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案例一:
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一、发现问题
新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四(3)班的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位姓李的女学生非常特殊:歪扭的小辫、羞涩的目光使小脸显得有些苍白,时而发呆撵头发、时而嘬手指,就是不和同学一起活动。有一次下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教师外嬉戏、玩耍,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教室里,表情麻木,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画写写,然后又把纸撕成碎片摆在桌面上,边摆边自言自语,叨唠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走到李某的身边,问她怎么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说:“我喜欢一个人带着。”我的心一沉,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应该像她这样。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呢?随后的几天里,我加强了对李某的观察。通过细心观察我还发现,放学后,她独自一人低头匆匆回家,不与同学结伴;当她犯了错误时,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生气,对某件事不满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还摔书。她没有笑脸、没有朋友,“孤独”“忧郁”常伴随着她。
很显然,在这个班级里,李某是一个很孤僻的特殊孩子,为什么在她身上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打算去了解她,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封闭,父母与她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她。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李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严重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与同学交往时,她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武断,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因此同学们很少和她一起交流,都远离她。由于自身的个性和坏脾气,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处,得不到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因此造成她对人对事都很冷漠。
三、采取措施
又一个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教该班的数学课,我打算借此机会做好转化李某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她逐渐摆脱孤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给予她关爱与赏识
1、让家长与孩子谈“爱”,赏识孩子。
暑假里,我经常和李某的妈妈沟通,并要求李某的妈妈在新学期开始时,给孩子写新学期寄予----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孩子的优点、特点、闪光点写一封赞扬信,并在信的结尾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字里行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爱。
9月1日,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李某妈妈写给她的信时,李某静静地听着,当我宣布这是她的爸爸、妈妈写给她的信时,她非常惊喜,激动地站起来,难得地说出了“谢谢爸爸、妈妈”这句话。同学们为她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热情地鼓起了掌,更为她发自内心的笑脸热情地鼓掌。紧接着,我拿出了早已为她准备好的笔记本送给她,让她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喜悦和进步。
新学期之初,她首先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使她从心理上开始亲近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愉快的心情成为她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让家长把时间留一点给她,并和她多交流
在我的指导下,李某的妈妈每天晚上和她交流学校里令她高兴的事,分享她的快乐。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并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外出差,李某的妈妈会每天打电话和她交流,使她感受到妈妈在时刻关心她,使她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李某的爸爸负责她的学习,并针对她完成作业的情况写出鼓励性的评语,随时表扬她的进步,并辅导她解决不懂的问题。周末,有时父母带她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玩;有时爸爸陪她在小区的休闲广场打羽毛球、滑旱冰;有时妈妈带着她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让她与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时也会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她体会交往的快乐,使她消除与人交往时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她交往的兴趣。
3、向家长推荐有益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书籍
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对孩子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我特意向李某的父母推荐了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和《情商》等刊物。
4、请李某和家长共同参加《学会欣赏别人》的心理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其他学生当着李某和其家长的面,以欣赏她的态度,真心发现和赞扬李某的优点„„听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后,她高兴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同学们”。这时,有一位同学说:“你进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赵老师的功劳,你应该谢谢赵老师。”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她的妈妈由衷地说出了:“欣赏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太重要了!”
从此,李某的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她聊天,从中获悉和了解她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多想法和感受,并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增添了与女儿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另外,李某的妈妈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先悦纳自己,然后再去悦纳他人。
(二)教师随时关心她,给予她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
1、主动接近李某,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感情交流
对于李某这样的学生,唯有与她成为知心朋友,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请听她的心声,解开她的心结,才能更好地使她远离孤僻,走出孤独。
刚开始和她单独聊天时,我先从她的家庭生活谈起,让她觉得我就是她家中的一个长辈,是值得信赖的。几次聊天后,由我问她变成了她主动找话题和我聊,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她终于愿意向我吐露心声。以后,我们的谈话更频繁,话题也从家常转向了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在学习上多关心、多帮助
李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长期以来,她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因为学习落后,她很自卑,这也影响了她平时和同学主动交流。于是我决定在学习方面多帮助她,让她从新获得学习的兴趣,找回学习的信心。课上,我有意识地多给她机会,鼓励她发言。课后适时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3、以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对待她
平时我细心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优点适当放大,像做广告一样让同学们都知道。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她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书面作业还是课上发言,只要她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变化,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表扬。家长也按照我的指导,对李某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时常给予书面表扬。李某开始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学习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学期末,她获得了校级进步生的奖状。
4、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她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就形成了对他人冷漠的情感,不懂得宽容他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告诉她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人成为朋友的愿望;另一方面帮助她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她从交往中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享受到集体活动中的乐趣。
在她生日的时候,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为她制作了一张特大号的生日贺卡,卡片上写满了对她的祝福与寄语„„。
她从同学们手中接过贺卡,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要和你们成为朋友,这张贺卡我要一直珍藏。”
四、李某的改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觉李某开始敞开心扉,能和老师交流心理感受了。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改错也及时,学习很主动,始终处于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她的妈妈看到了她的变化,在新年之际给她写了第二封信。
新年的第二天,她给我写了一封短信,当她笑眯眯地将信递给我时,我觉得那不是一封信,而是孩子的一颗心。她在信中说到:“您是我的老师,您教我宽容,教我有爱心,叫我友谊,我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我之所以能变成这样,都是您的功劳。老师,您真棒!
五、反思和讨论
经过半年的跟中研究,我感到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脸上经常浮现出笑容,能把心里话向老师、家长诉说,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能够帮助集体做事,能够和部分同学后好相处,有了自己的朋友。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我在不如便李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成功的。
首先,她的这些变化源于教师与她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我尊重她,宽容地对待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另外,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与她谈心,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她在集体氛围中不断克服交往的恐惧。其次,由于我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获得有效的解决。
然而,李某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有时她在与人交往中还是不能为他人着想,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很偏激、比较固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李某在今后还会有所反复,因此仍需要继续对她给予关注,不断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让李某摆脱孤僻的心理。
(作者:赵学文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案例分析】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个性格孤僻、远离同伴、郁郁寡欢的学生引起了赵老师的关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赵老师找到了该生性格和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赵老师让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其次,赵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该生,和她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想方设法让她回到同学中间,感受集体的温暖,最终使该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非常清楚、规范,行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赵老师对这次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既指出了研究的成功之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然而,赵老师的反思局限于整个事件的分析,缺乏对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深入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教师有何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行动研究引向深入。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
案例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实施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既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照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还只是唯唯诺诺的附和者,他们不敢、不能、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抑或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可表达,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缺少个性色彩,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进行思维,尤其是当某个学生的观点收到教师的肯定后,更是习惯于顺着这个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去思考。这种课堂显然不是个性化阅读的课堂。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习惯于寻求统一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教师的观念还有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而必然会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另外,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普遍存在着羞于表现的心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阅读”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即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阅读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体验情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多边互动中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最后,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成为个体生命绽放异彩、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制定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逐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先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了,以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计划实施的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步:要让学生敢说、愿说。教师要进行反思,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使其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
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会说、善说的基础是能够独立思考,它需要学生必须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思维的能力。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步:要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语文。也就是要有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体验的多样性。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四步:要让学生体会得精彩、深刻。过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过程伴随着实施过程的始终。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学期。
三、行动的实施
(一)激励赞许,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会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个性化的思维和认识。他可以在进行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在乎别人的压抑或讽刺。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慢促出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那怕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轻易否定,而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评判。为由如此,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发挥自主性,促进思维个性化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然而,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往往不敢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这种现象阻碍了个性化阅读的形成,因此培养思维的个性化是实现阅读个性化的前提。
1、自主画批,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画批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画批,就怎么画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究,深层思考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前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多元、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3、自主表达,促进反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有助于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可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可以提高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互动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善说、有的善画、有的善写、有的善读、有的善演;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就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在多边互动中,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三)尊重差异性,促使体验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题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题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独特的体验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他们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灵活评价,促进认识个性化
教师评价的实质就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真理和谬误往往只相差一步”,教师如何使有偏差的独立见解完成这一步的跨越,从而解决阅读个性化与正确价值观的矛盾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既保护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良好习惯。
1、利用反思,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认识的偏差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2、利用假设,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李子核》一课时,教师在最后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妈妈、哥哥、姐姐、瓦尼亚,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个开放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实现了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阅读个性的目的。
3、利用辩论,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上所述,阅读个性化是思维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和认识个性化的具体体现,需要有策略地逐步培养,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闪动。
四、行动后的反思
计划实施后,本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大为改观,以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课下我曾与学生交流上语文课的感受,他们都普遍对语文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在课堂上发言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展示,能够较好地回答问题很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投入,大胆质疑,无论是朗读还是谈体会、谈认识都充满了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得到了听课专家、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肯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追求想法的新颖独特,追求质疑能力的展现,有时会偏离课堂、教材的主线而走上歧途,而此时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会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导致了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的不良后果。如何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个性化的表现,反映在其他方面有些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那怕别人的意见是对的。如何解决个性张扬与实事求是的矛盾统一?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对学生的过分宽容,缺乏正面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提倡个性的同时,还要适度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技巧、方法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下一步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时亟待解决的。
(作者:蒋秀云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
【案例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蒋老师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即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针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有独立见解、缺乏表达的自信等问题,蒋老师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行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新颖、独到,值得借鉴。她对行动研究结果的反思和讨论也比较深入,不仅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个性张扬”和“自以为是”的矛盾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二)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1、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没有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继而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英语。
2、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学好英语重要性认识模糊。他们开始往往是带着新奇学习英语的,但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很快就每况愈下,厌烦心理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成了。
3、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具体表现在:对单词死记硬背;重抄写,轻听读;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抄袭作业„„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
外在因素:
1.教师对“厌学”学生不恰当的态度
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有偏见,很快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
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或复习单词和课文,更不用说看英语课外书去巩固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
有些家长整天忙,对其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因此,孩子们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则是望子成龙,规定在家里必须学多长时间的英语,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听课状况,却不过问。
(二)、采取的措施:
我在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后,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和转化他们: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2.维护差生自尊,及时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教学随笔《赞扬是一把自信的钥匙》(附在后面)。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差生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为学生寻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
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困生说、读、表演等。如在新授单词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老师先叫优等生个别操练,然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其他学困生也跟着读,一方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现一下自身价值,让他们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练句型时,老师利用旧句换新词的方法,如句型I have„„,只替换最后一个词,学困生也会积极地来试一试,说得好,及时表扬,说得不太好,鼓励他。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游戏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比如:我在上What's he /she doing?句型时,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其余学生猜What's he doing?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学生觉得既简单又有趣。如在听写之前,提前告诉他们所要听写的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内外时间对学困生反复渗透、反复强调以下英语学习方法:(1)学会听英语。教会学生既要养成听英语录音的习惯,又要养成听教师与同伴说英语的习惯;(2)学会说英语。教会学生养成用响亮声音大胆地说英语,而且要勤说多说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3)学会读英语。教会学生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努力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同时,要让学生认真模仿英语录音,力求与录音的语音语调一致;(4)学会交谈。教会学生养成用英语互相交谈的习惯,做到表情自然,举止得体;(5)学会听课。教会学生养成作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养成大胆举手发言。积极投入会话表演等活动的习惯;(6)学会复习。教会学生养成经常复习所学的新词、新句等英语知识的习惯;(7)教会学生计划好在家英语学习的作息时间表。以上这些方法,学生即使掌握了,要真正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更需要学生的自觉和坚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老师也需要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等待和家长的配合,直到学生能按英语学习方法的要求去做为止。
5.争取家长的高度重视与配合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因素是家庭英语学习环境。让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在家进行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的做法是:⑴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完成好每次作业,每次听读的作业都要求签字,证明在家听读了英语。或者把所读的内容录入磁带,老师进行抽查,也可播放给学生听,并进行评价。⑵与学困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另外,老师还要注意两点:A、重视意志培养,保持学习兴趣。学生虽然通过一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愉悦过后还怕困难。这是学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现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困难。;B、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单元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
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如上所述,帮助学困生学好英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学习成绩。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广泛吸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自己,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和发展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生的行列。
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帮助他们却很可能因此而负累, 然而他们的变化会慢慢发生, 这一点我们必须坚信, 尽管可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我们不能期望的他们学业会有戏剧性的变化,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进步通常会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合乎情理的方法,相信这些学困生终究回跳出“困”字,取得一定的成功。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个体的深入研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多学习尊重学困生,和他们达成心灵间的默契,耐心地为他们解惑,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用“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自己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把学会知识变成让自己快乐的源泉。
第三篇:“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个人中心论”盛行的时代,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所有的人为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却忘了,没有人该为你受累痛苦,所有人为你做的只是因为爱你。人最容易养成,切最容易忽视,却对人生和生命危害最大的习惯是习惯了受惠而忘记了感恩。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越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人,人越容易产生埋怨和怪罪心理和情绪,越容易忘记尊敬和感激,越容易吹毛求疵,越容易求全责备。不知道感恩却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人,都是已养成了最大不良习惯的人。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迎来了初中第一个暑假,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过得十分充实,也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我们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恩之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帮助父母做家务。
2、从内心上关心,体谅父母。
3、从自己做起,树立一种对父母付出的一种感激之情。
4、由己推人,树立一种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父母把你带来人世间,当你第一次说话叫的是“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最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娘》中,片尾曲是这样唱的——“你的眉头一皱,我就来到人间,从此我给你带来辛劳无边。”当我听到这句实在平凡却又表现出无限感情的歌词时,心头猛地一颤,有种幸福,有种苦涩,更多的那是一种感恩的情感。“百善孝为先”,伟人毛泽东在1919年10月8日,即其母亲逝世后的第三天写了一篇四言诗的长篇《祭母文》他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人处世的博爱,以及在旧社会妇女受到压抑“有志未申”的抱憾,他说:“养育之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祝福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从心理上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感恩的情怀的伟大,在学习生活之中,要多多明白和懂得感恩。懂得知足。
初一五班 苏佳琪 2017.8.20
第四篇: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青州市弥河小学五年级三班赵明宇
指导教师:聂继燕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①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
②为父母做一件事
③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④定期交流
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二)所达到的目的: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发扬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知道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住行的人……置身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第五篇:课题研究报告
《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课改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暴露的问题最多,因此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对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教学模式运用与教学内容体现的关系”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疑问与困惑。对此,也曾有过“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的争论,“破”与“立” 激烈碰撞和摩擦,似乎一直处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最根本的一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永远都是任何教学所必须追问和思考的,也永远是我们解决上述诸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2.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理论依据
1、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三、课题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本课题着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快速,有效地学好英语,我提出了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并努力探索总结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入手,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行为,关注交往与沟通,构建高效的课堂;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加强集体备课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1)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2)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3)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4)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
(4)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二)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的教学中了。对于一名这个时代的教师而言,掌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对像我这样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出来的教师而言,如何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在各学科实施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实施时间为2007年8月——2008年9月,分3个阶段。A、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9月)学习理论,设计研究方案。
B、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9月下旬——2008年7月)实施阶段:具体实施,积累材料,阶段小结,中期评估。C、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撰写报告,总结得失,结题。
六、主要成绩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行动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已凸显较大优势,从观念到行为,下述六种意识得到强化或突破。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观察分析270节课堂教学,9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讽刺、挖苦的少了,激励评价的多了:照搬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的少了,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度整合的多了;“填鸭式”“满堂灌”的少了,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多了。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重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三维目标意识得到足够重视。讲课教师基本能够把握课程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在努力体现学科特点。就语文课而言,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同时进行人文熏陶。更可喜的是,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语文特点,纠正读音、分析字形和理解字义。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很多课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说写训练引起重视。大部分阅读课都设计了随文练笔,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了,并且不时地迸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感受。
(四)教学问题意识得到一定体现。65%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意识体现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有少数教师在问题教学方面敢于尝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情境意识得到广泛关注。许多老师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投影仪,媒体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
(六)科学评价意识得到有效改善。80%以上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滥、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有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在评价手段上,有星级评价、小红花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评价话语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具有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开始增强;具有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经常使用;具有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较多应用。
七、困惑
本课题虽然按计划进行预定的研究任务,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高低。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