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及案例分析(最终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
第二篇:心理学案例分析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
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 = 7 % 的言词 + 38 % 的声音 + 55 % 的面部表情。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 岁一直关到 55 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15 %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 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 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 6 看成 9,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为什么? 答: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当你让某个学生去倒
垃圾时,你依据什么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乐意参加义务劳动?
答:主要依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回答时的声调表情来判断。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表情等。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答:“无一人回答”的原因是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激情,大发脾气,在老师盛怒之下,学生怕碰钉子挨训,所以不敢交出小刀。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老师应心平气和,问问有哪位同学刚才拾到了一把小刀,交上来先让做解剖青蛙实验。此法若行不通,可暂时放弃解剖实验,坚持把课上下去,课后再设法把藏小刀的学生查出,帮助其认识错误,检讨错误,以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众生之目的。
35、爱“意气用事”,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的人,往往比较莽撞,常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缺乏自制性的意志品质所造成的。自制性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曾比喻说:“一个人缺乏自制力,犹如一台刹车坏了的机器。”缺乏自制力品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任性或怯懦的弱点,正因为是其任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意气用事”,结果必然导致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
36、淑玲和淑娟是一对孪生姐妹,一周岁后,姐姐淑玲随奶奶到乡下住,妹妹淑娟随爸爸、妈妈留城生活。六岁时,姐妹二人同在城里一所小学上学。姐姐学习踏实,爱帮爸妈干活,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都攒了起来。妹妹学习浮飘、贪玩,放学回家后有事无事总要围着妈妈闹一阵,要这要那。爸爸、妈妈批评妹妹,要妹妹向姐姐学习,可她总不听。请分析说明两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答:此例中淑玲和淑娟是孪生姐妹,先天条件基本相同,而两人的性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影响的结果。例中的姐妹俩自幼生活条件不同,姐姐在乡下生活,其生活条件比城里艰苦,且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使姐姐养成了勤劳、踏实、节俭、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妹妹一直生活在城里爸爸妈妈身边,若家庭教育跟不上,过分宠爱,就会使孩子养成浮飘、贪玩、任性、娇气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7、不少独生子女总显出骄横无礼、任性、自私等性格特征,人称这为“四二一综合症”。请以性格形成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说明“四二一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答:人的性格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外界环境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其性格形成具有更深刻的影响。独生子女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人称“四二一综合症”,其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祖辈“四”、父辈“二”和独生子女辈“一”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一”被视为家庭中心,“四”和“二”都围绕着独生子女“一”转,孩子的要求无论正确与否一律予以满足,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这是独生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小皇帝”,大人们都得听他的吩咐,从而不断提出过分要求,又不断得到满足,这样,使不良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从而逐步养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
38、你在学习中是怎样记忆的?请至少列举5种常用记忆方法。
答:(1)我在学习中是这样记忆的:目标明确地记、注意集中地记、情绪愉快地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多种感官都用上记、利用最佳时间记;(2)常用记忆方法有:反复诵读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借助特征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韵语歌诀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抓住重点记忆法、笔记卡片记忆法、利用图表记忆法等。
39.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在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对协调人机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小团体”或“小集体”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40.以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之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产生效率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A车间主管采取的是积极的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的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产生了更低的的生产效率。(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4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测试者看了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坚定、热情、勤奋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测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测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成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个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合适的人。结果发现,被测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是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直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由一点作出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来,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论;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第三篇:心理学案例分析整理
一、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二、通过平时的课堂活动和作业反馈,老教师王老师发现,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的品质特点;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七种基本智力,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力是存在差别的。赵元任是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国学大师之一,他精通多种国内方言和八九种外语。在巴黎和柏林的街头,他能够分别用地道的法语和德语与当地老百姓拉家常,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常住居民。在国内,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甚至可以用当地方言与人们随意交谈。周舟是湖北武汉的一个弱智少年,在大多数人面前,他都显得说话木讷、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在父母老师的倾心教育、培养和影响下,周舟在乐团指挥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在盛大的场合指挥交响乐团完成表演,其指挥才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全国招收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大学生都是数理化等理科学生,大多获得过全国奥赛的最高奖励,或者在理科的学习中拥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湖南省的谢彦波同学,在80年代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
鲁冠(化名)目前已经成为拥有数亿资产的著名商人。小时候的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小学毕业后就走入了社会。除了勤劳和精明之外,鲁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和管理,善于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等,善于调动企业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的团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他所管理的企业和公司很快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浙商。1.填空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学大师赵元任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周舟的优势智力是__________;谢彦波之所以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要取决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鲁冠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优势智力,即__________。此外,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优势智力多表现为__________。
2.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谈谈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四、在语文课堂上,老教师王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而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心理学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五、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答案
一、[答案要点]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二、[答案要点] 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三、1.【答案】言语智力 音乐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人际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2.【答案要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教师应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而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②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四、【答案要点】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五、【答案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第四篇: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看电影迟到的人
• 心理学家以去电影院迟到为例,对人的几种典型的气质作了说明。假如电影已经放映了,门卫又不让迟到的人进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 一种人匆匆赶来之后对门卫十分热情,又是问好又是感谢,急中生智想出许多令人同情的理由。如果门卫坚持不让他进门,他也会笑哈哈地离开。
• 另一种人赶来之后,对于自己的迟到带着怒气,想要进去看电影的心情十分迫切,向门卫解释迟到的原因时,让人感到有些生硬。如果门卫坚持不让他进门,也会带着怒气而去。• 第三种人来了之后,犹犹豫豫地想进去又怕门卫不让进,微笑而又平静地向门卫解释迟到的原因,好象不在乎这电影早看一会或迟看一会儿。门卫一定 不让他进去的话,也很平静地走开。
• 第四种人来到的时候,首先可能看一看迟到的人能不能进去,如果看到别人能够进去,也跟着进去。如果门卫不让他进,也不愿意解释迟到的原因,默默地的走开,最多只是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来。• 问题:
1、上述四种人分别属于哪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
2、如果上述四种人到商店进行购物,其表现是怎样? •
3、如果你看电影迟到的话,遇到上述情况,会如何表现
第五篇: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体罚事件。老师因为学生没做完作业,一气之下,打了学生,造成学生受伤。
1、原因分析:在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在往下研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现在教师压力过大,这种压力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在转型期内,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与目前教师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转型期内,随着教育教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多重。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负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内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
2、解决方案。(1)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宣泄平日里紧张的心情,完全进入到另一种境界。(2)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新课标、新形势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心理,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是不完善的制度。在教师准入上,应该用严格的心理测试来确保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议应在《教师法》中补充相关内容。
3、小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教师是一些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社会性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二、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而狗的主人校长只是让他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并没有惩罚他。
1、原因分析。(1)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2)从成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面对此类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灵有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
2、解决方案。(1)案例中的校长正是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了极其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2)他透过劳德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行为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
3、小结。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果当时校长不顾他的感受,并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三、青春期逆反心理。
1、原因分析。(1)——的情况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在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父亲工作很忙长期在外,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2、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探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给家长推荐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其次,给本人心理疏导。(1)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2)学会自我调节,而且学会接受他人意见;(3)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4)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5)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3、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家长,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四、早恋问题。
1、原因分析。(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由此陷入“早恋”。(2)亲情的需要。父母忙于做生意,也无暇顾及对他思想方面的教育,所有很少关心他的心里需要,是他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由此,渴望从其他渠道获得关爱。(3)被他人需要的需要。(4)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的不冷静,企图在短时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
2、解决方案。(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起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
3、小结。(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
五、中学生学习困难。
1、原因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有很多学生自我评价很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而自我知觉不良反过来会影响学业成绩,从而出现学困现象。(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中学生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其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
2、解决方案。(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特定技巧,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2)实施行为训练,帮助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3)争取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进步满怀期望,并充满信心,能够牢记“鼓励为主”的原则。
3、小结。(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根据他们的人格特点和他们接受教育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2)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平等是教与学和谐的基础。(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学困生感兴趣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意义。
六、中学生厌学心理。
1、原因分析。(1)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导致厌学行为的产生。(2)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成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因。(3)学校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教育现状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
2、解决方案。(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得家长认清教育孩子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3)与其他老师沟通。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
3、小结。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1)立足于朋友自主性、主体性。(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们制订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
七、学习兴趣的激发。
1、原因分析。心理因素。他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同龄人幼稚,精神卫生水平低下;缺乏远大理想追求,谈不上自我人生设计、认识、规划和奋斗。(2)人格因素。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兴趣要求幼稚化。
2、解决方案。心理幼稚症严格地讲并不是心理疾病,只属于一种心理缺陷。因此,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的方法矫治。(1)指导家长进行成人化教育和训练。首先对家长和任课教师说明本症的原理、病因、表现和矫治方法,使大家在教育方式上达到一致。然后指导家长采用成人化教育和训练法。(2)社会化教育和训练法。人的一生应该是社会化学习的一生。人的心理成熟、丰富和发展,只有参与社会实践,赋予社会内容才能实现。第一,学习内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化学习,使他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信息量,促进兴趣多样化和高尚化,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通过有意识的旅游来训练该生。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真正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不同人群打交道,使他学会分析日常生活的新情况、新问题。(3)大量信息刺激训练法。心理幼稚学生信息量不足,长期沉湎于低级儿童型兴趣爱好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是阅读名人传记训练法。心理幼稚型缺陷者缺乏理性追求,自我意识薄弱。因此,让他有意识地阅读名人传记,每周看一篇传记,并在老师的辅导下谈谈自己的感想。二是改变成长环境。(4)提供互帮小组。起初是起到监督的作用,两周后他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小结。(1)面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应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特征。(2)通过两个多月的矫治,他现在心理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对于自己的表现和未来都能客观地做出评价,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不再出现不做作业或是少做的现象。
八、学习焦虑。
1、原因分析。情绪因素。他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考虑事情不够周全,对家长、老师、同学产生抵触心理。(2)心理因素。青少年还有一种对长辈的依赖心理。(3)家庭因素。他父母忙于工作,与该生沟通过少,而且没有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4)环境因素。少年的成长是在一个大的环境里的,其中,学习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同辈群体对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
2、解决方案。(1)在治疗中应协助该生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的症状。同时,减少该生对自己成绩的焦虑,使他逐步恢复到经济乐观的状态。用积极、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极、歪曲的想法,最终使他能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理解别人,加强与别人的交流,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建议该生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打招呼,有问题就与同学、老师交流。鼓励该生多参加社交活动,转移对自己情绪的过分关注,以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了解该生的变化和该生面临的新问题。
3、小结。(1)该生自我评估:情绪改善,对成绩的焦虑有所减弱,身体和精神状态已逐步恢复,开始参加一些学校活动。(2)社工评估:精神面貌转好,自我评价积极、肯定,自信心增强,对别人评价开始变得客观,但是对父母还是存有一些抵触情绪。总体来讲,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九、强迫症。
1、原因分析。(1)压力过大。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乔害怕自己在竞争中失败,感到压力很大,所以开始特别关注自己各方面的状态。一次考试,她遇到了难题,无意之中想起了以前听过的歌曲,立刻谴责自己不够专心,告诫自己不要去想,应该集中注意力。可是,越是这样想,越是无法控制自己。(2)家庭因素。乔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待,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3)人格因素。乔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于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2、解决方案。(1)帮她矫正。指导乔顺其自然地对待症状,不用刻意地禁止自己去听歌和唱歌。如果真的想听或想唱,那就大大方方地听或唱,别太勉强自己。用宽容的态度接受这种现象。(2)解决乔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人格,向他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3)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的要求。
3、小结。(1)在对学生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已经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十、注意力不集中。
1、原因分析。;(1)学习目的不正确。不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习当作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很多时候就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2)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同学碰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时,就对课堂学习和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3)学习能力的欠缺。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是由于生理学习能力不足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经过一些专业的训练。(4)学习自控能力差。有的同学易受情绪的干扰,他们往往喜怒无常、感情起伏很大,严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5)注意力受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影响。一般来说,踏实、稳重、谨慎的学生有好的注意力,而爱慕虚荣、粗心、鲁莽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差。(6)不良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学习环境不安静、嘈杂,都可能干扰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造成其学习时分心,走神。(7)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师教学缺乏变化和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条件不能满足,致使他们因疲倦而分心,或注意力转移。
2、解决方案。(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无关因素干扰包括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两类干扰。排除外部干扰,做好课前物质准备。排除内部干扰,做好情绪上的准备。(2)加强课堂教学刺激。充分挖掘教材,充实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很认真地学,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让其感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增强上课的目的性。制订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
3、小结。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意力分散,是指无法长时间将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1)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不下心来听讲。(2)老师提问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3)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4)学习时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曲解。(5)自控能力差,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效率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十一、抑郁。
1、原因分析。(1)目前状况:睡眠不好,无故疲劳,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郁闷、起伏不定等。(2)心理因素:内向性格使她不愿与别人交流,有什么事情自己想,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后越来越压抑。(3)家庭因素: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融洽的家庭氛围,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4)人际交往因素:人际关系不良,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心声就难以得到情感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这样的不良情绪正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2、解决方案。(1)针对张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的不满所造成的内向冲突,向张解释认知治疗的常规,简要分析她的情况,为她心理的不满情绪逐渐减负。(2)要求张讲讲最感挫败、最心烦的事情,并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指导张及时在生活中意识到这些负性想法。(3)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做出行动。
3、小结。对待中学生抑郁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段:(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2)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反常情绪,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3)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应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高的期望。
十二、网络成瘾。
1、原因分析。(1)过度使用电脑。通常伴有时间感的丧失或忽视基本上生存本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到与父母和同学的交往与沟通。(2)戒断综合症。当因父母干预而玩不到电脑时,会表现出愤怒、紧张或抑郁的情绪。(3)耐受性。表现出对更好的电脑设备和更多软件的需求,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使用电脑。(4)负性反应。包括争辩、撒谎、绩效差,与父母发生争执时,表现出反抗,在班级表现出高傲或不屑。
2、解决方案。(1)纠正负性认知。纠正望关于游戏是玩职业的片面认知,以及对父母偏激的认知态度,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2)网瘾行为矫正。坚持纪录每天网络使用行为情况和减少上网时间的一些负性反应,同时记录其他活动情况,并做自我评价,结合奖励强化与惩罚抑制。在发生紧张状态时候做放松训练。(3)学习动机激励。以优秀人物传记作为榜样激励。以格言警句励志,对自我形象做积极心理暗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培养学习动机等。
3、小结。预防网络成瘾必须重视从网络源头环境到终端受众的全面治理,采取综合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1)治理好源头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游戏产品时非常重要的。(2)网络文化的终端受众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人群。加强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上网引导,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利用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自制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事实证明,凡是网络教育引导做得好的地方和单位,网络成瘾情况就比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治本方法。
十三、追星。
1、原因分析。(1)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乳期”。这个时期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有分裂感,不能整合。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通过对明星的崇拜来重建自我,借此渡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4)盲目追星。一是明星成为中学生的偶像,更容易引起中学生的价值比附和认同。二是中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效仿明星们的“叛逆“人格,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三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然更愿意选择漂亮的俊男靓女作为自己倾慕的对象,这种倾慕既包括强烈的心理激情,也不排除潜在的生理欲望。
2、解决方案。(1)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的正常行为要支持,对他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向正确方向发展。(2)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特征;(3)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观众被卷在里面,极尽激情和疯狂。
3、小结。客观分析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若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则可变阻力位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抑制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损伤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1)不盲目追星。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不该是徒有其表。(2)不疯狂追星。不要浪费时间和钱在追星上。(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特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积极的人生经验。青少年的明星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明星崇拜所丧失的自我和亲情。
十四、社交恐惧。
1、原因分析。(1)隔代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2)适应能力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应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则束手无策,不是去设法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是怨天尤人,内心极度不平衡,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甚至变得消沉。(3)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认为异性交往的方式、分寸等都应符合规范,否则就视为不道德行为。
2、解决方案。(1)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认知偏差和能力欠缺。(2)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是导致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使徐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3)通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心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
3、小结。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暗中思恋异性同学,这种心理使得双方在相处时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情绪多变。(3)有的同学由于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以往的偏见,从内心深处对异性没有什么好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既有利又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只要正确处理正常的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青少年人格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十五、中学生情感受挫 原因分析:某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某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1)性意识的萌发。某某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的个体在性发育方面已经成熟,并进一步意识到两性关系,身体的发育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某沉溺于单相思的情感挫折中,这反映出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2)心理的不断成熟。高中时期,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不仅关注外在客观世界,而且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希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并能独立自觉地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生活道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喜欢找异性朋友来谈心交往。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女生由于学业压力,她们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无暇顾及男同学的感受。解决方案:(1)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3)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一是合理的宣泄。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倾诉内心痛苦,此外,还可以把自己的苦恼诉诸于日记或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二是采取自我安慰法。要想法设法的找她的缺点,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不和这名女生交往,自己的精力就会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三是采用转移的方法。建议把注意力从单相思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因此,他应多参加活动,通过丰富的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无聊。四是生活的方法。建议应该把一时的情绪失落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变为发奋读书、努力为班级工作的动力,使自己早日成熟起来,用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来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小结: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心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2)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做到相互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教育男同学与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问题较多的又是有早恋倾向和早恋的问题。对待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