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工环境学《对深冷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的认识》
人工环境学
对深冷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的认识
摘要:简要介绍了三种常见空气分离制氧方法——深冷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适用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空气分离制氧;深冷法;变压吸附;膜分离法
引言
空气分离制氧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将氧气、氮气从空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因此,氧气的制取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即称为物理制氧和化学制氧。物理制氧的原料是大气,主要采用深冷法、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以及它们之间相结合的方法。
1深冷法
深冷法是先将空气压缩、冷却,并使空气液化,利用氧、氮组分的沸点的不同(在大气压下氧沸点为90 K,氮沸点为77 K),在精馏塔板上使气、液接触,进行质、热交换,高沸点的氧组分不断从蒸气中冷凝成液体,低沸点的氮组分不断地转入蒸气之中,使上升的蒸气中含氮量不断地提高,而下流液体中氧量越来越高,从而使氧、氮分离,这就是空气精馏。此法无论是空气液化或是精馏,都是在120 K以下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故又称为低温法空气分离。
其工艺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图 1 深冷液化分离法制氧流程简图
按图1把原料空气导入空气过滤器进行净化,用压缩机2加压至0.8M Pa,再导入由可逆式热交换器、透平膨胀机、复式精馏塔等组成的空气分离装置3而生产氧气的。
—1—
人工环境学
深冷制氧法特点是生产量大,氧气纯度高(大于99.6% O2),在大型、特大型用氧场合具有优势。大多数情况下氧气是由深冷法制取,传统的深冷法制氧具有工艺成熟、运行稳定、可靠性高的优点,但也有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及存在爆炸隐患等缺点。
2变压吸附法
变压吸附法即VPSA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分子筛对空气中的氧、氮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而使空气中氧氮气分离从而获得氧气。当空气经过压缩,经吸附塔的分子筛吸附层时,氮分子优先被吸附,氧分子留在气相中穿过吸附床层而成为产品氧气。当吸附剂层中的氮气吸附达到相对饱和时,利用减压或抽真空的方法将吸附剂分子表面吸附的氮分子解吸出来并送出界区排空,使吸附剂得到解吸重新恢复原有的吸附能力,为下一周期的吸附产氧作准备,两个以上(含两个)吸附塔不停地循环,就实现了连续产氧的目的。
近10年来,变压吸附制氧法发展迅速,是一种新颖的制氧方法,其在灵活、多变的用氧场合中很有优势,很有竞争力,被迅速普及。变压吸附法的特点是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能耗低、气体产品产量和纯度可调、灵活性好,但存在产品单
一、浓度低、可靠性较低等缺点,因此适用于氧气纯度95%以下、中小型用氧场合以及富氧炼铜中。变压吸附法的工艺流程如图2。
图 2 变压吸附工艺流程图
3膜分离法
随着人工合成高分子膜的开发,利用膜法分离物质的高科技技术迅速得到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食品加工与发酵液提取中的应用尤其受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2—
人工环境学
有机蒸汽膜法回收系统主要采用“反向”选择性高分子复合膜。在一定的渗透推动力作用下,根据不同气体分子在膜中的溶解扩散性能的差异,可凝性有机蒸汽(如氯乙烯、乙烯、重烃等)与不凝性气体(如氢气、氮气、甲烷等)相比,被优先吸附渗透,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工业应用中,常见的膜分离法有电渗析、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五种。
应用膜法分离具有一系列优点:(1)不需要加热可以达到分离浓缩的目的,适用于不可受热和氧影响的食品生产;(2)工艺简单,只需加压、输送、循环等工序;(3)分离水时,即浓缩时没有物相的变化,能量损耗少操作简电生产费用比蒸发法与冷冻法低,设备安装容易;(4)可解决稀溶液中微量成分回收和低浓度溶液的浓缩问题;(5)物质仅在mm内移动,进行短距离分离,物质不会因移动而改变;(6)应用膜分离物质,耗能少,特别在缺能源的或能源价格高的情况下,膜分离法更有吸引力。
膜分离法的工艺流程见图3。
图 3 膜吸附工艺流程图
4其他的空气分离制氧方法
介于深冷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三中制氧方法的优缺点,常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分离方法,如将深冷法和膜分离法有机结合了起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氧效率,使气体产品的产量和纯度提高,以适应气体的各种用途。再如,膜分离法与深冷法联合用于催化裂化干气的氢烃分离,利用膜分离法回收干气中绝大部分的氢气,使干气中其余组分得以富集,提高了脱甲烷塔塔顶气的露点,降低了脱甲烷塔的能耗和乙烯损失。
—3—
人工环境学
联合工艺法尤其适合于氢资源短缺而自身拥有深冷分离装置的大型炼油厂,在经济发展中有很大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蒋国梁,徐仁贤,陈华.膜分离法与深冷法联合用于催化裂化干气的氢烃分离,石油炼制与化工,1995,26(1):26~29.[2] 沈跃,戴荣庆.深冷空气分离法加膜分离法的制氧系统,低温与特气,1997,(2):28~29.—4—
人工环境学
[3] 刘汉钊,王华金,杨书春.变压吸附制氧法与深冷法的比较,冶金动力,2003,(2):26~29.[4] 王松坚,阳小琴.深冷法制氧和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在富氧炼铜中的应用对比,有色冶金节能,2006,(6):13~16.[5] 李法耿.氯乙烯精馏尾气回收膜分离法与变压吸附法的对比分析,聚氯乙烯,2008,36(6):34~38.[6] 霍建新.膜分离法的应用,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41~42.—5—
第二篇: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存在的问题
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药报 河南省濮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任锐龙
编者按
由于我国目前对医用氧生产执行的双重质量标准和双重监管模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切实加强对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使用监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国家出台医用氧监管的有关法规文件,统一医用氧生产标准和监管模式,规范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使用,确保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医用氧质量安全。本文结合当前医用氧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的规范和医用氧的经营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希望对有关部门有所参考。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用氧是医疗机构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肺病等疾病和术后治疗的一种重要药品,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急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使用医用氧的制取方法主要为低温空气分离法和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其中,低温空气分离法制氧又分为医用氧生产企业生产的氧和医疗机构外购低温液氧加压汽化制取的氧。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医用氧监管中存在的质量标准不统一、监管模式不一致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使得一些企业和使用单位钻法律空子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医用氧。下面,笔者结合医用氧监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立法规范医用氧的生产、经营、使用提几点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方法制取的氧的含量很难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法定标准。《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氧含量为不低于99.5%(ml/ml),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得的氧含量为93±3.0%(V/V),而实际生产中连最低含量标准都达不到。如湖南某医疗机构安装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时,委托当地药品检验机构对其氧含量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为91.0%、88.8%、88.7%,这说明用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制的氧很难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标准。
其次,该方法制取的氧因质量原因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抢救、急救的治疗需要。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安装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后,自制的氧主要供一般科室和一般病例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外购部分医用氧生产企业生产的医用氧用于ICU、高压氧舱、急救室等对患者急救、抢救。
第三,监管模式不一致。医用氧生产企业执行生产许可、产品注册和GMP管理制度;而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执行的是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备案制度。同是对医用氧的监管,许可条件和监管方式却不一样。
第四,该方法制取的氧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医疗机构是感染高危区,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设备只能除去原料空气中粉尘、水分、氮气、二氧化碳等,没有证据证明能去除空气中的病菌及一些有害成分,这就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第五,该方法制取的氧杂质不明确。由于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其在使用中会产生哪些杂质,这些杂质将对患者产生什么影响均不明确,存在较大的使用风险。
第六,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与低温空气分离法两种方法制取的氧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医疗机构对两者的销售价格却是相同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种氧,也无法选择使用哪种氧,这显然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在医疗机构的快速推广使医用氧生产企业市场萎缩、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在医疗机构的推广呈愈演愈烈的趋势,有的地方已占医用氧市场总量的2/3以上,这对医用氧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而医用氧生产企业市场萎缩、销售下降、利润下滑,导致其执行GMP的整体水平下降,使得医用氧质量存在严重隐患。
二、对医疗机构购进低温液氧加压汽化装置制氧缺少有效监督
医疗机构购进低温液氧加压汽化后供临床使用,与生产企业购进液氧加压气化分装成瓶装氧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医用氧生产企业生产医用氧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文号和《药品GMP证书》,严格执行GMP管理制度,而医疗机构则无需经行政许可,这种生产行为也未纳入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范畴内,目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对医用氧生产企业生产的氧质量,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每年均进行抽验监督;而对医疗机构自制自用的氧,却很少有监管部门对其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开办医用氧生产企业的要报请消防、环保、安全、技监、药监等相关部门依法审核,场地布置与设备的安装,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有一定的准入条件和要求;而医疗机构自制自用医用氧,一般都未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因此,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三、医用氧经营缺少准入标准
《关于氧、氧化亚氮混合气体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食药监注[2006]586号),明确经营氧气应当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但目前,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尚未出台医用氧经营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具体监管办法,导致医用氧的经营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立法建议
国家现行政策对医用氧生产执行的双重质量标准和双重监管模式,造成了临床用氧的安全隐患,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中、小型医用氧生产企业,特别是单纯生产医用氧的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此,笔者建议,应切实将医用氧纳入药品管理,统一医用氧的生产和监管标准,执行《中国药典》标准,维护国家药品标准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患者使用医用氧的质量安全,促进医用氧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关于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的规范问题
建议出台相关法规文件,明确规定采用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制取的氧,禁止在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退出医疗机构使用后,可以作为保健用氧供健康人群保健时使用,也可在高原缺氧或者战备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为妥善解决相关遗留问题,可在法规文件中明确,医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氧设备在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内可以继续在医疗机构内使用,但医疗机构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对因医用氧质量原因出现的问题,医疗机构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二、关于医疗机构购进低温液氧加压汽化装置制氧的规范问题
当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尤其是使用氧量较大的大型医疗机构,都通过购进低温液氧加压汽化装置进行集中供氧,因为这不但可以避免瓶装氧(气态)在运输、储存、使用中带来的不便,而且有利于确保氧的质量安全。为此,笔者建议在相关法规文件中,对医疗机构购进低温液氧加压汽化装置的行为设定一定行政许可条件,明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切实加强对这类氧的日常监管。
三、关于医用氧经营规范问题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医用氧经营管理的法规文件,明确医用氧经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准入标准和办理程序,加强对医用氧流通环节的监管。鉴于医用氧属于危险化学品,其储存、运输具有特殊的要求,建议国家在制定医用氧经营管理的法规文件时,把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运输证》等证件作为医用氧经营企业的许可前置条件,并纳入开办医用氧经营企业的准入标准中,特别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增加医用氧无缝钢瓶等容器的专属性内容。
四、切实加强对医用氧的监管
医用氧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通过了GMP认证,但与其他类型的药品生产企业相比,不管从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生产环境、管理水平还是GMP意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统一医用氧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通过GMP认证的医用氧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医用氧质量安全。(丹东天茂气体有限公司转自网络)
第三篇:对新安全生产法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新《安全生产法》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5年9月24日,在长沙参加了由中国公路协会组织的新《安全生产法》与《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宣贯研修班的学习。短暂的两天时间里,主讲贺铭教授通过大量的案例重点对新《安全生产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剖析,使我受益良多,以下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工程建设过程中,处处要“按规矩办事”。
按规矩办事就是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来做,决不能偷工减料,瞎干蛮干。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标准、规范,内容全、覆盖面广,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规规矩矩做事的人却很少。贺教授分析了近些年国内出现的一些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施工人员违背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做事不讲规矩,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真正理解何谓“安全第一”
目前,国家对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越来越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以后,对相关责任人定罪的原则叫“因果定罪”,即“有了结果找原因,有了原因就治罪”,比如重庆綦江彩虹桥整体垮塌事件处理过程中,有一名副县长,彩虹桥的建设过程她几乎没有参与,在法庭上,法官推断彩虹桥垮塌和之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而专家们认为桥梁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所以没有采取加固措施有关,在专家论证前夕,綦江刚刚组织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桥上观众特别多,当时桥没有出事,这是导致专家论证出现错误的一个诱因,因为影响了专家正常的判断力,此副县长在知道彩虹桥曾经出现过异常响动的情况下没有建议阻止龙舟赛的举行,因此有罪!最后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或许这是个特例,对审批的结果也使存在很多异议,但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千万别出结果”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安全培训的目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听明白
贺教授坦言,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都处在管理层的位置,真正在一线进行施工的人员基本都是所谓的“张老板”“王老板”“李老板”等等老板们所带领的施工队伍,他们的工人是整个工程的真正执行者,冲在施工第一线。那么现场工人的施工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场工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对所谓的学习、培训更是非常抵触,如果给他们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培训时照本宣科,弄些专业术语,云山雾罩的,那么他们或许听不懂或者根本听不进去,培训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到了工地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比如,曾经有一个隧道工程,下穿瓦斯层。有一个工人领用插座的时候,没有领用防爆插座,而是领了一个普通插座,结果当发现瓦斯泄露,准备打开排风系统时,出现电火花,导致瓦斯爆炸,造成多人死亡。此事件发生前,项目部培训时曾讲过防爆插座的使用问题,但现场工人根本没听明白,也不知道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了这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在形式,而是要用工人听得懂的,比较“接地气”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施工过程中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不注意,会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那么,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才会大大降低,而安全培训才会达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安全知识水平等对于安全生产也至关重要,他们在现场管理,至少要知道应该管什么,什么地方是安全管理的关键部位、主要矛盾,一个称职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于正常的安全生产会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假如现场管理人员没有任何经验,现场工人又什么都不懂,形成“外行领导外行”的局面,那假如最终没出现安全事故的话,只能用“幸运”来形容了。安全红线,不可逾越
新《安全生产法》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习主席提出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在正常的施工生产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正确处理重大险情和事故应急救援中“保财产”还是“保人命”的问题。
通过此次培训,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增强了我干好现场安全管理的信心。我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工作中的应用和落实,我在今后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定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以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各项基础工作,并认真落实到位。为娄衡高速的安全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对《监督法》的认识(讲稿)
沅江市委学习中心组 第四次集中学习资料
对《监督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提纲)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邓华圣
(2007年6月6日)
《监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简称。二十年铸一法。该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同日签署第5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今年1月1日起实行。《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改革等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大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人大的性质与职权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进行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
(二)人大常委会监督特点。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权力的特点是只作决定,自身并不具体执行,由政府、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负责执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要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公正司法。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目的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人大监督同其他监督有明显的区别。1.同党内监督的区别; 2.同司法监督的区别; 3.同行政监督的区别; 4.同审计监督的区别; 5.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区别; 6.同社会组织监督的区别; 7.同人民群众监督的区别。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内容。一是工作监督,所谓工作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二是法律监督。所谓法律监督,就是不论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同级政府,如果他们制定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决定、命令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予以撤销,以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二、监督法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
㈠主要内容。监督法共九章,48条(详见小册),九章分别是: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
告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九章 附 则 ㈡基本精神。
制定监督法的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六届全国人大开始酝酿到现在出台,历经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前后20年。历时这么长,主要是因为这部法律的政治性很强,涉及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涉及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高票通过监督法,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实属来之不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确定监督法只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依据宪法规定,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有对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但是,人民代表大会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不可能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经常性的监督。依据宪法有关规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二是,这些年各地方为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所进行的探索和迫切需要加以规范的,也集中在如何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问题上。因此,制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加以规范,更为切合实际。
2.监督法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做好监督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主要是三条: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力,集体决定问题,是人大常委会的全部活动包括监督活动的重要原则。
3.监督法强调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
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它自身的各种活动包括监督活动,也要受代表大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是常委会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为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报告,接受监督。
二是常委会受人民监督。因为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的,人大常委委员是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人大常委委员是常任代表,所以常委会的权力来源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当然要接受人民监督。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学习贯彻监督法要做到五个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法律,中共中央、全国人大高度重视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监督法是历时20年,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台的,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政府、法院、检察院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在学习贯彻监督法中需要做到五个明确。
一要明确实施监督法的重要意义。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法院、检察院进行监督,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
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监督法,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的特点和优越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切实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为监督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明确监督工作应坚持的原则。监督法明确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持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坚持公开的原则。准确把握监督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正确行使监督职权,又充分发挥“一府两院”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把握好监督工作的原则,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和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人大各项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保证。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得到正确、全面的贯彻执行。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开展监督工作,努力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采取的重大措施,要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贯彻党作出的决策。
三要明确行使监督权的主体及监督的对象、目的和重点。由于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不可能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任务就自然落在人大常委会的肩上。《监督法》将法律的名称定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从而确立了人大常委会独立的监督地位,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按照法律规定,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即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国家机关中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凡是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机构,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法规的实施涉及到的相关机构,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也应纳入监督对象的范围。要通过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为此,人大监督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明确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内容作了规定,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工作监督,就是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否正确行使职权等进行监督。法律监督,就是对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监督。监督法明确了人大常委会的主要监督形式,包括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和决定撤职案等。同时,还对监督程序进行了规范。这些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联系地方人大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实践探索,把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自行整改与依法纠正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监督形式,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做到尽职不越位、监督不代办。
五要明确监督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都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为此,人大常委会既通过监督来纠正执法、司法工作中的偏差,又真心实意地帮助“一府两院”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做到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一府两院”要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
系,充分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要加强对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集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监督,促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三是要正确处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关系。各级人大常委会是监督法的执法主体,要带头依法办事,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的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增强监督实效。
第五篇: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自治区党校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进企业活力充分迸发。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拿出“责任清单”,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责任必须为”,以建立和维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两句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是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私鸠《论法的精神》的相关表述与延伸。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意思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前,必须经过法律的授权,否则就不能去做,做了就是违法,做了就要被依法追究责任。举个例子: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抚养孩子到十八周岁是父母的法定责任。就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如果不履行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有虐待遗弃的行为,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比如,公安机关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义务,如果有人报案请求解救人质公安不出警,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就等于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义务,轻者行政处分、民事赔偿,重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渎职罪的刑事责任。
“法无禁止即自由”还有两个更为熟悉的表述话语——法无禁止即权利,法无禁止不处罚。对私权利,只要法律对公民和组织的行为没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你有权力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我国现行《婚姻法》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方“土法”,实际上都是法外设定权力,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有违法治精神、损害法制统一。
2、法无授权乱作为
2014年2月24日有这样两条新闻,对照阅读别有一番滋味。一条是,新华网刊发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不作为造成损害的,判决行政机关要赔偿相应损失。透过这个通报看,行政不作为和不履行法定职责现实中还是存在的。
三、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几点理解认识
1、法无授权不可为关键在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适应,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实践。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倒逼着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新形势下的解放思想,应该进一步体现服务意识和法治思维。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改变以往“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努力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以部门本位为出发点来实施行政行为。增强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和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在行政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实施行政管理,杜绝贪恋权力、与民争利或者越俎代庖。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我们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或者等待观望、患得患失,一定要胸怀全局,登高望远,舍小我而为大局,忌短视而放眼量,坚决破除部门利益的藩篱、打破既得利益的羁绊,立说立行、勇往直前,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履职尽责。一般认为,推动改革关键在于既得利益者意识到有无改革必要性,或有没有这种危机感。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保守思想的束缚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前者是认知问问题,后者是利益问题。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理念比利益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改革。你看历史上好多伟大的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领导的。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变成改革者,改革就没有希望。马克思本人不是无产阶级,马克思的岳父是大贵簇,他的小舅子当国家部长。马克思过的生活也不是无产阶级式的,他在英国生活,那时候英国最高收入10%的人,平均的年收入是72英镑,但是马克思的生活费是400多英镑。那恩格斯呢?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家。我们共产党的创始人没有几个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出生的,很多都是地主、资本家、军阀、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弟。如果按利益分析,没有办法解释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闹革命?就是相信了新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引起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希腊梭伦、伯里克利的民主化革命,到近代的华盛顿,再到邓小平,他们都是为了理念在改革。美国的废奴运动主要是白人在做,中国妇女的放脚都是男人在做,不是女人在做,所以理念很重要。
2、法无授权不可为核心是依法治国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法无授权不可为”表明,政府要极力避免直接干预市场过程,但必须通过政治制度,建立法治框架,进而维护良性市场竞争秩序。这意味着,简政放权决非经济领域的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但必须确立经济秩序,要同时发挥市场的价格引导机制和政府的作用。政府如果能理清以下四个关系,便是基本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