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中考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情感类文章的写作,最忌讳的有以下四点:一是情不真;其次是语言缺乏个性;三是在材料的选取上,考生往往爱选大的方面表现;四是考生有时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了避免以上四点,平时我们要适当地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累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一些感情的事例,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二、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一般来说,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可以看作动情点。在写景的文章中,景物的特点往往也是动情点。把握住了动情点,写作时就有了表现主题的重心。
三、交代动情原因。
要使文章动人,还得交代令人动情的特殊原因。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没动情你会动情?又为什么相似的事情,昨天没动情而今天会动情?交代了动情的原因,也等于营造了动情的氛围。
让我们先来看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片段,看他们情感的得分点。情感得分点之一:一字传神的细节
父亲的贫贱不移,与母亲的豁达开朗是分不开的。每当家里有难处时,母亲总是大着嗓门嚷:“不能活了?傻愁啥?人家吃干的,我们喝稀的,和人家比什么?”这时,只有母亲才能驱散笼罩在家里的抑郁、沉闷的空气,也只有母亲才能化解父亲心头的愧疚。父亲一年四季在学校的时间多,在家的日子少,农活大多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母亲总有做不完的活儿。给她一把葵花籽,她都认为嗑是浪费时间。她从来不穿没兜的衣裤,为的是把田埂地旁的种子兜回家。每次她从地里回家,手臂上不是挽着一篓猪草,就是搂着一抱柴火,有时甚至把几条金头蜈蚣用裤管卷回家。无数个暮色四起的黄昏,当待乳的小牛哞哞地呼唤母牛的声音在小村上空响起的时候,母亲还弯着腰在稻田里打药、施肥、拔稗草,那褪了色的衬衣湿漉漉地贴着脊背……母亲是家中唯一一个用满身泥水把收获和快乐带回家的人。(宜昌市中考满分作文《平凡的父母也美丽》)
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平凡的父母也美丽》是宜昌市的中考满分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她从来不穿没兜的衣裤,为的是把田埂地旁的种子兜回家。每次她从地里回家,手臂上不是挽着一篓猪草,就是搂着一抱柴火,有时甚至把几条金头蜈蚣用裤管卷回家。”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使平凡的母爱更伟大,也更便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得分点之二:述亲身经历
同学们都去游乐场了,我坐在教室里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看来,整个上午我都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教室里了。没想到,同学们才出去一个多小时就回来了。只见班长捧着一个大盒子走到我跟前,说:“这是我们集体给你买的,希望你能收下!”我疑惑地打开那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呀,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原来,他们把游乐场的门票给退了,总共退回50元钱,为我买了这条漂亮的花裙子。“穿上吧,我们希望你也能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有漂亮的裙子穿。”看着围在我身边同学们那一张张真诚的脸庞,我把花裙子捂在胸前,大滴的泪水滴落到裙子上。(选自河南省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花裙子》)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最美丽的花裙子》是河南省的一篇满分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由于自己没有钱买裙子,而没有去参加同学们的集体活动,当自己在教室内伤心的时候,结果同学们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们用去游乐场的门票钱,给我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由于都是亲身经历,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情感得分点之三:明人事要素
那天幼儿园放学迟了些。我和小朋友们边走边玩,不觉天已经黑了,临近家门,眼见一个身影立在巷子口。那人身材小小的,依在路灯下。昏黄的灯光把人影拖得老长老长,孤独地延展。“阿婆!”我叫道,那人赶紧立直身,欢喜地向我招手。那真是阿婆!我奔过去,她开心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看这儿,看那儿,连说:“闺女终于回家了。”阿婆乐得有些不知所措了。(选自江苏南通市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情感得分点之三:用生活语言
对!享受唠叨!不光要自己享受,也要让妈妈享受。从那以后,每当吃饭时,我把妈妈最爱吃却又舍不得吃的菜夹进她的碗里说:“多吃菜,有益健康!”如果妈妈躺在床上看书,我则会说:“躺着看书伤眼睛,快起来。”如果妈妈在电脑前连续工作时间太久,我则会边给她揉肩捶背边说:“劳逸结合,这是连小孩都懂的道理,你怎么还不懂?”如果妈妈生病了,我会把药放在她面前提醒道:“记着要按时吃药!”……(襄樊市中考满分作文《享受唠叨》)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享受唠叨》的语言,全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浓浓的生活趣味,增强了情感的真实。
情感得分点之四:露潜在意识
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湖北一考生《为自己喝彩》)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的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要想把动人的情感写出来,你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以此为基点,向外辐射、延伸,辅以写作的表达等技巧,一定会写出一篇打动人心的优美文章。
第二篇:巧妙导语三两句,未成曲调先有情
巧妙导语三两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初探
内容摘要:课文导入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美的导课艺术,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像金钥匙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语文课须致力于“境”的追求,让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让学生入境的方法主要有情感渲染、音乐导入、谈话导入等。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键词:导入艺术 情感渲染 先声夺人 激发兴趣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就要扣人心弦,导课就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精美的导课艺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课须致力于“境”的追求,教师走入课堂的首要任务便是迅速构建与课文内蕴相适宜的特定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不觉转入此中来”。如《狼牙山五壮士》须喷发“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怀激烈;《乡下人家》须流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晏子使楚》须闪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处变不惊。那么如何在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和学习,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情感渲染,创设情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也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去分析课文,提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教师的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音乐导入,先声夺人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设法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听或唱这些歌,然后导入新课。如教《草原》一文,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接着用抒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在教室里流淌,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然后又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使他们迫切地想学习《月光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自然朴实,入情入境
并不是所有的课导入时都要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有些课,也可以在平淡的娓娓道来中导入。例如特级教师王崧洲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只有简短的两句话就到了布置学习任务,乍一看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却是将一个“乡愁”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引领学生走入了“诗意”的课堂,堪称简练深刻。请再看王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导入:
师:(深情地)同学们,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
此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神情都非常严肃。此刻,我们分明感到,老师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预习)但是王老师没有说,学生也没有说。他们,把心里的话儿蓄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看似平淡的导入,却蓄起了满腔的情感波澜,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是大师的智慧。
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它好比一座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这种导入需要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无的放矢的导入,只能是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登过长城,游过漓江,去过鸟的天堂,欣赏过异国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去玩玩好吗?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好,现在我们就出发。”教师言简易赅,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五、设置悬念,引发好奇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悬念的设置上,教师应注意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或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谜语激趣、故事导入等等,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的导入应该是简洁而又有启发意义的,不可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一个败笔。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其“不觉转入此中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孙春成编著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语文出版社
3、于漪主编 《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未成曲调先有情(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未成曲调先有情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四校 韦芬 陈洪芬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开门见山法、资料朗读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引入法、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法、名言引入法共七种导入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入
艺术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好的导语就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的金钥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使一堂语文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种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我所任教的学校提倡一种教学方法____六步教学法。它是之前采用的目标教学法的细化、拓展和延伸。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完整、正确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入课堂,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清晰果断地齐读课题两遍,然后告诉学生:本文作者毕淑敏要表达的观点是“我很重要”!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阐明作者观点的?学了本文,你觉得自己重要吗?这就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到“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开门见山的“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二、资料朗读法
这是我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开课方法,也是我最喜欢的方法之一。所谓资料朗读引入法:就是通过朗读精心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序言资料以及自己总结的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其他资料,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动和凝聚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在参加一个片区的赛课时,我上的是四年级的一篇美文《夹竹桃》,我就采用了资料朗读法。课前我精心搜集了季羡林先生和夹竹桃的故事,然后总结成一段资料:“有这样一种花,她并不美丽,但是她却默默地绽放„„”我用大屏幕把这段文字打出来,一开课,让学生投入地朗读这段资料,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资料的介绍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在参加另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时,我上的的是自主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我也用了同样的引入法。课前我搜集了史铁生为《秋天的怀念》写的序言,在学生深情朗读了这段序言以后,在意犹未尽和浓浓的余味中直接就进入课题的学习了。
三、问题导入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伊始,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懑状态,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地驱使下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恐龙在我们头上飞》一文时,围绕课题,我就提出了如下问题:恐龙不是早就灭绝了吗?怎么会在我们头上飞呢?这一定是作者的幻想吧?在我们头上飞的究竟是什么呢?又如:在教学《神奇的九寨》时,我又设置疑问:同学们去过九寨沟吗?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本文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了九寨沟的神奇的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刺激诱惑之下,就会积极主动的到课文中去探索,寻求答案。
四、故事引入法
小学生对故事都情有独钟,“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故事导入法”来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欢快和激情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我在教学《空城计》一文时,先给学生讲述了几个与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故事讲完以后,我问学生:“听了这几个小故事,你心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一个人啊?”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的情况下,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吗?学生们自然是欢呼雀跃,急不可待了。在优美动听的故事吸引下,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五、情境导入法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教学之初,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情景,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翻越大雪山》一文时,由于文章涉及的年代距离已经很远,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之初,就通过屏幕展示了夹金山白雪皑皑、狂风怒号的情景,然后在适时地播放《过雪山草地》的歌曲。在惟妙惟肖的画面、深情悠扬的旋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情境中。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高山流水》一文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高水流水》的乐曲,在舒缓优雅的乐曲声中,我用低沉忧伤地语调给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有一个叫伯牙的人,琴艺高超„„后来,子期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了最后一首曲,摔琴谢知音,不复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渲染下,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了。
六、多媒体展示法
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地感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视频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这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但是由于距离我们太遥远,单凭静态的文本很难让个学生感受到它的美。于是,我在课前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先向学生播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真实地感受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静谧与粗犷的和谐。然后在读文本,学生就能更深入一步地了解文中所描绘的境界。
七、名言导入法
名言警句是思想艺术的结晶,每一句名言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教学中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以此来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更利于深化文章主题,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开课前,师生一起交流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的朗读,学生就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主题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采用什么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巧妙而新颖地课堂引入,使整堂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中考满分作文不成曲调也是歌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中考满分作文:不成曲
调也是歌
青春年少的美丽际遇,梦想未央的闪耀岁月,那些时光彼岸搁浅的痛,都是此岸暖我的灯。——题记
那是在二班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似乎应了那每逢运动会必下雨的定律,天空飘着点点细雨,却非“天公不作美”,反增添了丝丝凉爽。这让报名参加八百米跑的我更增添了信心。
站在起跑线上,随着枪声,我奋力冲出,急速奔跑,轻松地把别人甩在身后,雨丝调皮地跳到身上,惬意极了。但跑完第二圈时,我开始体力不支,此时雨好像也变大了,一颗一颗重重地打在身上,两条腿像灌了铅。密密的雨帘中,我艰难地捕捉到一个个超过我的身影,慢慢失去了信心。忽然,我耳边响起了熟悉的声音——“班长加油!”是班里一向活跃的几个男生,他们边鼓励着我,边在跑道内侧陪我一起跑着……听着他们的呐喊,我一鼓作气,拼了!冲过终点,筋疲力尽,我瘫坐在地上,似乎有汗水从脸颊淌下,雨水也肆无忌惮的冲刷脸庞,夹杂着点点泪水……
雨似乎变本加厉,抽打在身上。缓缓挪到班级驻地旁,隔着一层灰蒙蒙的雨幕,我踌躇了。“快过来!别浇着!”是老师!“老师,我真糟!”我垂下头。“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我是失败者。”“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老师的声音柔和又肯定。抬起头,我诧异的看向老师,她的眼中隐含着深切的关怀和浓浓的暖意。这时,老师身后多出那几个男生,脸上有着如同往常的笑容。大家附和着:“班长,你八百米居然跑完了?太厉害了吧。”“对啊对啊,要是我一定跑不下来。”……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笑容渐渐浮现在脸上,“嗯,必须的!”转过身,我偷偷地抹了抹眼角,原本混乱的思绪中,似乎有什么渐渐明了……
我本以为,这世上只推崇胜者,成功是胜者唯一的标志;我也以为,没有了成功,就没有了一切。如今,我终于释怀,不成曲调也是歌,用尽汗水与力量,无怨无悔!
雨仍轻快地下着,我看向周围,同学们的笑容都明净的如同雨中的一抹阳光,溢出清清淡淡的温暖。
第五篇:植物本是有情物中考阅读答案
植物本是有情物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 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10.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1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12.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1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B.第②④⑥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D.这篇文章文字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③段中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
二、(12分,每小题3分)10.D 11.C 12.B 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