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2015年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胡雪琴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5班和高一2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为层次不同,文理有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明显高手到两个班的不同。一静一动,一勤一惰,所以上课时须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希望能打开文科班的思维,培养理科班的耐心。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问题,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性的学科,靠短期的强化记忆往往毫无效果。随着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的逐步加深,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便越难投入精力,所以从高一起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一手好字在考试中多少会占据优势,所以从开学起便要求每个同学每天写半篇字帖,长此以往必能有所收益。写作重在积累词句,所以抄写记忆美文妙句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相信经过三年的记忆他们写作必会有所长进。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教材的使用,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现代诗歌着重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学会用语的简洁精炼;文言单元着重落实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句,形成良好的语感;现代文单元着重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地把握文章的能力。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高一阶段主要需要锻炼的是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但是我发现学生对文体特征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写出来的往往是四不像。针对这一现象,我着重向学生强调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讲述描写这一表达方式,采用小作文的方式,让他们学会描写人物、事件和景物。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的语文功底普遍较差,从字音字形到词语的掌握;从词类、语法的辨别到句子成份、语法修辞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含糊不清,尤其是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可以说是空白一片,这与初中的淡化语法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较差。
3、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主动,无法很好地做好预习,甚至背诵任务;许多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言。除外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4、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在课后时间也较少花在语文科目上。从教师角度看:
1、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许多思维、方式不会受限制,完全是新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新教师的高中生涯也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度过的,因此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多少少会受到以前传统灌疏方式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也会走老路。
2、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忽视学生基础差的问题,有时会过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孰不知基础知识为能力之本。
五、今后的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所提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
1、夯实基础。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因此在高中第一年开始便要着手于他们基础的巩固。
2、强调“落实”二字。以一定的检查手段为辅来检测学生背诵、字词的情况,必须做到一事一清,避免学生养成拖拉的习惯和偷懒的心态。
3、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并且对于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以促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上台发言,有展示自我的能力。
4、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繁重的课程让学生无暇于名著之类,因此可以尝试每周拿出半节课也作为阅读课,并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完成一份读书报告。
总之,优异的成绩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只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海口四中陈惠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篇:2017高一语文教学反思.doc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梁波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校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应该说,我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道路,这就需要我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索,在此把我高一教学上学期以来的教与学情况做一总结和反思:
教学方式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就分发了一套语文基础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份资料定为学生平时积累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和语文基础的提升。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高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读本上的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话题作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以上是一些还不成熟的教学方式,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加以总结和提升。
教与学的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学的方面
(1)学生基础较差,而试卷重点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综合渗透性较强,学生还未适应高中学习和考试。命题越灵活,考查能力越强,学生的不足和被动显现的越清楚。
(2)学生的态度、心态与学校的要求、高中发展趋势有较大差距。许多学生上高中心态不稳,持徘徊态度,老在原来的框框内打转转,碰到困难和紧张学习阻力就开始动摇,缺少狠劲和拼劲,缺乏高昂的理想和激情。
(3)高中适应和过渡太慢。面对较多的科目不知计划统筹,乃至于把地理、历史当“副课”,不认真对待;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不懂唯有拼搏和刻苦才是道路,总感不好学;面对不懂和茫然,不去啃,不主动与老师沟通,而是等待老师来讲。
(4)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动手整理,不认真过课本,不认真做相关资料,动手少、动笔少、交流少;一说记忆就乱翻书,不知与笔记相对照,不知重、难点,机械零乱成份多;说复习就把书乱看一通,没有计划与练习,建构不起知识体系。
(5)缺少严谨、规范。书写不工整,格式不规范。
二、教的方面
(1)整体素质不高,对高中教材的把握和理解、高中教育的整体性认识、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等方面还有缺陷。
(2)对教材理解不透,课堂驾驭能力还不强,对课堂上一些问题出现缺少灵活变通和发挥加深。
(3)课外辅导跟不上,培优工作做得不好。
(4)教学研究不细,榜样示范缺乏。
(5)学生管理方向不明,手段过少过简,对学生的引领和激发不够,情感交流浅显。
(6)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缺少工作激情和下功夫拼着上的狠劲。
三、学校管理上的不足
对高中教育规律认识不深、急躁,奖励鼓励少,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以上为我对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反思,不够成熟,请多批评指正!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李文丽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有课外阅读;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问个问题,集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议论文写作,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8、复背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对所学诗歌、文言文进行复背检查,让学生在复背的过程中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9、加强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学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因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实在太多,仅靠一学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在今后继续努力,只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第五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