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长长的告别 八月照相馆观后感
一个长长的告别
----《八月照相馆》观后感
第一次听到“八月照相馆”是李健的一首歌,出自2003年的专辑《似水流年》,嗯,好一个似水流年呀。他唱道:那一个夏天,在心底深藏,偶尔荡漾,渐渐泛黄的相片带我回到那某一年的某一天。之前一直以为歌词写的是是一对青梅竹马最终天各一方。看过电影后再听起来又是完全不一样,电影的画面就自然地浮现在脑海,这是一个对家人,对朋友,对青春,对爱情,对生命的一个长长的告别。
影片开头是永元骑着小摩托回家的镜头,接着第二个画面是他在安静的沉睡,室内渐亮,若隐若现的学校操场那边传来的声音以及从小窗透进来的阳光扰醒了他,远处传来小学开学典礼的广播声,永元骑车去医院检查病症,等待之余不时与走廊里的小男孩做鬼脸,下一个镜头,永元便跑到了学校玩单杠,而后永元坐在操场边,“我小时候,同学们都走了,我仍独自坐在操场上,想念已逝去的母亲。我突然明白,我们最终都会消失。”这是永元的第一句独白。与其说是他对过往的追忆,还不如说这是他与死神的对话,他在告别。对亲情的告别
特别喜欢中间一段永元和姐姐吃西瓜,比谁吐西瓜子吐的远,永元巧妙的化解了谈论病情的尴尬,想来儿时的永元也经常这样跟姐姐嬉戏吧。我们也看到永元年迈的老父亲,看到一家五口紧紧靠在一起的照片。和父亲在一起时,我们看到永元更多像是一个父亲的小孩子,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害怕地躲在父亲的身旁才能安睡。但当他对着教几次都不会用录像机的父亲发脾气时,我们才能看出他的不安,是啊,他离开之后就不会有人帮父亲使用录像机了,于是他默默为父亲做好使用录像机的步骤图。我们看到年迈的老父亲,录像机里放的是《红粉忠魂不了情》,作为父亲,他曾经也有一段很美的爱情吧,他对永元看上去不关心,让他洗碗,切菜等等,但只有在永元捂着被子大哭的时候,我们依稀看到驻足门口老父亲的剪影,还有那缓缓举起又放下的手……他又怎么舍得让孩子离开呢? 对朋友的告别
告别朋友,大概是从参加朋友父亲的葬礼开始的吧。看上去斯文彬彬有礼的永元可以拉着朋友去喝酒,不喝够还不行,酒喝正酣,可以畅聊心事,可以吐露自己,可以倾诉;伶仃大醉,可以肆意,可以咆哮,可以妄为。他对周高说:“我就要死了。”像是开玩笑,又显现出他的无奈,喝醉了也要接着喝,在街边小便,在派出所耍酒疯,一个如孩童一般卸去平时的从容淡定,抹掉做人的条条框框,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肆意妄为,酣畅淋漓。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那晚上永元对朋友周高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却一直感受到朋友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最后的郊游聚会结束,我们看到永元和朋友的照片,我们看到肩并肩,紧紧靠在一起的真正的朋友。对青春的告别
永元的青春叫做“芝泳”。一段属于他的青葱岁月。曾经可以偷看日记,可以吵架,可以……时光荏苒,往昔不再。当他们再次面对面,却早已物是人非,而永元依旧带着淡然的笑容,和往昔淡淡地的聊聊,聊过去,聊曾经,聊那些青春的美好,即便聊到永元的“绝症”永元魔性的笑容,又会让人觉得他内心的温柔。永元最终摘下来橱窗上“芝泳”的照片,那个眼神让人心疼,带着淡淡的忧伤,感受八月的温柔,他那时便真的放下了吧。
对爱情的告别
可能爱情,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吧。一个人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们俩的初识就足以让人心碎,永元刚参加完一个葬礼,一个将死之人,去为一个死者送行,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他在吃完药后,脸上重又出现了依旧的笑容。德琳开始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不了解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爱情让他们相互感染着对方,尤其让永元准备离去的过程中不再孤单,更加从容。吃冰激凌、雨中漫步、坐过山车、跑步、吃桔子、讲鬼屁故事。当金德琳在给闺蜜重复那个冷笑话的时候,她已经陷入爱情的憧憬当中,也是在她以为爱情即将见分晓的时候,永元也即将到了生命的尽头。住进医院的消息,他没有告诉她。姐姐问他是否想见谁,他强撑着,“我没有牵挂的人。”出院后他回了信,却并未寄出。他去找德琳,远远看见了她,却也只敢抚摸她映在窗子上的身影,那只想触碰却又收回的手,正是爱情。
德琳也爱着永元,不然不会在欢送会的洗手间里泪流满面,不会在见到信件没有被接收时歇斯底里的砸碎橱窗玻璃,更不会在调走后还会时不时路过永元的八月照相馆,在门口驻足、徘徊。夏去秋来,秋去冬至。直到在橱窗看到她的照片她才露出会心的微笑,嗯,他是爱她的。对生命的告别
整个影片,弥漫其中的是逝去的气息。永元第一次面对逝去在影片的开场,她去参加朋友父亲的葬礼。面对逝去,永元不知所措,只得茫茫然。
永元第二次面对逝去,是自己病情突发,进入医院。本以为活不过来的永元,没想到又一次坚挺过来。我想支持他的应该就是对德琳的感情吧。不然也不会在梦中露出会心的微笑。不会到在咖啡厅隔着窗凝望德琳。
永元第三次面对逝去,也是最后一次。永元写完给德琳的信后,给自己拍摄了遗像。照镜子,整理衣服,调焦,对光,在整个过程中他一丝不苟,没有慌乱,没有语言,甚至可以说没有声音,这个憨厚、温柔的形象被照相机定格,原来生命终点的这个笑容是那么的宁静与安详,宁静与安详的又是那么的真实,他终于正视了死亡。
“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永远会记得这句话。德琳最终释然,大学覆盖的街道,照相馆重新开门,似乎一切都没变,除了永元。
第二篇:《八月照相馆》
“是你让我能够如此幸福地带着爱离去,我要对你说‘谢谢’。”
——《八月照相馆》 眼前印上的是早已得知自己绝症的男主人公,夏日阳光一样温暖人心的笑容。
永元坐在自己的照相馆里,平静的微笑,看着阳光照进玻璃窗,让进来的每个人笑着留下痕迹。他的笑就是四月的阳光那种,三十岁左右,普通人的长相,眼镜,格子衬衫。
平凡的小镇,平凡的照相馆,平凡的照相的人,若是一直长久,他和她是否能在一起„„照片定格的是最美好的那一瞬,有时候,多希望那一瞬就可以就此停留,只是有些事,不能向着我们预想的发展,但至少有过那一次美好,或许在她的心中就足够了吧。
永元,一开始便知道了自己的绝症。假如换成我们,知道一个月后我们将死去,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来完美我们的生命,旅行,怀念,哭泣,微笑一一告别,拥抱,紧紧的那种,歇斯底里地哭和笑,或者选择明天死去?
生命是美好而绚烂的,可它就像洒在桌面上的一层水,终究会渐渐淡去,直至消失,而它此刻就已死亡。任何生命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宿命,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走。只是在世间的长短,意义不同罢了,它像一场梦,梦醒了,死亡就来临了。
当死亡无法避免的时候,哭泣并不应该成为主旋律,重要的是如何乐观坦然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途,让留下的亲人能够安心,继续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当他为自己的父亲细心写下使用录影机的步骤时,他便开始了一个人准备自己的死亡。他也会喝醉,也会哭泣,只是那是他一个人在等待死亡。
爱情,也只是来临,只是它无法开始„„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用衣服挡雨送她回家,只有相片里的那个她笑得那么美丽。他满足了吧。
而她穿着黑色的呢子衣,蹬着过膝的筒靴,高跟的靴子踩在雪地里,一头乌黑的秀发披在肩头。她背着黑色的包包,她努力往橱窗里瞄,然后她开始笑,因为那里有个笑得很美好的女子。她满足了吧。
最后的他,摆好镜头,调好焦距,坐在凳子上,微笑,“咔嚓”,终了。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我们都要面对,与其恐惧,与其忧虑,不如坦然地面对。
死亡或许是一种重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默默为之祈祷,希望来世的他们可以更加幸福?
死亡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终结,却无法代表结束,总会有些留在活着的人的心里。有人等待,有人期盼,只是为了心底的那个人,从不会不愿为了那个“终”字而放下。
“终”也是一种开始,一切都会归于美好和幸福。
第三篇:八月照相馆影评
若即若离,缓缓到来
——《八月照相馆》(韩国)
假如你要死了,你会怎样度过剩下的日子呢?永元选择继续留在自己梦一样的照相馆里。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迎来了爱情。对于德琳,爱情仿佛一场刚刚到来的小雨,刚开始莫名的点点滴滴。永元不会让她的天空大雨滂沱,他能够做的,只是隔着玻璃轻轻抚摸她的倩影,渐行渐远。一个年轻的生命平静远去,他甚至还给自己拍下最后的留影。他坐在相机的对面,脸上的笑容不大自然,他重新站起,做好再一次的调整,又坐下,笑容更加温暖——然后,照片就被加了黑边。这一刻,哽咽终于冲破喉咙,泪雨滂沱。一个年轻人死在八月,窗外的树叶还在风里摇着。
照片
永元大部分的珍藏照片都是黑白的、略微发黄的颜色,如果说那些旧的照片因为年代关系而不是色彩斑斓的话,永元所喜欢的新的照片也大都是淡色的。这在我观看影片初始便发觉了。我相信这不是导演随意安排的,灰色发黄的照片代表了永元的内心。
永元是个不大的照相馆的老板,因为他出生在八月,因而将照相馆命名做“八月照相馆”。不知道是他得知自己将亡之后才改的这个名字,或是一开始就这么定下的。总之,八月是灿烂的夏
季,随之而来的,是略带萎靡气息的秋季。
从小,自己就很羡慕一种职业——摄影师。总觉得那些每天以照相机为生的人们,生活一定充满乐趣。他们的职业便是扑捉生活中的细小,不论是什么东西,能够凝固在一瞬间并成为永恒,想起来都觉得感动。我相信,永元是喜欢这份职业的,并且他每天都被镜头前的人们感动着。特别在他将死的最后一段时日里,这种感动可能会常常袭击他的内心。我突然发觉导演很残忍,将永元安排为一名摄影师,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即使流下那么多可能成为永恒的瞬间,又有什么用呢?早温暖如春的镜头下,永元时不时的都在怀疑永恒。
影片中有不少永元给顾客拍照的情节,摄影机充当了影片中照相机的功能,镜头前的一位位可爱的顾客总是略带羞涩的面对着永元感悟人生的相机,有美丽的少女,有年迈的老妇,为了瞬间的美好微笑着。人的一生不就是一个个记忆中的瞬间组成的吗?当我们即将故去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过往,不就是一幕幕瞬间的影象吗?其实永元是幸运的,他能够亲历那么多不同的人一生的小小瞬间,特别的,是在他将死之前。也许永元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同其他顾客一样,他也拘谨的、略带羞涩的坐在镜头前面,为自己拍下了一生中的最后瞬间。那一幕是温暖而阳光的,虽然照相馆外面由于季节的变化已不是夏天缤纷的感觉,即使这季节预示着他的生命,但永元的内心是平静而舒适的。我无法忘记他面对镜头时淡淡的微笑,一个即将面对死亡的人,只有感悟到某些东西才会如此的恬静。照片和相机,成为永元感悟人生的武器。同样,照片和相机,成为影片诉说故事的载体。
还记得影片中为自己拍摄遗照的老奶奶吗?她与永元是全片惟独在拍照时想到死亡的人。是巧合吗?这其实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一种思想: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应对?永元的脸上是满足的微笑,老奶奶的脸上也是满足的微笑。不同年龄的人,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却是相同的。其实老奶奶的微笑是对永元的一个暗示:生命没有永恒。当永元在懊恼并气馁的时候,他看到了面对镜头微笑的老奶奶,他突然释然了。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那么,我们就不要去抗拒它了。
仔细数数剧中拍照的场次,其实都是对永元的一次次暗示。而永元也心甘情愿的接受着这种暗示,总是面带微笑的,轻松的样子。其实每次见到永元这样子,我的心反而更加难受。一想到
他即将死去,这笑容过于灿烂了。
笑与泪
终于说到笑了,其实这是影片中最易被忽视的细节,——微笑、大笑、腼腆的笑还有爽朗的笑。“笑”本该是幸福与快乐的代名词,但这一次却不是。在照相馆里,在照相馆的外面,发生在永元与他周围人的事情里,笑成为某种无奈的选择。
还记得永元与同窗好友走出酒馆后的戏吗?永元告诉好友我要死了,好友大笑说你在开玩笑吧,永元随之也大笑。永元在内心里说,现在只能将事实当成玩笑了。笑成为永元释放精神的压力的工具。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笑的背后其实是疼。
全片中,永元有多次的朗声大笑叫我印象深刻。我相信韩奎元不是随意这样处理的。因为那大笑声每每出现的时候,镜头中的声音部分几乎是以它为中心的,没有任何其它的杂音伴随着。这是导演与演员的厉害之处,只可惜苦了我这名观众,每次听到这笑声,心里便不是个滋味。
其实整部片子的基调,如果你不了解故事情节的话,会以为是暖色调的,不论色彩还是人物,当然还有这爽朗的笑声,都会让观众觉得这是部清新的欢喜的文艺片。因为片子中大部分时间是充满笑容的,爱情、亲情、友情,每每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一副副欢快的场面。全片出现落泪的情景,只有两处——永元和德琳的泪。
其实在整部影片中,大量的潜台词都是落泪,而不是表面的笑容。永元与爱人、家人、友人共聚的时刻,可能很多泪只能往心里流。还记得永元与一大群朋友合影的一场戏,我相信当时的朋友是知道他即将离去的事的。我看的出朋友脸上的笑的背后隐藏着悲伤和无奈。“我们再来一张吧。”这句看似随便的话,隐含着多少无助呢?
永元在黑漆漆的夜里偷偷的哭过,德琳对着镜子无助的哭过。当看到泪光闪现在他们眼睛里时,我的心情比看到他们的笑容更轻松。落泪的他们,才是最真的他们。
季节
对于我来说,一年四季之中,最喜爱的是夏天。因为我总觉得,夏天能够给人一种绽放的美,那种狂放的唯有在夏日里才能感受到气息曾经将我迷醉。自己甚至一直有个梦想,余生要在某个地属热带的国家度过。呵呵,这个梦想一直萦绕不去的,甚至现在都会偶然想起来。虽然秋天与冬天也很美,但那种美似乎总带着某种残败的气息,秋天的落叶很美,冬天的白雪很美,但终有一天它们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部影片中没有出现春天,因为春天代表着纷乱的成型,不成熟,虽然美,但是有缺陷。我相信导演与我对四季的偏爱是相同的,夏天的永元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夏天的永元参加了好友父亲的丧礼,也可能夏天的他得知了即将死去的消息。
全片的基调,也是随着影片中季节的推移在缓慢的变化着。如果你细细去品位的话,你会发现,影片前半部分的对话明显多于后半分。秋天的残败和冬天的枯竭,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些须的体现。永元在秋天选择了离开德琳,在冬天故去。
自己看过的对于季节施以重笔的影片不多,临时的能想到的只有《恋恋三季》和《死亡诗社》了。包括《八月照相馆》在内,三部影片都是能让观众清晰觉察到季节变迁的。《恋恋三季》中最后火红的花树,《死亡诗社》中漫天的白雪。其实季节在这里,也是影片中的一个隐藏角色,很多潜台词无须解释,但观众却实在的感受的到。
情感
我要说这是部探讨情感的影片,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影片中涉及到了世间所有的真情:朋友、爱人、家人。这是部适合所有人看的影片。
影片开头,是一段永元的内心独白。他说自己总喜欢到从前的操场上去,怀念过去的时光。他不知道时间是什么,可能世间所有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渐渐的褪色,就象照片一样,褪到没有颜色为止,那份曾经坚强固执的情感也会黯然消逝。这其实也是影片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当情感面对时间这个天敌的时候,那粉情感还是之前的样子吗?
永元与德琳相遇在那个小小的照相馆里,这之后他们的故事几乎也发生在照相馆里。虽然永元知道他即将离开人世,但他依然无法抗拒爱亲的袭击。他陪她一起聊天、吃饭,一起逛游乐场,一起在雨中漫步,甚至给她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而令人羡慕。但永元知道,爱情如同生命一般,是无法抗拒死亡的。
他最后选择了离开。当他隔着咖啡馆的玻璃,用手去抚摩遥远的德琳的影子时,我真希望他能鼓起勇气冲出去,告诉她我爱你!但那时的永元,虽然退缩了,但却是开心而满足的。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会将他忘却,去寻找新的爱情。而他的爱情,会伴随着他,就如同每张照片一般,凝固在他死去的一瞬间。情感与死亡,达成了妥协。
我宁愿看到这样的结果,德琳不知道事实,因为她与永元的爱,可以被时间慢慢的淡化掉,对于她来说,如果得知永元的死,可能是最残忍的事了。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来:一对相爱的恋人,男孩对女孩一直体贴,突然有一天,男孩子提出分手,理由是他有了新的喜欢的人,女孩子大哭着跑掉,发誓再不见男孩一面;一年后,女孩有了新的王子,突然有一天,收到封男孩的信,信上说了很多对不起的话,叫女孩原谅他,并且祝福女孩找到新的爱情,女孩生气并不以为然;第五年,此时的女孩已经结婚了,很幸福,但曾经的男孩又写来一封信,问她现在过的如何,希望他们还能是朋友;这之后,每过十年,那个曾经的男孩都会写信过来,询问着家长里短,曾经的女孩其实早就原谅了他的不忠,并开始回信,善良的她已经将他看做最好的朋友;在她75岁生日的那天,她正高兴的与家人聊天,突然又收到曾经的男孩的信,当她看完这最后一封信时,心头狠狠的疼了一下,原来男孩早在几十年前,也就是他们分手的前夕,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他不想让女孩伤心,于是编织了这个美丽的谎言,但他又实在太爱她,于是在几十年后揭开了这
个秘密……
想到上面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影片中永元在寻找德琳的同时,不停的在写信,但直到最后,一封也没有发出去。虽然可能永元只希望这份爱情象德琳的照片一样,凝固在一瞬间,凝固在信件里面,但我依然会去幻想着,影片最后美丽的德琳,在她年迈的时候,收到永元最后一封信,告诉她:我爱你。至少,她们的爱情,得到了果实。
就象片中的爱情一样,友情与亲情,以同样的方式,以永元的方式,凝固在了一瞬间。他很认真的写下了冲洗机的使用方法,很认真的写下了录象机的使用方法,其实每个字,都是情感的宣泄。他希望他走后,留下的这些文字,成为他与父亲和姐姐情感的唯一纽带,这些字,如同那些照片一样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使褪色褪到什么都看不清,但至少还有实物在,而单靠内心,情感是无法与时间抗争的。
突然,又想起了永元的遗照,在凝固情感的瞬间,他微笑着。
死亡
原本想使用其他更加委婉的词语的,但最后发现,虽然“死亡”这个词残忍了些,但是最直接最直白的。死亡本身就是残忍的,当它来临时,哪怕你是位诗人,你面对死亡也能够写出千古绝句,但只要它一挥手,你的灵魂便会化作尘埃,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其实是人生最后的目标。
也许,这也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
其实在全片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永元的死亡的即将到来而变的不平淡起来。死亡与情感,全片的两个主题始终交错在一起,相互碰撞着,全片的每个角色,——永元、德琳、姐姐、父亲还有那些朋友们,都被死亡与情感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烧灼着。在温暖的背后,全片也因为这
些火花隐藏着丝丝叫人心碎的忧伤
风 吹过照相馆的橱窗 窗外溜走的时光
当我路过这个地方
仿佛就像回到昨天一样
你幸福地靠我的肩
说就这样过生命里的每一天
嗯--那一个夏天
在心底深藏
偶尔荡漾
渐渐泛黄的相片带我回到那某一年的某一天
光 闪过你笑着的脸庞 永远装进了相框
这首歌让我回望
那年八月我们傻傻的模样
当捧着那些旧照片
燃起戒掉的烟悄悄的湿了眼
那么一瞬间
留下来的笑已成永远
第四篇:第一份工作八月照相馆
今天是我在八月照相馆待的最后一天,工作了70天,这些日子虽说工作挺辛苦,但是收获颇丰。在这段时间里,我对金钱的渴求欲望不断增强,想想当你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工资连自己的无法养活,这个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在八月的工作,我接触了许多互联网营销的新事物。这让我开拓了很大的眼界。也是在工作这段时间,我发现了做技术最起码可以养活自己。在工作之余学习技术,目前已经接近入门了。这次过年放假回家要潜心的修炼一下。到2013年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有存款!我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未来不是梦,钱绝对不会是我的障碍!永远不会,只要我有手有脚,我就能赚钱。用脖子以上的地方赚钱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用脖子以下的来做事,虽然可以赚到,但是永远都是那么卑微。现在我在磨练自己的脑子。积淀我的脑子。加油!感谢八月照相馆,让我的人生观得到了一些本质的改变,感谢八月照相馆对我的培养与包容,感谢八月照相馆的所有同事们,感谢八月网销部!
第五篇:《八月一日》观后感
《八月一日》观后感范文
影片《八月一日》,讲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
2007年11月2日晚,我们管理系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下观看了这部历史巨片,见证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的历史过程和起义前周恩来等同志的艰难选择过程。历史证明,只有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抢杆里才会出政权”。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看过此电影,感悟甚多,我的心豁然开朗,陈独秀的困惑、贺龙的抉择、汪精卫的精明、周恩来的果敢、叶挺的血性,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生动形象。我由衷敬佩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作为党的前委书记的他毅然扛起了领导武装起义的大旗,千斤重担系于一身。他勇于承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争策略,坚定果敢地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以及在决定起义的前夜,在《国际歌》声中给起义部队的战前动员,所有这些都让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后,我们无后又何妨”更是让我钦佩不已。还有就是贺龙元帅,他不惜放弃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毅然选择加入中国**,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打击蒋介石,反攻汪精卫,“两个肩膀扛了一个脑袋,就是为了要让穷苦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铿锵有力,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从古至今,历史的发展,总是有许多英雄人物推动着,人民群众是一支主力军,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活在世界里,要活得有价值,首先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谋取残害人民的是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革命军,南昌起义军,冒着敌人的炮火,为人民的幸福,为了拯救国民与水火中,他们的牺牲是可敬可佩的是重于泰山的,他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中华儿女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模范。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平时我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我就畏缩不前,临阵脱逃;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固步不前;但是我看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个个襟怀坦荡大智大慧的巨人。在他们面前我显得是多么的渺小,我所遇到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的。从这里,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继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历史使命,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还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都要相信自己坚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都要敢于去面对。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我们应当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密切联系群众,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繁荣富强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现在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以那些英雄为榜样,发奋图强好好读书,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