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南关小学 陆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刻关注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政策。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只有理解领会了各种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实践好并付诸于行动。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支配行动。对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的维护并且扎扎实实的实施,基层党员干部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领会好政策的内容才能够准确的执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要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服务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国家已经把建立服务型政府当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地方政府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中央的步伐。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复杂严峻的问题,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紧要任务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精简程序,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释疑惑,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团队意识。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
第二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为高校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领会党的十八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杜绝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团队意识。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
第三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誓和重要体现,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意义深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的党员,我们更应该加强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让“中国梦”越来越近。
通过这次讨论会,我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必将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永载我们党的光辉史册。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冲锋号,勾画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应该通过学习讨论,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四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宁远堡司法所
李智蓉
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离不开法律制度和社会公平规则的恩泽。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议题,研究部署深化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会议通过了被舆论称为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里程。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公共权力的设臵与运行、社会公正的构建与体验,还是公民诉求的表达与实现,都须臾缺少不了法治的基础。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离不开法律制度和社会公平规则的恩泽。而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私权保护、死刑适用限制、劳教制度废除、司法体制改革的启动等,同样都是我国民主政治演进中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成果。可以这么说,法治,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更是正在不断推进中的现实。
应该看到,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而法治,正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然在十七年前,我们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如今又把“法治中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目标,那就必须更加注重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去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信仰法治、遵从法律、依法行事的理念,并将其真正付诸实践。
从历史经验上看,法治价值观的形成及实现,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走过弯路,也历经过波折,法治和人治的斗争,有时还面临重重困难甚至险境,法治要获得胜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必要的代价。要切实认识到,法治价值观念的构建和法治中国的建设,根植于人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由之路的信念和期盼之中。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循着民主与法治之路而行。但未来中国的法治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如何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都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中去科学研究、精心布局、细致规划。法治中国的发展之路,在经历了过去数十年的曲折发展道路和近些年来的不懈探索前行之后,它的前景、路径已经变得愈加清晰明亮了。法治中国,正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和共同目标。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启航。
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法律作为社会的调控手段得以确立,就曾经历过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此之前,宗教和道德都曾作为替代法律的手段纷纷登过场。但社会的文明史证明,聪慧的人类最终还是理性地选择了法治。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在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信仰法治、推进法治、践行法治,才能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更为全面、充分地保障党和公民的各项合法利益,才能在法治的制度框架内深入推进反腐,才有可能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当然,对于法治在中国的实现,我们也并不抱有乐天派式的盲目乐观态度。党的会议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虽说是我国法治建设深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法治的每一次推进、每一步前行,一定都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阻碍。这是因为,现代法治所蕴涵的追求公平、维护法制、反对特权等价值理念,都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推进法治、建立规则,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就是要在法律规则中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坚持法治、践行法治,这不仅需要有专门的法律知识,更需要有坚定的法治信念和“敢于碰硬”的正义感及坚定实践的胆略。
坚守和践行法治,全面深化国家法治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以从以往一个个成为公共事件的法律事件及平反冤假错案的艰难过程中得到证明。但法治,是必由之路,它既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加以推进。如今,人们从中央的决心、公众的关切和舆论的聚焦中,也已深深感受到了法治的不竭能量,看到了法治中国的光明前景以及它给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新的希望。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法治信仰为改革护航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我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还有6年,距离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2049年,还有35年。这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跨越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党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强化思想认识,树立法治信仰。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强化思想认识,推动法律的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以法治精神凝心聚力。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到我国法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紧密结合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成果,深刻认识我国法治的深厚根基、丰富内涵及重大现实意义。真正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每个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最终呈现,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当出现违法现象时,依法治之应当成为共识和行动;当群众呼唤公平正义时,法治应当成为共同价值和信仰。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丰富内涵,必须树立法治信仰,坚持人民利益、法律法规至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是要强调依宪治国,遵照宪法意志。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应。一切执法执政措施必须从宪法出发、一切司法行为必须体现宪法的权威、一切法律的延伸和完善必须遵照宪法意志。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核心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灵魂是依宪治国,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有法必依,切实提高执法水平;要进一步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的依法行政体制;要进一步创新执法体制,坚持依宪出发延伸子法、坚持依宪出发规范执法司法,进一步健全宪法的实施和督导制度。
三是要依法执政,提高执政水平。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当前,有些执法主体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粗暴,有些执政主体寻租谋利,趋利执法、选择执法,有些党员干部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以身试法。推行社会主义特色法治,需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提升党的执政水平,需要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好社会长治久安,需要加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执政水平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规范党内制度,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执法水平,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四是明确改革和法治的关系,用法治为改革护航。推行依法治国是保障深化改革有序进行的巍峨长城,是保证改革公平正义的定海神针。改革越往深处发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就越显紧迫,从1954年通过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1988年宪法对私营经济地位的肯定,从1993年坚持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到2004年宪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肯定,法治一直是紧随着社会的进程发展、一直是伴随着改革深入而愈加完善、一直是与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当前,改革面临“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的严峻挑战,必须大刀阔斧,凝聚共识、调动更强力量促进改革的深化,必须依靠实践检验,妥善解决好改革的法治诉求,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唤,公平正义紧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定相辅相成,只有依靠法治才能维护好改革成果,只有依靠法治才能推进改革进程。改革,长风几万里,法治,月涌大江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统一才能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跨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是强化社会道德建设,以社会道德促进法治进步。在社会的神经末梢,人民群众接触到的多是需要用社会道德去调整和化解的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孝顺定义引起的争议、“玉林狗肉节”对动物权益引起的讨论,社会的综合治理更多的是要用方方面面的社会道德去调整,对于法律的构建和完善也是如此,要从社会道德出发,用社会文化认同来支撑法治社会建设。以社会道德去促进法律的完善、法治的进步,全面注重权利义务的平衡,全面构建是非观,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良法善治始也,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用愈加完善的法治去巩固和深化发展成果,要进一步用实践去检验法律,要紧扣时代的脉搏进一步根据社会道德促进法治进步,要随着改革的主题进一步完善法律,要根据人民的需求去有序调整法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
第五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坚定法治信仰 增强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并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这指明了信仰是法治力量得以凝聚和发挥的深厚根基。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自觉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法律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治信仰,一个社会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虽立而难行。只有把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置于法治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会运行中生效。
法治建设有赖实践。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来源于切身体验。完善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全社会尊法守法必然渐成风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畅通群众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化解纠纷、利益表达等机制,使群众合法权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就会极大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为法治信仰落地生根找到坚固支点。
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信仰最好的支撑。法治不是抽象概念而在于具体实施,存在于每一次执法、司法实施的过程中。公正的裁判是加固法治信仰的基石,而不公正的裁判会污染法治精神的源头。如果通过正常程序不能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对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就难以形成信任,其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杜绝法外开恩,对每一起司法个案都公正审理,才能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持之以恒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法治信仰,指的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当下社会,无论是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讨薪,还是普通市民活跃在决策听证会上,或是司机自觉“拒绝酒后驾车”,都让人感受到法治释放出的力量。而一些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以违法手段主张利益诉求者时而有之,部分社会成员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某些角落还缺乏必要的法治信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说明,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否
则将形同虚设。
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法治信仰,就像一座灯塔,若塔倒灯熄,就会让人迷失;道德支撑,如同一道堤防,若崩溃滑坡,就会失去底线。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解决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难题,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既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也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治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坚持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