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23:4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

第一篇: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

一.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1.泛化的解释: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问

2.产生的背景:本世界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几个背景:媒介的发展——大众报纸和广播电台的出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媒介在总统选举中的重要作用;大众社会的出现;科技进步和其他科学的发展(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

3.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学派,着眼于传播过程及有关要素与环节,特别是传播效果的微观研究。维护现有的传播制度。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注重定量分析。有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

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张用整体化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注意大众传播制度和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突破现有秩序的变革。又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二. 传播学是什么

1.传播学是什么:核心问题——媒体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行使何种角色?媒介和传播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

三. 传播学研究方法

1. 方法的好处:量化效果,趋势,分布,模式;辨明因果关系,排除无关要素;将结论普遍化到整体;推断未来

2. 传播学研究的模式:个案式和通则式,演绎与归纳,定量与定性

3. 个案式和通则式:

A.个案式:视野局限在个案之上,很难将个案的解释扩大到其他情况

B.通则式:解释某一类的状况或事物,而非某个个案。可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4.演绎与归纳:

A. 演绎:先逻辑思考(理论),然后用观察来检验理论期待的效度——从理论到数据检测。先一般再特定。先“为什么”,再“是否”。理论——假设——观察

B. 归纳:从具体的特定的观察(数据),然后形成理论——从数据到理论。先特定再一般。先“是否”,再“为什么”。观察——普遍化——理论

5.定性vs定量:

A.定性研究:关于事物构成和性质方面内容的研究,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的描述和理解。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B.定量研究:关于事物数量方面的研究,依赖于对事

物的测量和计算。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预测社会发展趋势

C.定量研究的基本方式:问卷调查,实验,内容分析 D.定性研究的基本方式: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实地

考察

E.定量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优势:用数据——清晰准

确,答案标准化结构化——研究者方便收集分析比价数据,省时——容易得到受试者同意——自由控制样本规模——更具代表性可以普遍化;不足:“刻板”,缺乏深度

F.定性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参与者可以更自由

地回应,更加深度的数据;不足:耗费时间,很难取得参与者同意,样本太小,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6.如何使用这些方法:研究过程的主要步骤

A.概念化:对研究关键概念进行梳理,假设其关系,区别,联系

B.可操作化: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被问卷或其他方法

量化的概念

C.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D.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的反应

E.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比较,推断总体 F.报告结果

7.研究的伦理要求:自愿参加,不得损害受试者利益,匿名和保密,如需欺骗受试者需要有说服力的理由,忠实于自己的数据

四. 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1.什么是模式: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将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模式化,多用图表来表示。模式是事实和理论的中介,是理论的具象化。模式与现实对应,而又不是单纯的描述,而具有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理论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解释描绘。一种理论可以对应多种模式

2.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的关系和次序,为特殊状态提供一般图景);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信息);启发功能(引导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和功能);预测功能(对事件进行预测,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3.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型;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奥斯古德— 施拉姆模式;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麦克劳德与查菲的互向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型

4.拉斯韦尔的5W模型——线性模式:1948 A.模式内容: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i),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B.质疑:将传播视为劝服,认为传播总能影响受众(因为是从研究政治宣传入手的);忽略了反馈;忽略了外部过程的影响;只分为5个部分,忽略传播行为的复杂性,也忽略了5个部分间的关联

5.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号传输的统计学观念(信源——编码,渠道,信宿——解码,反射者,接受者,反馈)

认为唯一的外部因素是噪音,这不能说明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7.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互动模式

A.传播双反都可以作为传播主体,通过讯息授受

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中;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每一方在不同阶段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角色

B.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作传播主体

C.局限:传授双方平等,与现实不符;比较适用

于人际面对面传播,不太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A.最大贡献:传播过程是有噪音干扰的,因此传播效果不一定能实现,会走形,失真,导致传播失败。传播的信宿所接收到的信息与信源所发出的信息不一定一致 B.讯息=信息+冗余+噪音。熵(对随机度的测量——一种情景的不确定性和无组织性——与选择自由度有关)。冗余(使用符号的控制规则决定,不是有发送者自由选择——对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预测——易读性)。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在上面的东西,增加了不确定性,又增加了信息)。有效传播中熵与冗余必须保持平衡,噪音越多,越需要冗余,这样可以降低熵

C.缺陷:直线单向过程,没有双向和互动,缺乏反馈

6.互动模式:德福勒传播与反馈模式。在香农模式基础上发展,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带有互动。不足:

8.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A.内容:具有双向传播性质;体现了两级传播;受众

对内容有选择性接收

B.意义: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双方是媒

介与受众,存在传达与反馈,一定程度揭示大众传播的连接性和交织性

9.纽科姆的对称模式:

A.模式内容:图中 A、B 代表相关的两个人,X 则表示沟通的客体。四种关系:A对X的倾向(喜欢或不喜欢);A对B的倾向(正面或负面);B对X的倾向;B对A的倾向

B.理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A与B之间对X的意向差异将导致传播的发生,这种传播效果将趋于恢复平衡。在X上的看法A与B的对称越不足,则A就X与B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越大

10.麦克劳德与查菲的互向模式:在纽科姆模型之上建立。对于人的行为而言,他们在想什么不重要,他们怎么想他们的同伴的想法反而更重要。传播可以增加对于他人估计的准确性,但是也可能降低他们之间的同意度或一致性

1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型: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物中选择,也可以通过大众媒介

五. 扩散理论——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 1.二级传播: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流行的观点赋予大众传播像皮下注射器和子弹一样灵验的功能——不管媒介接触任何人,都具有直接,迅速,强有力的效果 B.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在伊犁县的选举研究,发表《人民的选择》:原本试图研究哪些因素最大程度的影响了选民的决定。试图证明大众传播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是不是真的是那么强烈。结果却发现:人际接触的影响比大众媒介更为经常,也更为有效——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由意见领袖传递给其追随者——这一过程被称为二级流动传播。每一个阶层都有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比非意见领袖更为频繁的接触媒介 C.优点:说明在创新散布中,大众媒介在获知阶段(知会)来说更重要,而人际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有力;宣告了魔弹论(皮下注射理论)的破产,开创传播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D.缺点:并不是所有新闻都要二级传播,有的要多级,有的直接到达;一般受众和意见领袖经常会互换; E.两级流动传播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多级传播模式,经

常被用于散布研究——对社会创新成果怎么样为人知晓并推广的研究

2.创新扩散理论

A.理论内容: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

显得更为直接、有效。

B.扩散过程中五类群体:创新者(勇敢自觉推动创新),早期采用者(通常是受人尊敬的意见领袖),早期采用人群(有思想可是谨慎,比一般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后期采用人群者(疑虑众多,采用创新往往由于经济必要或者其他人都采用了),滞后者(保守传统,当创新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才接受)

4.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感知特点,传播因素

A.个人因素:有关创新的知识(教育),使用创新所需要的技巧(教育培训),拥有新媒体的能力(收入),好奇和冒险(性格因素),对于创新的需要(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产物)

B.社会影响:来自团体的压力,主流社会规范、文化、价值(对创新的支持和容忍程度),法律规定政策,其他(市场,人口分布,财政)

C.技术特点与感知特点:有较多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会比其他创新更快被人采用

D.传播因素:传播渠道和时间。

5.对创新扩散理论的批评:

A.决策除了需要判断性的态度以外还需要别的因素促发决策。

B.态度改变是否优先于行为改变存在争议,往往难以分离甚至行为改变在先,进而导致态度改变。C.决策过程存在很多偶然性与变动因素,未必会有“劝服”过程。

D.知晓、劝服和决策之间情况复杂,应该增加可能的解释,并且讨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六.媒介效果理论概述

1.媒介效果理论关注的是whether,how和why媒介信息能创造,改变或加强人们的:知识,感觉/态度,价值,行为

2.媒介效果理论一览:议程设置,铺垫/框架理论,第三人效果,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知沟理论,媒介依赖理论

3.效果理论的推进:子弹理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模式(知识沟,议程设置,电视暴力)——强大效果模式(沉默的螺旋)

4.魔弹论

A.兴起背景:火星人入侵,广播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民众普遍失望,大众社会理论 B.火星人入侵:万圣节前夜广播剧,用现场新闻报道的方式播报外星人入侵,听众听到后反应跑走,互相通知,祈祷。。成为了媒介效果强的证据

C.广播的办公室研究:普林斯顿广播研究室,采用对邮件,报纸的文本分析,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火星人入侵的广播之所以那么多人相信的原因是:新闻报道、专家的使用;真是地名;信任的广播;习惯广播被中途打断。。为什么有人没被骗:没有注意电台的声明,中间转台,内在证据检查,与其他信源的比照等等 D.大众社会理论:特征是天然的,鼓励的,单一的,attentive;认为工业化导致原子化,鼓励和分散的,被异化的大众出现——人们很容易被暴力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

5.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和传媒研究的批评和跨学科方法。对媒介的六种假说:媒介像癌症一样有害——净化重构;媒介有直达并影响普通人头脑的作用;一旦人被媒介不良影响,会产生大规模社会问题;受媒介影响的人因为他们从传统机构关系中脱离;促进大众社会崛起的媒介增加了极权社会的可能性;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高度——文明衰落

七.魔弹理论时期的相关研究:拉斯韦尔研究,耶鲁大学态度改变计划

1.拉斯韦尔研究:1927年,发表了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采用了定性的访谈和文本分析

2.拉斯韦尔提出的宣传策略:宣传本身无好坏,“通过故事谣言报道等控制意见”

A.辱骂法:给某种思想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

我们不检查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政治领域,公开演讲)

B.光辉泛化法:也称粉饰法。宣称自己代表了

时代精神,大众利益和最高品质,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个事物

C.转移法:将某个受到尊重或具权威性地对象

嫁接到其他事物上,暗示公众同理可证,也可将某个可憎事物转移到对手身上

D.证词法:让某些令人尊敬或者使人讨厌的人

说出特定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某人的好话或坏话——政治宣传中的常用技巧

E.平民百姓法: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

她的想法是好的,因为这些想法是“人民的”想法,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 F.洗牌作弊法:选择性利用某些事实,谎言和实例等可以令人分心误解的符号,让他们有逻辑或毫无秩序的呈现,以使意欲宣传的事物处于有利地位

G.乐队花车法:每个人——至少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在做他。。说服属于团体中的我们所有成员接受他的计划

3.耶鲁大学的态度改变研究计划:1946——1961.霍夫兰。以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受众反应四个基本范畴理解。分析传播来源的可信度,诉诸恐惧,问题提出的先后效用,一面和两面叙述,明示还是暗示等内容 A.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效果:一个研究室由评论员对太平洋战争进行分析(单方面信息和双方面信息的对比),另一个是主张减少孩子的看电视事件。结论是:单方面信息对最初赞成该信息者更有效,正反两方面信息对最初反对该信息者最有效;单方面信息对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更有效,正反两方面消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有效

B.预防接种理论:通过苏联是否在进行原子弹研究的实验。发现——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的信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类反面信息产生抵抗性,这样一旦当他们真正面临反面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可是后来发现,两者区别不大。最有效的是明示结论,以两面提示方式给出——讯息给出的先后顺序没有影响 C.信息的可信度研究:有一种理论叫做睡眠者效应——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一是说话者刚结束时,如果说话者威信高,那么当时的影响颇大,但一段时间后,由于听话者忘记了说话者而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其影响明显有了降低;二是说话者刚结束时,如果说话者是威信差,那么当时的影响很低,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听话者忘了说话者而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其影响有了明显的提高

D.恐惧诉求:也称诉诸恐惧。意图让人产生恐惧或偏见,进而采取某些抵抗恐惧的措施、或接受某些信念。过分的恐惧——过分焦虑——影响人对传播的注意——适得其反

八.有限效果理论

大众传播只有少量效果的观点

1.拉扎斯菲尔德的伊犁选举调查: 53%的人较早已经做好了决定;15%属于摇摆不定,但最后回归自己决定;8%改变立场;28%坚定自己想法——很少人受到大众传播竞选宣传影响

2.迪凯特研究:滚雪球式问卷调查,对象为800家庭主妇。关键发现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3.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1960年2个普遍原则: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足的东西,而是通过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强化现有条件过程中,相互强制的中介因素一般作为对传播效果有所贡献的代理者,但不是唯一原因在起作用

4.传播与选择性过程:选择性接触——个人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避免接触预计不和的传播;选择性注意——特别关注信息中于己相合的内容;选择性理解——人们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求,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选择性记忆

九.议程设置理论

1.背景:电视的普及;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注意——信息——态度——行为;认知的革命);60年代的美国社会(越战,青少年犯罪,社会运动,政治动荡);对有限效果论持怀疑态度

2.理论基本假设: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若某一问题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便得以提升——告诉人们去想什么

3.早期的议程设置理论:李普曼《公众舆论》——人们必须依赖媒介提供的“外部世界”信息,从而形成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4.查普尔希尔的研究:1972年,研究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假定大众媒介为每一项政治竞选活动设置议程并影响公众支持与否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大众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相关性很高。缺点:样本并非随机抽样,而是目的抽样;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5.芬克豪斯的研究:研究60年代的美国社会(《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主要集中三个三面,媒介议程,公众议程,真实世界。发现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有对应关系,可是媒介议程与现实世界不吻合。媒介议程并非对现实议程的客观反映。

6.夏洛特的研究: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A.研究方法:固定样本连续访问;比较时段1的报纸与时段2的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时段2的报纸和时段1的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

B.研究结论:的确是媒介议程影响着公众议程;大众媒介对于抽象议题(难以理解,难以感受)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广告的议程设置强度不如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对有“引导需要”(对议题的兴趣,问题的不确定性)的受众议程设置功能更强

7.谁设置媒介议程

A. 韦斯特利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压力集团或者特殊的利益集团可以人为地将议题纳入媒介议程

B. 芬克豪泽认为,除了实际事件的真实流程之外,媒介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关注的程度取决于一些机制:媒介顺应事件的流程,过度报道重要并罕见的事情,伪事件,事件的总结报道 C. 最近研究表示,影响媒介议程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源自于其他媒介,特别是精英媒介的影响,成为媒介间议程设置

D. 休梅克和瑞斯提出了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版面形式,截稿日期等),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如盈利的目标),来自媒介之外组织对媒介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

8.中国的议程设置

A.个人议程和媒介议程相关性低,个人议程与国家议程相关性低,国家议程和媒介议程相关性高

B.中央机关报能影响地方性报纸,反过来影响有限

9.议程设置如何发生:议程设置并非一个机械的或者自动的过程,而是与受众个人的信息处理活动紧密关联的。人们会对从媒介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估,而这一评估对议程设置效果发生与否因人而异

10.铺垫理论

A.理论内容:艾英嘎。1987。媒介专注某些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从而改变选民对候选人的评估标准。B.与议程设置的关系:议程设置仅要求人们去判断一系列媒体议题孰轻孰重,描绘的现象发生在受众和媒介之间;而铺垫理论则要求公众从议题重要性的判断过渡到对政治人物的判断,发生在个人心理层面。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

C.认知心理学:铺垫效果与被启动东西的短暂易得性,习惯易得性,和应用性有关

十.第三人效果

1.主要概念:理论假设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基本思路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第三人效果认知=媒介对别人影响的认知-媒介对自己影响的影响

3.第一人效果:如果媒介内容都是负面或不需要的,受访者会认为对别人影响较大;如果是正面的,会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或者差别不大

4.第三人效果的起因和结果:

A.起因:归隐谬误——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为环境影响,将别人的错误归结为个人原因;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能抵御不良信息;自我服务——结果好时扩大自己功劳反之会设法避难

B.结果:导致人们支持审查控制或者抑制一些信息的传播

5.第三人效果的条件

A.信息需要性和不需要性:不需要的内容对别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需要的内容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别人的影响 B.正负性

C.社会距离或者亲和力:媒介内容对比较像自己或比较接近自己的人影响较小——原因:自我投射,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在与自己社会背景相近的人身上

十一.涵化理论(教养理论):

1.理论假设:人们接触电视越久,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与电视内容的一致程度就越高。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信息所产生的效果——教导了共同的价值观,角色观

2.涵化理论研究方法:对电视进行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观众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3.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第一级是指电视观众对真实世界中事件或事件发生频率或概率的估计。第二级涵化针对的是受众判断或价值观,评估受众对于社会现实的一般信念,不涉及量化。长时间看电视会影响第一级(对事实比例的估计);进而微弱影响第二级(扭曲的社会期望)

4.涵化的条件:收视时间,收视动机,个人直接经验,节目内容,社会结构

5.对涵化理论的修改:主流化:发生于不同社会团体的大量看电视者,他们意见趋同。共鸣:发生于人口中的某些特定族群,教养效果在那里非常突出。这两种理论表明电视和其他变量是相互作用的,看电视只是对次级团体有作用,不是对所有人都有作用

6.对涵化理论的批评:背后心理机制是什么;因果关系可能是由第三种力量加入的伪因果;个人方面也有很大原因;只能得到小规模

十二.沉默的螺旋

1.最初的发现:对德国联邦议会选举的研究

2.理论内容:人们害怕孤立—估计社会的观点—影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公众场合的行为

在具争议性的议题上,人们对民意的散步形成印象。他们试图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边,民意是否会朝着他们的意见转变。如果发现自己站在少数人的一边,或者舆论与他们的意见远去,他们会倾向于保持沉默。他们越沉默,其他人便觉得某种特定看法不具代表性,然后他们便越是保持沉默 3.图示

4.大众媒体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在沉默的螺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多数人支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一个人是否愿意发表意见,取决于人们对意见气候的理解

5.批评:忽视人际网络作用;对主流舆论的恐惧是否那么强;其他变量也起作用;文化差异 十三.知识沟理论

1.从科尔曼《教育机会平等》报告——20世纪70年代对启蒙电视《芝麻街》研究——发现,富人家庭更倾向于收看这个节目,即使收看频率一样富人家庭孩子知识增长也更高——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差距——知识沟假说

2.知识沟与新技术:新技术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可能会导致知识沟的进一步扩大,入互联网。数字鸿沟——因为认知经济因素拒绝使用互联网;数字选择——因为偏好拒绝互联网

3.知识沟学说的改进:知识沟扩大和缩小的影响因素 A.知识沟缩小的条件:人们对议题存在冲突时会缩小;同质性的社区较多元化社区相比,由于信源较单一,所以知识沟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当议题与人们相关性增大时知识沟容易缩小。一个议题引起社会关切的程度是一个重要变量

B.个人动机是寻求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当寻求信息动机非常强烈时,知识沟会缩小 4.艾特玛对知识沟学说的修正

A.缺陷解释:某一现象归结为与具体情境无关的基本认知能力上的缺陷;

B.差异解释:把原因归于具体情境造成的差异现象——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能力

C.经典知识沟理论倾向缺陷解释;忽视了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和信息使用性需求——各阶层都有潜能,但只是不同程度发挥潜能而已

5.可能导致知识沟的因素:研究者的五项理由

A.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坏的人在传播技能上存在区别(阅读,理解,记忆等)

B.现存的信息数量和获得的背景知识存在差异,往往富人对某些问题有更为深入地理解

C.富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更可能与公共事务以及科技新闻等人讨论相关问题

D.选择性接触,接收和记忆发挥作用:穷者找不到与其价值观相关的公共话题,兴趣索然

E.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以其口味为取向

6.消除知识沟的条件:四大类因素

A.个人的:如社经地位、教育程度、动机、兴趣、需求、缺陷

B.社会的:社会结构、人际网络

C.媒介的:媒介性质、报导频率、报导技巧 D.问题性质:大众关注程度、冲击性

7.上线效果:爱蒂玛和克莱因(1977)提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后来者不断缩小知识沟的差距。

8.对知识沟理论的批评:将知沟的产生归因于个人 知沟的真正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关键在于动机和相关性;合适的动机和相关性,知沟可以缩小,而并不一定扩大

9.关于知识沟的研究:

A.测量的四个变量:大众媒介报道量,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知识,知识差距

B.测量的两种方法:横剖调查(静态的一次性测量);纵贯调查(动态的一段时间测量)10.动机研究的三种模式: 因果联系模式

对立解释模式

动机制约模式

十四.使用和满足理论

1.媒介使用理论的核心问题:人们使用哪些媒体,人们怎么使用媒体,为什么人们使用媒体

2.与大众媒介使用动机有关的理论:使用与满足,媒介选择理论

3.使用和满足研究的开始:首先在卡茨(1959)的文章中提到,这是对贝雷尔森“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的说法做出回答的。当时很多人都致力于调查这样的问题: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说服)。卡茨建议,如果这个领域将研究的问题改为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就可以解救自己,面与死亡。

4.赖利1951关于孩子怎么阅读冒险故事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媒体

5.竞选宣传中的使用与满足:布拉姆和麦奎尔以使用和满足理论作为总体研究策略,对1964年英国的大选进行了研究。假设社会和心理起源——需求——对大众媒体期望——媒介接触——需求的满足

6.使用满足理论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基本假设——对媒介的使用是选择性的有目的的;预期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媒介满足他们的需求;媒介和其他替代性来源间是竞争关系;人们可以清醒的认识他们的需求和动机并能准确报告出来

7.麦奎尔对需求的分类:转移注意力,人际关系,个体特征或个人的心理,监视

8.卡茨等人与1973年将大众传播视为个人用以联系(或不联系)他人的工具,把人们使用大众传播分为五类: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情感的需要(愉悦的感情等),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

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朋友家人的接

触),纾解压力的需要(转移和逃避注意力)

9.对使用满足理论的批评:功能主义取向;将对媒介的使用合理化,忽视了消极的作用;人们使用媒介可能是习惯性的;太过个体主义,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过于分散

10.使用和满足理论的意义:从媒介对人做什么——人对媒介做什么;在媒介扩散使用过程中,受众的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指导新媒体研究——对观众需求的分析仍面临挑战

十五.媒介选择理论

1.原本用来解释经理人在处理组织内部、外部的需要时,如何挑选不同类型的媒介。这一理论被移植来解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挑选媒体。

2.通常来说,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这个媒介,而不是其他的媒介,受到了如下影响:主观因素,社会因素,个人或技术因素

3.与媒介使用不同,媒介选择注重的是某时期的特殊用途,特定环境的影响

4.客观因素:讯息的模糊程度;情境因素(说者与接收者的距离,接收者的数量)

十六.媒介生产

1.信息经济:传媒产品是体验经济,高昂的制作成本,低廉的复制成本;传媒产品具有很低的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服务成本增量几乎为零;传媒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品质(value)上,而不是成本

A.锁定和换台成本:一旦选择了一种技术或产品,换另外一个技术所带来的成本损耗会变得极其昂贵

B.网络效果:产品的价值在于有多少其他人在使用这一项产品

2.传媒经济学基本概念:媒介产品双重属性(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媒介同时服务于观众和广告主;观众和广告都是有限资源——媒介竞争;规模经济原则导致了媒介合并

A.资源稀缺:观众稀缺(时间,金钱);媒介产品中也存在边际效益效益递减,即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传媒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变化;广告的稀缺

B.规模经济:规模大——便宜的原料,低廉的分销成本,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原因; 3.媒介的所用权类型:独立媒体,连锁经营,跨媒体经营,媒介集团

4.媒介的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同一产品许多买家),垄断竞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产品),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5.媒介集中地影响:传媒经济地位的提高会使其较少受到政府控制和其他政治压力;全媒体发展可能造成人们更加依赖媒介;降低媒介多元性,提高信息同质化

下载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功成传播理论期末考试ppt笔记[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