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读后感:再话西游
《西游记》读后感:再话西游
中国的四大名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拿起《西游记》这本有厚度的书时,有种莫名的神圣感。小时候看几十集影片、附彩图的故事,已经看过无数遍,对其中的人物性格已经耳熟能详时,而我又要重新品读吴承恩笔下的四人的漫长取经之路。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轻轻地翻开了书的扉页。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勇往直前;猪悟能的贪婪好色、又馋又懒;沙悟净的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和唐僧的善良仁慈、软弱无能,都使我们难以忘怀。想起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等等,那一幕幕都让我们历历在目。其实本书的目的是:要传递坚持不懈、坚强不息的能量,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为什么要刻画一个个人物形象呢?是不是使故事变得更生动、活灵活现起来呢?带着问题,我走进了《西游记》。
记得周五的语文上,陈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与西游相关的一。学完这节后,又加深了我对孙悟空特点的记忆。本以为猴性顽劣、本性难移,才知道其实猴子也有感情,例如对师傅的护主之情。都知道‘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成人形,使唐僧无法辨别是非,正是孙悟空的本领与法眼,才让师徒几人保住平安。可猴子的顽皮性格却仍有出现,例如与二郎神的打斗情景,那一出出的片段,都使我记忆犹新,仿佛眼前已浮现出那种情景。
通过对《西游记》的解读,让我对神话世界又有了新的认识。师徒四人的取经之旅固然漫长,但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二十年后再话西游
二十年后再话西游
——读《西游记》有感
洱源县炼铁乡茄叶中心完小 刘四香
每每翻开《西游记》总有不同的心情,它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而又不落俗套的经典神魔小说,它伴随着我们八零后走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不知安抚过多少个啼哭的孩童,逗笑过多少个孤独的老人,慰藉过多少年少无知、迷茫的心灵。
小时候的我总为唐僧无底线的善良而感到费解;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手眼通天而惊叹不已;为猪八戒的贪吃好色而又憨态可掬拍案叫绝,也为沙和尚的忠厚老实而感慨万千……但时至今日,再次翻开这本书已不同往日了,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变的是个人的领悟。
以前读《西游记》时总有一个疑问:唐僧那么无能,他的徒弟个个神通广大,为什么非要跟着他去取经呢?如果他们自己去取经,麻烦不就少多了吗?后来长大了,工作了,经历了种种终于明白如果没有唐僧的领导,纵然他们三徒弟有通天的本领也是很难取得真经修得正果的。
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具有其他人难以代替的协调能力和凝聚力,核心地位非唐僧莫属。作为领导人应该有的定力、坚守原则、处变不惊,这几点唐僧做得非常到位。在面临年轻貌美、位高权重的女儿国国王求婚时,唐僧不仅不为所动,还多次呵斥劝说自己留下的徒弟,自己勇敢地站在第一线,把失身危险一人扛。更重要的是,唐僧目标明确,无论多苦,也不论艰难险阻,一心只愿求得真经,由此目标作为动力,永不言弃,是一位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再者也是因为唐僧所谓的“无能”,于是他就会欣赏有本事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缺点,这样才能找到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来保护自己。如果唐僧神通广大,孙悟空就不会愿意跟着他。相反,恰恰是因为唐僧“无能”,孙悟空等人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年司马懿抓住蜀国的小兵,问他诸葛亮每天都干些什么,小兵想这个不算情报吧,就说丞相凡是责罚20杖以上的军法事宜,都要亲自监督。司马懿就知道了诸葛亮肯定会被累死——太能干的领导,敌人没来,自己就先累死了。而唐僧这块无能的“长生肉”,却一直很安全。所以,跟对领导很重要,如果遇到愿意教你、放手让你干的领导一定要珍惜!
孙悟空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无尽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它有着大英雄的气概,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敢与至高无上的玉帝叫嚣,硬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试想这么一个神通广大之人没有制度的制约会是什么样子,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得亏在唐僧的正确指引下才成为国之栋梁。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可比孙悟空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高大了,但猪八戒这个角色刻画得非常好,他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可爱有力气,是孙悟空的好帮手,但他又满身毛病,爱占小便宜,好色,怕困难,时常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漂亮媳妇,他时不时地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不会圆谎;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还爱藏私房钱,藏在耳朵里……唐僧对猪八戒的缺点批评是严厉的,但也是善意的,这很形象地刻画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小私有者的恶习。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我们都是平庸的沙和尚,没有大师兄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也没有二师兄的十八般变化和小聪明,更没有像师傅一样通天的关系——佛祖的弟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沙僧给我们的印象永远是一个挑着担,沉默寡言,走在最后,不喊苦,不喊累,不闹情绪,不提散伙的形象。
也许当初血气方刚的我们也如孙悟空一样豪放不羁,目空一切,还像猪八戒一样在工作中耍点小聪明,但经过岁月的打磨和挫折的历练,我们都变得沉默寡言,收敛了锋芒,温和与人,不争不抢,不声不响,一步一个脚印地做那个修炼的苦行僧,但我们都相信终于一日会:“且自换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
在西行取经的这十四年中,他们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正经修成正果,在这漫漫取经途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等人纵然有通天的本领,但如果没有唐僧的领导和西去取经的坚定信念和平台也是枉然的,终究摆脱不了山野流寇和“妖”的民间身份,是唐僧给了他们一个大施拳脚,位列仙班的机会。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感谢给我们施展抱负的工作单位,感谢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的伯乐。
现在,我们之所以衣食无忧,受人尊敬,都源于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单位。如果你是草,单位就是你的地;如果你是一只小鸟,那单位就是你的天空;如果你是一只狼,单位就是你跃马驰骋的猎场;如果你是一位老师,那三尺讲台就是你的舞台……单位是你和社会之间、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是你展示自己存在的舞台,是你美好家庭的后台,是你安身立命的客栈,是你提升身价的增值器……所以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单位,维护自己的工作,维护自己的职业。家庭离不开你,但你更离不开单位,离开了单位你什么都不是。就像孙悟空离开了取经团队混得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一山大王,不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所以不要轻易离开团队,否则你要从零开始,也不要像猪八戒一样老想着做不顺就放弃,那个团队都有问题,那个团队都有优点,团队的问题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抱怨和埋怨团队就是打自己的耳光,说自己无能,更是在放弃机会,遇到问题请先思考,只反映问题是初级水平,思考并解决问题才是高级水平。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有幸成为一名教师,从此踏上漫漫教学取经路,在这一路上我一定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练就一身孙悟空的本领,丢弃猪八戒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坏毛病,一生遵从沙和尚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让知识成为载体,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成为我驰骋沙场的缰索。二十年后再话西游我只想说:如果在西行取经的十四年历程中孙悟空等人非唐僧不“娶”的话,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非三尺讲台不“嫁”.
第三篇:西游读后感
西游读后感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记载了师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他们为了取到真经,挑战了八十一种的困难,还受了许多伤呢……
师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令我感叹不已,西游读后感。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他取到真经时,还求佛祖让自己下凡来玩呢!别忘了,他就是这样被玉帝贬下凡来的。
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他不怕困难,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师-父被抓了,他一定会想办法救出师-父。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就是啰嗦可是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意志坚强,慈悲善良。是一个虔诚执著的佛教徒,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又性情和善,连凶残的敌人也可原谅,偏听偏信。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的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得以成功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2):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西游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第四篇:《幽默西游》读后感
《幽默西游》读后感
我很喜欢读周锐的书,我读过他的《中国兔子德国草》《书包里的老师》《幽默西游》……最近我就在读他的《幽默西游》。
幽默西游主要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经成为斗站胜佛。因为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就和净坛使者猪八戒一起去西凉女国的子母河里喝了一勺水。果然没过几天,他俩的肚子一个比一个大,只听“砰”的一声就生出了两个小男孩。于是孙悟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孙怪,猪八戒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猪小能。它们一点也不听话,先是要学七十二变,又是要参加斗法大会,因为它们怕了杨戬的两个孩子—杨不败、杨不输,他们一个会使冰眼,一个会使火眼,所以他们先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去太乙真人那里吃了他的九阳化阴丹。现在他们既不怕火烧又不怕冰冻,但赶过去时斗法大会已经结束,因为杨戬作弊才让自己的孩子们得了那块腰牌,于是怪、小能去找金星借来了他的神笔,把无敌小神仙改成了无耻老神仙。后来他们跟不败、不输成为了好兄弟,杨戬和李天王经常会做亏心事,但是怪、小能有众多神仙的帮助一一穿破了他们两个的诡计,而有些时候因为贪玩被一些神仙批评。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如果要管别人,就一定要先管自己,不能因为他是大人做了一些亏心事而不跟其他人说,应该要当场指出那些亏心事。
承认错误,勇敢者也!
第五篇:西游读后感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可谓是妇孺皆知。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
唐僧身披一袭袈裟,手持,头戴僧帽,面目清秀文静。一路上经受了财富、权利、美色的种种诱惑。如女儿国国王的苦苦挽留,可谓情真意切。在妖魔鬼怪的心目中,吃了唐僧肉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因此,唐僧不断地不抓走,忍受着捆绑、恐吓、饥饿等伤害。所有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过取经之心。唐僧是凡身肉眼,更具有善良、慈仁一面。比如在《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
中,他分不清是非,恨逐美猴王,一味迁就妖魔,让我看到了一个 “慈”过头,善恶不分,胆小怕事的唐僧。
给故事增加幽默色彩的是胖乎乎傻呆呆又可爱的猪八戒。腆着个大肚子,扇着个肥耳朵,晃着个猪脑袋。最经典的动作就是一手扶着钉耙,将另一只手的食指塞进嘴里,猪头一歪装可爱,瞪着个色眯眯的小眼睛,一脸的无辜相。猪八戒本来是天上的天蓬元帅,触犯天条被贬下人间,又投错了胎进了母猪肚子里,结果生出一个猪头人身的家伙。他是师徒四人中最会享乐的一个。在困难面前经常逃避,轻言放弃,动不动就喊散伙。他贪吃、好色,也总是被欺负。“懒”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与猪八戒正好相反的是其中最为朴实、老实忠干的沙和尚。他整天挑着担子,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在享乐面前总是先想着别人,在困难危险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对唐僧是绝对忠诚的。经常在猪八戒、孙悟空、唐僧之间打圆场,是个不折不扣的和事老。尤其是在师徒意见不合,闹分裂的时候,他总是好言相劝,耐心说服。因此,最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非沙僧莫属。比如在唐僧屡次赶走孙悟空时,他跪在地上好言相劝。我觉得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像沙僧或白龙马的人,默默无闻而又朴实。
师徒四人中最厉害,最英勇,人气最高非孙悟空莫属了。他身穿虎纹皮草裙,脚蹬时尚小皮靴,精明强干,是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人物。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他上天入地,除了玉帝之外大大小小的天官地鬼那个不一口一声“大圣”?他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米。他有千里眼,顺风耳,火眼金睛,明辨人妖,分清善恶。他还有一个令妖魔闻风丧胆的武器——金箍棒。他是师徒四人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在取经路上立下汗马功劳。
僧师徒四人在途中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