代表作《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江南曲》。7.孟郊,字东野,元好问称之为“诗囚”,代表作《游子吟》。

8.李贺,字长吉,有《李长吉歌诗》,代表作《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9.贾岛代表作《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剑客》秋风吹渭水,落雁满长安;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

10.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评。

11.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他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讽喻、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

12.白居易讽喻诗有《秦中吟十首》之一《轻肥》、《新乐府》50首之《卖炭翁》。13.白居易还有千古杰作《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篇叙事诗。

14.元稹《元氏长庆集》、以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和《六年春遣怀八首》为代表。

15.张籍代表作:《废宅行》、《征妇怨》、《节妇吟》。

16.王建有《司马集》与张籍并称“张王”、“张王乐府”。代表作《宫词》。

17.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而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主要有政治讽喻诗、咏史诗、抒情言志诗。

18.刘禹锡政治讽喻诗代表作《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咏史诗代表作《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抒情言志诗代表作《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柳宗元代表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20.韩愈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21.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反映在他的《与元九书》中。

22.通俗诗派---中唐时期与韩孟诗派双峰并峙的以写新乐府著称的通俗诗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元稹,因而亦称为“元白”诗派。著名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以儒家诗论为指导,强调诗歌的政教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二是强调诗歌要以情动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23.奇险诗派---中唐诗派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作品有大体相同的奇险风格,被后人称为奇险诗派。主要代表是人物是韩愈和孟郊,亦称韩孟诗派。他们诗歌的共同特征是:变熟为生、化夷为险、以文为诗,少今多古。这个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卢全,刘叉、李贺、贾岛。

24.“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一个颇有声望的诗歌群体,这就是“大 历十才子”代表作家有卢纶、钱起、司空曙等十人。他们把写作的注意力放到了山水田园风光方面,诗风缺少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于盛唐相去甚远了。

25.新乐府---是从乐府发展而来的,“乐府”是机关的名称。后来才演变成一种可以 配乐的诗体名称。乐府诗到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即人们用旧的乐府诗题来写现实社会中的时事。这对于汉乐府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到了唐代诗人写乐府诗,就有抛开旧题的束缚而根据所写现实内容来命题的,这就是“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可以说,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写实事的乐府式的诗。

26.简述: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答:白居易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主体的讽喻诗体现了诗人干预社会现实的政治意识和胆略,具有不可质疑的社会价值。在艺术技巧上,这类诗的明显特点是通俗,这类诗主题专一明朗,一首诗写一件事,有的还做到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质”。在表现手法上,较多的作品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有时还有意识地发议论,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27.简述:《长恨歌》的思想内容?

答:《长恨歌》属于感伤诗,诗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怀的爱情经历为题材,上半部分写唐明皇“重色”而宠爱杨贵妃;杨贵妃恃宠而骄,二人的荒淫享乐导致误国。安史之乱起,唐明皇出逃西蜀,至马崽坡不得不诛杀杨贵妃以平民军之愤。下半部分一方面渲染李隆基对杨玉怀的刻苦相思,一方面虚构道士施法,于海上见了杨贵妃,为他俩传送情物,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语,表现了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和同情。

28.简述:柳宗元的诗歌特点

答:一是不论何种题材的作品,都带有贬谪的情味。二是山水诗的风调于盛唐的大异其趣,没有李白的奔放浪漫,也没有王维的静穆幽清,山水味道减少,而贬居活动内容增多。三是柳宗元的诗形式简古而内涵丰富,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第五章 晚唐诗歌

1、杜牧有《樊川集》,尤擅七绝。杜牧的七绝咏史诗代表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赤壁》;

2、杜牧的七绝写景诗代表作《山行》、《清明》、《江南春绝句》、《泊秦淮》。

3、李商隐。,字义山,与杜牧齐名,人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他有《李义山诗集》;政治诗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夜雨寄北》;无题诗代表作《无题·相 见时难别亦难》: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锦瑟》

4、许浑代表作《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5、温庭筠才思敏捷,应试时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代表作《过陈琳墓》、《商山早行》: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聂夷中代表作《伤田家》。

7、杜荀鹤代表作《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

8、简答:无题诗的特点?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已经浑融,情调缠绵悱恻;一个是语言清丽精工。

9、简答:韦庄《秦妇吟》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唐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长达1600多字。是通过一个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诉说,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建国称帝以及与唐军反复争夺京城的过程。一方面对农民起义军入城之后的“暴行”加以“揭露”,另方面又反映了唐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他们对人民的迫害。全是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革命战争的惧怕心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憎恨,对在战争中惨遭蹂躏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全诗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情节、场面处理都较合理,是我国并不发达的古典叙事诗的收获。

下编宋词

第一章 宋词概述

1.词又称曲子词、曲词、歌曲、曲子、杂曲、曲、诗馀、长短句、琴趣、乐章。

2.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望江南》

3.韦庄有《浣花词》代表作《思帝乡》

4.与西蜀花间词派大体同时而稍后,有另一个词的创作中心,这就是定都于金陵的 南唐国的君臣词人,主要是李煜,此外还有李璟、冯延巳。

5.李煜代表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新更远还生。《乌夜啼》: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虞美人》

6.李璟代表作《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7.冯延巳代表作《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8.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北宋中期柳永、苏轼,北宋后期有黄庭坚、秦观、贺铸、王安石。

9.南宋时期李清照,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有陈亮、刘过,他们被称为“辛派词人”。

10.花间派---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来源于赵承祚的《花间集》,后人遂称集中作家为

花间派。花间派的作品多以花间樽前、浅斟吟唱为题,词风绮丽。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

11.简答:婉约和豪放的基本特征。

答:婉约者以男女之情,离愁别绪为主要表现题材,格调含蓄婉转,音律和谐优美;豪放者视野广阔,题材超出正常范围,有时不受音律限制,格调豪放。总的来说,婉约词多具阴柔之美,而豪放词多阳刚之美。12.简答:宋词兴盛的原因?

答:(1)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为新的词作大量产生提供了条件。(2)当政者的提倡,君臣上下皆以能词为荣,是写词蔚然成风。(3)文学体式进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 北宋词坛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有《六一词》。

2.张先,字子野,有《张子野词》,代表作《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人称“张三影”。

3.晏几道,号小仙,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的词与晏殊齐名,并称“二晏”。有《小山词》。代表作《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柳永的词集《乐章集》从题材内容看,主要有三类:歌妓词,羁旅行役词,都市词。

5.苏轼有词集《东坡乐府》。

6.苏轼的歌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7.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词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8.秦观,号淮海居士,有《淮海词》,代表作《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9.贺铸有《东山词》代表作《青玉案》。

10.周邦彦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集》代表作《六丑》

11.简答: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答:第一,把写愁和言情糅合在一起。第二,语言清丽含蓄,极富表现力。

12.简答:晏殊?

答:(1)晏殊的词,多半是应歌而作,表现上层社会的歌酒生活,也加入了自己的叹老伤春,及时行乐的情绪。代表作《浣溪沙》。(2)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有较高的词作表达技巧,在作品中避免表达的过于直率,而注意清韵含蓄;又善于遣词造句,创造出和谐流转的语言效果。因而形成了风流蕴藉,珠圆玉韵的风格。

13.简答: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答:(1)欧阳修以传统题材写的词篇很多。传统题材是指从古代以来的词的题材,即花间派的题材。如《踏莎行》、《蝶恋花》(2)欧阳修的词中还有一批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最集中的是《渔家傲》12首和《采桑子》10首。(3)欧阳修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把“诗言志”的传统带到词里来。

14.简答:柳永歌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答:柳永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个开拓新境界的词家。①从总的来说,题材内容有了新的突破;②词的体式和表现手法有所创新:在词的体式方面,柳永的贡献主要是选用和创制了大量的长调。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柳永的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手法。所谓铺叙,指的是铺陈叙事,即对所要表达的情事加以直接地、铺张地叙写。③词的雅俗两种风格都具备。柳永词的风格,则既有典雅的一面,又有俚俗的一面,还有典雅和俚俗合为一体的一面。

15.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答:苏轼是宋代改变词风的关键人物,他在词史上的功绩主要是创作了大开眼界的豪放词。①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在题材内容上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颇似老杜(甫)诗”,而且格调较高。②就整体而言,苏轼的豪放词不能用传统固有的乐调来约束它。他自己也很清楚这种新的变化,所以他不请歌女而请东州壮士表演,不用胡琴琵琶伴奏,而代之以吹笛击鼓。③苏轼在题目与小序方面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16.简述:周邦彦《六丑》这首词在立意上的特点?

答:这首词通过对蔷薇谢后的吟咏抒写客里伤春的感慨。词中从多方面写了蔷薇谢后的状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花比为美人,比为情人。交替写了人惜花,花恋人的情景。特别是将花谢说成是美人入葬,将花瓣飘落说是钗钿遗香,将枝条攀衣说是美人惜别等,表达了浓郁的人情味。

17.论述:以《望海潮》为例,论述铺叙手法的运用。

答: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柳永的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方法。如《望海潮》“江南形胜,江吴都会”等。

(1)词的上半部分运用朦胧到具体的铺叙方法,描写了杭州城市的繁华、钱江大潮的壮观、西湖风景的秀丽,表现了对豪富、安乐的都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词的下半部分则采用层层铺叙的方法,所谓铺叙,指的是铺陈叙事,即对所要表现的情事加以直接地、铺张地叙写。由于铺张地写,词作往往能开篇即能入题,引起读者的注意。由于铺张地写,要求一而再、再而三,摆弄阵势,有连贯的吸引力。如《望海潮》开头三句总写钱塘形胜、繁华,“烟柳”三句从远处总观钱塘,“云树”三句注目江口海潮,“市列”三句回首市区;过片专写西湖美景和市民、镇帅游湖赏景。全词六个层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钱塘的形胜繁华与歌舞升平,使钱塘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章 南宋词坛

1.李清照有《漱玉词》,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后期代表作《永遇乐》、《声声慢》。

2.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

3.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人有张元幹、张孝祥、朱敦儒、陆游、辛弃疾等。

4.张元幹,好芦川居士,有《芦川词》。

5.张孝祥,号于湖居士,有《于湖词》,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6.陆游,号放翁,有《放翁词》,爱国词代表作《述衷情》;《卜算子》这是借咏梅梅 花来表现自己不怕打击,坚持高洁操守的意志。言情词代表作《钗头凤》。

7.辛弃疾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陈亮,号龙川,有《龙川词》。

9.刘过,号龙洲道人,有《龙洲词》。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有《后村长短句》。

10.姜夔,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歌曲》,代表作《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暗香》、《疏影》

11.吴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代表作《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12.王沂孙,号碧山,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13.周密,号草窗,有《草窗词》。

14.张炎,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代表作《长亭怨》。

15.张炎论词主张“清空”,反对“质实”。

16.简答: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

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方法写元宵佳节,以元宵佳节为题,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放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回忆当年“中州盛日”元宵之夜的风情习俗和盛况,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起今昔盛衰之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巨大伤痛,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

17.简答: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

答:这是一篇神泪俱下的抒写巨大哀愁的词调。首先,连用叠字抒情;其次,通过写物来渲染愁情。它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全词以一个“愁”字为中心,层层递进地把愁情加以细腻地刻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堪称千古杰作。

18.简述:辛弃疾《摸鱼儿》的艺术特点?

答:这是一首饯别词。词中描写一个遭妒忌、被遗弃的美女在暮春中对景伤怀的情景。她对自己的处境由伤心转为激愤,而最后归为无可奈何的愁苦。这显然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来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政治处境和复杂而深沉忧国心情。

19.论述: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手法写元宵节佳节,以元宵佳节为题,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回忆当年“中州盛日”元宵之夜的风情习俗和盛况,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起今昔盛衰之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巨大伤痛。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这首词是描写元夕赏灯的作品,作者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追求一个孤高、淡泊、不同流俗的意中人。写得婉转含蓄,与李清照的《永遇乐》的悲哀情调相比,显得柔中有刚,分明融化着作者的个性。

第四篇:唐宋诗词鉴赏 - 第五课咏物抒怀(教师版)

唐宋诗词鉴赏课堂指南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

(一)咏物诗

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二)作者简介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

高二语文备课组

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3.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40岁以前,为妻,以鹤为子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李商隐《蝉》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劳”,声“欲断”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答:拟人手法,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所以生活清贫,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

”。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

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树“无情”)

“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者由于为人清高,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2 ,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高难饱”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最终却是徒劳的。

高二语文备课组 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鸣“徒“难饱”,“五 “疏欲断”

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虞世南的《蝉》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骆宾王的《咏蝉》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 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什么这样评价? 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 ,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不堪”“露”比喻言论上的受压,是牢骚人语。为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不得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响易沉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

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物我一体。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

高二语文备课组 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5)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房兵曹胡马》

1.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答:本诗生动地描画了一匹气势不凡的骏马的形象。首联写其出身、形貌不凡,颔联写其矫健敏捷,颈联写其忠诚勇猛。即(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

高二语文备课组显示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答: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作者的心情如何?答: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此诗咏马,前半写其形,后半写其神,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它也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杜甫正是通过对马的称颂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同时托物言志,借对忠诚勇猛、“所向无空阔”的骏马的歌颂来表达自己“万里可横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答: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答: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峻”写马的气概,“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林逋此诗

高二语文备课组

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比喻 __,后者主要用了____拟人

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喜悦、赞赏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贬斥、嘲讽 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七、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五篇:《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宽阅读面。

5、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最高水平,继承这份文学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字词、典故或一般的内容分析、艺术赏析,还应通晓诗词格律,尝试写诗填词,尝一尝创作的甘苦,既可学会一种写作技能,更能以较为内行的眼光去鉴赏诗词。让学生过过当“诗人”的瘾,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

1、建立《唐宋诗词鉴赏》系列立体化教材,2006年及以前建设8种教材:《唐宋诗词鉴赏》(2003年北京大学版,32万字)、《唐宋诗词鉴赏》(2007年版,北京大学版,50万字)、《唐诗鉴赏》(2006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词鉴赏》(2006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诗词鉴赏电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诗词鉴赏音像教材(DVD格式,约3G)》、《唐宋诗词鉴赏网络课件(DVD格式,约5-6G,上片不含教学实况,下片只含教学实况)》。

2、2008年再编纂一种文字教材:《诗词写作教程》,并有配套的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网络课件。

3、计划编著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三种:《诗词艺术教程》、《诗学通论》、《词学通论》,并与电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唐诗鉴赏》按诗史顺序分为18单元:唐诗概论、初唐诗(上、下)、盛唐诗(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诗(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词鉴赏》按词史顺序分为18个单元:绪论及唐词、花间词、南唐词、柳永张先、晏欧词、苏轼(上、下)、苏门词人、贺铸周邦彦、南渡词人、李清照、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辛弃疾(上、下)、辛派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宋末词人。

5、教材分精读篇目(含作者介绍、集评、课文、注释、汇评、本事附录资料、赏析)、备选课文、泛读课文、专题,作品综述、参考篇目、中小学已学篇目、思考与练习等。专题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思乡、咏物等三十多个专题,一一附于各单元后。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题、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方法。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的基础上再精读唐诗、唐宋词近二百首,泛读近1500首(均纳入课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合建立与之配套电子教案、音像教材、网络课件供本校任课教师及全国同行采用。

3、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作用,在“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 或)建立起“唐宋诗词”网络课程(5000兆以上),以丰富的内容、图文音像并茂,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逐步开辟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交流等功能。加强师生互动,使本课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点。

4、与写作相结合,开设“诗词格律与创作”全校公选课程,供本科生、硕士生选学,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和对联挂上“大学语文·中国”网,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其写作能力。

5、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媒体合作,在电台开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系列课程,开通网上辅导课程,面向海峡两岸及全球

爱好唐宋诗词的听众、观众。

6、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召开唐宋诗词讲座,向全国高校提供教材、电子光盘,扩大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五、学时:

唐诗鉴赏:32课时,唐宋词鉴赏:32课时,诗词格律与创作:32课时(或48课时)。

六、考试:

参见《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如下:

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

一、总则

本校“唐宋诗词鉴赏”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实现《教学大纲》中五大功能(“梳理”和“激活”已学旧知识的功能、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功能、改善思维品格的功能、建构唐宋诗词史的功能、学习诗词写作的功能)的落实情况,三门分课程各有侧重,考核其知识水平、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诗词写作能力的提高及实际水平。

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网上答题等形式,小论文也可采用纸质、电子邮件等形式,但切不可从网上下载作简单拼接或互相抄袭。

考试应以考核已教的精读课文为主(不少于60%),兼及备选课文、泛读课文及专题课文,考试既考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核能力的提高。

二、唐宋诗词历史及基本知识的考核

应考核诗词的基本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专用名词、诗词修辞术语等等;

应考核重要诗词流派、诗词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及文学原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成就及不足。

考核重要的诗词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考核诗词发展中某个流派或某个历史阶段诗词的简略情况,能以二三百字说清要点。应弄清重要诗人、词人的代表作,他(她)在诗词史上的地位,从思想性、艺术性把握其主要特色,还可将在诗坛、词坛齐名或生活年代相近、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进行艺术比较。如苏、辛齐名,其风格却相去较远,应能辨证分析其异同。

三、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含诗词全篇及名句赏析,也包含解释诗词句中某一两个关键的字词;

名句赏析要求其能说出该句出于何代、何人、何首诗词,并能说说该诗句的艺术内涵以及用典、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诗词赏析只可考绝句、律诗、小令、中调和长篇古风中特别有名的段落;

考核赏析的主要是已教篇目,若考未教篇目不仅必须课本上有的,且必须是难度大大低于精读篇目。最好是已学作家的其他篇目,方便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鉴赏。考核中也可兼及中小学已学篇目,检验本课程“激活”旧知识的作用。

四、考核与诗词有关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知识

可以考虑以卷面份量1/5的篇幅安排考核学生将繁体改简体、将简体改繁体,也可考核某些诗词中出现的多音字、多义字的不同用法以及科举、职官、天文、历史等与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下载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练习题(共5篇)

    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练习题制作人:高亚飞校审:高二语文组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唐宋爱情诗词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

    唐宋诗词之最[范文模版]

    古诗之最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唐宋诗词论文

    2015-2016 年第1学期 《唐诗宋词》课程论文 姓名孙仲期 班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401 学号 0202140108 论文题目《秋风词》:此时此夜绵绵不绝 任课教师周秋良 【内容提要】李白......

    唐宋诗词欣赏

    读《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有感 《历史的化石》是木斋老师写作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木斋老师在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此书也真实,客观的再现了那段......

    唐宋诗词 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 主讲教师刘振娅教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

    唐宋诗词赏析

    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唐宋诗词研究唐宋文学的拓展课程,主要从诗词各自的发展线索看这一时段的诗词发展脉络,在内容安排上与文学史不尽相同,更侧重于诗词本体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