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22: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

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课前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外 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沁园春()还看今朝()花枝俏()稍逊()

风骚()折()腰 卜算子()莽莽()

2、解释加点的字:

惟余莽莽 须晴日 待到山花烂漫时

略输文采 俱往矣 大河上下

数风流人物 莽莽 犹有花枝俏

3、填空

(1)、《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是题目,作者。

(2)、“ 稍逊风骚 ”中的“风骚”原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的《 》和《 》里的《 》,课文中指。

(3)、《卜算子 咏梅》是一首词。其中,词牌名是,题目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 朝 的咏梅词以后写的。

(4)、《沁园春 雪》中的想像句是,过渡句是,主旨句是。

(5)、《卜算子 咏梅》中写梅花在凌寒独自开的特点的句子是,写梅花品格的句子是。

(6)写出描写梅花的古诗词三句。

课堂练习

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万里”在词中有何作用?

(2)、“望”在这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3)这段词语准确精练,特别是副词运用颇具特色,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它的作用

答:

(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用了什么修辞?这样静景动写有何作用?

(5)、词中有一句描写想像中的景象,把它写出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5、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泳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B.“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面对排斥、打击无可奈何的心境、孤独苦闷的心情。

C.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均从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风沐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两首词的意境不同。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塑造了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心情的写照。

课后练习

6、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主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

①[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优生探究乐园

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在某一上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

课前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箪食()饷田()机杼()辔头()溅溅()啾啾()

八百里分麾()下炙()刈麦()童稚()的卢()岁晏()

2、解释加点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

惟闻女叹息()燕山胡骑()但闻黄河流水()朔气传金柝:

木兰不用尚书郎()岁晏有馀粮()

3、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填写诗句

(1)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3)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

(4)《木兰诗》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

(5),关山度若飞。

(6)朔气传金柝。

(7)《观刈麦》中叙写农民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十弦翻塞外声。

(9)找出古诗词中描写劳动人民辛苦生活的句子。

5、文学常识填空

(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__编的《_______________》。《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作品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_____________,木兰的优秀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也成了家喻户晓的 英雄形象。

(3)《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 的,二人均为(朝代)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3)、《观刈麦》选自《 》,作者 字。

课内训练

6、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③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

__通__ _通_

(2).为加点字注音。

阿姊()云鬓()著裳()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出郭相扶将 著我旧时裳 双兔傍地走

(4).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用其中一个造句。

(5).文中句①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句②是__ 和_ _,句④是__和__ __.(6).这个语段第一自然段是写__,第二自然段是写____。

(7).对木兰解甲归田,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哪些最有道理?()

A.木兰还乡说明她不慕富贵,反映了她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劳动者本色

B.木兰厌恶战争,向往自由和平生活

C.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能留在朝廷做官,这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结果

D.木兰不愿受赏当官,表明她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愿做他们的统治工具。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2)、“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答: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课外训练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

狗窦入, 雉从架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八十始得归

(2)松柏冢累累

(3)不知贻阿谁

9.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有多大?从哪一诗句看出来?

谷:

10.主人公的家现在什么样?(用诗句回答)

答:

11.“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怎样?主人公的感受怎样?

答:

1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优生探究乐园

13、根据上下文补写

(1)、随机应变

编辑:先生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

作者:若按散文发,我同意。

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

作者:

编辑:作品显得太幼稚。

作者:

编辑:说实在的,没有一点新意。

作者:是吗?那就按古文发吧。

(2)、重要的几个字

最重要的六个字:我承认我错了。

最重要的五个字:你做的很好。

最重要的四个字:你觉得呢?

最重要的三个字:麻烦你——

最重要的二个字:

最重要的一个词:我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篙()笙箫()斑斓()糜子()湛秋()

白羊肚子巾()青荇()浮藻()契机()敦厚()

2、贺敬之,现代著名,家,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1956年用陕北“ ”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代表作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3、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 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课内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第1节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有什么好处?

6、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这样有什么作用?

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时”!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7、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8、诗中多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

A.表示事物 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②()③()

9、“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10、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11、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啼喊你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课后评价

阅读《雨说》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12、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

13、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14、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5、如果你是 新苗 是 鱼儿,你会对雨水说些什么呢?

16、.请从选段或原诗中任选一处赏析,或描写成一幅画面。

优生探究乐园

17、现在许多同学写字不认真,而且有许多的错别字,街上的广告字牌上也有许多的别字,请你围绕写好字设计一个主题活动方案,要求:语句简洁、通顺,活动内容可操作性强。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萦绕()烙印()炊烟()抽穗()狂澜()

屏障()浊流()山巅()哺育()澎湃()

2、《我的中国心》是在 前,香港歌手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

3、《我的中国心》和《在希望的田野上》都是抒情歌曲,但抒情方式不同。前者基调,胸臆;后者则通过 家乡的美好生活和 来抒发情感的。

4、《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是其中的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 精神。

5、《我的中国心》中“我”是指。《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我们”指。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站在高山颠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课内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清静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8、在本语段中能代替祖国的事物有、、、。

9、在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是()

A、祖国B、中国心C、中国印D、中国届

10、“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每个词后面为什么用逗号?

11、“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中的“烙”能否换成“盖”?为什么?

12、用“重千斤”来形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心中的分量是否准确?为什么?

13、当你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中会拥起什么感想?

课后评价

阅读理解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它像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2年2月)

14下列诗歌朗诵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B。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C.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D.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5、从诗中看,“我”是()

A.少年人 B.成年人 C.老年人 D.儿童

16、这首诗,诗人采用了第____人称,进行_____(直接 间接)抒情,诗中“我为少男女们歌唱”,“歌唱”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它像一片阳光。”

这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下列不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喻体的是()

A.声音 B.小草 C.微风 D.阳光

18、仔细朗读诗的最后一段,(1)诗人说“重新变得年轻了”,是年龄上的年轻,还是精神上的?

(2)为什么会“重新变得年轻了”?

(3)你如何看待诗中“成年”与“年轻”的辨证关系?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我”就是诗人本人,这是诗人内心真实的独自的情感表白。

B.从诗的第一段看,诗中的“少男少女们”,并不是实指,而是抽象精神的形象化。

C.诗的第二、三段,揭示了一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不要对生活失去理想和希望。

D.诗中诗人的情感是由悲到喜,先是忧伤自己岁月已逝,但受到少男少女们的感染,最后走出了忧伤。

优生探究乐园

20、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包括家庭废弃食物在内,日本每年要浪费大约1000万吨的食品。以往,这么多被浪费的食品都当做垃圾白白扔掉。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但家电普及率和更新换代率极高。以前,人们经常把破旧家电乱扔在街边,针对这种情况,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必须由生产厂家负责回收,用户向厂家支付少量费用。这一法律集中体现了“3R原则”,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过一年时间,“3R原则”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很少有人随地丢弃大件垃圾,街道更加整洁,废旧家电也物尽其用。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1、fèn ráo hán shŭ qìn zhāo qiào xùn sāo zhé bŭ măng

2、略

3、(1)词牌名 雪 毛泽东(2)诗经 国风 楚辞 离骚 文学才华

(3)卜算子 咏梅 南宋 陆游(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6)见后面

4、(1)言地域广阔,写得有气势(2)统领全文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3)顿 冰冻之快,突出北国之寒(4)对偶拟人比喻 有视觉因素、精神因素、时代因素,是心潮起伏的反映,表现了肩负历史和民族使命的作者昂扬振奋的精神世界和奔放激荡的思想感情。(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一句中雪中想像到雪后,清朗中显得妖艳。“看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

5、(1)D(2)B

6、(1)到 俏 报 笑(2)、犹有(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谈出自己的体验;能理解材料中歌颂的不畏严寒、傲霜斗雪、追求理想、献身革命的品格和精神,并自然真挚表达赞美之情即可。

(5)、孤独 寂寞 冷清 凄凉(答案不唯一)

(6)、第五段材料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与前四段材料相比,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7)、所选诗文名句与兰、竹、菊、松相关并书写正确即可。

7、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二十四 古代诗词三首

1、dān xăng zhù pèi jiān qiū huī zhì yì zhìdiì yàn

2、勋级升一极叫一转 有余 买 使劲赶马 只 战马 只 北方 不愿做 晚

3、A

4、略

5、(1)郭茂倩 乐府诗集 民歌 木兰 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富贵爱国爱家 巾帼

(2)陈亮 南宋(3)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乐天

6、(1)帖一贴 火一伙(2).zĭ bīn zhuó(3).(1)外城(2)穿(3)跑

(4).扑朔迷离 磨刀霍霍(5)排比排比对偶对偶比喻(6).木兰返乡与家人团聚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对她的谨慎、机警予以赞美(7).AB

7、(1)D(2)“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3)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8、(l)才(2)坟墓(3)赠,赠送 9.80岁。“八十始得归。”10.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1.家中已没有亲人,主人公感到十分孤单。12.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13、(1)、那就按杂文发吧,请按童话发,我不介意

(2)、谢谢,我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参考答案:

1、gāo shēng méi zhàn dŭ xìng zăo qì dūn

2、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信天游 放歌集

3、徐志摩

4、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5、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6、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7、A

8、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9、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0、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11、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12、一一照应

13、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

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14、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15、16、17(略)

二十六 歌词三首

1、yíng lào chuī sui lán zhàng zhuó diān bŭ pà

2、香港回归之前 张明敏

3、凝重 直抒 描写 憧憬

4、冼星海 坚强不屈

5、旅居海外的中国人 所有的中国人

6、赞美家乡 歌颂家乡 憧憬未来

7、略

8、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9、B

10、用逗号,不用顿号,逗号停顿略长,唱起来铿锵有力,突出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分量。

11、不能,“烙”

准确形象的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 血肉关系,而“盖”的程度不及“烙”字深。

12、准确,“千斤”是虚指,突出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分量极重。

13、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内心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4、A

15、B

16、一 直接 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力量

17、比喻 A

18、(1)精神上的(2)受到“少男少女们”热情洋溢的青春的感染,而变得和他们一样的年轻。(3)身体上“成年”同样可以在心理上“年轻”,而身体上“年轻”也可能在心理上“成年”、沧桑

19、C

20、日本很注意节约资源,注重物资的再生,重视环境的保护,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化执行

第二篇:六上语文课课练答案

佑 【基础练习】

一、náo jùn jiānɡ chà miǎo háo

二、轻蔑

勘探

陡峭

潮水 竹篾

不堪

徒步

嘲笑 浆糊

讥笑 木浆

机会

三、1.杰出

爱国

2.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嘲笑

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3.山势高

岩层厚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长度很长

竖井开凿法

开拓创新 “人”字形线路 4.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 ‘差不多’ 詹天佑对工作精益求精

5.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甘于奉献 【发展练习】

一、1.“兴致”指列夫吃蛋糕的兴趣。“质问”指列夫责问蚂蚁为什么要爬到他刚买的蛋糕上。

2.因为列夫觉得蚂蚁说得很有道理,让他受到了启发。

3.提示:生命是未知的,它的魅力也在于未知,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21 鞋匠的儿子 【基础练习】

一、示例:尴尬

卑微

羞辱

静默

名门望族

开怀不已

毫不犹豫

感激

二、1.维修

2.维护

3.维持

三、1.态度很傲慢

羞辱

林肯并不以自己出身贫寒为耻,反而十分尊重自己的父亲 2.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美国

四、1.林肯不以总统自居,凭借自己的智慧、仁爱、正义,在不经意间化解敌意,以愿意为傲慢的参议员修鞋子为例,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是多么重要。2.林肯所说的“伟大”指的是父亲高贵的品质,也是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3.他们赞叹的是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发展练习】

一、1.林肯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具幽默感的一位。

2.林肯幽默、诚实、十分宽容。

二、林肯的卓越功绩:废除美国奴隶制、结束美国内战。22 古 诗 两 首 【基础练习】

一、壮丽

鉴别

徘徊

状元

牙签

排队

二、1.相当于“它”,这里指方塘。

因为。

问那方方的小池塘呀,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因为有永不干涸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保留。

才。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3.浅薄。亲自。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四、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心智不断开阔,是因为有新知识不断地补充进来

2.博览群书

废寝忘食

名山大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发展练习】

一、示例:5 越深刻的道理越简单,学习是永不停止的,从小学到老。23 学

问 【基础练习】

一、懈

勤 好

时 刻

二、1.发现问题

请教别人

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 2.问

观察思考

3.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哥白尼 “问”的重要性

沈括

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1.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2.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爸爸妈妈

老师

身边的同学 24 大自然的文字 【基础练习】

一、1.即使……也…… 2.只要……就…… 3.如果……就…… 4.不仅……还……

二、朵

三、1.搬到

穿过

带着 2.头顶的天空

脚下的土地

星星

云朵

石头

辨别方向

观察天气

了解地质面貌

四、(一)1.这块灰色的石头

2.这块石头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

3.提示:以“并不普通”为界,分为两层。

4.(1)由碎贝壳造成的(2)了解远古时代的地质面貌(二)1.到田野里去观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2.通过星座、观察云朵、了解石头 【发展练习】

一、示例:化石——生命进化的证据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基础练习】

一、肠 气

五 八

层 不

霄 外 天动

心意

师 友

色色

三、1.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充溢房间。

2.乐趣无穷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性情

良师和益友

四、示例:《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 【发展练习】

一、示例:我最喜欢《人民日报》,因为它既能让我们知道最近国内发生的事,又能让我们学到许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值得一读。

二、示例:我是认认真真地读报,读完报要把报纸放整齐,看完之后最好洗洗手,以免沾染油墨污垢。单元练习

(一)一、开拓

陶瓷

忧虑

横行霸道

融洽

黎明

硕果

与世长辞

二、示例:1.银装素裹

山河锦绣

江山如画

中国地大物博,风景壮丽,江山如画。2.精忠报国

忧国忧民

赤胆忠心

我们的领袖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三、示例:1.战争时,人们住在地道里。

这件事,做的太不地道。

2.这篇文章前后照应。

出门在外,彼此之间互相照应。

四、2.有勇有谋

一生漂泊,怀念家乡

临终前记挂祖国

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1.遍;满。

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

充满而流出来。

急速;猛烈。

2.1830年11月的一天

华沙城郊

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和同学

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他送行

希望肖邦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 3.亡国的心痛、离开祖国的不舍和对祖国命运担忧

4.紧紧地握住

深情地

同为祖国命运担忧以及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5.示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1.,;,:,2.再这样下去,山脚下的草也要没了

3.B

4.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已满目疮痍

黄河源区沙漠化、黄河水污染严重、人为破坏草原、黄河河床被抬高

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来保护母亲河 单元练习

(二)一、昏庸

舰艇

洗漱

争锋相对

生死攸关

井然有序

荒无人烟

二、枪 剑

深明

职守

滔滔

悬河

善 施

1.唇枪舌剑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2.深明大义

忠于职守

乐善好施

三、1.(1)简直

(2)简单 2.(1)剧烈

(2)激烈

3.你需要冷静的考虑问题。他的话打破了原来的平静。

四、1.虽然……但是…… 2.因为……所以…… 3.尽管……还是…… 4.如果……就……

五、1.“报纸”改为“报刊”(因为《作文大王》不是报纸,是期刊)

2.“运用和理解”改为“理解和运用”(因为先“理解”再“运用”才合乎逻辑)

3.“和”改为“,听见”(因为“鸟叫”与“见”搭配不当)

六、使炎热干渴的人感到心头的清凉

夜空中的星星

让迷失黑暗的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七、1.维克多•雨果

巍然屹立

指挥着

控制着

领导着

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2.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好人有好报 3.舍己为人,视学生生命高于自己生命

八、1.父亲做面

放置好鸡蛋

让儿子选择

揭晓结果

2.例:“选择”或“父亲的话”

3.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单元练习

(三)一、1.净

竞 2.辈

备 3.胶

二、荐

广

三、1.释:放下。

孜孜:勤奋。负:背着。

辞:离开。

2.画去:(1)品味(2)开脱

(3)汇报(4)成才

四、“列子”改为“例子”;“它”改为“繁体字”;“像”改为“向”;“亲密”改为“亲切”;冒号后添加前引号;“?”改为“,”;“虽然”改为“因为”。

五、1.乐观豁达

坚强勇敢

知错就改

爱国情深

2.鲁滨逊漂流记

它能让人学会勇敢,面对任何困境也不胆怯

六、1.!。:!2.画去:推开

鲜血

陈旧

3.文学梦想

现实的文学成就

钢铁般的意志

4.有梦想,道路再艰辛也要坚持,让梦想开出花。

七、1.妈妈、哥哥和“我” 语言、动作和神态 2.因为苹果太宝贵了,难得有一个。另外他们也想到不应该独自吃,应该和父母分享。

3.妈妈也许会为兄弟俩的懂事而感动,也会为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而难过。4.因为是第一次吃,所以感觉到“又香又甜”,即便吃的只是苹果皮。说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互相理解,这种亲情也让大家感到心里“又香又甜”。单元练习

(四)一、清爽

择菜

挣扎

广结善缘 蹦跳

咒语

衰老

波涛汹涌

二、示例:1.横行霸道

痛哭流涕

专心致志

分秒必争

惊天动地

2.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余音绕梁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三、1.(1)虽然……但是……(2)如果……就…… 2.(1)常常

(2)仍然(3)居然

(4)格外

四、1.示例:《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梁祝》……

2.娴熟的技艺来自长年累月的积累。3.安塞腰鼓舞动时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

五、1.示例:竟然

震惊

惊讶

搏斗

听说这个消息,他一脸惊异 表情。2.生命的旺盛力。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的大气恢弘震撼着人们,沉醉于它的美丽中。

六、示例:老师,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我只是看到垃圾在地上,想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七、1.(1)山草、野花、月光倒映在溪水里,随着溪水流动着,就像“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2)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水与月亮互相辉映,营造出安静美丽的夜晚。

2.它在文中出现了4次。好处:反复强调,加强情感,也显示出“我”与阿妈一直走在月光下。

3.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单元练习

(五)一、吟诵

玻璃

羞涩

沼泽

跋涉

颠沛流离

二、销

三、示例:1.巧夺天工

美妙绝伦 美不胜收

2.手舞足蹈

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3.杨柳依依

枝叶婆娑

岸柳成行

四、缤纷

颜 1.见义勇为

平易近人 2.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3.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4.示例:(1)我们应该多做些见义勇为的事。(2)老师做事总是一丝不苟。

五、1.望而生畏

伫立

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2.外貌特点

传奇经历 3.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六、浪费—光阴

不好好学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

凝聚—心血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毕生心血。开阔—眼界

走向世界,才能不断开阔眼界。

七、1.不自在,显得不自然,放不开。

领会对方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2.用手抓羊肉和酒招待客人,给客人唱民歌,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民族之间的情谊。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八、1.(1)③(2)④(3)③(4)②

2.(1)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

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

(2)郑板桥擅长诗书画。3.诗书画

亲民爱民(1)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2)不卖画给依仗财势欺人的人(3)用卖画的钱救济穷人 4.坚贞、高雅、从容

5.示例: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单元练习

(六)一、牵 绕

欲穿

归心

举旗

大作

颠沛

二、1.示例:进出

呼吸

尖锐

遥远 2.(1)争前恐后

(2)抑扬顿挫(3)享誉世界

三、示例:1.(1)今天阳光分外灿烂。(2)小米助人为乐,从不把帮忙看做分外的事。2.(1)隔壁班的小王长得结实。(2)这个桌子可结实了,能放许多东西。

四、1.好雨

2.春雨

3.阴雨

4.暴雨

5.新雨

五、1.优厚

富裕

优越

一刻

中国人

一切

作准备

为人民

2.杰出

爱国

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竖井开凿法

3.贫寒

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不断以此鼓励自己

六、1.衣不蔽体

热泪盈眶

2.:“,;,;,、。3.验证未来的牧师是否乐善好施。4.示例:真正的善良

5.示例:眼泪

伸过去的一双充满爱的手

单元练习

(七)一、耸立

预兆

回肠荡气

鉴定

辅导

瞬息万变

二、1.严格

严肃

严厉

严密 2.平静

宁静

幽静

安静

三、1.关于

2.为了

3.因为 4.唉

5.只有……才……

四、1.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删去“不停地”或“不绝”

3.“奶奶对于冬天”改为“冬天对于奶奶” 4.“他经常”改为“小王经常”,删去“没学过的”

5.“遍”改为“篇”,删去“心情”,“励”改为“厉”,“成就”改为“成绩”

五、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学

相辅相成学中问

问中学

真知

六、(一)1.夜晚

江口

借宿

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

2.柴门、竹林、沙岸、村庄、小路、月亮、渔船

3.江口

潮水入柴扉

主人犹未归 4.(1)竹林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江上的渔船越来越少。(2)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

(二)1.(1)制

志(2)撼

2.两位残疾人相互配合拍出和谐响亮的掌声

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

合作是可贵的品质 3.B E F 4.示例:这样的绅士来听我的演说,是我的荣幸。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与身边的人合作,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作品。期末练习与测试(A)

一、脊梁

融洽

蔑视

昏庸

膜拜

渲染

震撼

挣扎

颠簸 虐杀

勘测

徘徊

二、示例:博大

美丽

悦耳

秘密

宽广

田野

薄雾

高度

命令

景色

三、采—彩

礼—理

敌—的 声—生

豪—毫

振—震 急—及

篇—翩

四、1.感谢

2.感激

3.感触

五、“棵”改为“颗”;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删去“的美称”;分号改为句号;“另”改为“令”;删去“的季节”;“禁”改为“尽”

六、1.示例:《负荆请罪》

课文表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高尚

夏洛蒂

她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梦想需要坚持 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七、1.(1)②

(2)③

(3)①

2.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废寝忘食

专心致志

3.作者的惋惜之情 4.对祖国的眷恋

八、1.: ; ; 。2.示例:(1)孔雀的艳丽(2)黄莺的灵巧 3.疑

不能轻易断定这仅仅是依靠遗传

4.取食

育雏

迁徙

鸟的鸣叫

5.(1)第一层(……和谐):总写鸟类生活和谐。第二层(……热闹非凡):春天鸟儿的生活。第三层(……美餐青草):冬天鸟儿的生活。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2)这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鸟类生活非常和谐,说明没有贪婪就能彼此和谐。人类应该学会放弃贪婪。期末练习与测试(B)

一、廉 镰 怜 联

薄 搏 博 膊 屹 毅 意 抑

二、④

三、1.更加。示例: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了。2.利用他人弱点,强迫打印自

己的要求。示例:绑匪要挟他们交出钱财。

3.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以便做出更全面的选择。示例:经过权衡,大会最终做出了决定。

四、1.略—虐

2.颂—诵

3.跳—眺

五、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战国

廉颇

知错就改

蔺相如

心怀国家

3.老鼠

打洞

兔子

蹦跳 小鸟

飞翔 4.牵牛

织女

七月初七 鹊桥

七夕

六、1.小野牛被狮子抓住,野牛家族共同拯救小野牛。

2.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3.野牛群的合力拯救。

4.示例:再小的力量,只要团结,也可以解决很大的困难。

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苏教版六上)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导练实练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导练

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注音。

沁园春()妖娆()花枝俏()刈麦()麾下().....

斑斓()笙箫()萦绕()山巅()浊流().....

2.填空。

(1)《沁园春·雪》一首词,“沁园春”是,“雪”是;这首词分为上下两段,分别称为和。

(2)《破阵子》的作者是,时期的词人,字幼安,号。本词选自《》。

(3)《观刈麦》的作者是,代大诗人,字,号。选自《》。

(4)《木兰诗》选自朝编的《》,这是时的北方民歌。

(5)《回延安》选自《》,作者是,当代诗人、剧作家,他的诗集有《》、《》,剧本有《》。

(6)《再别康桥》选自《》,作者是,派诗人。

3.默写。

(1),关山度若飞。

(2)妇姑荷箪食,。

(3)了却君王天下事,。

(4)《沁园春 雪》中“,”两句化静态为动态,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

(5)毛泽东在《卜算子 咏梅》一词中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句子是:,。

4.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B.听妇/前致/词。

C.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腮性炎不再蔓延,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放假两周。

B.会议提出,要抓住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上,不断开拓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D.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诗中“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7.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40个字)

2004年暑假北京大学山鹰登山队的5名队员,在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希夏帮山峰的时候,遇到了雪崩,5名队员不幸全部遇难。

语段研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8~14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9.“风骚”中的“风”原指,“骚”原指,“风骚”在词中指的是,与它同义的还有“”一词。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1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12.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将“”与“”对比,歌颂了,抒发了的豪情壮志。

13.“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14.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5~17题。

卜算子 咏梅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反其意而用之。寂寞开无主。

风雨送春归,已是黄昏独自愁,飞雪迎春到。更著风和雨。

已是悬崖百丈冰,无意苦争春,犹有花枝俏。一任群芳妒。

俏也不争春,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把春来报。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5.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16.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表达了什么感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又表达了什么感情?

17.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咏梅的作品,回忆你读过的作品,至少写两句咏梅的诗句。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8~22题。

像牡丹,像芍药,像白荷„„

神奇的浪花呀,变化莫测。

既然你没有输送养料的根,为什么能开得这样蓬勃?

既然你没有吸收阳光的叶,为什么能四季常开不落?

哦,你把理想和生命交给风,永生便在献身时获得„„

18.阅读本诗歌,看看本诗的描写对象,它具有“”的特点。

19.除了比喻外,本诗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使得“浪花”的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鲜明。

20.怎样理解“你没有输送养料的根”,却“开得这样蓬勃”这句话?

21.诗人在诗段中挖掘出的主题是(请用原句回答)

22.以“白云”为描写对象,模仿第1节诗的写法和句法,试“创作”一节诗。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梦想,让我们看到窗外的阳光;梦想,让我们看到天边的彩霞;梦想,给我们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想,引领我们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有远方,有梦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设计:江苏海安雅周中学徐大才226641)

附参考答案1.qìnráoqiàoyìhuīlánshēngyíngdiānzhuó 2.(1)词牌名 题目 上阙 下阙(2)辛弃疾 宋 稼轩 稼轩长短句(3)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白氏长庆集(4)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南北朝(5)《贺敬之诗选·放歌集》 贺敬之 并没有冬天 朝阳花开 放歌集(三选二即可)白毛女(6)新月诗选 徐志摩 新月 3.(1)万里赴戎机(2)童稚携壶浆(3)赢得生前身后名(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C5.B6.①“两岸阔”②思念家乡③旧事物总孕育着新的事物7.科学需要探险精神。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畏险阻一往无前勇敢探险。(或:他们在为一种梦想而探索,他们在超越辉煌,他们将永垂千古,我为他们骄傲自豪。)(意思对即可)8.引/无数英雄/竞折腰。9.《国风》《离骚》文学才华 文采

10.D11.D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往今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13.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14.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15.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16.毛泽东的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的词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17.示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一片白,雪须输梅一段香”。18浪花 神奇 19.拟人

20.形容海浪汹涌澎湃,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一浪的壮阔场面 21.永生便在献身时获得 22.像羽毛,像羊群,像峰峦„„变幻的白云呀,姿态万千。

第四篇:课课练答案长城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课题:《专题长城》命题:赵姗姗做题:审核:班级:姓名:整洁: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ǒu(陡)峭jì(冀)求瞭(liào)望藩(fān)篱..

券(xuàn)门广袤(mào)绵亘(gèng)垛(duǒ)口....

夯(hāng)筑懵懂(méng)无与lún(伦)比举世zhǔ(瞩)目..

二、下面是某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用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①为了开好运动会,学校组织了有意义的一次除草活动。②没想到,学校分给我们班是那块长着许多 带刺植物的地方。③男生用铁锹将根铲断,我们女生便将它们拖到垃圾堆。④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⑤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疲力竭,疲惫不堪,我便忍痛苦干起来。

将“一次”与“有意义”调换位置;将“我们班”后面加“的”;将“精疲力竭”或“疲惫不堪”任意删去一个。

三、诗文名句填空。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课内阅读。

(一)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那你知道长城的一些知识吗?

(1)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则俗语或诗句。

人物: 蒙恬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俗语或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3)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

(二)品味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长城的孟姜女。

你怎样理解“更亲切”?

表明人们对孟姜女的同情和对秦始皇的怨恨。

(2)使这个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的秦始皇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

这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五、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长城与都江堰(节选)余秋雨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 1(1)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更记得他焚书坑儒和修造万里长城,同时更亲切地记得的还有那哭倒

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

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奉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

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顺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⑦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

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算响却

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涌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

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

荡,大地震颤。

⑧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

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

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

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

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

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

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

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则,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

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第六自然段中写“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有什么作用?与下文中的哪一句遥相呼应? 为下文看到都江堰水景之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作铺垫。与下文的“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

2.第八自然段中“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于趋附”遥相呼应。

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中的“踊跃”一词该如何理解?..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都江堰的水气势磅礴的生命和力量。

3.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非常优美。你最欣赏哪句话?请举例鉴赏。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从三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中任选一种来回答,只要

4.第五自然段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

这句话含义的理解。你同意作者关于长城的看法吗?请结合《长城·专题》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第一问: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文中提到的刘备、陆游、李白等,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作

过贡献的历史名人。(仅供参考)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5.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已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

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①提高人们保护长城意识。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③改善土质,碱性的浸透,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的现象。(合理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八语下第六单元教学案

编号01-----

26、《小石潭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课核-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入微观察景物,提高对美的品赏能力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彩屏显示课题。)

二、引入课题: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平缓。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3、听读:课件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4分组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3.梳理文中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快问快答,把握文章内容。5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拓展延伸,推荐小石潭。拟写景点名称、广告语、导游词。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介绍家乡的某一景物。200-300字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课核--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

二、问题质疑,合作探究

A、(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B、(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C、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D、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永州八记》中的某几篇,提高对作者认识。

编号03-----

27、《岳阳楼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课核--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虚词;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一、解题并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合作探究,研习精读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四、作业-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 第 二 课 时

课核--疏通后三段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继续研讨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4.学生齐读第4段。5.讲析第3、4段。讨论: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三、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五、归结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极:

南极潇湘(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⑹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5)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七、作业--

1、了解岳阳楼。

2、阅读作家作品

编号05-----

28、《醉翁亭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课核--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虚词;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介绍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读(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辄()霏()暝()蔌()翳()觥()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合作学习,疏通全文大意

1、分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四、研究,探讨课文 A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B/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五、小结及作业布置

1、翻译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课核--.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继续研究,探讨课文 A、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B/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讨论交流

1、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归纳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

五、作业----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编号07-----

29、《满井游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一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满井游记》第一课时

课核--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描写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2、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进京,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自主学习,通读文章,把握文意

1、听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以此正音正字。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去感悟文章。

3、朗读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并出示需学生着重掌握的字词,以求把文言文学习中字词掌握这一基础环节落实到位。

四、合作探究,品读文章,体味情境 A/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1、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之美。

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5、结合以往所学课文,学生补充写景方法。

(1)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6、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7、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归纳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编号08-----30、《 诗五首 》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 诗五首 》第一课时

课核--学习前两首诗,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一、导入新课学习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饮酒》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饮酒》,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②君:③心远地自偏: ④辨: ⑤忘言:。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5、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6、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结构精妙,意境高远

7、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9.课堂训练。10.课堂小结。

四、研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 诗五首 》第二课时

课核--学习后三首诗,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

2、考查名句积累

二、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质疑字词。

(1)虚词。俄顷:向:安:呜呼: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冷(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6.赏析。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7.艺术特色。全篇揭露现实,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三、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四、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后三首诗。

2、积累名句、阅读作家作品。

下载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课练及答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维护合法权益? ①向老师,学校,家长报告或反映情况。②向有关门报告。③向法院起诉。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

    二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组单元备课 本组教材围绕“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给人启迪,让人受益的古今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哲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

    人教七年级美术下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单元教学总目标 本单元以对春天景色的感受与表现为媒介,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并从较简单的铅笔淡彩画开始,学习用色彩这种艺术语言描绘景物的基本技法;基本......

    2017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漫话探险”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2017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漫话探险”教学设计 ——追随探险脚步,体验探险之旅 编写意图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了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5篇材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1 .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小练习1答案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自测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2分)点拨:A项“倘”应读tăng;C项“屉”应读tì;D项“吟”应读yín。 A.收敛(liăn)倜傥(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气魄pî 浊流zhú 澎湃bài B.哺育fǔ 惩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