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观察报:保健食品管理升级,首部国家条例将出
经济观察报:保健食品管理升级,首部国家条例将出
延迟了近3年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终于要出台了。
参与制定的人士透露,该条例的最后一稿已经报送到了国务院法制办,有可能在5月份出台。该条例将1996年卫生部对保健品食品的部门规章管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成为该行业的首部行政法规。更多文章请浏览《会销人网》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透露,条例出台意味着保健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300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也将迎来整合洗牌期。
正名
这部规范保健食品的国家层面法规延迟了近3年。“以前我们行业内适用的都是部门规章,总徘徊在被认可和怀疑的产业边缘,《食品安全法》也曾将保健食品排除在门外。”保健食品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这部国家层面行政法规的出台,说明国家层面也在证实和认可保健食品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
该法规出台之前,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中国的保健食品产业走过了一条由部门规章管理,发展迅速却乱象环生的道路。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保健食品行业适用的均为部门规章,时间最接近的为《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该办法是2005年国家药监局在上份规章的基础上修改后发布的,虽然名称为注册管理,实际上,从注册、审批到市场都在全程监管。但由于行业制度未完善,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依据条例行事,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仅仅是保健食品行业内的第二份部门规章。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食品行业的首份规章诞生于1996年。
1995年,《食品卫生法》颁布。次年,作为保健食品的主管部门——卫生部出台了保健食品的首部规章即《保健食品管理条例》,而此部规章已晚于保健食品产业发展近1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保健食品开始从国外流入中国市场,当时的产业图景是,外资产品运销中国,中国企业仿制国外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内对保健食品认识并不深入,当时卫生部只出了一个框架性的管理条例。随着部门职能调整,2004年,卫生部将保健食品的管理职能移交至国家药监局。2005年,国家药监局在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变为《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发行适用。
虽然条例名称多出两个字,市场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卫生部管理时,审批的保健食品很少。药监局接手后,像开闸的洪水,市场上冒出名目众多的保健食品。”上述人士称。
由于市场保健食品数量愈来愈多,且准入门槛较低,保健品行业出现鱼目混杂的现象。正因为这种乱象,2009年《食品安全法》修订案出台之前,相关部门曾将对保健食品的管理条文取消,业界消极地理解为“有关部门不认可这一产业”。
后经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企业人士的争取,保健食品终于纳入《食品安全法》,该法第51条规定“严格管理保健食品”。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部法规这么明确地规定要“严格管理”某个行业。”中国保健品协会科技发展部部长董国用认为,行业的乱象影响了有关部门对这个产业的信心。
与该法配套的细则《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原本应于2010年出台,但由于种种因素拖延至今。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有关部门人士对行业没有足够的信心,制定管理条例过程中,都在不断了解、提要求,反复修改条例达5次之多。
据了解,5月或将出台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国家药监局参与起草,保健协会、保健食品企业和专家也都参与其中。
洗牌
参与条例制定的人士透露,该条例目前正在等待国务院法制办讨论通过和最终发布,新条例的出台,对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现状,是一个完善性的补充。
新条例在审批环节更具透明性,在监管、处罚方面也都做了相应调整,比以前力度更大。而该条例的适用,也将加速行业内企业的整合。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条例》,在实际运行中,旨在强化管理注册,对于市场的监管不够。
而注册审批的程序也并不合理。据介绍,一个保健食品正常的审批时间应为两年左右,但多数企业忙着生产、销售,对于审批环节了解不专业,在递交前期的审批材料后,药监局发现各种环节的材料不全要求企业补充,企业在来回反复中,一个保健食品的审批时限有时会延长到4年或者5年。由于时间延长,市场的需求度产生变化,使得企业蒙受损失。
由此,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专门的审批中介,同时将审批费用拉高到30万至50万元之间。“事实上,行政部门收的费用非常少。”保健食品企业人士说,为了拿到批号,让产品上市销售,企业只能花高价请代理。
据了解,新条例对于审批程序做了简化,生产企业递交审批材料进入程序后,就能知道获得批号的时间,比以往审批时限缩短两年左右,同时审批环节的费用也将大幅降低,幅度达到70%左右。
据董国用介绍,新条例的另一个亮点为,将部分保健食品的逐号审批,改为了备案管理。“逐号审批”意味着不论是同企业的相近产品,还是不同企业的相同产品,都要以单个产品走审批程序,才能获得批号。这一规定曾导致市面上几百个相同的蜂胶产品,即使含量、功能已很透明的情况下,也需要单独走审批程序。
而规定明确,所有产品的试验必须在经过药监局的试验机构进行,如国家级和省级疾控中心、药品检验所。在这种审批方式下,药监局的审批程序为每月一次技术审评大会和若干技术审批小会,负责保健食品的数十人,每月只能应付此类审批,无暇顾及市场监管。
保健协会人士认为,新条例则将已经透明的成分、功能性产品,作为备案管理,今后不需要企业通过单独检测才能拿到批号生产,由于不用再走繁琐的程序,备案制度将为企业减少大笔审批费用。
据保健协会人士透露,随着审批、监督程度的加强,一些投机型的企业在未来将被整合。目前保健食品企业达3000多家,2011年产业规模达3000亿之多,据保健协会发展目标预订,到“十二五”末,保健食品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3000家企业中,近一半将会被整合兼并。
第二篇: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同志们: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天,《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财政会计工作,默默奉献于财政会计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顺时应势,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其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科学内涵和重大创新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其内涵丰富。《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要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使我国管理会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围绕该目标,管理会计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指导意见》在体系设计、内在逻辑、实施机制和切入点等方面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创新与借鉴充分地有机融合,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在全面分析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导意见》在内容上注重原则性、方法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其内容的系统设计综合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和单位的现实需要,为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而量身打造,是指导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蓝图,是一次体系建设的创新。
第二,注重整体推进,创新发展模式。《指导意见》科学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管理会计有机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中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促进。其中,“理论体系”是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指引体系”是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人才队伍”是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信息系统”是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第三,注重全面参与,创新实施机制。《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发挥有关会计团体的行业支持作用,突出各单位的主体作用,要求单位重视管理会计培训,大力培养适用的管理会计人才,创建财政主导、部门助力、单位为主体、院校团体和咨询服务为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有机结合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发展。
第四,注重借鉴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本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完善的普遍经验。在《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以成本制度为入口发展管理会计的国际经验,率先启动成本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制定工作,并于去年8月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制度通过创新引入作业成本法,以及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等管理会计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入手,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是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和有益尝试,是财政部门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未来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工作更为繁重,需要社会各界的继续关心和鼎力支持,相关部门、单位、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第一,财政部门要立足行业管理职能,做好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计团体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责作用;要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一批适应实务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对《指导意见》的宣传和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推动会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单位要立足实务发展,全面提升管理会计实践能力。各单位作为实践管理会计的主体,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建设,深入挖掘管理会计工具,拓展管理会计应用范围;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学习培训,形成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切实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立足理论联系实际,做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构建。要围绕实务发展需要,切实把实务中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出来,切实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利用起来,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第四,会计团体要立足行业发展,发挥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通过多种途径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专业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五,会计服务机构要增强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各相关机构要以《指导意见》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领域;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会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会计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广大会计人员要立足业务岗位,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要以《指导意见》为导向,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来,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更要着力提高素质,发挥引导带头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为单位创造价值,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四、任重道远,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大有作为
为了做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财政部在今年上半年,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现已建立起了集理论界、企业界、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机构代表于一体的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团队。在座68位专家就是从近360名申请人员中选拔出的精英!我们将建立完善咨询专家机制这一平台,通过咨询专家连接管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积极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座各位受聘我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重视加强咨询专家队伍建设。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工作中的亲密合作伙伴。在首次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过程中,我们根据界别和行业,较为均衡地考虑了专家的选聘。在机制建立后,我们将根据工作需要,综合公信力、影响力、参与度、遵守保密纪律等因素,不断优化咨询专家队伍结构,建好、建强这支队伍。
二是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参谋作用。下一阶段,我部将立足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奠定基础。我们将邀请咨询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希望各位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积极建言献策、提供调研环境、总结实践案例等多种方式,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三是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我们将建立通畅的管理会计信息收集、意见反馈渠道,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位专家在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积极开拓渠道,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的需求,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我们,形成互动机制,促进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完善
近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和工作要求,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和会计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指导意见》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挖掘管理潜力,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在会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再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财务会计领域发展相比,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问:《指导意见》起草发布的过程如何?
答:《指导意见》起草发布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草阶段。指导意见在起草过程中,秉承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2013年6月,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座谈会,与来自理论界、实务界和国外管理会计行业组织共20家单位的专家深入探讨,对管理会计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随即,我们启动了《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我们会同管理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咨询界的多位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抓紧开展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草稿。
第二阶段,形成讨论稿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先后征求部内外各界专家意见,邀请部分省(市)会计管理机构负责同志,进行集中讨论;选择数家管理会计颇具实践基础的企业,进行初步总结提炼;并组织理论界、实务界、政府部门、国外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以及“财政部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的总会计师学员,对管理会计理论、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讨论稿。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会计司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召开司务会研究,2014年1月28日,我们印发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共收到75份249条反馈意见。从反馈意见来看,社会各界总体有两点意见:一是一致赞同、支持财政部发布指导意见,认为财政部作为全国会计主管部门,系统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春天,意义重大;二是对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以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为主体,同时推动管理服务市场发展的4+1的管理会计体系基本框架设计一致认可。同时,社会各界对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征求意见稿本身内容,包括文字表述和具体措施等提出了修改建议。
第四阶段,送审稿阶段。我们认真研究并充分吸收了各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征求了有关各方意见,并充分听取部内相关单位意见,根据有关意见和部领导讲话精神再次修改完善后,会计司再次召开司务会进行讨论研究,报部领导批准后予以发布。
问:《指导意见》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适应当前形势、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深化会计改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部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部分,按照提出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具体措施,构建出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和咨询服务“4+1”的有机发展模式。
第四部分,从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宣传培训和跟踪服务等方面,对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问:《指导意见》创新提出要建立“4+1”的管理会计体系,如何理解该体系的内涵?
答:《指导意见》科学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服务市场“4+1”的管理会计有机系统。该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促进。
第一,理论建设为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不仅要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管理会计实践发展,超越单纯“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融合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强化管理会计理论创新和机制完善,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促进管理会计实践深化与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
第二,标准建设为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计划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说明各种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测达到的效果等,并从现行实务和指引体系建设的测试中提炼具体案例,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确保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企业中应用的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第三,人才培养为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我们将以提高单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为导向,以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实务能力为重点,推动研究发布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第四,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单位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鼓励单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同时,“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我们将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共同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问: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和会计人员等应当如何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答:由于管理会计是满足单位内部发展需求,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应用水平取决于单位自身的需要。因此,为了确保《指导意见》的实施效果,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积极引导沟通。
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从加强服务、节约社会资源等考虑出发,主要发挥宏观指导、政策支持、组织协调、行政推动的作用,支持、引导、鼓励、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单位是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其管理和发展之中;科研院校、会计团体要充分发挥在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自律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会计服务机构要立足服务单位发展,大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抓住机遇,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领域;广大会计人员要以《指导意见》为导向,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问:下一步,财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答: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第一,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与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会计团体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责作用,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竭尽所能、倾心尽力。
第二,着力加强学习宣传。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宣传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积极作用,通过学术专家、单位会计管理人员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单位充分认识理解《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为创建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三,着力促进交流创新。管理会计源于实践,重在实践,各单位只有做好实践探索、做好经验总结、做好相互交流,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能力,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转化为实践。财政部门要做引导工作,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切实把实务中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出来,切实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利用起来,切实把基本指引和应用指引体系完善起来,为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四,着力鼓励广泛参与。《指导意见》的制定过程中体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参与,凝聚了财政部门、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和心血。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要“集众思,广忠益
管理会计为银行业注入核心竞争力
核心提示:管理会计作为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显重要。
在银行业务处理实现了信息化的今天,各家银行日益感觉到管理信息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过去,银行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金融产品来争取市场份额;今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已很少有哪家银行拥有别人没有的产品。尽管金融机构的规模和资产不断扩大,但赢利能力正逐渐下降,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随着对新经济模式认识的深入,银行逐渐认识到,要想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用信息技术克服管理弊端。此时,管理会计作为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显重要。让管理会计为银行业创造价值
通常,财务管理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银行的总账、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管理等进行账务处理;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中找出有用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各银行都在积极加强信息处理的能力,以期能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及时而准确地分析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再将知识变成利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会计对于银行的重要性现已超越了财务会计。首先,在过去的10年间,财务和会计部门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单纯的信息处理转变为有力的决策支持。现在很多银行根据客户和产品来定义业务链,替代了从前那种僵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传统的业务管理。其次,当今管理的重点已经放在了通过合理的绩效体系提升企业活力上。银行鼓励各业务部门采用更为合理的业绩指标去监控和管理他们的业务,这些指标包括数量、投入产出比率、市场份额、营业利润增长比以及人均盈利水平等内容。
管理会计系统可通过成本管理、盈利能力分析、差异分析、投资分析等子系统,得出管理所需的各种决策数据,为资金头寸、利率定价等提供决策依据。概括地说,管理会计的目的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银行金融机构能从管理会计中获得哪些价值? 管理会计面向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其核心价值如下:
1.信息集成。有效地集成门柜业务、信贷管理、卡业务、中间业务等营业系统以及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工具,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2.成本控制。引入全面成本管理思想,根据作业成本的原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从产品成本、部门成本、项目成本、人力成本、质量成本、客户成本等方面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成本费用的归集和逐级分摊、成本的预测与分析,实现成本的源头控制、实施控制、核算控制、评价分析,达到集约管理的目的。
3.效益分析。在成本明细化控制的基础上,将直接经营收入和内部转移收入分解,以确定机构、责任中心、产品和客户的赢利情况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创造价值的责任、权力有效分解、落实到位,为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利润中心的赢利能力服务。
4.绩效考核。系统自动统计各部门、机构、产品、人员各类投入、产出、利润等指标数据,并可进行计划与发生的比较、当前与历史的比较、同类项目之间的比较等,为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准确的考核提供依据,为第二年科学地制定计划提供保证。
5.风险防范。提供完善的预警控制功能,对经营事件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对异常及重要情况进行报警,并提供严密的审批和权限控制,从而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6.信息表现。系统为各级行领导、部门经理、各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甚至柜台营业组长,提供多种管理指标信息,并以日期、机构、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柜员为维度,以表格、柱状图、饼图、立体图、曲线等方式展现。
创造价值过程中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
银行综合经营计划体系的建立和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对各级分行、部门、产品、网点、客户经理、大客户、柜员和各类管理人员诸方面进行量化、细化的投入产出分析,为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分解和监控提供依据,为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推行提供信息支持。而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就是盈利性管理和绩效管理。
管理会计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细分经营管理信息的窗口,协助银行实现对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将银行经营决策的着眼点从财务会计上升到管理会计层面,为银行运营成本的控制和综合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1.盈利性管理。
管理会计系统中的盈利管理可实现如下功能:
①制定资金转移定价规则进行部门间内部支付,反映真正创造价值和有贡献的地方(如外部获取的数据);
②计算基于可预计损失的风险准备金(如从风险评级系统获取数据); ③将直接和间接的经营成本分摊到相应的业务和支持单位(如从核心交易系统分析中获取的数据)。
(1)资金转移定价。资金是银行内所有部门都享用的一项共同资源。但业务部门的资金使用与来源通常是不平衡的,因此业务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有一套定价机制,以解决以下问题:①不同部门、产品、渠道的赢利性分析;②将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集中到资金管理部门;③通过调整转移定价起到战略导向作用,衡量由于资金缺口或盈余带来的损益。(2)呆账准备。呆账(风险)准备用于量化已预期的损失,它对赢利性的分析影响至关重要。呆账准备通常包括两类:一般准备金与特殊准备金。一般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考虑当商业环境变化时,贷款组合可能带来的损失。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对各类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内部评级。贷款的内部评级应反映借款人在还款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特殊准备金通常是指针对不良资产或风险超过全行资产平均水平的资产,应该逐笔评估其还款可能,计提相应的呆账准备。
(3)成本分摊。通常,成本的分配尤其是经营成本的分摊是管理会计里较为复杂与敏感的方面,它包括选择成本分摊、执行成本分摊以及绩效管理等内容。传统上,选择成本分摊的方法有两种:完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对费用进行多维度分析,根据部门内的不同职责划分不同的成本归集,根据不同的成本归集来确定成本分配顺序和分摊因素。同时,还需要界定可控成本与非可控成本,可控成本与业绩评价挂钩,非可控成本用于分析与决策支持。2.绩效管理。
从发展远景考虑,银行应根据下属部门和个人对银行整体目标的贡献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在于: ①明确银行的战略目标; ②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③确立全行统一的发展目标;
④使个人、部门、分部和管理者的表现协调一致。
将关键绩效指标和岗位责任相挂钩,并根据负责人的意志分解到下属员工。在这种体系里,绩效指标促进银行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向着整体战略目标不断努力,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具体的执行进度,分析完成或未完成指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挖掘潜力,促进生产发展,并与薪酬挂钩。
同等重要的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应当包括:利用标准成本制度结合变动成本计算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收集和计算;定期根据各责任单位报送的业绩报告来评价和考核其业绩与成果,确定其履行职责情况和应受的奖罚,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已将管理会计视为数据大集中之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更大利润的必由之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可对银行收入、成本明细数据做出准确核算与科学分析,并将经营成本、经营收入、营业费用、资金转移收支等项内容合理的分解到具体部门、产品和客户。另外,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了量化数据和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篇: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有关申报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有关申报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12]1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经信委),教育厅(教委、局),财政厅(局),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决定组织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力争在全国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日前,国家已确定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为推动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申报管理规定(暂行)》等文件,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
一、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暂行)
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三、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
四、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志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旅游局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循环经济 基地 管理 通知
附件一: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觃定(暂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觃范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简称 教育示范基地)申报、评审、建设等各项流程,依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本觃定。
第事条本觃定所指的教育示范基地是指利用自身生产 设施展示本行业、本领域的循环经济链条,向社会公众特别 是中小学生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以下简 称四部委)联合发文确认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的单 位。
第三条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应当遵守各项法律法觃,遵 循自愿申报、因地制宜、特色宣传、高标准高起点、发展与 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审、试运行、授牌、监管、考核等适用本觃定。第事章申报
第五条申报成为教育示范基地的单位应当符合以下 条件:
(一)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各类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或国家 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的企业或园区;
(事)循环经济特征明显,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具备一定的教育、参观和展示设施,安全保障措 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和预约渠道;
(四)接近大中城市或人口密集区,交通便利,方便参 观,上年参观人数不少于3000 人(西部地区放宽到1000 人);
(五)社会形象良好,五年内没有重大环保、安全亊敀。第六条申报单位应当同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 理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教育示范基 地创建意义和基本思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现有基础及已 开展工作,预期目标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建设内容及进度安 排等内容。
第七条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第五条严栺审查申报材 料,幵于每年6 月30 日前,择优向四部委联合上报符合条 件的备选单位。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每年 推荐单位不得超过两家。
已经被列为国家各类校外教育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点的 单位可以附相关证明文件,优先推荐。3 第三章评审
第八条四部委依据本觃定第五条对各地上报的申请报 告进行书面审查,幵对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名单联合发文确 认。
第九条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应当参照《国家循环经济 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编写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 案,幵于每年9 月30 日前,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 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上报。第十条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应当依据相关评审标准和程序组织对实 施方案审查论证,幵将通过审查的实施方案联合上报。第十一条四部委组织循环经济、教育、旅游等方面的 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专家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依据《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对实 施方案进行论证。
评审包括听取申报单位汇报、提问和讨论、实地考察等 内容。评审程序结束后,专家组应向四部委提交专家评审报 告。
第十事条在收到专家评审结果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国家 发展改革委将教育示范基地名单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期为七 日。公示期内,仸何公民、法人、社会团体有权向四部委反 映名单内单位违法违纪行为以及不适合创建教育示范基地 的其他情况。
公示期满,符合条件的单位经四部委联合发文确认后,进入教育示范基地试运行。试运行期一年,以发文之日为起 算日。__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栺按照经评审的实施方案开 展教育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一年期目标为试运行结 束时考核目标。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将 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报四部委备案,变更后的实施方案经备案 生敁。
第四章建设运营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试运行结束后,实现实施方案一年 期目标的,可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提出教育示范基地授牌申请,经审查通 过后上报四部委。
第十五条申报单位提出授牌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出具的审查意见;(事)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试运行总结报告;
(三)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四)参观人数的相关证明材料。第十六条四部委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幵组织专家 进行实地考察,对通过审查的单位正式发文确认,幵统一授 牌。
对未通过审查验收的试运行单位,给予不超过六个月的 整改期,整改后四部委组织考核组进行考核幵上报考核报 告,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四部委将联合发文取消其教育示 范基地资栺。
第十七条教育示范基地应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栺按照实施方案 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第十八条五年实施期满,各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逐 级提出验收申请,四部委依申请组织人员对教育示范基地进 行现场考察验收,验收以实施方案中相关内容为标准,通过 验收的,允许其继续使用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和标识;未通过 验收的,四部委联合发文取消其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第五章支持措施
第十九条国家对教育示范基地申请的循环经济专项资 金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在同等 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幵优先考虑列为教育、旅游等方面的 相关示范、试点。国家将循环经济宣传材料免费提供给各教 育示范基地使用。
第事十条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教育部 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协调、指导本 辖区内的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教育 部门应当协调附近中小学与教育示范基地建立稳定合作关 系,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参观;旅游部门应当将教育示范 基地作为本地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布局中予以充分考虑。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事十一条四部委负责对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行 监督和指导,幵根据情况委托专门机构负责申报材料的汇 总、资料初审、实施方案论证和专家实地考察等环节的工作。四部委对教育示范基地进行不定期考核、检查,对成绩 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事十事条教育示范基地应于每年年终向所在地省级 循环经济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旅游部门上报年 度总结,报告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参观教育情况、存在问题 等。
第事十三条对出现以下情况的教育示范基地,四部委 责成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符合标准的撤消其命名:
(一)宣传教育情况显著偏离方案目标的;
(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觃,受到省级以上相关部门严重 处罚或造成较大影响的;
(三)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四)未按实施方案要求推进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使教 育示范基地建设滞后或成敁不明显的;
(五)应当撤销命名的其他情况。
对发生重大环境或安全亊敀的,直接撤消其命名。第事十四条未通过试运行验收的单位及其他单位不得 擅自使用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识。第七章附则
第事十五条本觃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财 政部、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事十六条本觃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事: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为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强循环经济宣 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 部、国家旅游局决定组织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 设工作。各申报单位应编制《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 设实施方案》。为加强对《方案》编制的宏观指导,提高编 制水平,制定《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指 南》。
一、前言
简述编制方案的背景、意义、实施期限、编制依据、总 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组织工作等。
实施期可以与企业或园区自身循环经济发展觃划相结合 和衔接。方案编制应当依据《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申 报管理暂行觃定》,幵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教 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关于建立中小学科普教 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事、企业或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或园区区域概况
1.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简况; 2.地理位置和企业或园区布局(附图);
3.循环经济教育辐射周边大中城市或人口稠密区(100km 内)的距离及交通状况等。(事)企业或园区发展概况
1.企业或园区经济发展情况及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2.企业或园区主要循环经济特色。
(三)企业或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总体情况
介绍企业或园区被列为哪一级循环经济(含再制造)试 点示范单位或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 发展目标、主要仸务、重点工作和进展情况。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简述企业或园区构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幵附《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企业要介绍如何围绕现有产品结构及“三废”情况,开 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及清 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企业内部或与外部的循环链条。园区要描述各企业内部及企业间如何建立有敁链接,形 成合理的产业链,以及园区内再生资源产业建设能源的梯级 利用、水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的情况。
3.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敁
根据企业或园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的指标,对企业或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成敁进行 评价和描述。
介绍企业或园区在试点工作中总结出的独具特色的循环 经济模式或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做法。
三、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前期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经验及成敁
企业或园区可以对以往开展的涉及循环经济的科普教育 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事)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必要性
结合企业或园区在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情况,说 明在本企业或园区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对推广循环 经济模式和典型经验、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 经济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有利条件
可从企业或园区开展循环经济工作及成敁,典型的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企业或园区领导对开展循环经济教育 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企业或园区在硬件设施、软件开 发、人员配备、安全保障、社会形象、以及接待的公众人数 等方面论述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基础。
(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制约因素
主要论述在开展循环经济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约 因素和不利条件,以及企业或园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等。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指导觃划编制和实施的方向,要明确觃划的 使命,体现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事)基本原则
觃划原则是觃划的具体指导方针,是对指导思想的进一 步深化和具体化。要符合指导思想的要求幵面对具体的觃划内容,把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贯彻到觃划的重点领域中。
(三)建设目标
提出通过企业或园区建设教育基地和开展循环经济教育 活动,在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平台,开展教育培训,推 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尤 其是青少年)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标:
编制单位应从主要教育点建设情况、参观人数目标、成果体现、印制宣传材料等方面设置相应的指标。需制定试运行目标(1年),中期目标(3年)和实施期(5年)目标。
(四)目标可达性分析
根据现状,结合发展设想,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对主要目标进行可达性分析。
五、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活动的主要安排
(一)基础条件
从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活动的展示场地、提供的设施设备、专业讲解和接待人员、交通情况、接待能力以及企业社会形 象等方面介绍企业或园区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基础条件。(事)内容设置
介绍结合企业和园区的具体工作和生产仸务,根据科普 教育特点和要求,分别针对不同的社会公众开发能够体现企 业或园区循环经济特色的参观路线(附图)及教育活动方案。
(三)活动形式
说明根据教育内容设置哪些相应的具体活动形式,如: 采用专题片、展板和宣传手册等形式讲解循环经济知识;通 过多媒体展示技术营造体验感受的环境;设计参与互动或体验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问、讨论和交流感受。在企业或园区的综合性宣传材料中应体现循环经济相关 内容,幵附相应的文字或影像宣传材料。
(四)开放时间
企业和园区根据工作和生产特点及安排,通过哪些途径 或方式提供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公布预约信息和方式,说 明每月对外开放的天数。
(五)教育质量
提出利用企业和园区资源达到教育敁果的预期目标,说明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明确参与教育活动的讲解和接待 人员在知识、能力和行为觃范方面的要求。制定循环经济教 育活动整个过程的细节服务觃范。
(六)区域定位
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在本区域旅游业布局中,对教育示 范基地做出合理定位。提出通过整合和发挥相关旅游、服务 产业优势,扩大教育示范基地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方案。
六、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保障措施
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幵取得预期敁果,建设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保障措施要务实,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的表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组织保障
简述企业或园区建立管理机构、接待中心或服务窗口方 面的情况,说明企业或园区制定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方面的情况,以及与企业或园区整体发展觃划之间的关系。(事)人员经费保障
介绍企业或园区为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安排专人 讲解、提供运行和维护经费情况,说明经费是否能满足基地实际需要,幵做到基地经费专款专用。
(三)制度保障
企业或园区应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培训制度、安全制 度等,建立健全基地档案。包括概况、建设觃划、申报检查考核记录及相关图片、音像资料。建立工作台帐,实时记录 参观活动情况,按时报送工作计划、总结和各项统计数据。
(四)安全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幵经常演练,切实保证 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参观者说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配备安 全保护人员,防止意外亊敀发生。
七、为提升层次所计划开展的项目建设
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额、实施期限、实施条 件(立项、土地、环评、资金)、实施单位和已获得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等。应列项目建设总表及各项目基本情况。
附件三: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 评选指标指标分解指标内容 1 循环经 济产业特 征(20 分)1.1 持续 运营能力
1.1.1 主导产业发展良好;
1.1.2 社会形象良好,五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违觃记录。1.2 循环 经济特色
★1.2.1 完整清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1.2.2 资源产出率和“三废”排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 区位优 势和辐射 能力(10 分)2.1 城市 觃模
★2.1.1 周边100 公里以内有中等觃模以上的城市。2.2 交通 状况
2.2.1 周边具有便利的城市公路和高速公路网络; 2.2.2 铁路、航空交通状况良好。3 教育示 范基地建 设和运营 能力(40 分)3.1 参观 设施
★3.1.1 硬件设施:单次接纳50 人以上的接待大厅;专 门的参观通道和参观车辆;两套以上专用多媒 体播放设备、电化教学装置等;
3.1.2 宣传材料:宣传影片、宣传画板、宣传彩页等。3.2 安保 设施
★3.2.1 具有相应的安保场地、设施、器材,幵设置必要 的安全警示标志。3.3 人员 配备
3.3.1 2 名以上专职讲解人员;
3.3.2 保障参观安全所必要的安保人员。3.4 活动 安排 ★3.4.1 固定的参观点和2 条以上可供选择的参观线路; ★3.4.2 固定的对外开放时间(每月不少于8 天)和保 持畅通的预约参观渠道(包括网站预约、电话 预约等);
3.4.3 易于参观群体接受的互动活动,以及结合附近旅 游资源提供的附加活动;
★3.4.4 一年试运行期参观人数达到3000 人,五年建设 期满参观人数达到1 万人(西部地区不受此限)。4 保障措 施(20 分)4.1 组织 保障
4.1.1 独立的示范基地管理机构、接待中心、服务窗口 等。4.2 经费 保障
★4.2.1 为示范基地建设安排专项经费,幵专款专用。4.3 制度 保障
★4.3.1 完备的工作制度、培训制度、安全制度、档案制 度等。5 目标与 提升(10 分)
5.1 目标★5.1.1 切实可行的一年、三年、五年目标; 5.1.2 目标充分发挥了现有的教育示范能力。
5.2 提升5.2.1 为提升教育示范基地宣传能力而实施的项目建 设、人员招募和培训、活动设计等。注:★号为核心指标,在评审中应给予侧重
附件四: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志及说明
创意说明:
1、外环是代表循环经济的箭头环状标志,以中英文表示,即代表国家,又凸显国际。
2、环内的图案是树,以“树人”喻“教育”。
3、树叶由正反两个“E”构成,一个是经济(Economy),一个是教育(Education),喻“循环经济与宣传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树干拟人化,喻“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快乐的成长”。
5、图案以绿为主色调,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
第四篇:国家林业局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大有可为
国家林业局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由于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困难,而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却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
低碳经济成为新主题
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些经济形态的总称。现在国际上认为,低碳经济至少应该有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增加碳汇特别是林业碳汇;五是科技创新,主要是一些碳封存、碳收集的技术;六是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对于什么是低碳经济,业界有诸多描述。如低碳经济是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或指经济体系的“碳足迹”接近或等于零。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还有专家说,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已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革命不可逆转。在我国,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主题。
森林——一种重要的资源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林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一种重要资源——森林。
首先,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材料,而且还能够真实地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实实在在的减排。
对于森林的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专家分析,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其次,改善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基础条件。我们讲的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比如说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给人民提供了较高的生活质量。另外,森林能够提供保健的食用油。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优良树种,油茶的品质现在专家认为比橄榄油还好。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树,每年可生产油茶450万吨,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减少50%左右,还可以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种植粮食。
另外就是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绿色能源。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提炼生物柴油,或者用植物纤维来发电供暖。在石化、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第五篇:毛光烈同志在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上的讲话
毛光烈同志在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上的讲话
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会,表明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部一直都非常重视和关心我市的科技发展,对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给了很多的帮助、指导和支持,包括我市科技体制的计划单列,把宁波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这次又把宁波市列入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这对我们既是一种信任、重视和支持,也是一种鞭策。今天杜占元副部长又专程参加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科技部长期以来对我们的重视、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我们对自主创新和人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接下来杜部长和巴音书记还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坚持创新支撑发展、人才保障转型,充分认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
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在前不久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和李克强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作了总体部署,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重点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八方面工作。温家宝总理分析了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指出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强调了科技、人才、教育等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建设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重点提供思想保证、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保证和组织领导的保证。李克强同志强调要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四位领导的重要讲话,通篇贯彻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题。最近中央政治局又审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些都为我们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促进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2006年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体制创新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07年、2008年全市创新指数分别为122.6和152.5,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22.6和52.5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二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有6项企业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表彰。这是宁波历史性的突破,填补了国家大奖的空白。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2.5亿元,增长9.6%。海天、博威、贝发、大成等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天安等8家企业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当中的90%来自于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于企业。三是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成效明显。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到15824件,主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88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61个,工业名牌产品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34.8%。四是创新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宁波国家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园区,市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44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8家。拥有新一轮评定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五是服务型教育不断加快,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9.5万人,引进院士2名,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8.5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47%。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科技人才工作同经济转型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结合不够紧密,在发展导向上习惯于硬件投入,对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软件投入不重视、不舍得,对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主体的扶持和引导不鲜明、不坚决,区域科技人才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相对国内先进城市不够强。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正确处理创新型城市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着力点和创新点,努力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来促进转型升级、支撑保障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来检验、评价、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共同的任务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转变。当前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必须在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推动增长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管理创新促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同任务,是两者的结合点、着力点、创新点,是二为一体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宁波以占全省9%的陆域面积,创造了19.5%的GDP、22%的财政收入,市区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7000元和12000元。但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环境制约的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最近沿海城市出现的用工荒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临港大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都要加快转变。只有把经济增长的重点、重心和动力真正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才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作为基本的和主要的工作任务,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两为一体的任务来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要把坚持科技人才的软投入优于硬投入来保障。全市上下包括从企业到政府到各个部门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就是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把科技人才等软件投入作为比硬件投入还要重要的投入来抓紧抓实抓好。许多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厂房、设备、土地等硬件投入,买土地建厂房花几个亿、几十个亿都不心疼,可是在科技人才投入方面相当多企业不重视、不舍得,认为这类投入无关紧要。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必须坚决克服。实际上,如果选准方向,科技人才的投入效益要远远高于硬件的投入。比如海伦钢琴先后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长期聘请了一批专家从事钢琴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已拥有3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外观专利技术等,并牵头修订了钢琴的国家标准。欧琳厨具先后引进奔驰公司模具专家、德国首席设计师等海外人才,提升了创新水平,发展成为国内产品线最丰富、专业设计能力最强的厨具企业之一,并成功打入了欧盟市场。新海电气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工程师等途径,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拥有国内专利462项,国际专利26项,成为亚洲最大的打火机研发制造生产基地。这种企业典型很多,可以说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提升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无技不强,无才不壮,无才不久”已经成为必然的规律。
第三,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要把加强企业的科技人才工作作为关键点来抓。温家宝总理在研讨班上指出,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用人才来保障企业经济经营管理的创新。当前我市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临港制造业等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许多块状经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够,品牌建设相对落后,贴牌生产比较普遍,企业人才支撑比较薄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市571个企业创新团队中,具有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2.98%和4.3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才仅占5.54%。这些都制约了块状经济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因此,科技人才的工作重点在企业、难点在企业、出路在企业、作为在企业。
第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把科技人才作为切入点来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在持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都是大调整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也是各国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的良机。这种历史性机遇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能够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继续发挥先发优势,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但是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恐惧心理,觉得很难实现。这种思想障碍首先必须要消除。实际上,如果抓得准,充分发挥原有基础和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10年左右完全可以发展起新兴产业来。我们的临港大工业就是最近8年左右时间发展起来的,钢铁梦、乙烯梦等以前觉得非常遥远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了。关键是要思路和工作对头,抓好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抓好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引进,抓好大的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引进培育。比如,深圳在90年代后期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在已经拥有华为、中兴等一批世界级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创新企业集群,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拥有世界名牌占全国的30%。我们也应该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跨越发展。
第五,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要把科技人才工作作为结合点来抓。一个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人特别是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当前我市的人才或者人口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一方面,外来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张,全市外来人口的总量超过400万,总量居全省首位,外来人口中多以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为主,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仅占15%左右。另一方面,城市提升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人口构成不合理,人才的构成也不合理,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比如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不到全市产业工人的40%,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与上海的19%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人口结构难以支撑转型发展,也对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们要以科技人才工作来统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稳定总量、优化增量,探索转量、提升存量,凝聚力量、激发能量,优化外来人口结构和布局,为推进城市化、促进和谐发展提供更稳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坚持正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转型升级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是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转型升级工作的两为一体的任务,共同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次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里我强调一下这个意见稿需要把握的要点。
一是必须把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人才工作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点来抓。今天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转变”作为导向非常鲜明提出来,这既是科技人才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会后,全市上下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克难攻坚,坚定不移地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路子上来,把其作为最重要的结合点、着力点来抓,争创宁波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二是必须把科技人才的软件投入作为优于硬件的投入来抓。推进转型升级,必须要转变粗放式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无形资源的培育积累和集聚,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软投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更给我们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大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在硬件软件投入中更加注重增加软投入、培育软实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工程师等,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是必须把企业作为全社会和政府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各级政府要把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到企业。因为企业是科技人才的第一线,也是转型升级的第一线。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只有企业这块做好了,才能够把全盘搞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这个科技人才的基层基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企业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三成,相对有限的人才更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中操作的重点、享受的待遇往往向事业单位层面倾斜。要坚持以企为基的理念,把企业作为全社会和政府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科技人才等政策更多向企业倾斜,为转型升级提供更直接、更有力、更高效的人才科技支撑。
四是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科技创新要有明确的导向。我们的科技工作最后成果如何,主要要看有没有大量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就要坚持知识产权战略不动摇。政府也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这几年来我市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上成效显著,但同先进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超过1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802件,而深圳去年专利授权超过2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深圳华为公司去年获得授权专利3457件,而我市知识产权做得较好的吉利汽车去年获得授权专利121件。因此,要大张旗鼓鼓励企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专利强区、强企等评选奖励。既要重视发明性专利,又要重视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引导企业依托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依托发明专利来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通过技术标准来打造企业的品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地位的有效提升。
五是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来抓。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替代和强化作用十分显著。无论技术进步、管理创新通过什么途径,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现在我们各方面人才非常紧缺,如总部经济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人才都非常缺乏。据测算,今后几年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各类人才缺口将超过30万,特别是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展会策划、服务管理等25种人才和金融信息、软件服务等59种高级人才非常紧缺。因此,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牛鼻子来抓。要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的胸怀和气魄,引导企业更多引进国外工程师和高层次人才,注重企业、高校、职业学校等联手协作,加强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骨干和广大员工的再培养,推动经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竞争力提升。
六是必须把以政府的科技投入带动企业的科技投入作为投入政策的重点来抓。政府要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但投入机制要创新,其衡量标准在于发挥企业创新活力、带动企业创新投入,而不能把政府的投入和带动企业的投入搞成两张皮,这也是我们统筹各项政策、发挥更好效益的一个重点。实际上前苏联的科技投入也是很大的,其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高于美国、欧洲等国家。但是由于其研究开发没有同企业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因此,要把创新的技术课题经费、研发机构的资助经费、人才的培育引进经费等重点向企业倾斜,各企业以自主创新在市场中取得的成效,各类机构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成为获得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和渠道,增强企业和研发机构面向市场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
七是必须把企业紧缺的双学历、职业资格人才和各类劳动人才的培养作为服务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对照这次中央制定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表明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型职业教育、服务型高等教育的部署是符合中央要求的。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保障。现在我们的企业普遍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比如搞技术的不懂现代金融、财务知识,搞软件开发的不懂企业管理,搞销售的不懂网络技术知识,造成解决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一定要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加强人力资源培育能力建设、加快服务型教育的发展,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科技人员的培育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三、坚持以解决宁波后危机时代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全面完成科技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
当前,我们要把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型城市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三项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研究部署完成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各项任务。努力在创新中抢占发展制高点。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要实现集群发展,主要是靠人才和科技支撑,科技人才支撑中又特别需要知识产权来支撑,加大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再创开放型经济优势,提升块状经济的主渠道。一是善借专家智囊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21个块状经济集群发展的总体部署,全力抓好纺织服装和慈溪家电两大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积极借助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组的群体智囊作用,科学安排,抓紧选派,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定期听取专家服务组意见,多渠道促进专家服务组与企业的对接与服务。二是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部署,着眼于行业发展的工艺、装备、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办的研究机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发展,共同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尤其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要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参与或牵头重大科研攻关,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注重知识产权运用和转化。坚持把专利的创造、依托发明性专利主持或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订、以技术标准的经营管理为基点的企业品牌的打造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通过专利制定标准,通过标准形成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扩散带动效应,发展企业战略联盟,发展总部经济,带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动产业制造基地的集群发展,引导块状经济企业真正走依托知识产权的振兴之路。四是推进临港制造业的集成和循环发展。把临港制造业的产业基地建设和循环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节能减排,建设循环经济创新示范点。引导临港大工业向世界先进标准看齐,强化企业先进技术改造,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加大临港工业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择优推进一批应用多种节能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节能示范项目。五是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包括服装企业、文具企业、家电企业等传统优势企业都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依托实现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技人才创新,逐步把一般制造业环节转移出去,把研发总部、管理总部、总装总部、营销总部等放在宁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促进新兴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新突破。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作为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像十年前全市上下发展临港工业一样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手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保障,积极打造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一是找准定位。我市拥有临港石化产业集群和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群,各类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很强,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关键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在明确定位上下功夫。要抓紧制订出台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目录,力争在高分子材料、功能性材料、运输装备、生物器件制造、海上装备等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最近,我们已经出台了《宁波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要用足用好鼓励先进装备业发展的2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创新载体。要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依托,充分运用其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研究和开发。要加快新兴制造业研发总部建设,围绕我市新兴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引进央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外资企业等大型企业,通过引进大型企业来引进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各县(市)区都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深化战略合作,研究推进相应的研发总部和基地建设。三是壮大主体。加快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把这些企业作为增强企业主体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注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以企业研发机构或研发联盟建设为重点,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水平。继续推进国家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做好新一轮市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贯彻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技术开发费150%的税前抵扣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扶持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
(三)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只有科技服务业充分发展了,才能够尽快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才能够尽快使新兴的工业化、新兴的农业化、新兴的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要通过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服务和信息化服务,提升对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突出重点。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坚持企业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要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业发展。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聚创意设计人才,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业发展。要围绕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监测诊断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等为重点的环保技术服务业体系。鼓励兴办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推进行业技术中心等联建检验检测平台,对企业化运作获得国家级和国际级头衔的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分类指导。遵循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规律,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重点发展方向,逐步成为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服务。如在慈溪建立工业设计和创新中心,引导国内工业创意设计成果市场化对接,为慈溪家电块状经济服务;在余姚建立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为塑料制品、厨卫设施等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提供服务。三是强化扶持。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偏弱。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在设备引进、建设用房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以先进IT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为经营业务的科技服务类企业,可以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科技型企业,促进其发展壮大。
(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人才保障转型、创新支撑发展的效率。人才工作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根本。要把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提高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认真真抓落实,充分调动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要围绕企业人才开发需求,充分发挥在甬高校和培训机构作用,研究制定五年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实施3万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万名复合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专项培训计划和30万名企业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培养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信息管理、经营管理、投资管理等人才。如信息化方面要加强与浙大软件学院等机构合作,物流工程师、家电工程师等要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再加强软件知识学习。要把企业人才培训和职称评审等结合起来,激发企业人才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劳动者素质的培养提升。这方面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落实好市政府出台的企业引进国外工程师的每人每年资助10万元到30万元年薪的政策,各县(市)区要确保不低于市本级的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对引进或培养的国内外工程师和企业外地重要骨干,可以考虑优先在本地落户,并可以购买限价房;提取企业工资的2.5%用于员工的培训,企业自己开展培训的可以优先使用,如果自己不使用的,就交给其他愿意培养的企业使用;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形成完善的导向。三是创新政策举措。注重通过探索创新,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来研究出台专项政策,改变搞一次性政策的传统做法,多研究出台一些过程性政策。如各类补贴要分年到位,这有助于培养感情,形成团队。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为企业培训一大批紧缺的双学历和执业资格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建立对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考核和评价体系,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的评价考核机制。
四、坚持以创新和加强领导为保障,提高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效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创新举措,同心同德抓创新、凝心聚力促转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
一要抓统一认识,把加大科技人才软件投入作为优先于硬件的投入来抓。中央领导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定期研究分析,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县(市)区一把手要当好本地区转型升级工作的总负责、总牵头、总协调,切实把转型升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每个县(市)区至少做到“三抓”。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形成推进合力。各县(市)区是抓好科技人才工作的工作主体。要增强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产业特色,至少做到“抓三个产业基地”,即抓好一个块状经济集群产业基地的培育,一个新兴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培育,发展一个高端服务业产业基地,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把科技人才工作和创新型城市工作和转型升级真正抓在手里。市里主要是加强统筹部署、科学规划和考核评价,做好指导性工作,带头吹响“转型升级战”的号角,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规划、政策、服务等保障和支撑。
三要结合实际抓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统筹政策举措的科技人才投入合力。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政府首先要带好头。我们在《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变升级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把科技人才投入作为第一位的投入,确保从2011年开始,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也要加大力度。创新投入政策,注重把创新的技术课题经费、研发机构的资助经费、人才的引进培训经费等重点向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以企业为主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办的研发机构倾斜。同时要把我们的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信贷支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统筹使用,县(市)区要加强配套和对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科技、人才工作,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四要抓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领导现代经济和科技工作的水平。习近平同志在研讨班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社会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抓紧实施全市万名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党政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掌握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确保得心应手地指导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开展千名现代经营党政人才培养,解决好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瓶颈。
五要明确工作导向,在广大干部和全社会中形成真抓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和企业是不是重视科技人才投入,作为是否真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准来考核评价。今天我们表彰了科技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今后要不断调整完善对县(市)区的科技评价指标和相应激励制度及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的表彰制度,继续分类开展年千件专利授权量、百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专利强县(市)区的创建表彰,以及百件专利强企的表彰奖励。要加强督促检查,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干部使用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把以企业为中心重视科技人才投入,重视专利增长速度、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效益作为衡量评价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抓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要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表彰,形成相应配套的制度,形成真抓科技人才工作,真抓创新型城市建设,真抓转型升级的合力和氛围。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借助我市列入国家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良好机遇,借助国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实施的机遇,借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全市已经形成的加快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全社会共识,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开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