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笔记

时间:2019-05-13 23: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选集》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选集》笔记》。

第一篇:《毛泽东选集》笔记

1、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年12月1日)

一、写作背景

一、从大背景上看,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生动丰富的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如怎样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两面性。四大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反革命的“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的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动摇妥协,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在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的局面下,既要积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又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妥协作必要的斗争,对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应采取什么态度?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五卅运动,证明了农民斗争的奋起,是国民革命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是工人阶级最需要最靠得住的同盟军。

二、从具体环境说,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涛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1927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并总结这些中国革命的新问题,为中共制订正确的革命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在总结党的其他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25年12月1日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了该文

二、主要内容

1、文章开篇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2、文章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第二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 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第三类,小资产阶级。包括自耕农、小商人、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分左、中、右三部分。他们在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也只得附合着革命

第四类,半无产阶级。包括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他们的问题。”半无产阶级各部分其经济地位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相同。第五类,无产阶级。包括工业无产阶级、都市苦力以及农村无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特别能战斗”。

结论:“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三、理论意义

文章对民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此时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为党后来深入认识并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对农民阶级的分析,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对农民的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2、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九三0年一月五日)

一、写作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敌人十分强大,红军极为弱小,在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内都曾有人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示怀疑,中共一直未能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方式。1929到1930年,农村游击战争已经广泛地发展,并且有力地显示出它在中国革命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而城市斗争则始终处于困难的境地。

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党内的右倾悲观情绪并未完全消除。1929年末,当赣闽粤三省敌人“会剿”风声日紧,开始进逼连城、永定、上杭、龙岩等地时,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新年贺信》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主张采取“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走州过府“扩大政治影响”,对毛泽东关于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战略计划感到疑虑重重,认为“中国革命未必很快到来”。

林彪的来信引起毛泽东的深思,他认为林彪的信代表了一种思潮,“对时局的估量比较悲观”,感到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闽西古田给林彪写了《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答复林彪并借以教育全党、全军。

二、主要内容

1、这封信对国际国内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阐明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指出那种不从中国实际出发、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观念的错误,认为想在全国范围内“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2、从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个事实出发,提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3、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到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

4、着重地指明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认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地创建红军,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三、理论意义

1、毛泽东这封信总结两年多的革命实践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贡献。

2、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3、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伟大思想,彻底跳出了“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3、《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一、写作背景

1929年12月28—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央的指示,总结了红四军前委工作的经验教训,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本篇是决议的第一部分。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与红四军的建设:

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员成份主要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成为亟待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据1928年党的六大时统计,党员成分为农民占党员总人数的76.6%、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工人只占10.9%(1929年6月,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降到7%)。

党员成分的这种新构成,在红军中尤为突出。据1929年5月的统计,红四军全军约4000人,其中党员1329人,占33.2%。党员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70%。

红军到赣南、闽西后,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更加严重: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流动游击的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党内有相当大的影响。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倾向。曾力图加以纠正。但红四军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1929年6月下旬,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六大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为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的职务。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自下而上的落选。原因很复杂。会后,毛泽东去闽西帮助地方工作,同时养病。

国民党报纸造谣:毛泽东在福建前线因肺病去世。共产国际因此发“讣告”云:

“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病在福建前线逝世。”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毛泽东同志是被称之为朱毛红军的政治领袖。他在其领导的范围内完全执行了共产国际六大和中共六大的决议。”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1930年初共产国际莫斯科《国际新闻通讯》

8月陈毅去上海党中央汇报红四军部队状况。党中央成立周恩来(主持)、李立

三、陈毅三人小组,形成《九月来信》,总结红四军和各地红军的斗争经验,说明了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封信对红四军党内的争论问题作出明确结论,而有古田会议之召开。

二、主要内容

一、在军队建设方面:

1、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的根据地的建设,这是新型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

2、阐明了军队同党的关系,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批评了那些认为军事和政治是对立的,军事不要服从政治,或者以军事指挥政治的单纯军事观点。提出红军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

3、提出要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要建立官兵一致的新型关系。

二、在党的建设方面:

1、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地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要加强党内教育特别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教育和开展党内的正确批评。

2、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并提出了加强各级组织工作等要求。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该文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文章所提出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这些原则不但很快在红四军得到贯彻,而且对以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写作背景

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民党著名理论家叶青声称,三民主义可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它的实现,中国便不再需要社会主义了,从而组织一个党来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事也就不必要了。在严峻的斗争面前,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说明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到了抗日时期,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在发刊词中首先指出,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2、毛泽东总结了18年来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点。党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党的失败和胜利,党的后退和前进,党的缩小和扩大,党的发展和巩固,都不能不联系于党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和党同武装斗争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阐明了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及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三、历史地位

三、历史地位

文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文献。

1、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围绕其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确立的政治任务和行动纲领)

3、总结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有机结合中,牢牢掌握了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三大法宝。

7、《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写作背景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任务等重大问题。论证该问题的逻辑前提是,先论证中国的国情以及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中进行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目标。在这方面,特别是中国国情和历史方面,自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来,学术界已经积累了相当基础。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的一些历史学家如郭沫若和吕振羽等,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郭沫若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为理论指导,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积两年之功,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形态分期理论,认为西周以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吕振羽同样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认为夏以前是原始共产社会,商代是奴隶社会,周代是初期封建社会,秦到鸦片战争前是变种的专制主义封建社会。他们的研究,自然还有许多可讨论的地方,但在当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品,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写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借鉴了郭沫若、吕振羽等人的研究,以及毛泽东等人早年对中国社会调查所形成的对中国认识的基础上,他与范文澜等人合作撰写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最后以毛泽东名义发表。全书共两章,其中第一章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等人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完成的,第二章是毛泽东自己撰写的。

二、主要内容

1、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分析了列强侵华的双重使命,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2、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分析和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关于革命的领导权。文章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担当革命领导者的责任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因为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是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基本因素,是这一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保证。

关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指出中国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4、再次论证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派占据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历史地位

该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从理论上思想上教育了全党,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3年8月12日

2、《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

3、《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

一、写作背景

1、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给苏区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军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死政策”)。2、1931年开始,临时中央的一些“左”倾政策逐步推行到根据地中来,给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困挠。到1933年春夏,中央根据地和其他一些根据地出现了经济生活恶化的局面:工商业凋零,日用消费品(主要是食盐、布匹、药品)奇缺,价格昂贵,部分地方如汀州、上杭、瑞金等县发生粮荒。面对这种局面,临时中央不得不考虑对某些经济政策作若干调整,并且要求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1933年8月12——15日,在瑞金举行了南部十七县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报告,即《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论述了在战争环境中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1934年1月,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和结论(《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总结根据地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若干原则进行了论述。

根据地政权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在反对敌人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的斗争中,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与革命发展更是息息相关,成败攸关。毛泽东在这些文献中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若干原则进行了论述。

二、主要内容

1、必须注意经济建设的思想

革命战争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经济建设是对革命战争的强有力支持。进行经济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获得战争的力量。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

2、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而目前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第一位的工作。

3、根据地的经济成分,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

4、根据地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财政的支出,应贯彻节省的方针。“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会计制度的原则。”

5、根据地对外贸易的方针,首先是为着自给,其次才是出口,并要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粮食和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内部的调剂等。

6、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实际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必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三、历史意义

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不仅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以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依据。对当代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开始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毛泽东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带头实践,培养了党和苏区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堪称共产党人做群众工作的典范。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一、写作背景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年底,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1939年4月,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的训令后,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同八路军的军事摩擦。而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1939年与1940年之交,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39年12月写成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这个概念,第一次把中国的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高举起了新民主主义的大旗,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说明。这样,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又在延安作了长篇演讲,题目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上发表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写出这些文章,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抗战爆发以后,中共从原来遭受严密封锁的境况中走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他们希望了解中共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而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

其次,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拚命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主张。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要求国民党“应力求革命理论之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特别注意”。号称国民党“理论家”的叶青公开主张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中国不需要社会主义,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蒋介石更是鼓吹“以党治国”、“以党建国”,“要使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此外,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也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这些言论和主张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第三,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但是党内一些同志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等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认识,甚至存在着错误的看法。这就要求在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最后,中共有了说清这个问题的可能性。这时的中共,已经有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近20年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已经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系统地问答上述问题。

二、主要内容

1、文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际环境,指出:在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

2、毛泽东以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的完整的论述。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3、文章指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之所以能够有机地连结起来,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从而创造性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4、中国资产阶级幻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老路,是走不通的。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允许中国这样做。中国的资产阶级早已无力担负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已不再追随他们。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文章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1)在政治上,要建立“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在经济上,要使一切“ 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 ;“ 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 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 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3)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因此,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

三、历史地位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第二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共分四卷,其文风务实,涉猎广泛,论理精辟,思辨深邃,令人钦佩不已。读完毛泽东选集,感觉如沐革命春风,如醍醐灌顶,沁人心脾。《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收集了毛泽东(1883-1976)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文章,除了几篇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或是解答疑问,或是指授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三、关于革命队伍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与策略;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此,他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马列主义。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文章无论是对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是自身人格的健全,信仰的树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 好象什么政治, 什么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理想, 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是毛泽东在在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段话。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世纪伟人宽阔的政治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这种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 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 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 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 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也许我们在疑惑,现在的孩子整天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奔波发愁,可怎么就整天郁闷无聊呢?其实精神空虚所致。试问,在我们周围,又有几个人能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打80分呢?不管当代年轻人现状是有多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还是因为教学体制,这种无所事事的状况实在有待改善。

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尽量地为人民服务,是大公无私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处处装着人民,事事想着人民的。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向”和“方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向”好比是社团的长期发展战略,短期发展战略。第二、多监督, 多检查, 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将来的时间争取出来,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去。第三、“团结,透明,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优良作风。第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总之,《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伟大的思想光芒,超凡的军事才能,勇敢的革命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底。是一本无论何时都值得仔细钻研的好书,对我们了解历史,指导现实都起着很大作用!

第三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表现,而在其第一卷中,《反对本本主义》这一篇文章另我印象深刻。

《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5月,这里所写的“本本主义”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教条主义”,是指以理论当作教条,把书本当作一切活动的指标,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生搬硬套,没有具体地分析客观情况。

文章中,毛泽东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点,要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一句“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霸气十足......而我也清楚记得,在社会调查课中,老师也一直强调要做调查,并且要做正确的调查。可见,这一论点,从古至今,一直受用。当今社会,本本主义、人云亦云以及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随着网络科技的发挥,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广,这虽然拉近了各方的距离,但也有许多无聊的人睁眼说瞎话,更有人人云亦云,丝毫不管信息的来源以及它的真实性盲目跟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此类事件数不胜数,导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相关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言论负责,从实际出发,了解清楚实际情况后再对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普通老百姓是这样,政府机关的领导们更应该做到这些,不能坐在单位里打瞌睡,对人讲话一向是那几句老生常谈,使人厌听。毛主席所提出的“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我想就是当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思想的来源吧。

同时在此文章中,毛泽东还提出了要做正确的调查。对象要全面,不能偏向于某个群体,当然,和问题无关的人自然是不必参与,例如我们做关于“大学生日常消费观”的调查,就不必向社会中的广大群体发出问卷。

因此,反对本本主义依然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虽然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它们并不能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与经验的唯一途径,它们应该成为我们亲历实践的知识基础与理论支撑。真理是客观和发展的,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这是多么悲哀, 又是多么得可怕。

法学122

张微

12092232

第四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本书在刚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那政治是什么?首要就是区分敌我。毛泽东首先谈的政治就是先去区分敌我。“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首先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要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

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他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他首先分析的是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指出它们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附属帝国主义的,代表着中国最落后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极端的反动派,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与国民党右派。

其次分析了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推翻了中国根深蒂固盘根交错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是他们确实具有局限性,所以毛泽东指出他们对于革命是具有矛盾的态度,并预见他们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

小资产阶级。按照经济地位毛泽东又把这这个阶级分成三个部分。有点余钱的是一个部分,他们渴望成为中产阶级,所以对中产阶级的宣传颇为相信,对革命持怀疑态度。这部分占小资产阶级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只能在经济上自给的,比上一阶级经济地位下降了一层。他们取中立态度不反对革命,但有不敢贸然参加,他们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最后是生活质量较以前下降的一部分。毛泽东认为他们在革命运动中是颇为要紧的。毛认为总体上看这个阶级也是不坚定的。

农民运动对于中国革命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也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

第五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专业:通信工程

学号:111307219

姓名:王志敏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后感

本来是想着去网上复制一篇的,但感觉那样没有意义,我也想了解一下一代伟人的思想以及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所以就将毛泽东选集下载下来看了一下(图书馆没有,邓小平文选也没有)。我刚看了第一卷的第一章的内容,发现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看事情的方法与角度。无论何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事情的本质,他的总结与分析能力是很出彩的。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时,不是一味的着急和担心后果而是要第一时间去分析和思考解决方法。“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它从根本上总结了共产的与其他阶级的区别。在第一章中讲了战争,怎么研究战争以及对战争的定义和对战争的学习。这一章中他总结了战争的规律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局部与整体,如“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这是将中国战争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在战争失败时在他头脑中萦绕的并不是悲伤与痛苦而是对战争实质性思考,“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当面临不停的失败与胜利时不是一位沉浸在痛苦与掌声中,而是思考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以及现在的这些结果对整体的影响,还有接下来怎么做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在前段时间告一段落时,我们应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继续努力做准备。这跟我们在学习上是很相似的,如果我们有一学期的成绩下降那么接下来就是分析原因,在分析之后便是调整步调改进学习方法,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那些不重要点的失败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就像这学期的英语考试失败并不影响考研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赶快补救回来并继续努力。

第二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战争。这章从各方面总结了战争,有战争的领导者,战争的敌人以及战争的群众。并对共产党各时期所犯的错误进行总结,将重心拉到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路上有很多的阻碍与岔路,而我们要想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必须坚持我们的航向,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整理与总结,不时地望望我们的理想,随时将我们带到正确的道路。毛泽东之所以能领导战争的胜利,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他对战争以及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与总结有很多大的关系。我不后悔抽出时间来看这本书,这让我与伟人的思想零距离,同时,也改进了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在很多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来,这样的书是很无聊的,还不如去玩会游戏看会电影,那是因为很多同学看不到这里的实质,看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书里好多的方法挺适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就像好多同学很努力学习却不见效果一样,如果他们能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全面系统的分析一下,就可以很清晰的找到自己最应该做的,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章说的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只看标题便可以知道思维逻辑很强,循序渐进,可能这些书是经过后人整理的,因为老师说过毛泽东的数学不是太好,但是处在战争的环境中能做到思路这样清晰已经很不错了。首先说明重要性在具体介绍引领读者步步深入,这也像高数上的定理,先证明定理的正确性,再引出各个推论进行实际运用。这章内容还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理性的分析了自己的薄弱和敌人的强大,同时又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坎坷与磨难,当面对这些时,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薄弱之处,更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如果共产党当时因为弱小而放弃了战争那结果将会迥然不同。我们应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把握优势补足缺陷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能因为是在网上下载的书很不全,没有第四章,第五章也就是一些标题,充分说明还是看纸质的书好点。总的来说读了一些内容还是有感悟的吧,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强大的内心,顽强的毅力,充足的自信,千万不能自负!

一本书既然选择看了就要细细的品味,书看得多了自己的境界也会提高,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影响,只要我们善用所得便会对人生看得更清,更利于我们做出人生的抉择,伟人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品位的,他们看事情的方法和角度会犹如点睛之笔令我们茅塞顿开。

下载《毛泽东选集》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选集》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中关于党的相关论述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生平著作、演说稿等系统的合辑,反映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念。由于其篇幅众多,我未能完全拜读,......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我所学到的,关于学习花了几天功夫才把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细细看完,因为对于像我这样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大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所接触到的一......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想象中的毛选应该是深奥难懂,枯索无味,会让人看的头皮发麻。可是当我深入拜读之后,却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原来毛泽东是如此平易近人,原来我看的那么的......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卷一读后感 (出版时间:1991年6月第二版,毛泽东) 2017级非全日制法学(法学)迮恒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主要思想是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其主要思想包括: 1、......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有人说的好:读《毛泽东选集》可以说是与一位伟人对话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一次思想的洗礼。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 为响应河南财经学院法学院党支部开展读书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提高自身科学文化建设水平的号召,我特意寻来《毛泽东选集》(以下简......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每次拿起《毛泽东选集》,都会被伟人毛泽东那朴实的文风和字里行间透出的果断刚毅的风范所折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领导风采、丰功伟绩……时时萦绕......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亘古不变,永不落后的真理。现在很多科学工作人员开始走“捷径”,很多研究不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