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时间:2019-05-13 23: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

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

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

●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又相互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抽象性)

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

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

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

● 私人性(私人劳动);

● 社会性(社会劳动)。

②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所以说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具体论述参见P149-P150之“首先、其次、最后”三点。)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53-P169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能够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根本特点、以追逐资本增殖的最大化即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参见P156)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消费)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新价值。

3、剩余价值及其来源(P156-P168)

●剩余价值:由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大于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P157最后一段)

★●剩余价值的来源: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参见P157-P168的论述)★

4、剩余价值来源的具体分析: ●资本及其本质: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运动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即始终以追求价值增值为目的来展开); ☆资本具有贪婪的本性;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阶级”这么一种阶级关系。●资本的实际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又称为“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因为劳动力的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工人的具体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生产出新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的构成:

◇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亦即生产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原有价值的劳动。

◇剩余劳动:用于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的劳动。●结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专业化、机械化或自动化为生产力基础,以工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生产过程特点,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占有雇佣劳动力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特点,以追逐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参见P156-P169的论述)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出剩余价值。(见教材P159倒数第二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剩余价值(见教材P160第二段)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9)

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补充):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在“自由人之间的等价交换”的掩盖下被用于占有和剥削雇佣劳动、追求资本增殖的最大化。

②生产的社会化(补充):生产的过程、结果和意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意义,而不只限于个别生产者本身或个别生产部门内部。

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

矛盾之所在(参见教材P169-P170的一段中的4点论述)★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教材P170-P171)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和存在的因商品生产相对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停滞、衰退和混乱现象。(参见教材P170第2段)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作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的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复习思考题(同作业题)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本节主要安排同学们自学)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1-P179)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①民主: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

②法治:以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人权原则为基础,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选举:通过公民投票选举,制定法律、规章和程序,确定各级议会和政府领导人。

④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及其本质

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的历史进步作用(参见P175第二段之“第一、第二、第三”的概括)

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局限性(教材P175-P176的一段)

●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历史局限性(参考P175-P176的一段中的“其

一、其

二、其三”三点分析和论述)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形成(P177-P179)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的总和。(P177第2段)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我们对之应有的态度

●本质: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P177-P178的一段)

●我们对之应有的态度(P178-P179的一段):肯定和承认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重要进步作用;积极参考和借鉴其中包含的属于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内容;明辨和批判其资产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

本节复习思考题(同作业题)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运动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客观存在性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每题1分,共计10分)

1.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某企业主投资300万元建厂投资生产,其中雇佣了10人,总年薪100万元,其它的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经过1年的生产经营,获得了100万元的利润,如果资本年周转为1次,不考虑市场和货币等变化因素,请问:该企业的可变资本是 ① 元;资本有机构成是 ②(填最简约数的比);剩余价值率是 (填百分比

※复习重点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湖边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4.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6.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②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8.试论述“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革。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①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阐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2.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可能性和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的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积极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本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调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名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7.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18.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有什么启示?

①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②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③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案;④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分别是什么?

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角度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目的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与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互相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品质与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 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立论基础。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 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42-43)

   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啊与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本思考题第4题)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4 联系与发展

2.联系普遍性的三层含义。44(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普遍联系与科学发展观4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东戴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得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发展的实质。永恒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49-50(书本思考题第5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与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知观。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51 6.辩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P68-69(思考题第1题)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65-66;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72-73(思考题第2题)

3.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4-76。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85-86(思考题第4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P98-101(思考题第3题)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原理(内容、表现、方法论意义)。P105-106;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与意义。P109-110。

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1-132

5、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新时期如何体现与坚持)133-134(思考题第6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146-147(思考题第3题)

2、价值规律的内容。P148

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定义P158-159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172

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79(思考题第8题)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产生的原因。185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186(思考题第1题)

2、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基本形式。192(思考题第4题)

3、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210-212(思考题第8题)第六章 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局限)P217;

2、社会主义民主227-231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57-259(思考题第1题)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273(思考题第3题)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6.为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8.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容及灵活运用?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及其区别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11.商品的二要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13.剩余价值的分割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6.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

1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立场方法?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

以上提纲,只是基本内容,并不涵盖考试所有内容,应以其为主线,进行全面复习。以上提纲所列各点,只是考点,并不保障原题出现,请各位同学复习时灵活运用为上。

2011/11/18

20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复习大纲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与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依赖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在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性质是指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程度是指它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时间久暂的区别。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或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质量度

质,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质;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辩证的否定观

哲学上有两种对立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主观任意的否定,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2、否定之否定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既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有回复的。

总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或基本原则。

4、商品的两要素与劳动的两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5、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和原则

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

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立而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二是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

第三,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因为具体的情形只能用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大的方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

7、什么是矛盾分析法,并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现实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的解决方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②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④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⑤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原因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1、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13、剩余价值及其分配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获得方式: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机器、科技等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可以增加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可以增加获得绝对剩余价值。

1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转化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16、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用其分析具体问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针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在无限发展的认识之路上前进,可以无限接近对这个各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实践的无限性,承认人类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

(1)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2)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

3.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1)二者相互依存,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真理绝对性的真理相对性,反之亦然。

(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则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17、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18、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质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19、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中的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并具体运用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命运,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阶级分析,堪称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

2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能够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全书知识贯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5、联系及其特点。

6、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关系,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意义)。

7、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8、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真理及其客观性。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及其构成(三个层次及划分依据)。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及所提炼相关重要知识点)。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两面性。第四章

1、商品(概念、三条件、二因素及关系)。

2、劳动二重性(概念及关系、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枢纽”)。

3、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价值量(概念、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6、货币本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如何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0、资本两种形态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联系与区别)。

12、个别资本的运动(资本循环概念、三个阶段、三种职能、正常进行的条件)。

1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4、利润与剩余价值,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15、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1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

1、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2,3,4,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三、关键知识点论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解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解答】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

【解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派别 【解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物质概念的定义

【解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解答】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实践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解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6、社会实践基本形式 【解答】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7、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解答】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及其主要体现

【解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联系的普遍性

【解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0、发展的实质

【解答】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即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对立面的转化,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矛盾普遍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4、矛盾特殊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16、辩证思维方法 【解答】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7、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解答】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1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解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能够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解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社会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解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 【解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解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4、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意义

【解答】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5、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条件 【解答】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解答】认识的发展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解答】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成果,但人类的认识过程并没有因此结束。

8、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受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二,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10、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其次,实践是人们履行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高权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答】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解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答】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解答】(同第7题)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上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新的相对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高级阶段。

8、经济基础的内涵 【解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科学内涵包括两点: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一般说来,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9、上层建筑的构成

【解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设施。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答】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解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一般说来,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是对抗性的。

1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的方向;其次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14、社会形态的内涵 【解答】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解答】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解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解答】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反动人物对历史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客观规律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

【解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解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解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解答】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有: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和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等。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解答】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解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解答】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第二,在竞争手段上,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三,在竞争范围上,竞争不仅在国内市场和经济领域,而且扩大到国际市场和其他领域。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解答】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解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最后,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解答】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作了如下四点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解答】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其它知识点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⑶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⑷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终极版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

    201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2015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马克思主义P.2,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提纲 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 考试题型:单选题 15%; 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 主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广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绪论部分 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及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 第一章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提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且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