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法的精神》第三十一章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第三十一章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第三十一章——《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与他们的君主国变革的关系》为本书的最后一章,共分为三十四节。在此章中,孟德斯鸠从抽象的法律理论层面回归现实,通过对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与他们的君主国变革的关系的研究,隐约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社会演变论的思想。在文中孟德斯鸠反复提及和论述的“赋税”、“贡赋”、“封地”等与封建法律的司法程序有关的称谓,以及“封臣”、“近臣”、“自由人”等封建社会等级与法律沿革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法律,剖析历史具有经典的指导意义。在阅读完本章之后,虽自己可能依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我愿意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节
官职和封地的变化
在本节中,孟德斯鸠写道,伯爵们可以用金然为他们的后代买来继任的官职。按照王国的法律,封地是可以撤销的,但是并不可以任意而专断地授予或随意撤销封地,但有时法院想撤销君主所赐给的恩赏,便会引起全国的普遍不满。伦荷王后试图用某腐化的风气来纠正先前腐化的流弊,可是她不明智的摄政激怒了全国,她的忠臣们和高级将领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生怕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保,于是他们就率先将她送上了不归路。
所幸的是格罗大利乌斯为革除流弊在巴黎会议上制定的一部《律令》,他取消了佛烈德贡德和布伦荷摄政时期所制定的一切,这部法律使人们可以看到是他排除了引发那次革命的某些因素。
个人心得:当前中国“买官卖官”的现象增多,例如2005年绥化市委书记马德的买卖官职案件,引发了当地官场的“地震”近265名官员牵涉其中。权力和利益成了买官卖官日渐猖獗的根本驱动力。在我国,人民和人民代表有权依据《宪法》和《选举法》选举和罢免各级政府官员,党员和党代表有权依据《党章》和有关规定选举和罢免各级党委领导,而许多情况下民主选举其实就是走过场。本人认为,历代王朝的衰败总是与吏治的腐败联系在一起,要彻底铲除买官卖官恶习,就要还权于民,将本属于民主决定和产生的干部任免权还给人民。第二节 民政是如何改革的
在本节中,孟德斯鸠提到,佛烈德贡德和布伦荷的摄政具有强制性,并充满
豪胆粗暴和蛮横无理。他认为风俗上的流弊多于法律的流弊,这种腐败更危险。在格列高里·德·都尔的法兰克历史书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整个法兰西民族都是凶残、野蛮、不公正的。法兰克的国王们不敢亵渎神灵,他们害怕因亵渎神灵罪而受到惩罚。但他们仍旧在盛怒之下或在冷静之中犯下累累罪行。法兰克人对自己国王的不公正和掠夺行为并没有感到惊奇。当时国王们制定了一些法律,但他们却以称为“训谕书”的文书(即敕令)推翻了这些法律,使得这些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格罗大利乌斯的诏谕弃除了所有这些流弊,但这不能被认为是以上所讲的被法律废除的那个“训谕”。孟德斯鸠例举了三个理由证明这些是属于格罗大利乌斯二世制定的法规,并提出我们应该用法律来阐明历史,用历史来阐明法律。
第三节
宰相的职权
革命前,梯欧多立克任命格罗大利乌斯为宰相,佛烈德贡德任命让·兰第立克为宰相。但自革命之后,宰相便由国民选举了。在勃艮第人的法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国家里宰相的职位并不是国家的最高长官之一。在法兰克人的国家君王的统治初期,这一职位也算不上最为显赫。国民相信,把权力交给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宰相,要比交给国王任命的宰相要稳妥些。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宰相可以提出一些条件,而国王任命的宰相的权利则是世袭的。
个人心得:三百年前的法兰克,宰相就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了。相比于中国,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受制于皇帝一人,并且中国官员们的升迁因为不受民意决定,所以往往在办公中存在竭力维护中央意旨而忽略民意的现象。我们中国应该像西方学习,因为只有当老百姓的意见真正可以左右官员们的升迁命运时,官员们才会有体察民情的充分动力存在。第四节
从宰相的制度中所能看到的国家特点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日耳曼人是根据贵族血统来选择他们的国王的,而选择首领的标准则根据其刚毅程度。了解初期法兰克人在这方面的特点,人们只要看一下法兰克人阿波伽斯特斯的行为就足够了。瓦连提尼耶诺斯曾经把军队交给他指挥。他却把这位皇帝软禁在皇宫里,还不允许任何人与皇帝谈论军政事务。
个人心得:法兰克的一个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特别大,国王的职权几乎形同虚设。法兰克帝国后来被分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德意志是德国和奥地
利。同样,在今天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即总理对议会负责,握有国家行政实权,总统是礼仪性的职位,并不真正具备最高行政首长的实际权利。第五节
宰相们如何取得军队指挥权
在国王们指挥军队的年代里,国家丝毫也没有想到推举军队首领。然而,狄欧德柏、格罗大利乌斯一世的儿子们却选择将军队的指挥权托付给某几个首领,或公爵。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不便,纪律丧失殆尽,军队恰恰成为国家的祸害。鉴于此,人们设立了单一的公爵负责建立新的军事纪律,将权力赋予宫廷中的群臣们。孟德斯鸠确认为在这个独立而好战的国家里,劝诱应多于强制,应该不断地犒劳民众,并且使人们憎恶偏爱心,管理宫廷的人应该成为军队的将领。第六节
黎明时期王权衰败的第二阶段
自从布伦荷服刑之后,国王仍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群臣们在国王之下治理着国家,进行战争。但是不断的战争胜利使得宰相的地位逐渐高于国王,他们担心某个代理人无法将国王控制在手中而引起**。于是,就将国王们禁闭在深宫中,群臣们支配国王们,国王屈从于他们的臣子们。
第七节
宫廷宰相支配下的重要职位和封地
本节中,孟德斯鸠认为从那个时代起,绝大多数封地都变为了世袭领地。在《安得利条约》、《法式书》中的某些法律定式足以证明一部分封地已经过渡为世袭领地。无论是由于政府滋生腐败,或者是律令本身规定国王有义务不断地提供酬劳,国王们给予永久性恩赏均是出于对自身权力的保护。第八节
自由土地怎样变为封地
拥有封地的人与自由公民相比享有极大的利益和特权。因此,所有人都竭尽全力试图成为国王的朝臣,将自己的土地奉献给国王,再由国王以封地的方式返还给他们,随后向国王指定其土地继承人。这种做法被长期沿用,由此第二朝代进入一个被称之为“封建君主国”的社会。这种做法在第三朝代继续实行着,从当时的某些条例中能够看到,要么土地所有者将自己的土地献出,又用同样的方式将其收回;要么首先宣布其土地为自由领地,然后又称这些土地为封地,这就是所谓的“收回的封地”。
第九节
教会的财产怎样被改为封地
国王鼓动那些不敢触动领主们的群臣们去劫掠教会,柏彬受主教们的请求,征服了纽斯特利亚和勃艮第,阻止了教会的财产被洗劫一空。柏彬作为僧侣的保护神,也就成为了君主国的主人。但是,他的儿子查理马特尔却只能以压迫维持其统治。这位君王看到皇家和社会的财产会被僧侣们终生享用,于是他大量攫取教会的财产,甚至包括教堂也被占据;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杜绝了一种弊病,一种有别于普通弊病的社会顽症,正因为它超乎寻常,反而更为容易医治。
第十节
僧侣的财富
在三个朝代期间,僧侣们接受了大量的财物,他们数次接受了王国中几乎所有的财物。但是国王们、贵族们以及普通百姓既然能够找到给予僧侣财物的方法,也就能够找寻到剥夺僧侣财物的方式。所以僧侣们从前总是在获取,又总是在丧失,现在又试图去获得。
第十一节
查理马特尔时代欧洲的情形
查理马特尔和教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和依存。奥尔良的主教圣欧奢利乌斯宣称其看到“怪诞的天象”— 查理马特尔因大肆掠夺了教会的财产在地狱中受尽苦刑,这惊动了君主,柏彬王出具了有利于教会的一些名为‘暂行权利’的执照,并为教会向俗人征收什一税,查理曼和“宽容路易”也趋向于保护教会的利益。然而旧有的弊端根深蒂固,在“宽容路易”的儿子们统治时期,人们便开始肆无忌惮地侵占教会的财产。
个人心得:由以上内容,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唐宋沿袭旧制采用度牒制度,还建立了专门的僧道户籍,甚至容许僧伽在一定范围内有司法审理的权利。同时,国家通过唐初的均田制和以后颁行的寺观常住田的标准,直接控制寺院的经济,借以遏制僧侣地主的兼并和寺院经济的膨胀。唐宋时期对佛教的政策,凡有利于皇权的就扶植、利用,不利的则毫不犹豫地进行干涉、打击,甚至尽行消灭。
第十二节
什一税的设立
查理曼设立了什一税,它是专门给予教会的,即使这一财产一旦被抢夺,日后也极易被重新确认。孟德斯鸠认为虽然在彬王统治时期制定的法规中规定,以封地的形式侵占教会财产者要缴纳什一税以及修缮教堂的费用。但是到查理曼时期,什一税才作为一种税收制度真正确立下来。查理曼将什一税分给四种类型的收益者:一部分用做教会的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于接济穷人,一部分给予主教,还有一部分则分给了教士。这个著名的划分方式足以证明,他力图使教会业已丧失的地位重新得以恢复,并且使其固定化、永久化。
个人心得:中国的“什一税”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奴隶制的国家土地都是奴隶主的“公田(井田)”,奴隶们种出的粮食就是奴隶主的东西。后来有了自由农民,在井田以外的耕地上种出的粮食就得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缴纳田税,就是所谓“什一税”。这项税制到战国时期就通行了,延续到汉代才取消。在许多封建统治者者看来,佛教的伦理可以弥补儒家伦理的功能,有益于皇家的教化作用。因此为了扶持佛教,统治者不惜动用国库的钱帑,不顾民生疾苦,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塔幢、佛像等等。
第十三节
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选举
国王允许人民有权选举教皇
第十四节—第十五节
查理马特尔的封地
在本节中,孟德斯鸠强调当封地转变为教会的财产,而教会的财产又转化为封地的时候,教会的封地和财产就相互具备了对方的某些特性。而教会的这些特权往往以司法权力为依托,尤其是与封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世袭的司法职位与这些特权同时应运而生。
第十六节
王权与相职的混合体制
第二朝代
(在墨罗温王朝时期)国王们并没有实权,只有一个空头名义;国王的尊号是世袭的;到第二朝代时期,人们开始选举国王,虽然国王由人民推选,但是仍然具有世袭的性质,因为人民往往在同一个家族中推选国王;当第三朝代之初,雨格·卡佩被加冕为王的时候,因为大片的封地与王位的结合终止了无政府状态,因此国家经历了由无政府状态向随意选择的政府方式的过渡。第十七节
第二时期:选举国王的特殊事由
在查理曼和“宽容路易”的遗嘱中可以看到,法兰克人是从国王的后代中推选国王的。而当帝国落人查理曼之外的家族之手时,先前对选举的限制和先决条件演变为纯粹而简单的选举形式了,人们已远离了旧有的法律体制。即在第二朝代,人民的权利只是在王族中选举国王;确切地说,这种权利与其说是获得选举的权利,不如说是遭受被排斥的权利。第十八节—第十九节
查理曼
在第十八节中孟德斯鸠这样评价查理曼: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人品也更为超凡脱俗。他从容地成就最伟大的事业,迅速地处置各种艰难困苦场面的高超艺术是无人企及的。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像他那样勇敢地面对危险,也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像他那样善于避免危险。
查理曼以及他的第一批继承者们担心边远地区的人员反叛,便将温顺的神职人员安置在那里,赋予这些主教许多的特权,他们确信从一个怠惰而玩忽职守的朝臣身上无法获取的东西,从一个热情、勤勉、忠于职守的主教身上可以得到。个人心得:查理曼对历史影响较大的一项措施是广泛推行封臣制,赐给他的部下将领、主教、修道院等以采邑,这些采邑多数可以世袭,得到封土的教俗贵族成为查理曼的封臣,必须对查理曼效忠。但是这种以封建性的私人纽带联系起来的制度实际上是非常脆弱,并且查理曼帝国是军事征服的产物,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纵观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历史,就是贵族权力不断扩张的历史。大贵族在自己领地上完全行使国家职权,建立了国中之国,最终致使中央政权完全被架空。
第二十节—第二十三节
宽容路易
本节中,孟德斯鸠难以理解为何“宽容路易”竟有如此众多的敌人,说到底他也是查理曼的儿子的君主。在他还未成为一国之君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公愤。他与教会和贵族阶级决裂。孟德斯鸠认为,“宽容路易”生前受到困扰的内战,是他死后战乱的根源。他的三个儿子都要把名人显贵拉到自己一方,培植亲信,他们发布训谕,把教会的财产分给他们的追随者。当“宽容路易”把他们的财产大批地赠与教会的时候,他的子女们却把僧侣的财产分给在俗教徒。此时王权日趋衰弱。
第二十四节
自由人终于能拥有封地
本节中,孟德斯鸠通过比较贡特兰、柴尔德柏和布伦荷王后所缔结的安得丽条约,查理曼分割国土给其儿子们的契约和“宽容路易”分割国土给儿子们的契约发现关于自由人,这三个契约之间有重大差别。《安得丽条约》没有提到自由人可以申请封地,而在查理曼和“宽容路易”分割国土的契约中则有条款明确规定他们可以申请封地。由此证明在《安得丽条约》之后,自由人能拥有封地。第二十五节
第二代衰败的主要原因
自由土地的变化
在丰德聂战役之后,“宽容路易”的三个儿子缔结了一个条约,孟德斯鸠发
现其中的一些条款使法兰西的整个政体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切自由人可以随便选择国王或其他领主作自己的领主;封地由封地占有人的子女继承。
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
封地的变化
在封地可以撤销时期,附属封臣和附属封地是属于国王的,当一个宠臣死亡时,宠臣下属的封臣也随之丧失了他们的“附属封地”,这就是附属封臣制度。当封地可以继承的时候,这个制度就发生了变化。原来直属于国王的,这时也只是间接地属于他了,国王的权力遭到削弱,并且国王的封臣们对于他们分出去的封地不能再想什么时候收回就什么时候收回。
丰德聂战役之后规定贵族除了保卫国家反对外来入侵的自卫战争外,没有义务随从君主上阵作战。这条法律曾使用了几个世纪。
个人心得:西周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地位和权力,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这点与法兰克不同。第二十八节
重要官职和封地的变化
在初期,有许多封地是永久性让与的,但是秃头查理制定了一条通用法规规定,重要的官职和封地不仅可以传给子女也可以传给远方的亲属。这使得多数原来直属于国王的领主,这时只是间接地属于国王了,到第三朝代,附属封地的大量增加将重要封臣推向绝望的境地,国王的权力被严重削弱。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
秃头查理统治以来封地的性质
秃头查理规定,身居要职或拥有封地的人死后有儿子时,应将官位或封地让与他的儿子。在本章的第十七节中作者曾作过说明,在第二代,王位在某些情况下是选举的,在另一些情况下是世袭的。因此,封地按继承权和选举权传给儿子,封地就如同王位一样,既是选举的又是世袭的。
在第三十节中,孟德斯鸠提到,法国封地永久世袭制度的建立要比德国早,原因是:
1、德意志民族的冷漠无情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意志,与法兰西民族相比更能抗拒事物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封地就像一种自然倾向一样永远为家族所有;
2、法兰西曾受到诺曼人和撒拉森人的那种特殊战争的蹂躏,可以说等
于灭亡。而德意志王国就没有受到这种战争的破坏,那里的君主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国家有随时垮下来的可能,所以他们较少需要封臣,也就是说,很少依赖封臣们。德意志的封地就会长期地保持其原始的特性。
第三十一节
帝国如何摆脱查理曼家族的控制
糊涂查理和继承康拉德的皇帝一世之间缔结了一个协议,人们称之为波恩条约。这两位君主发誓要永远友好。与查理缔约的对方是日耳曼王,而不是皇帝。第三十二节
法兰西的王权怎样传给雨格.卡佩家族
封地的世袭和附属封地的建立,消灭了政治政府,产生了封建政府。这时国王们几乎不再有直接的权力,他们只能听任封臣的摆布。而雨格·卡佩手里有王国不幸的残存地的两把钥匙,只有他才能阻挡土耳其人,人们就把王权授予他。当法兰西脱离查理曼家族时,王权和封地才在这个王国里真正成为世袭的了。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
封地永久性的后果
在黎明时代,王国在兄弟间自由分割。但当封地变为世袭的时候,封地继承中的长子继承权制度就产生了。封地传给了拥有者的儿子们,领主就失去了支配封地的自由。为了补偿这种损失,他们建起一种偿还税。偿还税首先是由直系继承者们缴纳,后来只有旁系继承者缴纳。当封地就可以作为一种遗产转让给外人时,就产生了土地转让和买卖税。起初这些税是随意征收的。但是后来在征收普遍得到许可时,各地区对缴税的办法作了具体规定。到今天,偿还税几乎变成零,而遗产转让和买卖税仍然继续照常征收。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也可以继承封地。因为,领主把封地给予女儿,就可以增加偿还税的份额。欧洲许多王国的政体维持了王国建立时封地的实际状况,但在封地永久拥有的制度确立之后建立的那些王国里,妇女则可以继承王位。在封地可以撤销的时候,把封地给予那些有能力承担封地义务的人,所以,就不存在未成年人继承的问题。但是,到了封地变成永久拥有的时候,领主们等到继承者为成年人时才给予继承者。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幼年贵族保护权”。
当封地变成世袭的时候,就可能给予、出卖和遗赠。所以它就属于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范围的事了。把封地看做一种军事义务,就属于政治法规的范围,把封地看做一种贸易上的财产,就属于民事法规的范围。这就产生了有关封地的民法。当封地变为世袭的时候,关于继承顺序的法律就必须与封地的永久拥有制度
相联系。法兰西法作出这样的规定:私人财产不上传;封地负有义务。只有贵族们有通过婚姻契约处分未来遗产的自由。家族财产权的收回是建立在古代亲族权利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封地变成永久性的时候才会出现。
个人心得: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我国民法规定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根据继承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
遗产税是政府对遗产的征税,一般认为,遗产税有助于舒缓贫富悬殊。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赠人征收的税,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征收的一种税收。
目前中国尚未出台房产遗产税,原因:一是税源上。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初级段,虽然出现了一部分较富裕的人,但总体来讲还是少,税源不容乐观,而且这部分人财产的情况比较分散隐蔽,很难掌握他们的真实财产情况;二是很多人对遗产税的意识还较淡薄,没有真正理解遗产税;三是在征收上拿到的钱有限,还容易得罪人,在目前征管力量不够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鉴于存在的困难,我国开征遗产税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刚开始征遗产税时,征收面不要太宽,起征点不要定得太低,不能简单从工资收入来定,要综合现代人收入结构特点,充分考虑非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重点征收有巨额财产的人的遗产,对一般人应采取照顾,这样征收管理就可以简化,而赠与税宜暂慢开征。
2、税率应采取累进税。我国遗产税可采取逐步推进办法,可先定框子,再逐渐细化。条件好的可先开展,然后再推进到全国。
3、着手建立个人资产档案管理和价值评估制度。这是一件实施起来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立法规定个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需要健全交易中心的票据管理,对凡是没有合法交易票据的一定价值以上的资产,均视为非法财产;制定包括评估资格、评估对象、评估周期、价值认定等内容的一套个人财产评估办法。
4、尽快设计出有效访止个人财产向国外转移的约束制度。开征遗产税后有
可能引起资本外逃。由于我国目前有关部门无法对遗产税的“纳税大户”富裕阶层进行有效的财产监管,而那些“富翁”尤其是那些“巨富”很可能会效法美国的逃税者,轻而易举地携巨资“逃”到另一些未开征遗产税或遗产税率较低的国家寻找“乐土”。房产遗产税征收方法: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范围内,不论身份,可以依照法律自由交易房产,交易价格不可低于其地区房价的合理评估下值。
2.任何人的房产可以通过赠与或者遗产继承的方式给予他人,任何人通过赠与或者继承得到的房产免税部分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人均居住面积。任何人死亡后的房产可以按遗嘱或者法定继承条件进行继承,继承不超过人均居住面积的部分免税,超过的部分国家征收百分之九十后可以给予继承。
我自认为这种书只能写感想,我还没有资格写评论。看这本书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觉得眼界开阔了,原来这个世界不光有关于统一大业,忠义两难全,精忠报国等等的思考,原来还有罗马共和国,还有共和制,原来还可以投票将皇帝驱逐。原来朝代的更替并不只是中国的几百年一个轮回那一种模式。记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德斯鸠批判某些人、制度和王朝时,会站在被批判者的角度上分析,指出其不合理,让人心服口服,而不是我们习惯的大棒思维。
另外,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喜欢回溯希腊和罗马人的传统,在古典中找到力量。
最后,引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利假借后天的给予对别人项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怨自艾。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第二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14级法学院二班
罗雪枫
14307096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很多老师推荐过,起初因为有些晦涩难懂而不敢轻易入手,后来则是试图着努力消化它。当年就是因为惧怕政治而选择了理科,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略略吸了口冷气:好厚的政治书啊!全书包括了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三个部分,在初高中中,我们接触的应该只是孟德斯鸠在本书中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部分(在介绍美国的时候)。也比较惭愧,我只是粗略地浏览而没有多次的精读。除了时间不足之外,兴趣不够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有一个部分我是看了很多遍,就是第一章关于自然法和人定法的描述。因为这个部分引起了我的一些可能比较“离题”的思考,或许已经和本书没有太大关系了,也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在第一章就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解释说自然法“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而在之前,他也说了“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在他的阐述中,“自然法”是世界的创始人——上帝,在创世之际制定的规则。因此,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即道德规则,是从宗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而由此我便想:在没有接触西方思想的时候,我们所谓的“道德”又是从哪里来,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是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那么这种理论能不能推广,如果不能,那这“自然法”是否名不副实,谈不上是“自然”法,而只是某些人眼中的“应当与不应当”而已呢。
而按照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是一种能让大家都认同与遵守,实现自我保存目的的默契,内容为“人类需要和平、应促进人们去生产财富、人们之间应相互关爱、大家都有对社会生活的渴望”。而这一个观点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同样是对无战、和谐、富足的渴望。在两种不同文化中产生出了相似的思想和道德,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起码在某些程度上是真的“由自然产生”。像是一种趋势,人们在追求自我保存的探索中不断靠近这类“法则”。以往我有一种想法,就是道德和人定的法律一样,都只是古代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控制人民的思想而硬性推广的一种更为“省心”的默认准则,宗教也是如此。而事实证明这也不算是我的歪解,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佛教道教在我国受到推崇也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只是我没有想过这种道德,也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也有可能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势,而君主对它的推崇,或许也是顺势而为呢。
而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种“自然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脑袋里的固性思维,当然这种固性思维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下也不尽相同。其中引起我兴趣的就是某些国家总是乐此不疲地对其他国家发表一些人权报告之类的,也会因为其他国家人权状况堪忧而去救世。撇开一些政治经济上的私心算计,单看这所能想出来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难看出“人权”这个词的分量之重。“天赋人权”,既然是神赐予的,那么这种自然的法律是可以凌驾于人定法律之上的,毕竟人不能与天斗„„而且这种思想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一般常识”,虽然在我看来这种思想的产生也太玄乎了,如果是无神论者的话,那这种理论是否能被接受,或者自家的神和别家的神想的东西根本不同„„好吧我好像有些胡扯,可是我还是认为这就是借神之名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让大家更好接受。就如同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一样。不同的是,“天子”是帝王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称王称帝所编造出来的以天为名的称号,而“天赋人权”的确是有它的道理。它之所以算是一种“法”,是因为它算是一种科学,一种社会的、自然的规律,或许并不是孟德斯鸠或者其他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但是至少现在,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而我们或许也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坚信。按照斯罗葛派的说法,整个宇宙收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然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它是一切法律的来源,是判断一切法律好坏的唯一标准,高于其他任何法律。我有点意外的是,自己竟然觉得这个很合理。之所以意外,是以前的我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一定会毫不犹疑地觉得人定法地位胜于自然法,或许是受了很多违反法律的后果比违反道德后果严重的事情的影响。渐渐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进步,慢慢地推崇自觉自治,或许是自己素质高了呢!有点沾沾自喜~突然又脑洞大开地想到自己这一种转变会不会也是自然趋势,算是“自然法”呢,虽然没有在任何学者的学说中体现过。
看了一本书,那么厚,可是最后记得的也就第一章的第二节,而且所谓的感想也比较凌乱和语无伦次,这更像是一篇吐槽而非严肃的读书报告,这让我有些惭愧。或许在看了《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需要仔细地再多几次看这本书,毕竟它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里面的思想很多被沿用到今天,很多被人称作文明的象征,而撰写这本书的人生活在距离现在两百多年的法国。18世纪的思想,直到今天还熠熠生辉,没有显得陈旧,没有落后的意思,甚至有超前的部分,对于我们还有很多指导意义。就说这个标题吧,“论法的精神”,何谓“法的精神”?只是匆匆把书掠了一遍的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我问了一些人,大家的答案也都不尽相同。是不是这也是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答案呢?我想并不完全是,至少会有一个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则是我至今无法总结,需要探索、继续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这一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著作。《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花费二十多年时间,积累大量资料,以对历史事实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为依据而写成的,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论法的精神》出版后不到两年就印行了22版,多种外文译本也相继问世,成为风行世界的经典之作。由于书中鲜明的立意、尖利的笔锋、辛辣的讥讽深刻地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敌意,教会和耶稣会对他恨之入骨,为此巴黎大学还将它列为禁书。
实话说,我并没有将这本书完整认真的读完,但是仅仅只是粗浅的将这本书通读一遍,便感受到了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想想在300年前,西方就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得不对前人探索国家政治体制的决心和能力大为赞叹,这我怀着敬意,将部分篇章又重新体味了一下,感受颇多。
1.“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会像管理国家事务那样为某位演员而狂热。当没有阴谋诡计的时候,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悲哀将至。”几百年前孟德斯鸠的这句话,当我读到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其意味着什么,当问过法制史老师无果时,更加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被人用金钱收买的情况下。人民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为此有何打算,而是悠然地等待着薪金。”仔细体会之后,我顿时有所领悟了。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吗?人民对于了解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一减再减,反而对选秀、八卦等娱乐信息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新闻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只报道一些政府愿意告诉民众的事;部分政府公务人员更是夸张,挨家挨户,光明正大的用钱来购买选票。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作为国家主人,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还有一个例子,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那么又有多少人在积极主动,一分不差的纳税,这可是关系国家发展的的一大经济来源,有多少人真正为国家考虑,主动拿出过钱。而管理这些钱的政府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审计问题,这些莫名其妙的缺失的钱,又使被谁中饱私囊呢?相信很多人有一致的答案。这个问题恐怕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要发展必须攻克的的一个难关。个人觉得,将法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结合,或许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论法的精神》这一书中的第十一章第六节讲到了“英格兰政体”,这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并被许多国家采用的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根据孟德斯鸠的学说,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1.立法权,即由立法机构制定、修改、废除临时或者长时间的法律的权利。2.行政权,即政府部门做出停战、派遣或接纳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等权利。3.司法权,由司法部门负责惩治犯罪或仲裁民事争端等地权利。孟德斯鸠也很好的用三个如果阐述了如果不把“三权”分立所带来的结果: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则将任人宰割,因为法官就有压制别人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显要人物、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同样的机构行使以上所说的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后果则不堪设想。写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就是三权集一身吗?如果他是一个英明贤德的皇帝,那么国家就会比较繁荣昌盛;如果这是一个碌碌无为但是守本分的皇帝,那么他的政权极有可能平稳过渡,但是国家却不能得到发展;一旦这是一个暴君执政,那么权利就会在他手中滥用。毫无根据的创造法律来惩罚别人,自己又以身试法却不遭受任何惩罚,国家的制度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他们就会起来反抗,一个王朝也就会在这个浪潮中覆灭。中国几千年来的数百位皇帝正好作为不“三权分立” 结果的最好例子。当今中国,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然不是“三权分立”学说的产物。最简单的,中国不适用“三权分立”,因为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普遍是“压上家,打下家”的打麻将心理,只要自己好而不允许别人好,缺少实行三权分立的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中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缺乏三权互相制衡的动力。而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是任何一权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利,所以中国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但是,我觉得三权分立之中的“权力制衡,互相监督”的思想对现在的中国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机构,我觉得,中国应该创建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构。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尤其是全国人大,一旦出台一个错误的法律或者是命令,都有可能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监督部门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大的错误,对人大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对于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3.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这个精神不仅对于立法,修改法律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法官的裁决以及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也有巨大的指向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把英国的全部法律照搬照抄到中国,那么中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应该都可以想象吧,社会混乱,法制破坏,中国陷入巨大危机……由此可见,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必须与国情、当地当时的社会情况等相符合,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保证所得到的法律有其确定和高效的作用。孟德斯鸠在300年前就眼光十分长远的预见到了这个制定原则,给予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中国法律的制定与修改,也必将严格遵行这个原则,这样才能将中国打法制建设的更加完善。
4.《论法的精神》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要说到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就是其三权分立学说,而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了。美国的政治体制可以说完全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实体化。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国会,三权制衡,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因此被许多国家借鉴。本书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考察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它很先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宪法”,五权即:弹劾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考试权。台湾至今仍有此五院。由此可见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律规制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避免的与国家政体性质原则、自然状况、自由程度、气候、宗教、法律等等都有关系,《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特别是又遍涉经济、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讨论这些领域与法的关系,这些关系便构成本书的主旨--法的精神。遗憾的是,孟德斯鸠没有向我们明确地揭示出法的真正精神,但是,他提出了法的精神这一伟大而不朽的命题,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他的精神也必将会被我们所继承,让这份信念跟我们一起创造更和谐文明的社会。
法学一班2011335720138 赵荻
第四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人性的智慧,理性的光芒
——从《论法的精神》看政体差异与西方分权制衡的发展
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因此,要想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一定的监督。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早期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特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这些都是独树一帜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论述。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他着重介绍了三种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
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意志与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
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在书中他所描写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很明显,独裁的专制政体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极大的奴役着。君主政体也是不太保险的,共和政体则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隐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常口口声声称赞人民的伟大,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不断赞赏人民的贪得无厌,来掩盖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约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可能的避免独裁,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在他眼中,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
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最初的学说的研究是以罗马为背景的。罗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权力,一部分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政权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权,并且同时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权,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权力,并以此来对抗人民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被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独裁的局面。三权分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对于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和实践,起着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也为资产阶级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他所努力寻找的法的精神,首先从宏观上讲,应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即人类正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适用于一切法律当中,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的正常生活。
近代西方的主要政体,美国政体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
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同时总统具有相对任期,就避免了独裁统治的出现。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平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
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等最高权力,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英国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
英美的政体形式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他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总统)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暴政及独裁统治的出现。“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这种开放性思想,他没有去拼命找某条“完美”的标准去对政体作某种规范,而是选择制衡的方法,互相约束达到平衡。
《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则,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它出版后当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风靡一时。本世纪初期它又被译成中文,在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启蒙作用。它所带来的启蒙思想与对后世的影响,是人性的智慧,与理性的光芒!
青岛二中分校 2013级人文学院 徐嘉凯
第五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从自由与权力的分配谈人为法的制定和执行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要谈法的制定与执行,就不得不提孟德斯鸠这部书“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的观点:
从最大限度的广义上说,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推断,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法;上帝[1]有他的法;物质世界也有它的法;高于人类的“先知圣人们”有着他们的法;畜类也有自己的法;人类拥有他们的法。
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而构成的,它在一个
非智能的状态中永恒地生存着。它的物质运动必然具有某种固定的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在人为法确定之前,已存在着公正。
(第一章 一般的法 第—节 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对于天地间在出现人为法之前,已经有“法”来支配万物的看法,与我国战
国时期老子的“道”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但是老子并未提出从“大道”中找到一定的规范,即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公平。相反,他提倡: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当然,身处动荡年代的老子,最高的理想不过制止纷争,使民无争,太平一
世罢了。
而中国法家代表韩非提倡的“法、术、势”不过是君王统治的工具罢了,并
未见得就真的要符合天地间的和谐的“道”。
老子、韩非处于向封建集权社会过渡的前夜,而资产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的前夜的孟德斯鸠明显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不仅意识到法在万物间的存在,而且
进一步引出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合理性,从而法不在是老子口中看似,尽管也具有一定的理性主义:
所有规律产生前,便有了自然法。
显然人类最初的思维毫无思辨性可言;在探求自己的生命起源之前,他想到的只是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这样一个人最初的感觉只有懦弱;甚至懦弱至极。在这种境况之下,每个人都自感卑微,每个人几乎没有平等感。人们也没有任何相互攻击的意愿,因此,和平应该是自然法的头条规则。
人类脆弱的感觉中又不乏需求的感觉。于是自然法中的另一条便是启发人类
去觅食。
人类相互间的自然需求和爱慕,应该是自然法的第三条。
人类除了具有最初的情感之外,他们还能逐渐获得知识。这样他们便有了其
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种联系。于是他们随之产生了一种相互结合的新动机:生活在社会中的意愿。这就是自然法中的第四条。(自然法)
人类一旦置身于社会,软弱的情感便荡然无存;原本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平等
也随之消失,他们力图将这个社会的主要利益窃为已有,于是便产生某些个人之间的战争状态。(第三节 人为法)
而关于如何去制定和实施我们依据自然法为人而立的各种法律,我读孟德斯鸠的这部书后认为,主要看自由与权力的分配的合理性。
一、自由的分配
确实在民主国家里,人民好像想于什么就干什么。然而,政治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只能是人们能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做的事。
应该记住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
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不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 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十一章 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第三节 什么是自由)的确如书中所说,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定的,否则“他就不再有自由了”。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想最大化的。但人作为社会性极强的群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同他一样享有自由权利的人的约束。而个人自由的过分放纵,必然要伤害他人的自由,从而受到敌视与打压。因而,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绝对的自由不可能对每个人开放。
自由是人人向往的,而自由又不能完全由着个人意志来分配,因而在孟德斯鸠提到的三种国家(民主国家、君主制国家、专制国家)里,关于自由的分配的问题是明显的社会问题。而由民主国家到专制国家,自由的分配越来越集中,而因此造成的社会矛盾也是越来越尖锐。
关于如何实现自由在社会上的合理的分配以建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合理的相应的人为制定的法的实施才能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这恐怕也是他开篇就将法的思想提出的解释吧。
二、权力的合理分配
而如何制定和实施法的,即如何来实现自由的合理分配,则是由权力的合理分配所完成的:
我说过,在第一种情况下,政治自由是通过三种权力的某种分配方式而形成的。
因此,公民的自由主张要取决于好的刑法。
单凭一个证人就可以把人处死的法律,对自由的危害是极大的。理性上要求两个证人,因为一个证人证明犯罪,被告加以否认,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因而需要一个第三者出来。
在共和政体下,当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时,便是民主政治,而当最高权力集中在一部分人民手中时,那就是贵族政治了
我曾表述过,共和政体的性质在于全体人民或是某些家族在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在于君主在其中拥有最高权力,然而他在其中依据业已制定的法律行使权力;专制政体的性质在于某一个人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志和
变幻无常的喜好管理国家。这使我探寻出三种政体的原则。这些原则十分自然地派生而出。我从共和政体说起,而且,我首先论述民主政治。
由于合适的法在自由的合理分配下完成了,而一般的民众并不能完全了解和自觉配合。所以在法律制定后,要有一定的权力机构,接受国民的委托,行使行政的权力,以期能够实现总的自由与公平。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公民要是没有一点权力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把自己的自由完全交给他人,而人的普遍心理是追求自由的最大化。但如果每个人平均的分配权力,在需要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意见实难统一,而有些人的确有这方面的才能,适合管理。
但权力的集中,不应只是个人的私欲,而应由有自由意愿的人们进行委托的 形式进行。在孟德斯鸠看来,权力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政治自由的工具。而在世俗开来,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有超出普通人的自由,就容易为了个人的自由最大化而违背公民的自由,这是孟德斯鸠所担心的:
在所有的官职中,给予重权可以补偿其短暂的任期。大部分立法者将官职的任期确定为一年。若长于一年,便会产生危险。若短于一年则与事物的特性相悖。有谁情愿这样管理自己的家务呢?在腊古礼国家元首每个月更换,其他的官吏每星期更换;城堡首领每月更换。这种情形也只能在一个被某些列强包围的小共和国里发生;那些强国可以轻而易举地贿赂共和国的小官吏们,使其腐败。在孟德斯鸠的书中,三权分立可谓是他的独特发明。在他看来,只有以权力来对权力的滥用进行制衡才是解决之道。
但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之手,自由便不复产在了;因为人们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及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议权,则一切都完了。
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权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已不是普通公民,而更类似于维护公民自由的机器。而我们交的税务和给予他们的权力则犹如动力能源,公民给予这些并不是要使机器空转,而是期望从中得到自己应有的自由。如果机器把给他供能的人们榨干了,那多半的检查一下是否损坏(改革)。如果检修的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则有更换机器的必要了(政府倒台)。而权力的合理分配是要保障公民能够对为自己建造的机器进行评估取舍的权力。三权分立的理想结果是使这台机器不具备攻击性,能够接受公民的改造,而不是脱离民众的需求,最终使民众得到最大化的自由:
但是,如果那些代理者并非人民所指派,他们便不能成为人民的代理者。因此这种政体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由人民指派自己的代理者,他们被称之为行政官吏。
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角度出发的,要想享有这样的自由,就必须建立一个这样的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赞作者
最后要谈一下我对孟德斯鸠这部书的整体感受,这部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就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政体进行评说,娓娓道来,浅显易懂的语言,富有启发性的思维,都令人折服。而且作者把地理、气候、宗教、经济、教育等诸多社会地理因素考虑在内,的确符合他开篇对法存于万物的观点,使人读后获益良多。
孟德斯鸠对读者于来说,是优秀的作者;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他也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